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9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9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基础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一、目标引领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教材引领聚焦重点:诵读全文,掌握字词及文言现象,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破解难点: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理解“十思”的内容及现实意义。
三、学法引领思想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
四、学程引领第一课时一、目标引领: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背景后解读第一、二节情景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学程引领学程之一知识积累(读读、看看、记记)1.作者简介魏征,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2.背景介绍本文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3.疏:一种文体,分条陈述的意思,主要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学程之二熟读课文疏通字词1.熟读课文第一次,试读,正音。
边读边正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第二次,粗读,正义。
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公元819年所写的一篇散文,内容为谏言宣扬儒家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以劝谏太宗李世民建立和谐社会,加强君臣关系。
下面是《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引言】【教学目标】1.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和背景;2.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加深对韩愈的儒家思想的认识;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韩愈的生平和《谏太宗十思疏》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
第二步:整体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第三步:逐段阅读(20分钟)教师请学生每人批阅一段,然后互相交流,共同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主旨和关键词,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每段的主要理解和思考问题。
第四步: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
老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例如:“韩愈为什么要批评太宗的行为?你们是否赞同韩愈的观点?”等等。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表达自己对文章的喜爱或者不喜爱的原因。
第五步:深化思考(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能动性。
例如,“韩愈为什么认为君子应该给予人民更多的尊重?”“韩愈提出的人治思想如何体现在今天的社会中?”等等。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分享自己的思考。
第六步:写作练习(30分钟)教师提供两个写作题目。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写作题目进行写作,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补充思考和写作。
写作题目1:韩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秩序的观点,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作题目2:请你根据韩愈所提出的“人治”观念,谈谈你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再次强调学生需要重点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一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⑾简能:选拔人才。
⑾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订正练习二——五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1.第1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
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二、解题1.文体简介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如西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
2.背景介绍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
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o了解魏征及其作品《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地位。
o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o运用比较阅读法,理解魏征的劝谏艺术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o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分析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魏征的忠诚与智慧,学习其勇于直谏的精神。
o引导学生思考君臣关系与国家兴衰的深刻联系。
o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魏征的劝谏艺术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o引导学生思考君臣关系与国家兴衰的深刻联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魏征及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一段关于唐太宗与魏征的历史故事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o提问:你知道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哪些故事?引出课题《谏太宗十思疏》。
2.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o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曾任太子洗马、谏议大夫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
o简要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创作背景,强调其作为古代谏议文的典范地位。
3.初读感知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与结构特点。
o提问:你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4.字词疏通o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课时1.段落解析o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o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确“十思”的具体内容及其逻辑关系。
2.思想观点探讨o提问:魏征在文章中提出了哪些主要观点?你如何理解这些观点?o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并派代表发言。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1. 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疏文中的核心思想和观点;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引导学生思考和了解唐太宗的历史背景以及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绩。
步骤二:讲解背景(10分钟)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包括作者魏征的经历和地位以及写作目的和意义。
步骤三:整体阅读(15分钟)将《谏太宗十思疏》分段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
步骤四: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思疏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讨论思疏的中心思想、观点、论证方式等,并归纳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步骤五:小组分享(10分钟)请各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分享,让其他学生听取不同的观点和思考。
步骤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几个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做出总结。
