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学讲稿2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教案
常见防治方法和技术
物理防治
如隔离、剪除受害部分等。
生物防治
如利用天敌、寄生虫等对病虫害进行控制。
化学防治
如喷洒杀虫剂、杀菌剂等。
农业措施
如优化种植结构、科学施肥等。
实践案例分析
1
案例一
通过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成功解决了公园玫瑰花的白粉病问题,保证了花朵 的观控制果树上的害虫,提高了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3 增加产量
4 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农业领域,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的 应用可以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 响。
通过合理的防治方法,可以减少对有益 生物的伤害,维护生态平衡。
主要病虫害分类
真菌病害
如白粉病、黑斑病等,常 见于叶片、果实等部位。
昆虫害虫
如蚜虫、飞虱等,以吸食 植物汁液为生。
细菌病害
如软腐病、溃疡病等,常 导致组织坏死。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教 案
本教案介绍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的定义、目的和应用领域。通过本教案 的学习,您将了解到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重要性,以及常见的防治方法和技术。
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1 保护植物健康
2 美化环境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的应用可以帮助 保护植物的健康,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通过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维持 园林景观的美观,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3
案例三
通过科学的施肥方案,预防了田园蔬菜的细菌病害,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
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发展更多安全、高效 的防治技术,促进农业的绿色发展。
总结和结论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在维护植物健康、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应用。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病害篇)
掌握园林植物病害的主要概念,掌握病原学的基本知识,熟悉园林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规律,牢记园林植物病害防治体系。
植物病害对人类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a爱尔兰饥谨(马铃薯晚疫病)b孟加拉饥荒(水稻胡麻斑病)植物病理学:研究经济植物发病的现象、原因、原理、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方法的科学。
1.病原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植物病理学以研究生物因素为主。
2.病理学:主要研究植物病害发展过程中病原物在寄主体内外的生长发育及其致病作用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概念一、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病原物侵染或不适宜环境因素的影响,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干扰,组织和器官遭到破坏,导致叶、花、果等器官变色、畸形和腐烂,甚至全株死亡,从而降低产量及质量,造成经济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病原: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指病原物侵染或不适宜环境因素的影响。
a生物性病原:真菌等b非生物性病原:除了生物以外的,一切不利于园林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因素,包括气候、土壤等。
*病理程序:病害的发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当植物遭受到病原物侵袭和不适宜环境因素影响后,首先表现为正常的生理功能失调,继而出现组织结构和外部形态的各种不正常变化,使生长发育受到阻碍,这种逐渐加深和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病害三角:植物侵染性病害形成的过程,是寄主和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寄主、病原物与外界环境条件3个基本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们之间的这种三元关系,称为“病害三角”第二节病害症状类型症状:植物感病后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现象,包括病状和病症病状:植物感病后由寄主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现象。
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病症:植物感病后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
包括病原物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常见类型有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等1.花叶:植物感病后,病部细胞内的叶绿素不能正常形成,或其他色素(花青素等)形成过多,而使植物的发病部位出现不正常的颜色。
植物病虫害防治PPT课件
灯光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 等诱杀害虫。Fra bibliotek色彩诱杀
利用害虫对特定色彩的趋性,设 置色板诱杀害虫。
高温闷棚
在夏季高温季节,通过密闭大棚 提高棚内温度,杀死棚内及土壤
中的病菌和害虫。
2024/1/28
20
化学防治技术
选择性用药
根据病虫害种类和发生程度,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 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物理防治
采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杀、防虫网 阻隔等物理方法,对病虫害进行诱 杀或阻隔。物理防治方法简单、易 行、无污染。
化学防治
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可选用高效 、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应 急防治。但需注意科学用药,避免 药害和农药残留问题。
6
