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12-科学技术与社会-1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刘啸霆版基本知识点【补充】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刘啸霆版基本知识点【补充】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第五章当代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基本态势第一节当代是否处于一场科学和技术革命之中一、从现代科学观念的新突破看,我们正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革命之中一般而言,科学革命的实质是科学事实、科学观念和科学原理所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变革。
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人们最为熟知的起支柱作用的一些重要领域。
1.物理学领域的观念变革2.地学观念的变革3.生物学领域的变革二、从现代技术的新成就看,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新科学和技术革命从上世纪40年代起,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现代科学革命的带动下,一场以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和高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一轮的科学和技术革命爆发了。
1.生物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领域。
2.电子信息技术是对经济和社会影响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新技术之一。
3.纳米技术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前沿、交叉性新学科领域,它的迅猛发展将在21世纪促使几乎所有工业领域产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4.空间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的高度综合性的技术。
5.光电子技术是微电子技术之后三十年来迅猛发展的综合性高新技术。
总之,20世纪中期以来,这些高技术群体的崛起,标志着人类创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科学和技术文明,完成了一次新的技术变革。
三、从现代思维方式的新特征看,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新科学和技术革命随着技术革命的逐渐深入,人类的思维方式也得到不断创新,不再以单一面貌出现,而是产生了系统的、复杂的、新的科学思维方法群。
它们大体呈现出一下特点:1.整体性特点2.量化特点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经行定量分析,实现思考和决策的精确化和科学化。
3.信息化特点正是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实际需要和可能性,决定了人类形式化、结构化、信息化的思维方式的普遍性。
4复杂性特点相对性、不完全性、不可还原性等原则成为现代思维的基本特性,大大突破了传统的思维阈限。
DN12-科学技术与社会-1
默顿(Robert King Merton)
1910年7月4日生于美国费城南部的一个贫民区。父母是东欧移民。 1933年,他在哈佛大学科学史家萨顿的指导下,撰写博士论文“十七 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于1935年完成。 1938年发表在萨顿主编的刊物上。这是科学社会史(外史)的先驱性 著作,也是科学社会学的先驱性著作。 此后他继续研究科学社会学,写了一系列有关科学家精神气质、动机、 行为、奖励等方面的论文。 1973年汇编成《科学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研究》一书,成为科学社会 学的一本经典著作。 他因在科学社会学方面的贡献,荣获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奖。 2003年2月23日与世长辞。
默顿意义的科学共同体主要是指:
科学交流所维系的科学家集体,在此活动中, 科学知识得以储存、交流和评价。 科学共同体的功能主要是为科学工作有效性提 供社会保障,即科学家的成果的意义必须通过 他人的眼光审视,它提供评价,分配承认,据 此对科学成果的质量起着社会控制作用,从而 保证科学这一社会系统的有效运行。
科学共同体则指一种关系共同体,突破地域限 制,强调科学家群体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共同 价值、共同规范,以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群体和 社会组织。(通常两层含义:整个科学界;部分科学家组 成的团体)
1942年,英国科学家波兰尼提出了科学共同体 概念:今天的科学家不能孤立地实践他的使命。 他必须在各种体制的结构中占据一个确定的位 置。„„每一个人都属于专门化了的科学家的 一个特定集团。科学家的这些不同的集团共同 形成了科学共同体。 50年代,社会学家希尔斯指出:科学共同体有 自己的组织机构,有自己的规则,有自己的权 威,这些权威通过自己的成就按照普遍承认与 接受的标准而发生作用,并不需要强迫。
【精品】大纲教材-科学技术与社会
精品公务员考试资料2019. 4大纲教材-科学技术与社会第一章科学技术与社会复习提示及命题预测本章增加了知识经济,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等知识点,应重点掌握。
从近年各地考试命题情况来看,本章内容出题数量较多,考核要.点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我国发展科技的基本方针、规划和计划等。
本章知识结构图知识点详述第一节科学技术及其作用一、科学与技术1.科学的概念(1)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2)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3)科学是一项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
