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述而》篇)
《论语》中的名句以及翻译
《论语》中的名句以及翻译《论语》中的名句以及翻译《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论语》中的名句以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论语》中的名句以及翻译篇11、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译文: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千方百计要求、苛求别人。
6、言必信,行必果。
译文: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1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1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间就像这流水一样,不分日夜的流淌。
1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而又时常的复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13、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述而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述而篇原文及翻译《论语·述而篇》原文及翻译《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第八篇,共有十章。
本篇中的对话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作为基础,通过讨论孔子的修养和品德,呈现了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观点。
以下是《论语·述而篇》的原文及英文翻译。
第一章: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说:“我只是传述古人的经典,而不创作新的理论;我信任并喜爱古人的智慧,敬重他们的道德风范,我自认与老彭相比并不逊色。
”第二章:子曰:“默而识之,孰为不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孔子说:“默默地思索并领悟,谁能说他不懂?多言只会显得空洞无物,不如守住中道。
”第三章: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说:“颜回是个过渡期内三个月都能不违背仁德的人,其他人只能偶尔保持这样的境地。
”第四章:子曰:“仁,悠悠我思!斯人也,何达而不行?”孔子说:“仁德是一个宽广深远的概念,我非常思索!然而,有人明白仁的道路,为什么不去实践呢?”第五章: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必为别人不了解你而烦恼,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第六章: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说:“不学习诗歌,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言辞表达。
”第七章:子曰:“比而不可见,非礼也;跂而不可行,非礼也。
”孔子说:“比较而不能被人看到,不是合适的礼仪;弯曲而不能行走,也不是合适的礼仪。
”第八章: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养活的,亲近了她们就不孝顺,远离了她们就会怨恨。
”第九章: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孔子说:“四十岁了还对自己的恶行无动于衷,那么这个人的品行就无法挽回了。
”第十章:子曰:“我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我从未见过像对待色欲那样对待道德品德的人。
”以上是《论语·述而篇》的原文及英文翻译。
本篇主要通过对孔子言行的描述,展现了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论语述而篇的原文及翻译
论语述而篇的原文及翻译论语述而篇的原文及翻译论语述而篇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论语述而篇的原文及翻译,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论语述而篇原文及翻译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译文: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相信而又爱好,我想自己很像我们的老彭吧。
”老彭:商朝后裔,孔子之先祖。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默默存想所见所闻,认真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不而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德行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讲习,听到该做的事去不能跟着去做,自己有缺失却不能立即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呀!”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平日闲暇时,态度安稳,神情舒缓。
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译文:孔子说:“我实在太衰老了,我竟然很久都没有梦见周公了。
”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立志追求人生理想,确实把握德行修养,绝不背离人生正途,自在涵泳艺文活动。
”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导的。
”束脩:代表十五岁以上的人。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开导;不到他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我不去引发。
告诉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不能随之联想到另外三个方面,我就不再多说了。
”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孔子在家里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时,从不曾吃饱过。
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孔子在这一天哭过,他就不再唱歌了。
是日:这一天。
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 论语注释翻译以及解析
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论语注释翻译以及解析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注释】①焉:是兼词“于之、于此”的意思,这可理解为“在其中”。
②三:文言文中泛指多人。
③其:代“他们”。
④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⑤从:追随、跟从。
【译文】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
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解读】孔子这句极为著名的话,已经成为历代有志之士、好学之士的座右铭。
凡有一点特长的人,他都认为有可资借鉴取法之处。
就是有错误的人,他也认为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观照自己的言行有无同样的不足。
他喜欢以别人为师,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
这句话的道理很简单,就是为学者要谦虚好学,可是做起来非常不容易。
