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形势》:中国高增长背后的GDP泡沫
新周期下的中国经济滞胀和各种压力
新周期下的中国经济滞胀和各种压力中国经济在过去十多年里,一直以强劲的增长势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趋紧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新周期下的中国经济面临各种压力。
其中,经济滞胀是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究新周期下中国经济的滞胀问题以及相关的压力。
一、宏观经济压力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环境趋紧,中国经济也不例外。
随着国内宏观经济面临的压力逐步加大,物价上涨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通货膨胀的风险日益加大。
银行信贷投放过度、资产泡沫、资本市场过热等因素都对通货膨胀产生了不利影响。
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压力。
与此同时,美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利率也不断上升,这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资金外流的风险。
二、城市化压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过去几十年中发展迅猛。
然而,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压力也随之增大,这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压力。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房地产市场过热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给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环境压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污染和资源的限制可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缓环境压力,例如加强环境保护法规、刺激清洁能源发展等。
但环境问题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困难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合力解决。
四、人口压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之一。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结构也在发生改变,老龄化现象逐渐加剧,人口数量不断减少,这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压力。
未来,中国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
总之,新周期下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多种压力和挑战。
必须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同时,需要采取政策措施,应对宏观经济压力和城市化、环境、人口等压力,确保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健发展。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速度惊人,但是经济增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1.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其商品出口占到全球出口的比重超过10%。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
但是贸易战、关税和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都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构成了威胁。
2. 美元汇率走势美元汇率走势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也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依赖于出口,如果美元贬值,中国的出口将变得更具竞争力,但这也会使得中国的进口成本增加。
而如果美元升值,中国的出口将不利于与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但这也会使中国的进口成本降低。
二、内部因素1. 人口结构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儿童和青少年人口的比例下降。
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的劳动力供应将会减少,这将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造成重大影响。
2. 城乡发展差异中国的城乡发展差异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农村地区的经济、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弱,这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中国政府正在实施新一轮扶贫计划,旨在消除贫困,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这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 资源环境限制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里持续恶化。
污染和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正在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强环保监管和治理,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技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政府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保持对国际贸易的开放,加强对汇率的监管和管理,积极推动人口结构调整和城乡发展平衡,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是中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所应迎接的挑战。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中国经济自20世纪末开始快速崛起,成为了世界的经济引擎之一。
中国市场规模大、产业广泛、人口众多,这些条件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不小的优势。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各种压力,如去杠杆化、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等。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经济现状分析1. 速度减缓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一直是世界经济的奇迹。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增速逐渐出现了下滑。
自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平均增速降至6.7%,2019年GDP增长率为6.1%左右,2020年受疫情影响更加明显,增长率预计只有2%,远低于预期。
2. 一二三产业比重转变中国逐渐转变为服务型经济,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9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占据GDP的54.5%,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同时,随着科技创新的崛起,高新技术制造业和军工产业等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也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