02
植物常见病害及防治
2024/1/28
7
真菌性病害
01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 管理、实行轮作、药剂防 治(如农用链霉素、新植 霉素等)
9
病毒类病害
症状
变色、畸形、坏死,复合 侵染症状更复杂
2024/1/28
常见种类
花叶病毒病、蕨类病毒病 等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防治传毒 媒介(如蚜虫)、药剂防 治(如病毒A、植病灵等 )
10
线虫类病害
症状
根结线虫使根部形成根瘤,胞囊线虫使根部形成 胞囊
2024/1/28
5
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农业防治
通过选用抗病、抗虫品种,调整播 种期、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措施 ,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减少病虫
害的发生。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昆虫病原线虫、昆虫病 原细菌等生物制剂或天敌昆虫控制 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生物防治具 有安全、环保、持效期长等优点。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教案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危害。
2. 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及防治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力,提高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及分类1.1 病虫害的定义1.2 病虫害的分类1.3 病虫害的危害表现2.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2.1 形态学识别2.2 生物学特性识别2.3 环境因素影响识别3.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3.1 预防措施3.1.1 合理施肥3.1.2 增强植物抗病能力3.1.3 病虫害预测预报3.2 治理措施3.2.1 物理防治3.2.2 化学防治3.2.3 生物防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危害。
2. 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识别病虫害的能力,实际操作防治措施。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园林植物病虫害案例,提高学生的防治意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园林植物病虫害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识别和防治病虫害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案例分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教材。
2. 图片:各种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图片。
3. 视频:病虫害防治方法的示范视频。
4. 工具:显微镜、放大镜等观察工具。
六、教学活动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2. 教学活动安排:6.1 病虫害基本概念及分类(4课时)6.2 病虫害识别方法(4课时)6.3 病虫害防治措施(8课时)6.4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16课时)七、教学实践1. 实践内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2. 实践地点:学校园林实验室或校园内。
3. 实践步骤:7.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病虫害的特征。
7.2 学生实际操作,识别园林植物上的病虫害。
7.3 学生根据识别结果,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园林植物病虫害是园林管理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和观赏价值。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防治原理1. 病虫害的生物学特点病虫害是植物生长的一种生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生命特性,包括生长繁殖、取食宿主、适应环境等。
要想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就需要深入了解病虫害的生物学特点,找准它们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
2. 综合防治综合防治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这是因为病虫害的发生往往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包括环境因素、宿主植物因素、外来侵入因素等。
要想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3. 绿色防治绿色防治是现代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发展趋势。
绿色防治强调通过合理的园林管理手段,尽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绿色防治还能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
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绿色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主要措施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病毒、真菌等天然生物制剂,来控制害虫的发生和传播。
这是一种天然的、非化学的防治方法,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也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生物防治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一种常见的防治手段。
2. 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避免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手段。
包括选择抗病虫害品种的植物、密植、适当修剪、保持植被的健康等方法。
通过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减轻防治压力,保持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来控制害虫和病菌的发生和传播。
化学防治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杀灭大量的害虫和病菌,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但化学防治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包括对环境的污染、对非靶标生物的危害、易产生抗药性等问题。
