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课堂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精品】
《叩问课堂》读后感
《叩问课堂》读后感《叩问课堂》读后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叩问课堂》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叩问课堂》读后感1这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周彬老师的着作,被《叩问课堂》一书里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吸引着。
周彬老师的观点总是那么入木三分,就像对面与你娓娓道来。
观点鲜明,畅所欲言,毫不避讳。
他的看法实在,只有一线的老师才能体会到“那就是心声”。
本书一共五辑,第一辑:莫把课堂当秀场。
第二辑:让学生学习走出迷失之境。
第三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进退之道。
第四辑:课堂教学何以为师生共享。
第五辑:考试成绩究竟是谁的命根。
在这五辑内容中,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第一辑莫把课堂当秀场书中的“并非只有师爱才能催生教育”提到决定师生关系的并不是教师是否应该爱学生,而是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能够换回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比率。
可是真正提高这个比率,需要的是教育智慧,而不是简单地增大感情投入。
可我一直以来,以为只要爱学生就能更好地催生教育,所以总会在工作中产生莫名的烦恼,为什么有时爱学生却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读了才知道教师对学生的爱,真正起到教育效果的却是学生真正能产生多少对老师的爱。
爱他人是学生敞开学习心灵的前提,如果学生爱戴教师,他就会发自内心地拥护这位教师,并进而将这种拥护转化为学习动力;而且只要学生爱戴教师,他就会因为这份爱戴的存在而喜欢上学习,而不去追问这份爱戴是来自何处,也不去追问教师是否为他付出了多少关爱。
第二辑让学生学习走出迷失之境“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当中的观点最让我感触。
什么学生是差生?在当今“分数高于一切”的指挥棒下,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差生。
那么,学生表现的好坏,也会在教师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观念。
对学生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于样样都差,成绩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
叩问课堂读后感
叩问课堂读后感叩问课堂读后感(一)《叩问课堂》这本书,我觉得很多话说到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里,所以决定:一定好好地读读这本书。
仔细、认真地阅读了《叩问课堂》的一些篇章,心情也不断地变化:浅浅地一看,心情激动;仔细品味又一阵汗颜;认真反思,又有一种无奈的感觉。
周老师在自序中说如果远离课堂,似乎就无法畅谈教育;如果置身课堂,却又无法直面教育。
那么处于一线教师的我们,是把自己置身课堂,还是让自己远离课堂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但在真实的课堂中,我们教师往往抢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乎课堂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辛苦。
教师付出多,而学生未必领情。
这样的课堂对谁更重要呢?教师要完成教的任务,学生未必能完成学的任务。
当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时,我们未必尊重了教学规律,也未必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或者说忽视了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
当我们埋怨学生笨的时候,其实我们并没有去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是因为学生笨,而是因为学生根本没有参与课堂。
最近在部分学生身上做了试验,我吃惊的发现,那些所谓的差学生,当我不断给他机会,让他展示自己的时候,他的表现竟会如此出色。
但是长期游离课堂之外的他们,这需要教师足够的耐心才行。
当我们能够这样去做、这样去想的时候,就说明我们能够理智地思考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了,我们何苦束缚于课堂之中,为何不尝试走出课堂之外,看看课堂之外的精彩呢?“爱”永远是我们生命中的主题,爱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我在看周老师书的时候,我也在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就一定有教育吗?问题是这样的爱于学生而言,有没有意义,没有意义的爱,让学生无法感知的爱,又如何演生教育。
教师的爱是泛爱,教师要爱所有的学生,特别是所谓的“问题学生”,当我们的爱能够润物细无声地传达给学生内心世界时,并因此能够产生共鸣时,教育也就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反之我们对学生的爱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又如何有教育的作用。
叩问课堂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叩问课堂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叩问课堂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叩问课堂读后感1最近一直在读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读后感慨很深。
作者从远离课堂的一个旁观者的独特角度解读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
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生动形象的比喻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几点就是:1、独特的视角,让我这样一个当局者由“迷”渐渐到“清”。
说句老实话,教师这份工作我已经干了十二年,但看过这本书之后一个真实的课堂才逐渐浮现于我的眼前。
文中这样一段话确实值得让人沉思:“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能把课堂看得更加清楚与明白;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或许这样才能把课堂从感性的海洋中营救出来。
很怕为了课堂教学质量,而把课堂教学当作生命中的一切,虽然这是一种教育理想,但却是一种善意的固执,是一种并不值得称赞的执着。
”2、生动形象的比喻,让人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
这也印证了李镇西老师所说的“往往最高深的理论又是最朴素的。
”的道理。
特别是作者将教师这一职业和医生、驾驶员作了很多精彩的类比,印象颇深。
3、实用而可操作性的建议,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益。
以往读很多的教育理论类书总是觉得说的有道理、有同感和共鸣,但是只能解决情感上的不快。
读后仍然不能对实践有帮助。
可是,课堂教学对我好象永远都是一个谜,我只有不断走进课堂,研究课堂,不断去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同时,我又不得不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审视课堂,思考课堂,方能揭开课堂教学的谜底。
尽管如此,面对课堂教学,我想我永远都是一个学习者。
叩问课堂读后感2但话又说回来,我们是一线的教师,每天都必须“置身于课堂”,又怎能不“直面教育”!“置身于课堂”,我们该如何去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喜欢我们所创设的课堂氛围?或许我们该用博学多识、用旁征博引去吸引学生;或许我们该用我们的慈爱去赢得学生对我们课堂的爱;或许我们用我们的知识再加上一定的教育教学技巧去吸引学生?或许……“置身于课堂”,天天面对学生,一届又一届,时间久了,我们更习惯于随意地讲那些烂熟于心的教材内容,而对讲台下的一茬又一茬学生熟视无睹。
