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简介50字]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历
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中文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外文名: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国籍: 俄国出生地:俄国亚斯纳亚-博利尔纳 出生日期: 1828年9月9日 逝世日期: 1910年11月20日 职业: 小说家,思想家 流派: 写实主义 受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叔本华 施影响: 甘地、马丁路德金,维特根斯坦作品总结《童年.少年.青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三死》 《家庭幸福》《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应为列夫·尼古拉·托尔斯泰写于1916年)《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伊凡·伊里奇之死》 《舞会之后》《复活》《主与仆》《跳水》《活尸》《蜡烛》《三个老头》短篇:《穷人》托尔斯泰早期写过文学论文,如《人们为什么写作》(1851)肯定文学的崇高使命;《在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协会上的讲话》(1859)反对暴露文学,但仍主张文学应当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60至70年代的论文中,主要强调应为人民而写作。
最值得注意的是晚年的论著。
《莫泊桑文集序》(1894)要求忠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要求作家对所描写的事物抱道德的态度,明确“善和恶之间的区别”。
《什么是艺术》(1897~1898)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指出当时一些美学理论为统治阶级的口味进行辩解的实质,揭示颓废派艺术反人民的本性及其哲学思想基础;同时提出艺术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工具的论点。
《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1906)指责莎士比亚的剧作反民主和不道德,但也能道出他的剧作的某些艺术特点。
这些论著都阐明作者后期关于艺术实质和作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艺术的道德意义等问题的见解,后两部还同时要求文艺传达宗教意识。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
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特别在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够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05年革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这个转折时期很多的“重大问题”,尽管他的立场是矛盾的,他的解答是错误的。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忧考能⼒训练频道为⼤家整理的列夫托尔斯泰简介,供⼤家阅读参考。
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频道。
托尔斯泰1828年9⽉9⽇出⽣于俄罗斯图拉省克拉⽪⽂县的亚斯那亚波利亚纳。
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世时获得封爵。
⽗亲尼古拉·伊⾥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
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
⼀⼋五○年末,托尔斯泰到莫斯科,在那⼉,⼀种不可⾔状的写作冲动产⽣了,他开始构思《茨冈⼈⽣活的故事》,没有等写完,他⼜着⼿另⼀部⼩说《昨天的故事》的创作。
这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最初尝试。
⼀⼋五⼆年,《童年》在《现代⼈》杂志上发表,继《童年》之后,作家还要创作《少年》、《青年》等。
⼀⼋六三年开始,他紧张地投⼊了卷帙浩繁的史诗性巨著——《战争与和平》的创作。
正如⼈们所熟知的那样,托尔斯泰并不是⼀开始就着⼿写这部鸿篇巨著的。
他最早曾想叙述⼀个携家带眷回到俄国的⼗⼆⽉党⼈的故事。
可是,他在史料的研究和创作的过程中发展了原来的创作意图。
托尔斯泰为使⾃⼰的创作忠实于历史,搜集和积累了与创作有关联的⼤量历史⽂献材料,进⾏了深⼊的历史研究。
不仅如此,他还专门访问了⼀⼋⼀⼆年战争的参加者,亲⾃巡视了当年鲍罗⾦诺的战场,并在那⾥草拟了该战役的写作计划。
尽管这样,托尔斯泰的创作仍然⾯临着难以驾驭的困难。
宏⼤的艺术构思与传统形式发⽣了严重的抵触。
他担⼼⾃⼰写出的东西不会符合任何⼀种⽂学形式。
作为艺术⾰新家的托尔斯泰,“经过长时间的折磨以后”,终于决定打消⼀切顾虑,去写⾮写不可的东西,⽽不去考虑这样做会产⽣什么后果,也不考虑给作品以什么名称。
托尔斯泰在创作的头⼀年差不多都⽤来探索⼩说的开头了。
他启⼰说过,这本书的创作“开始了⽆数次,⼜放弃了⽆数次”。
在作家的档案库中保存了⼗五种⼩说开头的⼿稿。
在这部鸿篇巨著中,从家族的传说,到卫国战争的参加者、作家的⽗亲尼古位·伊⾥奇亲⼝讲述过的材料,都被作家所充分利⽤。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作品主题: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
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主要作品】《童年·少年·青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三死》《家庭幸福》《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忏悔录》《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伊凡·伊里奇之死》《舞会之后》《复活》《主与仆》等。
【艺术成就】托尔斯泰的艺术是博大精深的。
首先,他以特有的概括的广度,创造了史诗体小说。
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巨著,再现了整整一个时代,气势磅礴,场面广阔,人物众多(500人以上)。
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于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
他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波澜壮阔,像生活那样无始无终。
然而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不只在于再现宏观世界,而且在于刻画微观世界。
他洞察人的内心的奥秘,在世界文学中空前地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相互和谐的联系之中。
托尔斯泰的艺术力量是真实,它突出表现在性格塑造上。
他总是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只写其突出的一面或占优势的一种精神状态。
他不隐讳心爱人物的缺点,也不窒息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闪现的微光。
他不粉饰,不夸张,不理想化或漫画化,总是借助真实客观的描写,展示其本来面目,从而于平凡中见伟大,或者相反,于平凡的现象中显示其可怕。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资料一、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1、个人简介: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世袭伯爵,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返回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农庄后致力于农民教育。
1862年结婚后,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1859~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
1879年经历了一次信仰危机后信奉和平主义,主张以勿抗恶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改革。
并否定自己以前的作品。
因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使家庭关系恶化,死于出奔途中。
其作品多达45卷。
名著还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戏剧《黑暗的势力》(1886)和若干短篇小说和评论。
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
