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民族民俗》教材第四章,详细内容包括:汉族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民俗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传承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汉族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认同感。

2. 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俗文化,积极参与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教学重点:汉族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民俗活动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民俗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汉族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等内容,让学生对民族民俗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扮演不同民族的角色,模拟民族风俗活动,增强课堂趣味性。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一道关于民族风俗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民族节日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汉族的风俗习惯2.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3. 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4.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民族民俗文化的认识。

答案:学生需从汉族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等方面进行论述,展示对民族民俗文化的理解。

2.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保护。

答案:学生可以从政府政策、民间组织、学校教育等方面举例,说明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保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安排;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

2. 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民族政策概述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特点和优越性,让学生了解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及其职权。

3. 我国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政策,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扶持政策。

4. 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讲解民族团结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民族团结。

5. 我国的民族优惠政策让学生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在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民族政策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民族团结事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民族政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维护民族团结,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民族政策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我国官方出版的民族政策教材。

2. 案例材料:收集一些关于民族团结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投影仪:用于展示教材内容和案例材料,提高课堂效果。

六、教学内容6. 民族政策的实践与案例通过分析具体的民族政策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民族政策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效果,以及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7. 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讲解民族政策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8. 民族政策与国家治理让学生了解民族政策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民族政策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案设计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案设计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学会尊重和理解。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PPT课件2.民族风俗习惯资料3.视频素材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民族风情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民族风俗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新课教学(1)讲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

(2)分小组,每组介绍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包括服饰、饮食、节日等。

(3)讨论:为什么我们要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4)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关于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正面案例,让学生从中感悟尊重的重要性。

3.活动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民族风情展示,可以是舞蹈、歌曲、服饰等。

(2)评选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奖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感悟文章。

五、课后作业1.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为下节课分享做准备。

2.写一篇关于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课后,通过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民族风情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视频内容:展示我国各民族的服饰、节日、美食等画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民族风俗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什么特点?2.新课教学(1)讲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案设计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案设计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四册第四章《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我国多民族的国情,认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探讨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尊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多民族的国情,知道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认同感。

2. 培养学生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意识,提高道德素养。

3. 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践行尊重,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我国多民族的国情,详细讲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尊重差异。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情景,让学生讨论如何在不同场合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4. 例题讲解:以具体案例为例,讲解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方法和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如何在生活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互相交流学习。

六、板书设计1.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①了解民族风俗习惯②尊重民族风俗习惯③实践中的尊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如何在生活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短文。

①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民族风俗习惯;②阐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③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如何践行尊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需关注学生对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答。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增进相互了解,促进民族团结。

组织学生参加有关民族风情的活动,如参观民俗博物馆、参加民族节庆等,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2.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情景,让学生讨论如何在不同场合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小学三年级社会教案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及其风俗习惯

小学三年级社会教案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及其风俗习惯

小学三年级社会教案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及其风俗习惯小学三年级社会教案: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及其风俗习惯一、引言社会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教育的学习,学生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增进对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了解。

本教案旨在引导小学三年级学生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及其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尊重他人差异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及其分布区域;- 掌握少数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并尊重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尊重和关心他人差异的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1. 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及其分布区域- 通过图片、地图等教具呈现中国的少数民族分布情况;-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各个少数民族的分布区域。

2. 学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如藏族、彝族、回族等;-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呈现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食物、习俗等;- 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教师出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不同地域的好奇心和兴趣。

2. 学习少数民族的分布区域- 教师使用幻灯片或地图等教具,向学生展示中国的少数民族地理分布情况;- 教师解读地图上的图例,介绍每个少数民族的分布区域和人口数量;- 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和总结,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少数民族分布的认识。

3. 学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师呈现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食物、习俗等图片或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观察、解读并描述图片中的内容;- 教师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兴趣。

4. 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少数民族;-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场景,如婚礼、节日庆典等,进行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增进对其的了解和尊重。

小学政治思品教案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小学政治思品教案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小学政治思品教案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政治思品教材第四单元《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的第11课《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我国各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展开,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和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品质。

3.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原则。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各民族欢度节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民族风俗习惯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呈现:讲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结合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

