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
• 2. 不以暴力抗恶 • 在托尔斯泰的心中,上帝和天国是在人的心中的,妨碍 人间天堂的仍旧是人的心中难以摆脱的魔鬼,而暴力革 命者认为,妨碍人间天堂之建立的原因不在人的内部, 而在人之外——在于他的社会状况,在于社会机制的不 完善。人与人本应努力创造的爱被改写成人们对社会机 制的恨。这样,革命就从本来意义上的建设性或创造性 的事业,变异成为消除和消灭障碍,也就是破坏。因此, 从对未来人类的巨大的爱中产生了对人的巨大的恨,建 立人间天堂的激情变成了破坏现实世界的激情。革命者 的破坏的心理动机和伴随物永远是恨。革命者认为他们 有恨的责任,恨在他们生活中起着深刻的和充满激情的 伦理动机的作用。 那么,从这一方面来说,托尔斯泰 的不以暴力抗恶非但并不是所谓的反动说教,而相反是 对人性的关爱,对人的善良和怜悯的催化。
• 名人是孩子的榜样,他们有勤奋, 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他们所 取得的成就如同历史天空的启明星, 永远被人们所追求和敬仰。我们要 学习他们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在 他们成才的启示里明确自己的人生 目标,并坚定地走下去。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 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 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 娜· 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 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 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 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 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 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 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 个小火车站上。
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 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 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1851年,托尔 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 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 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 《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俄土战 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 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 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 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 快乐的。
名人传对托尔斯泰的评价
名人传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名人对托尔斯泰的评价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世界文学的发展,引起了许多名人对他的关注和评价。
以下是一些名人对托尔斯泰的评价。
1. 贝多芬:托尔斯泰是一个天才的作家,他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人性和真实的情感。
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令人难以忘怀。
2. 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是一个思想家,他的作品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道德的问题。
他的哲学思想深刻而独特,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3. 弗洛伊德:托尔斯泰的作品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他对于心理学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的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变化,展现出人类复杂的心理结构。
4. 毛泽东:托尔斯泰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对于革命斗争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小说中充满了对社会不公和压迫的揭露,激励了无数人为正义而奋斗。
5. 高尔基:托尔斯泰是一个真正的人民作家,他的作品富有浓厚的社会意义。
他关注穷人和弱者的命运,用笔力挽狂澜,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改变社会现状。
6. 卡尔维诺:托尔斯泰的作品充满了想象力和幻觉,他的文学风格独特而富有艺术性。
他的小说中的情节错综复杂,令人沉浸其中,这种文学魅力令人难以抗拒。
7. 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流淌着真挚的情感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逼真而生动,他的描写技巧令人叹为观止。
8. 奥威尔:托尔斯泰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不公和压迫的抗争精神。
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勇敢而坚韧,他的笔触犀利而扎实,他的作品是社会正义的宣言。
9. 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是一个思想深邃的作家,他的作品探索了人类灵魂的深处。
他的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激烈的内心斗争,他的笔触刻画出了人类内心的黑暗面。
10. 陈寅恪:托尔斯泰是一个对于历史和人类文明有着深刻研究的作家。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历史和哲学的元素,展现出了他对于人类文化的独特见解。
托尔斯泰简介
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o Nikolayevich Tolstoy),俄罗斯作家、思想家,被认为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融合了个人的思想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和他的重要作品。
生平概述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出生在俄罗斯一个贵族家庭。
他在一个宽容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中长大,早年的教育对他的后来的作家之路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他接受了传统的家庭教育,并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接受了更加正规的教育。
尽管托尔斯泰在大学里学习法学,但他的热情很快转向文学。
他开始写小说和短篇故事,并逐渐获得了一些成功。
然而,这个时期的托尔斯泰仍然是一个自我怀疑、思考和探索的个体,他渴望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真实性。
1851年,托尔斯泰参军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
