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中国GDP
对中国GDP的认识
对中国GDP的认识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中国经济总量的指标,通常用货币计价。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2019年GDP总额为99.1万亿人民币,约合14.3万亿美元,时隔七年再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
而在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GDP 增速放缓,但仍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二。
首先,中国GDP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内需。
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劳动力资源,随着中国人民收入水平的稳定提升,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GDP的增长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内需的刺激力度,通过减税降费、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消费与投资的增长。
其次,中国的对外贸易也是中国GDP增长的重要外部因素。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进口国之一。
从2010年开始,中国的贸易口径又与国际标准接轨,把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等列为同等地位,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力度,不断优化全球贸易体系与区域贸易体系,通过和进出口贸易的互动,为中国的GDP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再次,中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也在不断推动GDP增长。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以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为主,随着中国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接连兴起电子、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了经济生产效率,驱动了GDP的增长。
总的来说,中国的GDP增长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内需、对外贸易、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等因素协同作用,构成了中国经济逐渐壮大的基石。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压力增大,政府将继续扩大内需,促进金融改革、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使中国GDP保持可持续增长,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何正确理解国内生产总值
如何正确理解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正确理解GDP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GDP只是衡量经济总体的一个指标,不能代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
例如,虽然中国的GDP已经很高,但是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也非常突出。
2.GDP的增长速度不能代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质量。
快速增长的GDP可能是通过牺牲环境、资源等方面来实现的。
GDP的增长速度与可持续发展需要保持平衡。
3.GDP的增长并不总是能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些生产领域的发展可能会给环境、健康等带来负面影响,使人民的生活质量并未得到提高。
4.GDP并不考虑经济的分配问题。
该值只是衡量总体上的经济生产水平,无法反映社会财富分布的不平等现象。
综上所述,正确理解GDP需要把它作为一个宏观的指标来使用,同时结合其他的经济指标和社会因素来考虑。
不能单纯以GDP的增长速度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标志,需要从经济、环境、社会和人民生活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对近十年中国gdp的总结
对近十年中国gdp的总结近十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面临着世界经济疲软、国内产能过剩、人口红利逐步减弱等诸多严峻挑战。
然而,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使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
本文将对近十年中国GDP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近十年中国GDP的总体情况1. 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在2008年爆发,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中国经济同样受到了影响。
2009年,中国GDP增长率仅为9.2%,为1999年以来最低水平。
2009年末,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如“四万亿投资计划”、“购车补贴政策”、做大做强服务业等,促进了经济的逐步恢复。
2. 2010年:中国经济重新回归“两位数”增长2010年,中国GDP增长率达到10.6%,重回“两位数”增长,这是受政府推动的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动下,加上外部市场需求的回升,而取得的成效。
但在这一年,中国也面临了通货膨胀、土地和房地产等多重问题。
2010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环保产业等,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3. 2011-2014年:经济稳步增长,服务业迅猛崛起2011到2014年,中国经济整体稳步增长,其它行业比如种植业、制造业发展更快,但服务业却崛起迅猛。
服务业的比重从2010年的43.8%提高到了2014年的50.2%。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崛起,这些新兴业态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增长的新动力,也为中国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国际竞争做好了铺垫。
4. 2015-2017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创新驱动升级2015到2017年,中国经济的增速进一步放缓。
2015年GDP增速为7.0%,2016年为6.7%,2017年为6.9%。
中国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等系列政策,提出了“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
gdp的评价标准
gdp的评价标准
GDP 的评价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率:GDP 的增长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状
况的重要指标。
经济增长率越高,说明经济活动越活跃,发展潜力越大。
2.就业情况:GDP 的高低与就业情况密切相关。
如果 GDP 增长
较快,但就业率不高,说明经济发展没有带动足够的就业机
会,这样的增长可能不是健康的。
3.物价稳定:物价上涨率也是评价 GDP 的重要指标。
如果 GDP
增长较快,但物价上涨更快,说明经济增长可能没有带来实际的好处,因为物价过高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
4.国际竞争力:GDP 的高低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
力。
