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物毒性确定
急性毒性(GB20592-2006)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急性毒性GB20592-2006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急性毒性Safety rules for classification,precautionary labeling and precautionary statements of chemicals-Acute toxicity前言本标准第4章、第6章、第7章、第8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与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其有关技术容与GHS中一致,在标准文本格式上按GB/T 1.1—2000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利兵、宁涛、尚为、冯智颉、绍从、园、文。
本标准自2008年1月1日起在生产领域实施;自2008年12月31日起在流通领域实施,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为标准实施过渡期。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急性毒性1 围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引起的急性毒性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判定流程、类别和警示标签、类别和标签要素的配置及警示性说明的一般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化学品引起的急性毒性按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的危险性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2 规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6944—2005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本》3 术语和定义急性毒性 acute toxicity经口或经皮肤摄入物质的单次剂量或在24 h给与的多次剂量,或者4 h的吸入接触发生的急性有害影响。
浅谈化工设计中如何确定介质的毒性危害程度
浅谈化工设计中如何确定介质的毒性危害程度化工企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涉及到的介质种类比较多,并且这些化学介质多带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为了保证化工企业的工人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本文对设计过程中应首先确定这些介质的毒性危害程度,进行了论述,并得出了结论。
标签:化工设计;介质毒性;危害程度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化工企业也在不断的崛起,但由于其会涉及到种类繁多的化学介质,比如原料、成品、半成品、辅助性原料以及副产品和废弃物等,而且这些化学介质本身还会多少带有一些毒性危害。
根据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笔者将对化工设计中的介质毒性危害程度的确定进行研究,并进行探讨。
一、相关定义界定1、有毒介质的危害程度有毒物介质的危害程度,主要是指有毒化学介质在化工生产及使用过程中对人体所产生的损害,以及产生损害的可能性,从毒性传播上来看,它主要取决于这种毒物的毒性以及生產、使用过程中的接触方式、接触量、接触时间以及防护设备的功效等影响因素。
2、职业性接触毒物所谓职业性接触毒物,主要是指化工企业的工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以成品、中间体、或者原料和反应副产物等形式存在的,可通过呼吸道、口腔或者皮肤进入人体之内的一种危害物质。
二、相关介质毒性标准规范1、职业性接触毒物的危害程度分级职业性接触毒物的危害程度分级,即通常所说的GB 5044-85,该危害程度分级的编制目的在于使这些毒害种类繁多、危害程度各异的有毒作业可以按照一定的分级标准进行定位,从而便于按轻重缓急之原则,对各种职业危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该标准将职业性接触毒物的危害程度分成四级,即极度的危害、高度的危害、中度的危害以及轻度的危害。
同时,对于职业性接触毒物的危害程度,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毒物毒性;第二,有毒作业场所因毒物“跑、滴、冒漏”等特点,可能会改变劳动作业的条件;第三,中毒之后,该职业病的可治愈程度。
从以上三个方面内容来看,该标准所规定的分级原则主要是以毒物的中毒发病状况、中毒后果以及致癌的可能性等指标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全面权衡,并以多数指标归属来确定毒物的危害级别。
单体混合物的健康危险分类练习举例问答
单体/混合物的健康危险分类练习/举例:问答总则:按照主考官的指令,回答以下问题。
当需要完成一组习题后,主考官召集全组人员组织讨论这些练习的答案。
在讨论过程中准备好你的答案,并解释你如何得到这个答案。
注意完成练习需要参考练习后的参考资料,所以要通读习题。
同时提供你们所确定的分类的GHS统一标签要素。
A.物质(45分钟)急性毒性:参考资料:GHS紫皮书(PB),第四版,表3.1.1,附录1物质1急性口服毒性检测数据GHS分类基本原理/注释口服LD50:300mg/kg体重(符合GLP(优良实验室规范)要求的小鼠试验观测值)统一的标签要素:信号词象形图危险说明物质2急性口服毒性检测数据GHS分类基本原理/注释毒性数据:动物试验数据:LD50(小鼠)>5,000mg/kg体重(几组数据)人类试验:相对低剂量范围致死(大约300-1000mg/kg)统一的标签要素:信号词象形图12危险说明物质3急性皮肤接触毒性(使用非标准指南试验数据的记录)检测数据GHS 分类基本原理/注释动物试验数据:评估在小白兔身上的急性皮肤接触毒性的研究,获得以下试验结果:——在50mg/kg 体重的剂量下,死亡率为零。
——在200mg/kg 体重的剂量下,死亡率为100%。
因此,LD 50估计在50-200mg/kg 体重之间统一的标签要素:信号词象形图危险说明统一的标签要素:信号词象形图危险说明物质5急性吸入毒性(固体):时间外推法检测数据GHS分类基本原理/注释固体物质动物试验数据:根据OECD(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试验准则403,符合GLP要求的急性吸入毒性试验(固体)在小鼠身上进行,但仅接触1小,测得LC50(1小时)的值是3mg/l。
