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批评的终点与起点_评_浮出历史地表_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批评的终点与起点——评《浮出历史地表》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批评的终点与起点——评《浮出历史地表》


静: 中国现代 女性 文学批 评的终 点与起 点—— 评《 浮出历史地表》
・71 ・
易见 的性别 针对 性 和性 别专 职 意味 。通 过 这一 作 为 女性 永 恒 的 囚牢 、 为对 女性 的强制 工具 的家庭 , 作 父 系社 会从 两 个方 面 或者 说分 两 步确 立 了 自己 的统 治 秩序 : 先 , 于 女 性 在 家 庭 中承 担 着 大 多 数 的 责 首 由
21 0 1年 5月 第2 1卷 第 3期
榆 林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YUL N UNI I VERS n
Ma . 0 1 y 2 1 Vo. . 12l No 3
中 国现 代 女性 文 学批 评 的终 点 与起 点
— —
评 《 出历 史地 表 》 浮
思考方式、 深刻的洞见对现代女性写作和八十年代之后 的女性研究提 出了具有原创性的见解。
关键 词 : 女性 主 义 ; 性文 学批评 ; 浮 出历 史地表 》 女 《
中 圈分类 号 : 0 . 文 献标志 码 : 文章 编号 :0 8— 8 1 2 1 ) 3— 0 0一 4 I 73 2 A 10 3 7 (0 1 0 0 7 o 女性 主义 文 学批 评 是 西 方 2 0世 纪 文学 批 评 中
其 中论述 的精彩 巧 妙 , 使其 成 为 一部 具 有 奠基 性 与
开 拓性 的厚 重之 作 。本 文就 将从该 本著作 的写 作思 路、 研究 方 法与立 场 以及 对 于 现 代女 作 家 研究 的内 部逻辑 三个 方 面来 进行论 述 。

重要 而充 满活 力 的流派 之一 。它对 整 个西方思 想 文 化产生 的震 撼 和冲 击一 直延 续 至 今 。2 0世 纪 8 O年

女性文学批评本土化的困境

女性文学批评本土化的困境

女性文学批评本土化的困境一、中国女性文学批评本土化过程中的困境1.女性文学批评单一化和极端化倾向女性意识是女性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女性意识是女权主义者颠覆父权制,反抗男权文化的重要工具。

在中国女性文学批评者看来,女性意识是独立的,独立于国家民族意识和社会意识,并且认为国家民族意识和社会意识对女性意识产生了一定水准的压迫。

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在中国文化里,个人、家庭、国家三者是统一的,所以在中国文化里,性别意识、国家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往往是密不可分的。

在女性文学批评中,不论是片面强调女性意识和个体意识,还是片面强调国家民族意识和社会意识都会走入文学批评单一化和极端化的误区。

主要体现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批评中,将女性意识中的“女”剥离,片面强调“性经验”,以极端化、庸俗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与女性文学批评多元化特征相悖。

中国女性文学批评集中围绕女性意识展开,例如对陈染、海男、林白等大量展示女性个人私密的体验的文学极端推崇,这是对女性意识的误读,更会导致批评对象的误置和批评的偏颇。

2.注重性别内容的考察,忽视艺术形式的探索我国国内部分学者在接受女性文学批评理论时,容易盲从西方女性文学批评已有的理论,导致女性文学批评在实践中重复犯相同的错误。

西方女性文学批评在很长一段时间执着于女性文学中性别内容的批判,忽视对文学艺术形式美学价值的探讨,使得文学批评犹如隔靴搔痒,受到女作家的漠视。

事实上,女性文学批评不应该局限于文本的性别内容,应同时注重女性文学区别于男性文学的写作形式和美学形态。

如此而来,才有可能对现实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3.女性文学批评本土化过程与文学实际脱节和疏离受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的影响和本土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缺乏,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者需要借鉴他人的理论方法、成果来审视自己。

借鉴西方理论成果是必须的,但是不是简单的模仿。

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理论框架、资源、语言形式往往采用的是一种全方位的横向移植。

中国现当代女性的三次解放

中国现当代女性的三次解放

第 一 次 解 放
1918年罗家伦和胡适将易卜生的名剧 1918年罗家伦和胡适将易卜生的名剧 玩偶之家》译介到中国, 《玩偶之家》译介到中国,剧中的娜拉认 清了自己在家中并无任何独立地位, 清了自己在家中并无任何独立地位,不 过充当了丈夫的玩物后,毅然弃家出走。 过充当了丈夫的玩物后,毅然弃家出走。 对此胡适评价说: 对此胡适评价说:“娜拉抛弃了家庭丈 夫儿女,飘然而去, 夫儿女,飘然而去,只因为她觉悟了她 自己也是一个人, 自己也是一个人,只因为感觉到她无论 如何,务必努力做一个人” 如何,务必努力做一个人”。此剧产生 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指导了一代女青年 选择自己的人生。 选择自己的人生。
第 一 次 解 放
“五四”后,除了直接汲取马克思主义女性观 五四” 外,中国的先进分子更多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的 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 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来思考中 国的女性问题。 国的女性问题。 李大钊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文中, 李大钊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文中,认 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随着经济状况变动” 为“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随着经济状况变动”: 在女子耕作、男子狩猎时代, 在女子耕作、男子狩猎时代,因耕作的收入稳 定而狩猎不可靠, 当时妇女的地位比男子高, 定而狩猎不可靠,“当时妇女的地位比男子高, 势力比男子大”;在畜牧与耕作均归男子去作, 势力比男子大” 在畜牧与耕作均归男子去作, 女子专事家务的时代, 女子专事家务的时代,“妇女的地位就渐渐低 到工业时代,男子无力养恤女子, 下”;到工业时代,男子无力养恤女子,生产 技术的进步添出了适于女子的职业, 技术的进步添出了适于女子的职业,女性参加 了社会生产, 妇女的地位又渐渐地提高了” 了社会生产,“妇女的地位又渐渐地提高了”。 在这里,他揭示了两点:(1)女性受压迫是经济 在这里,他揭示了两点:(1)女性受压迫是经济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女性参与物质生产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女性参与物质生产 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她的社会地位。 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她的社会地位。