2023年《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范文
2023年《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范文标题:思考未来教育:《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引言:近年来,教育界对于未来教育的讨论与探索愈发热烈。
作为一个广大教育从业者,我深感现行教育模式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因此我怀揣着期待和好奇,选择了阅读著名教育学家陈鸣谦的《叩问课堂》。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教育需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心得和体会。
一、反思现行教育体制的局限《叩问课堂》首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现行教育体制的问题,例如,学生是否真正高兴并乐于学习,教育是否真正解放了学生的思维等。
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深刻反思。
在课堂中,学生被被动地灌输知识,缺乏对知识的主动追求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这一点,陈鸣谦在书中用实际案例予以佐证,使我深感教育体制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限制。
二、强调学习任务的质量陈鸣谦在书中特别强调学习任务的质量,以及教与学的互动。
他认为,学习不是被迫完成任务,而是主动参与、乐于思考与合作的过程。
通过举例和实践,他指出了大量任务量和强调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付出了较多时间和精力,却达不到预期学习效果的现象。
这一观点引发了我对于教学任务的重新思考。
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创意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解决问题和探索中获得真正的成长。
三、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叩问课堂》强调不同学生个性和需求的多样性,提出了“拥抱差异”和“因材施教”的观点。
这使我深刻意识到,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差异化教学。
我们不应该期待学生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产品,而是应该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陈鸣谦在书中强调教育评价应该是多元化和综合性的,而非简单的考试试卷成绩。
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作品展示、实践经验、创新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
这一观点引发了我对现行考试导向的评价体系的思考。
叩问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
叩问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叩问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当品看完一部著作后,坚信大伙儿都是有许多非常值得共享的物品,现在是时候抽出来時间写写读后感了。
如何写读后感才可以防止写出“流水账单”呢?下边是我用心梳理的叩问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仅作参考,期待可以协助到大伙儿。
叩问课堂教学阅读感想1课堂教学充斥着性命魅力,有秘决吗?阅读文章《叩问课堂》,好像就能找到答案。
杨老师说:课堂教学不仅是老师的颜面,或是学员的颜面,是老师与学员一同的颜面。
正由于课堂教学拥有这般关键的功效,因此教学课堂品质的优劣,变成老师能不能存活的关键性能量。
为了更好地让教学课堂这张脸有活力,有魅力,青春永驻靓丽,大家会想方设法去装饰、去打扮。
我们知道脸蛋儿白里透红漂亮,只靠装饰是无法保持的,要靠人体营养成分均衡。
教学课堂也是这般,教学课堂真真正正的美是一种人与环境,是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美。
近期一直在学周彬教师的《叩问课堂》,读后感叹很深。
创作者从避开课堂教学的一个监视者的与众不同视角讲解了现阶段教学课堂中的诸多缺点。
读后你迫不得已钦佩创作者那客观的思索、从入门到精通的分析、生动形象的形容及其高—瞻远瞩的眼光……书里交给我印像深刻的几个方面便是:1、与众不同的角度,要我那样一个当局者由“迷”逐渐到“清”。
说句实在话,老师这一份工作中我已经做了十二年,但看了这本书以后一个真正的课堂教学才慢慢闪过于我的眼下。
原文中那样一段话的确非常值得令人思索:“跳出来课堂教学看课堂教学,使我们离课堂教学远一点,再远一点,大家就可以把课堂教学看得更为清晰与搞清楚;跳出来课堂教学看课堂教学,使我们清除对课堂教学早已充满的理性,培养大量的客观,也许那样才可以把课堂教学从理性的深海中解救出去。
很怕为了更好地教学课堂品质,而把教学课堂作为生命中的一切,尽管它是一种文化教育理想化,但则是一种真诚的执着,是一种并不令人钦佩的固执。
”2、生动形象的形容,令人读起來一点也不费劲。
2024年读《叩问课堂》心得体会
2024年读《叩问课堂》心得体会《叩问课堂》一书是一部颇为引人深思的作品,作者通过剖析当今教育体制的弊端和问题,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和解决方法。
在____年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叩问课堂》在指出教育问题方面非常准确和犀利。
作者通过对现有教育体制的剖析,指出了学生过度应试化、被教育机构束缚的问题。
在当今教育体制下,学生们不再对知识有真正的渴望和求知欲望,而是只追求分数和升学机会。
这导致了学习的目标变得功利化,学生们抱着应试的心态去学习,而非真正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种趋势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损害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叩问课堂》在提出改革方案方面也非常有见地。
作者认为,应该逐步改变教育体制,从灌输式的教育转变为启发式的教育。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而非仅仅追求知识的堆砌和记忆。
学生应该成为知识的主人,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同时,作者还提出了开放式课堂的概念,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另外,《叩问课堂》还在细节方面给予了一些非常有益的建议。
例如,教师需要放下权威形象,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教室应该成为一个充满互动和分享的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意见。
此外,教材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应该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动力。
在我个人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这些观点和建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获取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我尽量积极发言和提问,通过与同学们的讨论和交流,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我也会尝试着在学习中寻找乐趣和挑战,不再将学习视为一种枯燥乏味的任务。
此外,我还从《叩问课堂》中获得了一些教育方面的启示。
叩问课堂读后感
叩问课堂读后感
《叩问课堂》是周彬老师的一本著作,最近我阅读了这本书,感慨颇深。
从书中我深刻体会到,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脸面,还是学生的脸面,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
正因为课堂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教师能否生存的决定性力量。
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 独特的视角:以一个旁观者的独特角度解读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让我这个当局者由“迷”慢慢到“清”。
- 生动形象的比方:将教师这一职业和医生、驾驶员作了许多精彩的类比,让人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
- 实用而可操作性的建议: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益,以前读许多的教育理论类书籍,只能解决情感上的不快,读后仍旧不能对实践有帮助,而这本书的建议可以直接运用到实践中。
总的来说,《叩问课堂》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建议。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
《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叩问课堂》这本书是教育学家李战博士的著作,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以下是我个人的读后心得和体会。
首先,《叩问课堂》的核心观点是:“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是学生的学习导师。
”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和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在叩问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引导者和促进者,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
在书中,李战博士提到了一种被称为“问课”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
教师的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也可以是引导性的,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这种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和富有激情。
另外,《叩问课堂》还强调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合作性。
传统的课堂中,学生通常是被动的听众,而在叩问课堂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这样的课堂氛围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在阅读《叩问课堂》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者,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育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只有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外,《叩问课堂》还提到了评价的重要性。
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是注重考试成绩和单一的知识记忆,而在叩问课堂中,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和评估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叩问课堂》读后感(一)
《叩问课堂》读后感(一)《叩问课堂》读后感这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周彬老师的着作,被《叩问课堂》一书里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吸引着。
周彬老师的观点总是那么入木三分,就像对面与你娓娓道来。
观点鲜明,畅所欲言,毫不避讳。
他的看法实在,只有一线的老师才能体会到那就是心声。
本书一共五辑,第一辑:莫把课堂当秀场。
第二辑:让学生学习走出迷失之境。
第三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进退之道。
第四辑:课堂教学何以为师生共享。
第五辑:考试成绩究竟是谁的命根。
在这五辑内容中,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第一辑莫把课堂当秀场书中的并非只有师爱才能催生教育提到决定师生关系的并不是教师是否应该爱学生,而是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能够换回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比率。
可是真正提高这个比率,需要的是教育智慧,而不是简单地增大感情投入。
可我一直以来,以为只要爱学生就能更好地催生教育,所以总会在工作中产生莫名的烦恼,为什么有时爱学生却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读了才知道教师对学生的爱,真正起到教育效果的却是学生真正能产生多少对老师的爱。
爱他人是学生敞开学习心灵的前提,如果学生爱戴教师,他就会发自内心地拥护这位教师,并进而将这种拥护转化为学习动力;而且只要学生爱戴教师,他就会因为这份爱戴的存在而喜欢上学习,而不去追问这份爱戴是来自何处,也不去追问教师是否为他付出了多少关爱。
第二辑让学生学习走出迷失之境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差生同样也可以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大诗人拜伦在小学读书时,成绩也是全班倒数第一;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数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因为成绩差常被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后来,却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爱迪生在读小学时被誉为爱捣蛋的孩子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学生也是如此,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作为教师,我们在上好自己课的同时,还要时刻懂得如何关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热爱差生。
2024年《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叩问课堂》是一本关于教育问题的畅销书,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震撼和思考。
本书作者以他多年的教育经验和观察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批判和反思,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新思路和方法。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程度有了进一步提升,也明白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手段。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而非简单的传授知识。
作者认为,在传统教育中,老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的源泉和学习的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然而,这种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潜力。
因此,作者呼吁要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体多样性和潜能发展的新型教育体系。
书中列举了很多案例和实践经验,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策略。
其中一个例子是在课堂上提问的问题。
传统上,老师通常提问的方式是封闭性的,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而且往往是事先预设好的。
