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节气的歇后语
节气的歇后语中国传统的24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划分的,它们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些节气不仅反映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变迁,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认识思维。
在这里,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节气的歇后语,希望能给读者们带来一些乐趣。
1. 立春:春暖花开时,燥热害多生。
这个歇后语形象地描绘了立春时节的特点,暖和了,却也带来了一些不适应的问题。
比如说,春天的气候变化大,人们容易感冒,出现一些皮肤瘙痒、过敏等问题。
2. 雨水:三寸不烂之舌,神棍也敌不过。
雨水时节雨水多,但也不会连续不断地下。
这个歇后语形象地表达了雨水时节雨水频繁的特点,并且展示了‘三寸不烂之舌’(形容人口才极好)的威力。
3. 惊蛰:蛰虫惊醒,蛇爬出洞。
惊蛰时节,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春雷惊醒了蛰虫。
这个歇后语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万物苏醒的景象。
4. 春分:弯弓拈弦响一声,低洼地区水来淋。
春分时节,天气转暖,农民们开始忙于田间劳作。
这个歇后语形象地描绘了春分时节农田迫切需要水灌溉的情景,也反映了农民劳作的勤劳和辛勤。
5.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个歇后语形象地描述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点,春雨绵绵,有时候甚至连绵不断。
而且,清明时节正好是踏青扫墓的时候,行人多、人群拥挤。
6. 谷雨:山高水长唱入深,花飞树满舞一身。
谷雨时节,正是农作物播种的时候,田野间的山高水长、花飞树满,满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7. 立夏:太阳西斜山倒了,热气蜇人手臂哼。
立夏时节,太阳照射角度逐渐增大,热气开始逼人,手臂也容易晒黑。
这个歇后语形象地刻画了夏天来临的特点。
8. 小满:麦收忙,人忙人喜笑。
小满时节,正是麦收忙碌的时候。
这个歇后语生动地反映了农民收获的喜悦情绪。
9. 芒种:大禹治水最了不起,芒种一过水自流。
芒种时节,江河湖泊水量充沛,水流湍急。
饮食词语在汉语表达中的色彩义
饮食词语在汉语表达中的色彩义摘要:在汉语表达中很多词语字面意思虽然是在谈论饮食文化,其实却有另外一重意思。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本文从表达吃的内容(吃什么)、吃的方式(怎么吃)、吃的工具(用什么吃)、吃的怎么样(食物的味道)为主要内容收集词语,具体分析这些词语在汉语表达中的色彩义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色彩义。
关键词:饮食词语;汉语表达;转义;色彩义一汉语中表达饮食文化的词语(一)汉语中表达饮食文化的词1.吃的内容+具体事物:吃醋、吃豆腐、吃闲饭、吃鸭蛋、吃钉子、吃夜草、炒鱿鱼、炒冷饭、吃闭门羹、老油条、大杂烩、空心萝卜(空心汤圆)、奶油小生、蒜头鼻、闷葫芦、豆芽菜、豆腐心、面瓜、白菜帮子(形容无用之人)+抽象事物:吃官司、吃老本、吃利息;喝西北风、喝墨水(啃书)、食言2.饮食工具(用什么吃)铁饭碗、砸饭碗(丢饭碗)、大锅饭、背黑锅、小菜一碟、一刀切、一锅端(连锅端)(比喻全部消灭或彻底解决问题)、菜篮子(代指城镇居民的副食蔬菜供应。
菜篮子是城镇居民采购蔬菜、食品时携带的工具,用一个简单的工具,来指代较为复杂的副食蔬菜供应。
)、刀子嘴3.饮食方式(怎么吃)煎熬、炒作、肯硬骨头、爆棚(形容效果轰动,或人数超出预料)、爆冷门、咀嚼、品味、开涮4.饮食味道香饽饽(比喻非常抢手的人和或事物)(二)汉语中表达饮食文化的俗语、成语和歇后语1.俗语(1)饮食内容吃豹子胆、吃定心丸、吃错了药、好马吃回头草、赶鸭子上架;吃人家嘴软;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梨一筐;吃水不忘挖井人;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内容好不在于形式);(2)饮食工具看人下菜碟儿(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待遇)、新瓶装老酒、打破砂锅问到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3)饮食方式不蒸馒头争口气、生米煮成熟饭;贪多嚼不烂、咽不下这口气;鸡毛炒韭菜;2.成语琼浆玉液、瓜熟蒂落、吃香喝辣、吃里扒外、咬文嚼字、砸锅卖铁、破罐破摔;生吞活剥、添油加醋等3.歇后语(1)饮食内容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半瓶醋——一知半解(瓶子里只装一半醋。
陈梦吉食烧鹅歇后语
陈梦吉食烧鹅歇后语摘要:1.概述:陈梦吉食烧鹅歇后语的背景和含义2.陈梦吉其人:介绍陈梦吉的身份、地位和贡献3.烧鹅:详述烧鹅的制作过程和特点4.歇后语:解释歇后语的概念,以及陈梦吉食烧鹅歇后语的具体内容5.结论:总结陈梦吉食烧鹅歇后语的文化价值和影响正文:陈梦吉食烧鹅歇后语源于我国广东省,是一则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谚语。
该歇后语以陈梦吉这位历史人物为主角,描述了他品尝烧鹅的美味情景,从而引出一种特定的饮食文化象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歇后语的背景、陈梦吉其人以及烧鹅和歇后语的具体内容。
首先,我们简要了解一下陈梦吉。
陈梦吉,原名陈孟,字梦吉,号竹林,明朝广东顺德人。
他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位著名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
陈梦吉为官清廉,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诗文并茂,被誉为“岭南四大家”之一。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烧鹅。
烧鹅是广东省传统的特色名菜,其制作过程讲究火候和时间。
首先选用肥美的鹅为原料,然后经过腌制、涂酱、挂炉等多道工序,最后以炭火烤制而成。
烧鹅色泽金黄,皮脆肉嫩,香气扑鼻,口感鲜美,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
至于歇后语,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前半句是一个具体的情景描述,后半句是对前半句情景的隐喻性解释。
陈梦吉食烧鹅歇后语的具体内容是:“陈梦吉食烧鹅——嘴馋。
”这句歇后语通过描述陈梦吉品尝烧鹅的美味情景,隐喻性地表达了“嘴馋”的意思。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陈梦吉食烧鹅歇后语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这则歇后语以陈梦吉这位历史名人为引子,将地方特色美食烧鹅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象征。
同时,它以轻松幽默的方式传达了人们对美食的喜爱,具有广泛的民间认同感。
谈谈“吃”对汉语词汇的文化渗透
外 国人 在了解万里长城 的同时认 识 了北 京烤鸭 。据说 官保鸡 丁、 糖醋里脊这类家常菜成 了世界 级名肴 , 中国人的餐馆也 已经开 到了地球 的每一个角落 , 吃在 中国人 的生活里 占据 了相 当重要的位
置。 婚丧嫁娶要吃 , 开张开业要吃 , 朋友聚会要吃 , 商谈工作也要吃 ,
个人 肚子里有学 问, 优点 不外露是 “ 了磨 刀水—— 内秀” 讽刺 吃 ,
人不知 天高地厚叫“ 了 自己吃几碗干饭 ” 被人拒之 门外 叫“ 忘 , 吃闭
门羹 ” 等等 。 不但人吃 , 动物也吃 :
