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与规律
数列的规律与推理
数列的规律与推理数列是由一系列数字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序列。
在数学中,数列的规律和推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揭示数学世界中的奥秘。
本文将探讨数列的规律与推理,并提供一些实例来加深理解。
一、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差值保持不变。
换句话说,每一项都比前一项大(或小)相同的数。
等差数列的常见形式为An=a1+(n-1)d,其中An表示第n项,a1表示首项,d为公差。
例子1:考虑以下数列:1, 3, 5, 7, 9...这是一个等差数列,首项a1=1,公差d=2。
我们可以通过公式An=a1+(n-1)d来求得第n项。
例如,第6项A6=1+(6-1)2=11。
例子2:考虑以下数列:100, 90, 80, 70, 60...这也是一个等差数列,但是与例子1不同,公差为-10。
我们同样可以使用公式An=a1+(n-1)d,来求得第n项。
例如,第8项A8=100+(8-1)(-10)=20。
二、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
换句话说,每一项都等于前一项乘以一个常数。
等比数列的常见形式为An=a1*r^(n-1),其中An表示第n项,a1表示首项,r为公比。
例子3:考虑以下数列:2, 4, 8, 16, 32...这是一个等比数列,首项a1=2,公比r=2。
我们可以通过公式An=a1*r^(n-1)来求得第n项。
例如,第6项A6=2*2^(6-1)=64。
例子4:考虑以下数列:81, 27, 9, 3, 1...这也是一个等比数列,但是与例子3不同,公比为1/3。
我们同样可以使用公式An=a1*r^(n-1),来求得第n项。
例如,第8项A8=81*(1/3)^(8-1)=1/9。
三、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它的前两项是1,之后的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
斐波那契数列的常见形式为Fn=Fn-1+Fn-2,其中Fn表示第n项。
数列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数列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数列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之一,是一种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的集合。
它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数列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并举例说明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一、数列的定义和表示方式数列是由一系列有序的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
一般地,数列可以用下标表示,如a₁、a₂、a₃,也可以用公式表示,如an=n²。
其中,a₁、a₂、a₃是数列的前三项,an是数列的第n项。
二、数列的分类根据数列的规律性质不同,我们可以将数列分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和斐波那契数列三种常见类型。
1.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的相邻两项之间的差值相等的数列。
其通项公式一般为an=a₁+(n-1)d,其中a₁为首项,d为公差。
等差数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计算机科学中的循环语句、物理学中的匀速直线运动等。
2. 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的相邻两项之间的比值相等的数列。
其通项公式一般为an=a₁*q^(n-1),其中a₁为首项,q为公比。
等比数列在金融和经济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复利计算、人口增长预测等。
3. 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是指数列中的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的数列。
其通项公式一般为an=an-1+an-2,其中a₁=a₂=1。
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比如植物叶子的排列、螺旋线的形成等。
三、数列的求和公式在某些情况下,我们需要求解数列的前n项和。
对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我们可以通过求和公式快速计算出结果。
1.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对于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其前n项和公式为Sn=(n/2)(a₁+an)。
2.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对于公比为q且q≠1的等比数列,其前n项和公式为Sn=a₁*(1-q^n)/(1-q)。
四、数列的应用举例数列在不同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自然科学领域数列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比如在物理学中,等差数列可以用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等比数列可以用来描述指数增长或衰减的过程。
简单的数列和规律
简单的数列和规律在数学中,数列是由一系列按照特定规律排列的数字组成的序列。
数列的规律往往可以用递推公式表示,并且数列中的每个数字都是根据前面的数字计算得出的。
本文将介绍数列的基本概念、常见类型以及一些常见的数列规律。
一、数列的概念数列是指由一系列按照特定规律排列的数字所构成的序列。
数列中的每个数字称为数列的项,通常用字母a、b、c等表示。
数列的第一项记作a₁,第二项记作a₂,依此类推。
数列中的项按顺序排列,可以是无限个,也可以只有有限个。
二、数列的分类根据数列的性质和规律的不同,数列可以分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斐波那契数列等几种常见类型。
1.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任意两个相邻项之间的差都相等的数列。
差值常被称为公差,用字母d表示。
例如,一个等差数列的第一项是a₁,公差是d,则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可以表示为:aₙ = a₁ + (n - 1)d,其中n表示数列中的第n项。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是一个常用的数学公式,可以用来快速计算等差数列的和。
对于首项为a₁,末项为aₙ,项数为n的等差数列,它的和可以表示为:Sₙ = (a₁ + aₙ) * n / 2。
2. 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任意两个相邻项之间的比都相等的数列。
相邻项之间的比常被称为公比,用字母q表示。
例如,一个等比数列的第一项是a₁,公比是q,则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可以表示为:aₙ = a₁ * q^(n - 1),其中n表示数列中的第n项。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也是一个常用的数学公式,可以用来求解等比数列的和。
对于首项为a₁,公比为q,末项为aₙ,前n项的和可以表示为:Sₙ = a₁ * (1 - qⁿ) / (1 - q)。
3. 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它的前两项都是1,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是前两项的和。