这种提问方式并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相反,作者提倡采用开放性的提问方式,并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和交流。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除了提问的方式,作者还强调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在传统教育中,老师往往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学习方式。
因此,作者建议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自己适应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听从,这种模式往往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而《叩问课堂》则提出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育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这种教育模式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叩问课堂》读后感
《叩问课堂》读后感
《叩问课堂》是一部关于教育改革和教师成长的书籍,通过讲述作者亲身经历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和反思。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学生是教师最好的老师,这一观点使我开始思考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成长,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同时,书中还强调了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通过阅读《叩问课堂》,我明白了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反思,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
总的来说,读完《叩问课堂》后我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也激励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升。
2024年《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2024年《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范文《叩问课堂》是杨东平教授的著作,书中介绍了他多年来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经验。
作者认为现有的教育体系存在很多问题,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反思来改进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教育产生了很多新的想法和体会。
首先,教育应该是引导思考而不是灌输知识。
作者提到了教育的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方式,另一种是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灌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
而启发式的教育模式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和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
这种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其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育不应该局限于教室,更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作者提到了美国的“体验教育”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可以立即在实践中应用。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还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此外,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天赋,而教育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相应的条件和机会来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作者提到了很多关于兴趣和个性发展的案例,如钢琴学习的例子。
有些学生对钢琴非常感兴趣,他们乐于去学习和练习,而有些学生对钢琴没有兴趣,强制他们去学习只会浪费时间和资源。
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来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方式,让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最后,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传统的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但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需要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如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通过阅读《叩问课堂》,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叩问课堂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叩问课堂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叩问课堂范文篇1扣问课堂是一本好书,它为我照亮教育中前进的道路,解开我心中困惑的结,让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方向。
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剖析课堂之病症,让我陷入沉思,并获得心灵的顿悟。
书中阐述的一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并有了新的认知。
观点一:跳出课堂看课堂。
课堂对于教师而言,犹如人的脸面。
如果就课堂论课堂,抛开课堂背后的本质,就会背离教育,渐行渐远。
这如同仅从美化脸面上做文章,涂脂抹粉,而不顾及人的内在品质。
我们应该跳出课堂看课堂,离课堂远一点,才能把课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会消除对课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即从自身专业素养、外部条件等课堂外的宏观认识上去理性思考,这样也许会对课堂教学问题认识得更深刻、更持久。
像这样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老师换个角度看自己的课堂,作为一个旁观者理智的分析自己的课堂,换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
为我们的反思成长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
书中帮助我们分析了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1)教师教学思维不够清晰与接受的逻辑训练有关。
这是教师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疏忽而导致的。
书中告诉我们,哲学课程与教育学课程都以培养教师的教学逻辑思维能力为主,为我们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指明了方向。
(2)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与非重点知识的混淆,在于教师对学科知识与教学大纲的理解不够。
很显然作为一个专业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在专业上过硬。
