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与七代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十年与七代人

深秋的上戏校园是很热闹的。开学了,“青年创想周”也开幕了,紧接着七十周年的校庆又接踵而至。这些日子,“校庆快到了,我们的七十周年快到了”,成了校园里流行

的话语。传播的人除了一些教师和校友外,更多的倒是大量年轻的声音和面庞。年轻的上戏和更多的年轻上戏人,正在迎接他们学校的七十华诞!俗话讲: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对于一个大学而言,七十年真的很短,也可以说仅是一个校园“生命”的开始。所以,与那些历经几百年风雨的学术圣殿相比,今天我们来纪念上戏走过的七十年历程,除了对以往业绩的欣慰外,意味更多的则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期盼。任重道远、永远年轻的上戏,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方兴未艾!

当然,校庆的话题离不开“熊佛西”三个字。校园里的佛西楼与楼前的熊佛西先生塑像,意味着在上海戏剧学院这所学校里,他是一个永久的精神符号。熊佛西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开创者这一辈人,他由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校长到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校长,再到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院长,直至第一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组建和参与了上戏这所艺术学堂的孕育和成长全过程。他自己也由写作而推广与改良戏剧,由导戏而最终兴办教育。这样的有为之举,成就了他人

生真正的事业与辉煌。

今天,每一个沐浴在校园阳光雨露中的上戏人,总是在传颂和感怀着他的故事,就像讲着爷爷奶奶的故事那样普通而温馨,这已是上戏一种家园精神的体现了。也听老一辈教师常常追忆他的做派,那一句裹卷着浓浓江西口音的口头禅,“藕(我)的孩子们呀!”包含在其中的即是深深的舔犊情深,更显现了他的师德风范。他也像一个大家长关心着每一个员工,但没有家长式的作风,留下的同样是满满的爱意。虽然是艺术院校,但教育理念中尊师重道,关爱学生的精神一直在代际之间传承着。

当校庆到来之际,如何表达对熊佛西先生的敬意,大家考虑了多种方案。学校领导也觉得,上戏作为艺术教育和创作实体,最好有“戏”之表达才最有意义,因为我们是戏剧学院。最后决定排一部戏来表达对熊先生的缅怀比较有上戏特点。今年正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而他当年的剧作《一片爱国心》,自1925年发表后就时常被搬演,特别在抗战期间还是各地剧团的热演剧目,很有寓意。同时,在他不算太多的剧作中,这部戏也是有代表性的。

上戏教授佟瑞敏作为熊先生的后辈弟子,深受熊氏衣钵传承者朱端均教授的影响,他的提议与主动请缨,为排演《一片爱国心》这个戏奠定了基础。这个戏的演出创意也得到专家和校友一致的赞许。有意思的是,当建组演员征集令发出

后,众多校友积极响应,踊跃报名参与,大家都想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机里有一次特别的参与,体验一次特别的感受,表达一份特别的敬意。于是院领导也积极成为参与者,有的当制作人,有的参与方案策划,有的担当舞美设计。整整七代校友八方涌来加盟,才有了未演先热的状况。演员阵容更是齐全,例如专程从青岛赶来的八十多岁的原剧专校友、著名特型演员邵宏来,有七十多岁的解放后第一代毕业生、著名演员娄际成,有上世纪60年代毕业的著名演员刘玉,而导演佟瑞敏则代表了上个世纪70年代的毕业生。当然也有远道而来的蒙古族校友哈斯高娃。在这些大师哥大师姐的参与感召下,八、九十年代毕业的院领导、系主任、骨干教师,以及在沪和外地剧团的OO后小师弟师妹们,他们都自愿担纲各种演出岗位加入到这个剧组来,以体现对母校的热爱和校庆的参与感。大家的热情令人感动,建组会上的交谈更是热情洋溢,一阵阵的热泪盈眶,诉说着对母校的不尽思念,也许这正是上戏家园精神的体现吧。

戏即将要上演,锣鼓也将敲响。七代人这次共同的努力,为了一个七十年对佛西先生的缅怀以及对校园岁月的感恩;这部戏七十年多年后的再度演出,也正契合了一段国人难忘的抗战记忆与自警。我们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但更要开启新的征程。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样一次由诸多数字“七”构成的学子

们的特殊演出,也预示着上戏的明天会更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