如果 GDP 较高,说明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强,有
利于提高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5.人民生活水平:虽然 GDP 不能直接反映人民生活水平,但它
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民生活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如果 GDP 增长较快,但人民生活没有明显改善,说明经
济发展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1。
谈谈我对gdp的看法
谈谈我对gdp的看法
作为人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我个人的看法是,GDP可以作为评估经济发展的一个参考指标,但它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GDP主要关注的是经济的产出和增长,而忽视了一些其他重要因素,比如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社会福利等。
在追求高GDP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付出高昂的环境和社会代价,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仅仅把GDP作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可能是片面的。
其次,GDP并不完全反映人民的生活质量。
虽然高GDP的国家通常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发展机会,但它并不能保证这些资源能够公平地分配给所有人民。
因此,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虽然高,但并不能代表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
在评估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时,应该综合考虑其他指标,如教育水平、医疗水平、社会福利等。
最后,GDP的计算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GDP通常通过统计货物和服务的总值来计算,而忽视了一些非市场化的经济活动,如家庭劳动、非正规就业等。
这可能导致对于一些经济活动的低估和忽视。
我认为GDP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指标具有重要意义,但它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在评估一个国家的发展时,应该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并倡导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的观念。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它代表了一定时间内中国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的总量。
GDP的计算方式为各行业的增加值加总,即是一个国家经济总产值的总和。
下面将从GDP 的概念、发展历程、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中国的GDP 进行分析。
一、GDP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是衡量国家一定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GDP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经济表现和经济活力,同时也反映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
二、GDP的发展历程中国的GDP由来已久,但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公元1952年,新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7亿元人民币,增速为4.2%。
此后,在实施“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GDP增速减缓且出现超调,使得国家经济出现了长期停滞和萎缩的现象。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经济的发展逐步加速,特别是在1980年代中期以后,GDP增速开始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一直持续到现在。
2020年,中国GDP实现96.51万亿人民币,较上年增长2.3%。
三、GDP的计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式主要有三种:产值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产值法是通过将不同产业里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最终价值进行汇总来计算GDP。
它把生产物资与非物资产品的现价加以计算,包含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支出法是通过对全社会所有最终支出进行汇总来计算GDP。
支出包括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个方面。
投资被视作资本形成,属于国家财富的增长;消费是个人消费的总和,包括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净出口是出口减去进口,并加以贡献于GDP。
收入法是通过对各生产者所获得的贡献进行统计来计算GDP。
关于对GDP的认识和体会
关于对GDP的认识和体会关于对地区生产总值(GDP)的认识和体会赣榆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李康摘要: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它是反映经济总体状况最重要的指标,是对经济运行表现做出概括性衡量的总量指标。
GDP通常被人们视为国家和地区财力与竞争力的标志,它每年的增长率被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好坏的晴雨表。
特别是在我国,一段时间以来过度的GDP崇拜,更令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成为考核各地党政领导政绩的主要依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统筹发展日益关注,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GDP又饱受非议,甚至出现了取消GDP统计的声音。
有鉴于此,在加快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弄清楚GDP的基本概念、主要用途及其局限性,以便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这一宏观经济指标。
一、GDP的不同计算口径和我国的特色统计1、GDP的三种计算方法学术上讲GDP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三者在实际中应该是统一的。
在实际核算方法上,GDP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GDP及其构成。
1.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
2.收入法: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等于GDP。
3.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十资本形成总额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按三种方法计算的GDP反映的是同一经济总体在同一时期的生产活动成果。
从理论上讲,三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
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受资料来源的口径范围的限制和计算方法的影响,要保证这三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完全相等几乎是不可能的。
2、我国GDP的统计方法与西方国家的GDP统计都是按照支出法来进行国民经济核算不同。
我国采取的是统计各个部门增加值的方法来核算GDP。
核算体系不论从理念上还是从技术上都偏重于从生产过程中来进行统计。
理性看待中国GDP总量世界第二