教师也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步骤七:拓展讨论(10分钟)以《谏太宗十思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文人对于君主的忠言逆耳的态度和方式。
步骤八: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篇与《谏太宗十思疏》相关的写作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社会背景,发表对于现代社会问题的忠言逆耳之论。
教学评估:1. 分组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2. 小组分享中,代表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深度;3. 整体阅读的理解程度;4.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拓展延伸:1. 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古代文人的忠言之疏,进行比较和对比;2. 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位现实的政治、经济或社会问题,撰写一篇类似于疏文的评论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二)《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唐太宗的上疏,用以劝谏和反思。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首先,文章充满了警示和反思的意味。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韩愈指出了唐太宗在治国方面的种种问题和错误。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 理解疏文中的思想观点和主旨。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谏太宗十思疏》是南京大学教授、民国史学家郭松龄所著的一篇文章,该疏文以谏诤之意,深入剖析了唐太宗李世民在治国方面存在的十大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简短的文字介绍,让学生了解疏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身份。
鼓励学生提出对于当时社会背景和治国现状的一些猜测和思考。
2. 分组阅读及分析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部分的思疏内容进行阅读和分析。
每个小组在阅读完之后,将自己的观点、分析和疑问进行讨论,并记录在小组讨论记录表上。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引导他们思考疏文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3. 小组展示和讲解(2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和讨论结果。
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和意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教师及时纠正和指导,确保全班的参与和理解。
4. 思维导图制作(15分钟)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将疏文中的十个思疏问题和相关观点绘制出来,以清晰地展示出疏文的逻辑结构和内在关联。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进行装饰和排版。
5. 思考与写作(15分钟)让学生就其中一个思疏问题进行思考和写作,要求他们回答为什么选取这个问题,以及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结合疏文中的观点和自己的判断展开写作。
6. 总结回顾(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疏文的价值和意义。
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疏文中的思想观点是否适用于当下的社会和国家治理,引发学生对于当代治理和文化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小组讨论和小组展示,考察学生对于疏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通过思维导图和写作,考察学生对于疏文中观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024年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
2024年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文章》中的《谏太宗十思疏》。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唐太宗的赞扬,二是指出国家存在的隐患,三是提出“十思”的具体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古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
2. 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魏征的政治观点和主张。
3. 体会文章的论证方法,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以及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文章的整体结构、作者的观点和“十思”的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文章结构、重点词语、句式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文章背景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 词语解释:讲解文章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4. 句式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特殊句式,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5. 内容分析:讲解文章的结构,分析作者的观点和“十思”的具体内容。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设想自己是当时的大臣,如何向皇帝进言。
7.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讲解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论证。
8.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赞扬→隐患→十思2. 重点词语:疏、隐患、十思、鉴戒等。
3. 论证方法:对比、举例、引用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文的论证方法,写一篇议论文,题目为《论诚信的重要性》。
(1)诚信的定义及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列举诚信的例子,如古人言而有信的故事。
(3)不诚信的后果,如信任危机、人际关系破裂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论证方法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贞观政要》等与唐太宗、魏征相关的历史书籍,深入了解唐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一、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积极意义的把握2、知识目标在诵读中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的义项和文言虚词的用法。
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
学习本文设喻、对比论证的运用,体味语言风格。
3、能力目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以读促写,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写作训练。
二、教学分析A教材分析(1)《谏太宗十思疏》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寻觅文言津梁”中的第二篇文章。
本文用了许多骈偶句式,但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整饬庄重、气韵充沛,又自然流畅,内容充实,言之有物,代表了初唐时期散文的创作成就。
它是一篇奏疏,作者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政治主张。
以此为突破口,可引导理解在本单元其它文章(文体不同)中作者如何寄寓自己的主张、观点、感情等。
B教学对象分析如何结合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文化、语言素养,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方面,虽然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由于唐朝年代较为久远,阅读障碍较多,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都是他们的弱项。