统一的标签要素:信号词象形图危险说明3统一的标签要素:信号词象形图危险说明物质7皮肤腐蚀检测数据GHS分类基本原理/注释根据OECD试验准则404,对一只试验动物施用试验物质4小时后,在14天内,观察到皮肤完全坏死/不可逆转皮肤损伤。
常用有机溶剂按毒性大小分类表
常用有机溶剂按毒性大小分类表一、第一类有机溶剂:1、三氯甲烷2、1,1,2,2,-四氯乙烷3、四氯化碳4、1,2二氯乙烯5、1,2二氯乙烷6、二硫化碳7、三氯乙烯8、苯9、由以上溶剂组成的混合物二、第二类有机溶剂:1、丙酮2、异戊醇3、异丁醇4、异丙醇5、乙醚6、乙二醇乙醚7、乙二醇乙醚乙酸酯8、乙二醇丁醚9、乙二醇甲醚10、邻—二氯苯11、二甲苯12、甲酚13、氯苯14、乙酸戊酯15、乙酸异戊酯16、乙酸异丁酯17、乙酸异丙酯18、乙酸乙酯19、乙酸丙酯20、乙酸丁酯21、乙酸甲酯22、苯乙烯23、1,4—二氧杂环己烷24、四氯乙烯25、环己醇26、环己酮27、1—丁醇28、2—丁醇29、甲苯30、二氯甲烷31、甲醇32、甲基异丁基甲酮33、甲基环己醇34、甲基环己酮35、甲丁酮36、1,1,1—三氯乙烷37、1,1,2—三氯乙烷38、丁酮39、二甲基甲酰胺40、四氢呋喃41、正己烷42、由以上溶剂组成的混合物三、第三类有机溶剂1、汽油2、煤焦油精3、石油醚4、石油精5、轻油精6、松节油7、矿油精8、由以上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四、有机溶剂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10大类:1、芳香烃类:苯、甲苯、二甲苯等;2、脂肪烃类:戊烷、己烷、辛烷等;3、脂环烃类:环己烷、环己酮、甲苯环己酮等;4、卤化烃类:氯苯、二氯苯、二氯甲烷等;5、醇类:甲醇、乙醇、异丙醇等;6、醚类:乙醚、环氧丙烷等;7、酯类: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醋酸丙酯等;8、酮类:丙酮、甲基丁酮、甲基异丁酮等;9、二醇衍生物: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单丁醚等;10、其他:乙腈、吡啶、苯酚等。
经常使用有机溶剂,如,乙醇、苯乙烯、全氯乙烯、三氯乙烯、乙烯乙二醇醚和三乙醇胺。
五、常用有机溶剂对人体的危害1、液氨:剧毒性、腐蚀性2、液态二氧化硫:剧毒3、甲胺:中等毒性,易燃4、二甲胺:强烈刺激性5、石油醚:低毒性6、乙醚:麻醉性7:、戊烷:低毒性8、二氯甲烷:低毒,麻醉性强9、二硫化碳:麻醉性,强刺激性10、溶剂石油脑:低毒性11、丙酮:低毒,类乙醇,但较大12、1,1-二氯乙烷:低毒、局部刺激性13、氯仿:中等毒性,强麻醉性14、甲醇:中等毒性,麻醉性,吸入蒸气使人失明15、四氢呋喃:吸入微毒,经口低毒16、己烷:低毒,麻醉性,刺激性17、三氟代乙酸:低毒18、1,1,1-三氯乙烷:低毒19、四氯化碳:毒性强20、乙酸乙酯:低毒,麻醉性21、乙醇:微毒类,麻醉性22、丁酮:低毒,毒性强于丙酮23、苯:强烈毒性,吸入后在体内残留,不能代谢,会致癌24、环己烷:低毒,中枢抑制作用25、乙睛中等毒性,大量吸入蒸气,引起急性中毒26、异丙醇:微毒,类似乙醇27、1,2-二氯乙烷:高毒性、致癌28、乙二醇二甲醚:吸入和经口低毒29、三氯乙烯:有机有毒品30、三乙胺:易爆,皮肤黏膜刺激性强31、丙睛:高毒性,与氢氰酸相似32、庚烷:低毒,刺激性、麻醉性33、硝基甲烷:麻醉性,刺激性34、1,4-二氧六环:微毒,强于乙醚2~3倍35、甲苯:低毒类,麻醉作用36、硝基乙烷:局部刺激性较强37、吡啶:剧毒,皮肤黏膜刺激性38、4-甲基-2-戊酮:毒性和局部刺激性较强39、乙二胺刺激皮肤、眼睛40、丁醇低毒,大于乙醇3倍41、乙酸:低毒,浓溶液毒性强42、乙二醇一甲醚:低毒类43、辛烷:低毒性,麻醉性44、乙酸丁酯:一般条件毒性不大45、吗啉:腐蚀皮肤,刺激眼和结膜,蒸汽引起肝肾病变46、氯苯毒性低于苯,损害中枢系统,47、乙二醇一乙醚:低毒类,二级易燃液体48、对二甲苯:一级易燃液体49、二甲苯:一级易燃液体,低毒类50、间二甲苯:一级易燃液体51、醋酸酐:微毒52、邻二甲苯:一级易燃液体53、N,N-二甲基甲酰胺:低毒54、环己酮:低毒类,有麻醉性,中毒几率比较小55、环己醇:低毒,无血液毒性,刺激性56、N,N-二甲基乙酰胺:微毒类57、糠醛:有毒品,刺激眼睛,催泪58、N-甲基甲酰胺:一级易燃液体59、苯酚(石炭酸):高毒类,对皮肤、黏膜有强烈腐蚀性,可经皮吸收中毒60、1,2-丙二醇低毒,吸湿,不宜静注61、二甲亚砜:微毒,对眼有刺激性62、邻甲酚:毒性参照甲酚63、N,N-二甲基苯胺:抑制中枢和循环系统,经皮肤吸收中毒64、乙二醇:低毒类,可经皮肤吸收中毒65、对甲酚:毒性参照甲酚66、N-甲基吡咯烷酮:毒性低,不可内服67、间甲酚:毒性参照甲酚68、苄醇:低毒,黏膜刺激性69、甲酚:低毒类,腐蚀性,与苯酚相似70、甲酰胺:皮肤、黏膜刺激性、经皮肤吸收71、硝基苯:剧毒,可经皮肤吸收72、乙酰胺:毒性较低73、六甲基磷酸三酰胺:较大毒性74、喹啉:中等毒性,刺激皮肤和眼75、乙二醇碳酸酯:毒性低76、二甘醇微毒,经皮吸收,刺激性小77、丁二睛:中等毒性78、环丁砜:微毒79、甘油:食用对人体无毒常用的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毒性较小,但是尽量使用时带好口罩,通风橱打开保持通风较好。
压力管道中介质毒性程度、腐蚀性和火灾危险性划分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TSG DB001-2008 附件A压力管道中介质毒性程度、腐蚀性和火灾危险性划分A1 一般规定(1)压力管道中介质毒性程度、腐蚀性和火灾危险性的划分应当以介质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CSDS )为依据,按照本附件的划分原则确定;(2)介质同时具有毒性及火灾危险性时,应当按照毒性危害程度和火灾危险性的划分原则分别定级。
介质为混合物时,应当按照有毒化学品的组成比例及其急性毒性指标(LD 50、LC 50),采用加权平均方法,获得混合物的急性毒性(LD 50、LC 50),然后按照毒性危害级别最高者,确定混合物的毒性危害级别。
A2 毒性危害程度(1)压力管道中介质毒性程度的分级应当符合GB50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规定的,以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和最高容许浓度等六项指标为基础的定级标准,见表A -1所示;表A-1 介质毒性危害程度分级依据(2)压力管道中介质的毒性危害程度包括极度危害、高度危害以及中度危害三个级别;TSG DB001-2008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3)介质毒性危害程度的级别应当不低于以急性毒性和最高容许浓度二项指标分别确定的最高危害程度级别;(4)如果以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和致癌性四项指标确定的介质毒性危害程度明显高于按照第(3)条确定的危害程度级别时,应当根据压力管道具体工况,综合分析,全面权衡,适当提高介质的毒性危害程度级别。