理性看待中国GDP总量世界第二专业人士的理性剖析进入新世纪以来,在GDP排名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此前已经逐年超过发达国家加拿大、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而现在更是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再次成为瞩目焦点。
日本内阁府2月14日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万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超越?又怎样看待“GDP世界第二”?一方面,GDP数据的确直观地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有理由为此自豪,但另一方面,恐怕看待问题还得理性冷静。
首先,经济总量并不能说明全部,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虽然GDP总量庞大,甚至坐上“世界第二”这把交椅,但如要计算人均GDP,中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就拿中国和日本比较,去年日本人均GDP为39731美元,中国则为3677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的9.3%,排在世界百名左右。
而从世界范围看,中国仍处在中等发展中国家这一水平上——据世界银行统计,去年世界人均GDP是8613美元,发展中国家中等水平是3260美元,中国正不经意间走向大国是是非非的风口浪尖。
多位专家表示,第二大经济体的头衔没有太多值得庆幸的,中国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4000美元,这才是目前中国的真实处境。
不仅如此,未来20年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当前相比将更加严峻......不能忘记,中国有13亿人口。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中国人均GDP世界排名在第100位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马朝旭2月15日表示,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没有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他说,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收入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
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
按照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测算,晚清时期,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的比重最高达到32.9%,可见经济大国与经济强国不一定能画上等号。
论中国GDP跃居全球第二的经验与不足
论中国GDP跃居全球第二的经验与不足作者:谭静来源:《今日财富》2019年第15期继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以后,中国已经连续三次GDP排名第二,成为继日本以后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回顾历史,1793年的中国(值康乾盛世期间),经济总量就已位居全球第一。
这次的GDP再登世界第二,既是历史的进步,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
中国GDP跃居全球第二,成为继日本以后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新闻曾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誉谤兼之。
在西方媒体热议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各种怀疑也随之而来,而“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也甚嚣尘上。
而中国登上世界第二的位置,这对中国人来说,既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也是历史性进步的表现。
但是,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要对世界第二保持足够的忧患与冷静。
一、GDP的概念及意义(一)GDP的概念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缩写:GDP)亦称国内生产毛额或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成果(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market value)。
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它与国民生产总值不同之处在于,国内生产总值不将国与国之间的收入转移计算在内。
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是一个地区内生产的产品价值,而国民生产总值则计算一个地区实际获得的生产性收入。
(二)GDP的意义GDP的统计方法:把各部门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加总,再与国外要素净收入相加,即国内各个地区生产总值加总。
GDP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GDP通常作为衡量国家间经济实力强弱的工具。
它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国力和财富。
1.GDP能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究竟处于增长阶段还是衰退阶段,可以从GDP中获取信息。
对中国GDP的认识
对中国GDP的认识中国GDP,全称为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GDP的增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对中国GDP的认识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中国GDP的认识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中国GDP的快速增长是中国经济转型和改革开放的结果。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将重心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这些改革政策包括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城镇企业改革和外商直接投资等,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这些政策的成功实施使得中国能够利用其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潜力,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中国GDP的增长得益于制造业的崛起。
中国以其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生产成本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球制造业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国内需求,还通过出口带动了外贸增长。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同时也为GDP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此外,中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进一步推动了中国GDP的增长。
中国政府非常注重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投入。
中国也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科技突破和创新成果,如高速铁路、人工智能和5G技术等。