在化学防治中需要谨慎使用,遵循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的相关规定。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培训课件
科学用药
在防治过程中,要遵循科学用药原则, 避免过量使用药剂导致环境污染和植 物药害。
团队协作
病虫害防治工作涉及多个环节,需要 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协作,确保工作 的顺利进行。
持续学习
随着病虫害种类的不断变化和防治技 术的更新,工作人员需要持续学习新 知识,提高防治能力。
症状识别
国槐尺蠖以幼虫取食叶片, 造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 可将叶片吃光。
发生规律
该虫一年发生多代,以蛹 在土中越冬,成虫具有趋 光性。
防治方法
灯光诱杀成虫;人工摘除 卵块和幼虫;幼虫期喷洒 生物农药或化学农药进行 防治。
06 病虫害防治工作规范与流程
病虫害防治工作规范
A
专业人员配备
确保有经过专业培训的病虫害防治人员,具备 识别病虫害种类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能力。
谢谢聆听
生物防治技术的广泛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防治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利用天敌昆 虫、微生物制剂等生物手段进行防治,具有环保、安全、持久的优点。
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
绿色防控技术是指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增强植物抗性等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技术。未 来,绿色防控技术将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02 园林植物常见病害及防治
叶部病害及防治
黑斑病
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圆形或不规 则形,黑褐色,具有同心轮纹。 防治方法包括清除病叶、喷洒杀
菌剂等。
锈病
在叶片上形成黄色或橙色小疱斑, 破裂后散出锈色粉末。防治方法包 括选用抗病品种、喷洒特效杀菌剂 等。
白粉病
在叶面上形成白色粉状物,影响光 合作用。防治方法包括清除病源、 喷洒杀菌剂、加强通风透光等。
常见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ppt课件
第一部分 常见植物病害
(三)常见植物病害防治方法
6.病毒病类
防治方法
(1)拨出病株集中销毁; (2)减少蚜虫及其寄主,减少侵染源。 (3)对于发现的病株,要及时拔除,再喷施甲基托不津或25%的多 菌灵或普力克,杀毒矾,草木灰加石来(8:2)混合均匀撒在幼苗 的基部。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研制出了很多对花卉病毒病有 效的药剂,如NS—83增抗剂、植病灵、菌毒清、病毒A、病毒灵、 912钝化剂、抗毒剂1号等,效果较好。
(三)常见植物病害防治方法
1.白粉病类
防治方法 (1).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和病叶,减少侵染源; (2)休眠期喷施2—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消灭越冬菌体。 (3)适当密植,通风透光,多施磷、钾肥等,增强植株抗病 能力。 (4)使用三唑铜、本菌灵等可湿性粉剂防治。 (5)用生物农药BO—10、抗霉菌素120等防治。
桂花褐斑病
17
月季赤斑病
樱花褐斑穿孔病
第一部分 常见植物病害
(三)常见植物病害防治方法 3.叶斑病类
紫荆角斑病
18
茶花灰斑病
茶花藻斑病
第一部分 常见植物病害
(三)常见植物病害防治方法 3.叶斑病类
紫薇褐斑病 有二种,一种症状以近圆形为 主,病斑上生有灰黑色霉点。 一种带角形,病斑上有黑色小 点。病斑都是浅黑褐色至黑褐 色,叶上有数个病斑时,叶色 变黄,提前脱落。
(三)常见植物病害防治方法 5.霜霉病类
马蹄金白绢病
初期地坪出现叶色变黄绿,植株 稀疏病块直径约5—10cm,扩大 后病块近圆形,中间植株倒伏变 褐色,边缘黄色,条件适宜时迅 速扩大,可相互联合,引起马蹄 筋大面积死亡,潮湿时病株间产 生乳白色絮丝状菌丝,并形成菜 籽状菌核,菌核初乳白色,逐渐 加深至褐色。
植物保护学病虫害防治精选ppt课件
泡桐丛枝病又名泡桐扫帚病、鸟巢病、疯枝病。分布 极广,一旦染病,全株各个部位均可表现出受害症状。 染病的幼苗、幼树常于当年枯死,大树感病后,常引起 树势衰退,材积生长量大幅度下降,甚至死亡。
第八章 园林植物茎干部病害
2、症 状
常见的丛枝病有以下两种类型。 丛枝型。发病开始时,个别枝条上大量萌发腋芽和不定
芽,抽生很多的小枝,小枝上又抽生小枝,抽生的小枝 细弱,节间变短,叶序混乱,病叶黄化,至秋季簇生成 团,呈扫帚状,冬季小枝不脱落,发病的当年或第二年 小枝枯死,若大部分枝条枯死会引起全株枯死。 花变枝叶型。花瓣变成小叶状,花蕊形成小枝,小枝腋 芽继续抽生形成丛枝,花萼明显变薄,色淡无毛,花托 分裂,花蕾变形,有越冬开花现象。
生物制剂:近年来生物农药发展较快,抗霉菌素120对白 粉病有良好的防效。
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白粉病的重要措施 之一。
第七章 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
三、锈病类
锈病是由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真菌引起的。 主要危害园林植物的叶片,引起叶枯及叶片早落,
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该类病害由于在病部产生大 量锈状物而得名。锈病多发生于温暖湿润的春秋季, 在不适宜的灌溉下、叶面凝结雾露及多风雨天气时 最有利于发生和流行。
第八章 园林植物茎干部病害
干腐型——为常见症状类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和侧 枝上。发病后病部皮层腐烂变软,初期病部水肿状, 暗褐色,过一段时间后,病部失水下陷,有时发生 龟裂。后期病斑可产生许多针头状小突起,即病菌 的分生孢子器,潮湿或雨水天气,在病部可产生橙 黄色或橘红色卷丝状的分生孢子角。病斑边缘明显, 黑褐色。病部发病严重时,皮层腐烂,纤维组织分 离如麻状,与木质部容易脱离。当病部环绕树干一 周时,病部以上枝条即干枯死亡。
水稻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技术培训讲稿
水稻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技术培训讲稿第一篇:水稻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技术培训讲稿水稻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技术培训讲稿长胜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杨林生1.水稻纹枯病对水稻生长有哪些危害?答:水稻稻纹枯病是长江流域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
主要危害水稻叶鞘,其次危害叶片,严重时病菌可侵入到茎杆内部,造成贴地倒伏。
孕穗期受害严重时常不能抽穗,造成“胎里死”;受害较轻时,出现部分黑褐色秕谷。
蔓延至穗部,造成秕谷,有时形成白穗,甚至引起植株枯死,对水稻的产量与米质影响很大。
