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
宗璞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宗璞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作家宗璞以深厚的文学素养、严谨沉潜的创作风度和优美的无懈可击的文学语言在当代文坛享有盛誉。
在其中短篇小说里,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占有相当的比重。
宗璞也正是用其独特的明朗而含蓄,流畅而又余韵的文字成功塑造了一组当代知识分子群像。
在对他们的离合沉浮的描绘和精神世界的展现中,寄予了深刻而独到的对于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思考,甚至是自己的经验和体认。
关键词:知识分子命运精神世界创作年表一、知识分子在知识分子一词已经被广泛使用的今天,要为它下一个定义仍然绝非易事。
这里,我们不妨借用黄平先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总第二期(1999年)的《知识分子:在飘泊中寻求归宿》提出的概念:“把知识分子视为这样一种人,他们在现代社会中通过频繁使用抽象符号来创造关于人及其环境的思想,或表述他们对于人及其环境的理解,并以此为基本生活内容。
”并补充道:“这些人可能批判现实也可能认可现状,可以被社会容纳也可以被公众嘲讽,也许来自上层社会,也许出自平民家庭,或者有大学文凭或者没有……”这一补充实际上就指出了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处境,而在宗璞的小说中,它们均得到了全面充分的表现。
在后来的《有目的之行动与未预期之后果》(同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一文中,黄平又对知识分子做了区分:体制知识分子,非体制知识分子和反体制知识分子,并具体地指出,将“以学术或艺术为本的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划分为非体制知识分子”。
宗璞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大抵属于此类,不同的是他们都具有高学历,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职业不外乎教师、医生等,这样的角色选取在置于一个特定环境和时代中去的时候,就更具有典型性,从而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当然,也更符合读者心中对知识分子形象的预设。
二、精彩的知识分子群像正如黄平先生所说:“作为观念的创造者鱼阐释者,知识分子的品质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不只是受制于自己所处的体制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制度和规则。
《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刘美宏 重庆三峡学院摘 要:鲁迅在小说《呐喊》、《彷徨》中,塑造了许多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败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本研究通过梳理鲁迅创作的思想探索,解析知识分子形象的三种类型,总结塑造这些知识分子形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帮助读者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知识分子;封建制度;社会现实;悲剧命运作者简介:刘美宏(1995-),女,汉族,渝武人,重庆三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5-02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他创作的小说为中国学者研究知识分子题材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位值得学习的伟人。
他准确把握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的特点,深入分析现实生活,使小说具有了更深刻的现实意味,引发读者的自我反思和对现代人的灵魂拷问。
一、鲁迅创作《呐喊》、《彷徨》时的思想探索《呐喊》、《彷徨》这部小说集,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入新篇章的标志,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夕到国民大革命以前的这一历史时期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作者对受到压迫的农民及知识分子的关怀。
小说在揭示落后国民性的同时,还在忧虑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命运。
《呐喊》是鲁迅1918年到1922年写的作品,他在<《呐喊》自序>中提到以“呐喊”为书名的缘由,即为了“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1]由于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整个小说集的感情基调是昂扬奋进的,语言简练朴实,情节紧凑,环环相扣。
小说结尾埋下伏笔,给人留下希望的遐想,如《药》这部小说的结尾处,提到夏瑜的坟上长了一株红白的花,《狂人日记》中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这些耐人寻味的“尾巴”,正是暗示着光明和希望,革命的火种还没有灭,它会为勇士照亮前方的路。
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2】钱 理群.二 十世纪 中国小说理论 资料 (第四卷 )【M】.北京 大 学 出版 衽 ,I 9 9 7. 【3】洪子诚.二十世 纪中 国小说理 论资料 (第五 卷)【M].北京 大 学 出版 社 , 1 9 9 7.
风 使 舵 ,对 渐 渐 远 离 了 众 的 主 流 政 治 歌 功 颂 德 , 这 也 成 【4】萨义德著 ,单德兴译 .知 识分子论 [M].北京 :生 活.读 书.