小猫吃小鱼——有头有尾 : 比喻做事完全 , 圆满 。 猴吃麻花——满拧 : 比喻完全错 了。 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 : 比喻不知道东西 的价值。
老虎吃蚊子一 塞不住牙缝 : 喻东西少 , 不起作用。 癞蛤蟆想吃天鹅 肉—— 喻实现不 了的妄想。
“ 衣食 ” 为安定 民心 , 作 兴邦 治国的首要 任务。而“ ” 其中又居要 食 在
中之要 的地位 。于是 , 几千年 的传统传下来 , 我们成 了一个好吃 , 会 吃 , 吃的民族。我们吃得丰富 , 善 吃得精彩 , 吃得理直气壮 。不但吃 的品种翻新 , 花样 迭 出 , 而且逐 渐产生 了各种 各样 的烹调器具 , 家 什, 创造出煎、 烹 、 、 煮 、 、 、 、 、 、 、 、 、 、 、 炒、 炸 蒸、 熘 炖 烧 熬 焖 烙 烩 熏 烹 拌 涮、 煨等不下 十几 个动词 。汉 民族对菜 肴的命 名也十分讲究 , 以 有 人定名者 , 宫保鸡丁 、 如: 东坡 肉、 麻婆豆腐; 以地定名者, 北京烤 有 如: 鸭、 西湖醋鱼 ; 以药 定名者 , : 有 如 陈皮牛 肉、 枸杞鸡 丝 ; 以花 定名 有 者 , : 花鱼丁 、 如 桂 芙蓉 鸡 片 ; 以色定名 者 , : 白豆腐 、 黄鱼 有 如 红 双 片 ; 以味定 名者 , : 肉丝 、 醋里脊 ; 有以珠 宝定名 者 , : 有 如 鱼香 糖 更 如
中外民俗讲稿——第五章饮食的民俗
第五章饮食的民俗筷子的传说现在世界上人类进食的工具主要分为3类:欧洲和北美用刀、叉、匙,一餐饭三器并用;中国、日本、越南、韩国和朝鲜等用筷;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以手指抓食。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名誉教授怀特调查后说:“用刀叉、手指和筷子吃饭的3类人,都以强硬态度维护自己的餐具。
”特别是以手抓食者,常被人看作不文明,可他们却自我感觉良好。
例如美国洛杉矶有一家菲律宾餐馆,大做广告以抓食为荣,公开警告那些不愿以手抓饭的顾客,谢绝他们光临。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
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
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
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
可是它是何人发明?何时创造诞生?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堂堂中华古国,都找不到记载这一对人类文明做出伟大贡献的点滴文字资料,也许是我们的先民当时缺少文字,或是记录筷子的书籍佚失殆尽?总之,回答这个悬案的只有“史无记载”4个字。
当然,研究筷箸(zhù)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证材料。
笔者曾先后收集到3个有关筷子起源的传说。
姜子牙与筷子这一传说流传于四川等地,说的是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所以十分穷困。
他老婆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
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
他疼得“阿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
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
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
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
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
吹糠见米歇后语
吹糠见米歇后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吹糠见米,这句歇后语古老而又经典,它所传达的意境和哲理深远而有趣。
此歇后语常用来比喻人们在观察、评价事物时应细心、谨慎,不能轻率以糠为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事物和人,有些看似平凡、不起眼的事物其实蕴藏着深刻的内涵,而有些看似高大、引人注目的事物却可能只是表面光鲜,内里空洞。
吹糠见米在提醒我们在做决策、评价事物时要多加留心,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吹糠见米,这句歇后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农村生活。
糠是谷物加工后的残渣,富含纤维和矿物质,是很好的饲料资源。
而米则是人们日常饮食的主要食物之一,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具有高营养价值。
吹糠见米这个典故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中,记载了一个寓言故事:有一个人去做客,主人拿出了盛满了糠的碗,对客人说这就是米,客人赞叹说:这里的地方米长得真好!后来客人又遇到别的主人,主人拿出盛米的碗来,客人却说:这里的米一点不长。
从这个典故中可以看出,吹糠见米实际上是在警示人们要善于辨别真伪,深度思考。
在这个故事中,客人被主人的虚假欺骗了,他们没有仔细观察,只顾表面的光鲜。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工作中,要善于观察、独立思考,不要轻信表面现象,以免吃了糠被骗。
吹糠见米告诉我们:不要被外表所迷惑,要善于辨别真相。
吹糠见米,实际上也是一种世故的哲理。
在人际关系中,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看清事物的真相,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
有时候,人们会表现出一副炫耀的架势,装扮出一副光鲜亮丽的外表,以吸引他人的眼球。
真正值得信赖和交往的,却是那些内心深处沉稳、真诚、善良的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善于辨别人心的真相,不要轻易相信表面的光鲜。
吹糠见米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谨慎对待人际关系,识别真正的朋友,不要被华丽外表所迷惑。
吹糠见米这个歇后语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在儒家文化中,吹糠见米被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指导原则。
《燕京岁时记》中饮食类民俗语汇浅析
《燕京岁时记》中饮食类民俗语汇浅析作者:张亚红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2期摘要:《燕京岁时记》清代富察敦崇所作,是一部按一年四季节令顺序记叙清代北京岁时风俗的杂记,其中记载了很多关于民俗学的资料,尤其是岁时民俗,作者“岁时而记游览,似属于例不合。
然各处游览多有定期,亦与岁时相表里”,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民风民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燕京岁时记》饮食民俗语汇一、《燕京岁时记》简介《燕京岁时记》清代富察敦崇所作,是一部按一年四季节令顺序记叙清代北京岁时风俗的杂记。
按作者跋尾所说:“此记皆从实录写,事多琐碎,难免有冗杂芜秽之讥。
而究其大旨,无非风俗、游览、物产、技艺四门而已。
”[1]P99《燕京岁时记》中有很多关于民俗学的资料,尤其是岁时民俗,例如煮饽饽、龙须面、五毒饼、花糕、腊八粥等反映了一些节日饮食风俗;散小人、打鬼、土地庙、祭马王等反映了一些节日信仰风俗。
作者“岁时而记游览,似属于例不合。
然各处游览多有定期,亦与岁时相表里”[1]P99。
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民风民俗。
另外,《燕京岁时记》除了记载当时北京的一些风俗之外,其中大多数条目同时还引征他书,如《荆楚岁时记》、《玉烛宝典》、《日下旧闻考》、《居易录》等,兼述前代有关的习俗制度,有的还穿插有考证。
