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少数名族认同的挑战、对策与意义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民族多样性的增加,国家认同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挑战。
尤其是在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认同问题更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不仅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更关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研究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的建设意义和对策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1. 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在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一旦产生矛盾或矛盾激化,很容易引发国家政治动荡,甚至导致国家分裂的危险。
解决和促进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促进国家发展进步少数民族群众是国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认同和参与度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的发展进步。
如果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边缘化,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
3. 实现民族团结和谐国家认同是民族团结和谐的基础,而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的存在会影响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谐。
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对于实现民族团结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1. 给予政治合法地位国家应该通过法律、政策的形式,给予少数民族群众充分的政治权利和参与权利,确保他们在国家决策过程中能够有发言权和决定权。
这样能够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国家统一和稳定。
2. 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国家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支持力度,鼓励他们发展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且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增强彼此的认同感和理解,实现共同发展。
3. 加强教育和宣传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可以提高他们的国家认同意识和觉悟。
这不仅可以加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和谐,推进国家的发展进步。
4. 实行区域自治制度在多民族国家中,可以通过实行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语言、宗教、文化等特点,赋予他们一定的自治权利和管理权力,确保他们参与国家管理、发展和建设的权利,从而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发展动力。
加强边疆民族地区认同建设应把握的问题
加强边疆民族地区认同建设应把握的问题边疆民族地区的认同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中有很多问题和事项务必要注意,比如在认同的视角上要尽量拓宽,建构起包括中国梦的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国家安全在内的大视角体系;在认同的序列上要坚持以国家认同为先导;在各种认同的关系上要坚持进行科学整合、整体推进;在各种身份认同上要坚持协同创新;在认同与认异关系上,要防止认同碎片化和反向化;在认同建设的内外关系上,力求一体化和系统化行进。
通过这些方面的处理,我国方能顺利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各种认同建设,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对全国的向心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从而增强国家对边疆地区的整合、治理和发展力度,推动党在边疆地区治理的现代化建设。
标签: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认同建设是当代中国整个国家认同建设的重要一隅,面对着诸多的挑战与困难,这项工程可谓任重道远。
为了推进此项工作可持续发展,在总结以往历史和经验的基础上,还必须注意和处理其中的困难和焦点,科学处理和协调平衡各种认同关系,最终以国家认同建设的稳步推进为落脚点。
本文试图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实情出发,多视角分析其国家认同建设的各种注意事项,尝试性提出处理这些事情的策略,以期推进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和建设,共铸边疆地区中国梦的新篇章。
一、在边疆民族地区认同建设的视角上,力求整合各种视角,从高层面、宽视野和长时段推进各种认同建设的行进。
在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的认同建设时,我国务必要积极构建立体化的视角体系,将边疆民族地区认同建设放在历史大时空和大视野中去构思和落实,方能高屋建瓴地规划和实施认同建设工程。
首先,务必要放在全球化、现代化浪潮、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等角度去思考和推进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认同建设,在认同建设中处理好中西古今的关系,推进边疆地区各项事业后发赶超型发展和民众素质的现代化发展。
其次,边疆民族地区的认同建设要提升到整个国家的安全建设角度、整个国家的软实力建设、中华民族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等视角去思考和运行,促使认同建设服务于国家安全建设和软实力建设的需要,坚持边疆服从于全国,服务于中国梦的践行推进。
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8年9月武㊀警㊀学㊀院㊀学㊀报Sep.2018第34卷第9期㊀JOURNALOFTHEARMEDPOLICEACADEMYVol.34No.9㊀㊀收稿日期:2018-05-24基金项目:2017年度武警学院中青年课题 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问题研究 (ZQN2017059)ꎻ2017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执政条件下党的意识形态目标体系建构研究 (HB17DD010)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荣燕(1972 ㊀)ꎬ女ꎬ河北大城人ꎬ教授ꎮӘ边疆与边防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及对策分析荣㊀燕(中国人民警察大学ꎬ河北廊坊㊀065000)摘㊀要:边疆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是当代中国国家认同建设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ꎬ关乎边疆安全㊁民族团结㊁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ꎮ边疆民族地区独特的人文特性和地缘属性使国家认同面临诸多挑战ꎬ影响因素包括地区战略地位与边缘化现状的非对称性ꎬ民族分界问题与边境安全等ꎮ强化边疆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需要进行系统设计ꎬ以区域均衡发展弥合边疆少数民族心理鸿沟ꎬ以培育公民人格㊁挤压民族分裂势力活动空间等途径增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ꎮ关键词:边疆地区ꎻ少数民族ꎻ国家认同中图分类号:D631.46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2077(2018)09-0005-05㊀㊀国家认同是现代民族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ꎬ关乎国家的安全稳定㊁民族团结和统一发展ꎬ是现代国家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石ꎮ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人口大国ꎬ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居住在边疆地区ꎬ因此我们的国家认同问题主要存在并体现于边疆民族地区ꎬ边疆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是当代中国整个国家认同建设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ꎮ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ꎬ在进行伟大斗争㊁建设伟大工程㊁推进伟大事业㊁实现伟大梦想的新时代ꎬ增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ꎬ对于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㊁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ꎬ更好地激发和汇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ꎮ㊀㊀一㊁国家认同的内涵界定所谓认同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ꎬ用来表示个体对自己与其他特定的群体㊁组织或政治单位之间同一性或一致性的认可与赞同ꎬ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身份确认和情感归附ꎬ属于哲学㊁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中的共有概念ꎮ通俗地讲ꎬ认同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人以及你归属于哪个群体ꎬ是关于我是谁㊁我属于谁问题的回答ꎬ受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因素的影响ꎮ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ꎬ原来属于个人情感的认同会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形成国家认同ꎮ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于哪个国家的认知ꎬ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社会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ꎬ是公民对所属国家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㊁理想信念㊁伦理道德价值观㊁国家政治制度㊁主权等等基于情感㊁信念而产生的感性归属和基于认知㊁判断而产生的理性赞同ꎬ并由此获得相应的群体意识的结果和过程ꎮ其实质是公民自觉地归属于国家ꎬ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ꎮ中国作为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典型5边疆与边防研究多民族国家ꎬ目前正处于迈入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ꎬ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情境与 