国 现 当代 文 学 研 究
浅 析 鲁 迅 笔 下 的 知 识 分 子 形 象
。 张 亚
摘 要: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有五类:一是落魄者,二是伪善者 ,三是孤独者,四是追求者,五是先驱者。 关 键词 :知 识分 子 形 象
鲁 迅在 “五 ”新 文 化运 动 巾 , 是斗 争 最彻 底 和 影 响最 (瞿秋 白语 ) 的时 代 ,而 H.也 和鲁 迅 的 个人 出身 、经 历 和 生 大 的作 家 。他 怀 有 民 主主 义 革 命变 革 社会 的理 想 ,对 封 建 势 活态 度 等 有关 。他 m生 个 没落 的士 大夫 家 庭 ,有 着 和 各 力和 帝 旧 主义 具 有清 醒 的 认 识 ,敢 丁直 面 现 实 ,主 张 韧 战 、 种 各 样 的知 识 分 子相 交 往 的 经历 ,再加 上他 那 种 月的是 为 了 主 张打 “落 水 狗 ”。他 的 创 作实 践 始 终具 有 深 刻 的社 会 斗争 进 行 社会 改造 的严 峻 地 解 剖 别人 和 更 严 峻地 解 剖 自己的 生活 意义 。鲁迅 在 这个 时 期 写 了 多个 短 篇 , 先后 结 成 《呐 态 度 ,在 提 起 笔来 写 小 说 的 时候 ,便不 可 避 免地 要 采 用 自己 喊》 、 《彷 徨 》 两奉 小 说集 。在 这 两个 集 子 的 25篇 作 晶 巾 , 所 熟 悉 、所 关心 的题 材 了。 鲁迅 在 谈到 自己的创 作 活 动 时 , 以矢¨识 分子 的生活 为 题 材 ,描 写 知 识 分子 的 几乎 i-有 ‘半 , 总 是 霭复 地 浣: “作 者 写 …来 ,对 于其 中的 事情 ,虽 然 不必 特 别 是存 《彷徨 》 里 面 ,有 三 分之 二以 }:的篇 幅 , 都是 以知 亲历 过 , 最 好是 经 历 过 。 ”这 些 话 ,可 以帮助 我 们 理解 他 的 识 分子 为 描 写对 象 。 从这 数 字 ,可 以看 f{j鲁迅 很关 心 知 识 作 品 ,特 别是 描 写 知 识分 子 的 作 品 。从 鲁迅 的生 活 经历 看 , 分 子 的命 运 (他 把 自己最 犬 的 天心 给 了农 ,他 的最 好 的 小 他 见 过 像 《孔 乙 己》 中 的孔 乙 己 1《白光 》 中的 陈 士成 那 样 说 是描 写 农 民 的 )。这 种 关 心 ,愈 到 后来 ,便 愈 增加 。这 不 的封 建 科举 制 度 F的牺 料 肯 , 也接 触 到 了像 《药 》 中 的夏瑜 仅 是 由 那 时 正 是 中 陶 矢¨识 界 发 生 第 二次 “伟 人 的 分 裂 ” 那 样 的革 命 先 驱 肯 。不 过 ,他 所 熟 悉 的还 是 像 《肥 皂 》 中 的
论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男性知识者形象
论现当代中国小说中男性知识者形象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中国小说中的男性知识者形象也在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潜移默化。
当然,变化的趋势、原因也是多方位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男性知识者形象的不同形态也将表露。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行为和人文理想,一直致力于破除束缚人性的枷锁、扩展伦理生活的可能性空间、提升人的自我反思能力。
但是由于历史结构性推进的复杂情态,人的主体性自由和生存本真性并不是依照递增的单一维度获得释放,而是以曲折回环的方式展开。
文学当然难免要与历史进程承担同样的曲折与失误,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文学现代性的本质属性。
文学的现代性,理当以对主体性的自由和生存本真性的追求为要旨,现代文学是对抗压抑的文学,也就是说压抑正是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体验。
在男性中心的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中,父子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主轴。
最早阐明父子关系的中国神话,当属后稷诞生的神话。
姜原踩在天帝的脚印上感孕而生后稷。
后稷出生后受尽苦难,长大后勇武有力,开始向父亲报复。
但是最后他放弃了反抗的意图,重新承认了自己的儿子身份,并获得了父亲的宽恕和慷慨的帮助。
后稷诞生神话给予我们的启示在于,父与子的紧张关系同样存在于中国古代神话之中,只是它的表现形态要温和得多。
在《俄狄浦斯王》中最终儿子杀死了父亲。
但在中国的神话中,父亲是最终的胜利者,他具有不可摧毁的绝对权威性,这正是中西文化的根本不同之点。
在中国,儿子的阉割命运在传统文化上是先在的。
这种原始记忆沉淀在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中。
儒家文化即是一种“父亲”的文化,它强调一种对父亲的绝对敬畏。
在儒家的各类经典著作里,充斥着对“父亲”的赞美之辞,孔子反复强调的就是“三年无违于父之道”,而在对《周易》的诠释中,则通过各种卦象的象征,显示了父亲的绝对权威,在八卦中,“乾(—)”代表天,代表阳刚之德;“坤(——)”代表地,代表阴柔之德,“乾,天也,坤,地也”,“乾为首,坤为肢……”“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
高等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题(附答案)
高等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题(附答案)一、填空题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的,第一部白话诗集是一的 O2. 1919年周作人提出的概念认为文学应忠实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现实”。
3.方鸿渐是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
4.在第一个十年中的文学作品最能反映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
5.新月诗派诗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三美”,它们分别是、和。
二、名词解释:1>创造社2、乡土文学3、京派4、文学研究会5.《朝花夕拾》6、社会剖析派小说7、《骆驼祥子》8、《画梦录》9、朦胧诗三、简答: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新诗在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发展的历史轮廓2、论述《雷雨》的思想意义和繁漪的形象特征。
3、请联系作品具体故事情节,论述《围城》的文化意蕴4、《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有几种类型?简要叙述他们的特征。
5、以《超人》为例,说明“爱的哲学”在冰心创作中的得失。
6、简要谈谈《呐喊》、《彷徨》的思想艺术特色7、结合作品谈谈革命样板戏的艺术成就。
四、论述:L为什么说《呐喊》、《彷徨》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2.请联系作品具体故事情节,论述《围城》的文化意蕴.论述《雷雨》的思想意义和繁漪的形象特征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鲁迅、狂人日记胡适、尝试集2、平民的文学3、围城4、叶圣陶5、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二、名词解释1、新文学社团。
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等。
认为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崇天才,重神会,受过艺术至上思潮的影响,故被成称为“为艺术派”。
