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改革历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 是否成功?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
3.结果:
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1954— 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 4000多万公 赫鲁晓夫在 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 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 顷,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 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 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 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 植被,从 1955 年到 1960 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 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 被风沙侵蚀。 1962 少而减产。 1963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 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 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 150 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进口。 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 他提出在15年内在人均产品 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 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 义社会”。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
①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新 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 上进行的局部改革;
②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口号超越实际; ③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如喜 欢浮夸冒进,也影响改革;
1、搞社会主义要以发展生产力, 提高人民生活水准为基本目标。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 的发展道路。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其复杂 性、曲折性和长期性,要坚定社会 主义信念。
共同探究
2.内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 下扩大企业自主权;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部门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归类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归类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归类一.不同性质的改革:1、封建性质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洋务运动。

2、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中国戊戌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

3、社会主义性质改革: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等东欧改革,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

二.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1、商鞅变法: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2、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两国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等东欧改革:社会制度蜕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三.不改变原有社会制度,而企图完善、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1、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触动封建制度。

2、苏俄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允许资本主义发展,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

3、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保持社会主义,甚至没能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

4、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罗斯福新政:在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努力摆脱经济危机。

四.成功与失败的改革:1.成功的改革:1)商鞅变法使秦的国力骤增,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胡汉融合,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3)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两国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4)苏俄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恢复了国民经济。

5)罗斯福新政摆脱了经济危机,维护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6)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失败了的改革:1)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2)戊戌变法: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尽管失败,但迈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第一步。

3)赫鲁晓夫改革:没能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

4)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赫鲁晓夫改革是指苏联前领导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在1953年至1964年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农村改革。

这些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秉持和平共处、冷战解冻、政治和文化解冻、反对个人崇拜、农村改革、农业机械化、工业发展、军事战略调整等。

首先是和平共处政策。

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共处的理念,主张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竞争的同时保持和平。

他在1956年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两个超一流强国共存的口号,这对缓和东西方关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是冷战解冻。

赫鲁晓夫试图缓和苏联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减少对核军备竞赛的依赖。

他在1959年曾经访问美国,并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了高级别会谈。

这次会谈为双方关系的缓和奠定了基础。

第三是政治和文化解冻。

赫鲁晓夫启动了一系列的政治和文化的解冻措施,试图改革苏联的体制和文化。

他提倡的言论自由、报刊出版自由以及艺术创作的自由程度有所提高,民主改革逐步展开。

第四是反对个人崇拜。

赫鲁晓夫批评了苏联前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他积极推动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取消,并强调领导集体的重要性。

这种反对个人崇拜的态度更加体现在他在1956年举行的二十大会议中对斯大林的批判。

第五是农村改革。

赫鲁晓夫试图改善农村的经济状况,提高农民们的生活水平。

他实行了一系列农业改革,包括减少农业税收、提高农产品购买价格、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刺激了农民的产出和农业的发展。

第六是农业机械化。

赫鲁晓夫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试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他鼓励发展农业机械工业,并推广农业机械使用。

这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改进,显著提高了农民们的生产水平。

第七是工业发展。

赫鲁晓夫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计划和政策。

他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钢铁、化工和煤矿等重点工业的发展。

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工业产出和经济实力。

最后是军事战略调整。

苏联三次改革时间内容

苏联三次改革时间内容

苏联的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农业方面——体制改革,赫鲁晓夫在执政期间,对苏联经济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调整,种植玉米运动。

工业方面——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他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

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

究其原因:其一,理论上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还组织了对东欧国家“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从而阻遏了对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探索。

其二,实践上由于“新经济体制”的实行,面对所出现的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量、盲目滥发奖金,不顾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等等问题,没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害怕改革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动摇其权力基础,因而改革逐步收缩,出台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经济体制改革半途而废。

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从根本上放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该改革以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名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联共产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和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

造成苏联党和国家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和国家经济的继续恶化,为西方国家宣传资本主义、攻击共产主义,从而解体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下,利用改革后形成的混乱局面将苏联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大致有两种一个是不断集权加大经济干预力度,另一种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进行适度调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知识点1_赫鲁晓夫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知识点1_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 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 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 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赫鲁晓夫改革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2.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 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 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 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 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答案】 B
赫鲁晓夫改革
【典型试题】
2. 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 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 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 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是
()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 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赫鲁晓夫改革
【典型试题】
1.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
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

()
赫鲁晓夫改革
【典型试题】
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 展 B.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 变 C.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城粮食的歉 收 D.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 域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是什么在赫鲁晓夫执政后,开始面对苏联当前存在的社会缺陷进行了改革,那么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政治、工农业和经济上。

通过这次改革,基本上剔除了斯大林时期的社会弊病,为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发展提供了积极作用。