也就是说,斐波那契数列的递推公式可以表示为:aₙ = aₙ₋₂ + aₙ₋₁。
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植物的生长规律、兔子繁殖等。
数列的规律
数列的规律数列是由一系列按照特定规律排列的数字组成的序列。
它们在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的数列规律及其应用。
等差数列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数列之一。
在等差数列中,每个数字与它前面的数字之差都是相等的。
例如,1,3,5,7,9就是一个等差数列,公差为2。
等差数列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数学中用于求和、平均数等计算,也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等。
等比数列是另一种常见的数列。
在等比数列中,每个数字与它前面的数字之比都是相等的。
例如,2,4,8,16,32就是一个等比数列,公比为2。
等比数列在数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应用,例如在几何学中用于计算比例、百分比等。
斐波那契数列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数列。
在斐波那契数列中,每个数字都是前两个数字之和。
例如,1,1,2,3,5,8,13就是一个斐波那契数列。
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在植物的叶子排列、兔子繁殖等方面。
素数数列是由素数(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数)组成的数列。
素数数列在数学中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在密码学中的素数因子分解等方面。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斐波那契数列和素数数列只是数列中的一小部分。
数列的规律非常多样化,每个数列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和应用。
数列不仅在数学中有重要的作用,也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工程学、经济学等领域。
数列的规律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数学的本质,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和分析数列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模式和规律,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
总结起来,数列是由一系列按照特定规律排列的数字组成的序列。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斐波那契数列和素数数列是数列中常见的几种规律。
数列的规律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数学的本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各个领域中应用。
数列规律的研究是数学的重要分支,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数列的找规律
数列的找规律:一、基本方法——看增幅(一)如增幅相等(此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个数可以表示为:a+(n-1)b,其中a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为增幅,(n-1)b 为第一位数到第n位的总增幅.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n-1)b.例:4、10、16、22、28……,求第n位数.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相都是6,所以,第n位数是:4+(n-1)×6=6n-2(二)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增幅为等差数列).如增幅分别为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此种数列第n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举例说明:2、5、10、17……,求第n位数.分析:数列的增幅分别为:3、5、7,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那么,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是:3+2×(n-2)=2n-1,总增幅为:[3+(2n-1)]×(n-1)÷2=(n+1)×(n-1)=n2-1所以,第n位数是:2+ n2-1= n2+1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凑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三)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同比增加,即增幅为等比数列,如:2、3、5、9,17增幅为1、2、4、8.(三)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二、基本技巧(一)标出序列号: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找出的规律,通常包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例如,观察下列各式数:0,3,8,15,24,…….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0个数是.解答这一题,可以先找一般规律,然后使用这个规律,计算出第100个数.我们把有关的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给出的数:0,3,8,15,24,…….序列号:1,2,3, 4, 5,…….容易发现,已知数的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序列号的平方减1.因此,第n项是n2-1,第100项是1002-1.(二)公因式法:每位数分成最小公因式相乘,然后再找规律,看是不是与n2、n3,或2n、3n,或2n、3n有关.例如:1,9,25,49,(),(),的第n为(2n-1)2 (三)看例题:A:2、9、28、65.增幅是7、19、37.,增幅的增幅是12、18 答案与3有关且.即:n3+1B:2、4、8、16.增幅是2、4、8.. .答案与2的乘方有关即:2n(四)有的可对每位数同时减去第一位数,成为第二位开始的新数列,然后用(一)、(二)、(三)技巧找出每位数与位置的关系.再在找出的规律上加上第一位数,恢复到原来.例:2、5、10、17、26……,同时减去2后得到新数列:0、3、8、15、24……,序列号:1、2、3、4、5分析观察可得,新数列的第n项为:n2-1,所以题中数列的第n项为:(n2-1)+2=n2+1(五)有的可对每位数同时加上,或乘以,或除以第一位数,成为新数列,然后,在再找出规律,并恢复到原来.例:4,16,36,64,?,144,196,…?(第一百个数)同除以4后可得新数列:1、4、9、16…,很显然是位置数的平方.(六)同技巧(四)、(五)一样,有的可对每位数同加、或减、或乘、或除同一数(一般为1、2、3).当然,同时加、或减的可能性大一些,同时乘、或除的不太常见.(七)观察一下,能否把一个数列的奇数位置与偶数位置分开成为两个数列,再分别找规律.三、基本步骤1、先看增幅是否相等,如相等,用基本方法(一)解题.2、如不相等,综合运用技巧(一)、(二)、(三)找规律3、如不行,就运用技巧(四)、(五)、(六),变换成新数列,然后运用技巧(一)、(二)、(三)找出新数列的规律4、最后,如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则用用基本方法(二)解题四、练习题例1:一道初中数学找规律题0,3,8,15,24,······2,5,10,17,26,·····0,6,16,30,48······(1)第一组有什么规律?(2)第二、三组分别跟第一组有什么关系?(3)取每组的第7个数,求这三个数的和?2、观察下面两行数2,4,8,16,32,64,...(1)5,7,11,19,35,67...(2)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取每行第十个数,求得他们的和.(要求写出最后的计算结果和详细解题过程.)3、白黑白黑黑白黑黑黑白黑黑黑黑白黑黑黑黑黑排列的珠子,前2002个中有几个是黑的?4、3^2-1^2=8×1 5^2-3^2=8×2 7^2-5^2=8×3 ……用含有N的代数式表示规律写出两个连续技术的平方差为888的等式五、对于数表1、先看行的规律,然后,以列为单位用数列找规律方法找规律2、看看有没有一个数是上面两数或下面两数的和或差。