所以,这些征引和考辨为我们了解某些习俗的历史沿革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二、民俗语汇的概念及《燕京岁时记》中的饮食类民俗语汇1.民俗语汇的概念民俗语汇是民俗语言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透过民俗语汇我们可以挖掘一个地区的民俗概貌及其文化特征。
民俗语言学者曲彦斌教授在《民俗语言学》中指出:“一般来说,是指那些反应不同习俗惯制主要特征或民俗事象的词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俗语,和一些江湖切口、行话、隐语等社会习俗语。
民俗语汇是语词中同风俗文化密切相关的部分。
”[2]P71同时,在他另一篇文章《论“民俗语汇”——人类最基本的口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指出:“民俗语汇,是各种反映了民俗事象或涵化了民俗要素的语汇。
歇后语美篇
歇后语美篇1.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2.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3.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4.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5. 猫哭老鼠——假慈悲6.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7. 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8.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9.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10.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11.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12.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13.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14.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15.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16. 打破砂锅——问到底17. 老虎屁股——摸不得18. 芝麻开花——节节高19.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20. 竹篮打水——一场空21. 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22.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23. 井底之蛙——目光短浅24.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25. 瞎子点灯——白费蜡26.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27.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28.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29.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30.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31.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32. 猫捉老鼠——天经地义33. 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34. 聋子耳朵——摆设35. 对牛弹琴——白费劲36.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37. 麻绳串豆腐——提不起来38. 窗户上的纸——一捅就破39. 针尖对麦芒——尖对尖40. 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41. 猴子吃辣椒——抓耳挠腮42. 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43. 麻花开花——节节高44. 眉毛上挂炮仗——急在眼前45. 麻秆搭桥——难过46. 麻绳拴豆腐——提不起47. 麻秆打狼——两头害怕48. 麻子照镜子——个人观点49. 麻子敲门——坑人到家了50. 麻绳串豆腐——别提了51.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52. 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53.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54.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55. 蚕豆开花——黑心56. 灯盏无油——空心(芯)57. 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58.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59.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60. 井底青蛙——目光短浅61. 大海捞针——没处寻62. 竹篮打水——一场空63. 打开天窗——说亮话64. 船到桥头——自会直65.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66. 百米赛跑——分秒必争67.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68.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69. 芝麻开花——节节高70. 新官上任——三把火71. 瞎子点灯——白费蜡72. 兔子尾巴——长不了73. 偷鸡不成——蚀把米74.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75. 老虎屁股——摸不得76. 老虎拉车——谁敢77.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78.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79. 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80.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81.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82.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83.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84.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85. 猫哭老鼠——假慈悲86. 饺子破皮——露了馅87. 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88. 对牛弹琴——白费劲89.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90. 明珠弹雀——其得不复91.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92. 皮影戏——倒着演93. 菩萨的眼睛——动不了94. 螃蟹过街——横行霸道95. 瘸子上炕——一搬一上96. 染房的姑娘——不穿白鞋97. 敲锣卖糖——各干一行98. 秦琼卖马——英雄末路99. 秋天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100. 秋天的柿子——自来红。