浮出历史地表 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浮出历史地表 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它以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深度 探讨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此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同时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被忽 视的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女性文学在现代中国历史中逐渐崭露头角。从1917年至1927年,伴随着社 会的变革和女性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在文学领域中寻找自我表达的途径。这一时期 的女作家们,如庐隐、冰心、丁玲等,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尝试着从 不同角度阐述女性的独立和自由。这些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抑,也为我们 展示了女性对自我认知和价值追求的坚定信念。
精彩摘录
书中对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丁玲对妇女解放和性别平等 的独特思考。在这篇小说中,丁玲通过对主人公钱文贵的描写,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 位和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历史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书中还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她对婚姻、爱情和家庭的独特见解。张爱玲通 过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家庭生活,展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的独特见解。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书籍,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摘录值得一读。 这本书不仅展现了女性文学的独特魅力,也揭示了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是一本以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专著。 在这本书中,作者借助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对现代妇女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 究和阐释。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摘录,以下是其中几个: “浮出历史地表”这个隐喻,形象地描述了女性在历史上被掩盖、被边缘化的状态。这个隐喻也 表达了女性不断突破自我、追求自由和独立的过程,展示了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作者通过对庐隐、冰心、丁玲等现代女性作家的分析,展现了女性文学在表达女性自我和性别的 独特之处。这些女性作家通过文学作品传达了自己对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看法和思考,展 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的独特见解。

_女性文学_概念之争的回顾与思考

_女性文学_概念之争的回顾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I 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08)02-0011-05收稿日期:2007-06-10作者简介:邓 利(1967-),女,四川攀枝花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

女性文学 概念之争的回顾与思考邓 利(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 610068)摘 要: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展开是伴随着对 女性文学 概念的讨论而开始的,对 女性文学 概念的争论延续至今。

对 女性文学 概念内涵的争论,不是混乱的、苍白的没有涵盖力与阐释力的空洞能指,它是我们文学史观念和思维方式、方法论变革的重要一步, 女性文学 概念的讨论为当代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思维与阐释的空间。

关键词:女性文学;概念;思考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经赫然成为中国学术界一个引人注目的学术增长点,而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端于 女性文学 概念的讨论, 女性文学 概念的讨论一直伴随着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展开,且争论延续至今。

因而,回顾和反思 女性文学 概念之争成为女性主义文学研究中无法绕开的问题,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一、问题的提出新时期,吴黛英首次使用 女性文学 这一概念,但吴黛英对 女性文学 的界定还没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文章仅仅涉及女性文学在国外的内涵,指出 女性文学 在国外早已有之,但含义不尽相同。

有广义的,泛指一切女作家的作品;也有狭义的,专指那些从妇女的切身体验去描写妇女生活的作品 。

[1]吴黛英究竟依据那一种说法,她本人没有明确的态度,含混其词。

此外,吴黛英对 女性文学 的特征进行了总结。

对此,王福湘首先作出回应,但文章主要针对吴黛英总结的女性文学的美学特征提出质疑,并未对 女性文学 这一概念进行讨论。

就目前所看到的资料,继吴黛英之后,明确谈论 女性文学 概念的文章是,1985年禹燕在 当代文艺思潮 第5期上发表的 女性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

接着, 文艺评论 1986年第1期同期刊发张抗抗的 我们需要两个世界 和吴黛英的 女性世界和女性文学 致张抗抗信 两篇文章,同时, 批评家 发表王绯的 女性气质的积极社会实现 读 女人的力量 兼谈女性文学的开放 (1986年第1期),王绯于当年再次发表 张欣欣小说的内心视镜与外在视界 兼论当代女性文学的两个世界 ( 文学评论 ,1986年第3期)。

浅谈历史批判视野中的中国现代妇女文学史――《浮出历史地表》的一种解读

浅谈历史批判视野中的中国现代妇女文学史――《浮出历史地表》的一种解读

浅谈历史批判视野中的中国现代妇女文学史――《浮出历史地表》的一种解读论文关键词:文学史中国现代妇女文学历史文化批判论文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中,孟悦、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力,从而也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就,它在宏大的历史叙述视角当中,对中国女性的文化生存进行了深人的质疑和探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正式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隆重推出历史地表的当属孟悦、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

从问世之后,这本书带着女性的犀利和敏锐从厚重的中国文学史中浮现出来,以鲜明的女性立场,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争得了文学史上的一席之地,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力,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就。

这部著作同时也开创了新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它大量地借助西方的文艺理论方法如精神分析、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来分析和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文本,并从纵向角度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历史进行梳理和卓有见地地审视。