观点二: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才可能提高课堂效率。
是的,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搞不好会“因爱致恨”,如果把“关心学生”转换成“关心学习”,在学生看来是功利的表现,对于考的差的学生他们或许不需要教师讨论成绩好坏,而是需要教师理解他本人的辛酸。
同时作者还告诉我们,教师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给学生以尊重和关爱,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会爱上教师。
决定师生关系的并不是教师是否应该爱学生,而是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能够换回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比率,要想提高这个比率需要的是教育智慧,而不是简单的增多感情投入。
叩问课堂读后感
叩问课堂读后感叩问课堂读后感1读了周彬教授的叩问课堂,文章处处引人思考,直言不讳解读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现象,令人深思。
本书倡导了广大教师莫把课堂当成作秀和审视了学生为什么不愿意读书,从而提出可实行的办法,让学生走出迷境。
交给教师课堂中的进退的办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耐人寻味的案例小故事,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教育工作的一盏启明灯。
课堂是什么?这个最近简单的问题是《叩问课堂》直击的主题。
到底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还是学生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刚刚参加工作时,在教学中总是要按照着事先备好的课按部就班的教学生,总认为把预设好了的内容教会学生,这就算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在课堂上,我成为了主角儿,自导自演。
学生的思维被我束缚,积极性慢慢减退。
当学生提出质疑或者疑问的时候,总不能第一时间给学生最好的解答。
更不用说抓住生成性的问题,进行引导。
既然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那应该怎样表演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堂不是训练学生的场所,那怎样在有效的40分钟内让学生都有所收获,能力都有所提高,如果只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引领,能将知识学习扎实?这种种的问题一直伴着我,在矛盾和反思中一直迫切想知道答案。
本书直面抨击了,课堂重要的地位,对全盘否定了传统教育,带有西化味道教育观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倡导让每位老师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陸,反对华丽,讲求朴素务实;不论传统现代,讲求实事求是。
从而让我明白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总是不自觉的给学生贴标签,他是学习好的孩子,还有一些直接被归为差的学生的行列。
《叩问课堂》一章中提出:“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
”当今社会,考试成绩仍然占领着指挥棒的位置,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2024年《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范本(3篇)
2024年《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范本____年的秋天,我读到了一本名为《叩问课堂》的书,这是一本世界教育界知名学者著述之一,由中国教育学会出版的。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了期待和思考。
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下我对这本书的读后心得和体会。
《叩问课堂》这本书的基本立意是要探讨教育与教育者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叩和思考这些问题,进而改进和完善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这本书分为多个章节,每一章都涉及到不同的教育问题,比如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师专业发展等。
我觉得这种问叩的方式非常有启发性,因为只有不断地质疑和思考,才能够发现问题和改进问题。
在阅读《叩问课堂》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课堂教学的重新思考和理解。
作者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信息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让他们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我深深地认同这种教学模式,因为我自己就是通过实践和探索来获取知识的。
在学校的课堂上,我们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和演示,很少有机会去亲自实践和探索。
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既无趣又无效,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相反,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另一个我觉得很有意义的章节是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导致他们的教学水平无法提升。
作者呼吁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因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叩问课堂》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问题的独特思考和见解。
比如,作者质疑了对分数的过度依赖和评价的单一方式,提出了更加综合和多元的评价方法;他还提出了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日后的职业生涯和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叩问课堂读书心得
叩问课堂读书心得读了《叩问课堂》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仿佛在教育的迷宫中找到了新的出口,心中涌起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课堂,这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承载着知识的传递、思维的碰撞和灵魂的塑造。
然而,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课堂的本质?是否真的让课堂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书中提到,如今的课堂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这样的课堂缺乏活力和生机。
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也曾有过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思维游离的经历。
那时候,我渴望老师能多一些互动,多一些启发,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塞给我们。
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首先它应该是一个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场所。
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有趣的案例引入,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
比如,在讲解历史事件时,不要只是枯燥地罗列时间、地点和人物,而是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魅力。