3.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2. 内容:(1)民族风俗习惯的定义与意义(2)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特点(3)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原则与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你所了解的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2)举例说明如何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2. 答案:(1)答案开放,要求描述准确、具体。

(2)答案要点: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在交往中,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避免触犯禁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原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案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案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文化生活》教材第四章“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详细内容涉及第一节“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围绕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展开,重点讨论如何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认同感。

2. 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倡导民族团结,共同维护祖国统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及如何尊重这些习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文化生活》学习指导手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介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结合教材,详细介绍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强调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

a. 汉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b.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为例)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在与少数民族朋友交往中可能遇到的习俗差异,讨论如何应对。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选择题,让学生现场作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2. 板书内容:a.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b. 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方法c. 民族团结,共同进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示例:1. 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认同感。

2. 在与少数民族朋友交往中,尊重对方的习俗,避免触犯禁忌。

3. 积极参与民族交流活动,增进彼此了解,促进民族团结。

2. 作业要求:不少于6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于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认识程度。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秀教案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秀教案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五单元《民族一家亲》中的第2课《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认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进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对待各民族的价值观。

3. 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在生活中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

重点: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认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各民族风土人情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民族风俗习惯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位穿民族服饰的同学上台,让学生猜猜他是什么民族,了解该民族的风俗习惯。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举例说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民族风俗习惯,并讨论如何尊重他人。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①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②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③如何在生活中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谈谈你对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认识。

答案要点:(1)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2)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避免触碰民族禁忌。

2. 课后拓展:让学生课后收集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民族特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对待各民族的价值观。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秀教案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秀教案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文化生活》教材第五章节“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认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进民族团结。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风俗习惯的良好品质,提高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融入日常生活,增强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

重点: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认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我国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学习:(1)介绍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

(2)讲解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实践情景引入:(1)请学生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如何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

(2)讨论:当遇到不尊重他人风俗习惯的行为时,我们应该怎么做?4. 例题讲解:(1)选择题:判断下列行为是否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并说明理由。

(2)简答题: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5. 随堂练习:(1)请学生列举自己了解到的民族风俗习惯,并分享给同学。

(2)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民族,探讨如何尊重该民族的风俗习惯。

六、板书设计1.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1)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2)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3)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七、作业设计1. 选择题:判断下列行为是否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并说明理由。

2. 简答题:谈谈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的?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能否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深入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小学政治思品教案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小学政治思品教案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小学政治思品教案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政治《思品》教材第四单元“我们的多元文化”,具体章节为第13课“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内容详细阐述了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重点介绍了汉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风俗特点,旨在教育学生尊重、理解和包容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进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2. 培养学生具备包容、理解的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避免产生歧视和误解。

教学重点: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及其特点,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尊重和包容这些差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我国各民族风情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兴趣,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 知识讲解:(1)介绍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3)讲解汉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风俗特点,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各民族文化。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一个多民族聚会的场景,让学生模拟参与其中,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尊重和包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方法和技巧。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2. 板书内容:(1)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2)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3)汉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风俗特点;(4)如何在生活中尊重和包容各民族的风俗差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你所了解的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2)谈谈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尊重和包容他人的风俗习惯的;(3)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意义。

第七课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第七课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民族习惯,了解我国民族习惯的特点。

理解我国党和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理解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课前学生分小组搜集一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搜集的过程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该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是值得尊重的。

重点:我国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难点: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导入新课: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我国《刑法》规定严重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为犯罪。

我国的法律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规定?一、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民族风俗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请大家分别来介绍一些少数民族风俗。

教师补充:材料:天葬天葬亦可谓之“鸟葬”,是藏地古老而独特的一种葬俗,用于一般农牧民和普通人。

藏语称天葬为“杜垂杰哇”意为“关(尸)到葬场”;又称“恰多”意为“喂鹫鹰”,藏文中“恰”是一种专门食尸肉秃鹰,谓之“哈桂”。

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

择吉日在天亮前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

骨头用石头捣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

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别喂食,直到吞食净尽,以吃光为吉利。

藏北比如县的达摩寺多多卡天葬台,是全西藏唯一保存头骨的天葬台,也是目前西藏最为著名的天葬台。

庄严肃穆的天葬台,盘旋飞翔的鹰鹫,举世无双的天葬场面,形成一个神秘世界,吸引着无数有缘或无缘走上西藏高原的人。

那么藏族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在我们看来非常奇特,甚至有些恶心的丧葬习俗呢?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秀教案4篇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秀教案4篇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秀教案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秀教案精选4篇(一)教案名称: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并理解其多样性和独特性。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尊重他人差异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和安排: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跨文化交流的知识,提问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他们对这些风俗习惯有什么感受。

