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古文分享—凿壁偷光
匡衡凿壁偷光原文翻译
![匡衡凿壁偷光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7f40f3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3.png)
匡衡凿壁偷光原文翻译匡衡凿壁偷光原文翻译凿壁借光,是一个成语。
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
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匡衡凿壁偷光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匡衡凿壁偷光原文翻译1一、匡衡勤学作者:葛洪原文: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译文:匡衡,字稚圭,他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注释】[1]逮:及。
[2]穿壁:在墙上找洞。
[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4]资:借。
[5]大学:大学问家。
二、匡衡凿壁偷光故事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
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
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
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办法。
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
灯光果然从小孔里透过来了。
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从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过了不久,又发生了另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瓜烂熟,却一直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钉子,他又开始苦恼起来。
当地有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很多。
凿壁偷光 文言文原文
![凿壁偷光 文言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f810275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7f.png)
西京杂记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作品注释
1、不逮:烛光照不到
2、逮:到、及
3、乃:就
4、穿壁:在墙上凿洞
5、邑人:同县的人
6、大姓:大户人家。
7、文不识:指不识字。
一说,人名。
8、与:帮助
9、佣:雇佣。
10、佣作:做雇工,劳作。
11、偿:报酬。
12、求:要。
13、怪:感到奇怪。
14、愿:希望
15、资给:借,资助。
16、以:用
17、遂:于是。
18、大学:大学问家。
作品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凿壁偷光古代文言文翻译
![凿壁偷光古代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72eb74f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74.png)
古有匡衡者,家贫,独居破屋。
夜读无灯,乃穿壁借光。
其壁虽破,光犹透入。
衡勤奋苦读,终成大器。
人问其故,衡曰:“吾家虽贫,志不贫。
壁虽破,光犹在。
我借其光,勉力前行,何患无成?”翻译:古时候有一位名叫匡衡的人,家境贫寒,独自居住在一间破旧的房屋中。
夜晚读书时因为没有灯光,他便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凿穿墙壁,借邻居家的光来读书。
尽管墙壁破旧,但光线依然能够透过。
匡衡勤奋刻苦地读书,最终成为了杰出的才子。
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匡衡回答说:“我的家庭虽然贫穷,但我的志向并不贫穷。
墙壁虽然破败,但光线依旧存在。
我借助这微弱的光线,勉力前行,又有什么理由担心不能成功呢?”《凿壁偷光》的故事流传甚广,成为了勤奋好学、不畏艰难的典范。
以下是详细的故事内容:昔者匡衡,家贫力学。
居处陋巷,壁穿如纸。
衡常夜读,无灯烛可燃。
时邻家有书室,灯火通明。
衡思借光读书,遂以铁锥穿壁,引邻家之光。
其光虽微,衡视之如昼。
夜以继日,孜孜不倦。
如是者数年,衡学问大进,名闻遐迩。
一日,邻家主人见衡如此勤奋,问其故。
衡答曰:“吾贫无以为业,唯有读书。
然家无灯光,故借邻光。
光虽微,吾心照明,自以为乐。
”邻家主人听后,深为感动,遂赠衡书若干卷,以助其学。
衡得书后,更加刻苦,夜以继日,孜孜不倦。
后匡衡果然成为一代名儒,学识渊博,德行高尚。
世人皆称其“凿壁偷光”,以为励志之典。
匡衡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儒宗,并非仅凭其凿壁借光之勇,更在于他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精神。
他虽身处困境,却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使他最终取得了成功。
今日之人,虽生活条件优越,但亦当以匡衡为榜样,勤学不辍,自强不息。
纵使身处逆境,亦应保持乐观,勇敢面对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此,方能成就一番事业,光耀门楣。
凿壁偷光的文言文翻译优秀6篇
![凿壁偷光的文言文翻译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aea5cbe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8.png)
凿壁偷光的文言文翻译优秀6篇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篇一凿壁偷光:照亮求知路的“小桔灯”《西京杂记·卷二》。
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指勤奋学习。
西汉时候,东海郡有一个大学者,叫匡衡。
他读了很多书,学识非常渊博。
但他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是个天才,而是因为他的执著与勤奋。