科技创新的推动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也为GDP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中国GDP增长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中国的东部地区相对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扩大,也给中国GDP增长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其次,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也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构成了挑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和措施来应对。
在未来,中国GDP的发展将继续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但也将迎来新的机遇。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如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和发展优势产业等。
理性看待中国GDP世界第二
15,046.45 陕西
山西 12,153.03
河南
7,521.85
湖南 22,990.35
21,688 21,522 201 19,480.46
13,059.69
江苏 广东 内蒙 山东 辽宁 福建 吉林 河北 重庆
44,097 41,166 40,282 35,894 35,239 33,840 26,595 24,581 22,920
4,277.05 1,081.27 1,654.21 14,151.28
7,655.18 10,062.82
7,759.16 441.36
6,169.75 3,387.56
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
从越来越大的南北东西的贫富差距和 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房价的不断飙 升,还有不断涌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表 明了GDP增加并不意味着社会更和谐 生活更加美好。
首先:GDP的核算方法就有不足的地方。
1.多次计量。比如,轮胎出厂时会计入GDP,组装到汽车上也会被记入一次,卖给消费者是又 被计入一次,最后作为废品处理时也有可能再被计入一次。一个轮胎其实没有发生多大变 化,但却对GDP做了四次贡献。
2. GDP只计算收入的,但不计算损失的。比如08年汶川地震,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 但作为GDP,会计算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救灾物资、款项的投入,这么算下来,因为地 震,GDP反而增长了。
度新低。
• 1.用支出法核算GDP 支出法核算GDP,就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
内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 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又称最终产品法、 产品流动法。
GDP = C + I + G +(X-M) C表示居民消费,I表示企业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 X-M表示净出口(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 2.用收入法核算GDP 收入法核算GDP,就是从收入的角度,把生产要素 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的GDP,即把 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 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 GDP。这种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还有其他方 法,这里只讲两种)
GDP是一个好的度量指标么
GDP是一个好的度量指标么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总量的一项指标。
它是通过统计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得出的。
尽管GDP在国际经济研究中被广泛使用,但它是否是一个好的度量指标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GDP的优点和局限性。
首先,GDP作为一个度量国家经济活动的指标有以下几个优点。
首先,GDP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经济衡量方式,能够对比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实力。
通过比较国家的GDP,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经济体的规模和增长速度。
其次,GDP可以帮助政府制定经济政策。
政府可以根据GDP数据来评估经济的健康程度,并相应地采取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例如调整货币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
因此,GDP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另外,GDP还可以衡量经济福利水平。
尽管GDP不能直接衡量社会福利,但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往往与GDP的增长紧密相关。
GDP的增长通常伴随着就业机会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改善,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GDP作为一个度量经济活动的指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GDP无法准确衡量生活质量的提高。
GDP只关注经济活动的市场价值,忽略了很多重要的非市场活动,例如家庭劳动、志愿者活动等。
因此,GDP无法捕捉到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非经济要素,如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人民幸福感等,这限制了它作为一个全面衡量福利水平的指标的有效性。
其次,GDP无法衡量经济的分配公平性。
高GDP可能意味着国家总体经济活动的增加,但并不能说明社会中财富的分配是否公平。
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贫富差距可能会不断扩大,这会导致部分人民无法分享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此外,GDP也无法考虑到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GDP只关注当前的经济活动,忽略了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如果经济增长是通过过度开采自然资源、高能耗和高排放的方式实现的,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近年来,中国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中国描绘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经济发展图景,这个景象也展示了从制造业重心向消费和服务业转移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发展现状1.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中国的GDP总量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超过欧洲许多发达国家的GDP总量。
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每年以平均8.5%的速度增长,到2019年达到了14.38万亿元的水平。
近年来,中国的GDP增速有所放缓,但是依然保持在6-7%的水平,发展势头依然强劲。
2.消费市场日趋壮大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观念更新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的消费市场日益壮大。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消费市场在2019年已经达到41万亿元人民币。
预计202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44万亿元人民币。
