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北京与元大都

合集下载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7.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及小结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7.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及小结

vi. 房屋修建之前,先埋设了全程的下水道,再逐步按规划营造。
4. 元大都布局特点
i. 总体布局
1. 三套方城:宫城,皇城,外城:11 个城门
2. 明显的中轴线,宫城位于整个大都的中轴线上 3.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 4. 中心之巅,钟鼓楼。 ii. 街道系统 1. 街道整齐,呈棋盘状 2. 通向城门的街道组成干道,有些干道丁字相交,主干道两侧平行分布东西向胡同。 iii. 水系 1. 引水工程规模巨大,两条主要的供水河道 2. 排水工程做的很好。 iv. 居住 1. 50 个坊,无坊门和坊墙,坊内有小巷及胡同,院落式的住宅并联而成。 5. 规划特点总结 i. 是自唐长安以后,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的都城,她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 的优秀传统,至今存留下来。 ii. 北京城虽然是明代以后的规模,但它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造的,可以说,元大都的规划 开创了今日北京旧城区北部的轮廓和街道布局,而北京城市规划的最终奠定是明清时期。 1. 继承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州对
置,地下发现大批陶制井圈说明是汉、唐城遗址所在。
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南,北连朔漠。
2. 对元大都规划建设有直接影响的城市
i. 辽南京
1. 五代时,北方契丹民族的辽国向中原扩展,将幽州改称为南京,定为陪都。
2. 其城址在今北京外城的广安门内外。
3. 宫城大内在城内西南隅,外城共有八门。
1.
北京简史
i. 千年古都
ii. 公元前 11 世纪,西周燕国国度
iii. 辽、金、元以来,中国的首都(明初,民国时短暂移都南京)
iv. 曾经称谓:蓟、幽州、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

中国建筑史——北京城

中国建筑史——北京城

辽金两代北京城的中心都在广安门一带。元代没用辽金城的旧址,而在旧城的 东北面重新建筑了城墙。元城墙略小些,周60里,分11门:正南为丽正门、左文明 门、右顺承门;正东为崇仁门,南齐化门、北光熙门;正西为和义门,南平则门、 北肃清门;北面为健德门、安贞门。这就奠定了现在北京城的基础。 明代,大将军徐达主持修建北京城,觉得城池太大,便从北面向南缩减了5里。 去掉了东西两面北侧的光熙、肃清二门,改为9门。永乐四年,建宫殿,再修城垣。 城周40里,高3丈5尺5寸,上宽5丈,下宽6丈2尺。正统初年,改丽正为正阳门、 改文明为崇文门、改顺承为宣武门,改崇仁为东直门、改齐化为朝阳门,改彰义为 西直门、改平则为阜成门。缩建后,北面改安贞为安定门、改健德为德胜门。原城 为土城,只有底部有砖石。正统十年六月,城墙外层全部用砖修砌。现在西便门, 还留有一小段残存的城墙,可以看到明代的砖与灰土。清代沿用了明代的城墙,只 是做了维修。
二、南城与北城 元代重新建了北京城,旧城渐渐荒废,留下一些辽金的遗址。时人习惯 把旧城称为南城,新城称为北城。《日下旧闻考》上记述,旧城在“元代尚 有遗址,当时多谓之南城。而称新都为北城……故迹逐渐湮灭。其四至已不 可辨。”现在的法源寺、天宁寺,元代人都称为南城古迹。 明代几次加固了城墙,北面频频遭到战事的骚扰,最初固若金汤的感觉 日益丧失。自明成化年始,定西侯蒋琬上言,要建外城。至三十二年,给事 中朱伯辰又进言,城外的居民已经差不多是城内的一倍,不能没有城墙保护, 况且还有坛庙。再者,把金元时的旧城墙利用起来,修外城可以事半功倍。 之后,兵部尚书聂豹等人再进言,终于得到皇帝的同意,开始施工。如果这 个设计能实行,外城约长100多里,北京城就是个“回”字形。
北京城市发展
——元---清
城规1402白鑫140860210