2. 讨论和分享(15分钟)分成小组,每组领取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一民族的风俗习惯,包括具体的习俗、理念和象征意义等,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3. 研究和调查(25分钟)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民族,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查。

建议学生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互联网资料和采访相关人士等方式获取更多的资料。

研究内容可以包括风俗习惯的起源、历史演变和现实意义等。

4. 展示和讨论(15分钟)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讨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并探讨尊重和理解这些差异的重要性。

5. 总结和反思(10分钟)导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总结他们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并提出对跨文化交流和尊重他人差异的反思和建议。

教学方法和手段:1. 小组讨论和分享:通过在小组内的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主动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2. 独立研究和调查:通过自主选择和深入研究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展示和讨论: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

4. 总结和反思: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加深他们对跨文化交流和尊重他人差异意识的理解。

教学评估和反馈:1. 老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了解和尊重程度。

2.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展示、总结和反思等环节,相互评估和反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水平。

3.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案设计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案设计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案设计一、引言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至关重要。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他们来自的不同文化背景,并且要尊重并促进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设计一堂课,以便教导学生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并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于不同风俗习惯的尊重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沟通技巧。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介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15分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图片和视频。

通过这些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风俗习惯是重要的,并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展示这种尊重和理解。

步骤二:学习具体的风俗习惯案例(25分钟)教师可以选择几个具体的民族风俗习惯案例,比如中国的春节习俗、美国的感恩节等。

通过展示图片、介绍习俗的起源和意义,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习俗的背后文化价值观,并与学生讨论这些习俗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被保留和传承的。

步骤三:角色扮演和讨论(3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不同的民族。

要求学生研究和了解所代表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的目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不同风俗习惯的乐趣和意义。

之后,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借此机会培养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步骤四:提倡跨文化交流(20分钟)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

可以邀请外籍学生来班级,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文化背景和习俗。

学生也可以通过文化展示、海报制作等形式,主动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并通过交流和互动来促进跨文化沟通和友谊。

四、评估方法1. 学生小组角色扮演和讨论的表现。

2. 学生的文化展示作品、海报等。

3.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五、拓展活动1. 组织参观当地的多元文化社区或博物馆。

2. 邀请外籍学生或社区代表来班级,分享他们的文化背景。

教育部参赛_ 第七课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王秀波

教育部参赛_ 第七课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王秀波

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之民族政策常识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之民族政策常识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一、教案背景1、 面向学生 中学2、 学科 民族团结教育3、 课时 2二、课题: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风俗习惯及其形成、重要性,风俗习惯的多样性。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践行能力。

2、过程与方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师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树立正确风俗习惯观,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

四、教学课时:第1课时五、教学重点:风俗习惯及其形成、特点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意义六、教学难点: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七、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八、教学过程:1、视频导入:我国几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show/BuzxfuX98M4epyxgBsVnkg...html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风俗习惯的含义、特点、多样性。

(2)、掌握党和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3)、懂得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3、自主学习(1)、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利用3分钟时间阅读教材62-63页第三段内容,完成以下问题,完成后由教师提问,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①.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②.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2)自学指导二:同学们利用5分钟完成下面的问题,完成后由教师提问生回答,看谁做得好。

①.党和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的总原则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两方面内容?根据总原则制定了具体的政策和法规的目的是什么?在社会生活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主要包括哪六方面的内容?②.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4、组内交流5、班级展示6、民族风俗大比拼比赛规则①、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在单位时间内,看哪组展示得数量多,一条一分。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教案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教案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教案。