一《浮出历史地表》和许多后来的女性主义研究文论一样,都是直接受到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影响。

从朱虹在《世界文学》1981年第4期上发表《美国当前的“妇女文学”》之后,西方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女性文学批评的著述陆续在中国传播开来,这为当时的中国知识界和学术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一直“到1989年前后,西方女性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传播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此时,女性主义思想已经深深地影响和颠覆了中国女性主义先觉者的观念和认识,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女性学者。

多年来自身性别状况的生存困惑和伤痛与西方女性主义思想不期而遇,虽然并未“石破天惊”地惊醒,但也为自身困惑的问题找到了答案的注脚。

除了西方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外,80年代多元的文化氛围下,西学东渐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使两位年轻的学者有机会接触到了更多的西方的文学批评方法,对有别于主流的话语方式和西方理论的迷恋,使她们沉迷在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理论的话语中,并且娴熟地将之运用到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批评实践中,可以说,这种新的尝试为《浮出历史地表》这部著作亦增色不少。

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衍变的历史轨迹

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衍变的历史轨迹

综上所述,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对旧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反叛和突破, 它重新定义了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的新途 径。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论,我们可以更深入 地理解文学和历史的复杂关系,更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参考内容三
谢谢观看
总之,面对未来,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不断深化其研究和发展,以促进文学领域的繁荣和社会进步。
参考内容基本内容来自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巨变,女性主义文学批 评也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和变革。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再仅仅性别在 文学中的表现,更深入探究了性别与权力、性别与身份、性别与阶级等多重关系。 本次演示将回顾这一历史进程,并对其进行反思。
总的来说,尽管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面临诸多挑战,但其在理论和实践 上的活力和潜力依然强大。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深入、开放和富有创新性的女性主 义文学批评作品的出现,为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影响。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在文学批评的领域中,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理论。 这种理论的出现,既是对旧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判和反思,也是对文学与历史 之间复杂关系的重新探讨。
二、发展:多元理论视角的引入
随着后现代理论的兴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吸收多元的理论视角,如后 殖民理论、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朱迪斯·巴特勒的 《性别麻烦》和伊娃·易洛思的《性的辩证法》。
巴特勒在《性别麻烦》中,挑战了传统的性别二元论,提出了一种更具包容 性的性别认知模式。易洛思在《性的辩证法》中,则从性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父权 制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些作品都展现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理论上的活力和深度。

文学女性与女性文学_兼评_中国文学中的女性主义与女性特征_

文学女性与女性文学_兼评_中国文学中的女性主义与女性特征_

文学女性与女性文学———兼评《中国文学中的女性主义与女性特征》严启刚 杨海燕(四川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31)女性主义是世界性的。

其目的旨在把妇女从一切形式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并促进各国妇女之间的团结。

女性主义又是民族的。

它旨在结合各个国家具体的文化和经济条件考虑妇女的重点和策略。

①———玛丽・艾・萨万由陈鹏翔和惠特尼・克罗瑟斯・迪利主编的《中国文学中的女性主义与女性特征》于2002年由阿姆斯特丹/纽约R od opi出版社出版。

本论文集是世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女性主义融合、发展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20世纪一个最不可忽视的景观就是妇女的崛起。

她们行动起来,呼唤妇女的觉醒,并呼唤整个世界认识妇女。

1929年,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提出“双性同体”的重要思想; 1949年,西蒙・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提出“女人形成”的论点。

伍尔夫和波伏娃是女性主义的先驱者,她们以宏大的历史目光与开阔的思想视野,对女性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女性文学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而意义深远的影响。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末,通过反思、修正、探索,又走过了4“妇女中心”批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创建个重要历程:“妇女形象”批评、和“身份”批评。

此外,英美女性主义批评与法国新女性主义遥相呼应、互为渗透、互为补充。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成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中最具活力、最具影响的一种批评理论。

・・137不言而喻,女性主义批评给世界文坛带来了一股旋风,使人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美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说:“女性主义批评比其他任何批评理论对文学标准的影响都大,它也许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势力。

”②这样一股势力,自然也强烈地震撼了中国文坛。

诚如耶鲁大学法语和比较文学教授彼得・布鲁克斯所言:“今天任何一位好的文学批评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都必须是女性主义者。

从反抗到冷漠女性意识觉醒后的苍凉——《浮出历史地表》的另种解读

从反抗到冷漠女性意识觉醒后的苍凉——《浮出历史地表》的另种解读
着 死 亡 女 性 在 儒 家 文 化 圈养 下 早 巳失 去 自我 . 化 成物 一 般 任 爱 情 而 战 的 女性 们 . 了爱 情 可 以牺 牲 一 切 . 不 仅 是 一 种 精 神 退 为 这 更 也 人 宰 割 “ 种 以 儒 家 文化 为 主轴 的 儒 家女 性 一 是 守 法父 权 社 会 信 仰 . 是 一 种 人 生 价 值 的 体 现 . 表 现 出 新 女 性 们 为 了反 抗 尊 一 底 下 一 种 最 基 本 的压 抑 概 念 ” l 伏 娃 在第 二性 一 书 中指 出 , 。_ 】 波 传 男 抑 女 这 种 缺损 社 会 机制 而 造 成 的 女 性 丧 失 自我 主 体 话 语 权 的 父 到 我是 我 自 己” 这 不仅 仪 是 文 学 层 . 统 社 会 里 的 男 人 在 父 权 体 制 中是 “ 越 ” 是 “ 验 性 ( ase— 义 无 返 顾 从 “ 亲 的女 儿 ” “ 超 或 先 t ncn r
的 女性 撕 开 了一 道 细缝 , 自由 、 值 、 权 、 道 之 光 照 亮 她 们 让 价 人 人 伤 痕 累 累 的 心 灵 . 她 们 在 男 权 话 语 社 会 中 觉 醒 . 如那 句名 言 让 正
“ 是 和 你 一 样 的人 ” 《 我 ( 玩偶 之 家 》 易 生 ) 。

