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2-1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达标精炼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高中语文 2.1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内容感知不是所有的素材或者素材所包含的所有信息都能够写入文章,必然要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
这个筛选、提炼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加工的过程,最后作者写入文章的材料一定是精心选择后的东西,这样才能更加有力地服务于中心,才能更加有力地表现作者的想法和情感。
要达到这一步,首先我们就要努力地去理解材料,要认真分析材料各部分的属性和联系,从而获取它们的意义。
其次,要提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
每个人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导致写作差异的重要原因,而我们的认识又是不停地变化或者说是提高的,所以要提高写作的水平,认识水平的提高就成了关键。
要点阐释1.什么是素材?提示:素材是指艺术家在平时和创作准备阶段中收集积累的未经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
2.什么叫分析和综合?提示:分析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各个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综合是把分解开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3.认识水平和处理素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提示:从素材中发掘的意义随着作者的不同而不同,关键就在于不同的作者,他们的认识水平不同。
另外,即使是同一作者,他的认识水平也是会发生变化的,罗中立创作《父亲》的过程便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最初他只画了个守粪的农民,这时候的作品和他最初的创作素材还没有太大的距离,而后,又画成了一个农民,最后才画成了《我的父亲》,而最终定名为“父亲”。
到这时他才感觉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得到了完全的表达。
《父亲》也因此成为一幅名画,打动着你我。
你看,这不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的过程吗?4.如何理解“中心印象”?提示: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
它和认识水平的高低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认识水平高了,对材料也就会更有把握,也就能更准确地找到材料的“中心”。
当然,坚持对“中心”的理解的训练也能提高人的认识水平。
例文赏析【例文一】这篇文章最显著的句式是问句,短短的文字内总共六个问句,而且分布于文章的各个部分。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1-2 联想与想象达标精炼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第1章第2节1.我们在文学创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你认为要注意些什么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不可胡思乱想,要符合事物特征;②要符合生活逻辑;③要选择想到的比较有意义的内容,力求使文章有一定的社会效果;④文学创作中很需要我们想到的内容有美感,还要独特新颖。
2.“严寒的冬天早晨,玻璃窗上冻上了冰凌花”,看到这幅画面,请你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段话。
(不少于30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严寒像一个顽皮的魔术师,时时地编出美丽的新节目来,玻璃窗就是他演出的舞台。
②冰雪覆盖了大地,然而春花夏草并不甘愿离去,常常悄悄地把自己的剪影,让清风送到窗子上,唤起人们对夏日的怀念。
3.音乐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里驰骋,把相关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
仔细听《命运交响曲》,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把你的联想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命运就像一条长长的河流,有激流,有险滩,我仿佛看到一个人在奋力地划着船,逆流而上。
高中语文新人教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课件 第2章 第1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对间接素材而言,要重在筛选,根据写作的需要对素 材进行筛选、分析、加工,进而为自己所用。
第一,立足整体,发现本质意义——提升素材的高度。 任何一则素材,它首先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由各部分组成 的有机整体。分析一则素材,首先要从大局出发,全面地分析 素材内容,避免随意肢解,断章取义。这样才能把握住素材内 在的本质意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4.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远也,辍广;君 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庄子·天地》
赏读:自然不会因为人讨厌寒冷而将冬天终止;大地也不会因 为人们讨厌它太远而将废弃它的广大无边;君子不因为一些 卑劣之人无谓的干扰就停止自己的行动。放弃个人的伟大志 向,坚守正道才是做人的高境பைடு நூலகம்。
赏读:将要收敛它,必须暂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 强化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抬举它;将要夺取它,必须 暂且给予它。老子得失进退的人生智慧,在今天和将来,都 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老子·第四十一章》