3. 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要远远高于农村地区,城乡经济发展差异逐渐扩大。
同时,城市化进程中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逐渐突出,如房价上涨、环境污染等问题。
4. 受贸易战影响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贸易战导致了出口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了压力。
同时,招商引资也受到了影响,外资流入相应减少,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未来中国经济展望1. 变革升级中国经济会在未来持续转型,继续向经济升级和科技领域发展。
中国加快地推动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以实现向高质量经济发展。
我们看到,中国正在努力加快从制造业向产业新兴的发展,致力于高端智能制造的发展。
未来新兴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 推进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多项改革,特别是市场化改革、产权制度改革、金融改革等,以促进深层次挖掘市场活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2020年的中国 —— 宏观经济情景分析
世界银行中国研究论文系列(第九期)2020年的中国——宏观经济情景分析高路易1/摘要本文勾勒了2010年到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的情景。
通过增长核算我们认为,尽管资本深化仍将维持可观的规模,但随着今后劳动人口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放缓,未来10年潜在GDP的增长可能会有所放慢。
实际GDP与潜在GDP将大致保持同步增长,并延续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来的增长轨迹。
受到预期中结构调整的影响,消费占GDP的比重可能会触底,但到2015年这个比例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同时投资所占的比重会逐步下降。
鉴于世界经济的前景,尽管出口仍将具有不错的竞争力,但其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在2010年到2015年间将会出现下降。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将会对进口形成支持,同时贸易顺差相对于中国经济的规模而言可能会有所缩小,但即使如此,外部盈余将会继续增加。
到2020 年,中国的平均生活水平(即人均GDP)将和拉丁美洲、土耳其及马来西亚目前的水平大致相当。
经购买力调整后,2020年中国的人均GDP将是美国的四分之一,而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
以现行价格和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的追赶速度将取决于实际汇率升值的幅度。
国际经验表明,通常只有在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收的情况下,实际汇率才会出现实质性升值。
中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例仍然很高,然而,展望未来,人口构成方面的变化可能会加速劳动力市场的趋紧。
为了反映出这种不确定性,我们给出了以现行价格和市场汇率计算的两个情景分析,来研究相对美国而言中国经济的追赶情况;分析显示按照这个计算方法,中国可能在2020年到2030年间的某个时间成为最大的经济体。
关键词:中国预测调整经济增长方式。
世界银行中国研究论文第9期,2010年6月1/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经济部,电子邮件:********************。
作者真诚感谢韩伟森(Ardo Hansson),赵敏和Ivailo Izvorski给本论文提出的宝贵意见。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吕长森在全党全国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按照集团公司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由党委书记、支部书记分别在不同的层面开展《党章》、党的方针政策及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等方面的讲课,这是提高党员素质、领会国家政策涵义、增强党性观念、激励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好形式。
通过系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大家交流学习的课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仅供党员同志们参考借鉴。
一、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大格局与我国的挑战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局部动荡和热点问题仍牵动着世界的神经。
在大国政治中,美国的优势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其推行包括单边主义、先发制人和政权更迭在内的“新帝国主义三原则”,但称霸世界却越来越力不从心。
通过控制能源、资源,经济渗透,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美国在新形势下操控世界的重要手段。
1978-2009年,我国GDP年均增长近10%,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世界的发展,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世界多极化的要求和呼声日渐强烈,欧盟、中国、俄罗斯和一些国际组织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因这四国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与英文“砖块”相似,故称金砖“四国”,其中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是“世界办公室”,巴西是“世界原料基地”,俄罗斯是“世界加油站”)。
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目前处于一个对中国比较有利的发展时期。
对于国际上的中国机遇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我们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韬:隐藏,光:锋芒,养:修养,晦:昏暗、不足之处,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有所作为,不出头,不扛旗”的基本方针,抓住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这也是外交策略)。
新中国成立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一穷二白”的国家变成今天如此强大的经济“帝国”,在自己民族史上留下了极为光彩的一笔。
浅议中国经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议中国经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经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浅析中国经济与环境平衡的路径》【摘要】中国的经济腾飞是伴随着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失衡,而调整失衡需扭转居民意识,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国家的环境政策,并在意识和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才能起到有效作用。
【关键词】环境;经济;平衡路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腾飞。