其次,课堂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速度和能力。
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往往会让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而另一部分学生又觉得不够有挑战性。
因此,教师需要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再者,课堂应该鼓励学生的质疑和创新。
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往往被要求遵循标准答案,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
然而,正是那些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思维,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们应该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是错误的,也能在讨论和纠正中得到成长。
另外,课堂的评价方式也需要改进。
不能仅仅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样的评价方式更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让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反思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不能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不断地思考和改进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模板(3篇)
《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模板《叩问课堂》是一本关于教育问题的书籍,它向读者提出了很多关于课堂教学的疑问和问题,并试图引发读者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领域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如何改进教育方式提出了一些思考。
下面是我在读完《叩问课堂》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叩问课堂》向我们提出了很多关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疑问。
作者指出,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是以考试和分数为导向的,注重的是知识的传递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容易让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境地。
同时,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作者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观点和建议。
他呼吁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要提供一个积极和开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同时,他还强调了教育应该是关注学生整体发展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些观点和建议对于改善教育方式和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读完《叩问课堂》后,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意识到,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者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果我们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那么我们的教育将永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无法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同时,我也意识到,教育需要改革和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另外,通过阅读《叩问课堂》,我也更加关注了教育的公平问题。
作者提出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教育机会的不公平问题。
在我们国家,尽管教育是义务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教育资源在各个地区和学校之间分配不均,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范文
《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范文《叩问课堂》是一本关于教育问题的畅销书,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震撼和思考。
本书作者以他多年的教育经验和观察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批判和反思,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新思路和方法。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程度有了进一步提升,也明白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手段。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而非简单的传授知识。
作者认为,在传统教育中,老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的源泉和学习的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然而,这种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潜力。
因此,作者呼吁要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体多样性和潜能发展的新型教育体系。
书中列举了很多案例和实践经验,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策略。
其中一个例子是在课堂上提问的问题。
传统上,老师通常提问的方式是封闭性的,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而且往往是事先预设好的。
这种提问方式并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相反,作者提倡采用开放性的提问方式,并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和交流。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除了提问的方式,作者还强调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在传统教育中,老师往往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学习方式。
因此,作者建议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自己适应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听从,这种模式往往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而《叩问课堂》则提出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育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这种教育模式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教师读后感《叩问课堂》读后感
教师读后感《叩问课堂》读后感《叩问课堂》是一本研究教育问题的著作,作者对传统的课堂教育提出了一系列质询和反思。