数列的规律与求和
数列的规律与求和数列作为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它是由一组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字组成。
研究数列的规律和求和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供便利。
本文将从数列的基本概念、规律探索和求和方法三个方面,详细介绍数列的规律与求和。
一、数列的基本概念数列是由一串数字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组成的序列,通常用字母和下标表示。
一个数列可以是有限个数或者无穷多个数。
我们以数列{1, 2, 3, 4, 5, ...}为例,这个数列是从1开始,每次加1得到下一个数。
数列中的每个数称为项,用an表示,其中n为项的位置。
二、数列的规律探索在数列中,有些规律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规律则需要通过观察和推导来发现。
例如,斐波那契数列就是一个经典的数列,它的规律是每个数等于它前两个数的和,即an = an-1 + an-2。
通过不断将前两项相加,我们可以得到斐波那契数列:{1, 1, 2, 3, 5, 8, 13, ...}。
除了递推关系,数列的规律还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运算得到。
例如,等差数列的规律是每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等于一个常数,即an - an-1 = d。
通过这个特点,我们可以轻松地构造等差数列。
同样地,等比数列的规律是每个数与前一个数的比值等于一个常数,即an / an-1 = q。
通过这个规律,我们可以得到等比数列。
三、数列的求和方法对于数列的求和问题,我们常常会遇到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两种情况。
下面将介绍这两种数列的求和公式。
对于等差数列,求和的公式为Sn = (a1 + an) * n / 2,其中Sn表示前n项和,a1为首项,an为末项,n为项数。
例如,对于等差数列{2, 4, 6, 8, 10},首项a1=2,末项an=10,项数n=5,则前5项和Sn = (2 + 10) * 5 / 2 = 30。
对于等比数列,求和的公式为Sn = a1 * (1 - q^n) / (1 - q),其中Sn表示前n项和,a1为首项,q为公比,n为项数。
数列的规律与求和公式推导
数列的规律与求和公式推导数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其中数列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数列是一系列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的集合。
在数列中,每个数称为项,而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则被称为数列的规律。
掌握数列的规律对于解决数学问题和推导求和公式至关重要。
一、等差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
我们用a1,a2,a3,……,an来表示等差数列的各项。
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即a2-a1=a3-a2=……=an-a(n-1)=d。
等差数列的规律可以通过观察数列的前几项来推导。
以等差数列1,4,7,10,13为例,我们可以发现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是3。
这个差值3即为等差数列的公差。
因此,等差数列的规律可以总结为an=a1+(n-1)d。
在求等差数列的和时,我们可以利用求和公式进行推导。
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n。
根据等差数列的规律,我们可以将Sn表示为Sn=a1+a2+a3+……+an。
将等差数列的每一项与第一项a1的差值表示为d,即a2=a1+d,a3=a1+2d,……,an=a1+(n-1)d。
将这些项代入Sn中,我们可以得到Sn=a1+(a1+d)+(a1+2d)+……+(a1+(n-1)d)。
将等差数列的项数n与公差d提取出来,我们可以得到Sn=n(a1+an)/2。
这就是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二、等比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比都相等的数列。
我们用a1,a2,a3,……,an来表示等比数列的各项。
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r,即a2/a1=a3/a2=……=an/a(n-1)=r。
等比数列的规律可以通过观察数列的前几项来推导。
以等比数列2,4,8,16,32为例,我们可以发现每一项与前一项之比都是2。
这个比值2即为等比数列的公比。
因此,等比数列的规律可以总结为an=a1*r^(n-1)。
在求等比数列的和时,我们同样可以利用求和公式进行推导。
设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Sn。
根据等比数列的规律,我们可以将Sn表示为Sn=a1+a2+a3+……+an。
数列规律
解析:每一项都是一个加法算式,前一个加 数构成数列 4,5,6,7……,是等差数列, 后一个加数构成数列 2,8,14,20……也 是一个等差数列。很容易填出括号里应该是 8+26。
解析:数表找规律,要注意位置关系。可以 横着看,也可以竖着看,还可以斜着看、分 组看。本题中,第一张表竖着看有规律,即 每一列的第二个数都比第一个数大 21,所以 填 79。 第二张表横着看有规律,每一行的第一个数 等于后两个数之和,所以填 19。
3、等比数列 观察要点 ①数列同向变化,但变化速度很 快; ②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相同(即相 邻两数之间的商相等)
例1, 2, 4, 8, 16, 32…… ×2 ×2 ×2 ×2 ×2 1, 3, 9, 27, 81, 243…… ×3 ×3 ×3 ×3 ×3
4、商是等差数列 观察要点 ①数列同向变化,但变化速度更快; ②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商是一个等差数列。
数列规律 一、基本概念 1、数列: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数。 2、无穷数列:“穷”即尽头,就是 没有“尽头”的数。 3、有穷数列:就是有“尽头”的数。 4、项: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就叫“第 一项”,第二个数就叫“第二 项”……
二、常见数列规律 1、等差数列 观察要点 ①数列同向变化; ②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差相等。 例: 1, 5, 9, 13, 17…… +4 +4 +4 +4 100, 88, 76, 64, 52,…… -12 -12 -12 -12
2、差是等差数列 观察要点 ①数列同向变化;②相邻两个数之间的 差依次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
例:1, 3, 6, 10, 15, 21, 28…… +2 +3 +4 +5 +6 +7
小学数学知识归纳理解数列和数列的规律
小学数学知识归纳理解数列和数列的规律在小学数学中,数列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帮助我们整理、归纳数学问题,并通过一定的规律来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将就数列的定义、常见类型以及数列的规律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数列的定义数列是由一系列按照特定顺序排列的数所组成的序列。