凭借GDP每年10%左右的增速,中国在2010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经济腾飞的同时,环境也以更快的速度恶化。
工业的粗放增长造成空气和水质的污染,落后的农业特别是不合理地使用肥料也造成极为严重的土地污染。
淮河水质恶化、生物灭绝、极端天气、沙尘暴肆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凸显。
人们创造了新的文明,却也在破坏存在了数千年的人与自然的秩序。
目前所存在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应地也不存在单一的解决途径,追求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注定只能是雾里看花。
对于经济利益和环境友好追求的失衡必须得到扭转,而扭转是对居民的意识、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国家的环境政策进行的扭转。
经济社会中的参与者同时又都是环境治理的参与者,意识和机制的双重作用才能扭转这种平衡关系。
一、国际合作地球因为动物的迁徙和大气、洋流的循环等途径,是一个整体。
南美的热带雨林不仅是多种生物的家园,也影响着整个地球的温室气体的消化;北极冰山的融化不仅影响北欧和俄罗斯,它关乎每一个沿海城市的未来。
所以环保需要世界范围内的交流。
除了共享的地球环境作为外部压力之外,国家间对于环境治理的经验和效率不同也造就了国际合作的内生需求。
如清洁发展机制,它是指一个发达国家通过用技术和资金投入的方式与一个发展中国家合作实施其温室气体减排的项目,其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给提供技术和资金的发达国家缔约方用于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下的义务。
中国的积极参与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国内产业的碳排放量,更能够获得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二、环保产业环境友好型企业能促进经济发展,更有助于环境的改观。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经历了惊人的速度,成为了世界经济中的巨人。
然而,随着经济结构和全球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正在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中国经济的形势和展望,并探讨中国需要采取的策略来应对这些挑战。
一、形势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虽然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但GDP增长率已经逐渐下降。
2018年,中国的GDP增速为6.6%,较2017年下降0.2个百分点。
这一趋势在最近几个季度中并没有得到逆转,预计2020年将进一步下降。
这一下降反映了全球经济疲弱和贸易不确定性加剧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污染治理和债务问题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中国需要更好地平衡不同的经济要素以稳定增长,并在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格局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首先,中国需要调整经济结构。
中国过去的发展战略强调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然而,这种发展模式已经不能维持下去。
一方面,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已经证明了单一的制造和出口模式的弱点。
另一方面,中国自身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收入分配不均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中国需要根据消费、服务和创新等因素开展结构性调整,以建立更加稳健的经济基础。
其次,中国需要扩大内需。
巨大的人口和持续不断的城市化进程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内部市场,但目前的消费还不够强劲。
仍然存在许多长期的社会和经济结构问题,如内部分布不均和消费习惯落后,这使得中国难以利用其潜在的内部购买力。
因此,政策刺激措施是必要的,以激发消费潜力。
还有,中国需要解决债务问题。
由于过去几十年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已经面临了庞大的债务负担。
中国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债务远高于其收入水平,这些债务问题也会对稳定经济造成威胁。
为了避免重复过去的故事,中国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来减轻债务负担。
二、展望尽管中国将面临许多挑战,但中国经济仍然拥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中国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增加国内收入和创新,并以更加全球化的方式来发展。
小心捧杀——中国GDP全球第二不值得炫耀
看 到 ,中 国 的人 均G P 有5 0 美元 ,排 D仅 70 在世界 1 0 以后 , 与人 均 47 位 0 : 美元 的 日本 7 相 比还 存在 很 大差 距 。 国富 民穷 ,是 中国
今 后 尤 需 致 力 解 决 的 问题 , 与 国 强 民 富 的 日本 相 比 , 中 国需 要 奋 力 向前 , 少 吹 多干 。 其 实 ,无论 科技 实 力、军 事实 力 、软 实 力还 是 综 合 国 力 , 中 国 在世 界 上 的排 名 与 E本 相 比 仍 有 一 定 差 距 。 比 如 , 日 l
不 值得 夸耀 ,需要 防止 陷入 “ 济增 长狂 经
热 症” ,有 时候 经 济增 长放 慢 一 点并不 是 坏 事 。此言 善也 ,当引 以为戒 。那 种 注 了
水 的G P D ,老 百姓 并不 认 同和 肯 定。
政 治 局 委 员汪 洋一 针 见血 指 出 : “ 们 我
有 的G P 字很 好 看 ,但 不是 增 加 了社会 D数 财 富 , 而是 浪 费 了社 会 财 富 。 比如 ,建 大桥 ,这 是G P,让 大桥 塌 了、拆 了 又是 D
酸楚。
要 它 ,领 导权 威 需要 它 , 为 官政 绩 更 需 要 它 。 于 是 乎 , 为 了G P 不 惜 拉 高 房 D , 价 ,不 惜重 复建 设 ,不 惜 污 染 环 境 , 不 惜透 支 资 源 , 甚 至 不 惜 弄 虚 作 假 , 偷 梁 换 柱 。 在 各 地 开 展 的G P 赛 中 ,往 往 D 大 是 政 绩 工程 层 出不 穷 ,重 复建 设 前赴 后
委 员唐 家璇 说 的那 样 ,经过 6 年 的 发展 , O 中 国与 日本的 差距 进一 步缩 小 。 同时也要
年中观察:202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研判
年中观察:202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研判作者:龚六堂来源:《人民论坛》2021年第21期【关键词】扩大内需宏观经济双循环【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国内外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多重因素叠加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进入2021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下,如何恢复经济发展,并在中长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我国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结合2021年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宏观经济数据和2021年上半年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得到持续改善,新的比较优势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方面,2020年我国经济逐季改善,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2020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我国经济得以逐季改善,全年达到2.3个百分点的正增长,经济增长水平逐步恢复常态。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0年我国GDP总量超过百万亿,占世界的17%;人均GDP达到72447元,上升到世界第59位;工業增加值占世界比例超过30%。