中国饮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中国饮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作者:袁甲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5期孔子说:“食、色,性也”。
饮食与男女之事都是人的本性之一,但“食”与“色”在语言中的表现是不平衡的。
经过民俗学家的证实,我们的先民在早期曾经公开崇拜生殖,但在成语中涉及男女之事也就是“性”的并不多,整个一部成语词典也只有不过27个,如:男欢女爱、鱼水和谐、颠鸾倒凤、鱼飞之乐等。
而相对于饮食,中国从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西汉戴圣在《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东汉班固在《汉书·郦食其传》中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清方苞在《请定经制札子》中也写到:“民以食为天,而耗谷最多,流祸之最甚者,莫如酒”。
在源远流长的“以食为天”思想下,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众多的烹饪方法,创造了许多饮食器具以及与饮食有关的各种动作动词。
关于烹饪方法就有:烹、蒸、煮、炸、炙、烤、炖等;饮食器有锅、碗、瓢、釜、甑、镬、鼎、鼐等;关于饮食的动作动词有:品、饮、尝、吃、食、嚼、咬、吞、咽等。
连经典菜系也分别分为“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
由此可以说对饮食的文字表现远远高于对“性”的文字表现。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而同时语言对社会文化又具有极强的涵盖力,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标本”、“化石”。
对文化的记录深刻地反映了文化的实质。
罗常培在《语言与文化》中说:“一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实在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不能背离文化而存在。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柏默也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社会成员凭借着一套共同使用的言语符号进行交往,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共同的价值观念,奠定文化的核心层面。
关于食品原料产季的谚语、歇后语、诗句
关于食品原料产季的谚语、歇后语、诗句一、产季与食品美味1. 「菜多肉少身体好,食物应当看产季。
」这是一句有关食品原料产季的谚语,在这句话中,产季被认为是影响食物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
事实上,食品原料的产季不仅影响着食材的新鲜程度,更是决定了食物美味的关键。
食材在最佳产季采摘、收获,才能保证其口感、香气和营养素的完美表现。
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代诗人李商隐《夜泊牛渚怀念北客》这首诗表达了产季的转换与生命的消逝,蚕在春季形成了美丽的丝绸,而在完成了奉献之后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这正是产季对食品原料的深刻影响。
就像春蚕一样,在最佳的产季成长、丰收的食品原料也是最美味的,然而,一旦季节过去,食材也会逐渐失去原有的美味和营养。
3. 产季的重要性还可以从「一年之计在于春」和「一日之计在于晨」这两个谚语中窥见一斑。
在这些谚语中,春季作为整个年份的开始,被认为是食品原料产季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为它影响着接下来一年中绝大多数食品原料的生长和成熟。
我们不妨在挑选食材时重视产季的因素,选择在最佳产季收获的食材来烹饪美味佳肴。
二、产季与食品营养1. 「菜肴固无丑,唯摘是新鲜。
」这是一句关于食品原料产季的歇后语,表达了食材新鲜与否对菜肴味道的重要影响。
事实上,饮食的营养和口感也与产季密切相关。
新鲜的蔬菜水果所含的营养成分更为丰富,口感更加鲜美,而这些优质的食品原料往往在最佳产季得到了充分的生长和发育。
2. 「秋风蕴果,冬寒甘蔬。
」这是一句关于食品原料产季的歇后语,精辟地表达了蔬菜、水果在不同季节的成熟和营养价值。
秋季的果实在风中酝酿成熟,冬季的寒冷则让蔬菜变得更加甜美。
我们可以在不同的产季选择不同的食材,以获取更多的营养和美味。
三、产季与饮食文化1. 对产季的重视也体现在我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中。
我国人讲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饮食文化,不仅在菜品的搭配上有所讲究,更在食材的选择上有所注重。
不同产季的食材在我国饮食中有着各自的地位和用途,以体现出鲜、嫩、鲜美、醇厚等特质。
饮食用词诗句名句歇后语(初中高中高考语文作文阅读必背文化素养)
饮食用词诗句名句歇后语(初中高中高考语文作文阅读必背文化素养)诗海漫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出处:晋·陶渊明《有会而作》释义:大豆小麦最让人喜爱,谁还追求美好的食物?菽(shū):大豆,引申为豆类的总称。
菽麦:指最普通的食品。
孰:谁。
甘肥:美好的食物。
比喻喜爱清淡的食物而不追求丰盛的美味。
【美食须熟嚼,生食不粗吞】出处:唐·孙思邈《每日自咏歌》释义:吃东西要嚼烂才吞下,不可草草了事。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出处:唐·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释义:鲜鱼肥肉是夏令禁食的荤腥,蔬菜水果希望大家尽管品尝。
【径须父子早归田,粗茶淡饭终残年】出处:宋·杨万里《得小儿寿俊家书》释义:父子俩应当早些退职还乡,晚年中坚持清淡的饮食。
径须:应当。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出处:宋·苏轼《月饼》释义:月饼很小吃起来像咀嚼月亮,其中有酥糖和饴糖。
名句拾遗【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出处:《论语·乡党》释义:粮食捣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
厌:满足。
脍:细切的肉。
【食不语】出处:《论语·乡党》释义:吃饭时不宜交谈。
【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出处:《韩非子》释义:浓酒肥肉,虽然味道很美,但对身体有害。
【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出处:《吕氏春秋·尽数》释义:饮食能够有节制,身体必然不会有疾病。
时:节制。
【所食愈少,心愈关,年愈益】出处:《博物志》释义:吃得越少,心胃的负担越轻,人的寿命也就越长。
【民以食为天】出处:汉·班固《汉书·郦食其传》释义:人民把粮食看做生命的根本。
天: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
【谷肉果莱,食养尽之】出处:《素问·五常政大论》释义:谷、肉、果、菜,饮食一定要全面。
比喻不能偏食。
【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出处: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释义:肮脏的饭、腐烂的肉、腥臭的鱼,食用时皆对人体有害。
不要吃大锅饭 歇后语