北京城市的变迁概要

北京城市的变迁概要

明清北京综述
建筑布局:严格遵从《考工记》。轴线 对称,内外方城,居中内城宫殿为主体, 体现中央集权皇权至上;住宅突破胡同 定制;左祖右社,拓宽前方空间,增设 天坛等;缩短南北线,便于防御。 交通 布局:基本是旁三门,棋盘路网。道路 宽阔,规划整齐。 商业:有固定市场。 东南西北四面靠门均有集市,便于贸易。
布局
元大都是少见的与旧朝古 都并存的都城。大都 的新建都城在旧朝金都城以北。
建筑布局:遵守周王城制,充分体现儒家皇权至上, 中央集权的思想。如方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外廓, 内以卫君外以守民;内城居中靠南,是因为引入水系 北部为泽地,不便建房;轴线对称,宫殿为主体,并 且胡同的定制限定了房屋建筑空间。 交通布局:引 入水系 便于漕运;遵从《考工记》的城制,旁三门, 棋盘路网;南北线长,东西线短;道路大,宽,规划 整齐。 商业: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交通规划出现 了三个市:北面积水潭斜街市及与以往不同的“朝前 市”——靠城市西南、东南门
明 清 北 京 平 面 图
明北京城
从今天的北京地图来看,二环路以内的整个区域,为一 典型的“凸”字形轮廓。这种平面格局始于明代。明北 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初为便于防守, 将北城墙向南收缩五里,在现在的北二环路建起新的城 墙,并将积水潭西部隔于城外,因地势形成日后的北京 城西北的斜角。在今天的地图上可以发现,西直门桥到 积水潭桥之间的二环路走向与东直门桥到雍和宫桥间的 二环路走向并不对称,其因正在于此。此后,因皇城和 中央各衙署规划建设的需要,将南面城墙向外拓展二里, 移至现今的前三门大街一线。明迁都北京后,增筑城南 一面外墙,自此北京城有了内城、外城之分,形成一特 有的“凸”字形平面轮廓。全城共分为36坊,面积约62 平方公里,设内城9门外城7门,明形成的这种北京城市 平面格局历经清、民国未变,一直到新中国建国初期, 为了发展需要,城区才逐步向外扩延。

北京城市的变迁

北京城市的变迁

故宫

故宫的主要建筑 基本上是附会 《礼记》、《考 工记》及封建传 统的礼制来规划 的,为体现帝王 至高无上的权力, 采用突出中轴线, 主要建筑沿中轴 线南北纵深发展, 次要建筑则严格 对 称地布置在中 轴线两侧的手法。
民国时期

北京的旧城经过明朝初期的规划建设,清 朝的继承和维护,基本完好地延续到民国 初期。民国时期对北京街巷布局影响最大 的是皇城的拆除,从而使皇城内外的大街 小巷融为一体,形成今天前三门大街以北 的二环路内的街巷格局。在日伪统治期间, 北京城在格局上发生的显著变化则是,开 放了东面和西面的新城门(现在的建国门和 复兴门)。另外在当时的东郊大北窑以南新 建了工业区,在西郊公主坟、万寿路、五 棵松到玉泉路一带规划建设了近代新市区。 这两个新市区的发展,带动了城区在东西 方向上的延伸。
清北京城

明朝北京城市建筑和宫殿格局,清朝几乎完整地继承了下 来。将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与明代北京城图相比可以发现, 北京城只是在街巷和宫阙名称上有所调整,并且街巷的数 量比明代增加了不少,主要体现在紫禁城与皇城之间的区 域。清最显明的特征是实行八旗制度,内外城分治,实行 旗人驻守内城、居民迁移外城的措施,把京师划分为两个 世界。从京城全图可以看出,内城由正黄、正白、正红、 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的满人居住,汉官、 汉民、商人、回民等居住的外城,则自西往东依次划分为 西、北、中、南、东五城。清代建造的王府散布内城各处, 外城基本不建王府。有几座王府比较完整地保留至今,如 恭亲王府、醇亲王府、孚郡王府、礼亲王府等。乾隆年间 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这些在 京城全图上都详细标出,并注有名称。清代对北京城市建 设的最大贡献就是建于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现今,在畅 春园的遗址上建有北京大学新校区和宿舍区;圆明园曾遭 英法联军的劫掠焚烧,现已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清漪 园后经扩建改称颐和园,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引 人入胜的美景之一;静明园和静宜园现分别是玉泉山和香 山公园。在咸丰十年的地图上,清晰地绘有这三山五园。 其周边驻扎有镶黄旗、镶白旗、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 等多个旗营,今天的地图上中关村和香山附近仍留有这些 地名。

论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城市设计特点

论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城市设计特点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城市设计特点北京是我国五大古都之一。

作为古都,虽然它的历史不如西安、洛阳来得悠久,但是它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精粹,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城市设计理论最完整的体现。

一、元·大都⒈历史背景元朝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一执政的国家。

元世祖忽必烈的开疆拓土,奠定了我国版图的大致轮廓。

国家的强盛稳定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纺织业商业等的发展,经济的繁荣。

⒉设计特点①选址自然条件:北边临水便于漕运人文条件:元朝为蒙古族统治,发家在北方;历史上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东移(河运海运);北京在当时版图地理位置上居中,便于交通和地理控制。