因为人往往自以为是,免不了虚荣和傲慢。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离不开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
能够虚心向别人学习,这种精神已经十分可贵,更可贵的是,不仅要师人之善,还要以别人的缺点为借鉴,这是平凡而伟大的真理,对于指导我们处世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译文】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
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
”【解读】此章说明了孔子理想中的社会礼法制度。
摆正人与人之间名分关系,这对维护社会秩序来说是很重要的。
春秋时期,社会结构发生变动,西周时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已经遭到了破坏,多有“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之事发生。
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对此感受亦深,所以他十分赞赏孔子的“正名”主张,但他终究没有任用孔子,不立太子,导致继嗣不定,引发了陈氏弑君之祸。
3.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述而原文与解析
论语述而原文与解析《论语》述而原文与解析【引言】《论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其中的述而篇是《论语》中的第五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于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论语》述而篇的原文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节一】原文与翻译述而篇分为十章,每一章都有独特的教导和启示。
以下是各章原文及翻译: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6.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节二】解析及涵义1. 这一章中,孔子强调了对先贤的敬仰和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是依据别人的说法来描述事物是不够的,必须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对于学习古人的经验和智慧,我们应该怀着敬畏之心,不断追求进步。
2. 孔子在这一章中表达了对学习的热爱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过程,应该善于思考和沉默,以便更好地领悟真理。
3. 这一章中,孔子提到了修身立德、学习不停止这两个重要的原则。
他指出,如果一个人不注重德行的修养,不讲究学问的讲解,听到正义的声音也不加以改变,不善良的人也不愿改正自己的行为,那么他将会令人忧虑。
4. 孔子在这一章中描述了仁者的崇高品质。
他用形容词来描绘自己的仁慈和善良,并强调了弘扬仁爱的重要性。
5. 孔子在这一章中表达了对自己精神状态的忧虑。
他认为自己变得衰弱,已经很久没有再梦到周公的形象,这暗示了他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怀疑。
论语十二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篇原文及翻译1. 《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研究并按时复,不是很令人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是很有君子风度吗?2. 《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以德治理国家,就像北辰那样,坚守自己的位置,而众多星星都围绕着它。
”3. 《八佾篇》黄帝问于王昭君曰:“有冯唐氏者,闻之陈蔡,左右言其状貌。
黄帝愿见,使人因奏,辞曰:“动容貌,失次第。
人容貌美,然后可相见也。
若须黄帝,群臣不定。
”黄帝向王昭君问道:“有位叫冯唐氏的人,听说他的外貌很出色。
黄帝想见一见,派人邀请。
冯唐氏却回答说:‘外貌动容,失去整齐顺序。
只有貌美的人,才可以见面。
如果还想见黄帝,群臣们没有定论。
’”4. 《里仁篇》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说:“克制自己,恢复礼仪就是仁。
一旦克制自己,恢复礼仪,天下就会回归仁道。
要成为仁者,要靠自己,还是要靠他人呢?”5. 《公冶长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让你的女儿嫁给他,即使他被关在监狱中,也并不是因为他犯了什么罪。
”于是将自己的儿子嫁给了公冶长。
6. 《雍也篇》子谓雍也:“冯其床,弗谨人。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修其行。
”孔子对雍也说:“褪去你的被褥,表示你对自己不够谨慎。
”孔子说:“古人说话不出口,是因为惭愧还没有修行。
”7. 《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求,诗焉,曰:‘三纲三世,古之人皆死矣,然后今之无道也已。
’”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守信用好求,就有了诗。
说的是:‘古代的三纲五常已经死去,然后才有了今天的无道。
’”8. 《泰伯篇》泰伯始兴,为于成周。
子季康子问:“末师何如?”子曰:“進德相师。
”曰:“退之。
”“退”,字有出,其义“远也。
《论语》原文+注释-述而篇
《论语》原文/注释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1] ,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2] 。
”[1] 述:传述,阐述。
作:创造,创作。
[2] 窃:私下,私自。
第一人称的谦称。
我老彭:“老彭”,指彭祖,传说姓篯(ji ān 坚),名铿,是颛顼(五帝之一)之孙陆终氏的后裔,封于彭城(今徐州),仕虞、夏、商三代,至殷王时已七百六十七岁(一说长寿达八百岁)。
彭祖是有名的贤大夫,自少爱恬静养生,观览古书,好述古事(见《神仙传》、《列仙传》、《庄子》)。
“老彭”前加“我”,是表示了孔子对“老彭”的尊敬与亲切,如同说“我的老彭”。
一说,“老彭”指老子和彭祖两个人。
子曰:“默而识之[3] ,学而不厌[4] ,诲人不倦[5] ,何有于我哉[6] ?[3] 识(zhì志):牢记,记住。
潜心思考,加以辨别,存之于心。
[4] 厌:通“餍”。
本义是饱食。
引申为满足,厌烦。
[5] 诲(huì会):教诲,教导,诱导。
[6] “何有”句:即“于我何有哉”。
这是孔子严格要求自己的谦虚之词,意思说:以上那几方面,我做到了哪些(一说,还有什么困难或遗憾)呢?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7] ,不善不能改[8] ,是吾忧也。
”[7] 义:这里指正义的、合乎道义义理的事。
徙(xǐ喜):本义是迁移。
这里指徙而从之,使自己的所做所为靠近义,做到实践义,走向义。
[8] 不善:不好。
指缺点,错误。
子之燕居[9] ,申申如也[10] ,夭夭如也[11] 。
[9] 燕居:“燕”,通“宴”。
安逸,闲适。
燕居,指独自闲暇无事的时候的安居、家居。
[10] 申申:衣冠整齐,容貌舒展安详的样子。
如也:像是……的样子。
[11] 夭夭(yāo 腰):脸色和悦愉快,斯文自在,轻松舒畅的样子。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2] 。
”[12] 周公:姓姬,名旦。
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成王(姬诵)的叔叔,也是鲁国国君的始祖。
论语·述而》全篇译文
论语·述而》全篇译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述而》,乃儒家著名典籍《论语》中关于学习和教育的篇章,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概括,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值得深思。
《论语述而》提出的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学习的重要性。
