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安基础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结合煤矿安全生产实际和综合管理体系运行经验,建立一套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手段,以PDCA管理为运行模式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实现生产过程中人员无失误、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
达到人员、机器设备、环境、管理的本质安全。
2、危险源: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3、风险: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
4、危险源辨识:对煤矿各单元或各系统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中的危害因素的识别,并分析其产生方式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
5、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
此过程往往伴随着对风险的排序、分级。
6、风险预控:根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结果,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控制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危险源,预防风险的出现的过程。
7、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指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员工的违规行为;而广义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既包括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也包括可能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管理者的违章指挥行为、不尽职行为。
对煤矿的安全管理来说,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属于狭义的不安全行为,而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则属于广义的不安全行为。
-
8、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煤矿本质安全文化是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精神,并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以及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称,是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灵魂所在
9、PDCA:是戴明提出的一种循环管理模式,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从管理的计划到改进是一种闭环的管理。
10、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
1)瓦斯事故:瓦斯、煤尘爆炸或燃烧,煤(岩)与瓦斯突出,瓦斯窒息(中毒)等。
2)顶(底)板事故:指冒顶、片帮、顶板掉矸、顶板支护垮倒、冲击地压、露天煤矿边坡滑移垮塌等。
底板事故视为顶板事故。
3)机电事故:指机电设备(设施)导致的事故。
包括运输设备在安装、检修、调试过程中发生的事故。
4)放炮事故:指放炮崩人、触响瞎炮造成的事故。
{
5)水灾事故:指地表水、老空水、地质水、工业用水造成的事故及溃水、溃沙导致的事故。
6)火灾事故:指煤与矸石自然发火和外因火灾造成的事故(煤层自燃未见明火逸出有害气体中毒算为瓦斯事故)。
7)运输事故:指运输设备(设施)在运行过程发生的事故。
8)其它事故:以上八类以外的事故
二、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流程
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对煤矿危险源进行辨识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三种状态(事故、隐患、风险)及时态(过去、现在、将来),同时还要分析各危险源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及事故类型,这个过程事实上也就是风险识别的过程。
^
风险管理的第二步是风险评估过程
此过程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衡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此过程是对风险(也是对危险源)进行分级的过程。
风险管理的第三步风险控制过程,此过程又
可以细化为: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过
程,危险源的监测、预警、控制过程。
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识别)结果,确定管理
对象、管理主要责任人、监管责任人及监管部门,其次要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针对危险源制定合理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考核评分标准为5大部分(二级指标),28个系统(三级指标),163个元素(四级指标),746个五级考核指标。
质量标准化与本安体系的关系:
1. 安全质量标准化是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和基本内容(在体系的生产要素中已经得到体现)
*
2. 安全质量标准化注重定量分析,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注重微循环并集成定性分析
3.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更系统、更全面,实现了与质量标准化的有机融合,是标准化的延伸和升华
4. 质量标准化标准的执行为本安体系的运行提供了准确、全面、精细的考核依据与支持,同时也将会有效减少危险源和降低操作过程中危险源的风险等级
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
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理想目标是实现煤矿生产的本质安全化,将风险降到最低,最终达到杜绝责任事故,减少非责任事故的目的。
风险、危险源、事故之间的相互关系(续)根据危险源、风险、事故的定义和特征,不难看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危险源是风险后果产生的根本原因,危险源的存在导致风险的存在,危险源的潜在性导致了风险的不确定性和潜在性。
而造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风险的实际发生,即潜在的风险变成了实际的事故,风险的不确定性又导致了事故的随机性和潜在性。
因此可以说,危险源、风险与事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预防事故发生首先必须研究风险,而研究风险又必须以研究危险源为起点
{
煤矿危险源辨识的依据
确定哪些因素是危险源,需要一定的科学依据
(1)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条例、标准和其他要求。
(2)相关的事故案例、技术标准。
(3)本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相关信息。
(4)煤矿事故发生机理。
(5)其他相关资料。
)
煤矿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目前煤矿危险源辨识常用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经验分析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
煤矿危险源辨识的基本内容
煤矿是一个由人—机—环—管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其危险源分布非常广泛。
过去我国很多煤矿曾经进行过危险源辨识,但是由于在辨识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的考虑,辨识出的危险源有很多的遗漏。