A3 腐蚀性压力管道中的腐蚀性液体系指: 与皮肤接触,在4小时内出现可見坏死现象,或55℃时,对20钢的腐蚀率大于6.25mm/年的流体。
A4 火灾危险性(1)压力管道中介质的火灾危险性包括GB50160《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及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的甲、乙类可燃气体、液化烃和甲、乙类可燃液体。
工作温度超过其闪点的丙类可燃液体,应当视为乙类可燃液体;(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名录》中的第1类爆炸品、第2类第2项易燃气体、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以及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应当根据其爆炸或者燃烧危险性、闪点和介质的状态(气体、液体)视为甲、乙类可燃气体、液化烃或者甲、乙类可燃液体;(3)甲类可燃气体指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下限小于10%(体积);乙类可燃气体指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下限大于等于10%(体积);液化烃指15℃时的蒸气压力大于0.1MPa的烃类液体和类似液体;甲类可燃液体指闪点小于28℃的可燃液体;乙类可燃液体指闪点大于等于28℃,但小于60℃的可燃液体;工作温度超过闪点的丙类可燃液体(闪点大于等于60℃),应当视为乙类可燃液体。
压力管道中介质毒性程度、腐蚀性和火灾危险性划分
压力管道中介质毒性程度、腐蚀性和火灾危险性划分压力管道中介质毒性程度、腐蚀性和火灾危险性划分A1一般规定(1)压力管道中介质毒性程度、腐蚀性和火灾危险性旳划分应当以介质旳“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CSDS〕为依据,按照本附件旳划分原那么确定;(2)介质同时具有毒性及火灾危险性时,应当按照毒性危害程度和火灾危险性旳划分原那么分别定级。
介质为混合物时,应当按照有毒化学品旳组成比例及其急性毒性指标〔LD50、LC50〕,采纳加权平均方法,获得混合物旳急性毒性〔LD50、LC50〕,然后按照毒性危害级别最高者,确定混合物旳毒性危害级别。
A2毒性危害程度(1)压力管道中介质毒性程度旳分级应当符合GB50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规定旳,以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和最高容许浓度等六项指标为基础旳定级标准,见表A-1所示;别;(3)介质毒性危害程度旳级别应当不低于以急性毒性和最高容许浓度二项指标分别确定旳最高危害程度级别;(4)假如以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和致癌性四项指标确定旳介质毒性危害程度明显高于按照第〔3〕条确定旳危害程度级别时,应当依照压力管道具体工况,综合分析,全面权衡,适当提高介质旳毒性危害程度级别。
A3腐蚀性压力管道中旳腐蚀性液体系指:与皮肤接触,在4小时内出现可見坏死现象,或55℃时,对20钢旳腐蚀率大于6.25mm/年旳流体。
A4火灾危险性(1)压力管道中介质旳火灾危险性包括GB50160《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及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旳甲、乙类可燃气体、液化烃和甲、乙类可燃液体。
工作温度超过其闪点旳丙类可燃液体,应当视为乙类可燃液体;(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治理总局颁布旳《危险化学品名录》中旳第1类爆炸品、第2类第2项易燃气体、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以及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应当依照其爆炸或者燃烧危险性、闪点和介质旳状态〔气体、液体〕视为甲、乙类可燃气体、液化烃或者甲、乙类可燃液体;(3)甲类可燃气体指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旳爆炸下限小于10%〔体积〕;乙类可燃气体指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旳爆炸下限大于等于10%〔体积〕;液化烃指15℃时旳蒸气压力大于0.1MPa旳烃类液体和类似液体;甲类可燃液体指闪点小于28℃旳可燃液体;乙类可燃液体指闪点大于等于28℃,但小于60℃旳可燃液体;工作温度超过闪点旳丙类可燃液体〔闪点大于等于60℃〕,应当视为乙类可燃液体。
1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IMDG Code)
4பைடு நூலகம்1、有毒物质
•
在有毒物质章节,对经口吞咽、皮肤接触和吸 入粉尘、烟雾的分类标准进行了修正。其中主要 是对包装类Ⅰ的有毒物质的界定有所改变。原先 定为Ⅰ类包装的皮肤基础毒性LD50值范围为≤40 ,现改为≤50;原先定为Ⅰ类包装的吸入粉尘和 烟雾毒性LC50值范围为≤0.5,现改为≤0.2。
4.2、感染性物质
第34套IMDG CODE
• 《国际危规》第34-08 套修正案已于2009 年1 月1 日起生效。 第33-06 套修正案之前的修正案均已失 效。第33-06 套修正案于2007 年1 月1 日 起生效并可一直使用至2009 年12 月31 日 。第34-08 套修正案于2009 年1 月1 日起 生效并可一直使用至2011 年12 月31 日。
j. 3479 在金属氢化物中含有氢的燃料电池燃料盒,或者设备中携带的 燃料电池燃料盒,或者与设备包装在一起的燃料电池燃料盒。 k. 3480 锂离子电池。 l. 3481 设备中携带的锂离子电池,或者与设备包装在一起的锂离子电 池还有另外5 个联合国编号,之前因为不适用《国际危规》而没有列 入当中,但现在被定义为“不受本规则限制但可能受以其它运输方式 运输的危险品相关规定的限制”。对于一些需要在运输某个阶段标注 为危险品的货物而言,这可能会有帮助。之前在《国际危规》没有, 但在第34-08 套修正案新增的联合国编号包括: m. 1910 氧化钙。 n. 2807 磁化材料。 o. 2812 铝酸钠,固体。 p. 3166 内燃发动机或者以可燃气体作为动力的车辆或者以可燃液体作 为动力的车辆。 q. 3171 以电池作为动力的车辆或设备。
2、培训
• 对于对经办危险品的岸上人员进行适当培 训的要求,由过去的仅为“建议”改为现 在的“强制要求”,并且可能被管理当局 审查。未经培训的人员仅能在一名经过培 训的人员的直接监督下操作。
混合物毒性等级分类方法的探讨
3
异丁烯
23
轻度危害
面地表征各组分的危害程度,不足之处在于部分指
4
正丁烷
25
5
正丁烯
25
6
丁二烯
34
7
正戊烯
31
. All Rights Reserved.