它强调,如果能够学习并熟练应用,不但是称赞的,甚至可以改变命运。
教育是一个人充实自己,成就自己的必由之路,可以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以及对未来的认知和认识,因此要积极投入学习,不断探索和实践,从而更好地学习并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除了学习,《论语》中还倡导要热情招待友人。
当朋友们从远方来访时,我们应该开放心胸,好好接待,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热情。
拥有这样的友谊,可以使心灵获得安慰,对心灵的修养也更有意义,朋友之间相互交流,也增进了了解,从而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这是《论语》中所讲述的。
此外,《论语述而》中还指出,一个君子应该具有接受知识的心态,不要自以为是,而是要勤奋求知,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谦虚谨慎,对待他人时应该充满尊重,不要轻视别人,平时要修炼自己,学会思考,培养足够的耐心去面对一切状况。
总而言之,《论语述而》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思想的文章,它教导我们要积极学习,热情招待友人,谦虚谨慎,以及聪明勤奋,以此来把握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古人的智慧深深的激励着我们,教导我
们,只有积极的学习,才能改变命运,获得成功。
奉劝各位朋友,要秉承古人的学习理念,打好基础,奋斗出一片新天地,而新生代也要肩负着使命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论语·述而第七》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述而第七》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译文】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孔子在这一天哭泣,就不再唱歌。
【解读】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在丧事中的行为表现。
未尝饱、不歌即是那样环境中礼仪的需要,也是因为内心的悲戚使然。
【原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为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有能用我的思想的我就推行它,没有用我的思想的我就把它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是这样的啊!”子路说:“老师率领军队需要谁和你在一起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共事的。
我需要的人一定是临事小心谨慎,认真谋划而能成功的人。
”【说明】用舍行藏需要一个人的不断学习和修养,既需要有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具有超脱的心境。
那些怀才不遇的人之所以不遇与这样的心境缺失有关。
这一章我们还可以看出孔子的情感表达,孔子与颜渊是心灵的知己,而子路自知学问不及颜回,于是便以己长想博得老师的喜爱和认同。
但孔子却告诉子路,他愿意和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共事,单纯的勇敢他是不赞成的。
朱熹的注讲:“惧,谓,敬其事。
成,谓成其谋。
”【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财富如果通过正路而求得,即使是从事低贱行业,我也愿意做。
如果不符合正路的财富即使可求,我也愿意遵从我走正路的所好。
”【解读】古语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说法。
正道来的钱财,即使地位低贱也会心安。
不走正道、不择手段得来的钱财,内心总会不安。
孔子的意思是告诉我们要凭借自己的本事赚钱,而不要投机取巧、不择手段。
执鞭之士有人解释为把守城门的人,也有人解释为为王侯开路的人。
具体指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只是代表社会地位低贱的人。
尽管社会地位递减,但通过这样的工作赚钱,是正途得来的,所以就应该愿意去做。
论语经典名句翻译
论语经典名句翻译【原文】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读“lè”,快乐)乎?(《学而》)【直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情吗?【意译】有好多朋友从远方到中国来研究学问切磋技艺,不也是让我们感到很快乐的事情吗?【原文】2.礼之用,和为贵。
(《学而》)【直译】礼的应用,以和为贵。
【意译】我们之所以用最高的礼节热烈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是因为我们认为同世界各国的朋友和谐相处是最可宝贵的。
【原文】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为政》)【直译】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是怎么可以在社会上站住脚的。
【意译】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在社会上是怎样可以站住脚的。
【原文】4.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直译】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意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原文】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直译】让年老的人得到安适,让朋友们得到信任,让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意译】孔子的志向是:让普天下年老的人得到安适,让普天下的朋友得到信任,让普天下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原文】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直译】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自己想兴旺发达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兴旺发达。
【意译】一个高尚的人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一个高尚的人自己想兴旺发达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兴旺发达。
【原文】7.知(通“智”,读“zhì”)者乐,仁者寿。
(《雍也》)【直译】机智的人动而不括故乐,仁厚的人静而有常故寿。
【意译】一个机智的人乐于自由运动,一个仁厚的人长于保持操守。
【原文】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述而》)【直译】学习知识从不满足,教诲别人从不懈怠。
【意译】一个谦虚的人学习知识从来不会满足,一个敬业的人教诲别人从来不会懈怠。
【原文】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述而篇原文及翻译论语述而篇原文及翻译如下:•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孔子说:“不去培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去追随,有缺点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穿戴很整齐,态度很温和。
•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呀!我已经好久没有再梦见周公了”•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说:“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