赫鲁晓夫在执政之前,就已经能够明确地意识到中央过分集权,给政体和民主带来的巨大危害。

因此他一执政,就解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模式,开始在保障中央权力不分散的情况下,扩大基层领导干部和机构的权力。

在斯大林时期被迫害的领导人,都在赫鲁晓夫时期得到了平反。

工农业方面是主要的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在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扩大种植面积,大量种植玉米,高价收购农产品以及农庄体制的改革等。

这些农业改革,主要是针对斯大林时期工农业比例的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显著提升而开展的。

在苏联人的普遍意识中,工业相对于大于农业,因此产生了畸形的社会形态和结构。

通过改革,农业方面在使苏联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农业方面的提升,同时也带动了苏联经济的提升。

在赫鲁晓夫上台时,他发现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企业多达20余万,这使得中央管理机制超负荷运行。

他将其中1.5万个企业交由加盟共和国管理,并扩大了管理者的权限。

虽然在最终工业方面的改革不甚理想,但苏联工业也得到了明显的增长。

在第六个五年计划和七年计划中,苏联工业以每年10.7%增长,1953年,苏联的刚也产量为3810万吨,到1964年已增长至8500万吨。

赫鲁晓夫改革的故事在赫鲁晓夫任苏联最高领导人之前,斯大林是一位高度集权的苏共领导人。

斯大林通过对苏联的肃反运动,将权力归集一身。

他给予人民最低的生活保障,把大量的国力和人力全部投入到国家建设之中,致力于将苏联打造成一个社会主义强国。

然而当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斯大林模式的问题就开始突显出来。

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2、内容: 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①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 计划指标; ③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 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 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 了与国外的合资企业。 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 立家庭农场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3、成效: 改革前期有成效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1978 210 440 坦克 1968 8500 32400 1978 10500 50000 战术飞机 1968 5100 4000 1978 4500 4600 水面战舰 1968 360 320 1978 172 240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面对危机四伏的局 面,“莫斯科的新 老板”戈尔巴乔夫 又会将手术刀伸向 何处呢?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材料一: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 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 同时四处伸手,加重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还在1979年入侵阿富 汗,其形象大损,同时每年还要花掉几十亿卢布。 材料二: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 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 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 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 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赫鲁晓夫改革-高考历史知识点

赫鲁晓夫改革-高考历史知识点
恢复名誉;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②经济改革a.农业:以收购制代替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撤销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b.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部分权力下放,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三、赫鲁晓夫改革的结局及成因
①结局:改革收效甚微,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结束。②成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有的经济模式;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很急躁,反复无常,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苏联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改革: 1、允许集体农庄庄园拥有一定数 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2、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3、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4、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
工业改革:
1、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 共和国; 2、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利; 3、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 、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 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政治方面:
1、批判个人崇拜及斯大 林某些理论观点 2、平反一些冤假错案
尤里尤里-加加林
失败原因:
1、没有创新的科学理论,缺乏正确的 指导思想和路线; 2、对斯大林的态度评价的不全面,引 发消极的后果; 3、改革并没有触动原有体制的基本框 架; 4、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提出不 切实际的口号; 5、独断专行,搞个人崇拜。
积极方面: 积极方面: ①批判斯大林,平反冤家错案 ②解决粮食问题,促进工业发展 ③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消极方面: 消极方面: ①急于求成,缺乏理性,未脱离旧模 式 ②过度否定斯大林,造成思想混乱
第十八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ຫໍສະໝຸດ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95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 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 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尼克松
改革背景: 1、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2、斯大林逝世为苏联改革提供 了契机和可能

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三、评价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成败 失败之处在于:
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他的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 改革始终在旧模式的框架内部做修改,而未能从 改革始终在旧模式的框架内部做修改,而未能从 根本上突破旧模式 突破旧模式。 根本上突破旧模式。 2、赫鲁晓夫性格中的鲁莽冲动、爱面子、思维 赫鲁晓夫性格中的鲁莽冲动、爱面子、 较简单的一面,导致经济改革进程中出现“ 进程中出现 较简单的一面,导致经济改革进程中出现“全面 展开共产主义建设” 十五年赶超美国 年赶超美国” 展开共产主义建设”、“十五年赶超美国”等冒 进思想;也导致浪费、 进思想;也导致浪费、虎头蛇尾甚至有违常识等 失误。 失误。
与赫鲁晓夫有关的知识点、关键词:
政治——“秘密报告”否定斯大林 恢复党内民主 民主; 政治——“秘密报告”否定斯大林 ;恢复党内民主; —— 废除国安审判特权;平反部分冤案; 废除国安审判特权;平反部分冤案; 军事—— 裁军;首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次载人航天; 军事—— 裁军;首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次载人航天; 宇航员加加林;美苏太空竞赛;核威胁; 宇航员加加林;美苏太空竞赛;核威胁; 外交—— 冷战;美苏争霸;戴维营精神; 苏修” 外交—— 冷战;美苏争霸;戴维营精神;“苏修”; 对华减免债务;归还旅顺、大连给中国; 对华减免债务;归还旅顺、大连给中国; 撤走援华专家;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撤走援华专家;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文艺—— 解冻文学; 日瓦戈医生》 文艺—— 解冻文学;《日瓦戈医生》诺贝尔文学奖
三、评价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成败 成功之处在于:
1、赫鲁晓夫的改革去掉了斯大林模式中一些明 赫鲁晓夫的改革去掉了斯大林模式中一些明 去掉 显错误的部分 在改善民生方面有一定成效。 的部分; 显错误的部分;在改善民生方面有一定成效。 2、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当时被视为权威和 神圣”的斯大林模式, “神圣”的斯大林模式,开启了苏联社会主义改 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最新新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知识点新人教版20200506278