他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就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但是当时的书价都很高,家里根本买不起,那些家中有书的富人们又不肯轻易地把书借给别人。
于是,匡衡就在农忙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那些有钱人自然是乐意之至。
这样,匡衡便可以读很多书。
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点不起油灯,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丝亮光。
他站起身,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家的烛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在墙壁上挖了一个小洞,在邻居家掌灯的时候,烛光从小洞中透过来,他就借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书得来不易,烛光也得来不易,因此匡衡非常珍惜难得的读书机会,他以惊人的毅力博览群书,终于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
任何外在条件都无法阻挡我们追求知识的脚步,匡衡便是最好的例证。
当然不只是匡衡,历史上有成就、有作为的人,无不具有刻苦的精神,而一个人只要下定决心,不言放弃,总会获得成功。
贫穷的出身,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但如何继续自己的人生,选择权却在我们自己手中。
贫穷使我们受到了许多的限制,但正如匡衡克服重重困难一样,我们也可以用其他的一些方式或工具,来取代我们无法获得的东西。
灯泡在黑夜中可以给人以光明,同样的冰心笔下简易的“小桔灯”也一样可以照亮求知之路。
《凿壁偷光》文言文原文全文及翻译
![《凿壁偷光》文言文原文全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709275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30.png)
《凿壁偷光》文言文原文全文及翻译第1篇:《凿壁偷光》文言文原文全文及翻译凿壁偷光(凿壁借光)。
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
原文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③光而读之。
邑人大④姓文不识⑤,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⑥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⑦问衡,衡曰:“愿⑧得⑨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⑩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
”鼎,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如是。
闻者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
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反。
(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文言知识]说“穷”。
“穷”是个多义词。
一、指“困窘”。
如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意为处境艰难时只能自己管好自己。
二、指“尽”、“极”。
上文“穷矣”,意为没什么可说了。
成语有“无穷无尽”,其中“穷”与“尽”为同义。
三、指“贫困”。
四、指“寻求到尽头”。
《桃花源记》:“欲穷其林。
”其中的“穷”即为寻求到尽头。
注释①逮:到;及。
②穿壁:在墙上打洞。
③映:照耀。
④大: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⑤文不识:邑人的名字。
⑥佣:雇佣。
⑦怪:以...为怪;认为...是奇怪的。
⑧愿:希望。
⑨得:得到。
⑩资给:资助、供给。
遂:终于。
大学:大学问家。
偿:报酬。
与:帮助。
翻译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诵读一遍你家的书的机会。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匡衡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匡鼎来了,没有人敢讲《诗经》。
凿壁偷光的意思文言文翻译
![凿壁偷光的意思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fc58bfb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7c.png)
凿壁偷光的意思文言文翻译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注释】:
1.匡衡:西汉经学家。
2.逮:到,及。
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穿壁:在墙上打洞。
穿:凿。
4.邑人:谓同县的人。
古时“县”通称为“邑”。
5.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6.与:帮助。
7.佣作:被雇佣劳作。
8.遂:终于。
9.资给:资助,供给。
10.得:得到。
11.屣:鞋子。
12.以:读。
13.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
颐,脸颊。
文言文凿壁偷光的原文注释及翻译
![文言文凿壁偷光的原文注释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7887fd2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d.png)
文言文凿壁偷光的原文注释及翻译文言文凿壁偷光的原文注释及翻译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凿壁偷光的原文注释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原文匡衡⑴,勤学而无烛。
邻居有烛而不逮⑵,衡乃穿壁⑶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⑷大姓⑸文不识⑹,家富多书,衡乃与⑺其佣作⑻而不求偿⑼。
主人怪⑽,问衡,衡曰:“愿⒁得主人书遍⑾读之。
”主人感叹,资⒂给以书,遂⑿成大学⒀。