二 、 惘 一 抗 迷 反
出走 后 便 不 能 回头 . 史 的 河 流 只 能 是 向前 流 动 . 女 们 成 历 逆

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逆一出走
了新 型女 性 . 们 仍 旧 快 乐 并 痛 苦 着 追 逐 时 代 的步 伐 . 惘 而 清 她 迷 醒 ,男 女 平 等 、 爱 、 姻 自由 ” 烙 印 一 样 已铭 记 在 心 , 动 已 “ 恋 婚 像 行

(精编版)小议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在我国的发展

(精编版)小议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在我国的发展

小议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在我国的发展[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传人中国。

在历经20多年的理论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译介引进”、“批评实践勃兴”及“研究深化”三个阶段。

在此期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断地被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们源引、借用、改造,最终被有效地植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现当代文学批评多元格局中的一员,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富于特色的学术领域,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西比较;吸纳;新变20世纪80年代初,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传人中国。

相对其他西方批评流派与方法,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引进和传播到中国的时间相对滞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国人对“Feiminsm”一词的中译文“女权主义”的普遍误读。

“当时的人们对女权主义这一字眼有着某种反感,或惧怕,甚至厌恶。

因为从字面上理解,女权主义仅仅关乎权力之争,因而可能是一种极端的女性的自我张扬、甚至恶性膨胀。

如果说,许多词都有自己的形象,那么,这时候,作为一种大众想象,女权主义一词的形象是一些既丑陋不堪又张牙舞爪的女人。

”因此,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传人中国时,人们对它之的态度是谨慎的。

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到“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实际关涉到的是一个文化过滤的过程,即接受者根据自身文化积淀和文化传统,对一种文学理论或文学现象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分析、借鉴与重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同样经过了这种“过滤”的过程。

在中国20多年的理论实践中,它不断地被中国的批评家们所借用、改造,最终被“有效地”植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文学批评多元格局中的一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在近20年的批评实践中,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已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富于特色的学术领域。

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译介引进”、“批评实践勃兴”及“研究深化”三个阶段。

女性批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女性批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女性批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王绯
【期刊名称】《文艺研究》
【年(卷),期】2003(000)006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女性批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一、正视女性批评空间存在的女性话语与国家话语、个人声音与集体声音中的"话语迷雾"现象;二、追踪西方女权/女性主义理论的历史变化及发展,以确认造成女性批评语话迷雾的西方流源,揭示其中可借鉴的理论意义;三、深入中国妇女解放理论"与男共舞"的演进
历史,以确认这一话语迷雾的东方流源,着眼建构符合中国国情与历史传统的妇女解
放思想理论体系;四、本世纪初在大众消费文化中被象征性"歼灭"的女性存在现状,
使女性批评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也为此种建构提出新的课题.
【总页数】9页(P20-28)
【作者】王绯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文学所,100732;湖州师院人文学院,3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非女性化的女性散文批评r——论辽宁女性散文批评之批评 [J], 蒋尧尧
2.“非法移民”: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J], 袁野
3.牛是谁?牛从哪里来?牛到哪里去? [J], 董为
4.“X”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小学语文“1+X”阅读教学初探 [J], 伍妙琼
5.二元创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J], 李天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以及原因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以及原因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以及原因的思考【摘要】近年来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现状表示困惑或批评的论文或论著越来越多,对此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紧促和沉重感。

这些不约而同出现的反思性文字,昭示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面临的困境问题确实是绕不过去的难题。

基于此,本文在众多探讨研究的基础上,力所能及的对当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其原因进行一个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及原因思考人所共知,中国大陆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所以能在20世纪九十年代呈蓬勃之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大量引进了西方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

中国自己并没有像西方那样独立的女权运动,也没有独立的女性主义理论,包括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因此它很自然地要向“西”看,其在理论资源、理论框架、话语形式上都是对西方各种理论流派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双重借鉴。

一、困境之表现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女性主义批评传入中国已20多年。

作为一种外来理论,它已在这片土壤中扎根,获得了合法的话语权并成为一门显学。

然而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处境是尴尬的,始终处在不断陷落的困境当中。

这种困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也是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具体批评中生搬硬套概念术语,缺乏理论深度,从而出现“理论预设”的毛病。

很多的女性主义写作者在其文本中,不是从具体文本出发,而是主题先行,预先设定女性必然遭受男性压迫的历史处境,然后在这个意图之下,使文本成为了女性历史与文化宿命的佐证。

然而事实上,从事理论研究和批评工作的人都清楚,理论本身旨在服务于具体的批评,但在女性主义批评中出现的却是用文本去应证理论的众多实例,从而使得人们对女性主义批评所赖以生存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产生了质疑。