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2、代表作:《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童年.少年.青年》《一个地主的早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穷人》《哥萨克》《高加索的囚徒》《谢尔基神父》《忏悔录》《伊凡·伊里奇之死》《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哈吉·穆拉特》《克莱采奏鸣曲及其他故事》3、创作思想:托尔斯泰早期写过文学论文,如《人们为什么写作》(1851)肯定文学的崇高使命;《在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协会上的讲话》(1859)反对暴露文学,但仍主张文学应当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19世纪60至70年代的论文中,主要强调应为人民而写作。
最值得注意的是晚年的论著。
《莫泊桑文集序》(1894)要求忠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要求作家对所描写的事物抱道德的态度,明确“善和恶之间的区别”。
《什么是艺术》(1897~1898)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指出当时一些美学理论为统治阶级的口味进行辩解的实质,揭示颓废派艺术反人民的本性及其哲学思想基础;同时提出艺术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工具的论点。
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简介
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
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托尔斯泰的创作生涯早期(1852~1862)这是他的探索、实验和成长的时期。
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在发展和变化,个别作品有模仿的痕迹。
他后来作品中的一些基调和特色也已初具雏型。
托尔斯泰早在1847年起开始写日记,以后一直坚持到晚年。
大量的日记和书信,几乎占他的文学遗产的三分之一。
日记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断进行探索的心灵的纪录,也是锻炼写作、通过自身研究人的内心生活秘密的手段。
像《昨天的故事》(1851)那样的早期作品,就是由日记扩充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托尔斯泰的许多作品带有自传性质,这首先见于最早发表的作品、在高尔基写成的中篇小说《童年》(1851~1852)以及后来陆续发表的《少年》(1852~1854)和《青年》(1856~1857)据他的构思还要写最后一部《青春》,构成长篇小说《四个发展时期》,但没有写成。
这个三部曲表现主人公如何在周围环境影响下成长。
他不满自己,醉心于反省和自我分析,追求道德完善。
作品洋溢着贵族庄园生活的牧歌情调,但也表现了一定的民主倾向,尽管作家晚年说这是不真诚的。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着《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作品主题: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着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作品主题: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
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
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十分著名的文学家,那么列夫托尔斯泰生平如何?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一岁半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十岁时父亲也相继去世,所以他一直都是靠亲戚抚养长大。
十七岁时,他考进了喀山大学攻读东语系,但因为期中考试不及格,第二年又转学到了法律系。
他在校期间根本无心学习,反而对社交十分感兴趣,同时迷上了道德哲学,最喜欢卢梭的观点并大量阅读他的作品。
离开学校后,他积极为农民子弟建设学校供他们学习。
之后,他来到图拉的管理局工作,因为工作表现出色还受到了提拔。
1851年,他与兄长远赴高加索参军。
参军之后,他参与了多场战争,并开始了文学创作,写下了《童年》等批判现实的优秀作品。
四年后,他离开战场回到圣彼得堡的家,重新投入贵族社交,整天酗酒赌博。
但他一直想方设法拯救农民,1856年,他起草了以代役租的方案,并在自己的庄园首先实行。
之后的几年里,他一直奔波各地先后创办了二十多所学校,又创办了多本教育杂志,这期间他的创作也基本暂停了。
1962年,他与沙皇御医的女儿索菲亚结婚,妻子先后为他生下了十三个孩子。
婚后,妻子索菲亚帮他管理庄园,他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文学创作上,才能留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传世名作。
他研究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时,他的思想得到了巨大的转变,这一转变让他多次想离家出走。
他离家之前与妻子彻底决裂,他的妻子跪在他面前,他也丝毫没有动容。
1910年,他秘密离家出走,在途中却不幸染上了肺炎,最后在车站病逝。
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第一流作家,可以说在全世界都找不到几个人可以与之媲美的。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都是对于苏联最为真实的写照,同时也是文学界难得的瑰宝。
而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又究竟是怎样的呢?很多人都认为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十分伟大的文学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列夫·托尔斯泰用自己的一生时间都在描述着战争的残酷以及农民的觉醒,可以说把自己的一生时间都投入了文学的创作之中。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等;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着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作品主题: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着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但是,托尔斯泰也并没有完全走向欧洲的个人主义的启蒙立场,所以,他对人性的思考常常游离于二者之间,有时像一个教徒,有时像一个人本主义者;7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着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为反杭暴力与奴役,反对土地私有制度,反对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论”,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命法则,回返健康的农耕生活,通过人人的劳动和道德实践建立起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友爱的属于全人类的人间“天国”;艺术特色:托尔斯泰创造了史诗体小说;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他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波澜壮阔,像生活那样无始无终;托尔斯泰的,不只在于再现,而且还在于刻画微观世界;在世界文学中空前地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相互和谐的联系之中;托尔斯泰的艺术力量是真实的,它突出表现在性格塑造上;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只写其突出的一面或占优势的一种精神状态;不隐讳心爱人物的缺点,也不窒息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闪现的微光;不粉饰,不夸张,不理想化或,总是借助真实客观的描写,展示其本来面目,从而于平凡中见伟大,或者相反,于平凡的现象中显示其可怕;描绘性格的发展和变化,自然浑成而不露斤斧痕迹;托尔斯泰的风格主要特点是朴素;力求最充分最确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实或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虽然在艺术上要求严格,却不单纯以技巧取胜,不追求形式上的精致,也不回避冗长的复合句,而只寻求最大的表现力;晚年的时候,在心理分析上力求简洁,不写感受的整个过程,只写心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主要环节;有时采取戏剧的方法,通过行动和对白来表现;不写性格的顺序发展过程,而写突然事故引起的决定性转变;在结构上,为了表现人物的醒悟,常常采用倒叙的方法;为了集中,长篇小说也不再用多线索,而用单线索逐渐展开的方式;在语言上,则力求质朴简练和浅显易懂,接近民间故事;人物影响: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在中国,1900年就出现评价他的文字,1907年译价过他的“宗教小说”主与仆及民间故事;1913年、1917年先后有复活译名心狱和安娜·卡列尼娜译名婀娜小史的不完全的文言译本;“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译成中文;抗战期间分别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扬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译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译出版,而且根据原文翻译,不少名着都有几种不同的译本;人物评价:在高尔基身上体现着俄罗斯;如同没有伏尔加河我不能想象俄罗斯一样,我也不能想象俄罗斯没有高尔基;俄国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评10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宁评11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高尔基评。