2.技术的概念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狄德罗(1713一1784)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条目中开始列入了“技术”条目。
他指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这是较早给技术下的定义,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阐明技术概念的这句话提出5个要点:①把技术与科学区别开,技术是“有目的的”;②强调技术的实现是通过广泛“共同协作”完成的;③指明技术的首要表现是生产“工具”,是设备,是硬件;④指出技术的另一重要表现形式-“规则”,即生产使用的工艺、方法、制度等知识,这就是软件;⑤和科学一样,把定义的落脚点放在“知识体系”上,即技术是成套的知识系统。
直到现代,许多辞书上的技术定义,基本上没有超出狄德罗的技术概念范畴。
3.技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如物理学有实验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如杠杆、滑车等也有力学。
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发生作用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科学技术观2
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3、深化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世界新格局中,高新科技迅猛发展。 标志:智能革命——智能化
(二)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
1、主导技术以技术群落的形式出现。 第一次技术革命,主导技术是蒸汽动力技术; 第二次技术革命,主导技术是电力技术; 现代科技革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以技术群落 的形式,有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 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新加工(加工)技 术、激光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空间开发技术 等等。
C、劳动者的变革
从生产流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变为站在 生产流程旁边对生产流程进行管理和监 督,出现了劳动者高学历、高知识的趋 势。
2、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
劳动生产率水平(每人每小时的国内生产总值) (按1975年相对价格和购买力计算的美元)
年份
1870
美国
日本
联邦德国
法国
0.62
英国
1.16
3、导致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使资 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和发展
大机器生产——生产社会化
扩大——社会阶级关系简单 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二)第二次技术革命
时间:19世纪70年代开始直至19世纪末 标志: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力革 命——电气化时代。 中心:德国和美国 这是以电力技术为主导技术,包括内燃 机技术、冶金技术、化工技术等技术群,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近代第二次产业革命, 引发了一大批电力、电讯、钢铁、机制、 化工等新兴工业拔地而起。
(2)新产品更新换代日趋频繁
1946年首台第一代的电子计算机诞生时:机重176吨, 占地近380平方米,用了18000个电子管,而且耗电大, 运算速度只达5000次/秒; 20世纪50年代,第二代计算机问世,晶体管时代;60年 代,第三代集成电路 时代; 70年代以来,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此后,出现 微型化趋势,体积小,功能翻番,计算速度越来越快; 90年代,便携式计算机应运而生。 90年代初,出现10亿次/秒的计算机,1994年出现1000 亿次/秒,1997年出现3000亿次/秒的计算机。。。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
引言 科学、技术与社会寻求理解
其三,开展国际STS研究的深度合作。在这方面国内的 工作已经很有起色,许多单位都与不同的国际机构建 立了合作关系,学术交流也非常频繁。但是总体说来, 初级的、表层的、效果比较一般的合作比较多,真正 有深度的合作研究还不多见,对此有必要认真推进。
其四,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一般而言,传统并不具 有笼统的优势,但是针对西方思想的薄弱处特别是分 科造成的弊症,传统文化经常有出人意料的奇特功效,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过程和生成思想,即坚持事物 连续发展,又主张生生不息的不断创新,因而可以矫 正由于主客二分所造成的发展失偏状态。
引言 科学、技术与社会寻求理解
(1)关于STS的多学科理解 早期的研究者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由于研究中的某种
需要而经常聚到一起,如为了某项工作而各自独立地 解决一些问题和提出一些见解,很像大工业生产中的 流水作业,各自完成自己的工序,彼此之间并没有明 显的交互联系与合作。当时,学者们的理解也都是把 科学、技术的某一部分和社会联系起来,认为这种联 系主要是功能上的关系,并没有显示出内在的关联。 在这个阶段,STS被分别理解为科学哲学、技术哲学、 科学史、技术史、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学技 术经济学、科学技术政策学等等。美国STS专家卡特克 利夫把它们比喻为一群学科挤在一把伞下面,STS就是 这些学科的混合物。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
引言 科学、技术与社会寻求理解
引言 科学、技术与社会寻求理解
本章要点 了解STS的含义 把握不同类型STS的特点 领会STS的新概念个新方法 思考中国STS发展的战略问题
引言 科学、技术与社会寻求理解
