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第三中学高二语文《杜牧诗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2016粤教版语文选修第8课《杜牧诗三首》word学案

2016粤教版语文选修第8课《杜牧诗三首》word学案

《杜牧诗三首》学案(教师版)高二语文备课组 2013年4月1.翻译《早雁》(略)2.“云外惊飞四散哀”一句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雁群的?答: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刻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

这七个字,从空间、情态、动作到声音等方面,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穿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3.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答:作者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

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

哀怜大雁的惊飞四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

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

“须知”“岂逐”,与其说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不如说是对边地流民的劝慰和嘱咐。

4.这首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你能再举出类似的例子吗?答:此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是一种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手法,也可以称为象征手法。

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常见。

如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翻译《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略)6.《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此诗以小见大,借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对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生活的批判。

7.翻译《题乌江亭》(略)8.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答:不是英雄所为。

“包羞忍耻是男儿”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

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时不利”,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

9.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为什么会千古流传?答: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刚愎自用的批评。

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惋惜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

借古抒怀。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8课 杜牧诗三首学案 粤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8课 杜牧诗三首学案 粤教版选修

第8课杜牧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

3.体会杜牧诗歌的艺术特色。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意解读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引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

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

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了那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

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

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劫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名句识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高中杜 甫诗三首教案

高中杜 甫诗三首教案

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及诗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杜甫诗三首,包括《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仍坚守理想的高尚品质,激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领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引导学生将诗歌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字词含义、艺术特色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视频,引出杜甫这位生活在唐朝动荡时期的伟大诗人。

提问学生对杜甫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其家族世代为官。

他年轻时游历四方,希望能一展抱负,但仕途坎坷。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历经战乱,生活困苦,却始终心系国家和人民。

他的诗歌广泛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被后世誉为“诗史”。

2、诗歌创作背景(1)《秋兴八首(其一)》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 年),当时杜甫寓居夔州。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8《杜牧诗三首》教案之教材梳理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8《杜牧诗三首》教案之教材梳理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8《杜牧诗三首》教案之教材梳理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文题解读《早雁》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作者对他们寄予了深切同情。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的骊山上,是唐代的行宫。

这里有温泉,风景幽美,冬暖夏凉,李隆基和杨玉环常来游乐。

题目表明了诗人歌咏的对象和诗歌样式。

《题乌江亭》乌江亭,又称项亭,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上。

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走近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因有别墅在樊川,亦称杜樊川。

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

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

不务奇丽,不涉习俗。

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

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有《樊川诗集》。

背景纵览《早雁》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

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

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此处用为象征手法。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

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治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

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

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这三首七绝。

《题乌江亭》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

第二单元8杜牧诗三首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第二单元8杜牧诗三首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目标:1了解咏史诗的特点,了解咏史诗的鉴赏途径,并学会鉴赏咏史诗。

2准确、规范表达自己的鉴赏感受,掌握《杜牧诗三首》《咏史诗三首》几首诗歌中出现的“用典”“对比”“双关”等手法。

教学重点:了解咏史诗的鉴赏途径,并学会鉴赏咏史诗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了解咏史诗的特点和掌握基本的鉴赏步骤,学习《过华清宫》《题乌江亭》《过陈琳墓》;第二课时:《金铜仙人辞汉歌》《长沙过贾谊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科代课前例行朗读:背诵《石头城》《念奴娇》。

一、导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山河壮丽,人物风流,无数前人在历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了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也留下了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象《石头城》《念奴娇》这样的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片产生了。

二、示例:鉴赏分析咏史诗。

1 朗读《过华清宫绝句》,读懂大意后填写以下表格: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2 小结(1)咏史诗的特点:凭吊古代人或事,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像,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的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变现作者阅尽沧桑的沉思,蕴藏了作者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2)咏史诗的内容:对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通过仰慕凭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对昔盛今衰的感叹,咏古实为伤今,讽喻社会现实。

(3)由此,我们可循以下步骤鉴赏“咏史怀古诗”:“四问”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从哪些词句体现诗人的情感态度或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这首诗运用了那些写作技巧?三、堂上训练阅读《题乌江亭》和《过陈琳墓》,运用上述鉴赏方法,完成下面的表格。

教师明确:《题乌江亭》《过陈琳墓》四、再读三首诗歌。

五、作业。

1 背诵《过华清宫》《题乌江亭》。

2 阅读《金铜仙人辞汉歌》《长沙过贾谊宅》,运用上述鉴赏方法,完成下面的表格。

第二课时科代课前例行朗读:背诵《过华清宫》《题乌江亭》并默写。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1《杜牧诗三首》学案学生版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1《杜牧诗三首》学案学生版

《杜牧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名句,能品味诗歌的艺术效果。

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学习多角度解读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学习重点: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学习难点: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早雁》的象征方法。

[学习过程]一、作者简介:杜牧(803-853),字(),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后人称为(),以别于杜甫。

