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饮食文化研究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研究

中 国饮 食 有 着 悠 久 的 文化 , 其博大精深 , 影 响 深 “ 吃” , 偏爱食物的味道 , 不仅维持生存 , 还用它保健 , 远, 风靡 全球 , 是 中华 民族 的优 秀文 化遗 产 。而 西方 国 故有 “ 药 补 不如食 补 ” 一说 。所 以 , 人 们对 美 味 是孜 孜
b u t ls a o h e l p t o d e a l wi t h t h e i n t e r c u l t u r l a b l o c k s o r i n t e r c u l t u r l a c o n l f i c t s .
家多受移 民文化影 响, 饮食博采众长 , 并 结合 自身饮 不倦的追求 ; 且美 味需要食材与配料相互融合 、 渗透 ,
食 习惯 , 形。 饮食 文 化是 文 化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 是跨 文化 交 际 2 ) 重养 , 讲求 阴阳调和 : 中国传统饮食 以“ 五谷杂
[ Ab s t r a c t J T h e d i f e r e n t r e l f e c i t o n s o f f o o d i n C 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n r c u l t u r e s a r e i l l u s t r a t e d i n t h e f o l l o w i n g a s p e c t s : t h e c o n c e p t
中的一 个重 要课 题 , 中西 文 化之 间 的差 异 造 就 了 中西 粮 ” 为主 , 以“ 五谷” 养“ 六脏” 。中 国饮 食重视 对人 体 的
饮食文化的差异 。对二者饮食文化差异的比较 , 不仅 养生保健 , 注意各种食材的搭配 , 比如荤索搭配 、 粗细 有 助 于人们 了解 彼此 饮 食文 化 的 不 同方 面 , 注 意彼 此 搭 配 , 以相 生相 克 、 相辅相 成 等 阴阳调 和指导 烹饪 。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报告意义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摘要: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文章分析了形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在原因,其意义在于既能有助于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处,跨越文化交际障碍,又能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有效地防止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Introduction文化人类学的最一般的目标,是努力理解所有人类文化以及这些文化的创造进程的相似点及区别,为了实现这个目,就必须进展比拟。
跨文化比拟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种根本方法。
人类的文化基质是共有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生就的。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
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提醒这些差异以及在的原因,有助于跨越文化鸿沟,有助于世界性的文化融合。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饮食的义项有两个:一是名词性的,指"吃的和喝的东西〞强调的是名称;一个是动词性的,指"吃东西和喝东西〞,强调的是动作。
在英文中,饮食的概念可以有以下表达方法:"food and drink〞意即"吃的和喝的东西〞;"diet〞意即"通常所吃的食物〞,也可以指"日常的膳食〞;"biteandsup 〞则是指"吃东西和喝东西〞。
些有关"饮食〞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饮食〞一词的根本语言学含义比拟简单,无非就是吃喝的东西或吃喝的动作。
但我们深究起来,"饮食〞就变得复杂了。
饮食如果仅仅是吃饱喝足,为什么在吃饱喝足的同时,有这么多繁文缛节?为什么一种食物对一个地方的人来说是天赐美味,而对另一个地方的人来说则敬而远之,甚至有的地方更是避之不及呢?有人为吃什么而苦恼,而有人却为吃不饱而烦恼。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是由于地理、气候、历史、宗教、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
这些差异体现在食材的选择、烹饪方法、餐桌礼仪和饮食观念等方面。
下面将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一些显著差异。
中西方在食材选择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中餐注重“五谷杂粮”和“荤素搭配”,如大米、小麦、玉米、豆类、蔬菜、肉类等常见于中餐中。
而西餐更注重肉类和奶制品,如牛肉、猪肉、鸡肉、鱼肉、奶酪等。
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人们的主食习惯不同,中餐主要以米饭和面食为主,而西餐则以面包、意大利面等为主。
中西方餐桌礼仪有显著差异。
在中餐文化中,家庭成员一起吃饭,强调家庭的团聚和温馨。
家人之间会相互传菜,共同分享食物,表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而在西餐文化中,餐桌上的食物是个人的,不会互相传递。
用餐时西方人会使用刀、叉、勺等餐具,而中国人更习惯使用筷子。
中西方在烹饪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餐注重火候的掌握,追求色、香、味俱佳,常用的烹饪方法包括炒、煮、炖、蒸、炸等。
而西餐更注重原料的味道和质地本身,常使用烤、煎、炸、蒸等方法进行烹饪。
这体现了中西方人们对于食物味道和质地的不同追求。
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也是显著的。
中餐注重营养均衡,强调荤素搭配,追求五味调和。
而西餐注重各种食材的原汁原味,追求单一食材的原味,鲜香美味。
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餐注重五谷杂粮和荤素搭配,家庭成员一起共享食物,强调团聚和温馨;西餐注重肉类和奶制品,食物个人使用,追求原料的味道和质地本身。
这些差异是由于地理、气候、历史、宗教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饮食文化也逐渐融合。
人们对于不同文化的饮食方式有着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使得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创造出更多美食,并丰富了人们的餐桌。
对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及地理环境的报告