在中国,城市化的持续推进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因素都刺激了消费活动,拉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3.出口贸易带动经济增长中国的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该国经济快速发展。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出口贸易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据统计,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2019年已经达到了31.5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
其中,出口贸易额为17.2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
二、经济发展趋势1.服务业将成为重要经济支柱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从单一的制造业重心向更加多元化的经济结构转型,服务业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第一大产业,占据了GDP的一半以上。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经济将更加注重发展具有高附加值、创新性和高科技含量的服务业。
2.智能化制造掀起新一波产业革命智能制造是诸多后续技术的基础,在新技术革命中与5G、人工智能等技术一样处于重要地位。
智能化制造的实施将引领中国制造业由高速增长时期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推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3.加强创新驱动,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从国际竞争能力的角度来看,创新是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理性认识中国的经济总量全球第二
2010年年8月16日,日本官方公布日本第二季度GDP为12880亿美元,而我国第二季度GDP按美元计算为13390亿。
日本经济总量已落后于我国,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自此,不同国家、不同立场的人便有了不同的评说。
但不论怎么说,我们都应该以更加理性、理智、自省的心态认识我国经济总量的第二。
第一,从历史的视野看:我国GDP曾三超日本。
我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这不是中国经济第一次超过日本,而是历史上的第三次。
从古代到清末,中国一枝独秀于东亚,曾占据世界GDP头把交椅,领先日本至少3000年,即便甲午战争时,清朝的GDP仍数倍于日本。
这是中国GDP第一次领先日本。
1840年后,我国的GDP不断下降,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日本GDP历史性地超过中国。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美军日夜不休的空袭和打击,日本共损失50%的城市建筑,70%的工矿业,85%的军工业,90%的重工业和生产资料,共损失653亿美元,相当于1940年日本国家预算的10倍,导致经济倒退25年。
1949年新中国建国初期,饱经战乱的中国的GDP竟然相当于日本的2倍。
这是中国GDP第二次领先日本。
在二战后的废墟上,日本实现了快速发展。
到了1960年GDP与我国持平。
据高盛的数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年均GDP增速为10.4%,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
在日本经济鼎盛时期,我国经济规模不过是日本的11.7%。
改革开放的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亿元,2008年跃升至300670亿元。
2006年我国赶上了英国。
2007年我国的经济增速在10%左右,而日本的增速不到3%。
我国2009年的名义GDP为49800亿美元,日本为50700亿美元。
到了2010年,我国经济超过日本已是不争的事实。
历史事实告诫我们就是超过了也没有值得骄傲的。
甲午战争时,我国已超过了日本,战争不也败了吗?今天的日本不是仍对钓鱼岛有领土要求吗?第二,从发达国家的标准看:我国发展中国家地位并没改变。
对中国GDP的认识
对中国GDP的认识中国GDP的重要性及认识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经济指标。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GDP对于全球经济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GDP的认识进行论述,分析其重要性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中国GDP的背景和概述中国GDP指的是中国境内汇总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经历了快速增长的过程。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GDP增速更是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的态势。
中国GDP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外贸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的推动。
二、中国GDP的重要性1.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综合国力的体现:GDP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中国GDP的增长意味着中国的实力不断提升,为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3.促进就业和稳定社会:GDP的增长意味着经济活力的增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三、中国GDP的影响因素1.外贸和出口:作为全球最大的货物出口国之一,中国的GDP增长离不开对外贸易的推动。
世界各国对中国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对中国GDP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投资和消费:投资和消费是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因素。
中国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上的大力投资,以及居民和企业的消费需求,对GDP的增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3.政府调控和宏观经济政策: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GDP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积极调控经济,保持了GDP的稳定增长。
四、中国GDP面临的挑战和问题1.经济结构调整:中国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导致经济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均衡和不合理。
全面认识GDP正确运用GDP
全面认识GDP 正确运用GDP作者:刘建华2004-05-28 08:02:21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2002年,中国GDP 总量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位列世界第六位,排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之后;2003年,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跨过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门槛,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GDP——承载我国经济成就的主要指标,却遭到了人们的普遍质疑。
特别是2003年以来,GDP优劣与否、用废之争更是成为热门话题,言论充斥各种媒体。
在2004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如何认识GDP、怎样运用GDP,也成为部分人大代表议论的话题。