数列中的每个数都有一个确定的位置,这个位置叫做数的索引或者称为项次。
在数列中,我们通常用字母a来表示数列的第n项,其中n为项次的索引。
比如,我们将数列的第一项表示为a₁,第二项表示为a₂,以此类推。
二、常见类型的数列1.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的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公式来表示等差数列的第n项。
设首项为a₁,公差为d,则等差数列的第n项可以表示为aₙ = a₁ + (n-1)d。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为Sn = (a₁ + aₙ) * n / 2,其中Sn表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 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的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比都相等的数列。
我们同样可以通过一个公式来表示等比数列的第n项。
设首项为a₁,公比为r,则等比数列的第n项可以表示为aₙ = a₁ * r^(n-1)。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为Sn = a₁ * (1 - r^n) / (1 - r),其中Sn表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3. 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特殊的数列,在数列中的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和。
斐波那契数列的前几项通常为0、1、1、2、3、5、8等。
三、数列的规律数列的规律是指数列中数的变化特点或者数之间的关系。
理解并找出数列的规律对于解决数学问题非常重要。
以等差数列为例,当我们观察等差数列时,可以发现相邻两项之间的差是相等的。
这个差称为公差,我们可以通过公差来判断等差数列的规律。
同样,在等比数列中,我们可以通过相邻两项之间的比值来判断等比数列的规律。
通过观察和分析数列的规律,我们可以预测数列的未知项,或者求解数列的前n项和。
这对于解决数学题目和计算问题非常有帮助。
数列的特征与规律
数列的特征与规律数列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数列的特征与规律是数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将通过介绍数列的定义、常见数列的特征和规律以及数列的应用,来探讨数列的特征与规律。
一、数列的定义数列是由一系列有序的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序列。
一般用字母a1,a2,a3,…,an表示数列中的第1个数,第2个数,第3个数,…,第n个数。
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表示为an=f(n)。
数列可以分为有限数列和无限数列。
有限数列是指数列中的元素个数有限,如{1, 2, 3, 4, 5};无限数列是指数列中的元素个数无限,如{1, 2, 3, 4, …}。
二、常见数列的特征和规律1.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的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数列。
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则其通项公式为an=a1+(n-1)d。
等差数列的特征在于,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间的差值恒定,称为公差。
2. 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的相邻两项之比相等的数列。
设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r,则其通项公式为an=a1*r^(n-1)。
等比数列的特征在于,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间的比值恒定,称为公比。
3. 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是指数列中的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前两项之和的数列。
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n-1+an-2,其中a1=1,a2=1。
斐波那契数列的特征在于,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前两项之和。
4. 几何数列:几何数列是指数列中的相邻两项之比恒定的数列。
设几何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q,则其通项公式为an=a1*q^(n-1)。
几何数列的特征在于,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间的比值恒定,称为公比。
三、数列的应用数列在数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
1. 数学题中的数列应用:数列出现在各种数学题中,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求解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等。
2. 物理学中的数列应用:在物理学中,数列的运算和特征常常用于描述运动、波动等变化过程。
解读数列的规律与性质
解读数列的规律与性质数列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系列数字。
数列的规律与性质是数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着数列中数字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规律所具备的性质。
本文将解读数列的规律与性质,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数列,探索数列中蕴含的数学奥秘。
一、等差数列的规律与性质等差数列是最简单、最常见的数列之一。
它的规律是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差都相等。
我们以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为例,首项为a₁,通项公式为an=a₁+(n-1)d。
等差数列的性质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可以通过求首项和末项之和乘以项数的一半来计算,即Sn=(a₁+an)n/2。
这个公式简化了计算等差数列的和的过程,提高了计算效率。
2. 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具有数列项数无限性、数列和的无限性、相邻两项和的无限性和相邻三项和的无限性等性质。
这些性质为解题提供了便利。
二、等比数列的规律与性质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的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比都相等的数列。
我们以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为例,首项为a₁,通项公式为an=a₁*q^(n-1)。
等比数列的规律与性质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可以通过首项乘以一个比值来计算,即Sn=a₁(1-q^n)/(1-q),其中q≠1。
此公式用于计算等比数列的和,便于解决相关问题。
2. 等比数列的性质等比数列具有项数无限性、和数的有限性、相邻两项的比值的无限性、相邻三项的比值的有限性等性质。
了解这些性质有助于理解等比数列的特点和应用。
三、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与性质斐波那契数列是指满足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和的数列。