对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及地理环境的报告班别:高一(10)班组长:刘馨媛组员:冯咏雯黄美馨许飞陈柏健林江华谈钰婷赵楚灏指导老师:莫锦棠一、报告摘要: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则注重“以人为本”。
本小组的成员们通过对不同地区菜品的口味及各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分析了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以此来正确对待中西方的饮食文化。
二、关键词:中西方饮食饮食文化地理环境三、引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与饮食息息相关。
酸甜苦辣,让我们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饮食习惯。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风土人情以及独特的历史发展经历,也使得中西方的饮食文化迥然不同。
今天,我们身处21世纪,生活也都与国际接轨,吃穿住行也多多少少会有着西方文化的影子。
希望能通过这次的研究,能让我们的膳食结构变得更科学,让中西方饮食都为我们美好的生活服务,让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四、研究目的:希望能通过这次的研究,了解中西方的饮食结构、饮食观念与饮食准则。
正确对待因地理环境而引起的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希望能让我们重视到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也让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增进了友谊,增强了合作能力,协调能力。
五、研究过程:(一)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差异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
有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这一点,从主食结构上也可看出,我国南方气候湿热,盛产水稻,因此,以大米为主食;北方气候相对干冷,适宜小麦等作物生长,因此,以面粉为主食。
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
他们吃饭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三调羹醋用以“解馋”。
中西方饮食文化

中西方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同地域和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饮食文化。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食材、烹饪方式和餐桌礼仪上,还反映在饮食观念、饮食习惯和饮食方式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比较和探讨。
首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食材差异十分明显。
在中西方饮食文化中,食材的选择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国的饮食文化注重五谷杂粮的健康概念,主要以米、面、豆、榖、薯类食物为主,而西方的饮食文化则偏向于动物性食品,尤其是牛肉、猪肉和家禽等。
中西方的饮食文化还体现在食材的烹饪方式上,中国以清蒸、煎炸、炖煮为主,而西方则以烤、煮、炸为主。
其次,中西方饮食文化在饮食观念和习惯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强调“以饮食为天下先”的观念,食物的味道、颜色和形状都需要和谐统一,强调“上膳不贵、下膳不俗”的饮食礼仪。
中国人还有“热菜、凉菜搭配”的饮食习惯,追求酸甜苦辣咸的味觉平衡。
而在西方饮食文化中,健康与营养价值的追求更加突出,西方人习惯于三餐定时定量,强调饮食的科学性和营养均衡。
此外,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形成还受到宗教和信仰的影响。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佛教素食和道教荤食分离,反映着中西方宗教对饮食的影响。
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基督教复活节和感恩节等传统节日,也对西方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每逢复活节西方人都会食用巧克力彩蛋,感恩节则有传统的火鸡大餐。
最后,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体现。
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饮食技艺代代相传,充满了文化积淀和历史韵味。
而西方的饮食文化在近代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追求快捷和方便的饮食方式逐渐盛行。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更加频繁和普遍,中西方饮食文化也在互动中逐渐相互影响和借鉴。
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在食材、烹饪方式、饮食观念、饮食习惯和饮食传承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分析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分析饮食文化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之一,而中西方饮食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西方饮食文化体现为西餐文化,而中国饮食文化则体现在中餐文化里。
本文将对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一些对比分析,探讨其差异和相似之处。
一、饮食习惯中西方饮食习惯迥然不同。
在西方,蔬菜和水果和牛肉、羊肉是荤菜的主角;而在中国,以米饭、面条、饺子等主食和鸡、鸭、猪、牛肉等荤菜为主。
西方人较为崇尚快餐、便利食品等;而中国人更偏向于自制饮食,重视四季养生和节令养生。
二、食品口味中西方口味也有很大的差别。
比如,西餐多以奶油、黄油等脂肪类食材为主,味道较为浓郁;而中餐则有多种口味,如麻辣、酸甜、鲜香、清淡等。
此外,在中国人的食品制作中,配方、器皿、食材都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
三、餐桌礼仪中西方餐桌礼仪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西方,可能会出现直接用手食用食物、过度讲话的行为;而在中餐里,会有抢菜、抢碗等行为。
此外,中国和西方也有着不同的用餐器物,如西餐使用刀叉,而中国则是使用筷子和汤匙等。