2、如何识别水稻纹枯病?答:水稻纹枯病发生时,先在近水面叶鞘处发生暗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楚的小病斑,病斑中央呈灰绿色至灰褐色;最后,病斑中部呈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
常常是几个病斑连合成云状大块斑。
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相似。
稻穗受害,初为墨绿色,后变灰褐色。
3、水稻纹枯病有哪些综防措施?答:防治水稻纹枯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采用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1)合理密植,采用健身栽培技术;(2)湿润灌溉,适时搁田。
做到浅水发棵,薄水养胎,湿润长穗,分蘖末期适度搁田。
(3)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料和BB肥,注意氮、磷、钾合理搭配,使水稻达到前期不披叶,后期不贪青,收割时秆青穗黄。
(4)选用抗病品种。
(5)适时用药防治。
4、如何开展水稻纹枯病的药剂防治?答: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剂有真灵和井冈霉素二种,是目前对水稻纹枯病防效较为理想的药剂,这二种农药均为生物农药,对水稻安全和人畜比较安全,对病害具有治疗作用。
用药适期,第一次用药时间通常在水稻搁田结束后复水时,防治指标为发病穴率15~20%,以后的防治,视病情发展而定。
因该病害发生在水稻的中下部,用药防治时应注意将药液尽量喷在水稻的中下部,提高防治效果。
5、稻瘟病对水稻有哪些危害?答:稻瘟病是危害最重的水稻病害之一。
秧苗上发病,降低秧田素质,甚至发生烧苗铲田的现象;分蘖期发病,影响稻田分蘖,降低有效穗数;孕穗、抽穗后发病,重者造成白穗、半白穗,轻者造成秕谷。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一、昆虫学概论昆虫纲的主要特征成虫有六足;分头、胸、腹三个体段;大部分成虫具两对翅,胚后发育过程中有变态现象。
昆虫头部着生有口器和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等取食和感觉器官,因此头部是昆虫的取食与感觉中心。
胸部是昆虫身体的第二个体段,由三个体节组成:即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一胸节各有一对足,中胸和后胸各有一对翅。
因此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
昆虫的腹部通常由9-11节构成,节与节之间通过节间膜相连,腹部内部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和呼吸器官,腹部末端有外生殖器,所以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繁殖的中心。
昆虫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和分布广泛的原因:1、由于昆虫本身具有坚硬、轻便、富有弹性的外骨骼保护身体;取食器官多样化,食源广,身体小,以少量的食物即可满足生存营养需要;2、具翅能飞,有利于觅食,求偶,避敌,扩大了活动和分布的范围。
3、昆虫具有较高的繁殖力和较强的适应性。
咀嚼式口器(chewing mouthparts)主要特点是有坚硬的上颚,用于咬切和磨碎固体食物。
其基本构造为一个上唇、一对上颚、一对下颚、一个下唇和一个舌。
昆虫的取食器官称为口器(mouthparts),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类型也不同。
取食固体食物的口器为咀嚼式,取食液体食物的为吸收式。
比较形态学表明,咀嚼式口器是最基本、最原始的类型,其他类型都由咀嚼式口器演变而来。
具有咀嚼式口器害虫危害的症状是形成各种形式的机械损伤:有的能把植物叶片食成缺刻、孔洞,或将叶肉吃去,仅留网状叶脉,或全部吃光,为典型的食叶性;将叶片卷起,然后藏匿其中危害(卷叶性);潜叶食叶肉留表皮,形成灰白色虫道(潜叶性);蛀根、茎、果等(钻蛀性)。
二、昆虫生物学两性生殖:昆虫经过雌雄两性交配,卵受精后发育成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两性生殖。
孤雌生殖:雌虫不经交配或卵不经受精即能繁殖新个体的现象,称为孤雌生殖。
可分为三种类型,偶发性孤雌生殖、经常性孤雌生殖、周期性孤雌生殖。
完全变态:是指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不同虫态。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述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2.过程与方法举例说明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举例说明生物防治,认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生物防治的意义。
难点:了解防治植物病虫害技术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的价值。
【教学过程】一、引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植物栽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如蔬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同时人们对蔬菜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无论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均需要外观好、口味鲜嫩、符合环保要求的优质蔬菜。
但蔬菜等在生长过程中常会遭到病虫害的侵袭和农药等有毒物质的污染,产量和品质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1.植物病虫害的种类认识植物病虫害的种类、危害特征、发生规律,是对植物病虫害实施科学、有效防治的基础。
植物病虫害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病毒类、细菌类、真菌类和害虫类等(图1-9)。
2.防治植物病虫害技术的介绍物理防治:指用物理、机械等手段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
化学防治:指利用化学农药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
生物防治:指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
3.防治植物病虫害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物理防治:常见的物理防治方法有物理阻隔法,如防虫网、地膜隔离等,可以防蝗虫、蛾类、小麦吸浆虫等大型害虫或土壤害虫;温度控制法,如利用高温将土壤中的病虫如炭疽病菌、地老虎、蛞蝓、蝼蛄等杀死(图1-10);人工去除法,如人工摘病叶、去病枝、捕害虫、灭虫卵等;物理诱杀法,如用黑光灯诱灭多种水稻害虫等。
除了这些方法之外还可用水旱轮作的方法来防虫防病。
生物防治:如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和以性引诱剂治虫等。
以虫治虫通过保护害虫的天敌或人工繁殖害虫的天敌,在田间以寄生、捕食等方式消灭害虫,可保障作物的安全生长,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例如,可用丽蚜小蜂防治粉虱(图1-12)。