2、20年代中期,一些侨寓城市的农村青年,以他们的见闻与体验写作农村生活的作品。
它上承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下启三四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作家作品众多。
3、京派:四十年代以北京高校师生为主力组成的文学流派,其主张与海派相对立,追求乡土气息的审美风尚.4、新文学社团。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类型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类型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类型一、文艺青年:他们是那些热衷于文学、艺术的知识分子。
他们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对社会现实充满批判性思考。
他们痴迷于文学作品,对于诗歌、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有着极高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们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通过文学艺术来批判社会的黑暗面,呼吁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二、理论家:他们是那些热衷于研究学术理论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于各种学科领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他们的知识面广博,对于各种学术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他们通过研究和思考来发现问题的本质,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对学术界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常常参与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其他学者进行交流和讨论,推动学术界的进步和发展。
三、社会改革者:他们是那些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社会问题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
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和参与各种社会改革运动,通过宣传和行动来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
四、教育工作者:他们是那些热衷于教育事业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于教育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对于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认识。
他们积极参与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来启迪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五、科学家:他们是那些热衷于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科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对于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他们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致力于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用自己的科学成果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主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另一类则是命运多舛、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
对这两类人物,鲁迅表示的同情和给予的批评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
长期以来,评论者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显示的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总的说来分析切合实际,即认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博得了读者的同情。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画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
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主要是批评。
一、鲁迅在自己作品中描写知识分子的社会环境鲁迅在自己的作品中用那么多的篇幅来描写知识分子,对他们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决非出于偶然。
他既不象有的评论家所说是为了表现自己“心灵的历程”,也非仅仅为了写出知识分子生活的痛苦和无奈。
他对知识分子问题显出很大的兴趣,对知识分子倾注巨大的热情,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就鲁迅进行小说创作的前前后后,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动。
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导致了清王朝的覆亡。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转眼间成为过去,人们被压抑的承重心情很自然地感到一时的轻松。
但是,兴奋的心情并不等于客观现实,资产阶级革命由于没有触动旧社会的根基,原有的社会问题并没有解决。
即如孔乙己的生活出路问题,科举制的废除,取仕的道路完全断绝,他们就丧失了仅有的一点支持自己活下去的力量,然而孔乙己们的悲剧命运在辛亥革命之后毕竟并未成为过去,相反,还是当时社会生活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二、鲁迅对他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究竟持何种态度鲁迅对他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究竟主要抱什么态度,是否如一些评论者所说的主要是批判或批评?形象本身最说明问题。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文章摘要】本文分析了鲁迅笔下一批知识分子形象,对作品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新的思索和分析,鲁迅作品中塑造了新旧两种特征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对这两种特征的知识分子形象又作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分析,旧的知识分子形象包括迂腐文人、封建文人渣滓;新的知识分子形象包括“我”的形象、思想前卫要求上进的知识分子,并且对这两大特征的人物形象进行对照分析,其次在分析这些人物形象时,通过延伸的眼光平行比较了与鲁迅先生同时期的作家所描写的知识分子,尽可能做到拓宽视野,升华主题。