另一方面,2021年我国经济持续改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逐步形成。
从2021年公布的数据可知:一是从增长结构来看,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改善,结构继续优化。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
从增长结构来看,2021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7%,拉动GDP增长7.8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9.2%,拉动GDP增长2.4个百分点;净出口增长19.1%,拉动GDP增长2.4个百分点。
二是从工业增加值来看,已经基本恢复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的经济水平,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强劲。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与日本泡沫经济的对比分析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与日本泡沫经济的对比分析引言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一系列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统称。
其中,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尤其是对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亚洲经济体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和日本是亚洲地区的两个经济大国,其经济模式和发展路径有着明显不同。
本文将重点比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和日本泡沫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分析两国的不同经济特征和应对策略。
一、中国经济的发展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经历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在危机后仍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采取了扩大内需、推动投资、促进就业等措施,有效刺激了经济增长。
另外,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了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带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然而,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面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体系存在风险隐患,金融市场不够稳定,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和监管。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与发展日本是20世纪80年代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然而,在那个时期,日本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经济问题。
泡沫经济是指资产价格高涨后的短暂繁荣,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崩溃和长期的低迷。
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对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日本经济在经历泡沫破裂后陷入了长期的低迷,这一时期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虽然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应对危机,但效果不佳。
日本泡沫经济教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过度依赖金融业和房地产业。
泡沫经济时期,日本经济高度依赖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这使得经济过度集中于少数产业,以致后来遭受重创。
2. 政府干预失灵。
在泡沫经济时期,日本政府对金融和房地产市场进行了过度干预,导致市场机制失灵,经济不能有效运作。
中国经济的三大危机
中国经济的三大危机中国经济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但也面临着许多潜在的危机。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中国经济面临的三大主要危机,并探讨其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一大危机是债务危机。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级政府和企业都积累了大量的债务。
许多政府机构和企业依赖债务来维持运营,这使得中国整体债务水平居高不下。
如今,中国的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经超过了300%,远高于国际标准的安全线。
这种高债务水平对经济稳定造成了巨大的风险。
债务危机的根源在于中国过度依赖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一直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为核心的投资拉动模式为主。
这种模式虽然在短期内推动了经济增长,但也导致了过度扩张和浪费资源。
同时,由于缺乏透明度和监管机制,很多债务的真实风险被掩盖起来,加剧了债务危机的风险。
为解决债务危机,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对债务的监管和透明度,确保市场对债务风险有正确的认识。
其次,政府和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降低过度依赖债务的程度。
最后,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减少对投资的依赖,提高消费和创新的比重,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第二大危机是不平等危机。
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平等现象的加剧。
尽管中国脱贫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等问题仍然存在。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从传统农业劳动密集型向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制造业转型,很多低技能劳动者面临着就业不足和工资下降的问题。
不平等危机的解决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社会公正和包容性增长。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的覆盖率,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机会和福利。
其次,应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管,保障工人权益,提高工资水平。
最后,需要加强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支持,确保他们能够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
第三大危机是环境危机。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土地退化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中国房地产泡沫经济分析
中国房地产泡沫经济分析房地产业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买卖。