对文章中所记载的文学常识、文学典故、典章制度等感到陌生,或者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学生对文中生动鲜明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说理都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教学设计A课时安排:2课时B教具要求:多媒体教室、黑板、粉笔等C教学重点:诵读文章,感受文句,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辨析文中文言实词,积累文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区别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D目标难点1.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2)培养对文言文的感悟、诵读和背诵能力,及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培养说理能力。
(3)认识"十思"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重点难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
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宇玄成,唐曲城(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
少时曾出家为道十,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
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
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
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
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三)题解历史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谨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是魏徵。
这篇文章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徵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文中的经典句子。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魏征语录】关于良臣与忠臣——“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
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自学导语】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即比干、屈原的故事。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自学导案】第一次,粗读,正音,正义。
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第二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
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第三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古今异义】承天景命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则思虚心以纳下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役聪明之耳目【词类活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则思知止以安人宏兹九德则思正身以黜恶振之以威怒欲流之远者则思江海下百川居安思危【实词积累】固: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③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④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至于颠覆,理固亦然《六国论》⑥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⑦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盖: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赤壁之战》④盖始者实泛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⑤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⑥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课堂练习】翻译下列选段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重点〕2、翻译难懂的语句。
〔难点〕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一、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学生读注释。
教师补充。
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
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
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屡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防止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
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绩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
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第一次:试读,正音。
边读边正音。
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陌生的字词那么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第三次:粗读,正义。
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二——五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文言现象2、完成练习二——五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二、分析课文1、提名朗读2、学生自由朗读3、思考练习一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翻开话题。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教案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等重点文言现象;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3)理解“十思”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等重点文言现象;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教学用具:无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直言进谏,有的人被放逐,有的人招来了杀身之祸。
但是在唐代,有这样一位大臣,他的直言进谏不但没有给他带来杀身之祸,反而得到了XXX的赏识,这位大臣是XXX。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XXX的《谏太宗十思疏》,看看他是如何向君王进谏的。
二、解题:1.文体简介:本文是一篇奏疏,属于古文体的奏议类。
唐代的奏疏惯上都用骈文,但这篇奏疏突破了骈文的束缚,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变化。
2.XXX简介:XXX是唐朝下曲阳人,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
他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背景介绍:这篇奏疏是XXX十一年写给XXX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XXX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
XXX“频上四疏,以XXX”(此为第二疏),XXX猛醒,还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他。
三、疏通文意: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正音释义。
学生通过投影仪展示本段重点实虚词,采取学生质疑的方式解决。
2.个别学生朗读第二段,正音释义。
学生通过投影仪展示本段重点实虚词,采取学生质疑的方式解决。
具体研第1-2段,思考:1)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以“固本思源”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本文主要讲述了如何保持国家长治久安,通过比喻和对比,作者提出了“积德义”和“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十思”作为具体的做法。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文》部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背景及历史背景介绍;
2.课文朗读与词语释义,理解文章大意;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掌握“起承转合”的写作技巧;
4.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治国理念和道德观念,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情操;