这段经历对他的精神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促使他开始直面关于战争、人性和生命的基本问题。
从那时起,他的作品逐渐变得更加深思熟虑和关注社会问题。
托尔斯泰一生中经历了许多个人的和精神的转变。
他试图寻找人类存在的意义,并在宗教和哲学的思考中找到答案。
他在其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探讨了这些主题,但他的思想始终围绕着个人的责任和真理的追求。
重要作品《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以拿破仑入侵俄国为背景,描绘了一系列不同角色的生活和命运。
通过对人性和战争的深入分析,托尔斯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谬,并呼吁人们追求和平与宽容。
《复活》《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一部具有启示性的小说,探讨了个人责任、悔恨和绝望的主题。
它讲述了一个富有的青年起诉的故事,他在与一个在农村受苦的妓女重新相遇后,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这部小说深入思考了道德和人道主义的重要性,并对社会弊端进行了深入剖析。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中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阿·托尔斯泰,苏联俄罗斯作家,列宁勋章获得者,苏联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苦难历程》和《伊凡雷帝》。
列夫·托尔斯泰中文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外文名: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国籍:俄国出生地:俄国亚斯纳亚-博利尔纳出生日期:1828年9月9日逝世日期:1910年1 1月20日职业:小说家,思想家流派:写实主义受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叔本华施影响:甘地、马丁路德金,维特根斯坦【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复活》。
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
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
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迷惘、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名人传》的三个主人公之一,在《托尔斯泰传》中。
《三作家》的三个主人公之一。
著作:《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概述
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
“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 是肯定会发生。”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
“恕我不起来了!”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 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 上最准确的圆周率数值。在他的墓碑上就 刻着:
“π=。
他是最糊涂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宁
附录
部位 脸
〔嘴上边〕胡髭 〔两鳃〕长髯 眉毛
〔弯曲) 鬈发
〔眼上方〕 额头
皮肤 〔狮子) 鼻
耳朵
嘴唇 眼睛 目光
目光
特点
比方、夸大
多毛〔长满胡须〕
浓密 浓密、长 宽约一指、朝上倒竖 灰白、一绺绺
皱树皮、低矮的陋室、吉尔吉斯人搭 建的皮帐篷、出自农村木匠之手的粗 制滥造的小屋 卷起的滔滔白浪
黑貂皮面具
那样粗糙。 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
的样子。 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须发: * 浓密的胡髭 长髯掩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
的黝 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
“形”
其次局部 〔6—9 段〕 描写托翁 非同寻常
犀眼睛隐藏着 丰富的情感
8眼睛的威力
9赞美犀利的眼光, 提醒他人生的不幸
“神”
分析肖像画:
课文前半局部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 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 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平凡丑陋 反衬
灵魂的珍贵,眼睛的精巧
“最糊涂的现实主义”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 《战斗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 碑。小说构造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 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托尔斯泰十句名言
托尔斯泰十句名言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伟大的俄国作家,他的著名语录和名言充满了深刻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以下是一些托尔斯泰的著名名言:
1. 快乐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快乐的家庭各不相同。
2. 一切大的幸福,都是靠小小的幸福组成的。
3.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快乐,就是为别人而活的快乐。
4. 生活的意义在于无私的奉献和无条件的爱。
5. 真正的伟大行为源于对人类的爱和对人类的同情心。
6. 只有通过内心的伟大和善良,我们才能真正发现自己。
7. 即使走的路很长,也要迈出第一步。
8. 一个人的生活,不应该只是为了活着,而应该为了别人的幸福而活着。
9. 人生是一个水滴,流进社会之河的无意义的水波。
10. 伟大的人生在于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和持续的奉献。
这些名言充满智慧,反映了托尔斯泰对人性和生活的深
刻思考。
通过这些名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对人生的见解。
托尔斯泰简介
托尔斯泰简介
俄国作家。
出身名门贵族。
自小酷爱文学和哲学。
在大学时代,他接触到平民出身的同学。
退学后,回到庄园,他企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为农民子弟兴办学。
1851年,赴高加索服军役。
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优秀品质。
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也是他实践“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标志。
托尔斯泰退役后,到欧洲游历,这让他看透了资产阶级绅士的自私冷酷和虚伪,激起他很大的愤慨。
由此也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落后的清醒认识。
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因此招致农奴主的歧视。
反对沙俄暴政,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同情革命者,因此引起沙俄政府的不满,并企图将他监禁和流放。