三个前所未有 的发展现状使得新时代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可以界定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多民族的国家现实为基础ꎬ通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ꎬ构建能够包容不同地区㊁不同民族和文化的政治制度ꎬ使各民族形成共同的国家信仰与理想ꎬ对国家整体性认可㊁拥护和忠诚ꎮ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大都聚居在广袤的边疆ꎬ受历史文化等多因素影响ꎬ边疆少数民族与民族国家存在一定程度粘合度不高的问题ꎬ边疆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研究受到热切的关注ꎮ对边疆民族地区而言ꎬ国家认同一般指生活在边疆地区的各民族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国家共同体ꎬ认可自己具有该共同体成员的公民身份资格ꎬ对党忠诚ꎬ拥护国家ꎮ其实质是生活在该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ꎬ就是少数民族对自己㊁自己群体与民族国家共同体同一性关系的确认ꎬ对所在国家包括价值观㊁象征物㊁历史记忆和神化传说等民族文化特性和政治主张特性的承认和接受并由此产生的归属感ꎮ根据其内涵可以把国家认同区分为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两类ꎬ 同一性和一致性 是身份认同ꎬ指向人口㊁土地㊁文化和心理等情感层面ꎬ强调个体归属感的生成㊁信念的产生ꎬ承认自己属于国家共同体ꎬ产生个体身份的归属感认同ꎮ 认知和同意 是价值认同ꎬ指向个体意识ꎬ强调理性赞同和价值判断ꎬ即理性地对国家政权系统包括对国家主权㊁制度的赞同和支持ꎮ同样ꎬ边疆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也涵盖了归属感的身份认同和赞同性的价值认同ꎮ一是公民身份认同ꎬ就是清楚地知道自身属于哪一国人ꎮ在边疆民族地区ꎬ个体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个体要确认自己的中国公民身份ꎬ具有中国人情结ꎬ能认知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大家庭ꎬ成员中的各民族应惺惺相惜ꎬ彼此万般轸恤休戚与共ꎬ并以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感到自豪ꎬ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归属感ꎬ深知维护中华民族和谐相处的重要性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信心和责任ꎮ二是政治认同ꎮ即边疆民族地区认可中国的政治合法性及权威性ꎬ认同国家的政治体系ꎬ接纳国家的政治组织㊁制度及系列政治符号与价值观念ꎬ对国家权力和代表权力的政府及执政党高度信任和肯定ꎬ对国家政治服从㊁信任和支持[1]ꎬ对国家国体和政体认同与忠诚ꎬ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政治稳定ꎮ三是领土认同ꎮ一个国家的领土一般具有清晰的边界㊁固定的面积㊁特定的地理空间位置㊁相对稳定的地形地貌[2]ꎮ它体现现代国家的整体性特征ꎬ也具有独特性ꎬ是不同国家区分的标志ꎮ领土的完整事关现代国家的存续ꎬ边疆民族地区的民众负有保护国家领土完整的义务ꎬ要坚决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统一和完整ꎬ坚决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不可侵犯ꎮ四是文化认同ꎮ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基本特质ꎬ通过文化标识民族特性ꎬ确认民族归属ꎬ塑造认同心理ꎮ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基本依据ꎬ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民族基本价值的认知和归属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大地各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础ꎬ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ꎬ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竞争中站稳根基的坚实基础ꎮ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民进行革命㊁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升华ꎬ体现历史进步的发展方向ꎮ边疆民族地区要坚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ꎬ尊重中华民族历史认同和共同记忆ꎬ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ꎬ培育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ꎮ㊀㊀二㊁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ꎬ中国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明显进步ꎬ但也客观存在着民族㊁宗教㊁发展失衡㊁国际争端和边界纠纷等现实问题ꎬ给国家认同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与挑战ꎬ甚至由于认同危机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ꎬ因此近年来学术界关注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问题研究ꎮ(一)边疆民族地区战略地位与边缘化现状的非对称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ꎬ也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依旧会存在且加速演进的社会重大课题ꎮ边疆地区虽然从古至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ꎬ其长治久安稳定发展对国家具有重大价值ꎮ但是ꎬ与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相比ꎬ边疆民族地区面临被边缘化的潜在危机ꎮ新中国成立以来ꎬ一方面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幅度提升ꎬ部分民族短时间内从原始社会直接跨越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ꎮ另一方面ꎬ边疆民族地区不仅地处边远ꎬ而且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ꎬ这一地区事实上也是国家辐射的边缘区ꎬ与内地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差距ꎮ6荣㊀燕: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及对策分析改革开放以来ꎬ中国东部沿海凭借优惠政策ꎬ优先发展起来ꎬ边疆民族地区和内地形成阶梯状差异发展局面ꎬ边疆地区在城市建设㊁教育师资㊁公民素质㊁工业化和交通等诸方面明显处于边缘化ꎮ边疆地区由于与国家中心地区的发展差距长期没有缩小ꎬ经济发展的不平等与边缘化问题极易诱发少数民族的心理失衡ꎬ产生强烈的主观剥离感ꎬ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国家认同建设[3]ꎬ制约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ꎮ(二)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分界与国家认同存在张力冲突在多民族国家ꎬ不同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群体意识ꎬ保持着较大独立性㊁差异性甚至是排斥性ꎮ而同一民族的人ꎬ因为在血缘㊁语言㊁宗教㊁历史记忆㊁习俗与文化等方面相同或接近ꎬ易产生亲近感而彼此认同ꎮ因此ꎬ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般会表现为动态的博弈过程ꎮ通常情况下ꎬ一个国家的民族构成越单纯ꎬ国家认同往往越强烈ꎻ一个国家的民族构成越复杂ꎬ民族间的差异越明显ꎬ国家认同受到的挑战往往越大ꎮ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ꎬ始终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权益ꎬ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ꎬ以法律㊁民族政策和国家专项等形式确认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基本权益ꎮ少数民族作为利益群体的地位得到强化ꎬ自我意识快速提升并逐渐巩固ꎬ在民族交往中民族分界意识也随之凸显ꎬ进而激发其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动力ꎬ产生民族独特的自身发展诉求ꎮ而多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要不断寻求共识和整合ꎬ这一过程会对民族认同族群意识有所弱化ꎬ制约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ꎬ二者之间出现张力ꎬ引起部分民族的心理及行为抵触[4]ꎮ另外ꎬ在我国广袤的边境地区还存在着跨境民族ꎬ跨境民族的族群认同先于中华民族认同ꎬ或就认同度而言ꎬ族群认同高于中华民族认同ꎮ某些跨境少数民族甚至有意无意淡化自己的国民身份ꎬ甚至模糊自己与邻国同族居民的国籍差异ꎬ过于强调民族性特征ꎬ强调自己属于哪个民族ꎬ却不在乎自己属于哪个国家ꎮ当民族意识过度膨胀ꎬ并演变为现实的族群权利意识和利益领土要求时ꎬ民族意识便会替代和超越国家认同ꎮ(三)边境环境安全面临的挑战对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构成威胁当今时代ꎬ国家认同不仅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思想基础ꎬ而且是国家软实力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表现ꎬ对于国家总体实力提升具有基础性作用ꎮ部分国家把别国的崛起视为对自己的挑战和威胁ꎬ通过支持和激化别国的民族分裂活动达到弱化竞争对手的目的ꎮ在国家间竞争和博弈日趋激烈的情况下ꎬ攻击多民族国家ꎬ破坏和削弱其国家认同成为有效遏制对手发展的手段ꎮ边疆独特的地缘属性㊁地域特性和社会治理生态等又为分裂活动提供了生存空间和现实可能ꎮ对于中国ꎬ西方一些敌对势力抱着旧时代的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ꎬ把我们的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的威胁ꎬ加紧通过各种渠道对我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分化ꎮ在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当今时代ꎬ边疆日益成为大国之间争夺㊁渗透和角力的前沿阵地和复杂区域ꎬ部分西方国家利用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干涉中国内政ꎬ加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ꎮ它们以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㊁地域的独特性及利益的自利性等塑造与强化分裂群体与国家主体之间的认同边界ꎬ否定自身族群认同的从属性ꎮ其通过散布分裂言论㊁诋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形象㊁蓄意挑起各兄弟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㊁鼓动少数民族 独立建国 等手段ꎬ妄图达到分裂肢解统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ꎬ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㊁安全和稳定注入诸多不利影响因素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边疆民族地区部分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㊁中国文化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ꎮ在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ꎬ民族分裂势力的干扰和挑衅已成为阻滞国家认同建设的重要因素ꎮ㊀㊀三、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路径选择(一)以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弥合边疆少数民族心理鸿沟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ꎬ边疆民族地区大多经济发展较慢ꎬ提升国家认同的关键主要是建立和谐富裕的社会ꎬ帮助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经济㊁助力边疆地区去边缘化ꎬ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ꎬ着力弥合因长期区域发展差距过大而产生的心理鸿沟ꎬ减少民族间的隔阂ꎬ这是凝聚人心㊁增进国家认同的基础性工作ꎮ一是充分利用 一带一路 建设ꎬ把边疆民族地区从内地的末端变为开放发展的前沿ꎮ边疆民族地区要制定实施符合当地实际㊁同国家相关规划紧密衔接的经济发展规划ꎬ利用好 一带一路 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难得机遇ꎬ着力培育形成新的发展优势ꎮ二是中央政府及发达省份通过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ꎬ加大财政支持力7边疆与边防研究度ꎬ将优势资源向该区域倾斜ꎬ着力帮助边疆民族地区补齐发展短板ꎬ推进区域发展ꎮ通过为边疆民族地区创设良好的发展平台ꎬ实现民族接近ꎮ以民族接近促民族觉醒ꎬ以民族觉醒促民族发展ꎬ以民族发展促进各民族的进一步接近ꎮ让各民族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ꎬ在交流互动中提升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度ꎮ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ꎬ要着力改善民生ꎬ关键是增加就业和增加边疆地区经济的多样性ꎬ加快落实内地省份援助边疆项目ꎬ促进当地人口就业ꎮ加快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ꎬ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ꎬ帮助边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在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ꎬ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ꎮ三是发展边疆民族地区区域优势产业ꎬ依托该地区独特的民族风格㊁深厚的历史文化㊁精湛的传统工艺ꎬ着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ꎬ培育民族特色支柱产业ꎬ助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ꎮ(二)以培育公民人格增强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多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各民族身份的差异性ꎬ确立超越不同民族㊁宗教㊁语言等多元文化共同体差异的平等的公民身份ꎬ以公民身份连接民族利益共同体与国家政治共同体ꎬ培育公民人格是强化国家认同的首要任务ꎮ对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而言ꎬ其个体是所属民族的一员ꎬ民族属性决定着他在成长中受到所属民族文化传统包括宗教等因素潜移默化的熏染ꎬ养成了对所属民族天然的归属意识和强烈民族赞同ꎮ同时ꎬ边疆地区不同民族成员是拥有共同国籍的公民ꎬ客观要求他们弱化各自的民族特性ꎬ首先以合格公民的身份来参与社会实践ꎬ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经济的运转ꎮ一是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公民意识教育ꎮ因为拥有公民身份并不等于已经具备公民意识ꎬ成为合格公民的关键在于将公民身份内化为国家公民意识结构中的一部分ꎬ使每个公民在心理上认同公民身份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方式ꎮ要引导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将公民身份而非民族身份作为第一认同ꎬ只有少数民族成员拥有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社会身份意识ꎬ才能更有效地遏制膨胀的边疆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的威胁ꎬ消解边疆某些少数民族或跨境民族以族群利益之名对国家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威胁ꎮ要探索民族政策的新思路ꎬ使少数民族成员以公民而非民族身份获得权益和保障ꎬ避免因对民族差异和特殊性的强调使民族分界人为性扩大[5]ꎮ二是引导边疆民族地区群众以平等无差别的公民身份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的共同事业ꎬ是每个公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ꎮ要充分发挥这一共同事业的引领作用ꎬ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彼此虽然分属不同民族ꎬ但是共同的目标与事业使每一个中国公民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ꎬ成为荣辱与共的整体ꎬ要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ꎬ实现自身的价值ꎬ实现认同的统一ꎮ三是培养边疆民族地区公民的国家文化认同ꎮ为了强化国家认同ꎬ需要塑造超越单一民族文化的国家文化ꎮ我国是多民族的集合体ꎬ中国境内各民族总称为中华民族ꎬ因此我们培树的国家文化即中华文化在外延上要融合民族文化ꎬ在内涵上要形成各民族接受的价值观ꎮ通过借助双语平台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ꎬ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公民的汉语水平ꎬ加强边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ꎬ提高少数民族公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ꎻ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ꎬ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ꎬ让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ꎻ紧密依托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ꎬ充分发挥历史传说㊁传统节日以及名胜古迹等的强大功能ꎬ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文化记忆ꎬ通过国家文化的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提升国家认同感ꎮ(三)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挤压民族分裂势力的活动空间民族分裂势力是民族主义极端化的产物ꎬ其分裂活动不仅扰乱边疆民族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秩序ꎬ破坏民族互信民族团结ꎬ威胁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ꎬ引发国家认同及中华民族认同危机ꎬ其制造的恐怖活动和挑起的武装冲突也给地区安全和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ꎮ因此ꎬ中国一贯旗帜鲜明地开展反分裂斗争ꎬ打击民族分裂活动ꎮ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ꎬ世界各国不再是彼此独立的封闭个体ꎬ他们之间紧密相连ꎬ打压民族分裂势力仅靠单个国家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ꎬ需要通过国际合作进行ꎬ特别是对于已经超出主权国家管辖范围的海外民族分裂势力ꎬ更需要依赖国际力量的鼎力支持和密切配合ꎬ构建打击民族分裂主义的国际合作机制ꎬ以国际交流合作的方式共同打击ꎮ一是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反分裂合作条约的制定和签署ꎮ这是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国际合作机制的重要基础ꎮ针对当前活跃在边疆8荣㊀燕: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及对策分析民族地区的分裂势力和分裂活动ꎬ我们应当积极协调国内立法与国际条约ꎬ制定和签署反分裂主义公约ꎬ在反民族分裂的国际合作机制中掌握话语权ꎮ二是更好地利用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区域合作组织在消除民族分裂势力中的作用ꎬ通过双边与多边条约开展反民族分裂的国际司法与执法合作ꎬ实现国际信息的交流和合作共享ꎬ确保及时采取行动有效打击民族分裂势力ꎮ三是通过外交手段加强国际合作ꎬ与周边国家达成反民族分裂的共识ꎬ构建有效遏制境外民族分裂势力进行分裂渗透的良好周边环境ꎬ挤压民族分裂势力的生存空间ꎬ从而弱化并进一步消除他们对边境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的消极影响ꎮ参考文献:[1]暨爱民ꎬ张晓燕.