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调研与培养模式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调研与培养模式思考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内49家大型文化创意类企业进行调研,分析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的特点,针对性提出现有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标签: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
文化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是以创意为核心,向社会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现代服务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我国,2006年召开的首届中国创意产业大会组委会提出十大创意产业类型,即数字软件产业、设计产业、广告公关与咨询策划产业、创意地产与建筑业、品牌时尚产业、广播影视产业、新闻出版业、文化艺术产业、工艺品产业、创意生活产业。
21世纪,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成为仅次于金融的第二大产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三市,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GDP 的增长速度。
2010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
2010年3月,河北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明确了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确定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旺盛。
但是现实中却存在一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社会对创意人才如饥似渴,另一方面是许多相关专业毕业生一职难求。
其中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供给、培养与市场需要不协调。
在此背景下,本次研究从企业需求的角度,采用问卷调差和深入访谈的方法,对河北省内49家大型文化创意类企业(广播影视业5家、动漫产业5家、图书音像业3家、出版业8家、网络文化业8家、文化旅游业9家、培训业6家、文化艺术品5家)开展了企业人才需求专项调研。
调研的内容包括:企业最为紧缺的人才;对毕业生专业技能和素养的要求;企业对学校教育的认知与评价。
在走访这些企业过程中,与企业主管人力资源或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采集第一手资料。
真正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针对性提出现有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缺陷,最后提出解决对策。
1 人才需求的特点
1.1 需求量最大的是营销和客户服务人员,最紧缺的是管理人员。
从调查的结果显示,文化创意产业企业需求量最大的是营销人员和客户服务人员。
从访谈中,发现企业对这两类人员的专业性无严格限制,既可以是与该行业相关的专业,也可以是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学历通常要求专科以上。
为了提高新进人员的工作技能,企业更为重视企业内部的岗前培训。
企业最为紧缺的是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
尤其缺少既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又谙熟市场经济规律,具有丰富的文化产业运作及经营管理经验的高层次、高素质的文化管理人才。
访谈中,现有企业管理层的人员大都采取内部提
升,或者外部引进的方式。
企业对相关工作经历和以往工作业绩更为重视。
通过内部提升的管理人员,通常会接受在职的深造和社会培训,了解和获取相关的经营管理知识。
我国从2004年中国传媒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的学生,河北省的高等院校也陆续设立了相关专业。
但是从调研的情况来看,65.4%的企业对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感兴趣。
因为,很多企业认为大学毕业生不可能直接从事管理岗位,必须要从基层做起,但是该专业的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往往与其它专业学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企业并没有很强的吸引力。
1.2 企业对人才专业技能的评价与要求
1.2.1 企业非常重视复合型人才的选择。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
其素质特征是:基础较宽、功底较厚、综合能力较强、适应性较大。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与人文专业、经营管理、传播技术、信息技术等密切相关。
因而,文化创意产业更需要具有多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
89.1%的企业认为复合型人才对企业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但是64.2%的企业认为在招聘中无法找到符合企业此类需求的人才。
58.1%的企业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应当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
现在企业非常需要既懂文化艺术又擅长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人才;资本运作、项目策划、文化经纪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既关注文化观照,又能创造赢利点;擅长媒介市场运作、具有战略思维的外向型经营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水平的人才。
1.2.2 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至关重要。
对于企业看重应聘者的哪方面优势,68.5%的企业选择“良好的专业技能”,34.9%的企业看重应聘者“社会阅历,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选择“学历职称”的只有11.7%。
由此可见,专业知识技能和一定的工作经验相当重要。
但是,访谈中发现,不同行业的不同岗位对学历的要求和重要程度也存在差异。
虽然企业并不会把学历作用用人的唯一标准,但是不同层次的学历水平的确反应了学生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程度。
比如,在网络文化、动漫、电视广播等专业知识要求很高的岗位,学历普遍要求本科以上,有的则要求硕士以上。
1.2.3 企业对新招聘的毕业生专业技能并不认可。
71.4%的企业认为,新招聘的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在原因分析中,72.6%企业认为学校课程设置和教授内容,不能跟现实工作实际很好的结合;66.7%认为学校只负责传授理论知识,而缺乏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55.4%认为学校教师对实际工作缺乏了解,与现实脱节。
1.2.4 学习成绩与实际工作能力相关性不强。
59.4%的企业认为毕业生学习成绩与日后实际工作能力的相关性不高。
普遍认为高校以学业成绩作为主要评判标准,而成绩只是一个结果,对过程的考察较弱。
而企业用人更具有務实性,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作为评判工作能力的标准。
1.3 企业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
在问卷设计中,作者将企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的选项设为:创新意识、敬业、实干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诚实等。
并要企业必须从中认为最重要的三种基本素质。
如果不再选项之列的,可以文字填答。
94.5%的企业选择的应当具有创新意识,77.8%的企业选择了团队协作,65.6%的企业选择了“敬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的行业,人才资本是文化创意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
创意人才,是指具有创意产业领域所需的艺术、技术、经营、管理等职业素质的人才,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以“头脑”服务为特征的、以专业或特殊技能(如设计)为手段的精英人才。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起点,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活动。
此次调研也证实了在此产业中的企业对人才创新意识的重视与要求。
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推崇创新、进行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它包括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和独立性思维等要素。
团队协作的能力是指,善于与人沟通、处理人际关系,并且在与他人合作的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能力。
有些毕业生由于沟通方式不当不但不能准确表达信息,还会影响团队合作。
因此,招聘时企业非常看重应聘者的沟通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习能力。
“敬业”意味着对工作勤奋努力和对企业具有奉献精神。
除此之外,有些企业还提到具有承受压力的能力。
在工作中,面临困难,具有迎难而上的无畏精神。
2 针对人才需求特点分析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定位无差异和专业设置不当导致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严重脱节。
不同地区高校学历层次人才培养在制定同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时,没有依据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差异布局。
文化产业市场相关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与高校文化产业人才无差异培养之间形成矛盾。
为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河北省各地方高校相继开设了文化产业专业。
但是,受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学校盲目开办文化产业热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往往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学科设置、教学资源等开设文化产业相关课程,而不关注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地方文化产业发展需求,造成地方高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