8
苯
52
9
甲苯
47
10
二甲苯
38
轻度危害 轻度危害 极度危害 轻度危害 极度危害 中度危害 中度危害
注: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nternationalAgencyfor ResearchonCancer,IARC) 对物质的致癌性分类[5],丁二
A1T0E0mix=∑n ACTEii
高度危害:3分; 极 度 危 害:4分 ); 同 时 根 据 各 项指标对职业危害影响作用的大小赋予相应的权重 指数。最终依据各项指标加权分值的总和,即毒物 危害指数 (THI) 确定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的 级别[4]。
以甲苯为例,根据 MSDS确定其分项指标的危 害程度见表 2。
. A出l版l 的Ri“g全ht球s 化Re学se品r统ve一d.分 类 和 标 签 制 度 ”
(GloballyHarmonizedSystem ofClassificationandLa bellingofChemicals,GHS),该制度建立的目的是 为了在全世界统一对化学品危害的认识,提高对化 学品危害的防护,同时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我国发 布的 《危险化学品目录》、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 范》 GB300001~ GB3000030系列标准、《压力 管道规范 工业 管 道》 GB/T20801等 均 参 照 GHS 编制;另一种分类方法是依据我国卫生部发布的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Z230,该标 准是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分级、有毒作业分级和建 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的重要技术依据,我国 的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TSG21 与 《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 度分类标准》 HG/T20660均参照 GBZ230编制。
二氧化碳和环氧乙烷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相对密度(空气=1)
1.5
沸点(℃)
/
饱和蒸气压(kPa)
/
溶解性
溶于水、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毒性及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经皮吸收。
毒性
LD50:LC50:
健康危害
有毒。既有二氧化碳的健康危害特性,也有环氧乙烷的健康危害特性。其中环氧乙烷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刺激剂和原浆毒物。急性中毒:患者有剧烈的搏动性头痛、头晕、恶心和呕吐、流泪、呛咳、胸闷、呼吸困难;重者全身肌肉颤动、言语障碍、共济失调、出汗、神志不清,以致昏迷。还可见心肌损害和肝功能异常。抢救恢复后可有短暂精神失常,迟发性功能性失音或中枢性偏瘫。皮肤接触迅速发生红肿,数小时后起泡,反复接触可致敏。慢性影响:长期少量接触,可见有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
不燃
燃烧分解物
一氧化碳、二上限(v%)
100(环氧乙烷)
引燃温度(℃)
/
爆炸下限(v%)
3.0(环氧乙烷)
危险特性
二氧化碳: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环氧乙烷: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范围广阔的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若遇高热可发生剧烈分解,引起容器破裂或爆炸事故。接触碱金属、氢氧化物或高活性催化剂如铁、锡和铝的无水氯化物及铁和铝的氧化物可大量放热,并可能引起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二氧化碳和
标识
中文名:二氧化碳和环氧乙烷混合物[含环氧乙烷≤6%]
危险货物编号:22031
英文名:Carbon dioxide and epoxyethane mixtures
UN编号:1952
GB20592-2006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书安全系统要求规范急性毒性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急性毒性Safety rules for classification,precautionary labeling and precautionary statements of chemicals-Acute toxicityGB20592-2006前言本标准第4章、第6章、第7章、第8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与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其有关技术内容与GHS中一致,在标准文本格式上按GB/T 1.1—2000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利兵、李宁涛、尚为、冯智颉、刘绍从、张园、陈文。
本标准自2008年1月1日起在生产领域实施;自2008年12月31日起在流通领域实施,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为标准实施过渡期。
目录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术语和定义 (4)4 分类 (4)4.1 物质的分类 (4)4.1.6 吸入毒性的特定考虑 (6)4.2 混合物的分类 (6)4.2.4 有整体可用急性毒性试验数据时混合物的分类 (7)4.2.5 无整体可用急性毒性试验数据的混合物的分类:搭桥原则 (9)4.2.6 按混合物组分进行混合物的分类(加和性公式) (10)5 判定流程 (11)6 类别和警示标签 (15)7 类别和标签要素的配置 (17)8 警示性说明 (19)8.1 防止可能的误用和接触使健康遭受影响的说明 (19)8.1.1 通风控制 (19)8.1.2 卫生措施 (19)8.1.3 个人保护用品 (19)8.1.4 呼吸保护装置 (20)8.2 发生事故时阐明适当措施的说明 (20)8.2.1 泄漏 (20)8.2.2 消防 (21)8.3 急救 (21)8.3.1 总则 (21)8.3.2 吸入引起的事故 (21)8.3.3 由摄入引起的事故 (22)8.3.4 由皮肤接触引起的事故 (23)8.3.5 由眼睛接触引起的事故 (23)8.4 环境保护和适当处置的说明 (23)8.4.1 环境保护 (23)8.4.2 处置 (24)8.5 消费者的专门说明 (25)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引起的急性毒性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判定流程、类别和警示标签、类别和标签要素的配置及警示性说明的一般规定。
急性毒性(GB20592-2006)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急性毒性GB20592-2006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急性毒性Safety rules for classification,precautionary labeling and precautionary statements of chemicals-Acute toxicity前言本标准第4章、第6章、第7章、第8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与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其有关技术内容与GHS中一致,在标准文本格式上按GB/T 1.1—2000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利兵、李宁涛、尚为、冯智颉、刘绍从、张园、陈文。
本标准自2008年1月1日起在生产领域实施;自2008年12月31日起在流通领域实施,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为标准实施过渡期。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急性毒性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引起的急性毒性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判定流程、类别和警示标签、类别和标签要素的配置及警示性说明的一般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化学品引起的急性毒性按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的危险性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6944—2005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3 术语和定义急性毒性 acute toxicity经口或经皮肤摄入物质的单次剂量或在24 h内给与的多次剂量,或者4 h的吸入接触发生的急性有害影响。
剧毒化学品判定的标准
剧毒化学品判定的标准
剧毒化学品是指,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环保、卫生、质检、交通部门确定并公布的剧毒化学品目录中的化学品。
一般是具有剧烈毒性危害的化学品,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和天然毒素,还包括具有急性毒性易造成公共安全危害的化学品。
剧烈急性毒性判定标准:急性毒性类别1,即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大鼠实验,经口LD50≤5mg/kg,经皮LD50≤50mg/kg,吸入(4h)LC50≤100ml/m3(气体)或0.5mg/L(蒸气)或0.05mg/L(尘、雾)。