政治合法性建设与国家认同危机之克服[J].教学与研究ꎬ2016(4):67.[2]周光辉ꎬ李虎.领土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构建一种更完备的国家认同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ꎬ2016(7):54. [3]蔡文成.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危机与重构:以国家治理为视角[J].理论探索ꎬ2015(5):73.[4]卢晓莉ꎬ汪钊.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路径分析[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ꎬ2018(1):22. [5]赵颖.基于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ꎬ2011:35-36.(责任编辑㊀刘彦超)NationalIdentityIssueinFrontierEthnicAreas&CountermeasuresRONGYan(ChinaPeople sPoliceUniversityꎬLangfangꎬHebeiProvince㊀065000ꎬChina)Abstract:Nationalidentityinthefrontierethnicareasisanindispensablepartintheconstructionofthemodernna ̄tionalidentityinChina.Itmeansalottothefrontiersecurityꎬtheethnicunityꎬthenationalunityandthesocialde ̄velopment.Duetothespecialgeographicalattributesandtheculturalspecificitiesofthefrontierareasꎬnationali ̄dentityfacesmanychallengesꎬincludingethnicdemarcationꎬbordersecurityꎬaswellastheasymmetrybetweentheregionalstrategicroleandtheexistingmarginalization.Tostrengthennationalidentityamongthefrontierethnicpeo ̄pleꎬasystematicplanshallbebuiltuptobridgethepsychologicalgapthroughbalancedregionaldevelopmentꎬtodevelopthecitizen spersonalityꎬleavingnospaceforethnicseparatistactivities.Keywords:frontierareasꎻethnicgroupꎻnationalidentity9。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历史的演变,民族认同问题成为影响国家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6个不同民族的综合性国家中,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更是必须要重视的。
建设一个多元共存、和谐稳定的社会,必须要在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上下工夫。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研究的意义,首先体现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上。
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导致局部或全国性的动乱和分裂,严重威胁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其次,国家认同问题研究的意义还在于推动民族团结和融合。
随着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利益主体的扩大,社会矛盾和差异已经不仅仅是阶级之间的差距,而是涉及到多种利益和身份认同的复杂问题。
针对少数民族群众认同问题的解决,可以带动民族群体之间的共性和相似之处,加强社会整体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一、加强宣传和教育,增强国家认同感。
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向少数民族群众传播国家文化和价值,推广国家标志和象征,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属于一个伟大的国家,增强民族身份的意识。
此外,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教育,让他们了解和熟悉自己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特点,为少数民族群众的认同感打下基础。
二、加强政策和制度保障,为少数民族提供公正的机会。
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强化民族区域自治和少数民族代表的参政、送教和培训等各种机制,建立和完善稳定的民族政策。
同时,少数民族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应该享有同样的权利和机会,把公正、平等、公平的原则贯穿始终。
三、加强社会交流和互动,深化民族融合。
不同民族之间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和互动,是增进认同感和缩小差异的有效方法。
政府应该在发展多元文化的同时,积极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打造民族融合的平台和机会。
同时,少数民族群众应该也积极融入主流社会,参与各种公益事业和社区活动,促进和谐共处,增强民族之间的信任和感情。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一、背景在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一直是一个十分复杂且敏感的议题。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不断凸显出来,在一些地区甚至演变成了导致民族分裂或冲突的根源。
研究和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意义1.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一旦得不到妥善处理,就可能成为损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因素。
在国家认同问题上取得进展,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2. 促进民族平等和多样性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若能得到妥善解决,将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尊重,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发展。
3. 促进国家治理创新在处理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兼顾各民族的利益和诉求,这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创新,有助于不断完善国家的治理机制和能力。
三、对策机制1.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着力培养全体国民的国家认同意识和责任感,弘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增强各族人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 打造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倡导并营造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积极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3. 推动民族自治和发展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条件和获得感,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
4. 建立民族平等和保护机制建立健全的民族平等和保护机制,保障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平等权利和发展机会,妥善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问题,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5. 加强社会治理和民族政策研究加强社会治理和民族政策研究,深入了解和分析不同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民族工作的机制和体系。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少数民族是国家大家庭中的一部分,他们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之间在国家认同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建设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进国家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的建设意义以及对策机制进行研究。
一、国家认同问题的建设意义1. 维护国家统一:国家认同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国家统一稳固的基石。
建立良好的国家认同是保持国家统一的必然要求。
2. 促进民族团结:国家认同是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之间联系的纽带。