最新新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知识点新人教版20200506278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赫鲁晓夫改革背景:1953年斯大林逝世内容:1953年赫鲁晓夫改革,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在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失败。

结局: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二、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首先经济改革失败,政治改革使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影响: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趋势加强,加速苏联解体。

(此后的1991.8.19的八一九事件进一步加速苏联解体,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全局。

)三、苏联解体1991年底,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苏联解体的实质:社会制度发生变化※苏联解体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③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匈牙利改革1、二战后,东欧和亚洲一些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大为十几个国家。

2、东欧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先后进行改革,匈牙利改革最为突出。

1956年匈牙利改革内容: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治;经济上放慢重工业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等。

3、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被苏联镇压。

二、东欧剧变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苏联放松对东欧国家控制时间: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剧变。

实质:各国执政党改变,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表现: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实现统一。

启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是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应走符合本国国情道路,要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领导,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等附:什么样的考试心态最好大部分学生都不敢掉以轻心,因此会出现很多过度焦虑。

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4、与美国比赛的“玉米运动”和肉产量指标。
效果:由于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不结 穗,玉米运动遭到集体农庄的消极对抗。赫鲁晓 夫要求苏联在人均肉产量上超过美国,结果某些 地方官员去外地抢购牲畜、虚报产量,靠作假赢 得政绩与勋章。骗局揭穿后“劳动英雄”变成囚 犯,成为一场闹剧。
基础知识概要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经济措施
基础知识概要
三、评价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成败
成功之处在于:
1、赫鲁晓夫的改革去掉了斯大林模式中一些明 显错误的部分;在改善民生方面有一定成效。
2、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当时被视为权威和“ 神圣”的斯大林模式,开启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基础知识概要
三、评价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成败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基础知识概要
2、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斯大林的强硬
一、赫政鲁策晓引夫发的改矛革盾的在历其史逝背世景后出现激化的兆头。
1、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击败政治对手 贝利亚和马林科夫,逐渐掌握苏联最高领导权。
50年代初期苏联农业产量低下,集体农庄的农 民缺乏劳动积极性。强制购粮政策导致数次饥荒 ,出现大量非正常死亡。工业被国家集中管理, 否定市场规律,缺乏活力。大清洗和驱逐少数族 裔政策引发激烈反弹,劳改营里关着数百万政治 犯。各加盟共和国对俄罗斯联邦的民族主义不满 。
基础知识概要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经济措施
• 农业改革(重心)
1、用动员志愿者垦荒的办法扩大谷物产量。 效果:从1954到1958年,政府投资67亿卢布,动 员数十万志愿者,共开垦出4000万公顷土地。 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垦荒区的谷物占全国粮食 总产量的40%以上。但垦荒政策也带来了生态上 的灾难,60年代初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 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

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影响: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热点·中考预测】
热点角度
热点展望
苏联的改革及启示
苏联历史上的改革应该是2013年备战中考的热点之一,主要是掌握苏联历史上的改革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由苏联的崛起和解体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必须适时调整经济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抵制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也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吸取苏东各国的经验教训,根据国情,实事求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虽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但中国人民依然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昂首阔步前进!
日本的改革
大和民族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日本的发展离不开两次改革,先是“汉化”,然后“欧化”,通过大化改新,学习隋唐的先进制度,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通过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实行“文明开化”,脱亚入欧,成为亚洲的唯一强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明治维新的很多措施值得我们借鉴,因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才能造就出优秀人才;只有坚持对外开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才能最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只有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2013年日本的改革热点请关注:与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背景最终被处以车裂之刑我们必须理解:判断一次改革成败的标准不能看实施者最终的结果如何,而是这场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所以我们说“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改革是当今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注意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因此我国历史上的改革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启示必须作为2013年中考复习的长效热点来处理。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赫鲁晓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赫鲁晓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赫鲁晓夫改革与苏联解体一、赫鲁晓夫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1953年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重点是重工业,提高了苏联军事实力,但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二、苏联的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未取得成果。