根据一项报告估计,房地产的建造、销售、租赁及各种有关的收益,在发达国家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左右。
在美国,房屋的建筑业曾和汽车、钢铁并列为三大工业支柱;在二战后日本经济的改组重振中,建筑业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房地产业对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起飞也是功不可没的。
可是正如中国古话所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房地产业盲目发展形成泡沫,泡沫破灭后就会对经济产生巨大破坏。
正确认识泡沫的现象在许多议论房地产泡沫问题的文章中,对泡沫一词的释义口径不一。
关于泡沫、经济泡沫及其释义从17世纪开始,几部外国辞典的简要释义是:泡沫是虚拟资本过度增长的经济现象。
我国《辞海》的释义,与之基本相同。
也可以说,泡沫的主要表现是一种价格远离价值的经济现象。
比如,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通过各种”狂热”的哄抬、投机等行为,使得某种商品、某种资产或某个公司的股票价格猛涨,若干倍地远离其价值。
这种高价,不能长期维持,最终会像泡沫一样地破裂。
这就是泡沫或泡沫经济现象。
其中比较典型的,称之为泡沫经济事件。
由于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价格较大幅度地离开价值的现象总会在各种商品中经常发生,除了把这些经济现象统称为泡沫现象外,专家们还根据泡沫产生的不同程度和后果,把它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泡沫经济。
共同特点:一是,产生泡沫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过度投机,并伴随各不相同的其他原因;二是,价格若干倍地狂涨,远远离开其价值;三是,哄抬出的高价只能停留一定的时间(有的是短暂时间)就会破裂猛跌,下降到与价值相近的价格;四是,每一次泡沫经济事件都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第二种是一般性泡沫。
某种商品的价格在一定时间内有较大幅度的上涨,但没有达到典型泡沫经济事件的4个特点,就属于一般性泡沫。
许多专家把它简称为经济泡沫。
经济泡沫是比较经常而普遍地产生的,它的消极方面是因较大幅度涨价而带来的各种副作用,但因其价格上涨和下降幅度相对较小,一般不会出现泡沫经济那样明显的”破裂”和”猛跌”现象,造成的危害也小得多。
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
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中国的经济形势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虽然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难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经济发展。
本文将分析中国的经济形势,并探讨政府的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中国经济形势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略有下降,经济增长率从2012年的 7.8% 左右降至2018年的6.6%。
这种趋势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因为中国经济不再像过去那样快速增长,同时全球经济环境也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
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重点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府也在采取措施来支持这些转型。
二、政府的政策措施为了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1. 扩大内需为了扩大内需,中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
首先,政府增加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等。
这些投资将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气候管理能力,并刺激民间消费。
其次,政府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促进住房市场的发展,包括增加土地供应、调整利率和提供补贴等。
2. 改革金融体系中国政府也在改革金融体系,以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政府正在推出一系列新的金融工具,并使银行更加注重中小企业和科技企业的贷款。
政府还计划开放中国的金融市场,吸引海外投资者。
3. 支持“双创”“双创”是指双重创新,即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结合。
政府支持创新是为了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政府推出了许多政策以帮助创新企业,包括投资、税收和创新创业孵化器等。
4. 推进供给侧改革最近,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供给侧改革措施,以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
鼓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安全标准。
中国政府还通过“去产能”政策来减少过剩产能,减轻银行贷款风险。
三、政策的影响以上四个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扩大内需,使中国能够减轻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可以刺激中国的民间消费和基本建设投资。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
从国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
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A、GDP增长率曲线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
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7.8%。
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2、原因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
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
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
中国经济的三大危机
中国经济的三大危机中国经济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但它也面临着一些重要的危机。
这些危机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困境和挑战,如果不加以解决,可能会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讨论中国经济面临的三个主要危机。
首先,中国经济面临的第一个危机是经济结构不合理。
中国经济依赖于出口和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和不可持续性。
出口依赖度过高导致中国经济对外部需求的波动非常敏感,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
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过多导致了资本过剩和产能过剩,一些行业过度扩张,产能利用率低下。
这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增加了企业的负债压力。
此外,由于大规模投资的推动,一些地方政府积累了大量债务,这也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风险因素。
其次,中国经济面临的第二个危机是环境可持续性危机。