②布局(如图)元大都是少见的与旧朝古都并存的都城。

大都的新建都城在旧朝金都城以北。

建筑布局:遵守周王城制,充分体现儒家皇权至上,中央集权的思想。

如方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外廓,内以卫君外以守民;内城居中靠南,是因为引入水系北部为泽地,不便建房;轴线对称,宫殿为主体,并且胡同的定制限定了房屋建筑空间。

交通布局:引入水系便于漕运;遵从《考工记》的城制,旁三门,棋盘路网;南北线长,东西线短;道路大,宽,规划整齐。

商业: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交通规划出现了三个市:北面积水潭斜街市及与以往不同的“朝前市”——靠城市西南、东南门二、明清·北京⒈历史背景明朝的建立恢复了汉人的地位,人没有官方等级划分,居住、交易没有严格限制。

清朝同样也是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朝代。

宗教信仰浓厚,兴建寺庙、喇嘛庙。

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宗教寺庙种类比较多,并且由于元朝的胡同制限定占用地块,新建寺庙没有严格规划限制,选址不限,随意插入⒉布局(如图)①选址明——在原元大都的旧都上改建。

北部泽地太广,故南迁,加强外廓御敌,呈凸形。

清——原明都,改建部分很少。

②布局建筑布局:更加严格遵从《考工记》。

轴线对称,内外方城,居中内城宫殿为主体,体现中央集权皇权至上;住宅突破胡同定制;左祖右社,拓宽前方空间,增设天坛等;缩短南北线,便于防御。

明清北京城

明清北京城
“后寝”部分属阴,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宁、交泰三宫,左右是东西六宫,总计是十五宫,合 于紫微垣十五星之数。而乾清门至丹阶之间,两侧盘龙六个列柱,象征天上河神星至紫微宫之间的阁道六星。午 门在前,上置五城楼又称“五凤楼”,为“阳中之阴”。内庭的乾清宫为皇帝寝宫,与皇后坤宁宫相对,在寝区 中的乾阳,为“阴中之阳”。太和殿与乾清宫,虽同属阳,但地理有别。太和殿以三层汉白玉高台托起,前广场 内明堂壮阔。而乾清宫的前庭院,台基别致,前半为白石勾栏须弥座,后半为青砖台基,形成独特的“阴阳合德” 的和合。北京城凸字形平面,外城为阳,设七个城门,为少阳之数。内城为阴,设九个城门,为老阳之数,内老 外少,形成内主外从。按八卦易理,老阳、老阴可形成变卦,而少阳,少阴不变,内用九数为“阴中之阳”。内 城南墙属乾阳,城门设三个,取象于天。北门则设二,属坤阴,取象于地。皇城中央序列中布置五个门,取象于 人。天、地、人三才齐备。全城宛如宇宙缩影。城市形、数匹配,形同涵盖天地的八卦巨阵。
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周长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长960米, 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即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 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①宫城内压在中轴线 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庭。前三殿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为 皇极,清改为太和)、华盖殿(同上改为中极,清改为中和)、谨身殿(同上改为建极,清改为保和),后三殿 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2米,称为御河(清称筒子河)。清代紫禁城的建筑物多 有重建,名称也有变迁,但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
皇城在宫城之外,周长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6.87平方千米。 东部为宫城,西部为西苑(元为西御苑),中部为太掖池(即元太液池,增开南海)。皇城有六门,“正南曰大 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清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北安门为 地安门。

中国建筑史 5封建后期元明清

中国建筑史    5封建后期元明清

现存大门、大殿
是元代遗物。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平面布局为伊斯兰教方式;全寺占地一公顷。大门朝南,平
面狭而深,分外、中、内三部分,各部分券门的高和宽,逐进缩
小;外门高12.3M,宽6.63M;门口作尖栱形斗八藻井式半园穹窿; 外门顶上是平台,环砌砖雉堞(zhì dié )。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有斗栱、依柱、菩萨、鸟兽、
花卉等构件,捏制精巧,色泽艳丽,至今仍如新绘;
六、明朝建筑:(1368年—1644年)
明朝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族地主阶 级政权。明初采用各种发展生产的措施,使社会经济迅速恢
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十分繁荣。随着经济文化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大殿内部
6)山西洪洞县广胜上
寺飞虹塔:
创始于汉,明嘉靖六 (1527)年重修;明天启二 年(1622)添建副阶;八角 十三层,高47.31M,内青 中 国 砖,外贴五彩琉璃砖、瓦。 古 代 建 筑 史
琉璃工艺:
以陶为胎、施
以琉璃釉(主要成 分是氧化铅)再入 窑烧制成的一种工 艺品。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1424年葬
成祖 朱棣 墓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北京昌平明长陵
明长陵 总平面 宝顶
明楼 琉璃牌坊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祾恩殿 祾恩门 陵门(正红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北京昌平明长陵祾恩殿
第五、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尤其江南一带为盛,南京、杭州、苏州及太湖周围许 多城镇都有不少私家园林。 计成《园冶》