标题:反思“大锅饭”现象——探讨平均主义对社会发展的阻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大锅饭”原指集体或平均主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得到的份额相同,不论个人的贡献大小。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概念逐渐演变成对平均分配制度弊端的一种批评。
俗话说“不要吃大锅饭”,这背后隐含着对于个体努力、贡献与报酬之间失衡关系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围绕这一歇后语展开讨论,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及其在当代社会的相关影响。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锅饭”制度曾在特定时期内被认为是实现社会平等的理想模式。
然而,实践证明这种过度的平均主义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积极结果。
相反,它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导致社会生产力的下降。
因为当工作的努力和成果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时,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就会受到抑制。
正如俗话所说,“不要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告诫人们不应一味追求表面上的平等而忽视了实际工作中的公平性。
进一步来看,“大锅饭”现象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广泛的体现。
例如,一些企业或机构中存在的“铁饭碗”文化,即不论员工的表现如何,都能获得相同的待遇。
这种现象不仅打击了优秀员工的积极性,也使得低效员工缺乏改进的动力。
从这个角度出发,“不要吃大锅饭”这句歇后语提醒我们,应该建立更加合理的激励机制,让付出与回报相匹配,以此激发个体及集体的潜力。
另外,“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还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社会不公。
当所有人都能无条件地获得相同资源时,那些有潜力、有能力做出更大贡献的人可能会因为缺乏足够的激励而选择减少付出。
这不仅是对个人才能的一种浪费,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因此,“不要吃大锅饭”不仅是对个人公平的追求,更是对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
在教育领域,“大锅饭”现象也同样存在。
一些教育机构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这种做法不仅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可能扼杀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因此,教育改革应当摒弃“一刀切”的做法,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差异化的教学和评价方法。
关于吃的俗语谚语歇后语
关于吃的俗语谚语歇后语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们对于吃的安全问题和营养搭配都非常重视。
在吃的方面,有很多俗语、谚语和歇后语,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例子:1. 民以食为天。
这句话的意思是,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天是人体最重要的支撑。
拓展:在这句话中,"天"指的是自然,饮食则是人类的主食,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这句话强调了饮食的重要性,也提醒我们在饮食中要注重食物的质量和营养价值。
2. 吃树皮草根,能抵一顿饿。
这句话的意思是,食物的重要性不在于它的美味和口感,而在于它是否能满足你的需要。
拓展:在这句话中,树皮草根是一种极其营养的食物,但因为它们的口感不好,味道清淡,很多人并不喜欢吃。
但是,对于人们来说是有需求的,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这些食物就能够满足人体所需的营养。
3.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这句话的意思是,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没有食物人类就会饿死。
拓展:这句话强调了食物的重要性,也提醒我们要注意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以满足人体对于各种营养素的需求。
4. 庄稼一枝花,全靠谷养育。
这句话的意思是,庄稼的生长和收成都离不开谷物。
拓展:谷物是农作物中最重要的食材之一,它是人类营养的主要来源,也是人类饮食文化的基础。
5.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军事行动之前,首先要准备好足够的食物和后勤。
拓展:食物是军事行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资之一,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士兵就无法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因此,在军事行动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这些俗语、谚语和歇后语都是对于吃这一话题的深刻思考和总结,它们告诉我们在饮食中要注重食物的质量、安全性和营养搭配,以满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的需要。
从粤语歇后语中看广府文化
从粤语歇后语中看广府文化作者:黄神带彭再新来源:《文学教育》2021年第01期内容摘要:歇后语在广府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粤语词汇库中的精髓。
粤语歇后语中体现了外来文化、祭祀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粤语歇后语广府文化歇后语是汉语词汇里为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在粤语词汇库中,歇后语是其中的精髓。
粤语歇后语在外来文化、祭祀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发展,成为广府人智慧的结晶。
一.外来文化一种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这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
民族间在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对抗甚至是战争等各种形式的接触中,双方的语言都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
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反映最灵敏的就是词汇。
当粤语与外来语言相互接触的时候,歇后语作为粤语的精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广州地处岭南,临近江海,作为通商口岸,对外交往日趋频繁。
许多老广州人与外来人打交道,久而久之,在日常生活与经验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粤语歇后语。
反之,粤语歇后语中也有外来文化的体现。
例如粤语歇后语中的“番鬼佬月饼——闷极”就是典例之一。
广府人称呼西方白人男子为“鬼佬”,这是一种戏谑的称呼,在古时候西方各国又称为“番”,所以就称呼他们为“番鬼佬”。