他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地从事体力劳动,广泛参加社会活动,深入了解城市贫民的生活,增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他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她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紧张,后来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在车站病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森林中,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界最美丽的坟墓”。
托尔斯泰
义基础上的。
“勿以暴力抗恶”“道பைடு நூலகம்自我完善”都
源于基督教教义。他要人们博爱、不抗 恶、道德完善、放弃财产,用最大限度 压制自己正常欲望的办法来消除不幸, 求得灵魂的安宁和幸福。
2、军旅生活
1851年到高加索服兵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6年的 军旅生活为他创作《战争与和平》提供 了珍贵的素材。
1856年退伍后,继续回到庄园改革,又 一次失败。
3、出国寻找救世之术
1857-1861年托尔斯泰两度出国,寻找救世良药 未遂,决心以自己的方式救治社会。 他办教育,亲自做地主和农民的调解员,从宗 教、哲学和伦理道德中探索俄国的出路,认为 宗法制农民代表道德的最高境界,贵族应该走 “平民化”道路。
《安娜· 卡列尼娜(1873-1877)
1873~1877年经过12次修改,第二 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安娜· 卡列尼娜》 问世。 小说体现了托尔斯泰对现实矛盾和 理想生活的思考。
第三阶段(1880-1910) 《复活》
作家世界观发生激变后的创作,主要体 现为托尔斯泰主义。 代表作《复活》,通过忏悔贵族聂赫留 朵夫和被损害妇女玛丝洛娃的形象,表 现: 贵族阶级的堕落及其出路; 妇女的悲惨命运及其救恕; 宗教意识;
三、思想观念
托尔斯泰一生思想矛盾重重,但与陀思妥耶 夫斯基略有不同,陀氏强烈关注人的内在冲 突,托尔斯泰更关注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 列宁这样评价: “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 是可笑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 产阶段革命到来前夕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又说他是“俄国革命 的一面镜子”。
4、对现实充满忧虑
60、70年代倾心创作了长篇小说《战争 与和平》( 1863-1869)和《安娜· 卡列 尼娜》(1873-1877 ),这是托尔斯泰 创作历程中的两座里程碑。 表现了作家对矛盾重重的俄国现实的思 考,对处在转型期的俄罗斯贵族命运的 担忧。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一、评价列夫·托尔斯泰(Lev Tolstoy,1828-1910)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代表。
传大的艺术家。
他的艺术世界浩瀚深邃,深刻地反映了从农奴制崩溃到第一次俄国革命期间的俄国社会生活,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古典现实主义的顶峰。
同时也预示了新的小说艺术的诞生。
他是赢得作家的尊敬最多的一个作家。
他的人格的伟大超越了自己的艺术,以至于睿智、聪明等词无法形容他。
他是“伟大”的代名词。
在中国,1900年就出现过评价他的文字,1907年译介过他的“宗教小说”--《主与仆》和民间故事。
1913年和1917年先后有《复活》(易名《心狱》)和《安娜.卡列尼娜》(易名《婀娜小史》)的不完全的文言译本。
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被大量翻译成中文。
抗战期间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扬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解放后,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经翻译出版,不少有几种不同的版本。
二、生平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俄国图拉省的雅斯纳雅.波良纳一个名门望族家庭,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先祖是彼得大帝的宠臣,获得伯爵封号。
外祖父是叶卡特琳娜二世的侍从官,公爵,后晋升为少将。
父亲参加过卫国战争,服役至中校,伯爵。
波良纳是母亲的陪嫁,有三千多俄亩土地,一千五百名农奴。
托尔斯泰兄弟姐妹五人,三个哥哥一个妹妹,他排行第四。
母亲很有文化素养,聪慧善良,可惜在托尔斯泰两岁时即去世。
九岁时父亲亡故,托尔斯泰由姑母和亲戚监护长大。
托尔斯泰自幼酷爱文学,兴趣非常广泛,虽然接受了典型的贵族教育,但由于生活在农村,所以对俄国的自然风光、农村生活有着特殊的感情,很爱和农民的孩子一起玩耍。
1841年,13岁,因监护人变化,全家迁居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的是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6岁考上喀山大学,攻读阿拉伯_土耳其语文,准备当外交官。
当时托尔斯泰贪玩,又迷恋于社交活动,所以考试成绩常不及格。
第二年转入法律系。
托尔斯泰
4、人物形象分析——列文
列文形象的自传性质。 是继《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彼 埃尔之后的又一个精神探索者的形象。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的开明地主, 思想充满矛盾:既对封建农奴制度不 满,又对贵族古风有一丝留恋;具有 高度的文化修养,但又对资本主义文 明相当恐惧;希望与农民接近,但又 具有维护地主利益的本能等。这一形 象具有时代特征。而他精神探索的结 果——平民化,皈依宗教,这是托尔 斯泰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1856年退役回乡,解放农奴。 中篇《一个地主的早晨》。聂赫留朵夫。带自传色 彩的精神探索者。 1857-1860两次西欧旅行考察后,致力于农业和办教 育。 《琉森》,否定了俄国走西欧道路的可能性。 1862年中篇《哥萨克》是托尔斯泰早期精神探索的总 结。奥列宁。首次提出贵族“平民化”的思想。 1862年与莫斯科御医女儿索菲亚结婚,婚后创作《战 争与和平》 70年代创作《安娜· 卡列尼娜》
(二)《安娜· 卡列尼娜》
1、时代与创作背景 1861年之后的社会“一切都翻 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 起因:一个名安娜· 彼罗戈娃的 青年女人因情人抛弃,卧轨自 杀 最初目的:写一个上流社会、 有夫之妇的不贞行为及其产生 的悲剧 1873、3动笔,1877、4完稿
2、情节结构
由两条平行的情节线索构成: 一条:一条以安娜为主,写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 情,安娜与卡列宁及整个彼得堡上流社会之间的 冲突; 另一条:以列文为主,写他与吉提的离合故事, 同时展示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重点表现他的精 神探索。 在两条线索之间有一对夫妻起着联接的作用,即 安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及其妻子杜丽(吉蒂的姐 姐)。这就从形式上保证了两条线索虽然是平行 发展的,但并不是分离的。
列夫·托尔斯泰
4.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 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 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他的心窝。 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 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 而准确的。
没什么不合适
为什么 重点写他的 眼睛?
1.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通过对眼睛的描写,展现了托尔斯 泰的精神风貌。 鲁迅说:“要极省俭地刻画一个 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刻画他的眼 睛。”
1 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
2 在托尔斯泰的这幅肖像画中,作者重点描绘的是哪个部位?