赏读: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 大的音乐反而听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 道”的幽隐而没有名称。老子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在“数量 ”的层次上聚合是没有意义的,从“小”超脱到“大”的境 界总是要等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悟到,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可 以坦然面对很多挫折。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要有调动生活积累,根据写作需要将原始素材剪裁、组合成 艺术形象的技巧。
原始素材因作者的“意义”发现与创造性转换而成为不朽形象 的现象,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不胜枚举。如:郁达夫小说中 的艺术形象多来源于自身形象,而鲁迅笔下的人物则多是“ 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它们都为素材的转化提供了范本 。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课件-2.1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9
一、标题点题法
这些文题都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
观点,紧扣材料的中心,标题嵌入
话题或观点,使读者一目了然,明 确文章的中心主旨。
《爱的解读》: 有些时候,放手离开才是最深切、最无私的爱。
——题记 《一切仍在继续》 最终,一切都会好的。如果不是,说明那还不是最后 的结果。坚强会让一切好起来。
——题记
以上这些题记,都能很好地明确文章的观点,表明作 者的态度。这种方法不失为点题扣题的好方法。
长盛不衰的必备条件。
化危机为动力,是一个国家立足发展的基石。
当我们国家落后于他国时,面临着他国侵略的危机, 我们全国人民均化危机为动力,团结一心,最终赢得了
国家的独立。1978年,我国困难重重,危机
四伏,中国人化危机为动力,勇敢地实施改革开放的 国策,逐步走向富强。2008年,是面临全球经济危机 的一年,各国的经济都陷入了混乱不堪的局面,我国 化危机为动力,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最终,我们没 像其他国家一样经济陷入混乱当中。可见只有化危机
做真正的自己
在枫叶上的露珠,红红的闪烁,多美丽啊!在荷叶上的露珠,
苍白地滚动,多凄凉啊!可这美丽,只是露珠凭借枫叶的烧红 才得以闪烁,也只是露珠凭借荷叶洁白的玉肌才显得动人。它 只有附在别人的身上,才能折射出光彩。可我们呢?我们有我 们的精彩,我们也有我们的色彩!折射的光彩是别人的,自我 散发的光彩才是真正缤纷的。朋友,让我奉劝一句:做真正的 自己,莫要做透明的露珠。
化危机为动力,是企业长盛不衰的必备条件。
商场如战场,企业的竞争在现代社会是与日俱增, 在许多国人眼里,海尔这个成功企业已经很强大、很了 不起了。一个16年平均年增长速度达81.6%、年销售额 已突破400亿元、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有较高知名 度的企业 。但海尔人从来没有安逸过,它的首席执行 官张瑞敏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战战兢兢,如履 薄冰。”为什么海尔能茁壮成长,长盛不衰呢?原因是 他们意识到危机随时存在,必须时刻有危机意识,不能 有丝毫放松和懈怠。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实事 求是地正视挑战的严峻性。可见化危机为动力,是企业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教学案:第二章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教学案:第二章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含答案)[对应学生用书P28]1.根据课本中的材料,请谈一谈你对“素材是什么”的理解。
[明确]一般认为,素材就是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
广义的素材泛指客观世界的一切生活现象,从作者获取素材的不同途径来看,素材可以分为直接素材(如自身经历的事情)和间接素材(如图文资料)。
2.影响作者对素材不同处理的因素是什么?[明确]是认识。
不同作者因认识不同会导致对素材的使用不同,即便同一作者,因认识的变化对素材的使用也会变化。
3.怎样使素材由零碎的材料成为有机整体?[明确]找出联系,经过分析再加以综合。
先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各个部分,经过分析,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联系,再加以综合,素材才能由零碎的材料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4.“中心印象”和使用素材有何关系?(1)素材就是我们遇到某件事或者观察某个事物时得到的印象或感觉,而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
(2)“中心印象”决定对素材的使用。
写作时,实际只能写出素材中极少的一部分,这部分就是所有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因此说,中心印象决定了对素材的使用。
5.读课本P20、P21思考:罗中立的经验对我们处理写作素材有什么启示?[明确](1)作者在受到素材“触动”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
(2)作者要善于通过“中心印象”去发现并挖掘素材的内在“意义”。
(3)作者心中的“立意”要不断地调整,使素材得到不断深化,让素材表现的“意义”不断升华,最终表现出深刻的旨意。
[对应学生用书P29]技法|捕捉“中心印象”,抓住最佳切入点所谓“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
抓住这样的“感触点”,再结合社会现实,从零碎的社会现象中,挖掘人性的共通之处,定会找到与众不同而又深刻的切入点。
以下三种方法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教案-2.1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人教版