•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如果在这一天哭泣过,就不再唱歌。
•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孔子对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去积极行动;如果不用我,就藏起来。
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子路说:“如果让您率领三军,您愿找谁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大河,即使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会与他共事的。
我所要找的共事的人,一定是遇事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且能完成任务的人。
一起学《论语》7.6述而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一起学《论语》7.6述而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起学《论语》7.6述而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原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白话】孔子说:“有志于大道,据守于德,依倚于仁,涵泳于六艺。
”【释词】志:心之所之、心所向往。
第二个“之”是“到、往”之意。
心之所之,不在道,则游移他出,入于歧路,所以要“志于道”。
道:人所当行之路谓之道,即圣贤大道,或者说是“大学之道”。
圣贤大道有天道、有人道,然而不可分作两截;人之命,受之于天,立之于己。
道在人心,性即是人人具有,道不可外求,亦不可天人两截。
孔子重视人伦日用作为基础,同时重视礼乐,藉由礼乐而反约于心,于是人道既立而自能达于天道。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孔子不明讲性与天道,所以子贡感慨“不可得而闻也”;然而非没有。
孔子说“天何言哉”,以及“罕言命与仁”,其实是示范弟子进德修业,达于明诚,由人道进而天道,自己去感悟。
所以翼《周易》、修《春秋》等,其实是为了垂范后世。
道本不二,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登高必自卑”,孔子所明示,于人道之中,道即是“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
李炳南:“道即本心,亦即真心,寂照湛然。
寂者不动,此是定力。
照者光明,此是智慧。
性是人人本有,故云‘天命之谓性’,此即人之本性。
本性不动,故曰安。
行是动念,行曰性之,即是率性之义,动念自然合乎本性。
循性不变,即曰道,是谓性体。
就循性不变而言,道即是性,性即是道。
”据:执守、坚守。
《正义》:“据犹守也。
《中庸》言颜子‘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即据德矣。
”得之于心者,据守之则不失。
德: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
朱子:“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则终始惟一,而有日新之功矣。
”钱穆:“道行在外,德修在己。
求行道于天下,先自据守己德,如行军作战,必先有根据地。
”《注疏》:“(郑康成注)德,三德也:一曰至德,二曰敏德,三曰孝德。
一起学《论语》7.3述而篇——德之不修……是吾忧也
一起学《论语》7.3述而篇——德之不修……是吾忧也一起学《论语》7.3述而篇——德之不修……是吾忧也【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白话】孔子说:“德行不修养,学问不讲习,听闻道义却不能迁移而从之,不善之处不能勇于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惧啊。
”【释词】德:行道而有得于心谓之德。
《四书解义》:“凡理得于心谓之德。
德者,人所固有,惟德以蓄之,则德日进于高明矣。
”修:修养、修治。
《正义》:“五常之德,人所固有,当时修治之,则德日新。
《大学》所云“明明德”是也。
”学:圣贤之学。
《四书解义》:“凡效法圣贤之所为谓之学。
”讲:讲学、讲习。
钱穆:“学必讲而后明。
”《四书解义》:“‘学’者,人所当勉,惟讲以明之,则学日至于纯熟矣。
”《正义》:“古之为教也以四术,《书》则读之,礼乐同物,诵之,歌之,弦之,舞之。
揖让周旋,是以行礼,故其习之也,恒与人共之。
‘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所谓‘君子以朋友讲习也’。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故孔子忧学之不讲。
”徙:移也、迁也。
不善不能改:知有不善之处,必不吝于改过。
《正义》:“《易象传》‘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二者贵能力行,故有取于风雷。
否则,习为不善,而不复进于德矣,故夫子深忧之也。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孔子忧在修身也。
夫子常以此四者为忧,忧已恐有不修、不讲、不徙、不改之事。
勉斋黄氏曰:德以修而日新,学以讲而日明,徙义则善日益,改不善则过日损。
四者,修身之大要也。
陈祥道曰:德,在内者也,不修则不充;学,在外者也,不讲则不明。
闻义不能徙,则善不备;不善不能改,则行不完。
皆孔子所忧者也。
(德、学、义、行)尹氏曰: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见善能徙,改过不吝,此四者日新之要也。
苟未能之,圣人犹忧,况学者乎?李炳南曰:德者,乃人所固有之明德。
是吾忧也者,此励学者之辞,设使学者不修、不讲、不徙、不改,乃教不成矣,圣人引以为忧。
国学宝典《论语》:述而第七原文翻译
【导语】三个⼈⼀起⾛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就作为借鉴,改掉⾃⼰的缺点。
下⾯是分享的国学宝典《论语》:述⽽第七原⽂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述⽽第七【原⽂】 ⼦⽈:“述⽽不作,信⽽好古,窃⽐于我⽼彭。
” ⼦⽈:“默⽽识之,学⽽不厌,诲⼈不倦,何有于我哉?”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于是⽇哭,则不歌。
⼦谓颜渊⽈:“⽤之则⾏,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路⽈:“⼦⾏三军,则谁与?”⼦⽈:“暴虎冯河,死⽽⽆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惧,好谋⽽成者也。
” ⼦⽈:“富⽽可求也,虽执鞭之⼠,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之所慎:齐,战,疾。
⼦在齐闻《韶》,三⽉不知⾁味,⽈:“不图为乐之⾄于斯也。
” 冉有⽈:“夫⼦为卫君乎?”⼦贡⽈:“诺,吾将问之。
”⼊,⽈:“伯夷、叔齐何⼈也?”⽈:“古之贤⼈也。
”⽈:“怨乎?”⽈:“求仁⽽得仁,⼜何怨?”出,⽈:“夫⼦不为也。
” ⼦⽈:“饭疏⾷饮⽔,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加我数年,五⼗以学《易》,可以⽆⼤过矣。
” ⼦所雅⾔,《诗》、《书》、执礼,皆雅⾔也。
叶公问孔⼦于⼦路,⼦路不对。
⼦⽈:“⼥奚不⽈:其为⼈也,发愤忘⾷,乐以忘忧,不知⽼之将⾄云尔。
” ⼦⽈:“我⾮⽣⽽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不语怪、⼒、乱、神。
⼦⽈:“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 ⼦⽈:“天⽣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三⼦以我为隐乎?吾⽆隐乎尔!吾⽆⾏⽽不与⼆三⼦者,是丘也。
《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述而》篇)