我们以首项为a₁,第二项为a₂的斐波那契数列为例,通项公式为an=aₙ₋₁+aₙ₋₂。
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与性质如下。
1. 斐波那契数列的特点斐波那契数列具有递推性,即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和。
它的规律非常有趣,数列中的数字逐渐增大,并且相邻两项的比值逼近黄金比例。
数列中的规律
数列中的规律数列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它是一组按照特定顺序排列的数。
数列中的规律是指数列中各项之间存在的一种有序的关系。
在数学中,研究数列的规律与性质有助于我们揭示数学的奥秘,深入理解数学的本质。
一、等差数列的规律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各项之间的差值恒定的特殊数列。
在等差数列中,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值固定为一个常数,这个常数被称为公差。
以等差数列的一般形式表示为:an = a1 + (n-1)d,其中 an 表示数列中的第 n 项,a1 表示数列的首项,n 表示数列中的项数,d 表示公差。
等差数列的规律非常明显,每一项与前一项之间的差值恒定。
例如,数列2, 5, 8, 11, 14就是一个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
二、等比数列的规律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各项之间的比值恒定的特殊数列。
在等比数列中,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值相等,这个比值被称为公比。
以等比数列的一般形式表示为:an = a1 * r^(n-1),其中 an 表示数列中的第 n 项,a1 表示数列的首项,n 表示数列中的项数,r 表示公比。
等比数列的规律比较抽象,需要通过计算来确定。
例如,数列2, 4, 8, 16, 32就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三、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斐波那契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其规律是前两项之和等于第三项。
也就是说,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和。
斐波那契数列的一般形式表示为:F(n) = F(n-1) + F(n-2),其中 F(n)表示数列中的第 n 项,F(n-1) 表示数列中的第 n-1 项,F(n-2) 表示数列中的第 n-2 项。
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特别有趣,常常可以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找到它的身影。
例如,兔子繁殖、植物生长等都可以用斐波那契数列来描述。
四、其他常见数列的规律除了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和斐波那契数列,数学中还存在其他各种各样的数列,它们具有不同的规律和特点。
例如,递归数列是一种通过递归关系来定义的数列,每一项都由前一项或前几项求得;自然数数列是一种最简单的数列,即从1开始,依次递增1。
第二讲 规律和数列
第2讲规律及数列寻找常见数列的排列规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仔细观察数据的特征(对于一些特殊数要有一定的积累,如平方数、立方数),根据数据特征极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找规律。
二、对数列中相邻两个数作差或相除,根据差和商的情况找规律。
三、统筹考虑数列中相邻的三、四个数,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找规律。
一、等差数列(一)定义:什么叫等差数列呢?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①l,2,3,4,5,6,7,8,9,…②1,3,5,7,9,11,13.③ 2,4,6,8,10,12,14…④ 3,6,9,12,15,18,21.⑤100,95,90,85,80,75,70.⑥20,18,16,14,12,10,8.这六个数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相邻两项的差是一个固定的数,像这样的数列就称为等差数列.其中这个固定的数就称为公差,一般用字母d表示,如:数列①中,d=2-1=3-2=4-3= (1)数列②中,d=3-1=5-3=…=13-11=2;数列⑤中,d=100-95=95-90=…=75-70=5;数列⑥中,d=20-18=18-16=…=10-8=2.一般地说,如果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那么这个数列的每一项或者都不小于前面的项,或者每一项都大于前面的项,上述例1的数列⑥中,第1项大于第2项,第2项却又小于第3项,所以,显然不符合等差数列的定义.为了叙述和书写的方便,通常,我们把数列的第1项记为a1,第2项记为a2,…,第n项记为an ,an。
又称为数列的通项,a1;又称为数列的首项,最后一项又称为数列的末项.例1、请找出下列各组数排列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5,9,13,(17),21,25。
+4(2)3,6,12,24,(48),96,192。
×2(3)1,4,9,16,25,(36),49,64,81。
n2(4)2,3,5,8,12,17,(23 ),30,38。
+1 +2 +3 +4(5)21,4,16,4,11,4,(6),(4)。
数列的规律与计算
数列的规律与计算数列是由一系列按照特定顺序排列的数字或者项组成的序列。
在数学中,研究数列的规律和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数列的定义开始,探讨数列的规律性质以及如何进行数列的计算。
一、数列的定义数列是由一系列数字或者项组成的序列。
数列中的每个数字或者项称为数列的项。
通常用字母表示数列,比如a、b、c等。
二、数列的规律根据数列中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出数列的规律。
数列的规律可以是加减乘除运算、幂运算、递推关系等等。
1.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差值为常数的数列。
常数差值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表示为an = a1 + (n-1)d,其中an表示第n项,a1表示第一项,d表示公差。
2. 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比值为常数的数列。
常数比值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表示为an = a1 * q^(n-1),其中an表示第n项,a1表示第一项,q表示公比。
3. 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它的前两项为1,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的和。
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表示为an =an-1 + an-2,其中an表示第n项。
三、数列的计算对于给定的数列,有时我们需要求出数列的某一项或者计算数列的和。
下面将介绍数列的计算方法。
1. 求第n项要求数列的第n项,首先需要知道数列的规律。
对于已知的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可以利用通项公式直接计算。
对于其他的数列,可能需要利用递推关系进行计算。
通过不断求解前一项和前两项的和或者积,可以逐步计算出所需的项。
2. 求和如果我们想要计算数列的和,通常使用求和公式。
对于等差数列的求和,有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 = n/2 * (a1+an),其中Sn表示前n项的和,n表示项数,a1表示第一项,an表示第n项。