经皮LD50的实验数据,也可使用兔实验数据。
混合物毒性确定
100Σ(Pi/Li)混合物的急性毒性(LD50、LC50) L0=确定方法2(解决第二个问题):含少量有毒化学品(气体或液体)的介质毒性危害程度评估有两种情况:①如已知该化学品的急性毒性指标,按确定方法1进行定量分析以确定;②如无法获得该化学品的急性毒性指标,而仅知道该化学品在混合物中人含量比例及该化学品毒性级别时,可按下面表1(气体)或表2(液体)来评估该混合物的毒性危害程度。
问题的提出:管道系统中的介质大多是多种化学品的混合物,其中包括两种情况①物合物中有几种化学品是有毒的,而其余是非有毒流体,该混合物的急性毒性如何计算; ②混合物中有一种是有毒流体,但其含量较少,该混合物的毒性如何定性。
而有关文献或实验报告上发表的,大多是单组份化学物质的毒性数据,而要获得混合物的毒理数据,除了实验的方法(该方法耗时长、成本高、难度也较大,常常难以满足即时需要)外,如何来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确定依据:GB5044-85表3-2确定方法1(解决第一个问题:定量分析):以介质中所含有毒化学品的GB16483-2000《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编写规定》(CSDS)为依据,即以化学品的LD50、LC50以及最高容许浓度等定量数据,参照英国危险化学物质及制品管理法规(2002)“The Chemicals(Hazard Information and Packaging for Supply)Regulation 2002”,采用算术加权平均的方法来获得混合物的急性毒性(LD50、LC50),然后按GB5044确定混合物的毒性危害程度。
xxx混合物的急性毒性(LD50、LC50) 计算表计算公式:Pi——混合物中第i种有毒化学品的含量比例,%Li——混合物中第i种有毒化学品的急性毒性(LD50、LC50)式中:。
材料燃烧产物的毒性及评价方法
材料燃烧产物的毒性及评价方法安徽省消防总队吴勇房林摘要造成火灾中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有毒烟气,开展对火灾烟气毒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气体毒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价各种建筑材料在火灾条件下的毒性,长期以来在如何评估火灾烟气的潜在危害和如何用实验方法得到精确数据方面一直存在争论。
本文重点探讨国际上在该领域中常见的一些毒性评估和实验方法。
关键词火灾可燃材料烟气毒性毒性评估统计结果表明,火灾中85%以上的死亡者是由于烟气的影响所致,其中大部分是吸入了烟尘及有毒气体昏迷而致死的。
为减少火灾中的人员伤亡,减少烟气中毒死亡率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了解火灾中材料热解和燃烧时产生的有毒气体以及化学混合物燃烧产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 材料燃烧产物的毒性目前研究烟气毒性主要关注的是其致死后果,统计数据表明在美国大约69%的火灾死亡与轰燃后的状况有关,其中绝大部分死亡发生在起火房间的外部。
所以目前主要研究的是轰燃后的火灾烟气毒性,其中有一些气体被认为是主要的毒性气体。
1 1 一氧化碳气体CO在火灾烟气中是最主要的致死性气体,是唯一已被证实造成大量火灾死亡的气体,已引起世界各国足够的注意。
1972-1977年美国的Berl和Halpin对马里兰因火灾葬身的463人进行分析发现:48%的死亡者血液内血红蛋白的含量达到了致命的水平(超过50%);26%的死亡者血红蛋白含量为30~50%。
但这些人或是暴露在氰化物里或是有先天性的心脏病,所以这些量的CO足以致死。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由CO致死的人数达到了3/4以上。
大多数材料燃烧时CO产生速率(材料每损失1kg产生的CO气体质量)是一样的,但燃烧速率的不同其毒性大小就有所差别。
1 2 HCl气体在室内传播规律的研究火灾中由聚合物分解释放的HCl毒性已引起广泛重视。
HCl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随着其他燃烧产物一起扩散的不会损失的气体。
但研究表明,HCl在火灾环境下的空气中不会停留很长时间。
浓度加和模型与独立作用模型在化学混合物联合毒性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2020,41(4):91G94P r o g r e s s i nV e t e r i n a r y Me d i c i n e 浓度加和模型与独立作用模型在化学混合物联合毒性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㊀收稿日期:2019G04G28㊀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 F C 1603005);华中农业大学S R F 项目(2018060)㊀作者简介:徐小庆(1994-),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通讯作者徐小庆1,2,郭㊀璞1,2,王晓静1,2,谢长清1,2,韩㊀崇1,王㊀旭1,2∗(1.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华中农业大学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农业部食品兽药残留检测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0)㊀㊀摘㊀要:环境中污染物的组分十分复杂,仅仅研究污染物单一组分的毒性不能完全反映环境中污染物所致风险.因此,需要选择相关模型对两种或者多种组分引起的联合毒性进行研究.目前,较为常用的模型主要有相互作用(i n t e r a c t i o n ,I A I )模型㊁浓度加和(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a d d i t i o n ,C A )模型㊁独立作用(i n d e pe n d e n t a d d i t i o n ,I A )模型㊁两阶段预测(t w o s t a g e p r e d i c t i o n ,T S P )模型等,其中C A 模型和I A 模型应用较为广泛.论文综述了C A ㊁I A ㊁T S P 模型(由C A 和I A 模型发展而来)的基本原理㊁评价标准及其在农药㊁化学混合物㊁金属混合物等在联合毒性预测方面的应用,并对该类模型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人类生存的环境㊁药物之间联合应用等的风险评估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㊀㊀关键词:联合毒性;浓度加和模型;独立作用模型;两阶段预测模型;药物中图分类号:S 859.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G5038(2020)04G0091G04㊀㊀目前,人们对污染物单一组分的毒性进行了十分详细的研究,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1].然而,化合物的毒副作用往往不是由污染物中的单一物质引起,实际上可能是两种或者多种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化学混合物对周围生态环境和人类机体产生不同的联合作用,如协同和颉颃作用[2].这种不确定的联合作用将会危害人类生存的环境,并且对人类身体的健康构成威胁[1].因此,为了评估混合污染物产生的危害,有必要开发新技术㊁构建混合污染物预测相关模型,对污染物导致的相关风险进行评估.为了准确预测混合污染物的联合毒性,首先必须选择合适的模型,然后以该模型为标准来确定混合污染物的毒性是否具有加和性.假如毒性模型的预测结果与选择的模型预测的结果相差不大,则表示混合物的毒性可以累加;若毒性结果大于毒性模型预测的结果,则该混合污染物的毒性不具有加和作用,而具有协同作用;反之,若毒性结果小于毒性模型预测的结果,则表示混合污染物的毒性具有颉颃作用[3].起初,混合污染物毒性的评价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之后,由于混合物的组分越来越复杂,定量评价模型逐渐发展起来.目前,较为常用的定性评价方法主要有相加指数法㊁毒性单位法等;混合物联合毒性的定量评估方法主要有相互作用模型(i n t e r a c t i o n ,I A I )㊁浓度加和(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a d d i Gt i o n ,C A )模型㊁独立作用(i n d e p e n d e n t a d d i t i o n ,I A )模型㊁两阶段预测(t w os t a g e p r e d i c t i o n ,T S P )模型等,其中C A 模型和I A 模型较为常用.定量预测模型建立之前,首先需要参考混合物的浓度和混合物产生的效应这些试验数据绘制浓度G反应曲线(C R C s )[4],进而通过C R C s 对混合物单一组分的毒性进行评价.C R C s 的自变量是混合物的浓度,应变量是该化合物产生的效应.然后,采用毒理学上较为常用的正态分布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5].1㊀常用的定量预测模型1.1㊀浓度加和(C A )模型基于C A 模型预测化合物的原理可知,假如化合物中各个组分的作用原理相差不大,则可以应用C A 模型预测其毒性[6].计算公式如下:T U =E C x ,m i x =(ðni =1p i E C x ,i)-1其中:P i 表示的是化合物中组分i 浓度占混合物浓度的比例,E C x ,i 是组分i 达到x 效应时的浓度,E C x ,m i x 是多种组分达到x 效应时的浓度.当计算结果为1时,表明混合物之间的作用为相加作用;小于1时为协同作用;大于1时为颉颃作用.1.2㊀独立作用模型(I A)基于I A模型预测化合物的原理可知:若化合物的组分具有相异的作用原理可以应用I A模型对其毒性进行预测和评估[6].