“材料作文的拟题”教学设计给你的文章一双秀美的眼睛——材料作文拟题之抓关键句和概括中心法【学习目标】:1、掌握材料作文拟题的两种基本方法:抓关键句和概括中心法。
2、通过精彩的作文题目的探究和感受,学习拟写精彩作文题目。
【学习重难点】:理解并能正确运用材料作文的两种拟题方法。
【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学习内容(从一张获奖照片的拟题导入。
)二、解读考纲。
高考考纲规定:不拟文题扣2分,拟题不当扣1分。
“自拟题目”是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一个重要写作要求。
它是学生经过审题、确定立意、选定文体等环节后必须面对的另一个环节。
就高考作文评分细则看,没有拟写文章标题扣2分,好象分数值并不高,但从作文阅卷实际情况看,如果自拟了一个标题,它的好坏,其潜在的价值远远不止2分。
三、明确学习目标1、掌握材料作文拟题的两种基本方法:抓关键句和概括中心法2、通过精彩的作文题目的探究和感受,学习拟写精彩作文题目。
四、材料作文拟题方法一:抓关键词或关键句关键词或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自然是关键句,但千万不可忽视命题者的提示性语言,他们往往才是真正的关键句。
(一)分析此次期中考试的作文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记者采访一位赛车冠军,问:“您取得今天这样瞩目的成绩,有什么特别的致胜诀窍呀?”赛车冠军说:“许多车手在输掉比赛的时候,第一句话总是抱怨自己的赛车不够好,天气不行,发挥不正常。
总之,一大堆理由,但从来没想过应该检讨的,其实是他自己。
如果一个车手仔细地去打扫赛道的胎痕,他就会明白高手过弯道的技术和路线是多么的出众,更会明白自己输在哪里!”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个字;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20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提能精学精练 第2章 第1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片段·练习]阅读下列一则材料,给你的中心印象是什么?你打算如何使用这则材料?在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 5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周洋打破奥运会纪录并夺得冠军,她表示这枚金牌“会让我爸妈生活得更好”。
周洋一句真诚的感言,让世人读懂了她家的困窘状态,更为她的真诚、懂事和质朴感动。
但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在政协会议上批评说:“感谢你爹你妈没问题,首先还是要感谢国家。
要把国家放在前面。
”后来,当记者再去采访的时候,周洋改口了:“最想说的就是感谢。
感谢国家给我们提供了那么好的条件,让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去征战奥运会,也要感谢支持我们的人,感谢教练,感谢工作人员,感谢我爸妈。
”细心的网友发现,继网上热议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称冠军应该首先感谢国家后,周洋再讲感谢语时,把爸妈排在了最后。
记者连线周洋父母,其父母表示周洋年龄小、经历少,希望领导不要挑字眼,“当然,爹妈培养完,最后不都归国家了吗?始终是为中国争光。
”周洋母亲王淑英称,她和周洋再交流时,会告诉她先感谢国家,后感谢父母。
【写作提示】这则材料给我们的“中心印象”是“周洋未先感谢国家挨批后改口”。
让运动员先感谢国家,自然有一定道理,因为中国冰雪项目突破全拜举国体制所赐,培养一名运动员,国家付出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
可是,在获奖之后,怀着激动的心情,站到领奖台上,周洋率性地说出了“感谢父母”“让爸妈今后生活得更好一点”,只不过是真情流露罢了。
要求获奖运动员必先言“感谢国家”,源于一种僵化的行政思维和简单化的爱国表达。
出现这样的批评并不为怪,一个体育界的领导,一路仕途,这样的感谢和被感谢,习惯成自然,直到最后变成条件反射。
一到这种时候,全是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
而大家之所以为周洋的朴实感言振奋和感动,是因为中国运动员那种“感谢祖国、感谢领导、感谢教练、感谢赞助商”的纯熟套话听得太多了。
周洋夺冠了,该感谢谁?或者说该先感谢谁?这其实不是个问题。
周洋已经用实际行动感谢了祖国,为祖国带来荣耀,这是最大的感谢!而周洋改口也许迫于被逼,但改掉的是那份单纯的“自我”。
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2.1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件28张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思是 没有了皮,毛将依附于什么?正如
进行适当的分析。 “国之不存,民将焉附”,烛之武深 谙此道,郑伯的一句“然郑亡,子亦 有不利焉”,让他毅然决然地夜缒去 说服秦穆公。
“焉用亡郑以陪邻”,用秦王灭掉 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从而增加邻 国的势力,说明灭郑对秦的弊端。最 后凭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灵巧的言辞,
救了一个国家。
后成功说服十万秦兵撤退。
他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
在于劝烛说之时武站制在胜对的方关的键角是度什考么虑?问我《题想烛,之武抛下退个秦人师得》失的景胸仰怀。,让世人一生
指出了问题要害,让秦穆公明白灭郑
多个材料论证一个观点
有所坚守
古之屈原在《离骚》中曾云: “民生 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不 追随不盲从,有自己独特的坚守,神 采奕奕活出自己的人生。人生若有所 托,有所寄,则能“佩缤纷其繁饰兮,
一个人总是有所长有所短的,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在用 人时,最重要的是用人之长,避人之短。俗话说“骏马驰 千里,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因此,在选用人才时,领导者要用发现的眼光,充分挖掘 任用者的潜能,从而发挥出人才的最大功效。(志栋)
在阿房宫中被视为“鼎铛玉 石”,秦王何其愚昧!最后, 落得个“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的下场,秦皇朝的灭亡令人何
其唏嘘!