人类已经步入2l世纪,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更 多未知前景的新世纪。在20世纪人类给未来的 伟大科学馈赠中,于60—70年代兴起的“科学、 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研究无疑是最有前瞻性的成就之一, 现在人们已经习惯简称其为STS。虽然目前关 于STS的许多问题学界还在争论,但这一领域 和学科的存在及其影响却已是公认的事实。
第四专题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四专题科学技术与社会(主讲人郝新鸿)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内涵及历史进程科技的社会建制:指科学和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和职业角色门类,也就是科技活动的体制化、职业化和规范化。
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历史进程:1、古希腊时期:科学与哲学没有分家,没有专门从事科学的人。
科学只是一些有闲阶级在工作之余进行某些科学方面对思考、研究、辩论,后来从哲学家中分化出一部分人专门研究某种知识,如:阿基米德、欧几里德、托勒密等。
2、中世纪:欧洲的科学、艺术、哲学进入黑暗时期,科学的中心转移到阿拉伯、印度、中国。
但是,阿拉伯国家的科学与宗教迷信的紧密相连和中国重经验轻理论的文化传统,使得它们都失去了超过欧洲的机会,科学仍然没有成为有保障的职业。
3、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活动重新抬头,这时的科学家也是集手工艺者、工程师、艺术家、学者于一身的人。
科学的中心在意大利。
4、17~18世纪是科学从业余向职业化过度。
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
1666年法兰西科学院成立。
1700年德国柏林科学院成立。
1725年俄国成立帝国科学院。
科学家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科学活动和科学家角色获得正式承认。
但直到18世纪末,大多数科学家的活动还是业余的。
此时科学的中心在英法。
5、19世纪中期,科学家从此踏上职业化道路。
科学在许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科学家人数开始激增。
1809年普鲁士教育大臣创办柏林大学,确定了“科学研究与教育统一”的原则,研究生教育制度开始建立,工业实验室也开始出现,一大批专业学术团体开始改组或建立,科学的中心从法国转移到德国。
6、20世纪一战后,科学作为一种成熟职业在美国定型。
美国的的高等学校成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最活跃的舞台,而大型企业则是从事应用性研究的科学家的聚集地。
经济对科技的需求加快了科技一体化进程,各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科研机构出现,科学由此进入到大规模建制化的大科学时代。
科学技术与社会(一)_真题-无答案
科学技术与社会(一)(总分144,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标是( )。
A.为农业、畜牧业改变品种B.为克隆技术的发展创造条件C.寻找出了问题的基因,解决人类遗传病治愈难的问题D.完成对人类所有基因的解密工作2. 科技工作的主战场是( )。
A.面向科学研究B.面向国民经济C.面向世界D.面向市场3. 信息技术以( )为基础。
A.电波技术B.电子计算机技术C.微电子技术D.激光技术4. 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 )。
A.99%B.99.9%C.99.8%D.99.98%5. 国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
A.追求升学率B.培养精英人才C.普及科技知识D.全面提高国民素质6. 20世纪60年代,( )的宇航员首次登上了月球。
A.前苏联B.美国C.中国D.英国和法国7. 技术成果利用的性质和价值由( )。
A.专家来评价B.社会来评价C.发明人来评价D.消费者来评价8.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要十分重视( )。
A.政府的作用B.企业的作用C.物的因素D.人的因素9. 科学来源于( )。
A.理论B.经验C.思维D.实践10. 在现代技术领域中( )。
A.“种子型”技术越来越多B.大众型技术越来越多C.“需求型”技术不断涌现D.民用型技术所占比重增多11. “西部大开发”是( )。
A.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作出的战略决策B.“两个大局”决策中的第一个大局C.以对西部富饶的土地资源进行开发为主要目标D.要求东部发达地区暂停发展,全力支持西部12. 探测器用于( )。
A.加速粒子B.产生粒子C.观测粒子D.接收粒子13. 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 )。
A.发展教育B.发展科技和教育C.繁荣文学艺术D.发展体育和文化14. 技术的实用性是由( )。
A.技术本身决定的B.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C.技术发展的环境和目标决定的D.技术的可操作性15. 科学揭示燃烧现象的是( )。
科学与社会的关系(DIY)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通过影响思维主体和思维工具,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理性就是一把双刃剑。
现代科技的发展成就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以下是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和负面效应:正面效应:①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人类出现,劳动水平都是人类发展和文明高低的决定力量。
其中劳动三要素中的生产工具更是起了莫大的作用,例如早期的石器,更近些年代的铁器,古代的青铜,以及现代的多样式的合金,每一种都是一个时代文明的象征。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
飞梭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仅仅一次科学技术革命足以让英国在乱世傲视群雄。
