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论文具体打印要求和写作要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建模》论文具体打印要求和写作要求

论文具体打印要求和写作要求

二、论文具体格式要求

(一)纸张尺寸:A4标准纸(210mm×297mm);

(二)页边距:

上边界3.5厘米、下边界3.5厘米

左边界2.5厘米、右边界2.5厘米

页眉2.0厘米、页脚2.5厘米

正文行间距固定值15磅

(三)详细摘要格式要求

标题:二号黑体居中

作者:小四号仿宋居中

单位:小五号宋体居中

摘要正文:五号宋体两端对齐

(四)全文格式要求

标题:二号黑体居中

作者:小四号仿宋居中

单位:小五号宋体居中

摘要:标题小五号黑体

正文小五号宋体

关键词:标题小五号黑体

正文小五号宋体

正文:五号宋体,固定行间距15磅

表:表题小五号黑体,表文小五号宋体

图:图题、图文均用小五号宋体

参考文献:标题四号黑体

内容小五号宋体,英文小五号Times New Roman 英文标题:12号Times New Roman 居中

作者(英文):10号Times New Roman 居中

单位(英文):8号Times New Roman 居中

英文摘要:标题10号Times New Roman加粗

正文10号Times New Roman 两端对齐关键词:标题10号Times New Roman加粗

正文10号Times New Roman 左对齐

附全文格式样张

基于**型1)(二号黑体,单倍行距)

王二*,2)张三*李小四** (小四仿宋居中,单倍行间距)

*(北京***学院,北京100081)

**(上海***学院,上海200030)

(小五宋体居中,单位行间距;多单位用“*”、“**”、“+”、“++”上标区分)

摘要(小五黑体)将***吻合。(小五宋体,行间距固定值15磅)关键词(小五黑体)双**,人***,***模型(小五宋体,行间距固定值15磅)

引言(小四号黑体,单倍行距)

(五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15磅)双***一项层。

1试验方法和试验方案(小四号黑体,单倍行距)

1.1试验方法(五号黑体,单倍行距)

渗金属试验在自制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炉中进行…

1.2试验方案

为了选定正交试验各个工艺参数的取值范围…因素水平表如表1所示。

表1因素水平表(小五号黑体)

水平

因素(小五号宋体)

1 2 3 4

源极电压U/V 1 050 1 000 950 900

工件电压U/V 275 250 350 300

气压p/Pa 35 30 45 40

极间距d/mm 15 20 25 22.5

2数学模型

在网络学习部分,采用三层BP神经网络来完成函数的映射。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三层或三层以上的阶层型神经网络,如图所示为一个三层前馈神经网络…

图1 典型BP网络示意图(小五号宋体)

算法步骤:

(1) 设置初始权系w(0)为较小的随机非零值。

(2) 给定输入/输出样本对,计算网络的输出:

设第p组样本输入、输出分别为

u p=(u1p,u2p,…,u np)

d p=(d1p,d2p,…,d np) p=1,2,…,L

1)国家“863”高科技项目(7150080050) 资助(小五号宋体,此处为角注,与正文分开。没有资助可不加此角注)

2) E-mail: ×××@(小五号,Times New Roman)

节点i 在第p 组样本输入时,输出为

==∑j jp ij ip ip Ιt w f t x f y )()]([

(1)

式中 I jP ——在第p 组样本输入时,节点i 的第j 个输入

表2 人工神经网络训练与预测值

试验编号源极电压U ∕V 工件电压U ∕V 极间距

d ∕mm 气压p ∕Pa 吸收率s ∕% 渗层厚度δ∕μm 试验值预测值试验值预测值 1 1 1 1 1 70.900 70.587 34.5 34.579 2 1 2 2 2 61.200 60.871 36.5 36.380 3 1 3 3 3 33.330 32.847 19.0 19.245 4 1 4 4 4

44.650 44.401 21.0 20.871 5* 2 1 2 3 48.100 47.753 25.5 24.950 17*

1

2

1

1

79.340

80.920

38.0

38.459

注:*为检测样本值,试验编号17为正交优化工艺(小五号宋体)

4 结论

参考文献(小四号黑体居中,单倍行间距)

1 Zhong X, Y uan G , Su Y A, et al. Double glow surface alloying process. In: Third Pacific Rim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aterials and Processing, Hawaii. 1998, 6: 1 969~1 978 (小五Times New Roman )

2 高原, 贺志勇, 赵晋香. 机用锯条齿部表面强化组织的研究. 材料科学与工艺, 1995, 3(3): 62~66 (小五宋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