批评的概念先行直接带来了批评视点及方法的单一化,忽略了作品内部的复杂因素,导致批评“文学性”品格的缺失。

对这个问题看得最透彻的是崔卫平,她对那些以“主义”之名出现的批评表示怀疑:“尽管‘主义’号称自己对历史和现状的一种新的解释,是重新并真正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但实际上往往是在它的认识活动开始之前,它就已经结束了这种认识:它的结论早已准备好,正是原先的那个前提、立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回顾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回顾

收稿日期:2006-09-16 作者简介:毕红霞(1976-),女,湖北浠水人,文学硕士,现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

① 由于女性主义批评方法是源于国外的,所以翻译问题不容忽视。

王政在为《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一书作序时指出,Fem i 2nis m 是一个具有一个多世纪历史的老词,有自己的历史延续性。

由于尤其近三十年以来全世界女权主义者的不懈努力和无畏开拓,使这个词的内涵急剧扩大,才造成我们翻译的困难。

它最初于19世纪末出现于法国,被用作“妇女解放”的同义词。

但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后不久就开始使用“妇女解放思想”一词来标明自己同fe m inis m (女权主义)的区别。

所以目前国内存在“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女权/女性主义”三种译法。

而三种译法都有问题。

首先,“主义”二字不准确。

fe m inis m 有别于各种“主义”,它不是由几条定义和一系列连贯的概念组成的一种固定不变的学说,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涵盖面极广的、各种思想交锋、交融的场所。

它历来同时包括理论与实践。

“女性”、“女权”则更是未能表达fem inis m 的丰富内涵和社会文化改造的宏大目标。

(参见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9页)本文选用张京媛的译法“女性主义”,她认为“性”字包含“权”字,或者说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参见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页)另,所涉引文基本采纳原作者的译法。

2007年第2期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 .22007第20卷JOURNAL OF HA I N AN NORMAL UN I V ERSI TYGeneral No .88(总88期)(Social Sciences )Vo1.20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回顾毕红霞(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三个时期产生了相对集中的对女性文学批评进行的批评,即1986年、1989年前后和1995年至今。

简析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

简析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

简析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论文摘要:在当今的女性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已经成为了我国女性文学批评的主流。

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语境中不断发展的同时,因其在应用过程中没有很好的结合我国女性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具体实际情况,显现出了一些局限和问题;因僵化的生搬硬套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也遭到了社会的误解与非议。

女性主义批评日趋保守的状态使女性文学研究陷入了误区与困境。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在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传人,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与批评开始真正意义上“浮出历史地表”.到了90年代.两者共同创造出了空前繁盛的文学景象。

然而作为21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主流,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语境中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与局限,造成当代女性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困境。

一、传统境遇下的历史困境母系社会之后的历史,毋庸赘言是男性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妇女始终是一个受强制的、被统治的性别”…,她无处言说,也无人倾听,更无人评说,她是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席者,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在封建社会中只是被抹杀与被掩盖的对象。

她们“势必生于黑暗、隐秘、暗哑的世界.生存于古代历史的盲点。

”在同样的历史境遇中.西方为反抗菲勒斯中心的压迫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女权主义运动浪潮,使女性主义发展和成熟起来,同时它也是西方人权运动的一个分支.它是在西方人文思潮的发展中所派生出来的,它完成了从人的自觉到女性的自觉,从人的解放到女性的解放,所以西方的女性主义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产物。

而中国的女性解放总是同各时期的社会问题和革命目标相联系,妇女的求解放、求独立、求自由、求平等诸意识始终同被压迫的阶级意识、革命意识交融在一起。

民族解放和阶级斗争是女性解放和性别问题的大前提。

中国从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又承受着落后就要挨打。

受人侵略和民族兴亡的巨大压力。

随后又处于反抗阶级压迫的动荡的社会变革之中.也就是说女性的自由与权力问题是男性也没有解决的,整个民族都没有独立的人权.又何谈女性呢?解放后,虽然民族独立的问题解决了.但中国一直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阶级是超越性别的,“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阶级的解放又成为了妇女解放的必要前提.因此妇女问题还是被阶级的问题所覆盖。

浮出历史地表

浮出历史地表

浮出历史地表——女性主义、视角与方法一、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就是寻求女性解放和妇女权益,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瓦所说的“第二性”。

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女性主义认为,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

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文化当中,男性也受压迫,但是他们是由于属于某个阶级或阶层的成员而受压迫,而不是由于是男性而受压迫。

女性则不同,除了因为属于某个阶级或阶层等原因之外,还仅仅因为身为女性而受压迫。

女性主义理论是跟西方女权主义、妇女解放运动相联系的,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而逐渐深入人心的。

一般说来,人们习惯于将西方妇女解放运动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次妇女解放运动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延续至20世纪初,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

当时争论的一个焦点是两性的平等,反对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

并也要求公民权、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

因为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要争取政治权利,往往被称作“女权运动”。

最终,英美妇女获得了选举权。

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一直持续到80年代。

人们认为,最早起源于美国。

其基调是要强调两性间分工的自然性并消除男女等工不同酬谢。

争取女性在就业、教育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权利。

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带来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对于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兴起,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主义批评流派。

长久以来,传统社会以男权意识为中心意识和主流话语,人们在这种意识形态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使得他们从男权的角度来描述这个世界,并且把这种描述混同于真理,就是说,人们认为这种描述是千真万确的,是天经地义的。