其计算公式如下:E(C m i x)=E(c1+ +c n)=1-ᵑn i=1[1-E(C i)]其中:C m i x表示混合物中各个组分的浓度之和, C i表示混合物达到x%效应时组分i的浓度,E (C i)表示组分i独自作用达到x%效应时的浓度.1.3㊀两阶段预测模型(T S P)有研究表明,C A和I A模型仅适用于无相互作用的化合物毒性的预测,并且这两种模型可能低估或者高估混合物的毒性.为了克服C A模型和I A 模型的缺点,使C A㊁I A模型更好的应用于混合物的毒性预测,有研究发展了T S P模型,与C A和I A模型不同的是,T S P模型不仅可以基于相同作用机制或相同作用位点这一原理预测化合物毒性,而且还可以基于不同作用机制或不同作用位点[1].T S P模型预测化合物联合毒性的大致步骤如下:首先,基于作用机制或者作用位点这一依据对混合体系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类,即作用机理相似或者作用位点相同的混合物划分为一类,反之划分为另一类;然后,分别应用C A和I A模型对其毒性进行评估.该模型的计算公式如下:E(C m i x,m i x)=1-ᵑn i=1[1-E(C m i x,i)]式中:E(C m i x,i)代表混合物中组分i的联合毒性,n表示混合体系中的组分总数.2㊀定量预测模型的应用2.1㊀浓度加和模型的应用C A模型能够准确评价和预测农药的联合毒性,为多种农药在水环境中的混合风险评估提供了有用的工具.用C A模型研究4种杀虫剂的二元混合物对鲤鱼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联合毒性,预测结果显示C A模型并没有明显低估任何测试混合物的毒性[7].用均匀设计法评价15种农药的联合毒性时,通过C A和I A模型对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C A预测的C R C s坐落在试验C R C s的95%置信区间[8].该结果表明,C A模型可以应用于农药联合毒性的评价和预测,并呈现较好的效果.综上所述,C A模型能够有效评估农药的联合毒性并对其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因为最早的C A模型并没有考虑金属间的相互作用,所以研究者对C A模型进行了扩展,引入了扩展系数.扩展模型能对具有相同或未知作用模式的金属配合物的毒性进行预测,并且能量化两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9].以C uGN i二元化合物和生物毒性为出发点,设计一种不同浓度比和固定浓度比下的C uGN i组合,采用扩展浓度添加模型(e x t e n d e d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a d d i t i o n m o d e l,eGC A)预测C uGN i对大麦的联合毒性,研究了它们对大麦根系生长的影响,确定了定量关系[9].这些研究表明,扩展模型在金属混合物的毒性预测方面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并为生态风险的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2.2㊀独立作用模型的应用随着I A模型的迅速发展,其在混合物联合毒性预测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并且很多研究都证明了其在混合物毒性预测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1].例如,为了探讨环境雌激素的混合物效应,为环境复合污染的风险评价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何颖等[10]应用I A模型预测3种二元混合物即雌二醇/邻苯二甲酸二(2G乙基)己酯㊁雌二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㊁邻苯二甲酸二(2G乙基)己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1种三元混合物即雌二醇/邻苯二甲酸二(2G乙基)己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联合效应,预测结果基本上能够落在实测结果的95%置信区间内,该结果证明了3种化合物在本试验中呈现独立联合作用,并且进一步说明了I A模型在化合物联合毒性评价方面的的准确性和重要性.在锌G有机磷农药混合物对卤虫的联合毒性研究中[11],通过I A模型对其毒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锌㊁镉这两种金属和敌百虫㊁辛硫磷这两种农药通过独立作用机理使卤虫机体产生毒性,这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型在混合物联合毒性预测方面具有良好的适用性.随着C A和I A模型的发展,混合物毒性的评价范围已经从最初的单点评价转变为整个C R C s上的评价.研究表明,虽然C A和I A模型在混合物毒性预测方面都有较准确的结果,但是C A模型更适合混合物的毒性预测和生态环境的风险评估[12].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只关注效应浓度,如E C50或L C50,忽略了不同浓度或效应水平下联合效应的定量确定[13].在C A和I A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联合效应指数G浓度添加指数(C A l)和效应添加指数(E A l)[14].用综合指数与联合效应指数结合的方法对氮化硅和镉对蚯蚓的联合毒性进行评价,C A I结果表明,在较低的作用下,颉颃作用明显,而随着作用水平的提高,协同作用较弱[15].综上所述,综合指标与联合效应指标的结合为综合评价混合毒性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方法.29动物医学进展㊀2020年㊀第41卷㊀第4期(总第322期)2.3㊀两阶段预测模型的应用虽然C A或者I A模型基于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和或者作用位点这一依据预测混合物的毒性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但是一部分化合物的预测结果与C A 和I A模型并不相符.为了弥补C A㊁I A模型的不足,T S P模型逐渐发展起来,目前的许多研究都验证了T S P模型在混合物的毒性预测上具有很大的可行性.运用T S P模型将具有相似作用方式的多环芳烃和甲基对硫磷进行C A分析,然后与扑灭通及NG苯基G2G萘胺共同进行I A分析[16G17],同时采用T S P模型将麻醉作用方式相似的硝基苯进行C A分析,再对整体混合体系进行I A分析.为了研究6种酚类化合物和6种重金属的混合作用对青海弧菌Q67的影响,基于等效浓度比(M1)的混合结构,设计了4种固定浓度比(M2GM5)的混合结构,应用T S P模型对其毒性进行预测[18].结果表明,在M1GM5中,T S P模型较好地预测了毒副作用,而C A和I A对其毒副作用估计过高.而且,在M1GM5中, T S P模型的预测误差(分别为13.9%㊁17.9%㊁19.2%㊁17.3%和15.8%)显著低于C A模型(高于30%)和I A模型(分别为20.9%㊁33.0%㊁20.6%㊁21.8%和12.5%).因此,T S P模型有效的预测了联合毒性,其预测效果优于C A和I A模型,这为T S P 模型在未来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3㊀小结目前,药物及毒物工作者大多将污染物单一组分的毒性作为研究热点或者研究重点,但是,在自然界的真实环境中单一污染物是不存在的[19].由于两种或者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及环境中污染物的复杂组成,所以化合物单一毒性的研究虽具有一定价值,但对于药物联合应用及环境中复杂污染物的毒理效应缺乏实际意义.所以,许多研究者的关注点已经从单一毒性转向混合物的联合毒性[20].对于混合物的联合毒性评价可以应用毒性单位法㊁混合毒性指数法等对其毒性进行定性评价[21].然而,环境中化合物的组分十分复杂,仅仅从定性的角度进行评价不具有说服力.为了更详尽的研究混合物的毒性,定量预测模型逐渐成为评估化合物联合毒性的重要方法[16],比如,C A㊁I A㊁T S P模型㊁等效线图等.如果化合物中各个组分的作用位点相差不大,则可以应用C A模型对其毒性进行预测;反之,应用I A模型[22].事实上,应用C A与I A模型对混合污染物的毒性预测时发现,C A或者I A模型可能会高估或者低估混合物的毒性.为了弥补C A模型和I A模型的不足,使C A㊁I A模型更好的应用于混合物的毒性预测,研究者发展了T S P预测模型.该模型在混合物联合毒性的预测上具有一定准确性,然而,这种模型的预测能力十分有限,仅局限在混合物组分的毒性作用方式上.因为大多数混合物的毒性信息并不确定,因此T S P模型在实际操作中的不足可能会对基于毒性作用方式的预测产生影响.为了克服现有模型的缺点,以混合物的分子结构为基础,应用相关数学方法对不具有相互作用的混合物的毒性进行评价,并结合C A㊁I A㊁T S P模型建立了I N F C I M(i n t e g r a t e d f u z z y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a dGd i t i o nGi n d e p e n d e n ta c t i o n m o d e l)模型[23G25].该模型基于混合物的分子结构这一信息对其毒性进行预测,因此,作用方式不是应用该模型的前提条件.而且许多混合物的毒性作用方式并不完全确定,所以,在混合物联合毒性的预测方面I N F C I M可能会成为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本文基于浓度加和与独立作用模型,介绍了混合物联合毒性的定量预测模型,这些方法应用于兽药㊁农药㊁化学混合物㊁金属混合物的联合毒性,将为药物联合应用和生态环境的风险评估提供重要参考.参考文献:[1]㊀潘永正,孙昊宇,王大力,等.混合污染物联合毒性评价模型曲线和实际浓度效应曲线之间交叉现象的研究进展[J].生态毒理学报,2017,12(3):72G85.[2]㊀C A R U S S OS,J UÁR E Z,A B,MO R E T T O NJ,e t a l.E f f e c t so f t h r e ev e t e r i n a r y a n t i b i o t i c sa n dt h e i rb i n a r y m i x t u r e so nt w og r e e na l g a s p e c i e s[J].C h e m o s p h e r e,2018,194:821G827.