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使得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耗竭的问题。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而且,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这不仅对中国本地环境造成了影响,也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环境可持续性已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挑战。
最后,中国经济面临的第三个危机是金融风险危机。
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银行间业务存在信贷风险,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庞大而且管理不严,金融监管不够完善等等。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放缓和产能过剩导致了一些企业的运营困难,这也增加了金融风险的风险。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和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也是中国金融系统面临的重要挑战。
如果这些金融风险不加以控制和解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对整个中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针对这些危机,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比如,中国政府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强调可持续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和治理,推动能源结构转型,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加强金融监管,控制金融风险等。
这些措施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经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经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文献综述 (3)1.3 论文结构安排 (5)二、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6)2.1 经济增长现状 (7)2.2 经济结构调整 (8)2.3 经济周期波动 (10)2.4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1)三、中国经济政策解读 (12)3.1 宏观调控政策 (13)3.2 产业政策 (15)3.3 财政政策 (16)3.4 货币政策 (18)四、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9)4.1 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0)4.2 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22)4.3 政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23)4.4 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4)五、案例分析 (26)5.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案例 (27)5.2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案例 (28)5.3 新兴产业园区发展案例 (29)六、结论与建议 (30)6.1 研究结论 (31)6.2 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 (33)6.3 对政策制定的建议 (34)一、内容综述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形势与政策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这篇论文将对中国经济的当前形势以及相关政策进行全面综述。
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时代,表现为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形势总体稳定,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风险。
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创新动能加快形成。
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优化经济结构。
这些政策包括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
政府还加强了对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监管,防范和化解风险。
中国经济的形势和政策是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要求政府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政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央行《2010年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全文)
央行《2010年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全文)2010 年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二季度,GDP 同比增长10.3%,CPI 同比上涨2.9%,人民币贷款新增2.03 万亿元,国民经济运行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基本面进一步上升向好。
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仍持谨慎乐观看法。
今后一段时期,仍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灵活性与针对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趋于复杂今年以来,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等国公共债务风险持续加大,引发全球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担忧。
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计算,2009 年欧洲各国负债率平均为84.0%,财政赤字占GDP 比值平均为6.3%,均远超马斯特里赫特条约①的规定,其中希腊债务是其GDP 的1.25 倍、赤字占GDP 的比值为13.6%。
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直接影响了欧元区经济复苏步伐,使欧洲经济增长乏力,一季度欧元区GDP 同比增长0.5%,IMF 预计今年欧元区GDP 增速为1.0%,低于发达经济体总体2.6%的增长水平。
二是造成全球股市、汇市和债市的剧烈波动,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下滑。
道琼斯欧洲50 价格指数在6 月末比年初下跌8.73%,截至7 月9 日伦敦金融时报100 指数比年初下跌5.17%,6月末欧元兑美元汇率比年初贬值15.11%,CRB 现货价格指数5 月份环比下降4.8%,6 月份环比略上涨0.3%。
三是冲击市场信心,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
对主权风险的担忧扩散至欧洲的银行部门,融资压力再次出现并通过银行间市场传播。
欧央行预测今年和明年欧元区银行将面临1950 亿欧元的资产减记。
目前来看,欧洲债务危机还没有出现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到实体经济的迹象,欧洲融资条件收紧的负面影响也被欧元贬值的作用所抵消。
中国GDP增长的动因分析
中国GDP增长的动因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
中国GDP的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中国GDP增长的动因。