而月饼的英文是“moon cake”,和广州话中的“闷极”的读音相似。
因此这句歇后语就用于形容非常无聊、沉闷的人或事。
又如“童子军跳弹床——是鸠但”。
童子军的英文是“scout”,和广州话中的“是鸠”读音相似。
而“童子军跳弹床”说的是童子军在弹床里弹起来了,用英文代入童子军加上缩略即为“scout弹”,恰好与表示粤语中“随便”之义的“是鸠但(弹)”谐音。
广府人称“非洲人”为“黑人”;“和尚”为“僧”,于是“非洲和尚”即为“黑人僧”。
而“黑人僧”与在粤语中表示令人讨厌的俗语“乞人憎”读音相似。
因此就有了“非洲和尚——乞人憎(黑人僧)”这句歇后语。
小鸡的歇后语:探究中国饮食文化奥秘
小鸡的歇后语:探究中国饮食文化奥秘2023年,中国饮食文化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这个时代,人们对于食物的追求已经不再仅仅是吃饱和吃好,而是更加注重菜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因此,小鸡的歇后语也成为了一种饮食文化的表现形式,它透过那些玩味的歇后语语句,传递着中国饮食文化的不同层次和精神内涵。
首先,小鸡的歇后语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欢乐和乐趣。
歇后语集句简洁、富有幽默感、好记等诸多优点于一身,深受人们的喜爱。
例如:“鱼跃龙门”、“牛郎织女”、“精卫填海”等等,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这些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将中国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
其次,小鸡的歇后语还能反映人们对于饮食文化的理解和追求。
中国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风味、精美的工艺、丰富多样的品种和各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而小鸡的歇后语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饮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对饮食文化的热爱。
例如,歇后语“吃鱼还是熊掌,不知道那个好”,传达的是对饮食文化的尊重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当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食品的可持续性,在追求美味的同时,也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此外,“烹饪美食如画,包罗万象”,反映出人们对于饮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对饮食文化的热爱。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
通过烹饪美食、品尝美食,人们不仅可以享受食物的美味,更可以领略到饮食文化背后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小鸡的歇后语还可以看作是中国饮食文化转型升级的一种表现形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不同的变革,不断迎合着人们日益增长的饮食需求。
而小鸡的歇后语则透过那些玩味的语句,展现出中国饮食文化新的面貌和发展方向。
例如,歇后语“叫花鸡下锅,大锅饭上桌”,反映出中国传统美食和现代美食之间的结合。
在当今社会,不少人选择快餐和便利食品作为日常饮食的主要来源。
但是,传统美食的味道和文化内涵却是无可替代的,因此,传统美食和现代美食的结合成为了饮食文化转型和升级的一个方向。
茶壶煮饺子歇后语
茶壶煮饺子歇后语开场白茶壶煮饺子,这个歇后语听起来颇具意境。
饺子是中国传统美食之一,而茶壶是茶文化的代表物品之一。
将茶壶和饺子结合起来,形成这个歇后语,似乎暗示着一种有趣的关联。
本文将从茶壶和饺子的角度,展开对这个歇后语的深入解读,带你领略其中的文化内涵。
茶壶,人们的日常茶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饮具。
每天喝茶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而茶壶则是泡茶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中国茶文化中,茶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茶壶的形状、材质、艺术性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变化。
茶壶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制作工艺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
其中,壶口是茶壶的入口,也是茶水与外界相连接的地方。
壶口的设计可以影响到茶水的留存和温度保持,因此厨师们在制作茶壶时非常注重这一细节。
壶钮则是茶壶的顶部装饰,它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可以方便使用者拿起茶壶。
茶壶的注水口和壶嘴也是茶壶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决定了茶壶的注水和倒水效果。
在中国茶壶文化中,茶壶的材质也非常重要。
陶瓷、紫砂等材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紫砂茶壶因其独特的材质和制作工艺而备受推崇,它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吸附茶汤的香气,如同茶壶在时间的沉淀中逐渐浸染出独特的味道,给人一种文化的滋味。
饺子,中国的美食饺子作为中国的传统美食,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每当过年、过节或者家庭聚会时,饺子几乎成为必备的食物之一。
它既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文化象征。
饺子的包法多样,目前有“擀面皮包法”、“馒头包法”、“荷叶包法”等等,不同的包法也体现了当地的特色。
饺子的馅料也有很多种,可以是猪肉、牛肉、羊肉等各种肉类,还可以是蔬菜、豆腐等素食。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做出不同的选择。
饺子的烹饪方法也有多种,可以煮、蒸、炸等等,每种方法都能带来不同的口感和风味。
煮饺子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煮好的饺子色香味俱佳,吃起来非常满足。
茶壶煮饺子,意味着?将茶壶和饺子结合到一起,形成了这个歇后语“茶壶煮饺子”。
这句歇后语背后似乎有着深层的寓意。
夸厨艺好的歇后语
夸厨艺好的歇后语“艺高人胆大”、“艺高人胆大,厨高人胃疾”、“艺高人胆大,厨高人菜好”、“艺高人胆大,厨高人刀疾”……歇后语是一种流传民间的幽默形式,通过巧妙的语言构造和意象表达,给人以启发和反思。
夸厨艺好的歇后语则是用来赞扬厨师们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厨艺经验。
在这些歇后语背后,有着人们对厨师努力和创造力的赞美,更凸显了美食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 “厨高人胆大,厨高人菜好”:这句歇后语充分展现了艺高厨师的胆识和能力。
一个艺高厨师,能够敢于挑战自己,尝试独特的烹饪方式和创新的口味搭配;他们的勇气和创造力源于自己对烹饪的热爱与专注,敢于冒险尝试,让人们的味蕾更加享受。
2. “艺高人胆大,厨高人刀疾”:这个歇后语形象地描述了艺高厨师对待烹饪的细致和迅速。
厨师们手持利刃,刀法熟练,他们对食材的处理和加工手法让人叹为观止。
艺高厨师使用犀利的刀法瞬间完成复杂的切割程序,为菜品提供切实的保障,同时也彰显了艺高胆大的独特魅力。
3. “艺高人胆大,厨高人胃疾”:这句歇后语生动地描绘了艺高厨师对于美食的独特感受和追求。
艺高厨师懂得怎样在烹饪过程中注重细节,掌握菜肴的最佳烹调时间和火候,从而呈现出极致的口感和风味。