一、教学目标本教案的主要教学目标分为三方面:1.能够了解不同少数民族的习惯和风俗,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2.能够认识到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多样性,并且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3.能够在了解民族风俗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二、教学内容1.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介绍通过介绍少数民族的分布、人口和语言等基本情况,让学生对少数民族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婚俗、葬礼、服饰等方面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

3.尊重和包容多样性的教育通过介绍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多样性,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4.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通过介绍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让学生明白少数民族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和多样性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加深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和认识。

2.观摩体验法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实地观摩体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体验并感受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

3.互动探究法通过课堂互动探究,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从而更加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

四、实施计划针对上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制定出实施计划:1.第一周:讲授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介绍少数民族的分布、人口和语言等基本情况,让学生对少数民族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第二周:介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婚俗、葬礼、服饰等方面的风俗习惯。

3.第三周:介绍尊重和包容多样性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4.第四周:介绍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让学生明白少数民族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案设计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案设计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五单元《民族家园》,具体章节为第12课《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认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掌握如何在生活中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进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意识,提高道德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国家认同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认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我国各民族风情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师进行讲解,强调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3.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一个多民族学校的场景,让学生讨论如何在学校生活中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同学。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六、板书设计1.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2. 内容:a. 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b. 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c.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a. 了解和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b. 在交往中注意言行举止,避免触碰民族禁忌;c. 积极参与民族交流活动,增进了解和友谊。

2. 课后拓展:让学生收集关于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资料,进行分享和交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民族的风俗习惯教案二

民族的风俗习惯教案二

民族的风俗习惯教案二一、引言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独特表达方式,它们反映了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结构。

教育机构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能力,以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某一特定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1.了解所学民族的基本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2.掌握该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包括礼仪、节日和习俗。

3.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基本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介绍该民族的起源、历史发展和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帮助学生对该民族的背景有一个整体了解。

可以使用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具,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礼仪与礼节1.介绍该民族的传统礼仪和社交规范,包括与长辈的交往、婚礼、葬礼等方面的习俗。

2.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意义,让学生明白礼仪的重要性和尊重他人习俗的必要性。

3.3 节日与庆典1.介绍该民族的主要节日和庆典活动,例如春节、国庆节等。

2.分析其中的起源和传统习俗,让学生了解节日的意义和文化背景。

3.4 日常生活习俗1.介绍该民族的饮食习俗、着装习惯、居住习惯等方面的特点。

2.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宽容和包容心态。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课堂: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有趣地展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

2.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3.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该民族的某一风俗场景,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计算机等。

2.图片、视频、地图等辅助教具。

六、教学过程6.1 引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该民族的视频或者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对该民族风俗习惯的好奇。

6.2 学习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利用多媒体工具,介绍该民族的基本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可以结合地图、图片等,让学生能够形象地认识该民族的起源、迁徙和发展。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质教案设计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质教案设计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文与社会》教材第五单元《多彩的民族文化》中的第二章《民族风俗习惯的内涵与特点》,详细内容包括:民族风俗习惯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重点讲解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饮食、服饰、建筑等风俗习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增强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3. 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避免文化冲突。

重点:掌握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民族风情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民族风俗习惯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民族风俗习惯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了解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4. 例题讲解:以汉族春节和藏族雪顿节为例,讲解节日的起源、习俗及意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自己感兴趣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并进行分析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2. 内容:定义: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

分类:节日庆典、饮食、服饰、建筑等。

重要性: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民族精神。

例题:汉族春节、藏族雪顿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认识。

2. 答案要点: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

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其独特性,应相互尊重、包容。

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和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避免文化冲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对民族风俗习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实践环节中,部分学生对一些具体的风俗习惯认识仍不够清晰。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教案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教案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教案导读:本文是关于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教案,希望能帮助到您!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教案教学目标:认知1、知道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2、懂得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往来。

行为1、能自觉尊重不同民族同学和邻居的民族习惯。

2、从小学会尊重他人。

教学准备:幻灯片、录音、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乐器等,介绍过程中,学生可以表演、贴画,也可以讲小故事,激发他们情感的共鸣。