【关键词】鲁迅;新旧知识分子形象;国内外作品;对比;行与德鲁迅,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文学创作,无论是在造型的人物,创新,或在主题挖掘的深度和广度都有辉煌的成就的方式。
他的大部分工作是揭露社会当时的黑暗,主要作品有小说《呐喊》和《彷徨》。
在这些作品中,不仅在丰富的思想内容的表现,深既尖锐的批评暴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示虚伪的封建监护人,而在农民的时候社会现实的广泛而深刻的总结和性能,妇女,知识分子问题,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充满激情的呼吁,表示在分化知识分子孤独,陷入困境,徘徊和思考的心情新文化阵营,分析了知识分子的灵魂。
此外,鲁迅在他自己独特的艺术注重塑造大感典型代表的形象,开创新局面前所未有的新颖的艺术形式。
这篇文章应该提到的是鲁迅知识分子的生动描述的形象,可以说笔者总结知识分子的形状和占大多数的小说的人物塑造的比例。
因此,鲁迅的思想内涵得到充分的理解,我们必须一个典型的一批最有说服力和启发力认真分析和思考的艺术精神和精髓。
寻找知识分子的小说形象,其特点可分为新老两类,一类是老知识分子,他们的无知,麻木,迫害封建制度和腐蚀;一个是新知识分子,他们的先进思想,努力摆脱对他们的旧的社会危害。
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入手,进行对照分析,对于当下社会的知识分子的言与行有一定启示意义。
1 两大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在现实生活中,表达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包括《孔乙已》,《白光》,《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等。
人世几回伤往事 百无一用是书生——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开题报告
人世几回伤往事百无一用是书生——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开题报告一、问题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一直被高度重视。
知识分子不仅是社会的精英,也是文化传承者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入手,探讨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1.了解中国当代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变化和发展,揭示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和社会角色。
2.探究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为当代知识分子理性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发挥作用提供参考。
3.以文学为载体,为当代知识分子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三、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学分析法,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出发,揭示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和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
同时还将采用比较研究法,以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为主线,与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形象做对比,进行形象比较和历史延续性分析。
四、研究内容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当代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和发展。
通过阅读和分析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探讨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中的精神面貌和社会角色。
2.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形象及其延续性分析。
通过对历史上知识分子形象的研究,探讨当代知识分子形象对历史知识分子形象的延续性和传承性。
3.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探究知识分子在当下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分析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和责任。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文的研究,预期达到以下成果:1.了解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发现知识分子形象的变化和发展。
2.探讨知识分子在不同时期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所具有的精神面貌和社会角色,并寻找历史上知识分子形象与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的延续性和传承性。
3.分析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帮助当代知识分子理性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发挥作用。
4.拓展中国文化的研究视野,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围城》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分析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围城》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分析刘巧芳 泊头职业学院摘 要:上世纪的新文学运动中,包括鲁迅、巴金、茅盾等作家都创作了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小说,其中学者钱钟书的《围城》对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进行了刻画,形象鲜明。
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学者对《围城》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研究热度一直未减,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将作品人物群像按其特征分类并进行了形象分析,希望由此能更加明晰现代知识分子应该继承和改善之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关键词:《围城》;知识分子;形象分析[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56-01《围城》是作家钱钟书一九四四年动笔耗时两年完成的作品,作者取材自他当时处在的时代、他熟悉的行业、熟悉的社会阶层,以当时的知识分子为题材,又从知识分子作为人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角度对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进行了描绘,展示了受病态社会的影响知识分子病态的人性,并对其病态的成因进行揭露,从而展示当时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荒芜和人性的危机,希望以此为鉴,构建现代知识分子的核心价值观[1]。