作者简介:列夫 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
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
学的高峰。
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
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
《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着《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作品主题: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着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
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列夫托尔斯泰的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的简介第一篇:列夫托尔斯泰的简介列夫托尔斯泰的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
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
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第二篇:《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设想1.理念:贯彻深文浅教,长文短教的教育理念,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方式。
2.教学方法:比较法、标题透视法、品读法 3.学法指导:品读法、比较法、圈点勾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在文学的天空里,闪烁着许多耀眼的明星,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无不让人敬仰佩服。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资料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一)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二)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
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引导大家“道德自我完善”、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1.道德的自我完善在俄罗斯,其世界观所倡导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基督教人道主义,神人性和上帝的内在性。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
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期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主要作品】《童年·少年·青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三死》《家庭幸福》《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忏悔录》《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伊凡·伊里奇之死》《舞会之后》《复活》《主与仆》等。
【艺术成就】托尔斯泰的艺术是博大精深的。
首先,他以特有的概括的广度,创造了史诗体小说。
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巨著,再现了整整一个时代,气势磅礴,场面广阔,人物众多(500人以上)。
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于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
他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波澜壮阔,像生活那样无始无终。
然而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不只在于再现宏观世界,而且在于刻画微观世界。
他洞察人的内心的奥秘,在世界文学中空前地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相互和谐的联系之中。
托尔斯泰的艺术力量是真实,它突出表现在性格塑造上。
他总是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只写其突出的一面或占优势的一种精神状态。
他不隐讳心爱人物的缺点,也不窒息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闪现的微光。
他不粉饰,不夸张,不理想化或漫画化,总是借助真实客观的描写,展示其本来面目,从而于平凡中见伟大,或者相反,于平凡的现象中显示其可怕。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50字]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50字]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50字]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即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
其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作家之一。
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等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
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早年经历
托尔斯泰1岁半丧母,9岁丧父,他由家里的亲戚抚养成人。
1845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期中考试不及格,第二年转到法律系。
他不专心学业,痴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对道德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1847年4月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
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
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前往高加索当兵。
1852年他参加了一场战斗,表现勇敢,且发表了小说《童年》。
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非常钦佩。
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写成《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50字]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即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
其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作家之一。
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等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
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早年经历