每个民族的人们在居住、饮食、衣着、利益等方面都有共同的爱好、习俗和禁忌,这就是民族的风俗习惯。

板书:民族的风俗习惯二、过渡明理,正反辨析1、过渡: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在众多民族中,汉族是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同学们大多是汉族人。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呢?看一看,下面的饿做法,如是你,你心里会怎么想?2、出示“辨一辨”,讨论,要让学生在换位思考的是,理解到尊重别人的必要性,要让学生充分说和体会。

3、我们一起看看毛主席是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看一看,想一想。

1)、毛主席是怎样热情招待塞福鼎的?2)、如果你是塞福鼎,你有什么感受?三、联系实际,深化认识1)、我们身边有没有少数民族的人,大家应该怎样和他们相处?2)、如果没有,用下一环节。

虽然我们现在没有接触少数民族同学、但随着大家年龄的增长,我们一定会和少数民人民相处,你回怎样做?四、总结全文。

五、延伸拓展,陶冶情趣做一份民族风俗小报板书设计:3、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主动邀请热情招待相互尊重。

民族的风俗习惯教案一

民族的风俗习惯教案一

民族的风俗习惯一、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2、知道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愿意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3、培养学生民族团结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三、教学设备:投影仪、图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歌曲,投影民族团结图片。

(出示56各民族的大照片。

)请同学们看着图片,听着音乐,想想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图片展示的四是什么?小结:对,在这个大家庭里住着56各民族,有着13亿的兄弟姐妹。

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亲如一家,共同为建设祖国做贡献。

2、谁来说一说你是哪个民族的?我们班的同学都是汉族,你们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3、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谁能举例说一说?(引导学生从衣着、语言等方面来说。

)4、展示藏、回、壮、维吾尔、蒙古族图像,让学生猜想。

小结:除了衣着,语言不同,在服饰、饮食和居住环境等方面也有差异。

比如:有的少数民族不吃猪肉,有的少数民族住帐篷,有的住窑洞等等。

也就是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二、学习明理。

过度:各民族的这些风俗习惯沿袭了一代又一代,它寄托着各族人民良好的祝愿。

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呢?我们首先欣赏一段民族录像片断,然后让我们再来看看周总理是怎样做的。

1、傣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有什么讲究?2、周总理是怎样尊重傣族人民风俗习惯的?(展示课文插图图片。

)(以身作则,身着傣族服装参加泼水节,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还教育其他干部也要这样做。

)3、警卫员为什么要用伞为周总理挡水?(当时周总理已经六十多岁了,警卫员担心他的健康,就张开雨伞去挡水。

)4、总理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总理让警卫员把伞收起来。

因为周总理认为用伞挡水是对傣族人民不礼貌,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体而伤害了傣族人民的感情,要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2.过程与方法:课前布置学习民族风俗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民族团结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情分析:
学校属于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山区学校,学生对民族风俗习惯知晓多,加之学生学了民族平等、团结等政策,在地理、思想品德学科中也接触了一部分,因此教学难度不大,教学内容容易接受。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2.教学难点: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重点、难点依据:其原因是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政策接触不多,部分内容不陌生,但不会表达。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2分钟)
简要说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省是有26个的多民族省份,我们生活的区域是以彝族为主的彝族乡,从而激发学生了解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求知欲。

2、看一看-----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6分钟)
2.1学生快速浏览课本,让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认识。

2.2学生自由回答。

2.3教师点讲民族风俗习惯含义。

2.4 幻灯片展示当地一些风俗习惯,让学生对民族风俗习惯进一步理解。

用熟悉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知识。

3、猜一猜-----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13分钟)
3.1学生服饰展示。

3.2风俗习惯表演。

3.3老师总结对比几种风俗习惯。

达到知识强化次数的攀升。

3.4教师点讲、精讲。

再次强化知识。

体现知识的生活性,体现学生的个性与潜能。

4、说一说-----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19分钟)
学生思考生活中知道的政策并交流+教师讲解
4.1学生思考并说身边知晓的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4.2教师归纳,并讲解。

通过身边实例图片、故事、视频,了解懂得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体现知识的社会性。

5、做一做-----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调查
布置学生在双休调查社区民族风俗习惯
注重知识的拓展,丰富学生对民族风俗习惯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