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亥杂诗》赏析
己亥杂诗赏析简短
己亥杂诗赏析简短1.《已亥杂诗》的意思与赏析(赏析尽量简短一些也不要太少)已亥杂诗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
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
重:重新。
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译文】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写作背景】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赏析】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2.己亥杂诗赏析已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本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三九年。
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写成了三百一十五首短诗,并总命名为《已亥杂诗》。
它是近代著名的大型组诗,以诗人的一生经历为主线,述写其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广泛;或记事,或抒情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时弊,表达其反对侵略、呼唤变革的思想和对未来的憧憬。
风格是雄奇与哀艳并存。
本文就谈谈龚自珍《已亥杂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龚自珍生活在雅片战争前夕。
己亥杂诗古诗的诗意简短
己亥杂诗古诗的诗意简短《己亥杂诗》的诗意是离京的感怀忧伤、自由的豪放洒脱、有情的飘渺落花、忠心的报国之志等等。
一、离京的感怀忧伤“浩荡离愁白日斜”中的“浩荡离愁”体现出了诗人离京的感怀忧伤。
对于作者来说,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
这句话向我们展示了“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的浓浓诗意。
二、自由的豪放洒脱“吟鞭东指即天涯”体现了自由的豪放洒脱。
诗人感觉马鞭向东一挥,就像是人在天涯一般。
体现出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的快乐,终于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了在一起。
三、有情的飘渺落花“落红不是无情物”一句体现了有情的飘渺落花。
也就是说在诗人心中,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为独香,而为护花,从侧面体现了落花有情的诗意。
四、忠心的报国之志“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诗人忠心的报国之志。
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程和命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这就是诗人的忠心和报国之志的体现。
五、《己亥杂诗》的原文赏析1.原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大意: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是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3.重点字词:“浩荡离愁”是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
“天涯”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是指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六、《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道光十九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
龚自珍诗词《己亥杂诗》赏析
龚自珍诗词《己亥杂诗》赏析龚自珍诗词《己亥杂诗》赏析龚自珍在文学和政治上都颇有成就,多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表达对祖国江河的关爱和对清政府的大胆批判,除了诗歌,在古文上也颇有研究。
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龚自珍《己亥杂诗》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对诗句的理解: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二、赏析:《己亥杂诗》共315首。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就巨型组诗。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真可谓“浩荡离愁”。
“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还可以想象作者辞官之时拂袖而去的情景。
“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
“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
从这一句,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傍晚时分,立在马上,面向故乡,翘首以盼,随兴赋诗,百感交集。
此时诗人在想什么呢?想落红护花。
“落红”即落花,全句的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
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多少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己亥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己亥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①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限。
②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
③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④花:比喻国家。
即:到。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
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写就巨型组诗。
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
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便可想而知。
如果借用词组结构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蕴,以“离愁”为中心词的话,那么,“浩荡”是“离愁”的定语,而“白日斜”则是“离愁”的补语。
“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古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己亥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己亥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下面小编整理了己亥杂诗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己亥杂诗》译文及注释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
①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限。
②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
③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④花:比喻国家。
即:到。
1《己亥杂诗》赏析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
已亥杂诗赏析(附注释 译文)
《已亥杂诗》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1.这是《己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
(已被编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第八首)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
5.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6. 究: 终究,毕竟。
7.天公:造物主,这里指天帝。
8. 重:重新。
9. 抖擞: 振作精神。
10.降:降生。
11.九州:中国。
12.风雷:风、雷一般的样子译文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
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己亥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己亥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己亥杂诗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译文及注释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①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限。
②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
③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④花:比喻国家。
即:到。
《己亥杂诗》赏析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
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己亥杂诗》原文注释及简析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者背景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道光进土,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在诗歌创作上也有相当高的成就,诗风瑰丽,有“龚派”之称。
他的诗饱含着忧国愤世的激情和对理想的憧憬,语言恣纵雄奇。