80年代后期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结果导致苏联政治体制剧变,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2、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

这次事件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趁机控制了全局。

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3、苏联的解体:1991年底独联体(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三、苏联的解体的原因及启示:苏联的解体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实行了错误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历史原因: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等。

对我们的启示:要始终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各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要稳妥推进,确保国内安定团结。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内容的表述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内容的表述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内容的表述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内容的表述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也被称为“赫鲁晓夫改革”,是1985年继承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领导下制定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旨在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并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1988年,苏联国家议会教书育人委员会正式批准了赫鲁晓夫改革方案。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一、经济改革(1)简化审批制度,解除许多废除坏死的经济限制,放宽社会财富的私有权,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2)加强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淡化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加强对市场经济的支持,推动苏联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3)以价格为基础,实施经济改革,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4)改革货币和金融,建立货币运行机制,健全国际商业信用系统和外汇市场,实现货币和金融可转换。

二、政治改革(1)取消某些政治禁令,保护公民言论、宗教信仰和集会自由,取消社会主义实践体制,实行监督制度,推行多党制。

(2)加强党的组织和管理,扩大民主权利,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培育民主社会主义。

三、社会改革(1)实施政策性补贴,提高全民生活水平、物价合理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实施改革计划等。

(2)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及社会保险体系,为社会参与者提供社会保障制度,减轻经济的不稳定性。

(3)法律改革,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实行立法、结构裁判、司法行政分立制,提高司法公信力,改善司法效率。

四、科学技术改革(1)改革科学技术制度,建立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加强科学技术活动的管理,推动技术进步。

(2)加强对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支持,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加快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五、军事改革改革军事体制,降低军费,改善军队服务条件,使军队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防和警戒任务。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

[键入文字]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赫鲁晓夫执政后对苏联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旧框框。

他首先从农业入手,采取了三次重大改革措施:一是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取消农副产品的义务交售制;二是大规模开垦荒地,扩大播种面积,种植玉米,增加粮食产量;三是取消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

工业方面:苏联工业绝大部分由国家集中管理。

1936 年,中央直属企业的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0%。

从一个小别针到巨型发电机的生产都要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控制,受政府有关部、局的领导。

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 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他陆续把1.5 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1.在坚持中央集权的同时,扩大地方权限。

将中央部门的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改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地方获得较大的自主权。

从1954 年到1956 年,赫鲁晓夫首先把近15,000 个企业由中央交给加盟共和国管理,中央部属企业仅留3/l0。

此举便把斯大林时期的体制中中央与地方管理企业的比例,倒转了过来,为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奠定了物质基础。

2.以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的原则,改组政府机构。

这是赫鲁晓夫时期政治改革的重要特点,也是这一时期政治改革中很有特色的尝试。

3.改革干部队伍的结构,规定干部任期,限制干部特权。

1。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农业改革:赫鲁晓夫推行了农村集体化运动,通过合并农村的小农
经济单位,建立起农业合作社和农工商联合社,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

2. 经济改革:赫鲁晓夫试图改革苏联的经济体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
经济改革方案。

这些方案包括加强国家计划经济的调整和管理,提高
工业生产效率,发展农业和消费品生产,实行军工合理化等措施。

3. 政治改革:赫鲁晓夫试图打破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权体制,提出了
一系列政治改革的倡议。

这些倡议包括缩小党和国家领导层的规模,
减轻官僚主义,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淡化个人崇拜和领
袖崇拜。

4. 历史重审:赫鲁晓夫在1956年的克里姆林宫报告中公开揭示了斯
大林的错误和镇压罪行,进行了苏联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审查。

这一举
动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人们对斯大林的崇拜和宣传
受到了很大冲击。

需要注意的是,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改革成效有限。

随后,在苏联历史上,赫鲁晓夫的改革被部分人
批评为过于急进和不够稳定。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必修二必考要点知识精选20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必修二必考要点知识精选20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必修二必考要点知识精选2021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必修二必考要点知识精选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必修二必考要点知识精选2021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2)1953年,斯大林逝世。

2、内容(1)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结果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

4、评价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内容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影响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内容问题及影响、(1)经济改革: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鲁晓夫改革历史名词解释
赫鲁晓夫改革是指在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接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和改革。

这些改革主要针对苏联的农业和工业等领域,对苏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赫鲁晓夫废除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试图以此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此外,赫鲁晓夫还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旨在提高粮食产量和缓解农业问题。

然而,他的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农民的抵触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导致了玉米运动的失败,农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变。

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的问题,最终在1964年他被迫下台,改革随之告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