为了能相对较为全面的辨识出煤矿的所有危险源,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煤矿危险源的辨识须从人—机—环—管个方面分别考虑,这样既能够保证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且方便对危险源进行分类控制和管理,危险源辨识过程中除了需要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进行考虑,还需要考虑三种状态及时态。
三种状态分别指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紧急状态;三种时态分别指过去、现在和将来。
由于危险源具有潜在性,所以辨识危险源必须考虑各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同时还要考虑过去曾发生过什么事故或事故,从中吸取教训,找出事故的原因,考虑目前系统中存在或潜在什么不安全因素。
此外,危险源辨识过程中还要分析各危险源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及事故类型。
煤矿事故可分为8种,瓦斯事故、顶(底)板事故、机电事故、放炮事故、水灾事故、火灾事故、运输事故、其它事故
风险评估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确定事故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可能性,即概率的大小;其次要估计一旦事故发生,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
最后,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严重程度估计总期望损失的大小,确定风险等级。
煤矿危险源风险预警是灾害预警的一种,它是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已经暴露或潜伏的各种危险源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其风险大小进行预期性评价,及时发出危险预警指示,使管理层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的活动。
分为五级,具体为:低风险、一般风险、中等风险、重大风险、特别重大风险。
【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实现的目标
本质安全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以预控为核心的、持续的、全面的、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闭环式的安全管理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做到人员无失误、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进而实现“人、机、环、管”的协调统一,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最终实现杜绝已知规律的、酿
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煤矿生产责任事故发生的煤矿本质安全目标。
人、机、环、管四方面的不安全因素
(一)人员的不安全因素
1)操作不安全性(误操作、不规范操作、违章操作);
2)现场指挥的不安全性(指挥失误、违章指挥);
3)失职(不认真履行本职工作任务);
—
4)决策失误;
5)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工作(带病工作、
酒后工作、疲劳工作等);
6)工作中心理异常(过度兴奋或紧张、焦
虑、冒险心理等);
7)人员的其他不安全因素。
机的不安全因素
1)没有按规定配备必需的设备;
2)设备选型不符合要求;
'
3)设备安装不符合规定;
4)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
5)设备保护不齐全、有效;
6)防护设施不齐全、完好;
7)设备警示标识不齐全、清晰、正确,设
置位置不合理;
8)机的其他不安全因素。
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1)水的威胁;
;
2)顶、帮的威胁;
3)地热威胁;
4)瓦斯煤尘爆炸威胁;
5)火的威胁;
6)瓦斯突出威胁;
7)其他自然地质威胁;
8)工作地点温度、湿度、粉尘、噪声、有
毒气体浓度等超过规定;
…
9)工作地点照明不足;
10)工作地点风量(风速)不符合规定;
11)采掘设计缺陷(包括井下巷道布局不合
理、工作面布置不合理);
12)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
13)巷道路面质量差,标识不齐全、不正确;
15)供电线路布置不合理;
16)作业区域警示标志及避灾线路设置位置
不齐全、不合理;
[
17)其他工作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管理的不安全因素
1)组织结构不合理;
2)组织机构不健全,机构职责不明晰;
3)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合理、不符合实际;
4)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5)文件、记录管理、操作规程不全,管理混乱。
\
6)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
审批、管理不符合规定,贯彻学习不到位;
7)未根据风险评估及本单位生产计划编制应
急预案,预案不完善、不合理;安全措施不完善、不合理。
8)岗位设置不全,不合理。
9)岗位职责不明确。
10)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不符合规定;
11)未开展班组建设活动,没有有效的本质安
全文化;
12)其他管理的不安全因素。
本质安全管理与传统安全目标管理的区别
1、明确了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8大
类)。
2、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管理
对象,明确了危险源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及监管部门、监管人员,使管理职责更为明确。
3、制定了针对管理对象的具体管理标准及管
理措施,其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强,能够有效的消除和控制危险源。
4、危险源评价方法增加了事故机理分析法,
对危险源辨识更加系统全面。
5、增加了危险源的监测、预警,建立风险预
警的模式,通过对危险源监测,按照风险等级预警,并根据频次调整预警等级,找出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控制和整改,实现风险的预控管理。
6、本质安全管理将人员不安全行为作为一个
单独的单元进行了分析、控制,为加强现场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保证。
7、在安全管理制度保障方面有了总体的要
求,侧重安全管理的方面,将激励、约束
机制单独做了较多的要求。
8、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个专题正
式纳入了体系,并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
出了建设要求。
9、建立了专门的本质安全信息管理软件
系统,增强了危险源监测、预警的及时性、可靠性,提高了对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运行
管理的工作效率。
不安全行为的三种基本控制途径
1)自我行为控制2)工作流程控制3)监督控制
风险预警:对生产过程中已经暴露或潜伏的各种危险源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其风险大小进行预期性评价,及时发出危险预警指示,使管理层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的活动。
管理对象:是管理对象单元的一种划分,是对危险源的总结和提炼,是通过管住管理对象实现对危险源的控制或消除。
管理标准:是一种标尺,是管理对象管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消除或控制危险源的风险的最低要求。
管理(对象)标准可以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行业有关标准和企业标准从严制定。
管理措施:是指达到管理标准具体方法、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