产卵的雌蜂先以触角探查粉虱高龄若虫,然后将产卵器刺入若虫体中产卵,几小时后粉虱虫体就会发生硬化,变成黑色或深棕色。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教案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危害。
2. 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及发生规律。
3. 学习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4. 提高学生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和重视。
二、教学内容:1.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及分类1.1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定义1.2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分类1.3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危害表现2.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2.1 形态学识别方法2.2 生态学识别方法2.3 分子生物学识别方法3.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3.1 病虫害发生的条件3.2 病虫害发生的发展规律3.3 病虫害发生的预测预报4.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4.1 物理防治法4.2 化学防治法4.3 生物防治法4.4 园林管理防治法5.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5.1 病虫害防治的原则5.2 病虫害防治的策略5.3 病虫害防治的操作技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危害。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及发生规律。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2. 教学难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及发生规律。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危害、识别方法、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及技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
3. 实践操作法: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园林植物病虫害基本概念、分类、危害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园林植物病虫害识别方法、发生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践操作考核: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2. 课件:PowerPoint 演示文稿3. 图片:各种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图片4. 视频: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实践操作视频5.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期刊、论文、websites七、教学安排:1. 课时:64 课时(理论课48 课时,实践课16 课时)2. 教学计划:第1-8 课时: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危害第9-16 课时: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第17-24 课时: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第25-32 课时: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第33-40 课时: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第41-48 课时: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兴趣。
作物病虫害防治261页全书电子教案完整版课件
1、病状类型
(3)腐烂 湿腐:腐烂时细胞解体很快,不 能及时失水。
第二章 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
1、病状类型 (4)萎蔫:是指植物的整株或局部 因脱水而枝叶下垂的现象。
第二章 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
1、病状类型 (4)萎蔫:或由于植物维管束受到 毒害或破坏,水分吸收和运输困 难造成的。
作物病虫害防治 目录
作物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
第一章 昆虫基础知识 ………. 第二章 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
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第三章 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 ………. 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 ……….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 ……….
附录 农田杂草防除技术 ……….
作物病虫害防治
第二章 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第二章 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和类型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 (4)按照发病器官类别划分 叶部病害 果实病害 根部病害
第二章 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和类型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 (5)按生育期、传播速度、病害的重要性分: 苗期病害 储藏期病害 流行性病害 主要病害 次要病害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
1、病状类型 (5)畸形(皱缩、卷叶)
第二章 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
1、病状类型 (5)畸形(矮化、矮缩、丛枝)
第二章 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
2、病征类型 真菌性病害的病征: 霉状物 粉状物 颗粒状物 细菌性病害病征 溢脓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2园林植物病原菌物(真菌)
任何一种病原,都会引起相应的病害,并表现特有
的症状。即
病原
病害
症状
正向过程熟悉了,反向过 程也就很容易推断了。
反过来,也可以通过一种具体的症状,去诊断是哪一 种病害,其病原是什么。
所以,“病原——病害——症状”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这就是本部分内容的学习重点。
“一切为诊断服务”!!!