②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和社会经济结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邓小平发展了这一观点,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诸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科技所创造的的生产力在国民生产总值中贡献很大。
美国的武器出口,日本和韩国的高科技电子产品的海外销售都说明了这一改变作用的明显程度。
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在科学技术作用下而形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③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又改变了人的思维和意识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开始了新变化。
以前人们只有沉默的书籍,快马加鞭的传信等,而现在我们却可以拿起手中的电话给远方亲人一个问候;我们可以从电视里看到遥远的太空;我们可以从电脑和手机的小小屏幕视窗知晓天下事等。
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社会论
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社会论一、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更为丰富,可以帮助人类摆脱贫穷和匮乏的生存状态。
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满足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的需求。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科学技术与文化交流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科学技术使得信息传播和文化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拓展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范围。
传统的文化模式也在科技的推动下不断拓展、更新和改变着,这为不同文明间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风险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风险。
科技过程中的一些不当应用或者失控,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社会后果。
在医疗领域,一些新疗法的引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临床风险,或者在生态领域,一些新的技术应用可能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破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伦理和安全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例如在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
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应对科技发展中的风险。
四、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引发许多伦理问题。
在生物科技领域,基因编辑技术是否会引发一些道德的争议,人工智能是否会影响人类的自由意志,科技应用是否会侵犯人的隐私权等等。
这些伦理问题需要我们更加深刻地反思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要我们加强对于科技伦理问题的讨论和规范。
五、科学技术的社会责任面对科学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伦理问题,我们需要意识到科学技术的社会责任。
科学技术发展应当以促进社会福祉为核心,应当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考虑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应当加强技术的道德和风险评估,以及技术的规范和监督。
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也应当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与社会公众的交流和对话,共同探索科技发展的道德和社会价值。
《科学技术社会观》课件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需要追求科技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社会责任
科技发展必须兼顾社会需求和伦理规范,追求人类福祉和社会进步。
结语
1 总结
科学技术社会观是研究科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重要学科,具有深远的意义。
2 展望
在未来的发展中,科学技术与社会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的福 祉。
概念解析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科技在可 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实践案例
可持续城市规划、清洁能源技术、环境保护等都是 科技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科技创新的推动与发展
政策支持
政府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创新企业和科技研发。
人才培养
培养创新人才,在教育体系中注重科技创新教育的 发展。
科学技术社会观的启示
《科学技术社会观》PPT 课件
科学技术社会观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了解科技与社 会的互动关系、应用、影响、伦理等方面内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现代社 会的发展。
什么是科学技术社会观?