通过加强民族认同的培育和宣传教育,可以实现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和团结合作,促进民族间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3. 促进国家繁荣稳定:国家认同的建设有助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1. 语言文字方面: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交流工具,而主体民族在这些地区的人员普遍缺乏本民族语言基础,双方之间存在着交流不便的问题。
2. 文化传统方面: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但随着主体文化的传播,少数民族群众对自身文化传统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导致文化传统日渐衰退。
3. 教育宣传方面: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主流文化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并行不悖,少数民族群众对于国家认同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三、对策机制的研究1. 加强语言文字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开设主体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育,推广主体民族群众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促进双方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2. 传承和弘扬文化传统: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觉性和自豪感。
3. 加强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教育宣传,深化对少数民族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他们的国家认同意识,增强整个国家大家庭的凝聚力。
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是中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宗教、语言、风俗习惯和艺术等元素,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历史原因、区域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等原因,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遇到了诸多困难和挑战。
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需要加强,下面就对该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强化法律保障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在法律上要予以保护和支持。
应该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立法工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确立保护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政策,保障民族地区文化的表现和发展空间。
要完善相关的执法机构和机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监督和保护。
只有建立起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执法机制,才能切实保障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正常传承和发展。
二、加强文化教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文化教育是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
应该加强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工作,从小学到高等院校,都要设置相关的课程和专业,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语言、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要强化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利用各种媒体和载体,向社会大众传递和宣传有关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要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殊性,避免片面化和简单化的宣传方式,确保文化宣传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只有通过文化教育和宣传工作,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为其传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氛围和条件。
三、加强资源保护资源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
应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需要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利用。
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摘要】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
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和遗产。
必须提升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让更多人意识到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保护工作。
加大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和资源保障,保障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开展跨区域合作,促进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共享资源,共同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
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激发文化创意和创新,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产品和服务。
通过以上建议的实施,将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支持、文化传承、投入力度、跨区域合作、民族文化产业、总结、展望、重要性。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边疆少数民族是中国特有的民族群体,分布在不同的边疆地区。
他们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全球化的影响,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威胁。
许多少数民族的语言、习俗、传统技艺等濒临失传,文化多样性受到侵蚀。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需要加强相关工作的政策支持和实践措施。
只有通过积极的政策倡导和实际行动,才能确保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必须全面了解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及时出台有效的措施和政策,促进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
1.2 问题意识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悠久,但受到外部文化冲击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面临着严重威胁和挑战。
许多少数民族的语言、习俗、传统技艺等文化元素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这种情况引发了社会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担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外部文化的冲击使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侵蚀,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主流文化,导致传统文化逐渐丧失传承和发展的土壤。
保护少数民族问题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保护少数民族问题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引言少数民族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人口占比相对较小的民族群体。
由于种种历史、地理、文化等原因,少数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因此需要得到特殊的保护和关注。
本文将就保护少数民族问题进行探讨,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
问题分析1.少数民族面临的问题少数民族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困难和挑战。
首先,在经济方面,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问题严重,很多少数民族群体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缺乏基本的生活条件。
其次,在教育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导致少数民族群体的整体素质不高。
再者,在文化方面,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威胁,少数民族的语言、习俗、传统知识等正在濒临失传。
此外,在政治和社会方面,少数民族在公共事务参与和权益保障方面存在不平等和歧视现象。
2.问题产生的原因存在少数民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历史原因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在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战争、迁徙、殖民等,造成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了今天的少数民族问题。