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
匡鼎来。
匡说诗。
解人颐。
鼎。
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之如是。
闻者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
衡从之与语。
质疑。
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衡追之。
曰先生留听。
更理前论。
邑人曰穷矣。
遂去不返。
注释(1)匡衡:西汉经学家。
(2)逮:到,及。
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穿壁:在墙上打洞。
穿:凿。
(4)邑人:谓同县的人。
古时“县”通称为“邑”。
(5)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6)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与:帮助。
(8)佣作:被雇佣劳作。
(9)偿:值,指报酬(回报)。
(10)怪:奇怪的。
(11)遍:尽。
(12)遂:终于。
(13)大学:有学识的人。
(14)愿:希望。
(15)资给:资助,供给。
(16)得:得到。
(17)屣:鞋子。
(18)以:读。
(19)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
颐,脸颊。
(20)挫服:折服。
(21)《诗》:此指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2)闻:听。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隔壁烛光透不过来,匡衡就在墙壁凿了一个洞引进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但是不识字,家中富有,有很多藏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辛勤劳作,却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借给他书。
最终匡衡成了有学识的人。
拓展阅读:凿壁偷光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
凿壁偷光的小古文
![凿壁偷光的小古文](https://img.taocdn.com/s3/m/dd5b4a3b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3.png)
凿壁偷光的小古文话说古时候,有个名叫匡衡的娃子,家里穷得叮当响,连盏油灯都点不起。
可这孩子啊,偏偏是个书虫,一见到书就两眼放光,跟饿狼见了肉似的。
匡衡家隔壁呢,住着个财主老爷,那家里灯火通明,晚上跟白天似的。
匡衡心里头那个羡慕啊,就像小猫儿馋鱼,直勾勾地盯着那光亮。
他心里琢磨着:“要是我能借着那光看点书,那该多好啊!”说干就干,匡衡是个机灵鬼,他跑到自家墙上,找了个缝隙,用小刀一点点地凿了起来。
那小手啊,虽然细嫩,但干起活来却不含糊,不一会儿,墙上就出现了一个小洞洞,刚好能透出隔壁的灯光。
匡衡高兴得差点蹦起来,他赶紧搬来个小板凳,坐在洞口前,借着那微弱的光线,开始埋头苦读。
那光啊,虽然不大,但在匡衡眼里,却比太阳还亮堂。
他读啊读,忘了时间,忘了饥饿,心里头那个满足,比吃了蜜还甜。
邻居们听说了这事,都夸匡衡是个有志气的孩子。
有的说:“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有的说:“咱们村能出这么个爱学习的娃子,真是祖坟上冒青烟了!”匡衡听了,心里头美滋滋的,但他知道,这光还得省着用,不能浪费。
于是,匡衡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他白天干活,晚上就借着那束光,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书中的知识。
有时候,看得太晚了,眼睛累得直打架,但他还是强撑着,生怕错过一个字、一句话。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匡衡的学问越来越深,见识也越来越广。
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证明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后来啊,匡衡真的成了大官,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人们都说:“看人家匡衡,以前穷得叮当响,现在却能光宗耀祖,全靠了那股子凿壁偷光的劲儿!”这个故事啊,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它告诉我们: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只要我们有梦想、有毅力、有行动,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就像匡衡那样,即使只能借着微弱的灯光学习,也能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
凿壁偷光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凿壁偷光文言文注释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c3d465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14.png)
凿壁偷光文言文注释及翻译原文匡衡⑴,勤学而无烛。
邻居有烛而不逮⑵,衡乃穿壁⑶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⑷大姓⑸文不识⑹,家富多书,衡乃与⑺其佣作⑻而不求偿⑼。
主人怪⑽,问衡,衡曰:愿⒁得主人书遍⑾读之。
主人感叹,资⒂给以书,遂⑿成大学⒀。
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
匡鼎来。
匡说诗。
解人颐。
鼎。
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之如是。
闻者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
衡从之与语。
质疑。
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衡追之。
曰先生留听。
更理前论。
邑人曰穷矣。
遂去不返。
注释(1) 匡衡:西汉经学家。
(2) 逮:到,及。
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 穿壁:在墙上打洞。
穿:凿。
(4) 邑人:谓同县的人。
古时县通称为邑。