5.练习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谏太宗十思疏》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谏太宗十思疏》,使学生了解古代谏言文化,感悟古代仁人志士的忠诚与担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分析文章论证方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对文言文内涵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讲授《谏太宗十思疏》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尝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谏言的内涵和表达方式。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1.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建议和劝诫进行思考,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让他们更具体地体会到这些建议与文章内容的联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文言文谏言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结构、论证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6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优秀6篇】谏太宗十思疏篇一1.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
得公之谏,朕知过矣。
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
”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
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
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三。
分析第一段:1.补充解释:(1.臣闻求木之长者求:追求,想要。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一、理论依据(一)课标规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在《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独立阅读,锻炼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再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结合文本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使命责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起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和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
(二)教材和教参要求1.教材要求:本篇课文属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谏太宗十思疏》这篇课文是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
思路缜密,表达技巧高超,可以激发学生关注现实,深入思考。
在单元导语中提出要围绕“倾听理想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展开,体会作品的现实针对性,学习作者解决实际问题的理性思维,欣赏理性的艺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课后的学习提示中指出,学生在课后要收集有关资料,了解作品背景,从课文的论述出发,讨论“创业与守成”“善始和克终”“墨守成法和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等问题。
在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中也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任务。
2.教参要求:教参中在人文主题方面,提出在教学本篇课文时,要求学生要学习古人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讲责任、敢担当的精神,增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意识。
在语文素养方面,学生要学会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观点的现实针对性,把握理性思维方式;培养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要学会写论述性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学情预估高一年级的学而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高中文言文词汇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要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素养·目标导学】1.思维目标: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2.审美目标:赏析魏征高潮的劝谏艺术,领会魏征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
✧【复习·检查提问】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境界是,。
2.《谏太宗十思疏》,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3.《谏太宗十思疏》,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明确:1.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2.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3.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研读·写法探究】赏析《谏太宗十思疏》高妙的劝谏艺术✧【研读·任务导引】自古至今,进谏的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是怀着不怕死的精神,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效果是强烈的,但往往也是最冒险的;另一种是婉转的,听起来根本不像是在进谏,更像是在讲故事, 不乏趣味,这种方法相对第一种来说风险要低得多,但效果却不怎么强烈,就好像一碗不苦口的良药。
魏徵是以善谏著名的。
那么他的《谏太宗十思疏》善在何处,谏有何妙?✧【研读·任务设计】➢微任务活动一赏析劝谏思路之妙●明确:魏徵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为此, 作者反复申述论说。
先说明“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 继以历史经验证之, 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向背和政权安危,振聋发聩; 再以具体做法结之, 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 语重心长。
先深入浅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为对方接受。
➢微任务活动二赏析劝谏论证之妙●明确: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 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 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 即“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
“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 而“浚其泉源”, 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来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同样,魏徵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至今还为人们传颂。
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了说服力。
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 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
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谏唐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 最能触动唐太宗的心吧, 即使不用再提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唐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 从而引以为戒的。
➢微任务活动三赏析劝谏目的之妙●明确:魏徵生活在封建时代,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时时处处维护封建统治,其中固然有特定时代的阶级局限性,但是作为一个身居要职的高层官员,为了使李唐王朝国泰民安,他表现出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政治家清醒的头脑和对时事敏锐的洞察力,无一不令人敬仰。
《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 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 魏徵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了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