托尔斯泰1岁半丧母,9岁丧父,他由家里的亲戚抚养成人。
1845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期中考试不及格,第二年转到法律系。
他不专心学业,痴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对道德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1847年4月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
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
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前往高加索当兵。
1852年他参加了一场战斗,表现勇敢,且发表了小说《童年》。
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非常钦佩。
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写成《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1855年11月托尔斯泰离开军队回到圣彼得堡,重新投入娱乐圈,酗酒好赌。
偏激的个性导致他与屠格涅夫长达17年的决裂。
创作初期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
1855年11月他来到彼得堡,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结识冈察洛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
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何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
至1859年,他同《现代人》杂志决裂。
1856年底以中尉衔退役。
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
1856年他就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
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
1859至1862年间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20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还到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各国学校。
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等教育杂志。
1862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
不久他关闭了学校。
婚姻生活
1862年托尔斯泰与17岁的索菲亚安德列耶芙娜托尔斯塔娅(СофьяАндреевнаТолстая)结婚,索妮娅是沙皇御医的女儿,他们前后育有13个孩子。
他和妻子的关系至今仍有争论,可以确认的是大部分时光他们过得不错,他妻子帮助他管理庄园,这使得托尔斯泰可
以将全部时间用于文学作品的精雕细刻,在这里,托尔斯泰给人类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传世之作。
他每一部作品都要修改很多次,他妻子也进行誊清和保存文稿的工作。
新婚之后,革命形势逐渐转入低潮,他也逐渐克服了思想上的危机。
他脱离社交,安居庄园,购置产业,过着俭朴、宁静、和睦而幸福的生活。
从1863年起他以6年时间写成巨着《战争与和平》。
1866年他出席军事法庭为士兵希布宁辩护。
希布宁因不堪军官的虐待打了军官的耳光,虽经托尔斯泰为之奔走,希布宁却终被枪决。
这一事件使他开始形成反对法庭和死刑的看法。
思想转变
1869年9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
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恐怖。
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
从70年代初起,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
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不能找到答案。
这些思想情绪在当时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鲜明的反映。
他访晤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农民、独立教徒康修塔耶夫。
他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最后在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弃绝本阶级,完成了60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
在《忏悔录》(1879~1880)等论文里,他广泛阐述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
然而,他却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
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
从此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
他也改变了文艺观,指斥自己过去的艺术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着为老爷式的游戏,并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罪恶。
当时写的剧本、中短篇小说以及民间故事,同样为了这一目的。
他还从事广泛的社会活动:1881年因子女求学全家迁居莫斯科,他访问贫民窟,参加1882年莫斯科人口调查,深入了解城市下层生活;1881年他上书亚历山大三世,请求赦免行刺亚历山大二世的革命者。
1891年给《俄国新闻》和《新时代》编辑部写信,声明放弃1881年后自己写的作品的版权;1891至1893年和1898年,先后组织赈济梁赞省和图拉省受灾农民的活动;他还努力维护受官方教会迫害的莫洛康教徒和杜霍包尔教徒,并在1898年决定将《复活》的全部稿费资助杜霍包尔教徒移居加拿大。
从18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
这在《哈泽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
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至此又因《复活》的发表,指责他反对上帝,不信来世,于1901年以俄国东正教至圣宗教院的名义革除他的教籍。
这个决定引起举世的抗议,托尔斯泰却处之泰然。
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而写《致沙皇及其助手们
一文》;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给人民自由并废除土地私有制;1904年撰文反对日俄战争。
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对革命的到来表示欢迎,但却不了解并回避1905年革命。
而在革命失败后,他又反对沙皇政府残酷杀害革命者,写出《我不能沉默》一文。
晚年时代
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于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离家出走。
这种意图在他80至90年代的创作中颇多反映。
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因为自己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不免悲观失望;对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
他的信徒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以为苦。
在托尔斯泰离家之前,他与妻子的决裂程度人人皆知。
一天晚上,夫妻二人又闹不和。
之后,托尔斯泰的妻子曾跪下恳求托尔斯泰为她再读一遍早年时代丈夫为自己创作的诗歌和散文,以找回当初的甜蜜,但是托尔斯泰当时已死了心。
最后,他于1910年10月28日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
在途中患肺炎,11月7日(阳历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
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
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评价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
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茨威格的《三作家》中记述了他。
列宁: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高尔基: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