(5)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6) 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 与:帮助。
(8) 佣作:被雇佣劳作。
(9) 偿:值,指报酬(回报)。
(10)怪:奇怪的。
(11)遍:尽。
(12)遂:终于。
(13)大学:有学识的人。
(14)愿:希望。
(15)资给:资助,供给。
(16)得:得到。
(17)屣:鞋子。
(18)以:读。
(19)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
颐,脸颊。
(20)挫服:折服。
(21)《诗》:此指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2)闻:听。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隔壁烛光透不过来,匡衡就在墙壁凿了一个洞引进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但是不识字,家中富有,有很多藏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辛勤劳作,却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借给他书。
最终匡衡成了有学识的人。
文言文匡衡凿壁偷光译文
![文言文匡衡凿壁偷光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271e4e0b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c.png)
文言文《匡衡凿壁偷光》译文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有学问的人。
【原文】
匡衡,字稚圭。
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
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
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出处】
《凿壁偷光》是出自由汉代人刘歆的东晋葛洪辑抄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卷二中的故事。
凿壁偷光小古文原文
![凿壁偷光小古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7cfde734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46.png)
凿壁偷光小古文原文《凿壁借光》原文和译文及赏析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凿壁借光》原文和译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一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典故】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
![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03f2d6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7d.png)
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1凿壁偷光原文:匡衡⑴,勤学而无烛。
邻居有烛而不逮⑵,衡乃穿壁⑶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⑷大姓⑸文不识⑹,家富多书,衡乃与⑺其佣作⑻而不求偿⑼。
主人怪⑽,问衡,衡曰:“愿⒁得主人书遍⑾读之。
”主人感叹,资⒂给以书,遂⑿成大学⒀。
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
匡鼎来。
匡说诗。
解人颐。
鼎。
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之如是。
闻者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
衡从之与语。
质疑。
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衡追之。
曰先生留听。
更理前论。
邑人曰穷矣。
遂去不返。
凿壁偷光注释:(1)匡衡:西汉经学家。
(2)逮:到,及。
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穿壁:在墙上打洞。
穿:凿。
(4)邑人:谓同县的人。
古时“县”通称为“邑”。
(5)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6)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与:帮助。
(8)佣作:被雇佣劳作。
(9)偿:值,指报酬(回报)。
(10)怪:奇怪的。
(11)遍:尽。
(12)遂:终于。
(13)大学:有学识的.人。
(14)愿:希望。
(15)资给:资助,供给。
(16)得:得到。
(17)屣:鞋子。
(18)以:读。
(19)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
颐,脸颊。
(20)挫服:折服。
(21)《诗》:此指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2)闻:听。
凿壁偷光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隔壁烛光透不过来,匡衡就在墙壁凿了一个洞引进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但是不识字,家中富有,有很多藏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辛勤劳作,却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借给他书。
最终匡衡成了有学识的人。
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2凿壁偷光(凿壁借光)。
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
原文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③光而读之。
邑人大④姓文不识⑤,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⑥作而不求偿?。
文言文之凿壁偷光翻译