元明清定都北京的原因

元明清定都北京的原因

明清时期出于那些考虑定都北京北京市境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的交接部位。

东距渤海150公里。

她的东南部为平原,属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区;她的西部山地,为太行山脉的东北余脉;她的北部、东北部山地,为燕山山脉的西段支脉。

北京位于北纬39°56′,东经116°20′。

其雄踞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北端,西部、北部、东北部,由太行山(西山)与军都山及燕山山脉所环抱,造成形似“海湾”之势,故自古就有“北京湾”之称。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交通、旅游和国际交往的中心。

全市由11个区和7个县组成。

总面积168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占地1040平方公里。

人口1150万。

北京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首。

北京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是其各季气候的不同特色,不论你何时来京观光,均有迷人的风彩。

北京春秋季较短,夏冬季稍长。

一月份较冷,月均气温-4.7℃,七月份稍热,月均气温26.1℃。

年均降雨量650毫米,无霜期180天。

这里地理位置显赫,山川雄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历来被视为藏龙卧虎的神州宝地。

北京,已有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和悠久的城建沿革。

远在70~50万年前,这里就是人类祖先的发祥地,“北京猿人”便在京西南的周口店等地繁衍生息。

公元前586年,周朝的封侯国—燕国,在此建都,名“蓟”,从此“燕京”之名流传至今。

公元前三世纪后,此地历为秦、汉、隋、唐各朝的北方重镇。

公元十世纪初,我国东北的契丹族建立辽朝,将这里作为陪都,名南京。

1125年,女真族兴起,灭辽而建金朝,正式于此建都,定名中都,并大兴土木,建起三十六座豪华的宫殿。

中都城在今广安门一带,但1215年毁于兵火。

这一年,我国北方的蒙古族举兵南下,相继灭了金朝和避于杭州的南宋王朝而统一了中国。

1267年,元朝以金代的大宁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都城,改名为大都,此是今天旧北京城的前身。

古代北京城市布局

古代北京城市布局

古代北京城市布局柳欣萌国际交流学院2011级2班 201126100143古代北京城市布局北京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历史上曾为五代都城,成为我国现存古都风貌最完整的城市。

中国的城址都是经过精心选择以后才建城的,而大多数城市的平面布局也是经过了专门规划,因此,显得整齐大方,宏伟壮观。

作为都城的北京经过精心规划,平面布局特点十分明显。

北京城在元代称为大都,主要包括今天北京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

由备受忽必烈器重的政治家刘秉忠,依据《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的理想制度而设计,其总体布局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以宫城南门崇天门和大城正南门丽正门之间的南北向御道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十分整齐。

宫城位于全城中部偏南地区,占据全城的要害位置。

宫殿修筑在高台之上,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壮丽辉煌无比。

元大都城的街道排列整齐,依《周礼》之制,按经、纬设置,即南北9街,东西9街。

所有纵横交错的街道都以东西向的横街为主,而且距离较近,北京现存若干条胡同仍保持着元代规模。

元代大都规划整齐,街道犹如棋盘,而且居民区为方形,排列也十分整齐,开创了明清北京城四合院居住区之先河。

元大都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是继唐长安城之后又一个规模宏大、布局非常规整的城市。

城市规划与风景区相结合,独具匠心,充分利用了一切有利的地理条件,显得雄伟壮观,庄严大方。

明代北京城的形成历经十五年。

明成祖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

永乐四年开始筹建北京宫城,永乐十九年建成,正式定都北京。

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并且重建了宫城和皇城。

北京内外城的街道格局,以通向各个城门的街道最宽,为全城的主干道,大都呈东西、南北向,斜街较少,但内、外城也有差别。

外城先形成市区,后筑城墙,街巷密集,许多街道都不端直。

通向各个城门的大街,也多以城门命名,如崇文门大街等。

清代时北京的坊、街、巷、胡同多有变迁和易名,但大体沿袭明代规模。

北京中轴线 历史

北京中轴线 历史

北京中轴线历史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北京市诸多其他建筑物亦位于此条轴线上。

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

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为连接城市中心和亚运村,在二环路钟鼓楼桥引出鼓楼外大街,向北至三环后改名为北辰路,这条路成为北京中轴线的延伸,西边建造中华民族园,东边则是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北京申奥成功后,中轴线再次向北延长,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

东边建造国家体育场(鸟巢),西边则是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再向北,穿过奥林匹克公园,到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该公园中间的仰山、奥海均在中轴线上。