●注词释义己亥:道光十九年。
九州:指中国。
生气:活力,生命力。
万马齐喑:比喻当时的中国死气沉沉。
喑:哑。
究:终究、毕竟。
重抖擞:重新振作、奋发起来。
不拘一格:打破常规,采用多种方式。
降:赐给、给予。
这里有产生、选用的意思。
●古诗今译九州内生机勃勃要有风雷激荡,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可哀。
我劝告天公要重新把精神振作,打破一切清规戒律去选用人才。
●名句赏析——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是首借题发挥,极力提倡“更法”,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的诗作。
龚自珍生活的时代正当清政府腐败衰落的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诗人用象征的手法,写了这首感情激越的诗篇。
大自然要保持生气勃勃的状态就要有风雷的激荡,如果在死气沉沉的空气中则一切都会窒息。
同样,中国要重现勃勃的生机,也必须要实行重大的变革。
天公在诗中原指主宰宇宙的玉皇大帝,这里则借指清朝统治者。
诗人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奋发有为,因而大声疾呼,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表达出一种渴望社会变革的急切心情。
全诗充满了诗人关注社会政治的激情,想象奇物,气势生动,催人奋进,满腔爱国热情跃然诗中。
古诗《己亥杂诗》鉴赏
古诗《己亥杂诗》鉴赏古诗《己亥杂诗》鉴赏《己亥杂诗》这首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己亥杂诗》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已亥杂诗》原文: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己亥杂诗》注释: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
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依靠。
4、喑(yīn):哑。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
重:重新。
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己亥杂诗》译文: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己亥杂诗》解说: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
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己亥杂诗》创作背景: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
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没落的本质。
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
这首诗是他在路过镇江时,应道士之请而写的祭神诗。
《己亥杂诗》赏析:在这首诗中,诗人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深表痛心,急切地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两句以比喻修辞格,表明只有依靠一场急风惊雷,才能打破在清朝统治下,到处呈现着的为时已久的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
《己亥杂诗》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己亥杂诗》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己亥杂诗龚自珍〔清代〕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人材一作:人才)译文: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注释: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
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shì):依靠。
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喑(yīn),沉默,不说话。
天公:造物主。
抖擞:振作,奋发。
降:降生,降临。
赏析: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
这里用了一个典故。
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凤骨,虎背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喑。
”对于“万马齐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明诗人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
诗人于1810年到北京做官,满怀经世之志、治国之略,但是仕途的失意。
政治主张的破灭,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他处在“平生进退两颠簸”(《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的境遇中。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
“天公”,即玉皇,亦即世俗所谓老天爷。
诗人揭露时弊,忽然就劝起老天爷来了,诗末自注云:“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数万,道士乞撰青词。
”这个自注说明了诗人写这首诗的具体环境,看出了诗人是借“道士乞撰青词”之机,用民间迷信活动来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
《己亥杂诗》古诗词鉴赏(精彩3篇)
《己亥杂诗》古诗词鉴赏(精彩3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大伙儿整理的《己亥杂诗》古诗词鉴赏【精彩3篇】,仅供借鉴。
《己亥杂诗》古诗词鉴赏篇一作者:龚自珍原文:九州气愤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1.九州:中国。
2.气愤:气愤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赖。
4.喑(yīn):哑。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气愤。
究:终究、究竟。
5.天公:天子。
重:重新。
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诗意:中国要想气愤勃勃就需要风雷激荡,这种万马无声的局面其实令人悲哀。
我但愿天子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往选用治国的人才。
赏析:“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暖情地呼叫社会变革,而且以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
他又以为实行社会变革较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暖情地呼叫: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赏给我们吧。
这是一首精彩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楚,共分三个层次: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烦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需依赖风雷激荡般的巨鼎力量。
暗喻必需经历汹涌澎湃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气希望勃勃。
第三层,作者以为这样的气力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但愿。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寄意深刻,气魄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望法。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惟被禁锢,人才被抹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气力,比喻尖利猛烈的改革。
己亥杂诗的赏析
己亥杂诗是指以己亥(一个六十年组成的农历纪年法)为题的杂诗。
它主要流
行于北宋时期,是当时文人赞颂享乐、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思念之情的一种诗歌
形式。
己亥杂诗的赏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趣独特,诗意淡雅。
己亥杂诗以“己亥”为诗题,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一种质朴、淡雅的情趣;2、节奏优美,诗句精致。
己亥杂诗的诗句简洁而不失精致,同时保持着大量的节奏,使诗歌充满活力; 3、婉约得体,诗情清新。
己亥杂
诗用婉约的语言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思念之情,这种诗歌形式不仅能够凸显出
当时文人的清新之情,而且也可以激发人们对劳动人民的激情。
《己亥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己亥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己亥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己亥杂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创作的诗。
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己亥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己亥杂诗》原文:龚自珍(清朝)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简介:《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其次部分。
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际、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给予自己的身世之感;其次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绽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忱和不甘孤独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