[3]㊀刘树深,刘㊀玲,陈㊀浮.浓度加和模型在化学混合物毒性评估中的应用[J].化学学报,2013,71(10):1335G1340.[4]㊀V A NR E G E NMO R T E LT,N Y SC,J A N S S E NCR,e t a l.C o mGp a r i s o no f f o u r m e t h o d sf o rb i o a v a i l a b i l i t yGb a s e dr i s ka s s e s sGm e n t o fm i x t u r e so fC u,Z n,a n d N i i nf r e s h w a t e r[J].E n v i r o nT o x i c o l C h e m,2017,36(8):2123G2138.[5]㊀王㊀壮.有机污染物的混合毒性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6]㊀N Y SC,V A N R E G E NMO R T E L T,J A N S S E N C R,e ta l.Af r a m e w o r k f o r e c o l og i c a l r i s ka s s e s s m e n t o fm e t a lm i x t u r e s i na q u a t i c s y s t e m s[J].E n v i r o n T o x i c o lC h e m,2018,37(3):623G642.[7]㊀C H E NC,WA N G Y,Z H A O X,e t a l.T h e c o m b i n e d t o x i c i t y a sGs e s s m e n t o f c a r p(C y p r i n u s c a r p i o)a c e t y l c h o l i n e s t e r a s e a c t i v iGt y b y b i n a r y m i x t u r e s o f c h l o r p y r i f o s a n d f o u r o t h e r i n s e c t i c i d e s[J].E c o t o x i c o l o g y,2014,23(2):221G228.[8]㊀Z H A N G Y H,L I USS,L I U H L,e t a l.E v a l u a t i o no f t h e c o mGb i n e d t o x ic i t y o f15p e s t i c ide s b y u n if o r md e s ig n[J].P e s tM a nGa g S c i,2010,66(8):879G887.39徐小庆等:浓度加和模型与独立作用模型在化学混合物联合毒性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9]㊀WA N G X D,M E N G X Q,MA Y B,e ta l.T h e p r e d i c t i o no fc o m b i n ed t o x i c i t y o f C u–N i f o r b a r le y u s i n g a n e x t e n d e d c o nGc e n t r a t i o nad d i t i o nm o de l[J].E n v i r o nP o l l u t i o n,2018,242:136G142.[10]㊀何㊀颖,张㊀晖,甄士琪,等.邻苯二甲酸酯类雌激素活性联合作用模型分析[J].生态毒理学报,2017,12(3):739G746.[11]㊀吴宗凡,刘兴国,王高学.重金属与有机磷农药二元混合物对卤虫联合毒性的评价及预测[J].生态毒理学报,2013,8(4):602G608.[12]㊀P U C K OW S K IA,S T O L T E S,WA G I L M,e ta l.M i x t u r e t o x i c i t y o f f l u b e n d a z o l ea n d f e n b e n d a z o l e t o D a p h n i a m a g n a[J].I n t JH y g i e n eE n v i r o nH e a l t h,2017,220(3):575G582.[13]㊀P A N I Z Z IS,S U C I U N A,T R E V I S A N M.C o m b i n e de c o t o x iGc o l o g i c a l r i s ka s s e s s m e n t i n t h e f r a m eo fE u r o p e a na u t h o r i z aGt i o no f p e s t i c i d e s[J].S c iT o t a l E n v i r o n,2017,580:136G146.[14]㊀Z H A N GJ,L I U SS,Z H A N GJ,e ta l.T w on o v e l i n d i c e s f o r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l y c h a r a c t e r i z i n g t h e t o x i c i t y i n t e r a c t i o n b e t w e e n iGo n i c l i q u i da n dc a r b a m a t e p e s t i c i d e s[J].J H a z a r d o u s M a t e r iGa l s,2012,239G240:102G109.[15]㊀L IX Z,WA N G M E,C H E N W P,e ta l.E v a l u a t i o no f c o mGb i n e d t o x ic i t y o f s id u r o n a n d c a d m i u mo ne a r t h w o r m(E i s e n i af e t i d a)u s i ng b i o m a r k e rr e s p o n s e i n d e x[J].S c iT o t a lE n v iGr o n,2019,646:893G901.[16]㊀A L T E N B U R G E RR,WA L T E R H,G R O T E M.W h a t c o n t r i bGu t e s t o t h e c o m b i n e d e f f e c t o f ac o m p l e x m i x t u r e[J].E n v i r o nS c iT e c h n o l,2004,38(23):6353G6362.[17]㊀A L T E N B U R G E R R,S C HM I T T H,S C HÜÜR M A N N G.A l g a l t o x i c i t y o f n i t r o b e n z e n e s:c o m b i n e de f f e c t a n a l y s i s a s a p h a r m a c oGl o g i c a l p r o b e f o r s i m i l a rm o d e s o f i n t e r a c t i o n.[J].E n v i r o nT o x i c o lC h e m,2010,24(2):324G333.[18]㊀MO L Y,L I U J,Q I N L T,e ta l.T w oGs t a g e p r e d i c t i o no ne f f e c t s o fm i x t u r e s c o n t a i n i n gp h e n o l i c c o m p o u n d sa n dh e a v ym e t a l s o nv i b r i o q i n g h a i e n s i s s p.Q67[J].B u l l e t i nE n v i r o nC o nGt a m i n a t i o nT o x i c o l,2017,99(1):17G22.[19]㊀N I C A VD,V I L L AS,F I N I Z I O A.T o x i c i t y o f i n d i v i d u a l p h a rGm a c e u t i c a l s a n d t h e i rm i x t u r e s t o A l i i v i b r i o f i s c h e r i:E v i d e n c e o f t o x i c o l o g i c a l i n t e r a c t i o n s i nb i n a r y c o m b i n a t i o n s[J].E n v iGr o nT o x i c o l C h e m,2017,36(3):815G822.[20]㊀孟㊀娣,王㊀潇,王赛赛,等.水体中典型重金属和全氟化合物对水生生物的联合毒性[J].生态毒理学报,2018,13(2):13G22.[21]㊀莫凌云,梁丽营,覃礼堂,等.定性与定量评估4种重金属及2种农药混合物对费氏弧菌的毒性相互作用[J].生态毒理学报,2018,13(1):251G260.[22]㊀李㊀恺,刘树深,屈㊀锐.组合指数在环境混合物联合毒性研究中的初步应用[J].生态毒理学报,2017,12(3):62G71.[23]㊀邓㊀杨,覃礼堂,曾鸿鹄,等.基于主成分回归的整合模型预测重金属混合物毒性[J].中国环境科学,2018,38(5):1970G1978.[24]㊀覃礼堂,刘树深,莫凌云.改进的整合加和模型I N F C I M及其应用于混合物毒性预测[J].中国环境科学,2014,34(7):1890G1896.