另外,文化产业涵盖的行业较多,各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大多没有明确细分行业针对性,大都笼统地将专业名称定为文化产业管理或文化管理。
由于专业方向特色不鲜明,学生只是泛泛地掌握了一些相关知识,专业技能不突出,知识面较窄。
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需求。
2.2 高校培养人才缺乏行业实践经验,而企业急需具有实践经验的市场人才,二者形成强烈反差。
高校实践能力培养流于表面。
本次调研中82.4%企业认为学校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实践,我省地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对实践重视不够。
实践教学环节存在形式少、比重小;即使开展专业实习,也大多流于形式,缺乏“现场参与式”的技能训练。
师资力量上,河北省大部分院校教授文化产业相关课程的教师基本上是从其他学科上转型而来,(比如艺术专业、历史专业等等)。
这些教师处于对文化产业初步接触的阶段,很难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支撑,更没有具体从业实践的经验。
所以,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无法指导专业实践。
企业有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但是,学校却没有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本次
调研数据结果显示:78.5%企业愿意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习机会;只有34.2%的企业与当地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数据显示出企业非常愿意参与学校教育,学校应当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提高培养人才的素质与专业技能。
教学人员也应该积极与业界人士请教,以获得良性互动,提升授课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 解决应对的策略
3.1 培育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需具有多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作支撑。
为此,地方高校要注重培养既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又善经营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
首先,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全面,不仅要包含文化理论及文化产业知识课程,而且应适当涉及经营、管理、产业开发等方面课程,加强对学生相关专业技能的教育;其次,鼓励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促使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兼修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专业的课程,获取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专业的双学位;第三,进行与文化产业相关学科及专业的整合工作,促进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为培养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3.2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要满足河北省各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地方经济需要对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进行专业方向细分。
在河北不同地区,业已形成和正在建设众多的众多产业项目,比如:河北出版集团文化创意园区、山海关影视拍摄基地、石家庄动漫基地、吴桥世界杂技博览园、清朝皇家猎场、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北戴河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基地、石家庄市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邯郸国际文化创意大厦、邯郸文化创意产业园、保定动漫基地等等。
地方域内高校是地方文化产业市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河北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条件,研究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与特色,根据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专门人才。
各地方高校应积极主动地与这些文化产业园区进行沟通与合作,根据文化园区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文化园区紧缺的产业人才。
一方面,能够有效解决学生毕业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急需人才。
与很多结构单一的产业类型不同,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由众多不同行业组成的庞大产业群。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特点和运行规律。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这个新兴的专业,必须要按照行业定位对专业方向进行细分。
如报纸、杂志、图书都属于纸质传媒;广播、电影、电视等电子传媒具有共同规律;动漫产业、网络游戏、手机网络等新兴产业内容则是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
因此在设置专业方向时可以依照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类别来进行划分,以提高该专业的行业针对性,满足企业对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
3.3 通过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用性是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突出特点,文化产业专业课程应当更多地体现实践性、操作性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应当切实抓好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包括电子商务实验室、信息技术实验室、网络实验室、数字化技术实验室、文化创作室等的建设。
其次,扩大学校的开放度和社会化,开展横向联系,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途径。
在文化产业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或与企业事业单位联合办学,建立教学、科研、
生产三结合的基地或联合体。
最后,本科教学的机构可以借鉴高职高专类学校的学校大力开展毕业班学生参加毕业前顶岗实习工作,这对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按照企业对岗位和技术的要求制订培养计划,强化训练。
就业前培训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意识、职业道德、心里素质、吃苦耐劳、安全意识等方面。
事实上,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师生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学校与文化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协作关系:有计划地对文化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保证文化产业专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方向性;定期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保证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性;按文化企业需求设计教学计划,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文化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应用项目开发,保证师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持续提高和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新颖性;开发实训基地,保证教育教学的实践性;进行学生就业指导和聘用工作,保证毕业生就业渠道的稳定性。
3.4 完善社會培训的平台。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特别是解决经营管理人才短缺问题,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
但是,从上述的情况看,仅仅依靠学历教育是不够的。
本次调研中,短期培训是企业从业人员的共同需求(高达8
4.8%)。
但是,79.2%的企业认为无法找到企业适合的培训途径和培训课程。
参加调研的49家企业中只有15家表示企业内部为各部门员工提供了临时的专业培训课程,3家企业专程请国外专业培训人员定期讲课。
完善社会培训的平台,加强专业资格培训,是培养文化产业急需人才和提升产业从业人员能力素养的重要途径。
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发展文化产业网络教育,成立专门的文化产业网络教育办学机构;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优化整合企业资源,利用高校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开展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培训,细分培训对象,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训的中坚作用。
参考文献:
[1]姚伟钧,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创新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2]陈一兵,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为发展文化产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J].北京教育,2006,3.
[3]张晓明,胡惠林等.2010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李萍,论成都域内高校成都地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7.
[5]张友臣,关于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忧思[J].东岳论丛,2006,3.
2010年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立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