一、园林植物病原菌物(其中,以真菌为主)
菌索
白色菌索
③ 子座
子座,是由菌丝体
紧密交织而成,或者由
菌丝体与部分寄主组织
结合而成的一种垫状物,
也有球状或其它形状的。
在其表面或其内部产生
繁殖器官。
子座
产孢机构 子座
子座 产孢机构 产孢机构 子座
2、真菌的繁殖体 真菌经过营养生长阶段之后,便可进入繁殖阶段。 真菌的营养体生长到一定时期所产生的繁殖器官,
营 养 体
真菌的形态 或菌体构成
菌丝体
无隔菌丝
菌丝
菌核
有隔菌丝
菌索
芽管
子座
孢子(有性或无性孢子)
1、真菌的营养体 真菌进行营养生长的菌体,称为营养体。 (1)营养体类型: 绝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都是纤细、多分枝的丝状
体。单根的丝状体,称为 菌丝。
【在显微镜下,菌丝通常呈圆管状,粗细均匀,直径一般为 5 ~ 10 um。
它的顶端能够生长,并能进行分枝。这样一来,菌丝越 长越长,分枝也越来越多,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聚集在 一起,就形成了菌丝的集合体,称为 菌丝体。
同时,菌丝的每一部分都具有再生能力。任何一小 段菌丝,都能长成新的菌丝和菌丝体。
孢子(无性、有性)
芽管
菌丝
菌丝体
繁殖器官(无性、有性)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教案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教案第一章:园林植物病虫害概述1.1 病虫害的定义1.2 病虫害的分类1.3 病虫害的危害特点1.4 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第二章:园林植物病害的病原学2.1 病原菌的分类与特点2.2 病原真菌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2.3 病原细菌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2.4 病原病毒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第三章:园林植物虫害的昆虫学3.1 昆虫的分类与特点3.2 主要园林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3.3 害虫的防治策略与方法3.4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比较与应用第四章: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监测与预测4.1 病虫害监测的方法与技术4.2 病虫害预测的方法与模型4.3 病虫害预测与管理信息系统4.4 病虫害的预警与控制策略第五章: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5.1 物理防治技术5.2 化学防治技术5.3 生物防治技术5.4 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应用实例第六章:常见园林植物病虫害识别与诊断6.1 常见病害识别与诊断方法6.2 常见虫害识别与诊断方法6.3 病虫害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关系6.4 病虫害案例分析与诊断第七章: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7.1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7.2 化学防治方法的应用7.3 生物防治的实施策略7.4 物理防治与综合治理技术的应用第八章: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实践应用8.1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计划制定8.2 防治药剂的选择与应用8.3 防治设备的选用与操作8.4 防治效果的评价与调整第九章: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案例分析9.1 案例一:落叶松枯梢病防治9.2 案例二:美国白蛾防治9.3 案例三:草坪病虫害综合治理9.4 案例四: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第十章: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0.2 环保型防治剂的研究与应用10.3 智能化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开发10.4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可持续发展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解析: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的基础,学生需要掌握不同病虫害的特征和诊断方法,这对于后续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第九堂-病虫害(2)
雌雄均有翅,翅短而圆,膜质,翅脉极少, 前后翅相似,后翅略小。体翅均有白色蜡 粉,故称粉虱。常见危害园林植物的粉虱 有白粉虱、烟粉虱、黑刺粉虱和柑橘粉虱 等。
介壳虫
• ⑤木虱类:⑥叶蝉类:通称浮尘子,又名 叶跳虫,种类很多。身体细长,常能跳跃, 能横走,易飞行。 ⑦椿象类:在园林植物
蚜 虫
巴西红蜘 蛛
二斑 叶螨
红蜘蛛又称螨 类害虫
• ③介壳虫类:俗称“树虱子”,园林植物
上的介壳虫种类很多,据估计有700多种。 在园林植物上常见的有红蜡蚧、日本龟蜡 蚧、吹绵蚧、日本松干蚧、草履蚧、常春 藤圆盾蚧、糠片盾蚧、桑白盾蚧、褐软蚧、 仙人掌盾蚧、橘棘粉蚧、考氏白盾蚧、梨 圆盾蚧、月季白轮盾蚧等
合缝: 蛾的:
欢内成 东重以
吉。虫 方要幼
丁危生 亚害虫
虫害活 种虫蛀
、园于 、。害
六林木 小常树
星树本 线见干
吉木植 角的和
丁的物 木种树
虫几, 蠹类梢
、
,
桃木蠹虫 瘿 内 果 ⑥ 葡 危 以 无 ⑤ ④
或,实象 萄害幼鳞透 小
潜幼和甲 透园虫片翅 蠹
叶虫种类 翅林蛀而蛾 虫
危钻子: 蛾树食透类 类
• 把叶片咬成缺刻或孔洞,若叶面有白色黏 液的痕迹,并有线状粪便的,是蜗牛或蛞蝓 的危害。
• 把零星叶片咬成大的缺刻或把整个叶片咬 成灰白色透明网状,多为刺蛾幼虫危害。