本文通过介绍GDP在我国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等情况,以期使人们对GDP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GDP逐浪而来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简称,是代表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体系的主要总量指标,也是最核心的指标,其体现的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了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也就是当期新创造财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总量。
它的形成是三百多年来诸多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1953年初步成型, 1968年和1993年在联合国的主持下对GDP核算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统计上的技术缺陷进行了两次重大修改。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把GDP称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称其“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像”,“就像灯塔一样,帮助政策制定者引导经济向着主要的目标发展”。
由于GDP能较准确地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总量,它因而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最重要的通用标准,为世界各国广泛使用。
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国民经济核算实行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体系,也是前苏联、东欧国家实行的体系,其主要的总量指标为工农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等,其中国民收入是用来衡量国家经济产出总量的核心指标。
如何正确认识GDP与国力的关系——评《GDP与国力关系研究——以近代中国为视角》
如何正确认识GDP与国力的关系——评《GDP与国力关系研究——以近代中国为视角》胡门祥【摘要】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GDP作为一个统计数据,是否可以准确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进而言之,GDP是否可以等同于国力?它与国力的关系究竟怎样?《GDP与国力关系研究——以近代中国为视角》一书,通过严谨的框架与深入浅出的分析、独特的视角与多样的理论方法、强烈的现实关怀与理性的思考,既弥补了现有学术研究的不足,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了参考.【期刊名称】《新东方》【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3页(P86-88)【关键词】GDP;国力;关系;近代;中国【作者】胡门祥【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3自近代国际体系形成以来,无政府状态就成为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各成员国实际上是处于一个自助体系中,主要依赖自身的实力维护本国安全和利益。
这里的实力,即是国力,又称综合国力;国家间的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
在国力的诸多构成要素中,经济力量无疑占有重要地位。
而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被认为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和走势的重要指标。
问题是,作为一个统计数据,GDP是否可以准确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进而言之,GDP是否可以等同于国力?GDP与国力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近期,刘晓泉博士出版著作《GDP与国力关系研究——以近代中国为视角》① 刘晓泉.GDP与国力关系研究——以近代中国为视角[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8.(以下简称《GDP与国力关系研究》),围绕上述问题,以中国为本位展开了系统的探讨,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在实践层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合来看,该著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一、严谨的框架与深入浅出的分析GDP与国力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缺乏学术界应有的关注。
《GDP与国力关系研究》从学术史入笔,全面回顾了前人研究成果,指出相关研究相当薄弱,从而确立了选题的可行性。
如何正确认识GDP与国力的关系——评《GDP与国力关系研究——以近代中国为视角》
如何正确认识GDP与国力的关系——评《GDP与国力关系
研究——以近代中国为视角》
胡门祥
【期刊名称】《新东方》
【年(卷),期】2018(000)006
【摘要】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GDP作为一个统
计数据,是否可以准确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进而言之,GDP是否可以等同于国力?它与国力的关系究竟怎样?《GDP与国力关系研究——以近代中国为视角》一书,通过严谨的框架与深入浅出的分析、独特的视角与多样的理论方法、强烈的现实关怀与理性的思考,既弥补了现有学术研究的不足,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实践提供了参考.
【总页数】3页(P86-88)
【作者】胡门祥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3
【相关文献】
1.蒋正华:GDP不能真实反映中国国力还应核算GNP [J], 薛三宜
2.冷静看待GDP在综合国力提升中的地位 [J], 蔡华苹;杜利斌
3.GDP多出2.3万亿:中国国力未改 [J], 刘平
4.GDP多出2.3万亿:中国国力未改 [J], 刘平
5.中国力争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看待中国GDP
摘要:gdp目前是世界上公认的用来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
近年来我国gdp高速增长,2010年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在众多的赞扬声中,我们应该看到gdp 在反映就业情况、资源环境、社会福利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中国的gdp。
关键词:gdp;就业;资源环境;社会福利
众所周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
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成果的集中体现,目前,这一指标已成为各级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据,并成为家喻户晓、世人关注的经济”晴雨表”。
gdp的积极效应表现在诸多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指引下,gdp的高速增长,不仅使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和丰富,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
但是,gdp也是一个有很大局限性的指标。
随着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gdp越来越暴露出它的缺陷:我国人均gdp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gdp不能反映真实的就业情况, gdp不能反映资源环境的问题以及gdp不能反映社会福利的改善情况。
因此,仅就gdp来看,它容易过高地估计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从而给人一种并不全面的社会经济图
像。