2018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已确定天安门等14处遗产点。

[1]北京中轴线是一套完整的故事体系。

通过中轴线,能够了解中国人如何通过规划布局来表达对政治理念、文化象征和生活空间的认识。

[7]2022年11月7日,北京中轴线官网试运行上线。

发展历程元朝北京中轴线是自元代至今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建筑的对称轴,北京市诸多建筑亦位于此条轴线上。

在元代,元大都城墙即为左右对称,南边正门丽正门即在中轴线上。

皇城坐落在中轴线上,也是左右对称的。

但自皇城以北,中轴线向西偏斜2°。

在这个偏斜中轴线上的地安门向西偏离子午线200多米,而元大都的钟鼓楼已向西偏离子午线近300米。

这个偏斜的中轴线顺延270余公里后,即为忽必烈入主中原前的国都元上都(今锡林郭勒正蓝旗兆奈曼苏默)。

明清除西直门以北城墙的一角外,明清北京城基本按元代的中轴线对称(从卫星地图上看北京故宫可以明显发现其西斜),但北部偏斜的中轴线被矫正过来。

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建筑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箭楼(1957年拆除)、永定门城楼(1957年拆除,2005年重建)、天桥(1934年拆除)、正阳桥坊(五牌楼)、正阳门(前门)箭楼,正阳门城楼、中华门(明称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时改为中华门,1954年拆除)、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钦安殿、顺贞门、神武门、北上门(1956年拆除)、景山门、绮望楼、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1954年拆除)、万宁桥、鼓楼和钟楼。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
富贵山 ——北安门—— 玄武门——“后寝”(坤 宁宫、 奉先、春和— —乾清门——“外朝” (谨身、华盖、奉天 殿) ——奉天门——午 门——承天门 ——洪武 门——正阳门
明清北京城
1. 建都背景
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改造的方案以明南京为蓝本, 并且有所发展。
2.位置范围
3. 布局结构
包括京城(外城、内城) 、
B 沿玄武湖南缘和西缘向 北扩展;
C 建筑各主要城门和主要 街道;
D 建造外面的外郭城。
4 组成部分
外郭城、大城、皇城、宫城
大城:南北狭长、东西略窄的 不规则形状;大城内除皇城外, 还有文化区、军事区、商业居 民区。 皇城:东南角,是一片背山面 水的吉地 宫城: “前朝后寝”的礼制布局。
南北中轴线:
明代南京城
1. 建都背景
在六朝建康城城址和南唐 都城江宁府城的基础上建设起 来的,由于它的巨大规模和独 特的不规则的城墙走向和城市 布局,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
2. 地理位置
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处在江 湖山丘交会之处,地形复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建城阶段
A 新建皇城、宫城和改筑 南唐以来的旧金陵城;
要脉络。
• 4)城市格局变迁
• 北京历代所在的具体地址,及其城市的规划建设,也都历经沧桑,多 有变故。清代北京城是在明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清的北京城城区 范围基本重合,明清北京城的前身是元大都。
• 2、城门
• 清代北京城的 城门的规模和 各局,基本上 是沿用明制。 从元大都到明 清北京城的城 门命名,大豆 曲子《易经》 乾坤二卦,以 喻“天地尊卑, 乾坤定矣”。
• 严谨的平面模数关系
• 紫禁城南北长度为北京城长度的 1/5.5,东西宽度为北京城宽度的 1/9,占地面积为北京城的1/50.

【精选】解析明清时期北京城

【精选】解析明清时期北京城

简述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地理研究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韩茂莉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代都城,自金代营建中都于此,经元、明、清三朝北京已经有八百多年的都城史了。

八百多年中北京城不但有着自己的城市风貌和社会文化,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建筑、都邑景观。

针对这些,中国学者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北京城市的发展脉络、城市结构、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地理特征.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以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为内容的研究占有突出地位。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变化特征,对于认识北京城市历史与发展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北京城的发展历程虽然可以上溯至辽,并经金、元、明、清各代,但明清时期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阶段,有着不同于一般的意义。

明清时期不但确定了北京城的空间格局,而且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发展、演变以及社会风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即以明清时期为基点,介绍以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为主的研究成果。

中国学术界对明清时期北京城市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以侯仁之先生为代表,主要侧重于明清北京城市格局的研究;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以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等为代表,开始转向明清北京城市人口、商业布局等问题的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北京城市研究的关注点逐渐增多,其中居民分布格局、贵族宅院选址以及寺庙等宗教建筑的分布等,均成为重要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明清北京城市社会给以全方位关注。

当然,从时段上中国学术界对于明清北京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但每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中,又不乏介入其他内容的研究。