女性写作_抚慰和疏漏_在_断裂_处浮出历史地表

女性写作_抚慰和疏漏_在_断裂_处浮出历史地表

女性写作:抚慰和疏漏—在“断裂”处浮出历史地表——佘艳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摘要:在历史的每一次转型时期或者说“断裂”处都会相应出现女性写作的高峰,历史的容许和商业的接纳,这是现代性带给女性写作最直接而有效的好处,然而也意味着女性写作至今没有摆脱充当男性无法平复“断裂”带来的焦虑和无暇无力钳制时的抚慰和疏漏的尴尬处境。

关键词:断裂;女性写作;焦虑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从上个世纪至今的100多年里,中国历史出现过几个明显的新旧制度和新旧文化交锋的转型时期,这是在现代性思想体系的导引下,中国现当代历史的演进历程,按照现代性最权威的理论家哈贝马斯的说法,“‘现代’一词为了将其自身看作古往今来变化的结果,也随着内容的更迭变化而反复再三的表达了一种与古代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①。

现代性一方面把中国从古老封闭的封建社会中解救出来,摆脱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摧残,另一方面也带给人们面对激烈的“断裂”而无所适从的焦虑,在男性文化处于无法适应和无从建构现代文化传统的时候,女性写作异军突起,得到了较之古代一日千里的发展,现代性使得现代女性文学得以在历史和文化的断裂之处浮出历史地表,中国女性作家能够通过写作安身立命,得到了历史的容许和商业的接纳,其人身自由、个性独立才有了真实和有效的现实依傍。

而且她们也敏感地捕捉到了主流历史文化发出的暗示和默许,这是现代性带给妇女的最直接而有效的好处。

然而,在历史的每一次“断裂”处都会相应出现女性历史叙事的高峰,也意味着女性写作至今没有摆脱充当男性无法平复“断裂”带来的焦虑和无暇无力钳制时的抚慰和疏漏。

“五四”新旧文化交接时期对传统男权的颠覆在中国,女权思想是鸦片战争的炮火洞开国门之后的舶来品。

“五四”是一个现代性和传统性激烈对峙的时代,男女平权成为响亮的口号,以陈独秀、鲁迅为代表的男性纷纷就女子教育、选举权、贞操观、家庭问题等方面撰文在《新青年》上刊发,一时形成众声喧哗的局面。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
(colf oi a u e, hnnnUirtoEoo iadLw Wua ue407) ShooFrg Ln a sZo a n ei nmc n a, hn bi304 en g g g vsyf c H
[ btat I eer 9 0 , h etr f nsc t a ter a enitd cdit C i . t a enit - A s c]nt a y18 s tew s n e i ri lh o hs e r ue o hn I hs e r r h l e mi t i c y b no n a b no
刘 红卫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外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 07 ) 304
[ 摘 要 ]o 2 世纪 8 年代初, O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传人中国。在历经 2 多年的理论研究中, o 女性主
义文学批评在 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 介引进” “ 评实践勃 兴” 研 究深化 ” 译 、批 及“ 三个 阶段 。在 此期间 , 女 性主义文学批评不断地 被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们源引 、 借用 、 改造 , 最终被有效地植人 中国当代文学批 评话语体
b h n s e ns i r r r c ,f al rn p a td i t h h n s i rr r iim y tm u c sf l . At y C ie e f mi i l e ay c t s i l ta s l e no t e C i e e l e ay c t s s se s c e sul t t i i n y n t i c y p e e t ti o e s a i g i t n q e a a e c d man w t i n t e C i e e c a ce i c ,whc ly n rs n ,i s n t h p n o a u iu c d mi o i ih d s ci h n s h r tr t s h n i t v a s i i h pasa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几个关键词在中国的嬗变_王桂琴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几个关键词在中国的嬗变_王桂琴

收稿日期:2009-06-26作者简介:王桂琴(1970—),女,湖北随州人,襄樊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几个关键词在中国的嬗变王桂琴(襄樊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襄樊,441053)摘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已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次关键词的嬗变:从“女性文学”到“女性主义文学”,从“女权主义批评”到“女性主义批评”,从“女性意识”到“社会性别”,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到“性别诗学”。

“女性文学”是一个颇具争议和歧义的文学概念,并且造成了批评与阐释的困难;相比而言,“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和外延更为明确和清晰。

“女权主义”代表了西方早期妇女运动争取男女平等的斗争,偏重于政治和斗争性;而“女性主义”则深受西方后结构主义影响,偏重于文学、文化。

“女性意识”带有“性别本质论”色彩,以“社会性别”替代“女性意识”必将给女性主义批评研究带来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

为了走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世纪之交面临的困境与危机,“性别诗学”学说被适时引进。

但理论化、系统化、学科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性别诗学”尚需建构。

关键词:女性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性别诗学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854(2009)07-0056-06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创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和法国,尔后又在西方乃至全世界得到长足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陆续被引进、翻译、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在中国萌芽。

但它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它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获得合法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被质疑、被拒绝同时又被探讨、被借用、被改造的过程”。