gdp总量与人均gdp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迅猛,以年均10%左右速度增长。
2005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06年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二季度赶超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对于世界第二这个看似让人兴奋的位置,我们应当冷静看待。
在gdp总量的光环之下,我们更应该注意到我国的人均gdp 低下的状况。
如果说gdp总量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那么人均gdp则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发展质量以及民生问题。
虽然,目前中国在gdp总量上超过了日本,但我国人均gdp却只为日本的1/10,就2010年来看,我国人均gdp仅为 3566美元,在世界排名中位列第99位,这在发展中国家中也算不上佼佼者。
单单强调gdp总量,不能反映出人民在经济增长中所分享的成果,因此,在我们追求gdp 总量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切实到民生的人均gdp,人均gdp的提高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稳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
gdp与就业情况
gdp反映了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增长正是就业增长的前提,在一定程度上讲gdp的增长将会带动就业率的提高。
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将带动就业,奥肯法则也指出了实际gdp的短期变动与失业率变动的联系,即gdp每下降2%,失业率上升1%。
然而,
在我国的实际情况却是经济增长与就业率增长表现出了不一致性,其表现在:自2000年以后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高增长阶段,但gdp的高增长并没有带动就业率的同步提高,相反就业率呈现回落势头。
发生偏差的原因:一方面,投资构成发生变化。
投资主要的方向有劳动密集型投资及资本密集型投资,近年来投资主要以资本密集型为主,而资本密集型的投资直接影响的是固定资本的增加,其所带动的就业数额有限。
另一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也是产生这种不一致性的原因。
我国的第二产业工业中出口所占比例较大,而近年来,出口更多的倾向于技术出口,这样会使技术能力缺乏的人失去工作。
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对外性要求逐年提高,加大了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因此也会导致部分人员失业。
gdp增长与资源环境
gdp只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过程与结果,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却忽略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代价,它仅能反映经济活动中“货币化”的部分,体现经济发展、繁荣的一面,而不能反映对资源、环境的消极影响的一面。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gdp 增长仍然是考核各级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
因此,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提高业绩,大量引进外资企业,这些外资企业带来了大量的gdp,却带走了利润,同时也利用了我国的资源,破坏了我国的环境。
然而,资源与环境的代价却不能在gdp中反映出。
同时,我国目前尚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中,
一方面是gdp的高增长,另一方面却是资源的惊人消耗和数量巨大的污染物排放。
因此,gdp带来的对资源环境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
2010年两会也指出,我国资源环境的制约越发突出,应当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绿色gdp将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资源方面,2004年,我国原油消耗量占全世界消耗总量的8%,电力占10%,铝占19%,铜占20%,钢铁占30%,煤炭占31%,而创造的gdp仅占全世界总量的4%。
经济活动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gdp 只核算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却没有计算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即自然资源的消耗成本,其结果即是高估了当期经济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
环境方面,2005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到2549万吨,居全世界第一。
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环境污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损失,就相当于gdp的3.5%-8%。
经济活动往往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
gdp一方面未考虑环境污染的代价,另一方面还将环境保护支出作为生产活动来反映,因而从两个方面增加了gdp。
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环境保护支出越多,gdp则越大。
因此,我们应当高度警惕gdp高速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基础的gdp我们宁可不要!我们要做的,应该是避免“竭泽而渔”,合理利用资源,善待生态环境,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gdp与社会福利
gdp不仅被认为是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也被认为能够反映社会福利的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消费水平的平均增长率约为7%,低于同期的gdp增长率。
与居民消费率相似,我国的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也长年偏低。
由此可见,人民福利的提高速度低于gdp的增长速度。
同时,gdp未反映收入分配结构,而不同的收入分配对应不同的社会福利。
比如,同样一笔增加的财富对于穷人生活的改善肯定大于富人,而gdp却无法体现。
因此,gdp并不能反映社会福利的改善情况。
一个社会福利好的国家,通常人们的幸福感指数高,反之则越低。
中国的gdp 总量逐年上升,然而人民的幸福感指数却没怎么上升,这一点值得我们考虑。
我们需要的发展不仅是经济指数和物质文明的提升,而且需要和谐稳定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求关注经济增长,更要关注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的提升。
因此,我国应当转变发展观念,强调民生,回归发展的本来面目,即增加社会财富和社会福利,而不是盲目追求gdp的增长。
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在面对gdp高速增长而欢欣鼓舞的同时,应当注意到gdp中存在的缺陷,并加以重视。
我们要思考gdp总量的增长是否也带动了人均gdp的增长,gdp增长过程带动了多少就业量的提高,gdp的增长有多少是通过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所取得的,gdp的增长有没有提高老百姓的生活福利等等。
理性看待中
国gdp的增长,注重其增长的内涵,不盲目追求数字上的提高,才能使gdp的增长真正的具有意义,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才有利于我国的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林民书,张志民.gdp增长、投资低效与居民福利提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2]徐剑明.我国gdp增长过程中的代价分析.现代经济探
讨.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