对于等比数列的求和,有等比数列求和公式Sn = a1 * (1-q^n)/(1-q),其中Sn表示前n项的和,a1表示第一项,q表示公比。
数列的找规律
数列的找规律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数列的找规律:一、基本方法——看增幅(一)如增幅相等(此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个数可以表示为:a+(n-1)b,其中a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为增幅,(n-1)b为第一位数到第n位的总增幅.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n-1)b.例:4、10、16、22、28……,求第n位数.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相都是6,所以,第n位数是:4+(n-1)×6=6n-2(二)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增幅为等差数列).如增幅分别为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此种数列第n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举例说明:2、5、10、17……,求第n位数.分析:数列的增幅分别为:3、5、7,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那么,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是:3+2×(n-2)=2n-1,总增幅为:[3+(2n-1)]×(n-1)÷2=(n+1)×(n-1)=n2-1所以,第n位数是:2+n2-1=n2+1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凑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三)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同比增加,即增幅为等比数列,如:2、3、5、9,17增幅为1、2、4、8.(三)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二、基本技巧(一)标出序列号: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找出的规律,通常包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例如,观察下列各式数:0,3,8,15,24,…….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0个数是.解答这一题,可以先找一般规律,然后使用这个规律,计算出第100个数.我们把有关的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给出的数:0,3,8,15,24,…….序列号:1,2,3,4,5,…….容易发现,已知数的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序列号的平方减1.因此,第n项是n2-1,第100项是1002-1.(二)公因式法:每位数分成最小公因式相乘,然后再找规律,看是不是与n2、n3,或2n、3n,或2n、3n有关.例如:1,9,25,49,(),(),的第n为(2n-1)2(三)看例题:A:2、9、28、65.增幅是7、19、37.,增幅的增幅是12、18答案与3有关且.即:n3+1B:2、4、8、16.增幅是2、4、8...答案与2的乘方有关即:2n(四)有的可对每位数同时减去第一位数,成为第二位开始的新数列,然后用(一)、(二)、(三)技巧找出每位数与位置的关系.再在找出的规律上加上第一位数,恢复到原来.例:2、5、10、17、26……,同时减去2后得到新数列:0、3、8、15、24……,序列号:1、2、3、4、5分析观察可得,新数列的第n项为:n2-1,所以题中数列的第n项为:(n2-1)+2=n2+1(五)有的可对每位数同时加上,或乘以,或除以第一位数,成为新数列,然后,在再找出规律,并恢复到原来.例:4,16,36,64,?,144,196,…?(第一百个数)同除以4后可得新数列:1、4、9、16…,很显然是位置数的平方.(六)同技巧(四)、(五)一样,有的可对每位数同加、或减、或乘、或除同一数(一般为1、2、3).当然,同时加、或减的可能性大一些,同时乘、或除的不太常见.(七)观察一下,能否把一个数列的奇数位置与偶数位置分开成为两个数列,再分别找规律.三、基本步骤1、先看增幅是否相等,如相等,用基本方法(一)解题.2、如不相等,综合运用技巧(一)、(二)、(三)找规律3、如不行,就运用技巧(四)、(五)、(六),变换成新数列,然后运用技巧(一)、(二)、(三)找出新数列的规律4、最后,如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则用用基本方法(二)解题四、练习题例1:一道初中数学找规律题0,3,8,15,24,······2,5,10,17,26,·····0,6,16,30,48······(1)第一组有什么规律?(2)第二、三组分别跟第一组有什么关系?(3)取每组的第7个数,求这三个数的和?2、观察下面两行数2,4,8,16,32,64,...(1)5,7,11,19,35,67...(2)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取每行第十个数,求得他们的和.(要求写出最后的计算结果和详细解题过程.)3、白黑白黑黑白黑黑黑白黑黑黑黑白黑黑黑黑黑排列的珠子,前2002个中有几个是黑的?4、3^2-1^2=8×15^2-3^2=8×27^2-5^2=8×3……用含有N的代数式表示规律写出两个连续技术的平方差为888的等式五、对于数表1、先看行的规律,然后,以列为单位用数列找规律方法找规律2、看看有没有一个数是上面两数或下面两数的和或差。
数列的规律知识点
数列的规律知识点数列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广泛应用于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了解数列的规律及相关的知识点,有助于提升数学能力和解题能力。
本文将介绍数列的基本概念、数列的分类、数列的常见规律等内容。
一、数列的基本概念数列是由一系列按特定顺序排列的数构成的序列。
每个数称为数列的项,项的位置称为项数。
数列可以用一般项公式或递推公式来表示。
一般项公式可以直接求得数列的任意项,而递推公式则是通过前一项或前几项计算后一项。
二、数列的分类根据数列的规律和性质,可以将数列分为常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混合的数列等多种类型。
1. 常数列:由相同的常数构成,如1, 1, 1, 1, 1...2. 等差数列:相邻项之差相等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
常用的公差表示等差数列的公差值。
例如1, 3, 5, 7, 9... 是一个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3. 等比数列:相邻项之比相等的数列,称为等比数列。
常用的比值表示等比数列的公比值。
例如1, 2, 4, 8, 16... 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4.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混合的数列:这类数列具有部分项是等差数列,部分项是等比数列的特点。
例如1, 2, 4, 7, 11... 是一个部分项为等差数列,部分项为等差数列的混合数列。
三、数列的常见规律数列的规律可通过观察、分析和计算来确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数列规律。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n,其通项公式为an = a1 + (n-1)d,其中a1为首项,n为项数。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公比为r的等比数列an,其通项公式为an = a1 * r^(n-1),其中a1为首项,n为项数。
3. 常数列的通项公式:由于常数列的所有项都相同,可直接表示为an = c,其中c为常数。
4. 数列的求和公式:对于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可以通过求和公式来计算前n项和。