列夫· 托尔斯泰
茨威格
体裁:散文
托尔斯泰(1828—1910)背景资料: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出身名门贵族。自小酷爱文学 和哲学。在大学时代,他接触到 平民出身的同学。退学后,回到 庄园,他企图改善农民的生活, 为农民子弟兴办学。1851年,赴 高加索服军役。在各次战役中, 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 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 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 度。
犀利
qióng
尴尬
锃亮
jīn
炽热
àng
失调
黯然
càn
穹顶
粲然
盎然
hàn
mào yín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广袤无垠
理解词义
滞留: 器宇: 停留不动。 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 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犀利: 藏污纳垢(gòu):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 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 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 重的样子。
托尔斯泰
3.晚期作品 晚期(1881~1910)这时期总的倾向是:一方面揭露当 代社会的各种罪恶现象,另一方面是表达自己的新认识, 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创作是多方面的,有戏剧、中短篇 和长篇小说、民间故事,而占重要位置的则是政论和论文。 托尔斯泰在50至60年代就曾写戏剧,其中《一个受传染的 家庭》(1862~1864)是反对“虚无主义者”即革命民主派 的。80年代起又对剧作发生兴趣。重要作品有:《黑暗的 势力》(1886)揭露金钱的罪恶,同时宣扬拯救灵魂的说教; 《教育的果实》(1891)以贵族和农民的不同生活方式为冲 突的基础,讽刺前者的游手好闲和精神空虚,表达后者因 缺乏土地而产生的强烈愤慨;《活尸》(1911)写一个觉醒 的贵族因社会制度不合理而离家出走,同时揭露贵族的自 私冷酷和他们的合法婚姻的虚伪性。经过长时间创作的 《光在黑暗中发亮》(1911)反映作者在世界观转变后同家 庭和社会的冲突,宣扬不抗恶,而剧情的发展又反驳了这 种说教的无力,是他最矛盾的作品之一。
聂赫留朵夫怀着复杂激动的心情按约去米西(被认为是他的未婚妻)家赴宴。本 来这里的豪华气派和高雅氛围常常使他感到安逸舒适。但今天他仿佛看透了每个 人的本质,觉得样样可厌:柯尔查庚将军粗鲁得意;米西急于嫁人;公爵夫人装 腔作势。他借故提前辞别。 回到家中他开始反省,进行“灵魂净化”,发现 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是“又可耻,又可憎”。母亲生前的行为;他和贵族长妻子 的暖昧关系;他反对土地私有,却又继承母亲的田庄以供挥霍;这一切都是在对 卡秋莎犯下罪行以后发生的。他决定改变全部生活,第二天就向管家宣布:收拾 好东西,辞退仆役,搬出这座大房子。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向 她问起他们的孩子,她开始很惊奇,但又不愿触动创伤,只简单对答几句,把他 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十卢布烟酒钱以麻醉自己,第二次聂赫留朵夫又去探 监并表示要赎罪,甚至要和她结婚。这时卡秋莎发出了悲愤的指责:“你今世利 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后来聂赫留朵夫帮助她的男友,改 善她的处境,她也戒烟戒酒,努力学好。 聂赫留朵夫分散土地,奔走于彼得 堡上层,结果上诉仍被驳回,他只好向皇帝请愿,立即回莫斯科准备随卡秋莎去 西伯利亚。途中卡秋莎深受政治犯高尚情操的感染,原谅了聂赫留道夫,为了他 的幸福,同意与尊重她体贴她的西蒙松结合。聂赫留朵夫也从《圣经》中得到 “人类应该相亲相爱,不可仇视”的启示。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 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社会制度的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作品主题: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但是,托尔斯泰也并没有完全走向欧洲的个人主义的启蒙立场,所以,他对人性的思考常常游离于二者之间,有时像一个教徒,有时像一个人本主义者;7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着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为反杭暴力与奴役,反对土地私有制度,反对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论”,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命法则,回返健康的农耕生活,通过人人的劳动和道德实践建立起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友爱的属于全人类的人间“天国”;艺术特色:托尔斯泰创造了史诗体小说;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他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波澜壮阔,像生活那样无始无终;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不只在于再现宏观世界,而且还在于刻画微观世界;在世界文学中空前地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相互和谐的联系之中;托尔斯泰的艺术力量是真实的,它突出表现在性格塑造上;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只写其突出的一面或占优势的一种精神状态;不隐讳心爱人物的缺点,也不窒息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闪现的微光;不粉饰,不夸张,不理想化或漫画化,总是借助真实客观的描写,展示其本来面目,从而于平凡中见伟大,或者相反,于平凡的现象中显示其可怕;描绘性格的发展和变化,自然浑成而不露斤斧痕迹;托尔斯泰的风格主要特点是朴素;力求最充分最确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实或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虽然在艺术上要求严格,却不单纯以技巧取胜,不追求形式上的精致,也不回避冗长的复合句,而只寻求最大的表现力;晚年的时候,在心理分析上力求简洁,不写感受的整个过程,只写心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主要环节;有时采取戏剧的方法,通过行动和对白来表现;不写性格的顺序发展过程,而写突然事故引起的决定性转变;在结构上,为了表现人物的醒悟,常常采用倒叙的方法;为了集中,长篇小说也不再用多线索,而用单线索逐渐展开的方式;在语言上,则力求质朴简练和浅显易懂,接近民间故事;人物影响: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在中国,1900年就出现评价他的文字,1907年译价过他的“宗教小说”主与仆及民间故事;1913年、1917年先后有复活译名心狱和安娜·卡列尼娜译名婀娜小史的不完全的文言译本;“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译成中文;抗战期间分别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扬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译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译出版,而且根据原文翻译,不少名著都有几种不同的译本;人物评价:在高尔基身上体现着俄罗斯;如同没有伏尔加河我不能想象俄罗斯一样,我也不能想象俄罗斯没有高尔基;俄国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评10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宁评11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高尔基评。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的简介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的简介托尔斯泰是俄国一位十分著名的文学家,可以说在全世界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托尔斯泰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托尔斯泰资料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托尔斯泰出身贵族,但一岁半母亲便去世了,十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他是由家中的亲戚抚养成人的。