因此,本文仍然采取分类陈述的形式对相关成果进行介绍。

一有关明清北京城市格局研究明清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上改造、发展,为城市格局带来新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侯仁之先生就对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变化与城市格局特征形成了系统研究。

侯仁之先生在《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一文中首先指出明清北京城在继承元大都基本格局的基础上,完成了南北城墙的迁建、紫禁城的兴筑与皇城扩建等重要城市改造与重建工作,这一系列迁建工程对北京城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解读明清北京城

解读明清北京城

解读明清北京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建制历史前沿明清北京城也就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唯一继承首都地位的城市,集中国都城建设之大成。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建北京宫殿城池,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历时15年,正式定都北京。

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

重建了宫城和皇城。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筑外城,仅筑成南侧一面。

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基本规模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周长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

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即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

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庭。

前三殿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为皇极,清改为太和)、华盖殿(同上改为中极,清改为中和)、谨身殿(同上改为建极,清改为保和),后三殿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2米,称为御河(清称筒子河)。

清代紫禁城的建筑物多有重建,名称也有变迁,但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

皇城在宫城之外,周长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6.87平方千米。

东部为宫城,西部为西苑(元为西御苑),中部为太掖池(即元太液池,增开南海)。

皇城有六门,“正南曰大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

清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北安门为地安门。

内城即元大都城改建而成,周长45里,9门,东西长6.65千米,南北宽5.35千米,面积35.57平方千米。

正南为正阳门(即前门),左崇文门,右宣武门;东之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之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之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

明清北京城

明清北京城

清北京城
10/29/201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明清北京城
明代北京的改建 明北京城的规模与形制 明北京的特点 清北京的变化
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 城市改建的,其布局恢复传 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 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 重建的北京城,依然采用了 元大都的格局,又参照明初 国都南京的建制,汇集了我 国历代王朝都城建筑的精华, 集中体现了封建时代,普天 之下,唯我独尊,皇权统治 的威严。
明北京的规模与形制
10/29/2014
10/29/2014
城市布局则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 居民城市生活的建设布局 明北京的官府衙署密布于天街, 全城没有集中的绿地,但在各住房庭院中树木较多。 园林建设相对元代有较大发展。 商业与元大都时不同, 城市水系沿袭元大都,居民饮用水为井水,下水道系 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
明北京城特点
10/29/2014
•重修了一些宫殿。 •城市范围、宫城及干道系统没有改变。 •加强中轴线的作用。 •城内增建了王府和胡同。 •居住地段有改动。 •强调了外部空间组织和建筑形体的处理。 •全盛时期建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组群。 •政治生活因为帝王的生活习惯而转移至西城。 •商业进一步发展,商业中心位置没有转移,甚至更为扩大。。 •商业运输依赖大运河 •清北京新增喇嘛教建筑。 •人口从明末近百万,增到清代超过100万。
北京城的改建
10/29/2014
三重城制
• 京城(内城):北、东、西三面各开二门,南面开三 门。在南门正中建有一组建筑群,是古城北京的标 志性建筑群。 • 皇城:包括三海和宫城。按礼制排列建筑群,空间 处理极为丰富。 • 宫城:城墙高大,四角建有角楼,城外有护城河, 共开四门。主要建筑分三大殿。整个宫城用“前朝 后寝”的形制,后有一御花园。 • 外城:也称外罗城。由于大运河的漕运不再入城, 商业中心就集中在外城。形成大片的市肆及居民区

8、元 明 清时期建筑特色

8、元 明 清时期建筑特色

b.承德外八庙——普陀宗乘庙(小布达拉): 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始建,三十六年建成。为汉藏双重风格的山地建筑群。
承德普陀宗乘庙全景
承德普陀宗乘庙塔门
明清道教建筑
武当山玉虚宫、紫霄宫 成都青羊宫
玉虚宫全称“玄天玉虚宫”,道教指玉虚为玉帝的居处。这里是 武当山建筑群中最大的宫殿之一。 玉虚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 规制谨严,院落重重。
北京城的中轴线: 全城中轴线从永定门到钟 楼全长7.5KM,采取收、放、虚、实,变换手法, 形成节奏,主要的宫殿,都坐落在城市的中轴线 上,景山为全城制高点和内城南北城墙之间的中 点。
中轴线的序列是: 永定门——正阳门— —大清门——天安门—— 端门——午门—— 太和 门—— 太和殿—— 中和 殿——保和殿—— 乾清 门——乾清宫——交泰 殿—— 坤宁宫——神武 门——景山——鼓楼、钟 楼;内城分割为东半城和 西半城。 (北京城门影 片)
皇乾殿 祈年殿 天 坛 总 平 面 图 坛 西 门
西 天 门
神厨神库
祈年门 斋 宫 皇穹宇
神 乐 署 牺 牲 所
丹 陛 桥
圜丘
神厨神库
⒈祈年殿:
原建成于明永乐十八(1420)年,光绪十五(1889)年毁于 雷火,光绪十六(1890)年重修;1932-35年因年久而修缮。 建于高约6m,底径90m的三重园形台基上,殿身高38m, 径30m,三重檐园攒尖,兰瓦、金顶、红柱、朱门窗,用28根 大柱撑顶,分为内外三层,中间四根大龙井柱,高19.2m,直 经1.2m,承托上层檐,又代表四季。
乾清宫是故宫内廷正殿,内廷后三宫之一。面阔9间,进深5间,高20米,重檐庑 殿顶。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 章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天安门城楼的历史_