他认为,传统的课堂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教师的发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导致教育变成了机械化的传授知识,没有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在这本书中,作者试图通过提出问题和思考,来推动教育转变为更加开放和探索的方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产生了许多疑问和思考。
首先,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为何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达到相同的标准,学习相同的东西?”这让我反思,教育的目的是否只是传授知识,让学生达到一定的标准呢?难道教育不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吗?这让我意识到,课堂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其次,作者提到了传统的课堂教育过于注重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他细致地分析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深有感触地认为,这些能力在当代社会是尤为重要的,学生应该通过课堂教育来培养和发展这些能力。
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放弃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而是鼓励学生多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质疑,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书中还提到了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我同意作者的观点,教育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让他们成为有担当和有情怀的人。
教师应该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教育的真正意义,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教室的布置和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作者认为,传统的教室布置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活动和创造力,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和舒适的学习环境。
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环境。
教师应该注重教室的布置和氛围,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总的来说,《叩问课堂》这本书让我有了对传统课堂教育的新的理解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叩问课堂读后感(精选3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叩问课堂读后感(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叩问课堂读后感1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有秘决吗?阅读《叩问课堂》,似乎就能找到答案。
周老师说: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脸面,还是学生的脸面,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
正因为课堂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教师能否生存的决定性力量。
为了让课堂教学这张脸有生机,有活力,永葆青春亮丽,我们会想尽办法去修饰、去装扮。
我们知道脸蛋红润美丽,仅靠修饰是难以维持的,要靠机体营养平衡。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真正的美是一种和谐美,是一种让人回味的美。
最近一直在读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读后感慨很深。
作者从远离课堂的一个旁观者的独特角度解读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
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生动形象的比喻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几点就是:1、独特的视角,让我这样一个当局者由“迷”渐渐到“清”。
说句老实话,教师这份工作我已经干了十二年,但看过这本书之后一个真实的课堂才逐渐浮现于我的眼前。
文中这样一段话确实值得让人沉思:“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能把课堂看得更加清楚与明白;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或许这样才能把课堂从感性的海洋中营救出来。
很怕为了课堂教学质量,而把课堂教学当作生命中的一切,虽然这是一种教育理想,但却是一种善意的固执,是一种并不值得称赞的执着。
”2、生动形象的比喻,让人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
这也印证了李镇西老师所说的“往往最高深的理论又是最朴素的。
”的道理。
特别是作者将教师这一职业和医生、驾驶员作了很多精彩的类比,印象颇深。
3、实用而可操作性的建议,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益。
以往读很多的教育理论类书总是觉得说的有道理、有同感和共鸣,但是只能解决情感上的不快。
读后仍然不能对实践有帮助。
可是,课堂教学对我好象永远都是一个谜,我只有不断走进课堂,研究课堂,不断去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同时,我又不得不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审视课堂,思考课堂,方能揭开课堂教学的谜底。
尽管如此,面对课堂教学,我想我永远都是一个学习者。
叩问课堂读后感2最近,我阅读了周彬博士的另一本好书《叩问课堂》。
浅浅地一看,心情激动;仔细品味又一阵汗颜;认真反思,又有一种无奈的感觉。
看完之后,对周彬博士自序中的第一句话有了更深的感悟:“如果远离课堂,似乎我们无法畅谈教育;如果置身课堂,却又无法直面教育。
”但话又说回来,我们是一线的教师,每天都必须“置身于课堂”,又怎能不“直面教育”!“置身于课堂”,我们该如何去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喜欢我们所创设的课堂氛围?或许我们该用博学多识、用旁征博引去吸引学生;或许我们该用我们的慈爱去赢得学生对我们课堂的爱;或许我们用我们的知识再加上一定的教育教学技巧去吸引学生?或许……“置身于课堂”,面对学生,一届又一届,时间久了,我们更习惯于随意地讲那些烂熟于心的教材内容,而对讲台下的一茬又一茬学生熟视无睹。
“旧调重弹”、“老调常弹”,必然让人生厌,别人厌自然导致自己烦,怎么办??或许我们该象学生那样多补补课,充充电,不让自己的教学枯竭?或许我们应该象驾驶员,虽然技术一流,但只要一上路,面对高速路、山路、弯路、滑路,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方法的技巧、甚至教学的要求,可能的话,我们可以减慢“车速”,或许那样学生会学得更愉快,车子开得更平稳,走过了泥泞,说不定师生齐心协力,教学的效果会惊人。
“置身于课堂”,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几十双求知的眼睛。
从理论上讲他们都想学好,我们也希望他们个个都很强,可现实并不是这样的,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个样,就有多少种思想,但我们的要求是:做得最好,争得第一!于是望着几十双眼睛,我们的眼神是不一样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对成绩好的、成绩差的、调皮捣蛋的……我们会用不同的眼神不同的心态去对待他们。
他们也是聪明的,对于我们的所说所做,他们是心领神会的,他们在我们的眼神暗示下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做着我们“期望”的事……事后想起来,我们真的希望他们那样吗?不是的!看来是我们的要求出差错了?或许,面对几十个学生,我们应该让他们“差异发展”;或许我们的要求应该是:只要你做得更好!那样学生就会笑了,我们也会笑了。