准备的重要性
庄子云“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 翼也无力”。强如妖师鲲鹏那般 存在,都得积聚风与云,才能水 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如此可见-----准备的重要与必要 性。正如没有骑驴觅诗的积累与 呕心沥血的整理,也就没有闻名 千古的诗鬼李贺一般,哪位伟人 成名之前没有默默无闻的积累, 每个人都想要“一举成名天下 知”,殊不知其代价是“十年寒
高二语文《文章写作与修改》学案:第二章 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Word版含答案)(人教版选修)
材料有三种:直接材料、间接材料、发展材料。
直接材料来源于生活,作者通过观察和体验得来。
间接材料来源于各种传播媒介,作者通过阅读方式得来。
发展材料来源于作者的大脑,是作者对已获取的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加工整理的结果。
实际上,写作中所使用的材料都要经过作者的头脑加工后才能变得清晰、鲜明、丰富起来。
可是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使用的能力是非常复杂的。
要想具备这种能力必须养成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素材的良好习惯。
要多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丰富自己的阅历。
还要熟练掌握分析、转换素材的基本方法,找到运用素材的最佳方式。
同时还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升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
多读美文,从间接材料中借鉴吸收,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材料。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主要讲述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如何才能用于写作中,成为写作内容。
它以生动的实例告诉我们,原始素材必须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方能进入文章,成为写作素材。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的过程实质就是作者对素材进行筛选、提炼并运用到文章中的过程。
《材料的有机转化》主要讲述了材料在写作实践中的运用问题,即运用同一则材料,要依据不同的文体和在文章中的位置及与文章中心的关系进行有机的转化,让材料更好地为文章中心服务才是目的。
学完本节,掌握了材料转化的基本要领和纯熟技巧,在写作中就可以得心应手地转化材料了。
《材料的压缩与扩展》主要讲述了材料运用要详略得当,讲究恰当的转化方式,即压缩与扩展。
学完本节,掌握了材料的压缩与扩展的方法,了解了材料详略各自的作用,就能准确恰当地传递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了。
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内容充实”是高考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等。
“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考生在平时应注意观察、分析、积累,在写作时坚持言之有物,不以假话、大话、空话填充文章。
具体地说就是:记叙文中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对重要的人、事、物、环境要有较详细、生动、形象的描写;议论文中的议论要素明晰,说明深刻、透彻,论据充足;抒情性文章就应当在精当的叙事基础上抒发能感动自己、打动读者的感情,而不宜罗列事件。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2-1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第三,对材料压缩与扩展的尺子 —— 主题。主题是指作
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塑造的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中心
思想,所显示的最根本的意义。在材料写进作品时,是对 其进行压缩还是扩展,都要依据文章或作品所要表达的主
题或所要达到的效果等来确定。
素材俯拾皆是,题材是对素材作加工、提炼,而主题 则是在写作之前和写作的过程中要努力表现的一种思想、 观念。没有素材的积累,在写作的时候就不能得心应手; 题材的表现不典型,就不能准确地深刻地反映主题。我们
要靠我们日常的留心观察和留意各种细节。素材信息的获 取,可以是一句话、一片纸、一个镜头、一个场景、一件
小事,特别是一些有个性、有特点、有影响力的景、物、
人、事、话语、动作等。因此,我们平时一定要留意观察 和悉心倾听,特别是一些细节。这些素材看起来琐碎,也 可能很不起眼,但我们根据题材的需要,在把这些素材选 进作品的时候,作品就不会显得空洞无物、苍白无力了。
1.罗中立的油画《我的父亲》是如何由原始素材转换
成作品的?