托尔斯泰1845年考入了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但因其中考试不及格,后转入了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但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托尔斯泰早年曾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后与兄长一起到高加索当兵,曾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但离开军队后又重投娱乐圈,嗜酒又好赌。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期开始创作,曾发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与妻子索菲亚·安德列耶芙娜·托尔斯塔娅结婚后,二人一同管理庄园,托尔斯泰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创作,这一时期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
1879年,托尔斯泰经历了一次信仰危机,之后信奉和平主义,主张以勿抗恶的方式对进行社会改革,且否定了以前的作品,也正是因此导致家庭关系恶化,几次想离家出走。
1910年10月28日,托尔斯泰秘密出走,途中患上肺炎,在阿斯塔波沃车站的逝世。
什么是托尔斯泰主义列夫·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其主要的内涵是对于现实的无情批判,对于现实世界,列夫·托尔斯泰本人是给予了赤裸裸地抨击的,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人类的存在不应该受到世界的压迫,同时也应该是寻求人世间的真正的价值,寻找人类的灵魂,而不应该是生活在欲望盛行的世界之中,与此同时列夫·托尔斯泰还认为人们要学会用博爱的精神去面对身边的一切,要对于自己的行为进行虔诚地忏悔以及赎罪。
有人说,列夫·托尔斯泰主义更像是一种宗教的思想教条,基本上是对于人们的道德之上的认可,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这种主义却又是难以实行的,因为人们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可以说托尔斯泰主义只能存在于一个极其美好的世界领域之中。
名词解释托尔斯泰主义
名词解释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 (Tolstoyism) 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Leo Tolstoy) 所倡导的一种哲学思想和宗教情怀,包括对现实的残酷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注,同时也强调了道德自我完善和拯救灵魂的重要性。
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宗教博爱,即人类应该彼此相爱,包容和理解彼此,而不是互相对抗和斗争。
托尔斯泰认为,人类的问题主要源于欲望和贪婪,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是禁欲和自我克制。
此外,托尔斯泰主义还强调勿以暴力抗恶和宽容谅解,认为只有通过爱和慈悲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和谐与幸福。
托尔斯泰主义不同于传统的宗教思想,它更加强调人类自身的努力和自我完善,认为只有通过个人的自我克制和道德修行,才能拯救人类和社会。
托尔斯泰主义也受到了现代思潮的影响,如人类平等、社会正义和环境保护等,这些思想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
托尔斯泰主义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对俄国文化和现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托尔斯泰本人的思想和实践,也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宗教和艺术等领域。
托尔斯泰是个怎样的人
托尔斯泰是个怎样的人托尔斯泰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著名文学家,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可以说在全世界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文学地位。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托尔斯泰是个怎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托尔斯泰是个怎样的人列夫·托尔斯泰性格特点是十分鲜明的,列夫·托尔斯泰的身上有着一个贵族与平民的共同属性,因而列夫·托尔斯泰的身上有着十分复杂的个人性格特征。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有着博爱精神的人,在很多的小说和著作之中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体现。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带有贵族气息的文学家,在很多事情上面都有着十分鲜明的贵族气息,面对着民众的疾苦,列夫·托尔斯泰心中是十分厌恶的,列夫·托尔斯泰认为民众应该觉醒,应该自己尽量地走出不幸中。
与此同时,列夫·托尔斯泰也是一个十分平凡朴实的人,列夫·托尔斯泰对于文学创作的投入可以说是付出了很大的热情,列夫·托尔斯泰基本上是白天的时候都是投身于文学创作中的。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十分有容忍心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的人,列夫·托尔斯泰在很多事情上面都表现出了自己的各人性格特征。
列夫·托尔斯泰面对着民生疾苦有着十分强烈的洞悉感,在列夫·托尔斯泰的晚年生活中,也能够看出,列夫·托尔斯泰对于民众生活有着十分敏锐的触摸感,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索之后,列夫·托尔斯泰的性格中也体现出了十分激进的特点。
托尔斯泰的故事有哪些托尔斯泰的感情故事,可以用不可褒贬来形容,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他的妻子对于列夫·托尔斯泰的热爱,也表示十分的气愤的,因为列夫·托尔斯泰的爱只存在于黑夜之中,在白天的时候,列夫·托尔斯泰都是一心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可以说这样列夫·托尔斯泰与妻子之间有着十分大的鸿沟。
托尔斯泰
名人总是诞生于苦难之中, 他们孤独,不被理解,却用 独到尖锐的眼光敏锐的观察 着这个世界。 让我们向托尔斯泰,这 位伟大而孤独的伟人致敬!