四、饮食文化的历史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历史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汉朝时期就有了很多的菜式。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语言等因素,导致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五、餐厅服务中西餐厅服务也有不同的特点。
在西方,服务员会尊重客人的时间和空间,为客人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在中餐里,餐具和饮料就摆在桌子上,客人可以自己拿用,服务员则以注重和客人的沟通和体贴为主。
六、过节食品中西方过节食品也存在区别。
在中国,春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准备饺子、年糕、鱼等食品来表示祝福和庆贺。
而在西方,圣诞节是一个生活在西方国家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喜欢用火鸡、糖果等食品来庆祝。
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但有些方面也存在相似之处。
而对于跨文化,应该尊重差异并且取长补短,抱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同时更加美好地传承并发展我们的饮食文化。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课题研究报告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
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 “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 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 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 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 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 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而中国的菜肴是??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高个中高个中国人健壮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 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 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 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 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 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 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 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 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 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 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 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 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指导老师:马晓宁
课题组成员:舒畅 张琛 张亚楠 后圥 成琪 祁玥 杨述 卓 李慧 高莉娜 杨海英 牛腾瑞 崔晓琴 王娜 交巴忠 李晓霞 梁蕾 杨梦婷 杨晓艳 张亚玲 孙颖 王丽
研究过程
1、 确定研究对象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习惯,中西方的 风俗习惯,中西方的文化的差异有它深奥的 内涵,所以我们截取了饮食这个最接近我们 日常生活的方面进行研究。 2、寻找资料 我们采用了查阅书籍和搜索网络的形式 去寻找有关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资料。
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人类饮食文化是各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也影响了食物的吃法、烹饪技巧、吃饭礼仪等方面。
所以,对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同之处,增强文化交流和理解。
一、饮食特色的比较1. 中国饮食特色中国饮食历史悠久,饮食习惯多以饭、面、粥、点心为主,以米饭为主食,主要味道为鲜、咸、甜、酸、辣。
中国饮食营养丰富,重视荤素搭配,注重卫生,具有很高的养生价值。
中国的“三大菜系”——川菜、鲁菜、粤菜,也是中国饮食烹饪技艺的代表。
2. 西方饮食特色西方的饮食文化源于希腊文明,从中世纪至今,与科技、外部文化的交流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完善,形成了多元化的特色。
西方饮食主要以肉、面粉为主,有浓重的奶酪、奶油、葡萄酒味道,烹饪技巧多样,最古老的是法国“经典菜”。
西方饮食也高度重视节约、健康、口味,往往在烹饪过程中会注重新鲜、原味,注重搭配,完美展示菜品的颜色和形状。
总体看来,中西饮食文化在口味、烹饪方式、食材的选择、食物组合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区别。
中餐有鲜、咸、甜、辣,刀工炒、蒸、煮、炖、卤等技巧,食材包括大米、面粉、南瓜、金针菇、豆腐、面筋等等;而西餐则更多元化,以牛排、披萨、汉堡等为代表,烹调方式也繁多,有煮、烤、炒、炸、炖、煎等,而食材则有肉类、奶类、面包、蔬菜、蜜饯等等。
二、吃饭礼仪的比较1. 中国饮食礼仪由于历史悠久,中国饮食礼仪也是很复杂、丰富的。
在食物的演繁衍中孕育发展出来的饮食文化,传承至今,在重重仿佛中注入了严肃、庄重的宗教、文化内涵,以厚重功利色彩为主要特点。
在中国饮食礼仪中,人们要注意餐桌礼仪,如端盘、夹菜、吃饭、灌酒、行令等等,在用餐的过程中有着独特肃穆的场面,展示其文化内涵及价值观。
2. 西方饮食礼仪西方饮食礼仪主张简洁、自然,即便是正式场合也很随意,不过在一些行为准则上还是有所规范的。
协调、顺畅以及体面严肃的表现是其主要的特点,由此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立场、节俭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饮食文化研究
民以食为天。
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饮食风俗,中西饮食文化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道其各自的长短处,道其人民之所好.本文就中西饮食文化之差异作些比较,从中西方饮食差异原因、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比较。
中西
方的饮食文化各有其长短处,关键是通过对比之后,取长补短,让两种文化在碰撞中