根据作者自己的介绍,这一素材是作者从“一位守粪 的农民”身上发现的,也就是在生活中直接发现的。但是, “画了守粪的农民,以后又画成了一个当巴山老赤卫队员 的农民,最后才画了《我的父亲》”,这说明发现最初素材 并受到触动之后,紧接着还需要让自己的原始“触动”不 断发酵、蒸馏、过滤,还需要理性认识的不断调整变化, 还需要“立意”的不断升华,最后才能创作出理想的作品,
目标导航
不少文章总令人感到要么很平淡,要么就显得比较肤
浅,没有深度,没有高度,读起来如嚼鸡肋。作品要生动、 鲜明、深刻,除了词汇的筛选和推敲方面外,主要是在素 材的积累、题材的取舍和主题的挖掘方面下工夫。
第一,关于素材的积累。素材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积累
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教案-2.1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11-人教版
议论文写作专题之论证部分指导学以致用(教学设计)——探究课内教材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教学目标】通过展示和归纳,让学生掌握运用课内教材的一些方法,并能在写作时有意识运用课内教材作论据,从而使文章内容充实,丰富。
【教学重难点】以学生习作为示例,引导学生在议论文写作实践中学会运用课内教材。
【课前准备】布置相关的作业,在之前的课堂上限时完成。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并明确教学目标。
1.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过空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
”2.学以致用---------把教材读实,用实,做实。
扎扎实实地从教材中吸取养分。
二、分析如何恰当运用课内教材?(教学重难点内容)(以从教材文本中生长起来的优秀议论片段为例进行讲解)(一)明确教材作用:一材多用多材一用(二)分析怎样恰当运用课内教材?(1)找准切入点。
示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思是没有了皮毛将依附于什么?正如,国之不存民将焉附,烛之武深谙此道,郑伯的一句“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让他毅然决然地夜缒去说服秦穆公。
“焉用亡郑以陪邻”,用秦王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从而增加邻国的势力,说明灭郑对秦的弊端。
凭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灵巧的言辞,最后成功说服十万秦兵撤退。
烛之武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我想在于劝说时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指出了问题要害,让秦穆公明白灭郑于己是弊大于利,这才得以成功。
可见,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对方法。
示二:他虽抱怨“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但他那爱国的赤子之心依旧在跳动,于是他夜缒而出,作为黑夜的行者,孤身一人来敌营游说秦穆公。
超人的胆识和灵巧的言辞,一张利嘴三寸长舌,击退了秦军的几十万大军,挽救了一个国家。
他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抛下个人得失的胸怀,让世人一生景仰。
(2)进行适当的议论。
示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思是没有了皮毛将依附于什么?正如,国之不存民将焉附,烛之武深谙此道,郑伯的一句“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让他毅然决然地夜缒去说服秦穆公。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件68张++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二章》
18
A.表示全民义务 植树3至5棵
B.森林
• 下面的图案是植树节节徽,请根据其寓意填上所 缺的句子。 树形,表示________A____________。“中国植树 节”和“3.12”,表示每年3月12日是中国植树节; 五棵树可会意为“______B_____”一词,由此引伸 连接着外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 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或暗示漫画的主题思想。
第一步:读题干,弄清命题角度。
漫
命题的角度有画面描述、寓意概括、拟
画 写标题和抒写启示等方面。
题 第二步:读画面,把握漫画内容。
解
漫画内容包括画面中的人、物、景及其
答 发展变化的过程。
的
步 第三步:读画意,揣摩漫画意图。
骤
根据漫画的细节与变化,结合漫画的夸 张之处,联系现实琢磨其弦外之音,揣摩作
2、适当运算,化繁为简:正确处理图表中的相关数据, 通过恰当的运算,找到数据之间的关联,要特别重视数 据变化的细节。
3、通盘考虑,完整答题。答题时要依据考题的要求,
从纵横两方面去考虑,以免顾此失彼。
4、锤炼语言,简明答题:依据试题的字数要求,反复
斟酌,力求用最简洁的文字归纳概括为结论性的话语。
徽标类
标题: 《砍》 主体:
人、很多木桩 细节:
人拿着斧头, 脑袋不翼而飞。
答案示例:
《砍》
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 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 的那个树墩上。 (2分) (忽略标题)
一棵棵被砍伐的树木,留下了一墩墩 树桩,失去了树木的伐木人,拎着斧子。
(1分) (忽略细节-人物外形)
描述画面
“上帝”宝座
让座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课件-2.1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4
英国街头的迷你小图书馆
考范本
• 《地铁丢书背后是读书焦虑》 • 《你们为什么要嘲讽在地铁里丢书的那些人呢? 》
《地铁丢书背后是读书焦虑》
亮点启示: 1、中外对比,古今对照,凸显主旨; 2、用数据、名言支撑观点;观点不偏不倚,思考更理性。
今天,更多的人变成了低头族,然而低头看的不是书,却 是手机。“地铁丢书”就像一道光,将一些人的目光吸引 到书本上,以引领读者重新发现阅读书籍的魅力。然而, 如今人们对手机上的文字都嫌字多而不看,更何况大部分 的经典书籍呢?由此,我们也可窥见不少人在碎片化阅读 下的浮躁内心。
作业
•把自己的小评论整理成作文。
引起关注。
P.S 英国人很喜欢在地铁里读书
1、如果碰到这些漂流的书的话,你会去捡吗? 为什么? 2、你怎么评价中国的地铁丢书活动?一次阅读 倡导活动?一场明星、商人和书捆绑的营销活动 ?还是…… 3、你认为中国版的“丢书大作战”和艾玛•沃特森 的地铁藏书有何异同?