• 把许多叶片啃成透明白点的,多为金花虫 危害。
咬食叶片,仅剩下粗叶脉的,多为食叶蜂幼虫危 害。
2.生活习性 是指昆虫的活动和行
为,是种群的生物学特性
• (1)趋性:趋性是昆虫受外界某种物质连续刺激后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1-4章
整理课件
一、生物性病原
(五)寄生性植物
1.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 (1)寄生性植物的寄生性
全寄生植物:指寄生性植物从寄主植物上获取它自 身生活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包括水分、无机盐和有机 物质。
半寄生植物:植物本身具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 作用来合成有机物质,但由于缺乏根系而需要从寄主植 物中吸取水分和无机盐,其导管与寄主植物的导管相连。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
第一章 园艺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第一节 园艺植物病害的概念
整理课件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
园艺植物在生长发育和贮藏运输过程中,由于有害生 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超过了园艺植物的适应能力,使 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代谢发生改变,导致产量降 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整理课件
环境条件
病原
寄主植物
整理课件
三、植物病害的症状
1.病状 病状是指发病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常见病状可归
纳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整理课件
三、植物病害的症状
轮纹斑
角斑
整理课件
三、植物病害的症状
疮痂
叶枯
整理课件
三、植物病害的症状
腐烂
萎蔫
整理课件
三、植物病害的症状
黄萎
肿瘤
整理课件
环境污染物、农药、激素使用不当
整理课件
二、非生物性病原
(五)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现场调查和观察时,不仅要观察病害的症状特点,还 要了解病害发生的时间、范围、有无病史、气候条件以及 土壤、地形、施肥、施药、灌水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找出病害发生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
在第一章中已经提到,植物病害的形成过程,是寄主和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的相互作用而诱发病害的过程。
寄主的抗病性和病原物的致病性都是固有的属性,但寄主不能单独表现为抗病或感病,病原物也不能单独表现为能致病或不能致病,而只有在外界条件影响下寄主和病原物相互作用,才能呈现出是否发病及其发生的程度。
下面先分别介绍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变异及寄主的抗病性和变异,然后再介绍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一、原物的致病性
要了解病原物的致病性,首先要了解病原物的生理小种的涵义,因为不同生理小种的致病性不同,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也因生理小种不同而异,这是植物病理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1、生理小种概念
在分类学上,病原物按形态特征分为纲、目、科、属、种。
生理小种是在种以下根据生理特性而划分的分类单位。
那么是生理小种呢?在病原物的种内,在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改善、重量、系列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性上有差异的生物型(biotype)或生物型群体称为生理小种
菌系:细菌的生理小种称菌系
株系:病毒的生理小种称株系
2、病原物的致病性
致病性(pathogenicity) 致病性是病原物诱发病害的能力的总称,一般是用来描述对不同种的寄主的致病力。
例如小麦秆锈菌对小麦能诱发病害,称为能致病(pathogenic)。
秆锈菌就是小麦的病原物,小麦是秆锈菌的寄主,小麦秆锈菌对燕麦或玉米不能引起病害,称为不能致病(nonpathogenic)。
小麦秆锈菌就不是燕麦或玉米的病原物,燕麦或玉米也不是小麦秆锈菌的寄主,称为非寄主(nonhost)。
2、病原物的致病性变异
病原物的致病性可以经常发生变异,变异的途径有多种:
1.有性重组有许多真菌在其生活史中有有性生殖阶段。
在有性生殖中,
性细胞结合后经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基因进行
重新组合,遗传性发生变异,所产生的后代,其生物学特性
与亲本不同。
2.无性重组有不少真菌,可以在无性生殖阶段通过体细胞的染色体或基因的重组而发生变异。
3.突变病原物在遗传性状上出现原因不明的突然变化称为突变。
这种变化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有关。
4.病原物的适应性适应性是指生物改变它自己使能在某种环境中更好地生存的能力。
适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表现型适应。
生物因环境不同而调节自己,这种变
异不涉及遗传组成的改变,当环境条件恢复到原来状态时,
生物又表现为原来的状态,因此这种适应性的变异是非遗传性的和可逆的。
另一种是遗传性适应。
这种适应性变异涉及生物的遗传组成的改变,是不可逆的。
二、寄主的抗病性
1、寄主的抗病性寄主的抗病性是指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性能。
病害的形成及其发生的程度,是寄主和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寄主的抗病性是相对的,因不同的病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影响下的相互作用而异。