融合,在融合中共同进步,为人类提供更健康的食物。
(一)中西方饮食差异原因
(1)从饮食观念及味道和营养来看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
中国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
分被破坏。
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
他们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
他们拒绝使用味精,更足以证明此辈皆属不知味之人。
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而且是生吃。
因而他们的“沙拉”有如一盘兔饲料,使我们难以接受。
现代中国人也讲营养保健,也知道青菜一经加热,维生素将
被破坏,因而我们主张用旺火爆炒。
这虽然也使维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会完全损失,可味道却比兔饲料好吃得多。
因而中国的现代烹调术旨在追求营养与味道兼顾下的最
佳平衡。
(2)从人与人相处的观念来看
一个民族的饮食与其环境和传统密切相关。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以谷类为主,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则以肉类、蛋白质为主。
西方地域广阔,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地间隔较远,
一碰到什么突发情况,全都得靠自己。
而中国人却住得相对集中,常常是一个部落,
一个村落集中在一块,一遇到野兽或者突发事件,都是大家联手对抗。
从而西方人喜
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国人则安土重迁、固本守己、平和闲静。
而西方人则习惯
于分则食之,不固定座位,喜欢自由走动,这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
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
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自
古以来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通过对中西方饮食差异的
分析,
?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1)从用餐方式及餐具来看
在用餐方式上。
在中国,无论什么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放在桌子
中间,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
在餐桌上,中国人都喜
欢互相劝酒,夹菜,举杯共欢,非常和睦生趣。
而西方就不同了,西方人更注重个人
的独立性,各吃各的。
中餐上桌的菜讲究丰盛多样,一般品种多样。
而西方人宴客则
是以牛、羊、猪排等为主食。
在餐具方面,差异就更甚明显。
众所周知,中国人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也用
碗盛;而西方人呢,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筷子
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2)从用餐礼仪来看
在礼仪方面,中西两者更显不同。
在中国古代,在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
古文记载: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
不要专占着食物。
吃完饭后,
客人应该起身收拾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
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
惯给客人劝酒,夹菜。
吃东西时,也不要发出响声。
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的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交谈。
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
加博大精深,技术的高超,菜式的多样,造型的精致,的确令人惊叹。
而西方的一些
国家曾为一些国家的殖民地,并且汇集着各国的移民,因此这些国家深受各国饮食文
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使西方的饮食文化成为一种综合
性的饮食文化。
(3)?从饮食对象来看
由于西方人普遍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而中国的
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
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
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
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
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
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
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
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
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
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另外,西方人喜欢一日多餐,这比中国人的一日仅二三餐科学。
小结:通过这次研究,使我们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认识都得到提高,也培养我们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我们学会分享和合作,学会了处理一些简单的事务,激活各科
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在这过程中,我们也同老师一起学习交流,了解
各种有关西方饮食的内容。
当然通过对西方的饮食研究发现,无论是哪里都有极为丰富的饮食文化。
不同的
饮食观念体现着不同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
在中国人看来,只有不同的东西综合起来才能形成美,于是生活中以和为贵,烹饪上以和为美。
西方人对形式结构的强调也直接源于其宇宙模式。
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精确化就是形式。
在西方人看来,个性和个体的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是形成美的重要因素,崇尚个性突出,于是生活中以特为贵,烹饪上以独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