全诗意象单纯,而情景浑成,比兴无端,而心迹昭然,短短二十八字,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珍贵的生命价值观,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堪称定庵诗的压卷之作。
《己亥杂诗》翻译: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长,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际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己亥杂诗》解释:1、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心潮不平。
2、浩荡:无限。
3、吟鞭:诗人的马鞭。
4、东指:东方故里。
5、即:到。
6、天际:指离京都遥远。
7、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8、花:比方国家。
《己亥杂诗》赏析: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简单的思想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
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便可想而知。
假如借用词组结构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蕴,以“离愁”为中心词的话,那么,“浩荡”是“离愁”的定语,而“白日斜”则是“离愁”的补语。
《己亥杂诗》龚自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己亥杂诗》龚自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
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例如《己亥杂诗》中第一二三首,“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
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和水利等问题,一味依赖东南的漕运,对江南人民加重剥削,致使农民生活困苦不堪的不满和批判。
龚自珍的诗常着眼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观点来总结现实生活,表达他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例如《己亥杂诗》中第八十七首,“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
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期望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龚自珍的诗风多样,既有激昂豪放的一面,也有深沉婉约的一面。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例如《己亥杂诗》中第一百二十五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语言明快,感情真挚。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通过这些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龚自珍的思想和文学成就,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龚自珍《己亥杂诗》拼音版及赏析
龚⾃珍《⼰亥杂诗》拼⾳版及赏析龚⾃珍《⼰亥杂诗》拼⾳版及赏析 赏析,是⼀个汉语词汇,拼⾳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根据⾃⼰的思想感情、⽣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为⼤家带来了龚⾃珍《⼰亥杂诗》拼⾳版及赏析,欢迎⼤家参考! 《⼰亥杂诗》 作者:龚⾃珍 jiǔ zhōu shēng qì shì fēng léi 九州⽣⽓恃风雷, wàn mǎ qí yīn jiū kě āi 万马齐喑究可哀。
wǒ quàn tiān gōng chóng dǒu sǒu 我劝天公重抖擞, bù jū yī gé jiàng rén cái 不拘⼀格降⼈才。
译⽂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挥,感觉就是⼈在天涯⼀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还能起着培育下⼀代的作⽤。
注释 本⽂选⾃《龚⾃珍全集》。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波,也指作者⼼潮不平。
浩荡:⽆限。
吟鞭:诗⼈的马鞭。
东指:东⽅故⾥。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者为尊贵,因此落花⼜称为落红。
花:⽐喻国家。
即:到。
赏析 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亥),是诗⼈的代表作品。
是年,诗⼈辞官南归故⾥,后⼜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部堪称绝唱的⼤型七绝组诗。
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诗⼈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
时值鸦、⽚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作。
这⾸诗则表现诗⼈辞官的决⼼,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改⾰理想的崇⾼精神,语⽓乐观,形象很⽣动,极富有艺术魅⼒。
龚自珍《己亥杂诗》原文及赏析
龚自珍《己亥杂诗》原文及赏析龚自珍《己亥杂诗》原文及赏析《己亥杂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
这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
全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
下面是龚自珍《己亥杂诗》原文及赏析,快来看看吧!【原文】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作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赏析】《己亥杂诗》是诗人晚年写的一首组诗,这首诗选自其中第五首。
首句:“浩荡离愁”是说诗人的愁绪无边无际,“白日斜”是写景。
此句可译为,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我带着无边无际的愁绪离开京都。
第二句:“吟鞭”即马鞭,“东指”即向东。
“天涯”即指自己的家乡,诗人当时住在广东,相对于京城来说,距离遥远,即有天涯之意。
此句可译为,我挥舞着马鞭远离京城,向东奔向远在天涯的家乡。
最后两句: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落红”喻指诗人自己,“花”喻指国家、人民。
诗人虽辞官回家,但仍心系国家人民,即使是辞官离京,也要像落红一样,化作春泥,护花(报效国家,报效人民)。
龚自珍生活在清政府的衰落时期,辞官时间在道光时期,大约是与英国的战争前两年,诗人一生爱国爱民,心忧国家人民。
“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荡”,广大无边。
“白日斜”,夕阳西斜。
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是十分苦闷。
诗中用“浩荡”来形容离愁,说明愁绪之深。
这个“愁”不是个人私怨,而是对国事的忧虑,爱国之心显而易见。
“浩荡离愁”又用夕阳西斜来烘托,更为愁绪抹上一重浓浓的色彩。
“吟鞭东指即天涯。
”这句是说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地方。
才离京城何来“天涯”呢?这是作者的.心态所致。
因为这次离京意味着告别朝廷,远离仕途,不再回来了,所以作者产生了有如天涯漂泊的心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赏析】一二两句写离京南归时的情形,失落与惆怅之情溢于言表。
三四两句笔锋陡转,以落红化泥护花作比,说明自己身虽脱离官场,仍心系国家,形象生动而含蕴沉著。
作者:龚自珍(1792-1841),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主旨: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
●全文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表达作者忧郁孤独和悲壮豪迈心情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两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呈现的内容:
夕阳西下,我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东去, 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 ▲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请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略作赏析。
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
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指什么?这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
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
(50字左右)
如: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啊!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
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40字以内)
答:①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
②从含义上谈,这两句诗是说飘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去滋养呵护着花儿。
③从情感上谈,这两句诗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④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补充资料:古诗中的离愁别绪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1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