1.如果忘却自己而爱别人,将会获得安静、 幸福和高尚。
2.如果做某事,那就把它做好。如果不会或 不愿做它,那最好不要去做。
3.信仰是人生的动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一个良知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件甜美而 快乐的事。
5.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
犀利的眼睛,黑豹似的 目光,手指宽的眉毛、粗大的鼻子与 黝黑色的脸夹和一把白色的卷胡须。
他的那双眼睛在笑着,嘴巴却紧 闭着,而那双眼睛笑 着的时候,眼里 发出的光一定会像有几亿颗星星那坠 落在他眼里一样,非 常地光亮。
他看着别人的时候就像在 透视别人和窥伺别人的灵魂, 直击别人的要害让别人冷不丁 地想倒退一步,我想避开他那 黑豹似的目光, 可是却无法成 功。
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于1882年和1884年曾一 再想离家出走。这种意图在他80至90年代的创作中颇多 反映。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因 自己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不免悲观失望;对自己 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他的信徒 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以为苦。 最后,他于1910年10月28日从亚斯纳亚· 波利亚纳秘 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11月7日(阳历11月20日)在阿 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 亚· 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全名:列夫· 尼古拉耶维奇· 托尔斯泰 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 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 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的“天才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 《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 象。 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 称 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 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其六十年的创作历程和众多优秀的作品为自己在世界文学中赢得了第一流的位置。
其间发表了《童年》(1852)、《少年》(1854)、《青年》(1857)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
自传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通过对贵族尼古林卡成长过程的描写,细致了展现了主人公思想情感和心理的微妙变化,宣扬了以道德的自我修养来完善自我的思想,在艺术上表现出卓越的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的才能。
这引起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注意,在《〈童年〉和〈少年〉、〈列·尼·托尔斯泰伯爵战争故事集〉》中,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托尔斯泰伯爵所最最注意的是一些情感和思想怎样发展成别的情感和思想;......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心灵辩证法的运用成为托尔斯泰以后作品中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是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短篇小说集,一方面在对比中揭露贵族军官的道德低下,歌颂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的英勇牺牲精神;另一方面继续致力于道德完善的探索和心理内涵的挖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战争生活的描写,为其日后创作《战争与和平》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1856年,托尔斯泰发表了带有自传性的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
伤作品描写了贵族地主聂赫留道夫进行农事改革遭到失败的故事。
作者站在贵族立场上,试图在不触动贵族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改革,但终难得到农民的信任,因此失败也就是必然的。
这是托尔斯泰第一次在作品中反映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在后来的作品中,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也是他十分重视的问题。
《琉森》农奴制度的迅速崩溃,迫使托尔斯泰更积极地探索贵族阶级的出路。
1862年出版的中篇小说《哥萨克》即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小说主人公奥列宁厌倦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来到高加索山区。
俄国托尔斯泰的简介
俄国托尔斯泰的简介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俄罗斯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那亚波利亚纳。
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
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
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
一八五○年末,托尔斯泰到莫斯科,在那儿,一种不可言状的写作冲动产生了,他开始构思《茨冈人生活的故事》,没有等写完,他又着手另一部小说《昨天的故事》的创作。
这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最初尝试。
一八五二年,《童年》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继《童年》之后,作家还要创作《少年》、《青年》等。
一八六三年开始,他紧张地投入了卷帙浩繁的史诗性巨著——《战争与和平》的创作。
正如人们所熟知的那样,托尔斯泰并不是一开始就着手写这部鸿篇巨著的。
他最早曾想叙述一个携家带眷回到俄国的十二月党人的故事。