《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述而》篇)《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述而》篇)《述而》篇《述而》篇是《论语》第七篇的篇名。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第一章【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第二章【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第三章【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第四章【原文】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第五章【原文】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第六章【原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第七章【原文】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第八章【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论语·述而》原文
《论语·述而》原文展开全文《论语·述而》原文2009-10-01 00:02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好,去声。
述,传旧而已。
作,则创始也。
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
窃比,尊之之辞。
我,亲之之辞。
老彭,商贤大夫,见大戴礼,盖信古而传述者也。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
盖不惟不敢当作者之圣,而亦不敢显然自附于古之贤人;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辞之谦也。
然当是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
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识,音志,又如字。
识,记也。
默识,谓不言而存诸心也。
一说:识,知也,不言而心解也。
前说近是。
何有于我,言何者能有于我也。
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尹氏曰:“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见善能徙,改过不吝,此四者日新之要也。
苟未能之,圣人犹忧,况学者乎?”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燕居,闲暇无事之时。
杨氏曰:“申申,其容舒也。
夭夭,其色愉也。
”程子曰:“此弟子善形容圣人处也,为申申字说不尽,故更着夭夭字。
今人燕居之时,不怠惰放肆,必太严厉。
严厉时着此四字不得,怠惰放肆时亦着此四字不得,惟圣人便自有中和之气。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复,扶又反。
孔子盛时,志欲行周公之道,故梦寐之间,如或见之。
至其老而不能行也,则无复是心,而亦无复是梦矣,故因此而自叹其衰之甚也。
程子曰:“孔子盛时,寤寐常存行周公之道;?其老也,则志虑衰而不可以有为矣。
盖存道者心,无老少之异;而行道者身,老则衰也。
”子曰:“志于道,志者,心之所之之谓。
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
如此而心必之焉,则所适者正,而无他歧之惑矣。
据于德,据者,执守之意。
论语经典名句翻译
论语经典名句翻译【原文】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读“lè”,快乐)乎?(《学而》)【直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情吗? 【意译】有好多朋友从远方到中国来研究学问切磋技艺,不也是让我们感到很快乐的事情吗?【原文】2.礼之用,和为贵。
(《学而》)【直译】礼的应用,以和为贵。
【意译】我们之所以用最高的礼节热烈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是因为我们认为同世界各国的朋友和谐相处是最可宝贵的。
【原文】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为政》)【直译】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是怎么可以在社会上站住脚的。
【意译】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在社会上是怎样可以站住脚的。
【原文】4.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直译】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意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原文】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直译】让年老的人得到安适,让朋友们得到信任,让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意译】孔子的志向是:让普天下年老的人得到安适,让普天下的朋友得到信任,让普天下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原文】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直译】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自己想兴旺发达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兴旺发达。
【意译】一个高尚的人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一个高尚的人自己想兴旺发达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兴旺发达。
【原文】7.知(通“智”,读“zhì”)者乐,仁者寿。
(《雍也》)【直译】机智的人动而不括故乐,仁厚的人静而有常故寿。
【意译】一个机智的人乐于自由运动,一个仁厚的人长于保持操守。
【原文】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述而》)【直译】学习知识从不满足,教诲别人从不懈怠。
【意译】一个谦虚的人学习知识从来不会满足,一个敬业的人教诲别人从来不会懈怠。
【原文】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篇》第八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述而篇》第八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原文: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
举一隅③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注释:
①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②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③隅:音yǔ,角落。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
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一章
第5页共7页
【原文】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 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第五章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第六章
第1页共7页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 的范围之中。”
第七章 【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第三十五章 【原文】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 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 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第三十六章
第6页共7页
第十八章 【原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第3页共7页
【译文】 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第十九章
【原文】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 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 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第二十九章 【原文】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 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 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原文】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第三十七章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第三十八章 【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 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 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 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 人家一定会知道。”
第二十五章
第4页共7页
【原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第二十六章 【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 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 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 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第三十二章 【原文】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第三十三章 【原文】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 那我还没有做到。”
第十章 【原文】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第十一章 【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 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 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 “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 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第三十四章 【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 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 到的。”
第十四章 【原文】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 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第十五章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 叔齐何人也仁而得仁,又何怨。”出, 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 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 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 (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第二十章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 得知识的人。”
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第二十二章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 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第八章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 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 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第九章 【原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第二十四章 【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 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第三章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 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第四章 【原文】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 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第一章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 彭。”
第二章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 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述而》篇)
《述而》篇 《述而》篇是《论语》第七篇的篇名。本篇共包括 38 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 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 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 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 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 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第二十八章 【原文】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 之,知之次也。” 【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 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第十二章 【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第2页共7页
【译文】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 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第十三章 【原文】 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文】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第十六章 【原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 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十七章 【原文】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