“置身于课堂”,我们有很多的无奈:我们要进行大考、小考,去折磨学生也折磨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把“公开课”当作“作秀”,我们还不得不……由于社会的需要、由于功利的思想深入到学校这块净土,我们有许多的“不得不……”。
“置身于课堂”我们去《叩问课堂》,真的有许多疑问、许多问题难以直面,不过读了《叩问课堂》,让我看到了自己想说又说不出来的问题,想答又答不上的一些问题,更多的是让我从这些问题中更深地思考我该怎么做,怎样才能改变我自己。
我想这应该是我最大的收获。
叩问课堂读后感3最近认真阅读了华东师范大学周彬教授的《叩问课堂》一书,感慨颇深,觉得很多话说到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里,所以决定一定好好地读读这本书。
仔细、认真地阅读了《叩问课堂》的一些篇章,心情也不断地变化:浅浅地一看,心情激动;仔细品味又一阵汗颜;认真反思,又有一种无奈的感觉。
周教授在这本书中主要针对目前课堂上(以中学课堂为主)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批判,并表达了自己对真实有效课堂的理解。
作者从远离课堂的一个旁观者的独特角度解读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
读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该书从五个方面把课堂分析的淋漓尽致。
一、莫把课堂当秀场;二、让学生学习走出迷失之境;三、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进退之道;四、课堂教学何以为师生共享;五、考试成绩究竟是谁的命根。
既找出了我们现在课堂中存在的弊端,也告诉我们课堂今后的发展,以及老师和学生应如何来面对课堂,如何理解课堂。
在这本书中,周彬老师对于课堂的认识谈得非常透彻。
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堂上大的环节到小的细节,读后都让我受益匪浅。
当今的课堂如何教,周老师的一句“莫把课堂当秀场”,直接明了地指出当今的课堂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课堂,真实是课堂的生命,师爱是课堂的灵魂,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是课堂的血液。
《叩问课堂》之叩问教师。
作者告诉我们:课堂对于教师而言,犹如人的脸面般光艳照人,如果仅从美化脸面上做,涂脂抹粉,而不顾及内在的品质,抛弃课堂背后的东西,就课堂论课堂,会渐行渐远。
我们应该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就能把课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会消除对课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
可见,我们不要把目光局限于课堂,一定要把目光放开放远,从自身专业素养、外部条件等课堂外的'宏观认识上去理性思考,这样也许你会对课堂教学问题认识得更深刻、更持久。
对照自己的课堂不难发现:课堂上的问题只是冰山之一角,真正的根子其实还远远地躲在课外呢!《叩问课堂》之叩问学生。
周教授从“学生为什么无心于课堂”谈起,原因是有些课堂并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舞台,或者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堂。
让学生喜欢上课堂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者课堂的程度越深,学生对课堂的喜欢程度就越大;二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堂教学是属于“自己的”课堂,学生对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越浓,学生对课堂的热爱程度就越大。
从周教授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质上,学生无心于课堂之责任还在于教师。
我们的课堂就好比一个剧场,不管多么精彩的演剧,旁观者注定是要离场的。
学生当不上导演,如果也无法成为主人公,甚至连群众演员也当不上,也就注定了他们离场的必然。
尤其对于公开课的“作秀”作者更是分析得入木三分。
《叩问课堂》之讨伐分数。
一针见血地指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对于考试分数,又何止是学生的命根;它还是教师的命根、学校的命根与家长的命根。
正是考试分数主体多元化,考试分数功利化与教育教学眼前化等现象异化了当前的教育教学。
我想:我们教师也许无力改变大环境,可我们完全有责任把我们自身做好,并潜移默化地调整学生的态度和思想,教师是一份良心活,我们既为人师,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
第二辑当中“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的观点最让我感触。
什么学生是差生?在当今“分数高于一切”的指挥棒下,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差生。
那么,学生表现的好坏,也会在教师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观念。
对学生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于样样都差,成绩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
有些学生虽成绩不好,但大脑却非常灵活,交际能力强,善于处理人际间的关系。
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差生同样也可以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数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因为成绩差常被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后来,却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大诗人拜伦在小学读书时,成绩也是全班倒数第一;爱迪生在读小学时被誉为“爱捣蛋的孩子……”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学生也是如此,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作为教师,我们在上好自己课的同时,还要时刻懂得如何关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热爱差生。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必将使差生在学习过程有良好的心境、愉悦的情绪来激发积极认识和意志活动。
教师要像爱护自己子女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和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大胆发问,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从内心深处注意发现他们的难处和可爱之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找回自尊、树立信心。
教师应该有一种观念:在任何一个集体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总会有优、中、差的区别。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树立每个学生能成才的观念,当尽一切努力教育学生。
周教授认为:真正要提高教学质量,应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做起,让教师充满教学魅力,让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里,这才是真正能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总之,这本书,耐人寻味,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一把打开优质课堂教学之门的金钥匙。
这本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必然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深刻的震撼和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