一、《围城》中知识分子的形象特征在《围城》中病态知识分子形象大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特征一,贪慕虚荣。
《围城》中知识分子的贪慕虚荣分为对文化和物质财产的贪慕虚荣,比如小说中的哲学家褚慎明的名气是依靠外国哲学家的回信堆积起来的,比如对战争造成了财产损失的虚构,比如说在《围城》中三间大学的校长高松年不是致力于课题研究、教书育人,而是沉浸于拉帮结派、勾心斗角来巩固校长的名望。
又比如有着法国博士学位的苏文纵在被方鸿渐发现抄袭后毫不知耻,仅仅是依靠一张留洋文凭来遮羞,包括主人公方鸿渐的假学历等等。
特征二,怯懦无能。
这一特征在《围城》中方鸿渐的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方鸿渐在感情上还未能撇清与苏文纵关系又爱上唐晓芙,在落入孙柔嘉的婚姻陷阱后,就一直处于被动位置,被孙柔嘉当面骂懦夫,甚至对孙柔嘉离家出走也显得无可奈何,在事业上其在三间大学的工作还是拜情敌赵辛相所赐,方鸿渐感情和事业上的表现都显示了他的软弱无能。
谈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及意义
目录引言 (2)一、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和疯子 (2)二、封建科举制的殉葬品——孔乙己和陈士成 (4)三、封建主义的卫道士形象——四铭和高尔础 (5)四、由叛逆而趋于彷徨,消沉的人物形象——吕纬甫和魏连殳 (7)五、盲目追求个性解放,爱情幸福的悲剧者——子君和涓生 (9)结论 (11)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大多是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塑造了五种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虽由于所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亦有其人。
本文着重分析以下五类知识分子形象及他们的文化意义: 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和疯子。
第二类是封建科举制的殉葬品——孔乙己和陈士成。
第三类是封建主义的卫道士形象——四铭和高尔础。
第四类是由叛逆而趋于彷徨,消沉的人物形象——吕纬甫和魏连殳。
第五类是盲目追求个性解放,爱情幸福的悲剧者——子君和涓生。
关键词:鲁迅;知识分子;觉醒;封建卫道士;形象类型;文化意义论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及意义引言无论是现代还是当代,对鲁迅先生小说形象的研究从没间断过,鲁迅先生以其不羁的性格、超人的文笔描写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以知识分子的形象最为显明。
在本论文中主要对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分析并阐述人物形象的意义。
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型: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和疯子。
第二类是封建科举制的殉葬品——孔乙己和陈士成。
第三类是封建主义的卫道士形象——四铭和高尔础。
第四类是由叛逆而趋于彷徨,消沉的人物形象——吕纬甫和魏连殳。
第五类是盲目追求个性解放,爱情幸福的悲剧者——子君和涓生。
一、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和疯子(一)已经觉醒的“狂人”《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远没有想到“放火”,他的斗争手段是说理,诉诸人们的理性和良知。
鲁迅和钱钟书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建构
礼教视 为人生信 条 ,保 持传统 的
思 想 状 态 ,对 于 无 法 抗 拒 的 时 代
以启 蒙主义 为 旨归取 材于病态 社
潮流始 终不能接 受 。陈腐 的思想
犹如腊 肉上 的肉芽 ,只 有一小撮 是新鲜 的。在封建礼教的浸淫下 ,
旧知识 分子 无 意识 地被 吞 噬 , 从
会 中不幸 的人 们 ,以揭示在迷 失
可分为三类 。 ( 一) 沉 没 于 旧时 代 者
鲁迅和钱钟书小说 中知识
分 子 形 象 鲁迅 与钱钟 书所塑 造 的知 识 分子 虽取 材 于不 同 的历史 阶段 ,
但从 辛亥 革命 起 到解 放初 期 , 在 战 争 与 文 化 的 激 荡 下 ,感 时忧 国 的文化氛 围从 始至终 徘徊 于大师 笔下 。他们从 历史 的悲辛 中追 溯 到现实 的问题来 ,用 近乎苛刻 的 眼光描写 了知识分子 阶层在遗 留 的旧传统 中挣 扎 ,和 涌入 的新 文 化中徘徊 的文化窘境 。在这种 文
展 现 了新 旧交 替 的过 渡前期 , 被 围困在 “ 人作 为无毛两 足动物基 本根 性” 中的现代知识分 子 的人 生 困 境 。所 以 在 新 旧浪 潮 不 断 翻
们 面前 有着各样事 物 ,人们 面前
是最坏 的时代激 流 中。于是 在这 芜杂 的社 会 中,知 识分子成 为大 师笔下最好 的写作题材 。 民国到解放 初期 ,战争 不仅 对人 民的生活进行 扫荡 ,更 是在 精神文化 上对人 民产生 了巨大的 冲击, 在这个动荡 的社会 环境下烙
印 了一批 伟 大 的英雄 主 义形 象 ,
固 囝
学教 育
鲁迅和钱钟书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建构
嘲任 被 卓 丹 丹
简析王小波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论文
简析王小波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作为一位出色的小说家,王小波的知识分子观在其小说中有着形象深刻的表述。
文章通过分析王小波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类型,剖析了历史的荒诞性,寄寓了对中国人尤其是对中国知识分子角色的思索和悲悯。
[关键词]王小波小说;“知识分子”;类型;简析王小波特别关注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角色问题。
他的知识分子观在《知识分子的不幸》《思维的乐趣》《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等杂文随笔中有集中阐述。
作为一位出色的小说家,王小波的知识分子观在其小说中有更为形象深刻的表述。
在他的小说中虽然充斥着传统观念和“辞典”所认定的“知识分子”,如工程师、大学教师、历史学家、艺术家、作家等等,可是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在王小波的小说中大多为反讽的对象。
这些人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数盲症患者”在反乌托邦小说《2010》中,有“数盲症患者”这样一类“知识分子”,他们是“学而优则仕”一族,是一个和广大的“非数盲症患者”界限清晰的特权阶层。
他们占有知识,却不用之造福社会,知识与技能只是他们通向特权阶层、成为“领导”的一个跳板。
他们往往是工程师出身,很快就因“积劳成疾”得了“数盲症”,然后就“上了电视,登上报纸,走上了领导岗位,见了面也不认识你”。