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

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

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二、咏史诗鉴赏步骤:A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C、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忧天下——明世)D、写作技巧?《题乌江亭》1.写作背景简介: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

乌江亭,文称项亭,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上。

和县一带杜牧多次经过,“江湖醉度十年春,牛渚山边六问津”。

楚汉相争时,项羽败退乌江边时,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遂自刎(wěn)而死。

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

唐书法家李阳冰在亭上题有“西楚霸王灵祠”。

2、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3、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作者议论的依据是什么?4、诗中主要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你认为本诗为什么会千古流传?5、拓展阅读:对于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论。

《杜牧诗三首》教案设计

《杜牧诗三首》教案设计

《杜牧诗三首》教案设计 《杜牧诗三首》(早雁、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人杜牧。

过程与方法: 理解《早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掌握怀古咏史诗歌 的鉴赏方法;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 法的运用;了解《题乌江亭》中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早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掌握怀古咏史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 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 1.5 课时。

1/8教学过程: 早雁 【导入语】 问 1: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人最喜欢回忆过去?为什么?——晚年。

因为走 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

问 2:一个朝代呢?而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 仿。

对于晚唐诗 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 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

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 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 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

杜牧 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 文赋上的成就,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

我们曾经学过他的 诗歌:《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 唱后庭花。

《江南春》:千里莺鸣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的祖父杜佑 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 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

杜牧诗三首 教案

杜牧诗三首 教案

杜牧诗三首教案8.杜牧诗三首课文剖析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八月秋半的边地,胡人拉满了弓弦,惊散了雁群,哀哀飞向云天外。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

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秋半:八月。

] 首联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范情况时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

“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时的无序之状和凄惨叫声。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仙掌:西汉武帝时,长安建章宫内有承露盘,下有铜铸仙人伸掌捧托。

长门:西汉宫名,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后幽居于此。

此处以二者代指长安宫阙。

]颔联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

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灯光黯淡,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要知道北方正当烽烟遍地,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纷纷在:到处都是。

岂:难道,意为不能。

胡骑:回纥的军队。

逐:随着。

一一:全部。

]颈联是说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

据《资治通鉴》载,回纥南侵时,唐朝廷“诏发陈、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纥”。

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那里水草丰美,水边的菰米、莓苔可免受饥寒。

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

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

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

【学习实践】杜牧诗三首 教案

【学习实践】杜牧诗三首 教案

杜牧诗三首教案8.杜牧诗三首课文剖析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八月秋半的边地,胡人拉满了弓弦,惊散了雁群,哀哀飞向云天外。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

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秋半:八月。

] 首联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范情况时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

“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时的无序之状和凄惨叫声。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仙掌:西汉武帝时,长安建章宫内有承露盘,下有铜铸仙人伸掌捧托。

长门:西汉宫名,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后幽居于此。

此处以二者代指长安宫阙。

]颔联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

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灯光黯淡,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要知道北方正当烽烟遍地,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纷纷在:到处都是。

岂:难道,意为不能。

胡骑:回纥的军队。

逐:随着。

一一:全部。

]颈联是说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

据《资治通鉴》载,回纥南侵时,唐朝廷“诏发陈、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纥”。

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那里水草丰美,水边的菰米、莓苔可免受饥寒。

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

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

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

语文选修1粤教版第8课《杜牧诗三首》精品教案 doc

语文选修1粤教版第8课《杜牧诗三首》精品教案 doc

语文选修1粤教版第8课《杜牧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牧及咏史诗的特点2、理解《早雁》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对比阅读,体会咏史诗的特点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和步骤:一、作者简介:杜牧(八零三-八五三),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

杜牧早年即以经邦济世的才略自负。

慷慨激昂,好谈军事。

立朝刚直不阿,敢于论列大事,指陈时弊。

政治上不失为有识见、有胆量的进步人士。

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

在艺术上,杜牧自称追求“高绝”,不学、“奇丽”,不满“习俗”,所谓“不今不古”,正是力图在晚唐浮浅轻靡的诗风之外自具面目,但他的风格不像李贺的奇特,也不似元稹、白居易的平易,和李商隐比也能各树一帜。

著有《樊州文集》。

二、诗歌赏析《早雁》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

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

“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

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门冷宫里,灯光黯淡,几乎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说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

据《资治通鉴》载,回鹘侵扰边地时,唐朝廷“诏发陈、许、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

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18诗词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3

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18诗词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3