艺高厨师的胃肚疾病反映了对于美食极致追求的态度与勇气。
4. “艺高人胆大,厨高人味美”:这个歇后语以简短的语言描述了艺高厨师烹饪的成果。
厨师们通过细致的料理和独特的口味调配,使得菜品的味道更加浓郁和美味。
厨高人的厨艺才华吸引人们纷纷前来品尝美食,让人们尝到非凡的佳肴,感受到艺高厨师的独特魅力。
5. “厨高人胆大,厨高人茶香好”:这句歇后语以茶香表示艺高厨师的才能,寓意厨高人所烹调的菜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宜人的风味。
厨师们可以在料理中加入各种香料和配料,注入不同茶叶的香气,从而赋予美食以独特的气味和口感,使菜品更加具有诱人的香气和魅力。
夸厨艺好的歇后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对于美食文化的重视与热爱,体现了人们对艺高厨师辛勤努力和创造力的崇敬。
不要吃大锅饭 歇后语
不要吃大锅饭歇后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不要吃大锅饭,这句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
它是一种充满智慧和幽默的语言形式,又称跟舌头打结、点睛、打油诗、歇后语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瑰宝,民间广泛流传,富有幽默,调侃,机智等特点。
不要吃大锅饭这句歇后语,涵盖了丰富的哲理和生活道理,同时也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一些启示。
不要吃大锅饭这句歇后语,既有一定的幽默感,又有深刻的寓意。
在我们生活中,不要吃大锅饭这个说法,可以引申为不要眼高手低,不要好高骛远,不要把所有事情都一股脑地往自己身上压,要有分寸,要适可而止。
不要吃大锅饭意味着要懂得适时适度地放松,不要总想一口吃下所有的美味。
不要吃大锅饭这句歇后语,也常常是用来批评那些贪得无厌的人。
不要吃大锅饭,意味着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在追求更多更好的东西的也要懂得知足常乐,不要一味地追逐虚荣和财富,应该学会感恩,学会知足。
不要吃大锅饭的人,往往是那些永远觉得不够,总是眼红别人物质享受,从而忽略了心灵的富足。
不要吃大锅饭还可以用来形容一些贪婪、欲望太过于强烈的人。
这样的人,永远不满足于眼前所拥有的,总是渴望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从而陷入了永无止境的贪婪漩涡。
这些人不懂得知足,不懂得珍惜,只会因为贪念而陷入无底洞,最终会失去自己的初心和追求。
不要吃大锅饭这句歇后语,也可以引申出一些社会道德和风险管理层面的问题。
在社会中,有些人总是喜欢占便宜,不思进取,缺乏自我约束和自律能力。
这样的人,容易被别人利用,最终得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甚至可能会因为不懂得节制而陷入险境。
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养成不要吃大锅饭的好习惯,要有自制力和约束力,明白分寸,不要贪得无厌,避免陷入危险漩涡。
不要吃大锅饭这句歇后语,除了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贪念和不足之外,还可以使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回避。
有人经常会提到“吃大锅饭”,这是一种讽刺的方式,意味着不要因为特别的事情而慌乱,要保持冷静,远离纷扰,避免让自己陷入泥沼。
2荤1素歇后语
2荤1素歇后语
摘要:
1.荤素搭配的歇后语含义
2.2 荤1 素歇后语的来源和历史
3.2 荤1 素歇后语的构成方式和特点
4.2 荤1 素歇后语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场景
正文:
“2 荤1 素”是一个常见的歇后语,它的含义是指在饮食中,2 个荤菜搭配1 个素菜的合理饮食搭配。
这个歇后语的来源和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的饮食习惯。
在古代,人们以农业为主,饮食结构以素为主,而荤菜则相对较少。
因此,古代人们将这种合理的饮食搭配称为“2 荤1 素”。
“2 荤1 素”歇后语的构成方式和特点非常明显。
它由3 个部分组成,前两个部分是形象的荤菜和素菜的代表,最后一个部分则是一个寓意合理饮食搭配的词语。
这种构成方式使得“2 荤1 素”歇后语形象生动,寓意深刻,易于理解和记忆。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健康,而“2 荤1 素”歇后语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人们在饮食中要注意荤素搭配,保持合理的营养结构,以保证身体健康。
同时,“2 荤1 素”歇后语也广泛应用于各种饮食文化活动中,成为推广健康饮食的重要工具。
综上所述,“2 荤1 素”歇后语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刻寓意的饮食文化符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歇后语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中国从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西汉戴圣在《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东汉班固在《汉书•郦食其传》中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清方苞在《请定经制札子》中也写到:“民以食为天,而耗谷最多,流祸之最甚者,莫如酒”。
在源远流长的“以食为天”思想下,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众多的烹饪方法,创造了许多饮食器具以及与饮食有关的各种动作动词。
关于烹饪方法就有:烹、蒸、煮、炸、炙、烤、炖等;饮食器有锅、碗、瓢、釜、甑、镬、鼎、鼐等;关于饮食的动作动词有:品、饮、尝、吃、食、嚼、咬、吞、咽等。
连经典菜系也分别分为“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
由此可以说对饮食的文字表现远远高于其他领域。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而同时语言对社会文化又具有极强的涵盖力,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标本”、“化石”。
对文化的记录深刻地反映了文化的实质。
罗常培在《语言与文化》中说:“一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实在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不能背离文化而存在。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柏默也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社会成员凭借着一套共同使用的言语符号进行交往,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共同的价值观念,奠定文化的核心层面。
雅各•格林曾说:“关于各民族的情况,有一种比骨殖、工具、墓葬更为生动的证据,这就是他们的语言”。
正是由此,中国历来推崇的饮食文化在成语、歇后语、俗语、日常用语等方面都留下了痕迹。
一方面相沿习用,成为人们的一种语言习惯;另一方面又保持相对的稳固性和保守性,成为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内涵的书面或口头用语,反映出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模式。
这里说的文化心理指的是在一定地域里被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
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生产资料由奴隶主、地主掌握,他们不仅占有劳动人民大量的劳动成果,甚至连失去自由的奴隶、雇佣农等也作为财产加以占有。