对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为Sn = (a1 + an) * n / 2;对于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为Sn = a1 * (1 - r^n) / (1 - r),其中Sn为前n项和。
数列的规律与求和公式
数列的规律与求和公式数列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数值排列形式,其中的数字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
数列的规律及其求和公式在数学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掌握了数列的规律与求和公式,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介绍数列的规律与求和公式,并通过实例进行解说。
一、等差等差数列是一种数列,其中的两个相邻项之间的差值保持不变。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1 + (n-1)d,其中An表示第n个项,A1表示第一个项,d表示公差。
在等差数列中,每一项与首项的差值为d。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为Sn = (n/2)(A1 + An),其中Sn表示前n项和,A1表示第一个项,An表示第n个项。
通过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我们可以轻松计算任意项数的等差数列的和。
例如,给定一个等差数列:2,5,8,11,14,.....,其中首项A1= 2,公差d = 3。
我们可以使用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来计算该等差数列的任意项和前n项的和。
二、等比等比数列是一种数列,其中的两个相邻项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1 × r^(n-1),其中An表示第n个项,A1表示第一个项,r表示公比。
在等比数列中,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值为r。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为Sn = A1 × (1 - r^n) / (1 - r),其中Sn表示前n 项和,A1表示第一个项,r表示公比。
通过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我们可以计算任意项数的等比数列的和。
例如,给定一个等比数列:3,6,12,24,48,.....,其中首项A1= 3,公比r = 2。
我们可以使用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来计算该等比数列的任意项和前n项的和。
三、斐波那契斐波那契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其中每个项都是前两项之和。
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为Fn = Fn-1 + Fn-2,其中Fn表示第n个项,F1 = 1,F2 = 1。
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独特且十分有趣,常常在自然界中出现。
数列的认识与规律
数列的认识与规律数列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由一系列按照特定规律排列的数字或者其他对象组成的序列。
在数学中,研究数列的认识与规律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介绍数列的基本概念、常见类型以及数列的规律。
一、数列的基本概念数列是指一串按照特定规律排列的数字或其他对象的序列。
数列中的每个元素被称为项,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有a₁, a₂, a₃等。
数列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
对于无限数列来说,由于无法逐个列举出所有项,我们通常使用通项公式或者递推公式来表示。
二、常见数列类型1. 等差数列在等差数列中,任意两个相邻项之间的差值都相等。
更形式化地说,设数列为a₁, a₂, a₃, ...,则有aₙ - aₙ₋₁ = d,其中d为公差。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ₙ = a₁ + (n-1)d。
2. 等比数列在等比数列中,任意两个相邻项之间的比值都相等。
设数列为a₁,a₂, a₃, ...,则有aₙ / aₙ₋₁ = q,其中q为公比。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ₙ = a₁ * q^(n-1)。
3. 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其前两个项为1,后续的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和。
即a₁ = 1, a₂ = 1, aₙ = aₙ₋₁ + aₙ₋₂。
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应用,如植物的分枝、兔子的繁殖等。
三、数列的规律与性质数列的规律是指数列中各项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列本身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数列规律与性质:1. 数列的递增与递减当数列中的每一项都比前一项大时,称为递增数列;当数列中的每一项都比前一项小时,称为递减数列。
2. 数列的周期性某些数列具有循环出现的规律,在一定的项数后,数列中的项将会重复。
这种数列称为周期数列,可以通过观察数列的前几项进行判断。
3. 数列的求和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数列,我们可以求出其前n项的和。
这种求和的过程称为数列求和,可以通过数列的规律和相关公式来实现。
四、数列的应用数列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规律的奥秘——括号序列摘要本文探讨了在一定限制条件下“合法括号序列”的数量。
使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先有条理地分析、探索出递推的规律,进而推导得出公式。
引入定义“括号序列”为一串由“(”和“)”组成的序列。
定义“合法的括号序列”为一个可以将“(”和“)”配对,从而满足以下条件的括号序列:1、“(”和“)”数量相等。
2、两对括号之间要么是包含关系(形如“(())”),要么互不相交(形如“()()”).不难证明,一个合法的括号序列只有一种合法的配对方法。
接着,我们把一个括号序列写成“分行”形式:例如把()(()((())()))(())写成:()( )( )()( ) ()( )()()则我们定义“合法括号序列的深度”为其“分行”形式所占用的行数(例如以上序列的“深度”就是4)。
当然,也有更严谨的定义方法:“深度”就是原序列任意前缀中“(”和“)”数量之差的最大值。
也就是说,设原序列为A,从A的开头开始从左往右选取连续的一些字符,就能“截”出一串新的括号序列V(不一定合法),并求得V序列中“(”与“)”数量之差。
通过这种方式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差,就是A序列的深度。
为什么?因为在“分行形式”中,从开头往右看,看到一个“(”就代表着“以后的字符向下进一行”,看到“)”就代表着“以后的字符向上回退一行”,两者相抵,所以把两者数量相减,就能得到V序列最后一个括号的深度。
这样的话,最深的括号的深度——也就是所得差的最大值——即为A序列的深度,也就是其分行形式占用的行数。
因此,以上两种对“深度”的定义等价。
问题来了:给定正整数N和K,找出一种高效的算法,用以求包含N对括号且深度为K的合法括号序列数量。
一种简单但是错误的算法显而易见,解决此问题的高效方法是递推。
但是,每次从哪几个数递推到那几个数?递推几次?按照什么规律递推?不难想到的一种方法是:首先,死算出N=1情况下的结果:当K=1,所求结果为1。
对应的序列有:()当K≠1,所求结果为0。
于是,把N=1时的所有序列:()在任意合法位置添加一对括号:()() (()) 新添加的用红色标记。
就不重不漏地得到了N=2时的所有序列。
故当N=2时:当K=1时,所求结果为1。