定义
科学技术社会观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探讨科技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意义
了解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有助于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互动关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影响,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社 会需求促进科技发展。
相互制约关系
科技发展必须考虑社会需求和伦理规范,而社会也 依赖科技发展解决问题。
科学技术的应用
1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2
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科技应用和社会发展相互依赖,科技的进步促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关系的历史分析
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关系的历史分析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话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一直在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变革,同时也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关系的演变和影响。
古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在古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的需求,比如农业、手工业等领域。
在这个阶段,科学技术处于被动的状态,大多数发明和创新都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没有明确的科学理论指导。
古代社会的政治、宗教等因素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的建筑工程、数学等方面。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逐渐开始与社会展开更为深入的联系。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正是一个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思想解放、绘画雕塑、文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欧洲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伦勃朗、莱昂纳多· 达芬丽、米开朗琪罗等著名艺术家艺术家的作品,展示了当时的艺术和科学技术水平。
他们的作品,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而且至今仍然被后人称道。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也是现代科学的起源。
科学革命的爆发,受到人文主义思想以及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的发展影响。
伽利略、开普勒、哥白尼等科学家的贡献,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同时也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开始超越单纯的满足需求,而逐渐成为了对世界的探索和认识。
19世纪的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发展的又一重要转折点。
工业革命的爆发,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蒸汽机、电气化技术的应用,引发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同时也催生了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工业革命使得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的核心,社会生产的规模和速度得以大幅提升,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工业革命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工业革命使得社会分工趋于细化,劳动条件恶劣,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侵犯,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工人运动、选举权运动等。
初中科技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技与社会知识点总结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密切,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初中科技与社会的知识点总结。
1. 科技的定义和发展科技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技术,以解决实际问题和满足人类需求的一种实践活动。
科技的发展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并通过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改变和影响自然、改善生活的过程。
2. 科学技术的分类科学可以分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
基础科学主要研究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探索科学的本质,为应用科学提供理论基础。
应用科学是将基础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以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
技术包括产品技术和工艺技术。
产品技术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通过设计和制造实物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工艺技术则是应用科学知识和技术,通过生产和加工过程改变物质的形态和性质,达到预期的目的。
3. 科技的影响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比如,发明了计算机和互联网,使得信息传递和获取更加迅速、方便。
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通信。
此外,科技也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的发展还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
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的使用使人们容易沉迷于虚拟世界,影响交际能力和身体健康。
科技的应用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
4. 科技的创新与发明科技的进步离不开人们的创新与发明。
创新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技术和资源,通过集思广益和改进的方式,产生新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为社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发明是指通过独立研究和实践,创造出新的技术、装置、手段或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或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些重大的发明,如电灯、电话和轮胎等,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5. 科技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科技在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环境质量,科技帮助我们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分层 科学共同体内不是平等的。承认的不同 和相继导致了科学内部有差别的分层。 例如,不是所有的科学界成员都能够得 到正教授的职位职称,在科学界享有的 威信,主要是根据科学家被认为在发展 其所从事的领域的知识上做出贡献的大 小来划分等级的。
案例:关于奖励系统的五项研究
(1)克兰对美国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和政治科 学家的研究 (2)哈根斯与哈格斯特洛姆对美国物理学家 和生物学家的研究 (3)科尔兄弟对美国物理学家的研究 (4)加斯顿对英国高能物理学家的研究 (5)布鲁姆与辛克莱尔对英国化学家的研究
1,研究质量而不纯粹是数量与荣誉性奖励联系起来,而达到承 认。 2,不同机构的声誉也对获得承认有一定的影响。
(4)加斯顿的研究
对象:英国203位物理学家。 目的:检验是否剑桥和牛津控制了英国科学界? 结论:
不存在显著差异,并非一定牛津和剑桥的科学家比 其他大学的科学家更优秀。 差异主要在于理论和实验工作上:理论工作被高度 承认,而实验工作则没有被“过多”承认。
科学共同体担负着生产和评价科学成果 的功能。
2、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规范
(1)体制目标 增进人类知识总量,并通过知识生产服务于人 类利益 (2)行为规范(精神气质) 默顿:科学的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 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这些规范用命令、 禁止、偏爱、赞同的形式来表示。它们借助于习 俗的价值而获得其合法地位。
60年代,托马斯·库恩重要著作《科学革命的 结构》对“科学共同体”作了进一步的概括: 这种共同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内部交流比较 充分,专业方面的看法也比较一致。同一共同 体成员很大程度上吸收同样的文献,引出类似 的教训。不同的共同体总是注意不同的问题, 所以超出集团范围进行业务交流就很困难,常 常引起误会,勉强进行还会造成严重分歧。
(1)克兰的研究
1965年,研究了三所声望不同的大学,访问了 150位科学家。 基本研究结论
在一个有名望的大学就读的科学家比在一个不太有 名望的学院就读的科学家更有能力; 承认与产出率是正相关的,但是有缺乏和谐的方面 存在;
方法:考虑科学产出率和承认等变量。寻找可 以准确表达某些关系或研究对象的变量是科学 社会学非常重要的方法。
决定社会分层的因素有哪些?
