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中国GDP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看待中国GDP

摘要:gdp目前是世界上公认的用来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近年来我国gdp高速增长,2010年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众多的赞扬声中,我们应该看到gdp 在反映就业情况、资源环境、社会福利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中国的gdp。

关键词:gdp;就业;资源环境;社会福利

众所周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成果的集中体现,目前,这一指标已成为各级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据,并成为家喻户晓、世人关注的经济”晴雨表”。

gdp的积极效应表现在诸多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指引下,gdp的高速增长,不仅使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和丰富,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但是,gdp也是一个有很大局限性的指标。随着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gdp越来越暴露出它的缺陷:我国人均gdp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gdp不能反映真实的就业情况, gdp不能反映资源环境的问题以及gdp不能反映社会福利的改善情况。因此,仅就gdp来看,它容易过高地估计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从而给人一种并不全面的社会经济图

像。

gdp总量与人均gdp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迅猛,以年均10%左右速度增长。2005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06年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二季度赶超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对于世界第二这个看似让人兴奋的位置,我们应当冷静看待。在gdp总量的光环之下,我们更应该注意到我国的人均gdp 低下的状况。如果说gdp总量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那么人均gdp则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发展质量以及民生问题。虽然,目前中国在gdp总量上超过了日本,但我国人均gdp却只为日本的1/10,就2010年来看,我国人均gdp仅为 3566美元,在世界排名中位列第99位,这在发展中国家中也算不上佼佼者。单单强调gdp总量,不能反映出人民在经济增长中所分享的成果,因此,在我们追求gdp 总量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切实到民生的人均gdp,人均gdp的提高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稳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

gdp与就业情况

gdp反映了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增长正是就业增长的前提,在一定程度上讲gdp的增长将会带动就业率的提高。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将带动就业,奥肯法则也指出了实际gdp的短期变动与失业率变动的联系,即gdp每下降2%,失业率上升1%。然而,

在我国的实际情况却是经济增长与就业率增长表现出了不一致性,其表现在:自2000年以后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高增长阶段,但gdp的高增长并没有带动就业率的同步提高,相反就业率呈现回落势头。

发生偏差的原因:一方面,投资构成发生变化。投资主要的方向有劳动密集型投资及资本密集型投资,近年来投资主要以资本密集型为主,而资本密集型的投资直接影响的是固定资本的增加,其所带动的就业数额有限。另一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也是产生这种不一致性的原因。我国的第二产业工业中出口所占比例较大,而近年来,出口更多的倾向于技术出口,这样会使技术能力缺乏的人失去工作。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对外性要求逐年提高,加大了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因此也会导致部分人员失业。

gdp增长与资源环境

gdp只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过程与结果,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却忽略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代价,它仅能反映经济活动中“货币化”的部分,体现经济发展、繁荣的一面,而不能反映对资源、环境的消极影响的一面。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gdp 增长仍然是考核各级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因此,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提高业绩,大量引进外资企业,这些外资企业带来了大量的gdp,却带走了利润,同时也利用了我国的资源,破坏了我国的环境。然而,资源与环境的代价却不能在gdp中反映出。同时,我国目前尚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中,

一方面是gdp的高增长,另一方面却是资源的惊人消耗和数量巨大的污染物排放。因此,gdp带来的对资源环境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2010年两会也指出,我国资源环境的制约越发突出,应当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绿色gdp将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资源方面,2004年,我国原油消耗量占全世界消耗总量的8%,电力占10%,铝占19%,铜占20%,钢铁占30%,煤炭占31%,而创造的gdp仅占全世界总量的4%。经济活动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gdp 只核算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却没有计算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即自然资源的消耗成本,其结果即是高估了当期经济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

环境方面,2005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到2549万吨,居全世界第一。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环境污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损失,就相当于gdp的3.5%-8%。经济活动往往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gdp一方面未考虑环境污染的代价,另一方面还将环境保护支出作为生产活动来反映,因而从两个方面增加了gdp。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环境保护支出越多,gdp则越大。

因此,我们应当高度警惕gdp高速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基础的gdp我们宁可不要!我们要做的,应该是避免“竭泽而渔”,合理利用资源,善待生态环境,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gdp与社会福利

gdp不仅被认为是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也被认为能够反映社会福利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消费水平的平均增长率约为7%,低于同期的gdp增长率。与居民消费率相似,我国的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也长年偏低。由此可见,人民福利的提高速度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同时,gdp未反映收入分配结构,而不同的收入分配对应不同的社会福利。比如,同样一笔增加的财富对于穷人生活的改善肯定大于富人,而gdp却无法体现。因此,gdp并不能反映社会福利的改善情况。

一个社会福利好的国家,通常人们的幸福感指数高,反之则越低。中国的gdp 总量逐年上升,然而人民的幸福感指数却没怎么上升,这一点值得我们考虑。我们需要的发展不仅是经济指数和物质文明的提升,而且需要和谐稳定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求关注经济增长,更要关注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的提升。因此,我国应当转变发展观念,强调民生,回归发展的本来面目,即增加社会财富和社会福利,而不是盲目追求gdp的增长。

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在面对gdp高速增长而欢欣鼓舞的同时,应当注意到gdp中存在的缺陷,并加以重视。我们要思考gdp总量的增长是否也带动了人均gdp的增长,gdp增长过程带动了多少就业量的提高,gdp的增长有多少是通过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所取得的,gdp的增长有没有提高老百姓的生活福利等等。理性看待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