其次,地理原因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经济发展困难。
再者,制度原因也是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包括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等不公平的制度设计,导致了少数民族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解决方案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要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首先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战略。
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力度,通过投资、项目扶持等手段,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改善经济基础设施、拓展经济产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同时,可以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上进行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收益。
另外,要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企业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到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产业,促进经济繁荣。
2.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建设要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首先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少数民族作为国家的一部分,其国家认同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也影响着民族和谐、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发展。
在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宗教、语言等因素的存在,往往会导致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认同的问题。
本研究将围绕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展开探讨,力求深入分析其现状和影响,提出解决对策机制,并探讨其建设意义和重要性,以期为构建多民族国家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分析当前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存在的现状和症结所在,提出有效的对策机制,探讨如何建设和加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
通过对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的问题进行研究,旨在帮助国家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推动国家建设和民族团结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研究可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实现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目标。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有效的对策方案和建议,为当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发展。
1.3 研究意义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在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国家发展与稳定。
少数民族群众的认同感不仅关乎其个体身份认同,更涉及国家整体稳定与和谐。
强化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可以提高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加强国家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和谐共处。
加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有利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推动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
研究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的建设意义,不仅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国家和民族团结、稳定与繁荣的必然要求。
通过深入探讨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的建设意义,可以为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国家建设与社会进步。
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边疆少数民族是中国的宝贵文化资源之一,其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俗习惯对于维护国家的多元文化地域特色和促进全国文化繁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边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小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
在此,我将结合我国当前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现状,提出一些关于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为了推动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政策法规。
这些政策可以包括加大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支持力度,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制定相关的文化保护法律,为边疆少数民族提供更多的文化保护方面的扶持和支持。
也需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好每一份文化遗产。
二、加强教育推广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需要加强对其文化的教育推广和传承工作。
可以通过在学校教育中增加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教学内容,举办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活动,开设文化传承班等方式,引导青少年们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培养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利用数字技术手段推广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例如开办网上文化课程、举办文化节庆活动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
三、加强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是由一系列传统技艺、手工艺和民间传统文化组成的,这些传统技艺和手工艺作为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向手工艺人员和传统技艺传承者提供技能培训和经济扶持,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技艺。
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传统技艺的发展和传承,例如建设数字化传统技艺展示平台,利用互联网传播传统技艺文化等方式,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是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发展方向,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推动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祖国2019.5.上|高等教育|摘要: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未来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生力军和主要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直接影响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和边疆的稳定、和谐发展。
新形势下如何培养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提出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李铁一、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性云南省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越南、老挝、缅甸三个国家接壤,16个少数民族世居在边境上。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到高等学校学习。