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分层
共同体承认 → 声望 权威结构
→ 社会承认 →系统分层 →
社会分层:由社会承认不同而形成有形或无形的等 级体系.这种承认是通过职位的承认和名望的承认表 现出来的.以成果的引证数(SCI)和获奖、荣誉称 号为标记。
权威结构:社会分层的结果。权威结构成为科 学界的代表,是科学系统资源分配的主要力量。 权威结构成为科学共同体维系、规范科学体系, 使精神气质得以保持和发扬的重要保证. 权威结构:无强制性约束 科层结构:有强制性约束
科学共同体则指一种关系共同体,突破地域限 制,强调科学家群体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共同 价值、共同规范,以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群体和 社会组织。(通常两层含义:整个科学界;部分科学家组 成的团体)
1942年,英国科学家波兰尼提出了科学共同体 概念:今天的科学家不能孤立地实践他的使命。 他必须在各种体制的结构中占据一个确定的位 置。„„每一个人都属于专门化了的科学家的 一个特定集团。科学家的这些不同的集团共同 形成了科学共同体。 50年代,社会学家希尔斯指出:科学共同体有 自己的组织机构,有自己的规则,有自己的权 威,这些权威通过自己的成就按照普遍承认与 接受的标准而发生作用,并不需要强迫。
奖励方式:奖励、命名和引证
授予各种奖励,其中国际性的如诺贝尔奖金。
命名,以科学家名字标志时代、定律和单位,是科学 共同体对科学家的奖励和承认方式。 引证,一个科学家的成果被其他科学家所引证,也是 获得科学共同体承认的方式之一,或是一种承认的表 现。 如前所述,引证联系支持的科学交流系统,建立了科 学家权威结构。
师徒关系
学术水平联系
强将手下无弱兵 名师出高徒 学生引导着导师学习,和掌握更前沿的东西。
推荐动力
默顿(Robert King Merton)
1910年7月4日生于美国费城南部的一个贫民区。父母是东欧移民。 1933年,他在哈佛大学科学史家萨顿的指导下,撰写博士论文“十七 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于1935年完成。 1938年发表在萨顿主编的刊物上。这是科学社会史(外史)的先驱性 著作,也是科学社会学的先驱性著作。 此后他继续研究科学社会学,写了一系列有关科学家精神气质、动机、 行为、奖励等方面的论文。 1973年汇编成《科学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研究》一书,成为科学社会 学的一本经典著作。 他因在科学社会学方面的贡献,荣获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奖。 2003年2月23日与世长辞。
科学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小镇效应和楼台现象
奖励和承认的稀缺性:“只有少数科学家获得过 荣誉奖励,这并不令人惊讶。如果不是这样的话, 奖励就会失去其许多社会意义。” 稀缺造就竞争 和权威性。但在奖励和承认的分配中存在着非公 正性。
《马太福音》第25章:“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 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 来。”
核心精神: 客观求实的精神
批判怀疑的精神
规范
精神的社会学分析
默顿:这些通过格言和例证来传达、通过法令而 增强的规则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在化了,于 是形成了他的科学良心。或者如果人们愿意用现 代术语的话,也可以说形成了他的超我。(科学 的规范结构)
CUDOS
