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知识点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3.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5 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6.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与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为: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4)与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改变相适应,经济规律分为三种:一是为数很少的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三是某一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

(5)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一、主要概念:

1.商品: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2.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3.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

4.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5.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

6.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8.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9.货币:是指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0.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1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12.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1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14.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

15.社会分工:是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二、主要问题:

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就经济形式而言,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存在过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类型的经济。

(2)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具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生产者。

(4)商品经济在历史上经历了从简单商品经济到发达商品经济的过程。简单商品经济在各种社会中都存在,但从未成为社会经济的支配形式。

2.商品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

(1)商品是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是其表现形式),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久条件。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构成社会分工。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价值实体。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它们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商品的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在公有制条件下,集体所有制范围内的劳动,国有企业作为相对独立利益主体条件下的劳动,是相对于社会劳动的局部劳动)是指具有私人性质的劳动,社会劳动是指具有社会性质的劳动。

(2)在商品经济中,私人(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矛盾的,其主要表现为: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或局部)劳动,社会劳动是间接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表现为社会劳动。

(3)私人(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它的产生和解决,决定着商品经济内在的其它两对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的产生和解决。

4.商品价值量的确定,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商品价值量的确定。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的。个别劳动时间,是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需要的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之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具体来说:

第一,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通过商品交换,他的劳动可以全部得到补偿。

第二,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他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就会少赚钱甚至亏本,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破产。

第三,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他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他花费的劳动不仅能得到全部补偿,而且还能得到一个额外的收入,由此使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因此,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直接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地位、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