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少数名族认同的挑战、对策与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

对策

杨玲

摘要: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从而保持国家认同在认同序列上的优先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面临着诸如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基础教育薄弱、现代化冲击、民族政策负面效应、境外势力渗透等重重挑战,急需从培育普适性公民文化、转变边疆治理思路、调整民族政策取向、拓展利益表达渠道、强化国族认同等方面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关键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认同性危机;国家认同建设

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是一个政治概念,是边疆的少数民族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国家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等的评价和情感。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构成十分复杂,在边疆———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国家版图的边缘区域,更是政治主权和文化意识形态相对薄弱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边疆长期聚居的少数民族因其成长于特殊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有着与生俱来的族群认同,同时又由于共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共同政治屋顶之下,也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它是人为建构起来的,是我国在边疆地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和国家维系自身的统一性与持续性的重要保障。边疆少数民族的认同状况尤其是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相互关系格局,对国家的政治稳定、边疆安全和国家统一都具有十分重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一、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的意义

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总是处于动态的变迁之中。但在现实中常常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是在边疆少数民族的认同关系中,呈现出国家认同增强而族群认同弱化的趋势和现象;二是出现边疆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增强而国家认同弱化的征兆和趋势,即出现国家认同的危机。前一种情况为进一步巩固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即在边疆那些族群认同高于国家认同的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对策少数民族中,当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或发生直接冲突的时候,民族利益就可能被少数民族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如果少数民族的民族利益不能得到及时回应或满足时,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从消极意义而言,这就凸显了我们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必要性。从另一方面来看,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积极意义。

第一,有利于国家法律和政策在边疆地区的贯彻执行

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在边疆地区的贯彻执行是中央在边疆保有政治权威的体现。如若边疆少数民族出现国家认同危机,那么国家政权的权威必会面临巨大挑战。不仅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的贯彻和实施会遇到重重阻力,而且法律和政策很可能被误解或有意曲解,由此增大法律和政策贯彻与实施的行政成本,甚至直接导致国家法律的权威完全让渡于少数民族的传统性权威,从而消解国家权威,致使边疆民族地区出现国家权力真空[1]。

第二,有利于推动边疆各民族的融合

民族融合是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自觉地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政治共同体的精神基础。而要实现民族融合的关键就是促进各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的融合,也就是增加少数民族对国家的文化认同[2]。如果边疆少数民族出现国家认同危机,少数民族就会淡化对国家的文化认同,甚至抵制国家主流文化的传播。这就会导致狭隘民族主义的滋生和传播,妨碍各民族的大融合。

第三,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社会秩序与政治统一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优先于国家认同的情况下,边疆少数民族在遭遇各种现实利益冲突时,就会有意将一般性利益冲突与民族关系纠结起来,使问题的处理变得盘根错节,极大地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甚至可能直接威胁到边疆的稳定[3-4]。同时,在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不断被强化的的情况下,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和情绪就会获得滋生和传播,如果被不怀好意的分裂分子蛊惑和煽动,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思想和情绪就可能迅速蔓延,分裂主义的思想和运动就可能乘势而起,这必将严重地威胁国家的政治统一[5]。所以,无论从国家认同危机的消极意义而言还是从国家认同建设的积极层面来说,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设。事实上,如何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尤其是维护国家认同在少数民族认同结构中的优先地位,既是边疆治理面临的重大课题,更是建设强大民族国家的根本任务。

二、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挑战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都保有对国家的基本认同,这是我国政治统一的心理基石。但具体来说,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在其认同结构中的序列、程度和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甚至各少数民族的内部支系及成员之间的认同也千差万别,都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不过,种种迹象表明:随着国内外各种影响因素的急剧变化,边疆部分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极度高涨,国家认同渐入不断弱化的困难境地,这为我们进行国家认同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虽然经济发展不是一把“万能钥匙”,不一定能

有效提升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促进民族与国家的有机组合及协调发展。因为诸如新疆的民族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来的冲突正是在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

展的背景变得紧张起来的。不同民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有所不同,而一些致富的少数民族精英可能提出更高的利益诉求,当这种利益诉求不能得到及时回应和满足时,就会促成国家认同的流失[6]。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边疆不仅是地处国家的边远地区,也是经济福利辐射的边缘区。虽然改革开放以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部分民族社会直接从原始社会“跨越式”地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可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却十分显著,其经济发展明显处于依附的、不平等的地位。这种经济发展不平等极易诱发少数民族的心理失衡,特别是处于边境地带的跨界民族,因其长期保持着跨国民族的交往,如果因其中国公民的特殊身份而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与邻国边民比较上处于明

显劣势时,就会导致少数民族产生一种心理的剥离感,极易造成国家认同危机[7-9]。

第二,基础教育的滞后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非常薄弱,教育水平相当落后,甚至边疆民族地区的一些教学点的教师竟没有具备高中文凭,不会讲普通话,其教学质量备受质疑,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辍学率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线上,大量学生都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在边疆多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中,一些地区试点推行以少数民族文字编写的教材进行授课,这一举措无疑有益于少数民族文字的传承,但是,由于边疆地区的教育水平本已落后于中东部地区,课业学习负担已然繁重,增加少数民族文字的学习无异于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课业负担,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未来的升学起到一定程度的阻滞作用。上述两种情况都致使边疆新一代少数民族不能便利地融入主流的公民文化中,促使少数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缺乏共同的交流平台和话语体系,心理的疏离感自然就会得到强化。特别是当少数民族部分群体试图进入主流文化社会而又被排挤时,他们就会主动回到民族群体中寻找心灵的宽慰。这种现象如果持续地发展,就会导致边疆少数民族对国家的疏离感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就会逐步降低。

第三,现代化的冲击“现代性意味着稳定,而现代化意味着不稳定。”[10]

伴随现代化而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演进,虽然更加地畅通了边疆少数民族融入中心领域和主流文化的渠道,但同时又矛盾地产生了边疆少数民族与外部的政治社会体制疏远的潜势,甚至伴随着他们参与中心区域发展的期望不断增高而更加强烈。边疆少数民族在进入现代化阶段之际,不断感受到自身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解体的危机,从而产生了一种对外来先进文化一体化的情绪化抗拒。强烈的族群认同也就自然成为渲泄痛苦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结果,为保持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纯洁性、连续性及优越感,形成了对民族同一性的强烈追求———“尽管多民族国家的中央政府力图把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在尽可能广泛的意义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