数盲和非数盲的生活有天壤之别,他们养尊处优,白白胖胖,而非数盲则连最基本的饮用水和新鲜空气都很成问题。
因为工程师们都得了数盲症,一部分去当领导了,一部分占领了艺术家的位子,技术工作就只得由艺术家们改行担当。
如此下来,其结果可想而知,整个社会一片乌烟瘴气。
“数盲症患者”们规整了一个秩序森严的社会,僵硬、虚伪、压抑,人在一个日复一日没有变化的庞大机器里机械地生活,这种机械甚至延伸到了性爱,人的活生生的欲望变成了不带任何情感的性交。
当代文学人物分析
《芙蓉镇》秦书田:知识分子形象知识分子在新中国经历的样本,他不是一个反抗者,也不是一个归顺者。
在新中国领导者“引蛇出洞”的睿智决策中成为牺牲品,被打入社会的底层,立为革命的对立面,革命在此体现了它反智的一面。
但是他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生存智慧和斗争策略却让人惊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减轻了影片的深刻性。
影片互为对应的开头和结尾,都是近乎同样的一批人在吃豆腐花的场景,好像发生的屡次“运动”只是一阵阵风。
狂风拂过,抹平了困难的痕迹,生活又重归于平静,轻易地宽恕了运动中的罪与恶。
当然导演对此并不确定,他借秦书田之口发出“运动”是否真的过去了的疑问,希望可能终归只是希望,并不必然成为事实。
秦书田以他的知识和智慧周旋于那个艰难的时代,他身上蕴含的文学、音乐这些伟大的人类精神创造拯救了生命,当生命因为外界的境遇变得不堪时,它提供给个体生命最后的庇护,也使生命短暂地抽离出眼前的苦难,迈入更高远的境界。
胡玉音:中国传统女性的化身在她身上体现了一个中国传统女性的所有美德——勤劳、坚韧,她的经历浓缩了一位女性在新中国的全部苦难。
出身的差异成为爱情、婚姻不可逾越的鸿沟,情人弃自己而去。
和桂桂结婚后,以自己勤劳的双手盖起了新房,但是在那个时代只允许普遍的贫穷,尚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财富成为祸根、原罪。
丈夫被迫害致死,自己也被打倒,成为被社会隔离、孤立、遗弃的“地主婆”。
假设一下,没有秦书田,她还能走出“运动”吗?影片结尾为她定下团圆的结局,可是更可能的结局却是秦书田又一次被迫害致死,她一个人含辛茹苦,和儿子相依为命,孤独下半生。
在此暴露了导演思想的局限性,他肯定普遍人性的善。
毫无政治意义的乡亲乡情,轻而易举使受难者在心灵和生活上获救,但人性恶的那一面在那个年代有着更普遍的出现。
否则看来罪恶好像只是少数人的兴风作浪,为所欲为。
殊不知盲从的大众,也会犯下大量平庸、无知的恶,殊不该轻易放过对普通大众在运动中所作所为的拷问和审判李秋香:投身革命的女性革命者形象,因投身革命成为权力者,在她身上体现着革命者、权力者、女性这三重属性。
近三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分析
近三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分析摘要:本文主要是对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形象从“圣人”到“神人”再到“俗人”的蜕变现象作一个梳理,并以此来探讨这一文化现象变迁的原因。
关键词:近三十年;中国知识分子形象;文学作品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意识形态的变化、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市场经济的急速发展,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中国当代文学就开始进入以工农兵为人物形象的文学阶段,知识分子形象一直处于一个被改造的低位。
即使到了新时期,农村题材的小说还是占主流地位,所谓的现实主义小说也主要是指这类文学。
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城市题材的小说逐渐占上了上风,知识分子题材才渐渐成为了作家们书写的重要内容。
但从目前的书写状况来看,这类题材的作品还没有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绩,因此,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上还存在很大的缺口与创造空间。
而学界上对知识分子形象的研究却是由来已久,据笔者的统计调查:从“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形象的每一个发展演变阶段,在相应的小说中都有比较鲜明逼真的叙述,而对于每一个阶段中的知识分子叙事,又都有研究者做出了相应的归纳和总结。
这其中既有对单篇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个案分析,又有对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研究,还有描写海归知识分子的小说和相关的评论。
当时成就很大的鲁迅就写过不少关于知识分子形象的小说,无论是《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还是《在酒楼上》的吕纬甫,抑或是《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都是非常具有时代性和深刻性的,也引起了当时的学者的热议。
要研究知识分子,就要弄清楚知识分子的特性。
萨义德把知识分子定义为“流亡者和边缘人,业余者,对权势说真话的人”。
[1]以萨义德的理解,知识分子要敢于为真理说真话,为自由和民主而战。
他们不为任何利益集团代言,远离政治中心,却时时干涉政治,永远处于批判者和流亡者的角色。
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他们首先必须要掌握知识(真理),然后才能用自己的学识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莫言《十三步》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莫言的笔下描述了太多的经历苦难的中国底层民众,也许是为了解放这些受苦受难的人物,在宣泄过心中的苦闷后,莫言选择了用荒诞来描述知识分子的生活。
所以就创作除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的,充满了大胆的艺术实验特色的《十三步》,纵观此书的目录,只有“十二步”,《十三步》就像是书中主人翁无法继续行走的人生路。
一、《十三步》作品概述《十三步》是莫言以现代背景下的乡村教师方富贵经历的一系列荒诞的事情后,以另一个身份———物理系教师张赤球继续生活和工作。
既是对时代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关系”社会的一种辛辣的讽刺及厌恶。
展现出时代下的知识分子面对强权时的无奈和辛酸,对抛弃自己的家人的一种绝望无奈的心情,即使后来方富贵“功成名就”,但却无法用本来的身份堂堂正正活下去。
社会和民众不允许“方富贵”存在,这也是舆论造就的悲哀[1]。
二、劳模教师“方富贵”小说中的主人翁是一个在县城高中教学物理的教师方富贵,在第一步中对其形象的描述是“他滔滔不绝地说着,他的手捏着一截粉笔在黑板上画着,笔画弯弯曲曲,好像铁丝在编织铁笼。
一幅大眼镜架在鼻梁上,眼镜腿上缠着白胶布。
他是个好人,学校里上上下下都不说他坏。
”从这一段的描述当中可以分析出方富贵的身上具有知识分子的清贫,老实,教学的经验丰富,并且很受学校广大师生的喜爱,同时性格中也存在着温吞、圆滑的一面。
在后期的描述中,方富贵因为教学太过劳累而倒在讲台上,所以从中也反应出方富贵的爱岗敬业,但侧面也反应对现代社会中高中教学的任务太过于繁重,教师没有合理的的安排教学与休息的时间。
但在方富贵死后因为必须给王副市长让路整容而被直接塞进冰柜内,却神奇的复活了,妻子以为他已经死去便拒绝让其进入家门,最后被美容师改变成为物理教师“张赤球”,代替其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在这段过程中,方富贵反抗过、纠缠过,但是仍然接受了这种方式,或许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但却可以看出方富贵对于教师这个岗位的热爱,对于讲台的向往,也想通过另一个身份让妻子、让学校、让更多人承认他的存在,明白他的价值所在。