吃饱、穿暖成为当时人民最基本、也是最迫切的想法,在普通下层人民(奴隶、雇佣农、自由农)眼中能吃饱、穿暖就是生活富裕的象征,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幸福。
人们也就习惯从饮食来辨别家庭贫富、生活好坏以及个人的身份地位,所以以饮食来喻人的贫富,比如饱食暖衣、食前方丈:吃饭时摆了一尺见方的食物,形容极为奢华。
靡衣玉食:穿着华丽之衣,吃着精美之食,比喻豪华奢侈的生活。
缺食无衣(缺衣少食):缺吃少穿。
比喻非常贫穷。
孔子曾称赞颜回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里孔子从颜回饮食简单却能安贫乐道的品行,将饮食与人物的品行联系起来,以饮食来喻人的德行的词语也很多,比如酒囊饭袋:盛饭的口袋,挂衣的架子,比喻无用的人。
膏粱子弟:膏粱,肥肉和细粮。
指无所用心过着奢侈享乐生活的富贵人家弟子。
饕餮之徒:饕餮,传说中贪吃的猛兽,形容贪吃的人。
拿酸作醋:对别人的请求故意表示为难来提高自己的身份。
不为五斗米折腰:语出唐•房玄龄《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
鱼肉百姓:用暴力欺凌残害老百姓的行为。
十九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说:“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特点”。
“衣食住行”是中国人经常挂在嘴上的四个字,也是我们日常关注的对象,在汉语里也有许多以饮食来教人做人、做事的道理的。
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语出《论语•乡党》,米舂得越精越好,鱼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做事、做学问要精细。
贪多嚼不烂:吃多了消化不了,比喻盲目求多却难以运用。
众口难调:原指各人的口味不同,很难做出一种饭菜,使所有人都感到可口。
比喻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
无米之炊:做饭却没有米,比喻没有必要的条件不可能出成果。
饮水思源:喝水时想到水源,比喻不忘本。
添油加醋:比喻夸大事实,增添原来没有的内容。
在歇后语、谚语中也有不少是饮食文化的沉淀,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某些汉语固有词语,它在反映词汇意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汉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的反映,具有汉民族文化的特色,为一般外国人所不熟悉。
”这些与饮食有关的歇后语和谚语往往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蕴涵着更为深刻的比喻意义。
(1)歇后语中比较常见的有: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吃香蕉剥皮——吃里爬(扒)外(2)谚语中比较常见的有: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吃什么斋念什么佛煮饭要有米,说话要有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吃黄连不知苦,事非经过不知难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
日常用语里只说一个非常特殊而有意思的字——“吃”。
“吃”最基本的意思是:在嘴里咀嚼食物后咽下去。
在中国人的日常口语里几乎什么都可以用“吃”来表示。
如:可以用来表示禁受、承受,所组成的词有:吃苦耐劳、吃官司、吃不消、吃得消、吃惊、吃亏、吃罪(承受罪责之意)等等;用来表示消灭对方的力量,所以下棋时叫“吃车”、“吃炮”;用来表示某一物体进入另一物体,表船体入水的深度叫“吃水”,金属切削时工具切入工件叫“吃刀”……这样例子不胜枚举。
可以说,“吃”文化已经被中国人发展到了极致,把“吃”和对社会、对人的感情融合到了一块,俨然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生活中小小的饮食部分就对语言有如此之大影响综上所述,作为世界农业最早分布点的中国,我们的先民不仅学会种植水稻、蓄养家禽,酿造美酒,形成异常丰富的饮食文化;同时他们也将这些生活经验转化成了语言,其中的大部分又通过书面的文字长久地保存了下来,在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日常用语中表现出来,组成绚丽多姿的饮食文化。
作为社会文化不可分割之一部分的饮食文化,我们可以从其内容角度看到语言与社会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附录:有关食的词语:1、吃亏——和别人交往中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
2、吃力——担负的任务繁重而感到力不从心。
3、吃紧——情势紧张。
4、吃香——受人欢迎。
5、吃苦——过重的身心负担使之感到痛苦。
6、吃惊——意料之外的感受。
7、吃请——被人邀请赴宴。
8、吃牌——麻将术语,用上家的出牌做成自己的一付牌。
9、吃碰——办事受阻,碰壁。
10、吃醋——嫉妒。
11、吃罪——担当罪名。
12、吃租——收取租金。
13、吃贿——接受别人的贿赂。
14、吃荤——肉食或正常以外的男女之事。
15、吃货——占便宜。
16、吃嘴——过分的爱吃17、吃透——对问题了解透彻。
18、通吃——全部收归己有19、口吃——说话结巴。
20、食言——说话不算数。
21、尝试——做新的探索。
22、糊口——谋生。
23、饮弹——被子弹击中。
24、饮羽——箭射入人体,深至箭羽。
25、饮恨——含恨而没有办法发泄。
26、饮泣——泪流入口。
27、咬钩——中计、上当。
28、独吞——个人侵占了共有财产。
29、吃皇粮——为皇家办事的人。
30、吃公家——公款吃喝。
31、吃供应——计划经济时代,农业人口由自己种田养活自己,非农业人口由国家供应口粮,称为吃供应。
32、吃老本——过去的积累。
33、吃得开——在社会上混得好。
34、吃不开——在社会上混得不好。
35、吃豆腐——占异性的便宜。
36、吃军粮——当兵打仗。
37、吃不消——承受不起。
38、吃得消——能够承受得起。
39、吃味道——过分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40、吃败仗——打败仗。
41、吃小灶——特殊待遇。
42、吃偏食——特殊照顾。
43、吃独食——不顾伙伴,独自得利。
44、吃软饭——靠女人生活的人。
45、吃硬饭——打家劫舍。
46、吃大户——讨有钱人的便宜。
47、吃官司——成为被告。
48、吃家什——倒霉。
49、吃野食——正规利益外的利益。
50、吃白食——不付出却死气白赖地讨收获。
51、吃黑食——非法获得利益。
52、吃夜食——夜晚行窃。
53、吃枪子——被子弹击毙。
54、吃回扣——不正当商业竞争行为,卖方虚高价格,买方当事人从中得到利益。
55、吃发球——接不住对方的发球而丢分。
56、吃闲饭——没有工作或劳作而由别人供养。
57、吃耳光——被人煽了耳光。
58、吃花酒——集体和性工作者一起吃喝玩乐。
59、吃死人——盗墓等不法勾当。
60、黑吃黑——用非法手段对付非法手段而获得利益。
61、啃老族——自己不工作,依靠父母收入生活的一类人。
62、吃喝玩乐——美食香醇玩耍以寻求快乐。
63、吃苦耐劳——不怕艰苦,不怕劳累。
64、吃政治饭——政治工作者。
65、吃技术饭——以出卖手艺和技术为生者。
66、吃闭门羹——遭人拒绝,冷落。
67、吃哑巴亏——吃了亏还有苦难言。
68、吃青春饭——靠年轻才能赚钱的工作。
69、吃里爬外——本是东家的人,为了私利却为西家做事。
70、吃回头草——返回来重操旧业或重归原地。
71、吃窝边草——欺负祸害自己的邻里或周围的人。
72、吃了火药——脾气火暴,语出伤人。
73、吃奶的劲——使出全身的劲。
74、寅吃卯粮——经济拮据,提前或挪用资金。
75、坐吃山空——钱财再多,只出不进也会花光。
76、生吞活剥——生硬地搬用别人的言论和文辞。
77、秀色可餐——女人美丽动人,可使人忘却了饥饿。
78、打了饭碗——丢掉了工作。
79、囫囵吞枣——对知识没能消化,笼统接受。
80、吃一堑,长一智——受一次挫折,得一次教训,长一分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