[1]这个过程直到今天仍在延续之中。

经过近30年的积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中一支重要的流派,而且最终演变成了一门独立的新兴的研究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3-10作者简介:惠静(1987—),女,陕西延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批评的终点与起点———评《浮出历史地表》惠 静(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 要:孟悦、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一经发表,便引起广泛的关注,成为当时妇女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这部以女性主义视角和立场写作的文学史著作,以其新颖的思考方式、深刻的洞见对现代女性写作和八十年代之后的女性研究提出了具有原创性的见解。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文学批评;《浮出历史地表》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871(2011)03-0070-04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中重要而充满活力的流派之一。

它对整个西方思想文化产生的震撼和冲击一直延续至今。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传入中国,开始了这一批评模式在中国的理论旅程。

通过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脉络的掌握,可以发现对于女性文学研究的发展是一种阶段性的递进,经历了“一个前冷后热,目标比较模糊泛化到比较清晰集中的过程。

”[1](p34)其中学术界的有识之士的参与和讨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正是这种参与与讨论,使得女权主义理论从最初的小范围的、小心翼翼的译介到被越来越多的学界中人所关注,它的影响也从文学领域伸展到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领域。

孟悦、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在1989年《上海文化》的“女性文学批评”专栏中的女性专号首次发表。

一经发表,便引起广泛的关注,成为当时妇女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一些论者认为“因为有了这部著作,中国大陆的女性主义批评才名副其实”[2](p2)“直到目前为止(1997年),本书代表了这一领域里研究的最高水平。

”[3](p210)这部出版于1989年的著作,在理论上表现了当时富有胆识的彻底性,以及在对文本重读过程中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拆解的游刃有余,和其中论述的精彩巧妙,使其成为一部具有奠基性与开拓性的厚重之作。

本文就将从该本著作的写作思路、研究方法与立场以及对于现代女作家研究的内部逻辑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拆解性的颠覆———写作思路的探讨罗兰巴特的有句名言:“如果我们不能颠覆社会秩序,就让我们去颠覆语言秩序。

”[1](p1)这句话被反复引用。

而在中国的女性文学批评家中,有着十分明确的颠覆意识和颠覆目标的,就要首推孟悦、戴锦华的这部作品。

在绪论中,作者就交代了本书的写作思路。

它从女性立场、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来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而这种重构的方式恰恰是通过对过去理论建构的消解和拆解来完成的。

在绪论第一篇《两千年:女性作为历史的盲点》前面的论述中,作者对传统的意识形态大厦进行复原,这种复原恰恰是拆解的前提。

如同拼图一样,在对每一块拼图结构的过程中来发现每种元素是如何进入这座大厦并发挥自己的作用。

首先是对父权社会秩序的复原,“从男耕女织到父子相继,标志着父系社会统治秩序的最终确立。

”[4](p5)父权社会的统治秩序要想得到确立,必须经过的关键性枢纽就是家庭。

由此作者认为,家庭是专为女性而设的特殊强制系统,它具有显而易见 2011年5月第21卷 第3期榆林学院学报JOURNAL OF YULIN UNIVERSITYMay.2011Vol.21No.3的性别针对性和性别专职意味。

通过这一作为女性永恒的囚牢、作为对女性的强制工具的家庭,父系社会从两个方面或者说分两步确立了自己的统治秩序:首先,由于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着大多数的责任,这使得家庭或氏族像一面“人墙”,将女性强行排除于社会主体生活之外,无法参与到父权社会的统治活动当中。

其次,虽然将女性排除于主流之外,但女性又是父子关系存在的前提,所以父系社会又势必以某种符合统治原则的方式将女性重新安插在自身秩序里。

在这样的过程中,将女性、异己他性的本质转化为可接受的东西,如传宗接代工具或妻、母、妇等职能,从而纳入秩序。

作者通过这种一针见血、毫不留情的层层剥离,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事实:父系社会的建立是以对女性的被压迫和被奴役为前提的。

之后从人伦统治的确立到相应的意识形态的确立,整个意识形态体系的编码方式和语义系统,都是以男人为主导的,孟、戴通过对其中诸如“妻,与己齐”、“妇者,服也”等话语的拆解,不仅完成了对中国传统女性生存处境的认定,而且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理论叙述框架,这就是不断地对现存秩序、话语的“解码”、“去蔽”,探讨女性生存与意识形态、权力网络的关系,进而去发现被层层包裹着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构成机制,揭露这些机制一旦形成之后的压迫性。

孟、戴以这样的叙述达到了两个目标,“第一目标完全是女性主义的,就是拆解男性统治大厦,让女性(文学)‘浮出历史地表’,第二目标则是超女性主义的,它的拆解方式适用于一切产生主流、中心、权力压迫的领域,包括以正统、正宗的方式和名义确立的秩序、规范、尺寸与标准,达到一种真正的反抗与颠覆。

也正是第二个目标使得这本著作产生出震慑人心的力量。

”[4](p72)所以说,这种重构之后又拆解的写作思路是具有远见卓识的颠覆。

二、始终与女性站在一边的研究方法和立场《浮出历史地表》获得了批评界的高度赞誉,“浮出历史地表”这一说法也由此成为后来女性文学批评者惯常用的表达方式。

这部著作中应用的一些研究方法和观点在之后的女性文学研究中也被经常使用。

这本书主要侧重对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创作加以考察,这种考察与以往的现代女作家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渗透着很强的女性主义色彩,对现代的女作家用一种崭新的视角来进行审视,摒弃了以往现代文学研究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