![文言文之凿壁偷光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4bec3ba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4f.png)
盖闻昔者,孔明居南阳,虽布衣蔬食,然勤学不辍。
一日,值夜深人静,室内昏黑,孔明欲读书而不得。
于是,心生一计,命仆人取锄,于壁上凿一小孔,借邻舍之烛光以照明。
孔明伏案而读,直至鸡鸣。
此乃凿壁偷光之始也。
其后,有陈抟先生,隐居山林,潜心修行。
一日,夜读至深夜,觉室内光线昏暗,难以继续。
遂于山壁之上,凿一孔洞,借月光以照亮书卷。
陈抟先生遂得以夜以继日,研读不辍。
此亦凿壁偷光之一例也。
又有李白,诗仙也,生平好游历,亦好读书。
一日,李白游历至一山谷,夜宿山间。
时值中秋,月光皎洁。
李白因月光而得见书卷,遂于山壁之上,凿一孔洞,借月光以照明,夜读诗书。
此乃凿壁偷光之又一故事。
夫凿壁偷光,非独孔明、陈抟、李白之能事也。
古之学者,皆能效此。
如王安石之“三上”,苏东坡之“三苏”,皆以凿壁偷光为助,勤奋好学,终成一代宗师。
凿壁偷光,虽为小技,然其精神可嘉。
此技虽不足以成大事,然能助人勤学不辍,砥砺前行。
古之人,不以贫贱而废学,不以艰难而止步。
盖因深知,学问之道,贵在持之以恒,勤学苦练。
凿壁偷光,正是古人勤学之象征,激励后世,奋发向前。
今人虽不比古人,然凿壁偷光之精神,仍需传承。
今日之社会,物质富足,然精神空虚者众。
吾辈当以古人为榜样,继承凿壁偷光之精神,勤奋学习,自强不息。
虽身处困境,亦不废学,不辍志。
如此,方能成就一番事业,不负韶华。
凿壁偷光,非但为古人传颂,亦为今人所借鉴。
古之凿壁,为求知识;今之凿壁,为求进步。
知识如光,照亮人生;进步如光,照亮未来。
愿吾辈以凿壁偷光为座右铭,勤奋学习,勇攀知识高峰,共创美好未来。
综上所述,凿壁偷光,虽为小技,然其精神可嘉。
古之贤者,以凿壁偷光为助,勤学不辍,终成一代宗师。
吾辈当继承此精神,勤奋学习,砥砺前行,不负韶华,共创辉煌。
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
![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ba93d6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4.png)
昔者,匡衡家贫,无以自照读书。
邻家富,藏书满室。
衡欲读之,无由得。
一日,衡见邻家壁间有光,窃窥之,乃壁穿而得光也。
衡遂穿壁,引光入室,以书自照,夜以继日,孜孜不倦。
家人怪而问之,衡曰:“吾欲读书,而家贫无灯,邻家之光,吾得以读书也。
”家人怜而助之,遂成学士。
衡年二十,举孝廉,仕至侍郎。
虽位至显贵,犹勤学不辍。
尝夜读,家人皆寝,衡独坐灯下,若有所思。
俄而,家人觉其异,问之,衡曰:“吾欲读书,而灯尽油枯,无以为继。
然吾心所系,不能废也。
”家人感其志,遂共买油,使夜以继日。
衡之学,深得经术之妙,为当世所推。
后朝廷闻之,召为博士。
衡以博学多能,名闻天下。
然衡之心,未尝一日忘书。
每遇闲暇,必手不释卷,或吟咏,或抄录,或注释,以自娱。
夫衡之所以能成大业者,盖由其勤学也。
虽家贫,而志不坠;虽位高,而心不骄。
是以能以其所学,为国家出力,为后世垂范。
噫!人若衡者,岂非千古之奇才哉?《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往昔之时,有位名叫匡衡的人,家中贫穷,无法购买照明用品来读书。
邻居家中富有,藏书满屋。
匡衡渴望阅读这些书籍,但却无法获得。
有一天,匡衡发现邻居家的墙壁上透出微光,偷看过去,原来是通过墙壁的洞孔透进的光。
匡衡于是决定凿穿墙壁,引光进入室内,用这光来照亮书籍,日夜不息,勤奋不懈。
家人对此感到奇怪,询问他原因,匡衡回答说:“我想读书,但家中贫穷无法点灯,邻居家的光亮,我得以借此读书。
”家人同情并帮助他,于是他得以成为学士。
匡衡二十岁时,被举荐为孝廉,官至侍郎。
尽管官位显赫,他仍然勤奋学习未曾间断。
曾有一次夜晚读书,家人都已入睡,匡衡独自坐在灯光下,似乎在沉思。
不久,家人察觉到他的不同寻常,询问原因,匡衡说:“我想读书,但灯油已经用尽,无法继续。
然而我心系学问,不能放弃。
”家人被他的志向所感动,于是共同购买油料,让他能够夜以继日地读书。
匡衡的学问,深得经书的精髓,被当世所推崇。
后来朝廷听闻了他的事迹,召他为博士。
匡衡以博学多才,名闻天下。
《凿壁偷光》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凿壁偷光》文言文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05d43246edb6f1aff001fa0.png)
《凿壁偷光》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凿壁偷光(凿壁借光)。
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
原文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③光而读之。
邑人大④姓文不识⑤,家富多书,衡乃与⑭其佣⑥作而不求偿⑬。
主人怪⑦问衡,衡曰:“愿⑧得⑨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⑩以书,遂⑪成大学⑫。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
”鼎,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如是。
闻者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
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反。
(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文言知识]说“穷”。
“穷”是个多义词。
一、指“困窘”。
如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意为处境艰难时只能自己管好自己。
二、指“尽”、“极”。
上文“穷矣”,意为没什么可说了。
成语有“无穷无尽”,其中“穷”与“尽”为同义。
三、指“贫困”。
四、指“寻求到尽头”。
《桃花源记》:“欲穷其林。
”其中的“穷”即为寻求到尽头。
注释①逮:到;及。
②穿壁:在墙上打洞。
③映:照耀。
④大: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⑤文不识:邑人的名字。
⑥佣:雇佣。
⑦怪:以...为怪;认为...是奇怪的。
⑧愿:希望。
⑨得:得到。
⑩资给:资助、供给。
⑪遂:终于。
⑫大学:大学问家。
⑬偿:报酬。
⑭与:帮助。
翻译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诵读一遍你家的书的机会。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匡衡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匡鼎来了,没有人敢讲《诗经》。