天安门城楼的历史_

天安门城楼的历史追溯天安门城楼的历史,不能不提到古都北京的历史与演变。

北京,唐为幽州,辽为燕京,金代为中都城,元代改为大都,明、清称北京。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先后有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清8个朝代以北京为都城。

各个朝代在北京大兴土木,建造了各具特色的古建筑。

最早对天安门建筑有间接影响的是元代的元大都。

元大都从1267年开始兴建,到128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年之久。

元大都略呈长方形,南墙位置在今长安街南侧,北墙在今德胜门和安定门以北的北三环路附近。

大都城从里至外分别是宫城、皇城和大城。

其中大城南面三门正中的门为丽正门(即今正阳门);皇城的南门则叫灵星门,在今午门一带。

灵星门与丽正门之间有一“T”形宫廷广场,后来明清两代的宫廷广场基本沿用其旧址,并在中间建造了今天的天安门。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元朝统治被推翻,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

同时,明大将徐达统率军队攻克元大都,更名为北平。

朱元璋驾崩后,其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北平,夺得皇位,并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将北平改称北京,把明朝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

永乐十五年(1417年),大规模营建北京的工程正式开始,至永乐十八年 (1420)方告完工,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颁诏正式迁都北京。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吸取历代都城规划的优点,又参照南京规制营建而成。

它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裹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全城形成一“凸”字形。

其中皇城的中门,根据明南京城的名称改称承天门(即为今天的天安门)。

明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当时没能立即恢复,直到成化元年(1465),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