貌似无礼的忠心耿耿,受到了唐太宗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高度的评价:“贞观之后,尽心于我, 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之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徵而已。
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微任务活动四赏析劝谏用语之妙●明确:魏徵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
他虽然知道唐太宗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 , 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唐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徵为了劝谏唐太宗克服贪图享乐的思想, 时刻都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 在文中称自己“下愚” , 尊称皇帝为“明哲”,表明自己观点说“臣闻” (而非臣以为)。
这些用语,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又合理,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
试想,如果魏徵恃宠骄横, 连主子都不放在眼里,那么,即使他心再诚,也不会有好下场, 最终只能落得身首异处。
✧【研读·总结归纳】“读史使人明智”。
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 重读《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高超的劝谏艺术, 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徵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
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素材·如何积累】聚焦话题:纳谏和进谏皇权专制社会中,虽然是君主一个人说了算,但君主的决定不可能事事都对,这就要求身边的官僚进谏。
然而大权在握的君主喜怒无常,进谏是个风险很大的行为,甚至导致家破人亡。
因此,能够舍生忘死勇于进谏对士大夫而言是最高政治道德的表现。
能不能接受大臣的进谏,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所以能够虚怀若谷,乐于纳谏的君主则被臣民视为“圣主”了。
【从课内积累】唐太宗和魏征魏征和唐太宗相处十七年,一个以直言进谏著称,一个以虚怀纳谏出名,尽管有时争论激烈,互不相让,最后太宗也能按治道而纳谏,这种君臣关系,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极为思念,感慨的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政要•论任贤》)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荣了。
魏征成为唐太宗预防自己犯过的一面明镜,这充分体现了魏征在唐太宗治理国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
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
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
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从历史积累】淳于髡进谏齐威王淳于髡是一位善于进谏的代表人物。
齐威王在位初期,好长夜宴饮,不问政事,把政事委托于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政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在旦夕,身边近臣莫敢进谏。
淳于髡如此劝齐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 王知此鸟何也?”王日:“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诏令全国72个县的主官入朝奏事,奖赏了即墨大夫,烹杀了阿邑大夫,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将侵地归齐,齐国声威大振,成为七雄之冠。
进谏失败的例子:比干进谏被杀比干进谏(失败)纣王亲近奸佞,排斥忠良,残害百姓,变成天怒人怨的暴君。
他的哥哥微子劝他他不听,只好离开他,他另一个叔父箕子批评他,他就把箕子囚禁起来。
从此无人敢再劝谏,有人干脆投奔周武王去了。
比干想到自己是国家元臣,责任重大,他苦苦相劝,纣王不听。
他叹息说:”主上有过错不劝谏就是不忠,怕死不敢说真话就是不勇敢,即使劝谏不听被杀,也是尽到了忠臣的责任了。
”于是下决心冒死强谏。
纣王被责问得无言以答,就问比干:“你为什么要这样坚持?”比干说:”君有诤臣 ,父有净子,士有诤友。
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
我为的是叫你痛改前非,保住商朝的江山。
”比干连续三天进谏,纣王恼羞成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现在我要拿你的心来验看一下!”于是就命人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来观赏,并且用火焚毁比干的王的叔父,由于直谏纣王以死相争,被摘心而死。
【从现实积累】善于倾听的比尔·盖茨在一次会议上,“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受到严厉指责,一名技术员指出公司开发网络浏览器滞后。
盖茨略作沉吟,决然自责,并向与会者诚恳道歉,此举也宣告了“微软”经营方向的转型。
盖茨后来谈起这件事时说:“我不想在面子问题上浪费时间,那是没有意义的。
特权会使人腐化,但我想保持前进的动力。
”从当年的毛头小伙一跃而为世界首富,这样的成功并没有塞住的盖茨耳朵,学会聆听,无疑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如何运用素材【佳作片段】片段1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纳谏与进谏逐渐成为重要传统之一,历代有为之君和有识之士对此均十分重视,而纵观历史,贤臣进谏、明君纳谏之例也不绝于册。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就被后人津津乐道,而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和魏征的犯颜直谏,更被后世奉为君臣千载一遇的典范。
其所以如此,缘于政治实践之必需。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君主虽号称“天子、圣人”,实与凡人无异,难免会有思虑不周或行事失当之处,故需要“拾遗、补阙”之类的官员专门司职进言劝谏。
然而,自古以来,进谏都是颇有危险之举,毕竟并非所有君皇都勇于纳谏、乐于纳谏,就连一代英主唐太宗,也曾迁怒于进谏者,遑论才庸德薄之君,这就相当考验臣下的智慧和胆色了。
邹忌之成功,在于善谏,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家常琐事之中;魏征之成功,在于敢谏,不畏触犯逆鳞之祸而坚持指斥君主之过,两者各具特色。
——节选自范立舟《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片段2历史长河滚滚逝去,激起朵朵浪花,淘尽多少帝王英雄。
掬起朵朵浪花,我仿佛看到了被国人放逐的周厉王,窘迫的境遇终究使他明白要学会倾听,不要太过专制,当老百姓道路以目的时候,他也就不再成为帝王了;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秦始皇, 为了愚昧百姓,不惜焚书坑儒,他不愿倾听也不想倾听。
反而执敲扑而鞭答天下。
百姓是沉默了,可沉默的结果呢?却是揭竿而起,纷纷起义,使奏始皇构建的千秋万代的基业只落得个二世而亡的下场。
——节选自《学会倾听》✧【作业·巩固提升】正反对比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之一,在对比分析时凸显正确的观点,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面对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入手进行剖析,使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手法,以“义”与“生”为话题,谈谈自己的生死观,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生习作示例:“义”与“生”小议“义”与“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面对生死抉择,有些人选择了“义”,有些人选择了“生”。
民族英雄文天祥,为了不使民族利益受到侵犯,在异族入侵时,挺身而出,虽受尽折磨却不变节,在“义”与“生”之间,他明智地选择了“义”,谱写出一曲悲壮的正气之歌。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被围梅岭,写下了“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壮丽诗篇,为了正义,他以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迎接死亡;为了正义,刘胡兰毫无惧色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之下;为了正义,布鲁诺被火焚身,伽利略被秘密流放在黑森林中,直至心脏停止跳动。
这些,都是历史长河中美丽的浪花,都永远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当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也飘浮着污秽,避免不了渣滓的存在。
奸臣秦桧,卖国求荣,为苟全性命而丧失了人的本性,终于受到万人的唾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俘变节,但最终还是没能苟活得逞,他的下场是可悲的,而丧失义节,苟且偷生,他的下场更是可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