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因为其生活的地域条件、文化背景不一样,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跟其他民族的文化也不尽相同,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存在很大的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未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骨干力量,在未来民族区域的社会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是否能够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否能坚守爱国主义理想,是否形成对中国民族的认同,是否形成对国家的认同感,不仅关系到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民族关系的和谐,还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的指导之下,对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对促进边疆各民族之间的繁荣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从广义来说,民族认同是指公民对于一个主权民族国家的认同,即国民认同;从狭义上来说,民族认同是同一群体民族成员特有的对本民族认同感和感情依附的心理特征,是强调对本民族共同语言、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精神信仰等多方面综合的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和民族身份认同。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的存在意义和对策机制的研究,对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的存在意义在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一个国家由多个民族组成,民族认同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如果少数民族群众在国家的认同感不强,他们可能会感到被边缘化或忽视,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乃至分裂和冲突的产生。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的对策机制研究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通过了解和研究群众的认同问题,政府可以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机制,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诉求,促进他们的参与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对策一:建立跨区域、跨民族的文化交流和交流机制。
通过组织文化活动、民族艺术演出、展览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各民族之间更多地了解、尊重和包容彼此的文化。
对策二:加强教育体系中的多元文化教育。
在教育体系中加强对各民族历史、文化和传统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增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对策三:完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多数少数民族群众集中于边远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欠发达。
通过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民族地区的交通、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水平。
对策四:加强少数民族群众的权益保护。
加强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各族群众的福利水平,保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加强民族地区社会治安维护,打击各种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破坏和挑衅的行为。
边境牧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
边境牧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边境牧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当前,中国正处于新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边境牧区的发展问题对于国家的整体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边境牧区特别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和谐与共同发展更是摆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了迫切的现实问题。
一、边境牧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1. 民族认同感不足边境牧区各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认同感普遍较低。
这主要与区域历史、民族文化差异等因素有关。
在历史上,这些地区多次发生过民族矛盾和冲突,导致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和疏远。
与此同时,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各民族对于自己的民族身份认同度也不够。
2. 经济发展不平衡边境牧区多为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给各民族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经济不平衡不仅加剧了各民族之间的差距,也增加了民族之间的冲突和隔阂。
3. 文化传承和交流不充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相对不足,文化传承不充分。
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
这种文化分化导致了边境牧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畅,难以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共同体意识。
二、边境牧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1. 加强宪法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宪法和法律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
通过宪法和法律的教育,各民族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和义务,形成对共同利益的认同。
此外,还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民族和谐发展。
2.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着重培养各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加强对各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各民族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
同时,也要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公共活动、文化交流等方式加深彼此了解,消除彼此的误解和偏见。
3. 推动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边境牧区各民族发展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之一。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在多民族国家中,存在着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认同的问题。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提高国家整体发展水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有效的对策机制。
1. 促进社会稳定: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不足,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局面。
加强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有助于增强社会稳定性,减少民族矛盾和社会冲突。
2. 加强民族团结:多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的合作与团结至关重要。
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不足会导致民族之间的分歧和隔阂。
加强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有助于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实现多民族共同发展。
3. 提高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当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不足时,他们可能会对国家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无法发挥应有的力量和作用。
加强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对策机制的建立1. 提高教育水平:通过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水平,培养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
可以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和法律的教育,培养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意识。
2. 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的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少数民族群众传递国家发展的信息和成就,增强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 加强民族交流与合作:通过加强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彼此的了解和认同。
可以组织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加强少数民族群众与主体民族之间的互动,增进交流与合作。