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是外国人的记载,它们与《马可·波罗行记》相比,角度不同:这两种书着眼于一般城市生活,作者通晓汉语,熟悉中国情况;而马可·波罗呢,根据现在的研究,他不懂汉语,也不懂蒙古语,可能会波斯语,又主要在上层社会活动,所以对中国了解不深,其记载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可·波罗行记》的争议很大,至今仍是如此,不过,凡持怀疑态度的大多不研究元史和蒙古史,研究元史和蒙古史的一般肯定它的价值,因为书中许多描述,不亲历就无法写出。《马可·波罗行记》的漏洞主要在于作者不懂汉语,接触不到民间生活,比如书中不叫“大都”而叫“汗八里”,就是突厥语“皇帝之城”的意思。
因为元代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所以藏传佛教势力很大。伊斯兰、基督教文化都有影响。大都城内肯定有基督教堂。有些建筑是伊斯兰风格的。不过,元大都的具有较明显民族特色的建筑大部分被毁掉了,今天尚可见的就是妙应寺的白塔,还有土城遗址。白塔基本上是藏族文化的反映。
蒙古民族要统治如此广大的区域,如此多样的文化形态,不能不采取包容的措施。再说,他们以弓马之利取天下,难免有点低估文化的作用,不像汉族统治者那般重视,这也是能够包容多种文化的一个有意思的前提。
元大都呈现的是多民族的文化,它的艺术、宗教、水利、建筑等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大都有十万户,约五十万人,无论人口,还是规模,都可能是13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惟一能与之媲美的是巴格达,不过13世纪中叶蒙古西征时,巴格达遭到很大破坏。元大都呈现的是多民族的文化,它的艺术、宗教、天文学、水利、建筑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不仅仅是政治性的,更是文化上的。虽然政治上人分四等,南人最下,但是汉族文化在元代仍属于优势文化,占据重要位置,这在文学、艺术、建筑、科技等诸多方面都有反映。
大都基本上按照我国传统建筑格局建造,但也增加了一些其他特点。比如传统的建筑都是讲究对称的,前后左右对称,可以说是个极其重要的特点。但是,在刘秉忠主持下建造的大都“城方六十里,十一门”,东南西三面均是三座门,只有北面二门。元代官方文献对此无说明。但一些元代笔记诗文中讲到这个问题,说是十一座门象征哪吒三头六臂两足。元代甚至更早就已经盛行哪吒故事。原本从印度传来,后来中国化了,佛教道教都把哪吒当成保护神。刘秉忠对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类都很通晓,大都城设计的这种神话色彩完全合乎他的特点。
元代开国皇帝忽必烈实际是蒙古第五代统治者,与前四代大汗相比,他采取的政策有较大改变。刘秉忠深得忽必烈信任,足见忽必烈本人对汉文化的向往。但忽必烈思想上还是有矛盾的,既对汉文化充满兴趣,又热爱游牧生活。他原本想定都上都开平(在今天的内蒙古正蓝旗境内)。但他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为了更好地统治广大农业区,安定中原,最后定都大都。元代的政治中心其实有两个:大都和上都。忽必烈一年里有五六个月都在上都生活,在个人兴趣和政治利害之间做到了很好的平衡——这与清朝统治者比较相像,清代行宫在热河元大都
朝鲜半岛上的不少高丽人到大都参加科举考试。李榖、李穑父子在14世纪高丽文学史上非常有名气,他们先后考中元朝进士,中国文化修养非常深。李穑的《牧隐集》、李榖的《稼亭集》中的诗文都有对大都的记载。
高丽还有两种书,产生于元末,14世纪中期,一是《朴通事》,一是《老乞大》,对研究元大都历史很有用,从中可以看到大都当时的盛况。比较通行的是两书的“谚解”本。所谓谚解,因为朝鲜文叫“谚文”,这两书都用当时汉语白话写成,朝鲜文注解,所以叫“谚解”。两书是高丽人学习汉语的教材。尤其前者,讲述渡过鸭绿江到大都的见闻,以及到了大都怎么做买卖,很有趣。
没有元大都,就没有今天的北京城
13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元大都城,奠定了今天北京的规模。明清两代在元大都基础上发展变化,基本上未超出元代的规模。可以说,元代的大都是非常关键的,没有它,就没有今天的北京城。
辽朝的南京城和金朝的中都城范围主要在今天北京城区的西南、宣武区一带,忽必烈筹备造新城,选址在旧城区的东北方。为什么选这里呢?主要是考虑到水利问题,新城基本上以高梁河水系为中心。原来的老城被称作南城,新城被称作北城,在居民陆陆续续迁到北城之后,南城就荒废了。
郭守敬的贡献很大,他解决了水利问题,从昌平把水引到玉泉山一带,再由玉泉山脚经高梁河进入城内,解决了大都的用水困难。可以说,解决了用水问题,大都城才建立起来,比原来的旧城大了许多。
大都在中国都城建造史上是罕见的。原来这一带比较荒凉,只有一座金代的离宫大宁宫,在今天北海的琼华岛周围,元大都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经过周密的勘察设计而建造起来的。
对元大都要广泛宣传,保护实物,多做研究
元大都遗迹历经战争动乱,保存得很少,现在元大都遗址公园已经开放,首都博物馆正在建造新馆,对大都历史都很重视,如果做好了,很有意义。对于元大都要广泛宣传,我们不仅保护实物,还得多做些研究工作。大都与其他古都相比,更有研究价值。公园、博物馆建好之后,最好有一些准确的说明文字向参观者普及相关历史知识。
元大都的主要设计者不是过去常说的色目人也黑迭儿,而是汉人刘秉忠。
大都城的确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过去有人常说大都的主要设计者是色目人也黑迭儿,其实主要设计者是汉人刘秉忠。刘秉忠的学问很渊博,他的身份是个和尚,但对儒学、道教、阴阳五行都感兴趣,大都城的建造就反映了他的思想。
具体负责领导修建工程的包括汉、蒙、女真、色目等族官员。其中,行工部尚书段桢(段天祐)所起作用比较大,他不仅自始至终参与了修建工作,后来又长期担任大都留守,都城建成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城墙、宫殿、官署、河道的维修和增设,也是他负责经营的。
明代的北京在哪些方面继承了元大都
明代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了巩固统治,避免元代残余势力作祟,所以把遗留的元朝宫殿几乎全部拆除。后来,永乐皇帝迁都到北京,在原址上重新建造了宫城,但比原来的元宫城又稍稍往南移了一些。
大都奠定了后世北京的城市规模,元大都比明北京的规模要大。今天的土城遗址处是大都的北墙,很显然比明北京的德胜门更往北。许多胡同、街巷也都是元代成型的。还有水利工程,后代的水系基本上都是修大都时传下来的。而且,明清两代的水利规模都比元代小。大都时的积水潭就是码头,是很大的内湖,帆船可以从运河直接驶入,停泊在那里。明清两代都城水系的漕运功能就衰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