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 他相比呢? 七、问题探究 1、诗人“书”了哪些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敬仰诸葛、 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 2、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3、《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 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且此联全用 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 型。) 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 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 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 称为“万里长城” 。 皇帝要杀他,他说: “自毁汝万里长城。 ” 陆游以此自许, 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 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诸葛坚持北伐,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 5、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主张抗战,英勇杀敌,忧国忧民,遭受打击,虽壮志未酬,仍忠心不已。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 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诗词中诗人真挚的情感美 2. 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 学习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 重点 难点 教具 准备 1、鉴赏感受三首诗词中诗人真挚的情感美; 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多媒体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课时 安排 3 课时 教学方法、 教学手 段与学法、学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尾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告知雁儿们,不要厌恶南方人 迹稀少的地方,因为这里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潇湘,潇水,湘水, 均在湖南。相传深北雁南飞到衡山回雁峰就不再南飞,潇湘一带是大雁过冬的地 方。
3.鉴赏要点 象征方法的运用。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写作四散 的早雁。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全诗通过写雁来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 同情,亦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 《早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歌,采用象征手法,借写“早雁”往南飞翔的
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人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
名,人称“小李杜”。
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
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
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献诗启》)。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
的鉴赏技巧。
(二)过程方法目标:
以杜牧诗三首为例,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
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1. 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 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
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颔联“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 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 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 宫里,灯光黯淡,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
颈联“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风一一回”,是说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 纷布满金河一带,明雁儿们又怎能随着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 南方,即使到了天也不要忙于回去。据《资治通鉴》载,回鹘南侵时,唐朝廷“诏 发陈、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驱逐回鹘”。这里的“风” 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
3. 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总结分析感悟作品。来自(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诗人晚年的生活态度,通过感知杜牧诗的意境和风貌。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
创造潜能,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重点:把握杜牧诗歌“雄姿英发、俊爽疏朗”的特点,品味诗歌意境,学习和理解杜牧诗
歌的鉴赏方法。
揭阳第三中学教案表
课题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具 准备
杜牧诗三首
课型
鉴赏课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创作背景、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充分
理解杜牧诗歌的艺术特点。
2. 领悟杜牧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 把握杜牧诗“雄姿英发、俊爽疏朗”风格特点。
4. 背诵四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揣摩牧诗诗歌的语言特征,基本读懂诗歌和诗歌
讲授法、诵读法、 涵咏法和讨论法。 以读为主,讲、读 和讨论相结合的 教学方法。
朗的景物抒写情怀,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杜牧受时
代风气的影响,比较注重辞采,同时又与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
华流美而又神韵舒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前人曾用“俊爽”二字概括杜牧
的诗歌风貌。
难点:如何理解杜牧的诗境。
多媒体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课时 安排
2 课时
教学方法、教学 手段与学法、学

(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
杜牧 (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
因称“杜樊川”。唐文宗大和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为弘文馆校书郎,
入江西、宣歙观察使幕和淮南节度使幕,后入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曾任黄
这首诗借写早雁,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暗含了对统治者的 不满。(主旨)
首联“金河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常借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范情况时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 其贵族统治者。“云外惊飞”,点明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 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无序之状 和叫声凄惨。
(二)课文简析
早雁
1.写作背景简介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
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
对边地人民命运充满关切。农历八月是季的第二个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
雁”,此处用为象征手法。
2.基本解读
题解: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 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 作者对他们寄予了深切同情。
深沉的历史感慨。
杜牧诗在文学思想方面主张文章须有充实的内容,反对追求形式的文风。他
说:“凡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意全胜者,辞愈朴 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答张充书》)以自己的创作实践 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杜牧的诗歌在晚唐极负盛名,最擅长抒情写景的绝句,词句 淡雅,意境深远,为后人传诵。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 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之中,极大地发挥了绝句体的妙用,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 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杜牧的纪行、写景诗作颇多佳作,他善于选择清新明
“四散哀鸣”的痛苦状况,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同时暗含对统 治者的不满。其抒情特点是全篇运用比兴,风格可谓深曲含蓄。诗歌字面上句句 写雁,实质上处处写离散的民众和时事。前两联写雁之南征,后两联想雁之北返, 说尽流民奔逃的哀苦,感情博大深沉,笔触细腻哀丽。
过华清官绝句三首 (其一) 1.写作背景简介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 (644)太宗皇 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治汤井 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 改名华清官,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 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这三首七绝。 2.基本解读 题解: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的骊山上,是唐代的行宫。这里有温泉,风 景幽美,冬暖夏凉,李隆基和杨玉环常来游乐。题目表明了诗人歌咏的对象和诗 歌样式。 这首诗借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语含讽刺。 (主旨) 起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写华清官所处的骊山秀丽景色。“绣成堆”,既指 骊山两旁的东绣岭和西绣岭,又暗含赞美骊山景色美不胜收之意,有双关意味, 巧妙自然。《雍大记》云:“东绣岭在骊山右,西绣岭在骊山左。唐玄宗时植林 木花卉如锦绣,故名。”长安离临潼已远,事实上是看不到此二岭的,所以此句 应为想象之词。 次句“山顶千门次第开”写华清宫的景象。用特写镜头:平时紧闭的宫门一 道道开启,给人感觉似有军国要事发生了。“山顶千门”用张衡《西京赋》“门 千户万,重闺幽闼,转相逾延”句意。“次第开”,可见使者被重视,也说明唐 玄宗与杨贵妃对私人享受生活的重视。这句诗是镜头逐渐推进,展现宫殿的雄伟 壮丽,整句诗透出一股神秘的气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