[25]㊀MW E N S E M,WA N G XZ,B U O N T E M P O F V,e t a l.Q S A Ra p p r o a c h f o rm i x t u r e t o x i c i t yp r e d i c t i o nu s i n g i n d e p e n d e n t l aGt e n td e s c r i p t o r sa n df u z z y m e m b e r s h i p f u n c t i o n s[J].S A RQ S A RE n v i r o nR e s,2006,17(1):53G73.P r o g r e s s o nC Aa n d I A M o d e l s i nC o m b i n e dT o x i c i t y P r e d i c t i o no fC h e m i c a lM i x t u r e sX U X i a oGq i n g1,2,G U OP u1,2,WA N G X i a oGj i n g1,2,X I EC h a n gGq i n g1,2,H A N C h o n g1,WA N G X u1,2(1.C o l l e g e o f V e t e r i n a r y M e d i c i n e,H u a z h o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W u h a n,H u b e i,430070,C h i n a;2.N a t i o n a lR e f e r e n c eL a b o r a t o r y o f V e t e r i n a r y D r u g R e s i d u e s,M O A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f o r t h eD e t e c t i o no f V e t e r i n a r y D r u g R e s i d u e s i nF o o d s,H u a z h o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W u h a n,H u b e i,43007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I t c a nn o t f u l l y r e f l e c t t h e r i s k c a u s e d b y p o l l u t a n t s i n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b y s t u d y i n g t h e t o x i c i t y o f a s i n g l e c o m p o n e n t o f p o l l u t a n t s,b e c a u s e t h e c o m p o n e n t so f p o l l u t a n t s i n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r ev e r y c o mGp l e x.T h e r e f o r e,i t i sn e c e s s a r y t os e l e c t t h e r e l e v a n tm o d e l s t os t u d y t h e t o x i c i t y c a u s e db y t w oo rm o r e c o m p o n e n t s.A t p r e s e n t,t h em o r e c o mm o n l y u s e d m o d e l s a r e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I A I)m o d e l,t h ec o n c e n t r aGt i o na d d i t i o n(C A)m o d e l,i n d e p e n d e n ta d d i t i o n(I A)m o d e l,t h et w oGs t a g e p r e d i c t i o n(T S P)m o d e l,i n w h i c h t h eC A m o d e l a n d I A m o d e l a r ew i d e l y u s e d.I nt h i s p a p e r,t h eb a s i c p r i n c i p l e so fC A,I Aa n dT S P m o d e l s(d e v e l o p e db y C Aa n dI A m o d e l s),e v a l u a t i o nc r i t e r i aa n dt h e i ra p p l i c a t i o n s i nc o m b i n e dt o x i c i t y p r e d i c t i o n s u c h a s p e s t i c i d e s,c h e m i c a lm i x t u r e s a n dm e t a lm i x t u r e sw e r e r e v i e w e d.T h e f u t u r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i s k i n d o fm o d e l sw e r e p r o s p e c t e d,w h i c h p r o v i d e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s c i e n t i f i c b a s i s f o r t h e r i s k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h u m a n s u r v i v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j o i n t a p p l i c a t i o nb e t w e e nd r u g s a n d s oo n.K e y w o r d s:c o m b i n e d t o x i c i t y;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a d d i t i o n m o d e l;i n d e p e n d e n t a c t i o n m o d e l;t w oGs t a g e p r e d i cGt i o nm o d e l;d r u g49动物医学进展㊀2020年㊀第41卷㊀第4期(总第322期)。
毒性混合物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毒性混合物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毒性混合物指的是由两种或以上的化学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的有毒性的物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人体,如口服、吸入、皮肤吸收等。
当多种化学物质混合在一起,它们的毒性往往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这时候需要对毒性混合物进行风险评估,以便对人体健康进行有效保护。
1. 毒性混合物的分类在对毒性混合物进行评估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分类。
毒性混合物可以分为加性、协同和拮抗三种类型。
加性混合物指的是各成分的毒性之和等于混合物的毒性;协同混合物指的是混合物的毒性高于各成分的毒性之和,而拮抗混合物则刚好相反,混合物的毒性低于各成分的毒性之和。
2. 风险评估方法针对毒性混合物的分类,目前存在三种主要的风险评估方法:加性方法、协同方法和混合指数方法。
加性方法指的是采用各成分的毒性之和等于混合物的毒性的方法,它认为在混合物中各成分之间并不存在相互作用。
因此,当混合物中加入新的成分时,只需要将其单独进行毒性测试,并将各成分的毒性值加起来即可得到总体的毒性,从而进行风险评估。
协同方法则是认为各成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混合物的毒性高于各成分的毒性之和。
这时候需要对混合物中各成分的相互作用进行解析,并建立相应模型,计算混合物的毒性值。
混合指数方法则是相对简单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对各成分的浓度进行加权平均并与混合物的毒性阈值进行比较,计算出混合物的风险系数。
3. 应用案例毒性混合物的风险评估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例如,在环境监测领域中,如果某地区某水源中出现了多种污染物,那么可以通过加性或协同方法对其进行评估,以保障当地居民的健康安全。
在食品安全领域中,食品中可能混入各种化学物质,其中有些化学物质可能具有毒性。
通过采用混合指数方法或协同方法对这些化学物质进行评估,可以保障消费者的饮食安全。
总之,毒性混合物的风险评估方法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Σ(Pi/Li)
混合物的急性毒性(LD50、LC50) L0=
确定方法2(解决第二个问题):含少量有毒化学品(气体或液体)的介质毒性危害程度评估有两种情况:
①如已知该化学品的急性毒性指标,按确定方法1进行定量分析以确定;
②如无法获得该化学品的急性毒性指标,而仅知道该化学品在混合物中人含量比例及该化学品毒性级别时,可按下面表1(气体)或表2(液体)来评估该混合物的毒性危害程度。
问题的提出:
管道系统中的介质大多是多种化学品的混合物,其中包括两种情况
①物合物中有几种化学品是有毒的,而其余是非有毒流体,该混合物的急性毒性如何计算; ②混合物中有一种是有毒流体,但其含量较少,该混合物的毒性如何定性。
而有关文献或实验报告上发表的,大多是单组份化学物质的毒性数据,而要获得混合物的毒理数据,除了实验的方法(该方法耗时长、成本高、难度也较大,常常难以满足即时需要)外,如何来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确定依据:GB5044-85表3-2
确定方法1(解决第一个问题:定量分析):以介质中所含有毒化学品的GB16483-2000《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编写规定》(CSDS)为依据,即以化学品的LD50、LC50以及最高容许浓度等定量数据,参照英国危险化学物质及制品管理法规(2002)“The Chemicals(Hazard Information and Packaging for Supply)Regulation 2002”,采用算术加权平均的方法来获得混合物的急性毒性(LD50、LC50),然后按GB5044确定混合物的毒性危害程度。
xxx混合物的急性毒性(LD50、LC50) 计算表
计算公式:
Pi——混合物中第i种有毒化学品的含量比例,%
Li——混合物中第i种有毒化学品的急性毒性(LD50、LC50)
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