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
小古文勤学篇故事简短
![小古文勤学篇故事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3199addc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37.png)
小古文勤学篇故事简短
1、凿壁偷光
匡衡,西汉经学家。
家贫,他的邻居比较富裕,为了学习,匡衡便将墙壁掏个洞,引来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
2、程门立雪
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与时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
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
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凿壁偷光文言文的翻译
![凿壁偷光文言文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5215aa7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a2.png)
凿壁偷光文言文的翻译凿壁偷光文言文的翻译凿壁偷光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凿壁偷光文言文的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匡衡⑴,勤学而无烛。
邻居有烛而不逮⑵,衡乃穿壁⑶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⑷大姓⑸文不识⑹,家富多书,衡乃与⑺其佣作⑻而不求偿⑼。
主人怪⑽,问衡,衡曰:“愿⒁得主人书遍⑾读之。
”主人感叹,资⒂给以书,遂⑿成大学⒀。
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
匡鼎来。
匡说诗。
解人颐。
鼎。
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之如是。
闻者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
衡从之与语。
质疑。
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衡追之。
曰先生留听。
更理前论。
邑人曰穷矣。
遂去不返。
注释(1)匡衡:西汉经学家。
(2)逮:到,及。
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穿壁:在墙上打洞。
穿:凿。
(4)邑人:谓同县的人。
古时“县”通称为“邑”。
(5)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6)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与:帮助。
(8)佣作:被雇佣劳作。
(9)偿:值,指报酬(回报)。
(10)怪:奇怪的。
(11)遍:尽。
(12)遂:终于。
(13)大学:有学识的人。
(14)愿:希望。
(15)资给:资助,供给。
(16)得:得到。
(17)屣:鞋子。
(18)以:读。
(19)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
颐,脸颊。
(20)挫服:折服。
(21)《诗》:此指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2)闻:听。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隔壁烛光透不过来,匡衡就在墙壁凿了一个洞引进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但是不识字,家中富有,有很多藏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辛勤劳作,却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借给他书。
最终匡衡成了有学识的人。
文言文语法现象文中”怪“字,多做意动用法。
意为感到奇怪。
文中最后一句“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凿避偷光文言文翻译
![凿避偷光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20e446e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28.png)
余幼时,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乃揣其隙,以锥凿之,凿壁偷光,欲以读书。
译文:余幼时,家境贫寒,无法购得书籍来阅读。
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借阅,亲手抄录,约定时间归还。
有一天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结成了冰,手指都无法弯曲伸直。
于是我就用手摸索墙壁的缝隙,用锥子凿开,通过凿壁偷光,希望以此来读书。
《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吾幼年之时,家道清贫,无法购置书籍以览。
常至藏书之家,亲自动手抄录,计算日期以归还。
遇天寒地冻,砚台之墨结成坚冰,手指难以屈伸。
于是我揣摩墙壁之隙,以锥子凿之,借此破壁偷光,欲借此机会读书。
译文:I was poor when I was young, and could not afford books to read. I often went to the houses with books, copying them by hand, and kept track of the days to return them. On a very cold day, the ink in the inkstone turned into hard ice, and my fingers could not bend or stretch. So Ifelt the crack in the wall, and with a needle I chiseled it open, breaking through the wall to steal light, wanting to read books in this way.《凿壁偷光》文言文全文翻译:余幼时,家道中落,藏书无多。
每欲读书,必借于邻里。
一日,大雪纷飞,余在邻家借书,归途遇雨,衣裳尽湿。
至家,以火烘干,复借书读之。
然室中昏暗,不得其明。
余思:若能借邻家之光,则可常读书矣。
凿壁偷光文言文故事翻译