第一,投资是中国GD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推动经济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并建立起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为了支持这一政策,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和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领域,中国通过扩大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经济的运输效率和整体竞争力。
同时,中国加强了对卫星、高铁、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促进了技术创新和升级。
这些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和产出,推动了中国经济GDP的快速增长。
第二,出口也是中国GDP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的出口业一度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取得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柱。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通过出口来实现国际分工和资源优化,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和技术,提高了国民经济整体水平。
中国的加入WTO和与主要经济体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开放程度和国际影响力。
但是,出口过度依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对环境的影响、国际贸易摩擦和安全风险等。
因此,中国需要加强出口和内需的平衡,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
第三,消费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GDP增长的重要因素。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必须加快实现经济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需要增强全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市场活力和民间投资,加强对高科技、绿色环保、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支持,实现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同时,中国还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消费结构和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潜力释放。
第四,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中国GDP增长的重要保障。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解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必须从以人口规模为基础的发展模式转向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发展模式。
【经典语录】《中国大形势》经典语录50条 50条经典 50条语录
【经典语录】《中国大形势》经典语录50条 50条经典 50条语录1.资产阶级革命换来的只是政党分赃的无边贪欲;2.中华文明影响西方是历史的主流,西方文明影响zg是历史的回流;3.zg老子是西方经济学的思想教父;4.zg某些人盲目崇拜西方不是因为他们了解了西方,相反是因为他们对西方了解的太少所致;5.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商业根源是高利贷的不可持续性;6.计划经济养懒人,市场经济养坏人;7.创新就是争第一;8.小zf主义不等于无zf主义;9.zf如果鼓励储蓄和投资,则国家发展后劲十足,而如果鼓励信贷和消费,则遗患无穷;10.虚假的消费能力必然带来企业产能过剩;11.美国战胜苏联是蛮族的胜利;12.如果一个制度不是以改善民生为目的,或是其结果没有改善民生,那这种制度无论标榜自己多么文明也是野蛮的;13.政治上的不稳定,必然导致经济政策上的愚蠢、偷懒与短视;14,人生哲理.伟大的经济理论一般都诞生于经济危机时期。
15.思想上要开放,但是市场绝对不能盲目开放,思想上封闭的民族必然落后,而将市场拱手让人的国家是自取灭亡;16.一个国家一旦实行了多党制,特别是极端多党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也就表现出政客经济的特征;17.政客经济六大特征:喜欢靠举债发展经济;喜欢高汇率;喜欢享受泡沫式繁荣;喜欢低利率、喜欢激进的改革和不重视劳动生存率的提高;18.以就业为标准,zg城市化已经进入尾声;19.比较优势思想让zg主动放弃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机遇;20.zf放任经济比干预经济的危害更大;21.为市场制定游戏规则是zf的天职;22.“GDP=劳动生产率*劳动人数”;23.工业是撬动经济的杠杆,自动化是这个杠杆的支点;24.忧患派学者是zg的脊梁,安乐派学者zg最大的敌人;25.世界早已经进入了金融经济时代,这是继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之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的又一新阶段;26.zg大形势:经济虚好,民生实坏;27.市场经济下,市场就是国土,市场的沦陷就是国家的沦陷;28.低生存成本就是最大的社会福利;29.zg需要是“监督式”民主,而非“选举式”民主;30.zg需要一场劳动生产率革命;31.郎咸平研究的不是阴谋论是经济国防学;32.福利社会解决的是生老病死的问题,而低生存成本型社会解决的是衣食住行的问题;33.zg不需要暴力革命,zg需要学术革命;34.储蓄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抵御经济风险能力的主要标志;35.财富握在穷人手里,则可以形成消费,而如果掌握在富人手里,那大部分形成储蓄和投机;36.市场经济的无序性必然导致民众生活的不稳定,而民众生活的不稳定,必须由zf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弥补;37.自由资本主义由唯利是图者控制的经济,垄断资本主义是由野心家控制的经济,金融资本主义完全是由赌徒控制的经济;38.金融经济时代,“投机”是社会的头号危害;39.对于一个国家,观念的落后比技术的落后更可怕;40.“以兵灭国,国亡而民存,以商灭国,民亡而国随”,真正点透了商战的本质;41.我们不反对真正的“藏富于民”,而是反对打着“藏富于民”的幌子,行“藏富于精英”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类:高档烟酒类。1978年中华香烟0.55元/盒,茅台酒8元/瓶;2009年价格分别为57元/盒、828元/瓶,价格涨幅为103.6倍和103.5倍。
第三类:衣服类。1978年每套衣服10~20元,2009年每套100~500元,涨幅5~铁票价0.1元,2009年为2元,涨幅20倍(北京地铁票价曾为3元,后为鼓励乘用公共交通2007年调低票价)。
其次我国在2005年以前实行的是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这种战略不注重劳动生产率的改善。而在国际上由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进入发展高潮,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都蓬勃发展,大规模应用,因此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上升的非常快。以美国为例子,20世纪60年代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崩溃,这一方面是由于日本及德国等制造业强国的崛起导致贸易平衡转变。但从另一方面即背后深层次原因来看,实际上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大幅下滑直接导致了美元与黄金双挂钩体系本身缺陷的爆发,并进而引起布雷顿体系的崩溃。同理,美元在 1995年至2002年出现强势,而这一时期的美元强势无论是利差还是贸易赤字均无法解释,从根本上看,这段时间的美元强势是由于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所致,因为美国1995年至2000年的长期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达到了2%,是30年最高水平。
我们需要放到改革开放30年的大过程里去――从1978年开始。