对应的序列有:()()当K=2时,所求结果为1。
对应的序列有:(())当K≠1且K≠2时,所求结果为0。
于是,把N=2时的所有序列: ()() (())在任意合法位置添加一对括号:()()() ((()))(()())(())()就不重不漏地得到了N=3时的所有序列?这下,我们发现了问题!图中标出的三对序列被重复计算了!所以,以上算法——虽然它可以通过改进来变得很高效——归根结底是错误的!让我们总结一下错因:在以上方法中,我们是如何得到某一个序列的?从最基本的“()”开始,我们不断在任意合法位置添加一对括号,最后得到所有序列。
但是,以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用多种顺序添加括号,来得到同一个序列,因而导致重复计算。
也就是说,导致错误的是,一个序列,有多种得到它的方法!所以,我们要适当调整添加括号的顺序,使得每一个序列有且仅有一种得到它的方法——至少在“不断添加括号”的思路下是如此。
一种正确但略显复杂的算法如何调整顺序呢?不难想到,可以“从左往右”添加括号。
位于同一个合法括号序列中的两对括号A和B,如果A的左括号在B的左括号左边,就说A在B左边;反之,就说A在B右边。
举个例子:对括号序列()(()((())()))(()),在“从左往右添加”的方法下,是这样得到它的:(新添加的用红色标出。
)1、()2、 ()()3、 ()(())4、 ()(()())5、 ()(()(()))6、 ()(()((())))7、 ()(()((())()))8、()(()((())()))()9、()(()((())()))(())这时,我们发现,在添加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现象。
第一,每次,把当前序列中红色左括号右边(不包括它自己)的部分截取出来,那么其中一定全是“)”;第二,每次红色的一对括号的左右两半都是紧挨着的。
为什么?道理并不难。
第一:因为我们“从左往右”添加括号,所以每次添加的一对括号一定是“最右边”的一对。
又因为我们用左括号位置来判别两对括号之间的“左右”关系,所以新添加的左括号一定是最右边的左括号,进而,它的右边没有左括号,就全是右括号。
第二:因为红色左括号的右边全是右括号,所以如果红色右括号不是紧挨其右,红色的一对括号之间就有且仅有一些黑色右括号。
这样当前序列就不合法了,因为红色的一对括号与某些黑色括号部分相交。
因此,红色的左右括号必然紧邻。
事实上,只要简单地遵循以上两个原则添加红括号,就能做到“从左往右”添加。
让我们总结一下:1.我们从空序列“”开始;2.每次,我们在末尾连续的右括号之间或者在紧挨其左处;3.添加一对左右紧邻的新括号;4.就可以不重不漏地得到任意的合法括号序列。
这样,我们记为包含i 对括号、深度为j 、且末尾连续的“)”数量为p 的合法括号序列数量。
那么,对自然数i,j,p,(j ≥p )我们可以得到递推式:⎪⎪⎪⎪⎪⎪⎩⎪⎪⎪⎪⎪⎪⎨⎧>=>++==>≠>>>>≤=====>>===-------=-∑)1,1()1,1(1),0,0,1()0,0(0)0(1)0,0(0)1,1(0)1(11,1,11,,1,,11,,1,,i j p i A A A j p i j p j p i A j p i p j i jp i jp i ijp A p j i j j i j j i jp m m j i pj解释一下其意思:对于第1行:当i=1,j=1,p=1时,易知只有一个合法序列: ()对于第2 、3、5行:这两种情况不存在合法序列。
对于第4行:当i=j=p=0,唯一的合法序列是空序列“”。
对于第6行:首先需要明确的是,p 不仅是序列末尾连续的“)”数量,也是序列中最右边一对括号的深度。
i >1表示括号数量不止一个;p>0,j>0是序列合法性的保证。
p ≠j 表示:最右边一对括号的深度不等于序列深度,也就是说,p j A ,,i最右边一对括号不是最深的,把它删去也不会减少序列深度。
所以说,把它删去会得到包含i-1对括号、深度仍为j 的括号序列。
至于删去后的p 值,分类讨论:当删去的左括号左边是另一个右括号时:p 不会减少,因为那一个右括号在最右边的一对括号被删去后会补齐被删去的右括号的位置。
p 会增加吗?可能,因为删去后, 来补齐空缺的可能不止一个右括号。
最多几个?不超过j,因为删去 后末尾连续的“)”数量不可能超过深度j 。
于是,此时删去后的p 值小于等于j ,大于等于原来的p 值。
当删去的左括号左边是另一个左括号时:因为此时没有 紧邻删去括号左边 的右括号来补齐空缺,p 值会由最右边一对括号的删去而减一。
此时,删去后的p 值是原来p 值减一。
综上,删去后的的p 值大于等于原来的p 值减一,小于等于j ;j 不变;i 减一。
此时反方向考虑:对于,p-1≤m ≤j,所有包含i-1对括号、深度为j 、末尾连续“)”的数量为m 的合法括号序列中,都有且仅有一个位置,使得:1、在该位置添加新括号符合上文讨论的“从左往右”的添加原则;2、在该位置添加一对新括号能产生一个包含i 对括号、深度为j 、末尾连续“)”的数量为p 的合法括号序列。
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所有新的合法括号序列,不重不漏地组成了所有包含i 对括号、深度为j 、末尾连续“)”的数量为p 的合法括号序列的集合。
也就是说。
对于第7行:由p=j=1可知,第五行所表示的括号序列必然都形如()()()...()()()也就是说,任意两对括号之间互不相交。
易知,此时只有一个合法序列,所以对于第8行:i>1表示括号序列包含超过一对括号;p=j 表示最后一对括号的深度和序列深度相等,也就是说最后一对括号是序列中最深的括号之一;j>1表示序列深度大于1。
首先,要是把最右边一对括号删去的话,i 会减一。
而j 和p 呢?分类讨论:当最后一对括号是序列中唯一的最深的括号时:要是把这对括号删去的话,新序列的深度必然减少1,即j 会减一。
接着,因为原先j=p,又有j ≥p 恒成立,而j 又减了一,所以p 至少也减一。
同时,因为只删去了一对括号,p 至多减一。
所以,p 一定恰好减一。
当最后一对括号是序列中(超过一对的)最深括号之一时:要是把这对括号删去的话,新序列的深度j 不变。
),0,0,1(j p j p i ≠>>>=p j A ,,i ),0,0,1(1,,1j p j p i A j p m m j i ≠>>>∑-=-=p j A ,,i )1,1(1==>j p i首先,新的p 小于等于新的j ,所以p 的值不会增加。
同时,因为 只删去了一对括号,所以新的p 相较原来至多减少1。
因此,p 要么不变,要么减一。
尝试后发现,两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综上,有三种可能发生的情况:1.i 减一,j 减一,p 减一;2.i 减一,j 不变,p 减一;3.i 减一,j 不变,p 不变。
此时再反方向思考:原先,我们通过删去最右边的括号从所有包含i 对括号、深度为j 、末尾连续“)”数量为p 的所有合法括号序列得到以上三种情况;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以唯一的方式添加最右边的括号来从以上三种情况不重不漏地得出所有包含i 对括号、深度为j 、末尾连续“)”数量为p 的所有合法括号序列。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了。
综上,我们找出了规律,列出了递推式,就可以按照这个式子来高效计算了。
然而,还有一个永恒的问题: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吗?事实上,可以。
我们注意到原先的递推式中出现了求和运算,需要一个个相加才能完成,当数值很大或需要相加的数很多的时候十分繁琐。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进它。
我们令∑==p m m j i p j i A B 0,,,,,那么原递推式中就可以用2,,1,,1----p j i j j i B B 来代替了,原本繁琐的多次加法运算就被化为一次减法运算。
而我们所额外要做的,就是维护B 。
事实上,每次算出一个,我们就可以按照递推式⎪⎩⎪⎨⎧>+==-)0()0(1,,,,,,,,p B A p A B p j i pj i p j i p j i 来简单易行地维护B 。
好了,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借助问题中的内在规律找到了一种十分高效的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但是,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吗?答案是肯定的。
一种正确、高效且巧妙的算法我们一直在采用“不断添加”的思路来解题,是时候换一换了。
我们记j i A ,为包含i 对括号、深度为j 的合法括号序列数量,当i 、j 非常大时,计算j i A ,就是一项庞大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