放大 镜
从舆论反响来看,中国的这10000本为 什么不敌艾玛的100本?一个“丢”字可能就已奠定了 败局。活动名称,竞冠以“丢”字,这本就是对书的 起码的尊重的缺失。而艾玛作为一个“阅读狂人”, 以实际行动来倡导读书,倡导的是阅读的情怀,辐 射了榜样的作用。可是中国版的“丢书大作战”抄袭
张天爱、张静初、董子健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地铁、航
班和顺风车里丢下了贴有活动标志的书籍,并拍下照片,号召 更多人参与阅读和分享。该创意的源头来自英国演员艾玛·沃特 森(电影《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在伦敦的“地铁藏书 ”活动。“赫敏在伦敦地铁藏了100本书”在社交网络上很快 成为热门话题。“新世相”引进了这个活动,然后推出了升级 加强版。然而,与“赫敏藏书”的一片叫好不同,“丢书大作战” 收获了毁誉参半的评价。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课件-2.1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2
我们不同的生命之美。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他不得不为自己的忠 诚之语付出沉重的代价,宫刑这个折磨着他的灵魂和身体的酷刑, 如一把扎在他胸口的刀,让他生不如死,但就在这最痛苦之时,他 没有舍弃自己的职责而安度晚年,他忍痛写作,为了“究天人之际 ,成一家之言”的职责,为了父亲生前的遗愿,他苟且偷生,备受 鄙视却著成了“史家之绝唱”。司马迁这个可怜的人啊,在巨大的 痛苦中仍坚守职责,这是一种怎样伟大的情怀?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批评性的图
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 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 和事,或者向读者传达某种哲理。因为漫画 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 时代感和现实性,所以在材料作文一统高考 的现在,漫画类材料的立意作文,便成为高 考作文较常见的题型。
当我们拥有了可以不去捕鼠亦可以生活美满幸福时,别忽略了 那朵永不凋谢的花朵——职责!
孩子角度:从分数高低看孩子的 境遇,可以立意为“分数与奖惩” “ 分数与命运” “成绩不能决定一切” 等。
教育角度:从教育者的角度来思考 “掌印让教育成为育人的教育” 等。
难忘的一天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 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 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
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 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 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
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 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 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 的头,微笑着说:“跳跳,
着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当朋友把幼小的孩子和家人丢弃给他时, 他明了自己身上那份卸不下的职责,从此,他日夜奔波,将汗水汇 成了一条长长的河,滋润着朋友家人的心田。然而生命对于他过于 苛刻,朋友的妻子患病在床,年幼的孩子又需要照顾,他还要在外 打工维持生计,所有的艰难一时间都重重地压在这个并不健壮的男 人身上。这时的他就是抛弃他们而寻求自己的生命之美本无可厚非 ,可这个伟大的男人从未忘记过那份职责,他坚强地承担着,用自 己的行为谱写着一首充满仁义的职责之歌。他就是朱邦月,一个感 动了千万人的牢记职责的英雄。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课件-2.1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6
思路分析(确定论点与素材的结合点): 谁?基本情况?
邓亚萍,个子矮,手脚粗短
行动/做了什么?
练完体能课,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 绑沙袋,把木牌换成铁牌
行动的结果/结果怎么样?
10岁获得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定向 剪裁
定 向 叙 述 法
1、找到 论点的关 键要素
2、具体 表现
谁?基本 情况? 行动? 结果?
叙述 组合信息点成句
三、当堂练习
素材:苦难,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哈里·波特》系 列丛书,在全世界的青少年中刮起了一股魔法风,它以其 奇幻的魔法色彩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这一系列丛书的 作者罗琳也一举成名。罗琳的成功是自己付出努力的结果。 罗琳在成名之前是经历过很多磨难的。大学毕业后,四处 漂泊,只能靠打工糊口。去找大学男友又没有找到,后来 与一位西班牙记者结了婚,可是又被赶出家门,带着四个 月大的女儿又开始了流浪。在这段时期,她的意志并没有 因此消沉,她一有灵感便拿出廉价的本子记下。后来在妹 妹的帮助下,她在一间咖啡厅二层的一个角落里,开始了 她的创作生活。她写作的旁边,熟睡着她女儿。就是在这 样的条件下,她写出了畅销世界的丛书。罗琳在接受记者 采访时曾说过,人生就是受苦。的确,人一生下来便注定 与苦难同行。没有苦难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也是不真实的。
定向叙述不是方法,而是要求)
பைடு நூலகம்
认真分析下面两个文段,如果以“勤能补拙”为论点,你 会选择哪个文段作为叙事内容,为什么?