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来加以解说。

在绪论中有这样一段:女性问题不是单纯的性别关系问题或男女权力平等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对历史的整体看法和所有解释。

女性的群体经验也不单纯是对人类经验的补充或完善,相反,它倒是一种颠覆和重构,它将重新说明整个人类曾以什么方式生存并正在如何生存。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将把人类历史归结为性别斗争的历史,事实上,女性所能够书写的并不是另外一种历史,而是一切已然成文的历史的无意识,是一切统治结构为了证明自身的天经地义、完美无缺而必须压抑、藏匿、掩盖和抹杀的东西。

“颠覆”、“重构”这些词里有着强烈的西方文学批评方法的色彩。

80年代多元开放的文化氛围使得戴、孟两位学者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西方文学批评方法,但是她们并不是对西方的理论和批评话语一味的模仿和追随,而是娴熟运用了有别于主流的话语方式,并且使用了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理论拿来为己所用游刃有余地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进行批评、探讨。

在对书中选取的现代女性作家进行论述时,二位著者鲜明的女性立场清晰可见。

对于作家的评述她们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鲜明的立场,这也是一部具有建树的文学史作品应该有的品质。

不是人云亦云的泛泛而论,也不是模棱两可的周旋迂回,而是在对一个作家定位与对其文学地位进行判定时,用自己敏锐的文学眼光与犀利的批判标准进行自己的判断,不受以往研究的束缚。

三、矛盾与选择———论述女作家的内部逻辑将几千年来女性所处的父权社会进行了瓦解和颠覆之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找到女性的地位。

鲁迅的“我是我自己的”是一种富有力量的呐喊,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喊出了她们对自己地位的认识和觉醒。

但是摆脱了女儿、妻子、母亲等通过对他人的依附才能产生的角色,女性自身到底是什么呢?身为女性“我到底是谁”?这成为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于是,作者引出了“男性大师们”,他们在对女性形象进行刻画和定位的同时将女性再一次纳入自己的意·17·惠 静: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批评的终点与起点———评《浮出历史地表》识形态架构中。

比如祥林嫂、比如子君、比如白毛女。

在这过程当中“女性从牺牲式的祭品变成取之不尽的奉献者,继而变成被拯救的价值客体并获得拯救,……这些形象的内涵都不是自足的,都有待于作品之外的另一个主体,……也就是在这里,解放了一小半的女性遭到了无意的背叛,她们在走到主体之前先成了新的话语世界的新客体。

”[4](p38)也就是说,在女性“浮出历史地表”之后,开始想要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之时,她们遇到了来自时代语汇系统与自身经验双向的挑战,一方面,汇入时代语汇意味着她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声音,进入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继续坚持将自身作为女性的经验表达出来,就使得女性退出主流,走向边缘,这种边缘化的地位使她们的声音变得脆弱,无法进入主流视野。

不同的女作家在挣扎于这两者矛盾以后都有了自己的选择。

有的屈从于主流意识形态,有的潜入对女性经验的不厌其烦的描述,还有另辟道路者,或是荆棘或是蹊径。

孟、戴二人以这样的内部逻辑为前提选取了现代文学史上的女作家。

下面选取的丁玲、萧红、张爱玲等人都是在书中论述极为精彩并且能够反应全书内部逻辑的。

1、在夹缝中屈从的丁玲。

丁玲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作家在主流语境中屈从的状态,所以选取她极具代表性。

以往在分析丁玲文学创作几番变化的问题时,批评家们一般都是用社会环境变化来理解,在丁玲前后时期“革命性和文艺性”的问题上进行模棱两可的解释。

而孟、戴在这里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对丁玲的转型做出了精辟的论述和立场鲜明的评价。

在创作初期,丁玲采用一种异于主流的视角来描写女性独有的经验,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异己感”与“批判性”,正是这种重要的写作品质使得她笔下的梦珂和莎菲女士成为了“五四以来第一声真正女性的绝叫”,这声绝叫是振聋发聩的,同时也是异常孤独的。

为了摆脱这种孤独感,丁玲只有放弃异己的立场,融入主流意识形态,走上“历史正路”,虽然在中间她的女性意识回光返照般觉醒过,比如《三八节有感》,但接踵而来的批评声又会将丁玲作为女性的独立意识淹没。

最终“成为一件随时听令而动的武器”。

作者的结论非常沉重充满遗憾:“丁玲顺从时代潮流的转变过程实际上不无损失,抛弃女性自我的结果不仅意味着知识分子放弃自身的历史价值,也意味着抛弃、压抑、丧失五四时期初露端倪的批判传统,……丁玲的穿凿道路也代表了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妇女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只是在异化环境中才有所觉醒,但随着都市生活的文学价值在左翼阵营中遭到冷淡,这一性别意识重新流入盲区。

”[4](p133)从这种思路清晰的论述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鲜明的立场,而不是左右逢源的含糊其辞。

2、无意选择的选择———张爱玲与苏青。

在面对时代语汇系统和自身经验的两难选择中,出身于旧上海的张爱玲和苏青显然选择了后者。

她们用一种远离主流意识形态的姿态,用苍凉的笔触勾勒自己心目中世俗的世界和人心,像“碎片”一样跌落于正宗文学史的缝隙之中,也正是在这种缝隙中,一种女性立场和女性话语开始悄然确立和生长起来,她们也从往昔的女儿真正的蜕化成一个女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