可是,他在史料的研究和创作的过程中发展了原来的创作意图。
托尔斯泰为使自己的创作忠实于历史,搜集和积累了与创作有关联的大量历史文献材料,进行了深入的历史研究。
不仅如此,他还专门访问了一八一二年战争的参加者,亲自巡视了当年鲍罗金诺的战场,并在那里草拟了该战役的写作计划。
尽管这样,托尔斯泰的创作仍然面临着难以驾驭的困难。
宏大的艺术构思与传统形式发生了严重的抵触。
他担心自己写出的东西不会符合任何一种文学形式。
作为艺术革新家的托尔斯泰,“经过长时间的折磨以后”,终于决定打消一切顾虑,去写非写不可的东西,而不去考虑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也不考虑给作品以什么名称。
托尔斯泰在创作的头一年差不多都用来探索小说的开头了。
他启己说过,这本书的创作“开始了无数次,又放弃了无数次”。
在作家的档案库中保存了十五种小说开头的手稿。
在这部鸿篇巨著中,从家族的传说,到卫国战争的参加者、作家的父亲尼古位·伊里奇亲口讲述过的材料,都被作家所充分利用。
据传记作家记载:在老伯爵罗斯托夫形象身上反映了作家祖父的性格特点;而在保尔康斯基公爵身上则反映了托尔斯泰外祖父沃尔康斯基公爵的性格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尔斯泰:简述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特征。
托尔斯泰的创作有鲜明的特征:第一,主题思想严肃深沉。
多用自传体手法表现作者对道德、宗教、社会、人生归宿问题的探索。
第二,对现实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更高的水平上更充分地挖掘了文学的真实性。
他从一开始就把真实奉为自己的创作原则。
他在创作中摒弃一切偶然的和幻想的因素,一切都是严格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不加粉饰地、如实地反映出来。
第三,对现实主义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他大大地发展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
他始终注意通过心理变化反映人的性格思想的变化。
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的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用一个特定的术语来表达,这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第四,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他注意写具有多方面性格的人物,而不写单一化性格的人物。
在他的作品中,没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即使是他最喜爱的主人公,他也不美化他们,而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写出他们身上的某种缺点,从不把人物性格绝对化。
第五,善于运用对比、讽刺、隐喻手法;注意细节描写与人物肖像的刻画;重视语言的鲜明、准确,尤其是朴素;他笔下的自然风景真实、准确、富有生命力,是影响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性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战争与和平》围绕战争问题,以四个贵族家族——罗斯托夫,包尔康斯基,库拉金以及别竺豪夫——的生活命运贯穿全书,展现了一幅19世纪初期俄罗斯社会的广阔画面.安德列是一个探索生活目的的贵族青年的典型,他忠于祖国,同情人民,恪守贵族的义务和传统,体现了托尔斯泰自己的贵族理想.彼埃尔也是一个思想探索者的典型.最后在农民普拉东卡拉达耶夫的顺从天命,"为上帝而活着","爱一切人"中找到了生活的理想.娜塔莎也体现了托尔斯泰关于女性的理想:做贤妻良母,在家庭中恪守妇女的天职.19世纪70年代是俄国社会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托尔斯泰直面俄国社会现实,创作了一部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由两条平行的情节线索构成.一条是以安娜,渥伦斯基为主构成的与彼得堡上流社会相联系的线索,一条是以列文,吉提为主构成的与宗法制农村紧密联系的线索.两条线索由以奥布朗斯基,达丽亚为主的中间线索贯穿起来,形成一种圆拱形结构.小说的主人公安娜是个年轻美貌的贵族妇女,已经与卡列宁结婚8年.卡列宁是个十足的官僚,他们的婚姻生活毫无爱情可言.但安娜并没有丧失对爱情与幸福的渴望.渥伦斯基的出现,点燃了安娜的希望之火.她不顾一切地去追求独立的生活和属于自己的爱情.但卡列宁的冷酷无情,上流社会的排挤,特别是渥伦斯基的激情过后的冷淡,这一切又把安娜推上了绝路,最后只好卧轨自杀.导致了安娜的悲剧.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也是矛盾的,他既控诉了上流社会的不义,对安娜的不幸命运寄予了同情,又从宗法制立场出发,让安娜的追求蒙上一层罪人的色彩.19世纪80——90年代,托尔斯泰撰写了一系列社会论文:《什么是我的信仰》,《教条神学批判》,《什么是艺术》,《那么我们应当怎么办》,《论生命》,《天国在你们心中》等.19世纪90年代,托尔斯泰完成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2、《复活》《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托尔斯泰在世界观发生剧变化以后,从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出发完成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复活》描写了"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和妓女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的过程.《复活》是托尔斯泰所有作品中最富有批判性的一部小说.它把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沙皇专制的国家制度,而且还辛辣地嘲笑了反动的教会制度.托尔斯泰在对沙皇专制制度下的政治,经济,法律和宗教制度进行猛烈批判的同时,指给人的又是一条"毋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之路.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的历程,便体现了托尔斯泰的社会与人性理想.在托尔斯泰看来,人身上存在着两重性,既有"动物的人",又有"精神的人".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发展历程就是两者此消彼长的过程.起初,他是个"正直,不自私的青年".在彼处堡和军旅生活中,他却染上了"自私自利的疯病","在他身上,动物的人就占了上风."当10年后他在法庭上作为陪审员与卡秋莎玛丝洛娃重逢时,他深感自己便是造成玛丝洛娃的"犯罪"的根源,终于良心觉醒,向玛丝洛娃忏悔,并为她多方奔走.他放弃一切,跟随玛丝洛娃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也在《福音书》中找到了精神的归宿.聂赫留朵夫是托尔斯泰作品中"忏悔的贵族"系列人物中的最后一个.