普遍主义(Universalism):要求评价科学成果时只以科学 本身的价值为准则,不应该考虑种族、年龄、性别、宗 教、国家、阶级、个人品质等等因素 公有主义(Communalism):承认科学发现本质上是社会 合作的产物,它属于整个共同体以至整个社会 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科学主要是对真理的追求, 仅在次要的意义上才是谋生的手段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Organized scepticism):决不未加分 析批判地盲目地接受一切,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成果, 也要容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的怀疑 独创性(Singularity):鼓励知识创新中的优先权竞争, 通过同行承认和奖励,肯定科学家的独创性工作
马太效应与小镇效应:科学家取得一定的优势 以后,就有了更多机会去获得承认和报偿。实 指科学奖励分配中的优势积累现象:已经有相 当声望的科学家得到了与其贡献不相当的更大 的荣誉和奖励; 没有名望和地位的科学家的贡献则得不到应有 的承认。
楼台现象
处于科学共同体分层结构不同位置的科学家的 权威性、影响力不同,对资源(信息、社会资 本和机遇)的占有程度不同,这种差异将辐射 到与之相关的其他成员,并由此造成“近水楼 台先得月”的现象,也造成科学共同体中科学 奖励与承认的“师徒链”和“家族相关”
默顿意义的科学共同体主要是指:
科学交流所维系的科学家集体,在此活动中, 科学知识得以储存、交流和评价。 科学共同体的功能主要是为科学工作有效性提 供社会保障,即科学家的成果的意义必须通过 他人的眼光审视,它提供评价,分配承认,据 此对科学成果的质量起着社会控制作用,从而 保证科学这一社会系统的有效运行。
第四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第一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科学共同体及其行为规范 科学技术体制化——条件与过程
一、科学共同体及其行为规范
1、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 共同体(community)是社会学中一个基本概 念,通常被译为“社区”,既指一定地缘范围 内的人群,也用于指具有特定社会关系的社会 群体。具有地域性和关系性两种不同用法。
3、科学共同体的奖励系统和社会分层
以一定的奖励系统作为内部的基本运行机制 奖励机制与规范机制互动发生作用。目标是增进 知识,把科学独创权提到了首位 规范要求科学家向社会公开他的成果,不可作为 “私有财产” 同行的承认:“承认是科学王国的最高通货” 谋求“成果-承认”,争取科学发现的优先权, 成为科学家行为的内在机理激励因素,成为科学 共同体灵活运转的“能源”和动力。
师徒链
赫德西 索迪 查德威克 玻尔 阿普尔顿 科克罗夫特 沃尔顿 布莱克特 哈恩
G.P.汤姆森 阿斯顿 卢瑟福 J.J.汤姆森 玻恩 巴拉克 戴维森
家族相关
W.H.布拉格——W.L.布拉格 J.J.汤姆森——G.P.汤姆森 E.费歇尔——H.费歇尔 N.玻尔——A.玻尔 P.居里 J.居里 M.居里 I.居里
(5)布鲁姆和辛克莱尔的研究
对象:英国化学家1537位(58个系)。 目的:检验英国科学奖励系统运行。 方法:问卷调查,回收率55%。 研究结论:
科学产出率与质量正相关; 科学产出率与承认正相关;
证据:只有8%的低产出率和质量一般的科学家得到了高 度承认;而87%的高产出率和高质量的科学家得到了高度 承认。
无形学院的特点:
①往往是多学科的; ②强调交流借鉴,所以排它性不强; ③以非正式交流为主. 任何大学科中都有这种小规模的、百人左右的“无 形学院”,他们互送未定稿、通信、交流信息,或 进行教学和科研上的互访或合作来加强联系。在科 学前沿,往往是由少数人的非正式交流系统的“无 形学院”创造出新知识,然后由正式的交流系统来 评价它、承认它、传播它。
怀特莱:科学本质上是一种职业组织;科学共 同体首先是荣誉组织,又是雇佣组织。 学派:常由一代或几代具有高学术水平和技 能的科学家们团结在一个或几个科学大师周围, 在某一研究方向上进行创造性合作。 由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有公 认的学术权威为带头人.有的学派还有世代相 继的师承关系,甚至有广泛的国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