![凿壁偷光文言文故事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5450e75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9.png)
昔有匡衡者,字稚圭,西汉人。
匡衡幼时家贫,无钱购书,然性好学,不欲废时。
其邻居家富,藏书颇丰,匡衡每夜思读书,苦无其法。
一日,匡衡见邻家墙壁间有微光透出,遂窥视之,见邻人读书于室中。
匡衡心喜,思欲借光读书。
乃于墙壁上凿一孔,以竹管引光入室,夜以继日,刻苦攻读。
匡衡凿壁之隙,虽小,然其心志之坚,足以穿石。
壁虽坚,而匡衡之志不衰,终日读书,不废昼夜。
邻人见匡衡如此勤奋,心生敬意,遂允许匡衡借书一观。
匡衡得书后,如获至宝,日夜研读,学问日益精进。
及长,匡衡成为一代名臣,历仕汉、魏、晋三朝,官至丞相,封为安乐侯。
匡衡之凿壁偷光,非但成就了自己,亦成为后世励志之典范。
世人传颂其事,以为勤学苦读之佳话。
译文:古时候有一位名叫匡衡的人,字稚圭,是西汉时期的人。
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但他非常热爱学习,不想浪费时间。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裕,藏书很多,匡衡每当夜晚想要读书,却苦于没有办法。
有一天,匡衡看到邻居家的墙壁上透出一丝微光,便偷偷窥视,发现邻人在室内读书。
匡衡心中欢喜,想要借助那点光线来读书。
于是,他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用竹管把光线引到屋内,日夜不停地刻苦学习。
匡衡凿墙的洞口虽小,但他的意志坚定,足以穿透石头。
墙壁虽然坚固,但匡衡的意志并未减弱,他整天读书,不废白天黑夜。
邻居看到匡衡这样勤奋,心生敬意,于是允许匡衡借书来看。
匡衡得到书后,如获至宝,日夜研读,学问日益增长。
等到他长大成人,匡衡成为一代名臣,历经汉、魏、晋三朝,官至丞相,被封为安乐侯。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不仅成就了他自己,也成为了后世励志的典范。
人们传颂他的事迹,将其作为勤奋苦读的佳话。
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9dcc7bc2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08.png)
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原文匡衡⑴,勤学而无烛。
邻居有烛而不逮⑵,衡乃穿壁⑶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⑷大姓⑸文不识⑹,家富多书,衡乃与⑺其佣作⑻而不求偿⑼。
主人怪⑽,问衡,衡曰:“愿⒁得主人书遍⑾读之。
”主人感叹,资⒂给以书,遂⑿成大学⒀。
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
匡鼎来。
匡说诗。
解人颐。
鼎。
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之如是。
闻者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
衡从之与语。
质疑。
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衡追之。
曰先生留听。
更理前论。
邑人曰穷矣。
遂去不返。
注释(1) 匡衡:西汉经学家。
(2) 逮:到,及。
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 穿壁:在墙上打洞。
穿:凿。
(4) 邑人:谓同县的人。
古时“县”通称为“邑”。
(5)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6) 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 与:帮助。
(8) 佣作:被雇佣劳作。
(9) 偿:值,指报酬(回报)。
(10)怪:奇怪的。
(11)遍:尽。
(12)遂:终于。
(13)大学:有学识的人。
(14)愿:希望。
(15)资给:资助,供给。
(16)得:得到。
(17)屣:鞋子。
(18)以:读。
(19)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
颐,脸颊。
(20)挫服:折服。
(21)《诗》:此指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2)闻:听。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隔壁烛光透不过来,匡衡就在墙壁凿了一个洞引进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但是不识字,家中富有,有很多藏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辛勤劳作,却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借给他书。
最终匡衡成了有学识的人。
扩展资料:凿壁偷光(záo bì tōu guāng),汉语成语,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1]。
出自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成语释义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小古文分享—凿壁偷光
导读:经典小古文分享—凿壁偷光
匡衡①,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③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④大姓⑤文不识⑥,家富多书,衡乃与⑦其佣作⑧而不求偿⑨。
主人怪⑩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⑴读之。
”主人感其言,与之书,遂⑵成大学⑶。
【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②逮:到,及。
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③穿壁:在墙上打洞。
穿:凿④邑人:谓同县的人。
古时“县”通称为“邑”。
⑤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⑥文不识:指文名不识。
⑦与:给。
⑧佣作:被雇佣劳作。
⑨偿:值,指报酬(回报)。
⑩怪:感到奇怪。
⑴遍:尽⑵遂:最终、于是⑶大学:大学问家。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道理】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