他的忏悔,既是一种人性的忏悔,也是一种阶级的忏悔,他所找到的宗教"真理",乃是一种基督教人道主义.基督教表现了一种神圣的,永恒的真理,向人们指出了一条从自我走向上帝,接近天国的完美的途径.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正体现了这一生命历程.《复活》在艺术上也体现了托尔斯泰创作的个性与特点.作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小说成为托尔斯基现实主义艺术的最后总结.首先,体现为深刻的心理刻画.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托尔斯泰的创作首先揭示"心理过程及其形态和规律",亦即"心灵的辩证法".而在其后的一系列作品中,这种心理刻画越发细致深入.《复活》同样体现了"心灵的辩证法",在聂赫留朵夫"复活"的心路历程中,深刻地刻画了他的灵魂的"猛烈,复杂,痛苦"的斗争过程.当在法庭上见到玛丝洛娃时,他的心灵受了震撼.其次,《复活》通过强烈的对比和讽刺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批判色彩.在《复活》中,贵族和贫民,贪官污吏和无辜囚犯,两个世界时时处在对立状态.再次,《复活》具有浓厚的政治性和作家的思想自传色彩.复活:指的是主人公精神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反应了托氏的宗教思想即“勿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概括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玛斯洛瓦的精神复活,一是受到聂赫留朵夫的感化,二是受流放中所接触到的革命者的感染,在流放中宽恕了聂,在爱的教育中找到了归宿,精神的复活。
7、安娜形象的典型所在安娜是世界第一流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女主人公。
这是个年轻美丽、精力充沛,勇敢追求资产阶级女性解放的俄国贵族上层进步妇女的典型,是一个令人同情的感情丰富真挚、复杂的悲剧形象。
安娜形象:对于安娜这样一个19世纪贵妇来说,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否则她只能是卡列宁的附属品,安于做一个没有爱情的贤妻良母。
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她张扬生命的唯一途径,她的一切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此。
赋予她新生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
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来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渥伦斯基的压力都承受住了,但她无法战胜自己,当渥伦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强烈的悔罪意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最后一语。
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共同置安娜于死地。
悲剧原因:1、社会原因(1)个性解放的社会风气带来女主人公追求爱情的呼声。
(2)上流社会的排挤。
(3)卡列宁的阻挠和沃伦斯基的厌倦。
1、性格原因(1)虽然有追求幸福与新的生活的决心和勇气,但无法摆脱已有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束缚。
如道德上的负罪感,与上流社会的血缘关系,对未来的举棋不定。
(2)爱情的盲目。
安娜的爱情更多的是对沃伦斯基的仪表风度的倾心和情欲,与沃伦斯基缺乏思想感情的共同基础。
一旦新鲜感褪尽,爱情就成为负担。
(3)爱情的自私导致爱情的变质。
安娜把爱情当作整个生活,爱情中带有专横、肉感的成分,她的精神品质渐渐失去了光彩。
安娜由爱转恨,以死寻求解脱和进行报复。
3、作家的伦理观念:“托尔斯泰主义”:“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安娜形象意义: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
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女性形象能象安娜那样反叛自己的出身,简最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屠格涅夫按传统道德标准塑造理想女性,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恪守着没有爱情的婚姻,巴尔扎克把欧也妮送上了归于传统的道路。
而安娜是义无反顾的,最后也不愿回到沉闷的生活中去,以死抗议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抗议这个毁灭真情的社会专制制度。
安娜是女性觉醒和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
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
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
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心理描写“心灵辩证法”的特色。
作品的心理描写显现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和人物之间的冲突,即作品是在动态中写心理过程的。
1、《安娜·卡列宁娜》在动态中写心理过程,一般是展示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或每一横断面,把人物内心的每一颤动显现出来。
这些过程一般不是直线式的,而其曲折反复也不是循环,而是螺旋形的进展,也就是从一种心理状态转变为另一种心理状态。
因此这种心理描写不是繁复累赘,而是步步深入。
基蒂参加舞会前后心境的变化,反映她对沃伦斯基的爱情从满怀希望到走向绝望的过程。
2、人物性格的变化体现在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中。
安娜对沃伦斯基的爱情变得愈来愈偏执专横而又充满痛苦的过程,由爱转恨的过程,展现出安娜选择自杀的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3、人物心理的突变性。
如安娜决定通过死亡来寻求解脱并对沃伦斯基进行报复,她在自杀前的心理活动接近崩溃和疯狂,因此这里作家的心理描写具有意识流的跳跃性,省略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和焊接点,使得人物的思路迅速转换而又十分自然,各种思绪断断续续,此起彼伏,互不连贯而又不凌乱无序。
如安娜从莫斯科回彼得堡的车上的那种迷离恍惚的心态。
街上瞬息变换的各种外在印象不断引起她的自由联想,她不断由一种感触或回忆蓦地跳到另一种感触和回忆,她强烈激动、心烦意乱、百感交集的心境跃然纸上10、何为“托尔斯泰主义”?它的具体内含是什么?托尔斯泰主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