阎真《活着之上》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现当代文学阎真《活着之上》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王硕果 哈尔滨师范大学摘要:阎真在《活着之上》这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以其精致细密的视角展现了当今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刻画了一个处在“活着至上”与“活着之上”的虚悬状态下的典型知识分子的形象。
通过对主人公聂致远刻画讽刺当下的功利主义风气同时也向社会传递出作者对知识分子坚守良知的期盼。
关键词:心理矛盾;底线意识;功利主义阎真《活着之上》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面镜子,照进了教育界的污秽之地,照出了如聂致远一般的知识分子的窘迫。
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小说家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预言家,而是存在的勘探者。
”[1]作者阎真身处高校,从立场上来看,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首先深切关注的必然是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所以从一定的角度来说他对知识分子在学术、职场等方面的处境也有一定的话语权,正如阎真自己所说:“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上写知识分子,这是我写作的基本地位。
这并没有特别的安排和追求,都是很自然地发生的、下岗工人,农民工,我想写也把握不了,会写出怪胎。
”[2]在《活着之上》中作者采用大量的心理独白来展现主人公的生存困惑,犀利的批判当下社会功利短视的现象。
一、清高与现实的碰撞聂致远是一个被传统文化浸染过的知识分子,他热爱历史,把司马迁、屈原、曹雪芹这些伟大的灵魂作为自己的榜样。
在大学读书时他满腹才情,秉承着文人的单纯与清高走上了学术道路。
本科毕业论文分配指导老师时,他随遇而安又善良自负,被同学蒙蔽调换导师而错失“机会”导致毕业时蒙天舒留校任教,他只能暗自挣扎却秉持知识分子“知行合一”的原则。
例如考母校博士时复试中被刷,自己一直瞧不上的蒙天舒却在比自己低十几分的情况下考上了在职博士,他内心愤怒却无处声张,纠结无力最后却靠蒙天舒帮忙打通人脉读博,甚至在看到蒙天舒因为“借鉴”自己的论文而得到优博时,他内心的愤怒更是无以复加,但是却无可奈何,主人公内心挣扎,虽不愿意被世俗绑架,却无法完全置身事外。
《风雅颂》中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风雅颂》中知识分子形象分析发布时间:2021-11-09T10:29:29.185Z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2月上34期作者:罗苗苗[导读] 本文主要基于知识分子理论,同时结合具体文本,分析了《风雅颂》这部小说中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形象,同时对其生存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
本文认为,这种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知识分子所处的基本社会语境。
这种基本社会语境主要表现为在城乡二元身份的分裂。
这种分裂显示出两重现实矛盾。
西安外事学院罗苗苗摘要:本文主要基于知识分子理论,同时结合具体文本,分析了《风雅颂》这部小说中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形象,同时对其生存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
本文认为,这种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知识分子所处的基本社会语境。
这种基本社会语境主要表现为在城乡二元身份的分裂。
这种分裂显示出两重现实矛盾。
关键词:知识分子;生存困境;《风雅颂》引言《风雅颂》刻画了一群以杨科为中心的知识分子群像。
他们为了评职称、发文章各显神通,釆取了种种不同的手段,得到了不同的结局。
作者将矛盾的聚焦点凝聚在杨科身上,通过写他在京城和乡下遇到的一系列矛盾和他的反应,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风雅颂》会激起强烈的反响?显然,文本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和生存处境与现实中的形象和处境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作者才抓住了这一敏感点,进行炒作。
这些炒作的地方,其实是最现实的地方。
1 知识分子形象分析1.1为了生存,出卖灵魂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在物质生活层面,杨科一直处于一种极不自由的境地。
为此,仅仅为了谋生,他常常不得不出卖灵魂。
早年,杨科为了自己能够选择留校继续任教,使自己有一个如花似锦的好前程,他毅然选择和导师的女儿结婚,残忍地遗弃了自己的初恋情人。
在本科时代,杨科便轻易地作出了和赵茹萍恋爱的决定。
理由是,赵茹萍曾告诉杨科"只要我俩一结婚,你就完全可以摆脱你的农民身份了,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赵家的女婿,京城第一名校的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现当代小说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首创是鲁迅,在鲁迅刻画的知识分子群像中,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群体,他们无论是悲剧命运的主人公,还是悲剧命运的反思者,都在中国社会那个风云变幻变革期的文化夹缝中演绎着“过度人”的角色,虽然性格并不是完美,但他们毕竟显示出了中国文化变换的特殊的特征,这对现在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定位和价值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反封建的知识分子形象。
五四时期,在西方近代思潮的冲击下,知识分子的个性逐渐觉醒,外来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与他们的内在要求相吻合,理性的反叛意识就成了他们反抗封建吃人礼教的精神动力,主要代表就是鲁迅,比如他的《狂人日记》里的狂人,狂人下鞥在新式的学堂受过教育,在研习中发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社会现实的秘密:“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于是,狂人激励反抗着着吃人的礼教,并以狂言,诳语,狂态来打破人的认知,但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不可理喻的疯子,还尽力救治他。
他还是一个觉醒的敢于向封建传统挑战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是作者对一个启蒙者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的处境下象征性的表达,小说里的狂人岁披着狂人的外衣,但是却有着反封建的性格,以他来揭示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历史呼喊。
“多余人”知识分子形象。
在30年代,有一些知识分子人生道路,人生选择以及在这种选择中的幻灭,动摇,软弱,妥协乃至悲哀失败题材的小说大量涌现。