那个年代有很多代表性的数字,1978年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1.25元,年平均工资为615元,如果家庭某个成员达到这个职工工资水平,就可以养活一个家庭。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CPI指数,到2009年11月,CPI在这30年零11个月里,累计增幅为5.7倍。按照这个指数,大家目前月平均工资292.1元就应该可以实现1978年51.25元工资的购买力了。但事实是,292.1元还达不到2008年北京市的低保水平(每月390元)。
从某个单一物品的价格对比上,更能说明问题。南方基金高级研究员万晓西做过一项统计,他从《北京志?物价志》、《上海价格志》、《广州市志?物价志》等资料上查询了1978年的单品价格,我们再从中国价格信息网等地方查询到目前该单品的价格,就可以实现对比。
第一类:食品类。
1978年时,面粉价格为0.185~0.22元/斤,根据中国粮油信息网,2009年11月上海面粉价格为1.19元/斤~1.92元/斤,价格涨幅为5.4~10.38倍。
中国货币购买力一直是负增长
从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说,我们并不关心CPI是多少,也不关心汇率是多少,我们关心的是自己拥有的货币或存款的购买力。如果价格涨幅超过了工资涨幅、那明显意味着货币购买力变小。如果我要买房子,那货币的购买力显然也要被房地产价格衡量。
在经济统计中货币购买力的升降,对内以通货膨胀率来衡量,对外则用汇率来衡量,然而这两项数据与普通百姓的感受相差太大。
货币升值比GDP增长更重要
因此,经济增长归根结底是靠劳动生产率的改善,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这个国家的货币币值自然处于上升态势,对于民众来说,则是货币的购买力提高了,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与美元的汇率是一比一,如果我们一直保持人民币对美元一比一,中国早已成为发达国家,如果我们与日元同步升值,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必然到回到依靠劳动生产率提升上来,这才是良性增长,是发展经济的根本之道。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60多年,现在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即使与亚洲四小龙比起来也有非常大的差距。我国不能再满足于高增长的虚幻,其实只要我们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将我国的经济增长情况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的同期情况进行一些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实际情况与我们想象的太不一样,就会发现我们的经济增长率并不高。
第五类:医疗类。1978年阑尾炎手术价格8元,2009年90~500元,涨幅11.25~62.5倍。
第六类:居住类。1978年水费0.12元/吨,2009年7元/吨,涨幅30.8倍。
此外,由于当时的分配体制,1978年城市住宅为计划分配,目前需要自行购买。当时的教育、医疗价格也都非常低廉。这三类涨幅不好衡量。
(摘自高连奎《中国大形势》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年1月)
人民币总体贬值厉害
在货币的对外购买力方面,虽然近年我国的货币有所升值。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总体来看,中国的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了六、七倍,也就是中国货币的对外购买力下降了六、七倍,而美元自身也处在不到贬值的状态,如果将美元自身的贬值计算在内,那么中国的货币贬值的更加厉害。
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都经历过货币升值,而货币升值则意味着货币的对外购买力增加,以日本为例子, 日本的货币则一直处于升值状态,战后日元实行固定汇率时期的定价为36 0:1,而现在日元对美元汇率则在90:1左右,因此日元已经累计升值近4倍。其他国家如德国、亚洲四小龙都存在货币升值现象。如果将人民币与日元进行比较,那么人民币在改革开放后已经贬值了几十倍,这一点与民众的直观感受也是一致的。
从微观处见真实。如果综合进行这样的衡量,自1978年至今只有5.7倍的CPI涨幅,显然不能衡量前述六类价格的变动,如果再加上住宅、教育、医疗,那就更无法衡量了。1
货币贬值陷阱
由于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非常快,中国的有钱人非常注重货币的保值,而银行存款利率非常的低,显然不能达到保值的功能,因此中国有钱人都将自己的钱用于购买房地产,因为从中国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房地产的保值功能是最好的。因此货币购买力的下降也是中国炒房严重的重要推手,而房地产价格的飙升,又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通货膨胀,因此中国面临着“货币购买力下降―买房保值-房地产价格飙升―货币购买力再次下降”的恶性循环。
日本的高增长时期是从1955年开始的,日本从1955年到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期间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0.1%,而神武景气期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2%以上,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1961年至1970年”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为11.6%,可见日本一直是高速增长。
亚洲四小龙高速增长时的经济增长率在也10%以上,且年经济增长率在10%以上的年份非常的多。比如台湾在1964年到1987年的23年高速经济增长期中,有12年经济增长率在10%以上,其中有8年在11%以上。而我国经济增长率超过10%的年份非常的少,即使超过10%,也只是刚刚超过,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并不高。
中国劳动生产率提升缓慢是导致货币贬值的根本因素
抛开人为对汇率的干预外,货币的升值实际是本国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表现,在排除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货币的币值只与这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情况有关。人民币不能与世界主要货币保持同步升值是因为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落后于国际主要货币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但是由于当时农业占比较大,如果单算工业经济增长率,应该在年均10%以上;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到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年均增长率为9.8%,这是以人民币计算的结果,改革开放后中国货币大幅贬值,如果采用美元计算,那么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比这一数据要低的多。
中国经济增长率其实并不高
看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高还是低,我们一定要选好参照国,我国不能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也不能与那些政治混乱,不注重经济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比。我们一定要与那些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或是发达国家的高速增长期进行比较,如果我们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高速增长期相比,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快。
1978年,猪肉价格为0.85~1元/斤,根据中国价格信息网,2009年11月底鲜猪肉(肋条肉、精瘦肉)价格为9.59、11.39元/斤,价格涨幅为9.59~13.4倍。
1978年,带鱼价格0.305~0.38元/斤,根据中国价格信息网,2009年11月底带鱼价格8.08元/斤,涨幅21.3~26.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