文段1:居里夫人在法国读书时,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 来到教室;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图书馆度过。图书馆到10 点就关门了,她便回到自己的小屋子里,在煤油灯下读书, 常常到半夜两点钟。正是她的勤奋,才为她后来的成功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 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 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
高中语文 2.1《从素材到写作内容》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选修]第二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素材的含义。
2、理解中心印象的含义及其与使用素材的关系。
3、弄清素材和题材的区别。
4、认识同一素材因不同的人或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处理的道理。
【学习重点】发现素材的“意义”,重视素材的积累,将素材转化为作文题材。
【写作指导】一、阅读思考根据例文思考什么是素材?“小溪”与烂“泥塘”--学习《琐忆》有感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曾经勉励那些见了夸夸其谈的学者就被吓倒、自惭形秽的青年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
”细细品味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令人感到他以幽默亲切的口吻,给我们讲明了一个道理:做人学事,要有自知之明,但不要自惭形秽。
你看那小溪,它发源于山间,从地下汩汩冒出。
水是很浅的,但是清澈见底,它不自卑于源泉的狭小、力量的薄弱。
它不断地涌出,慢慢地汇聚力量,向预定的方向流去,遇见土石挡路,它会暂时停下来,暗暗地聚积力量,当力量足够时,便漫过土石,浅浅流去,途中又汇入数支溪流,天长日久,它辟开高山,冲决峡谷,把坚硬的、四棱八角的山石涮成了鹅卵石。
这时的小溪已变成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大江河了。
再看那烂泥塘吧,乍看去,浑浊得难以见底,似乎深不可测,于是乎人们对它远远避开,因为它张着吞天的大嘴巴,不时放出臭气。
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烂泥塘的水分不断蒸发,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它只是浅浅的臭泥潭而已。
小溪成为大河,是因为它知道自己力量薄弱;它终于成了江河,是因为它不断地充实自己,战胜困难,百折不挠。
小溪可贵在有自知之明而又奋斗不息。
烂泥塘满足于一潭浊水,在自欺与欺人中混日月,满足中暴露出浅薄的真面目。
所以我们要象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也许还是浅点好!”来,朋友们,做一条坦诚的、奋斗不息的小溪吧!你的答案:二、写作知识积累素材是作者在平时和创作准备阶段中收集积累的未经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第1节1.阅读下面材料,试分析其内在“意义”。
6月25日《新京报》报道,网友搜出“最年轻市长”周森锋2020年发表的论文,在和一篇其他人2002年发表的论文对比后,网友发现,两篇论文好几段相似,还有不少段落只是改动了几个字。
这位本来就备受争议的“80后”市长,因涉嫌抄袭论文再遭质疑和关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针对此则素材分析其内部关系:网民与29岁市长之间、百姓与政府官员之间应是监督与被监督、信任与被信任的关系。
网民对这位湖北省宜城市的新任市长如此“关注”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件事情引起如此强烈反响,一定程度上根源于我国目前官员的选拔机制还不够公开和透明,同时,公众对官员的信任度不高也是原因之一。
当代中国社会,公权已处于公众监督的阳光之下,各级官员应当自觉接受舆论监督,澄清舆论质疑,方能提升信任度。
2.阅读下列素材,如果把它转化为写作内容,请自己拟个话题写一个片段。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致使其成了废品。
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
结果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把此材料转化为写作内容应有以下分析:第一,理解材料大意——裁缝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使自己摆脱了不利的局面,变废为宝,走向成功。
第二,分析内部各部分的关系——起因: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致使其成为废品;结果:制成“金边凤尾裙”,卖了好价钱;因果转化的条件:为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技艺,修剪并精心饰以金边。
由此我们弄明白裁缝能够变废为宝的主要原因是他主观上并不放弃,甚至非常用心,加上技艺高超,创意无限。
【答案】①生活常常出乎意料,要的是悉心对待。
裁缝“补裙”的新方法,对裙的新设计受到众多女士的青睐,最后他不仅挽回高档裙子的损失,还因此意外地增添了一笔收入。
假使裁缝当时沮丧地把烧毁的裙子改成普通的衣服或弃置一旁,可想而知将是另外一种结果。
悉心对待我们的过失,不要放弃可以挽回损失的任何一个微小的机会,也许在微小中会爆发出灿烂的“金花”。
②再高档的服饰,要是被烧了一个窟窿,便由无价变为分文不值。
但是,如果你用智慧改造它,便又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③不要因为朋友的一句气话而闷闷不乐或耿耿于怀,换个角度,你就会发现事情并非自己所想的那样坏。
就像那位裁缝一样,把成了废品的高档裙子加以精心改装,又是一件精妙绝伦的艺术品。
如果那位裁缝选择后退的话,他将失去更多。
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别后退,往前走!前路有更多美丽的风景,等着那些勇往直前的人去欣赏。
3.阅读下面这首短诗,回答文后问题。
人生/从自己的哭声开始/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叫做幸福/人活着/当哭则哭/声音不悲不苦/为国为民啼出血路/人死了/让别人洒下诚实的眼泪/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