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可以表现为从完全不发病至严重发病。
免疫:寄主植物能抵抗病原物的侵入,使病原物不能在寄主建立寄生关系,或是病原物虽能建立初步的寄生关系,但由于抗病作用,使侵入的病原物不久死亡,没有出现肉眼可见的症状。
过敏性反应:有些寄主对病原物的侵染非常敏感,被侵染的细胞或少数相邻的细胞迅速死亡,使病原物停止发育或死亡。
抗病:寄主受病原物侵然后,发病较轻。
发病很轻的称高抗。
感病:寄主发病重的称~,很重的称为高度感病。
发病中等但偏于抗病或感病的称为中度抗病或中度感病。
耐病:指植物忍受病害的性能,其发病症状较重,类似感病品种,但病害对产量影响较小。
衡量耐病的标准是测定产量。
避病:植物在某种条件下避免发病或避开病害盛期,使病原物没有侵染的机会。
例如:适当早播小麦早熟品种,可减轻小麦赤霉病、秆锈病的发生。
近多年来,不同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术语来描述植物的抗病性。
常提到的有以下几种:
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VanderPlank在1963年提出了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的术语和概念。
在遗传学上,他根据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有没有特异的相互作用,把植物的抗病性分为两类:一类是垂直抗性。
1)垂直抗性: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即某品种对病原物的某些生理小种能抵抗,但对另一些则不能抵抗,即抗性是小种专化的。
在遗传上,抗性是由个别主效基因控制的。
在生产上,这种抗性虽表现为高度抗病或免疫,但容易因小种发生变化而表现为感病,因而抗病性是不稳定和不能持久的。
在流行学上,起到减少初期有效菌量的作用。
2)水平抗性: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没有特异的相互作用,一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即非小种专化的。
在遗传上抗性一般是由多基因即多个微效基因控制的,也有由单基因控制的。
这种抗性表现为中度抗病。
在生产上,这种抗性是稳定和持久的。
在流行学上,水平抗性在病害发展过程中有减缓病害发展速率的性能,病害在田间发展的速率较慢,植物受害较轻。
2、植物抗病性变异
这里所指的抗病性变异,并不是寄主抗病性本身在遗传上发生变异,而是指在不同条件下,寄主抗病性的表现可以发生变化。
在自然间经常观察到一个作物品种在某种条件下表现为抗病,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则表现为感病。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寄主作物不同的发育阶段,抗病性可以表现不同。
例如小麦有些品种在苗期表现对秆锈病感病,但在成株期则表现抗病。
有的小麦品种对叶锈病是叶部的较老组织感病,而新生的组织抗病。
所以在一棵麦株上,下部叶片感病,上部叶片抗病。
在同一叶片上,叶中下部抗病,中上部感病。
玉米则在7~9叶期才对大斑病表现真正的抗病性。
水稻不同器官在不同发育阶段对稻瘟病的抗性不同。
叶部在分蘖盛期最感病,穗和穗颈在抽穗后最感病。
2。
病原物一个抗病品种常常因为在病原物的群体中出现毒力不同的生理小种而表现为不抗病。
3.环境条件
温度的影响小麦和玉米幼苗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
小麦要求较低的土温,玉米要求较高的土温。
由赤霉病菌烂根而导致的苗枯病,在28℃时小麦苗枯发生最重,在16℃时玉米苗枯发生最重。
病菌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5℃。
小麦苗枯在高温下发生重,而玉米苗枯在低温下发生重,显然是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不适宜,在这种条件下就诱发了病害。
有不少作物因温度降低而诱发病害,例如水稻烂秧、稻瘟病、棉花苗期的轮纹病和茎枯病、小麦根腐病等都是如此。
在测定作物品种的抗病性和鉴定病原物的生理小种时,环境条件对品种的反应的表现有很大影响(表3—3)。
碧蚂1号与小种11相结合,温度在15℃以上时寄主的反应由感病变为抗病,而碧蚂4号与小种13相结合,则在20℃以上时变为抗病。
(2)水肥的影响水肥管理与有些病害发生轻重有很大关系。
稻田施氮肥过多容易诱发稻瘟病;稻田缺水则易诱发胡麻斑病。
中后期缺水、缺肥,则发病重。
三、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在上面分别叙述了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现在叙述寄主与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基因对基因概念Fbr通过亚麻和亚麻锈菌相互作用的试验,从遗传学上证实了寄主与病原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Flor通过一系列上述亚麻和亚麻锈菌相互作用的试验,提出了基因对基因的假说:
“在进化过程中,在寄主群体中有一控制抗病性的基因,在病原物群体中就相应地有一控制致病性的基因”。
这些基因的相互作用是相对应的,也就是专化的。
(二)稳定化选择(stabilizing selection) 稳定化选择是指通过寄主群体的抗病性对病原物的选择作用而使病原物的群体组成趋向稳定。
前面提了在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中寄主对病原物有选择作用,病原物对寄主也有选择作用,而人工选择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种植具有什么样的抗病性的作物群体,在自然间就会出现具有什么样的致病性的病原物群体,所以人可以
选择和利用作物群体的抗病性来控制病原物的群体组成使趋向于稳定。
病原物的群体组成稳定了,作物的抗病性也就相应地可以保持相对地稳定和持久。
,问题是种植具有什么样的抗病性的品种才能稳定病原物群体组成的变化。
当种植的品种的抗病性是属于小种专化抗性或垂直抗性时,这类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