比如善写软弱,忧郁,感伤的知识分子,主要作家就是郁达夫,他的知识分子都是一些零余者的形象比如:《过去》中的李白时,《微雨的早晨》中的朱雅儒,《唯命论者》中的李德君等等,这些知识者仍然是一些游离于主潮的边缘人,零余者,他们中有的过着似“隐士”的生活,有的是宿命论者,有的虽有一些反抗,不满的情绪,但终究无能为力者。
而在《沉沦》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
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
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
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
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
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小说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
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国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怜的强烈共鸣。
大多数作品选和文学史对这部小说都做以上的解读,即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强调小说中主人公爱国的社会意义。
事实上,我在读过小说之后,觉得小说中“我”几次写到“祖国”,都和传统意义上的爱国并无太大关系,只是“我”自怨自艾时的一种借口。
小说中“我”的感伤,大多是由于所谓的“忧郁症”导致的敏感、多疑、偏见造成的,由于“我”本人的性格弱点使自己产生痛苦,是一种病态的痛苦,作者只是以自然主义的手法将这种痛苦表现出来而已,将小说的主题与“爱国主义”融合,更加体现出“我”的忧郁之感。
而从叙述者的语气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一点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因此在描写到主人公的某些内心情绪时,会有一些近似调侃的句子出现。
如描写到他与兄长之间发生了龃龉,并写信与兄]“绝交”,描写他心中“恨他的兄长竟如同蛇蝎一样”,然后写道:他“把他兄长判决是一个恶人,他自家是一个善人。
他又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把他所受的苦处,夸大的细数起来。
他证明得自家是一个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时候,他的眼泪就同瀑布似的流下来。
”
在这一番描述中,作者虽然没有出面分析主人公的极度“自我中心”的错误,但语气显然是不赞同的。
总之,我以为:
与其说《沉沦》中的知识分子“我”的形象既是一部社会悲剧,又是一部性格悲剧。
“我”在那样黑暗的中国社会环境中,社会很难使他有改造的动力,因而不可能感到快活。
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毫不掩饰地揭示了一个恋慕少女的少年内心的情绪躁动。
小说的作者是一位现代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进步作家,《沉沦》也是一部无法回避的代表作。
加上受到传统的儒家思想上的教育,使得“我”更加在性格上,更加封闭,造成性格上的悲剧。
由于没有受到西方当时进步思想的影响而是自己陷入到性
格上的沉沦当中,这种性格上的沉沦,很容易使小说中的“我”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相联系,从而更加表现自己性格上的悲剧。
让自己不断地在性与理智中陷入苦恼。
让自己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挣扎,“我”的意志的不够强大,更加加重了自己挣扎的苦难,最后,在社会和自己现实中中的性格的双重悲剧下,走向自我的毁灭,这是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双重作用下的结果。
还有一位“多余人”得主要作家就是巴金,巴金曾对《爱情三部曲》又过说明:《雾》的对象是迟疑,《雨》的对象是矛盾,《电》的对象是行动。
这迟疑,矛盾和行动可以看作理解这三部作品的关键词。
革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主要代表应该是蒋光慈,大革命失败后曾出现过一批被瞿秋白称作为“革命的浪漫蒂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的故事比较一致的符合“革命加恋爱”的模式,蒋光慈是其开山之主,他的《冲出云围的月亮》是主要代表作,这部小说完整的写出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分化和沉浮,将一个彷徨的,意志薄弱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完整的揭露出来了,主人公王曼英从幻灭,虚无到变态的复仇,从自暴自弃,绝望的想自杀到重新唤起求生的意志,重归正途,这期间经历了漫长痛苦的蜕变过过程。
王曼英的形象在当时十分具有典型性。
而且蒋光慈的一些作品,对知识分子在转变过程中的心理矛盾的描写,还是比较真实,符合知识分子的心理实际。
这一类作家中还有洪灵菲,他主要写爱情与革命之间的关系,洪灵菲借作品中人物沈之菲之口说:“革命和恋爱都是生命之火的燃烧材料”,有人驳问沈之菲“革命和恋爱,到底会不会冲突呢?”沈之菲这样回答:“那一定是不会冲突的。
人之必须恋爱,正如必须吃饭一样。
因为恋爱和吃饭这两件大事,都被资本制度弄坏了,使得大家不能安心恋爱和安心吃饭,所以需要革命!”他认为“把生命视为革命,为恋爱而牺牲,真是多么有意义啊!”(《流亡》第七章)这是从个体生命的直接体验而得出的结论。
被讽刺的城市知识分子形象。
张天翼是写短篇的圣手,他写了很多官僚市民的形象,也有一些市民知识分子形象,但是作家往往是采取轻蔑和嘲笑的态度,对于他们的恋爱方式,生活态度,“向上爬”的哲学都给以辛辣的讽刺,灰色调是他的主色系。
比如小官僚的有如邓炳生(《皮带》)和华威先生(《华威先生》),知识分子的有如老柏(《温柔的制造者》)等。
邓炳生的“愚腐”表现在他对“官”的强烈的虚荣上,他挂上代表军官身份的斜皮带前后患得患失的内心世界便是如此。
他来到首善之区找梁处长,请他“栽培”,因一时找不出恰当的空缺,而与上士住在一起,上士是“读书人”,是先进者的代表,于是自己也似乎沾染成为有识之士,他能够、也敢于大骂“长”之类的人物,可是当他摇身一变成为带皮带之人时,他又后悔当时与上士们在一起时的失言,怕别人在背后里谈论他的“高等小学没毕业”,甚至于常去偷听人家说话。
而他带上皮带是想在“他回乡去的时候,用额头看人”。
这种“愚腐”不啻于阿Q当年想革命的用意。
总之,知识分子的形象随着历史的改变还在不断的变换更新,有更多的知识分子形象群体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知识分子群体,比如后期有困境中突围的知识分子形象,边缘的游离者形象,还有欲望中的迷失者形象,再比如现在凭文凭吃饭的大学生知识分子群体等等,一直在不断的变化更改,交替,偶尔有缺少,但绝不可能断裂。
正“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画廊中,数不尽的知识者形象宛如一个个沉重的音符,在漫长而又短暂的历史岁月中,连缀成一支凄切而悲凉的回旋曲。
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笔下打破“举天下无违言,寂寞为政,天地闭矣”的萧条沉闷局面,而又“使人一见就感觉不可言喻的悲哀的愉快”(茅盾语)的“狂人”;在颓唐与绝望中咀嚼孤独的吕纬甫、魏连殳;不堪“虚空的重担”而悔恨、悲哀的子君、涓生;冰心笔下报国无门而不得不再次飘洋过海的英士(《去国》);憧憬崇高理想而又为现实碾碎了青春梦幻的淑平、英云、冰心(《秋雨秋风秋煞人》);苦苦探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