(1)这首小诗给你留下的“中心印象”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这样的“中心印象”出发,你能联想到哪些人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只有为国为民而啼,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2)这样的人物有孔子、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鲁迅等。
4.阅读下面文字,指出这样的写作内容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由于高考,学校放假两天。
爸爸外出开会,没有回来。
一早起来,我发现妈妈也已经上班了。
吃完早点,就复习语文。
到了中午,还不见妈妈的身影。
下午一点,妈妈才打来电话,要晚一点才回家。
听完妈妈的话,我的心顿时凉了半截。
高考这样的大事,妈妈竟然如此对待。
我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想这些,只好草草吃了几根面条,又急匆匆地复习起了数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个片段开篇平铺直叙,接下来事无巨细,照抄照搬,如记流水账,既无中心,又无感触点,令人生厌。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飞机上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采访。
记者问他:“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比尔·盖茨没有回答记者往往希望听到的“商机”两字。
他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材料二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以上两则材料,涉及的是中外关于“孝”的话题。
请在以下5个候选题目中任选一个作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1)孝不我待(2)孝的真谛(3)孝的沉思(4)孝与忠(5)孝与人生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写作指向】这是一个给材料的命题作文。
第一则是事例材料,第二则是理论材料,两则都是正面材料。
因此,审题立意的难度不大,也就是说,考生在这次作文练习中一般不会出现偏题、离题的严重问题。
题目虽然给考生提供了备选的五个标题,但实际上是为考生提供了内容上的侧重点:“孝不我待”侧重于“孝”的时效性;“孝的真谛”侧重于对“孝”的认识;“孝的沉思”侧重于对“孝”的意义的思考;“孝与忠”侧重于在“国”与“家”发生矛盾时的情感倾向;“孝与人生”侧重于“孝”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的位置与价值的思考等。
既然审题难度不大,那么,考生要竞争的是什么呢?应该是材料的新鲜,构思的新奇,手法的新巧。
如果只是泛泛而谈,或者不讲究技法,随意行文,那么,就必然落入俗套,就注定自己的文章不会有吸引阅卷老师的亮点,也就不可能获得高分。
【佳作赏读】孝的真谛家是温暖的港湾,就像大山是顽石的归宿;家是心中无尽的牵挂,就像风筝对蓝天的依恋;家是母亲的细细叮咛,家是父亲信任的眼神。
父母啊,永远是我们心灵的依靠。
当我们是欢快的小溪,我们用什么回报双亲的呵护?当我们是娇艳的花朵,我们用什么回报双亲的抚育?当我们是奔腾呼啸的江河,我们用什么来回报双亲的包容与信任?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是孝的真谛。
也曾羡慕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洒脱;也曾陶醉于苏轼“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
但是请你想一想出行前母亲一遍遍为你打点行装时的身影,想一想离别时父亲眼中隐忍的热泪。
请放慢你追梦的脚步吧,未来的风景再美丽,也比不上父母开心的笑容。
常回家看看,父母最想要的不是意气风发、功成名就的你,而是平安健康的你。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也是孝的真谛。
没有赵本山的春晚,无疑少了很多欢声笑语,但他半夜为重病的父亲熬鱼汤,脸贴脸陪父亲说话的情景却更为动人,这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孝敬,这种孝敬散发着无比耀眼的人性的光芒。
父母在世时,对他们不闻不问,待到双亲已不在了,才追悔莫及,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孝的真谛,是陪伴父母去看一看夕阳,散一散步,聊一聊儿时的你。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更何况我们人类呢?古人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传统之一,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对自己父母的孝,它更应当是一种大孝。
为陌生的老人让一次座,为迷路的老人指一次路,为年迈的老人拎一次菜……这些都是一种大孝。
孝敬长辈,天经地义,只有当社会处处可见这种大孝时,这个国家才能真正和谐。
孝的真谛,不是你寄回家的一张汇款单,也不是年复一年的一个个简短的电话,更不是多年前陪父母照的那张全家福。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的真谛,是一种无法抑制的牵挂,是团圆饭上的一桌快乐,更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关怀。
孝的真谛,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慢慢领悟。
【名师点评】此文亮点有四:第一,扣题紧密。
作文标题是“孝的真谛”,即要对“孝”进行深层次的实质性的阐释。
该文中“这是孝的真谛”是全文的主旋律,虽然引用材料众多,但毫无旁逸之感。
第二,分点陈述。
为了阐释“孝的真谛”,作者在主体部分的每一段段首,以引用古诗文的形式,引出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进行论述,条理十分清晰。
第三,引用诗文。
“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因此,引用古诗文来阐释这一美德的含义,不仅使文章富有文学色彩,还对主题的表现有极大的帮助,使语言与内容的文化蕴涵相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