4. 推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加强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
通过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获得感,增强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5. 公正合理的政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政策制度,保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增强他们对国家的信任和认同。
要确保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公正合理,确保各个民族群众的平等权益。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摘要:在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不仅关系着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利益,也牵动着少数民族的民族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
开展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的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引言二、建设意义1. 维护国家统一。
保持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前提。
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程度越高,就越能够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为国家的发展稳定做出贡献,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
2. 促进民族团结。
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是维系不同民族之间团结的纽带。
只有当不同民族群众都对国家有着共同的认同,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3. 增强社会和谐稳定。
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程度越高,就越能够融入主流社会,与其他民族群众和谐相处。
这样能够减少种族冲突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三、对策机制1. 加强教育宣传。
利用教育平台宣传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
建立全民教育体系,推动国家民族政策的广泛宣传,培养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 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国家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加对国家的认同感。
3.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加强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认同。
组织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增强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认同感。
4. 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参与感。
鼓励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活动,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建立良好的社会机制,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四、结论。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引言少数民族是国家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存在与发展对于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现实中少数民族群众在国家认同方面常常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以寻求有效的对策机制。
一、国家认同问题的建设意义1. 社会和谐与稳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和谐与稳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对于少数民族群众来说,其国家认同的建设与巩固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保障。
只有让少数民族群众感到自己是国家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团结,避免民族矛盾和分裂的发生,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
2. 文化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群众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这些文化资源是国家宝贵的财富。
国家认同的建设意义在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得这些独特的文化不被遗忘,而是被传承和发扬,丰富了国家的文化多样性。
3. 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少数民族地区通常是国家的边远地区或者是相对贫困的地方,而少数民族群众的稳定和发展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认同的建设可以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国家的发展进程,实现经济的共同繁荣和民生的共同改善。
二、国家认同问题的挑战与矛盾尽管国家认同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现实中少数民族群众在国家认同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与矛盾:1. 文化冲突与融合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和习俗与主体民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文化冲突和融合的问题。
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在融入国家主流文化时可能面临文化认同的困惑,导致文化认同的失衡和矛盾。
2. 社会地位与民族认同少数民族群众在社会地位和民族认同方面常常存在着矛盾。
一方面,他们希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公平和尊重,他们也希望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民族认同,这种矛盾常常使得少数民族群众感到困惑和不满。
3. 教育与传统价值观教育是国家培养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然而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的传统价值观与主流教育存在差异,使得他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常常面临文化认同的困惑和挑战。
边疆少数名族认同的挑战、对策与意义
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对策杨玲摘要: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从而保持国家认同在认同序列上的优先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面临着诸如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基础教育薄弱、现代化冲击、民族政策负面效应、境外势力渗透等重重挑战,急需从培育普适性公民文化、转变边疆治理思路、调整民族政策取向、拓展利益表达渠道、强化国族认同等方面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关键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认同性危机;国家认同建设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是一个政治概念,是边疆的少数民族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国家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等的评价和情感。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构成十分复杂,在边疆———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国家版图的边缘区域,更是政治主权和文化意识形态相对薄弱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边疆长期聚居的少数民族因其成长于特殊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有着与生俱来的族群认同,同时又由于共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共同政治屋顶之下,也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它是人为建构起来的,是我国在边疆地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和国家维系自身的统一性与持续性的重要保障。
边疆少数民族的认同状况尤其是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相互关系格局,对国家的政治稳定、边疆安全和国家统一都具有十分重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一、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的意义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总是处于动态的变迁之中。
但在现实中常常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是在边疆少数民族的认同关系中,呈现出国家认同增强而族群认同弱化的趋势和现象;二是出现边疆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增强而国家认同弱化的征兆和趋势,即出现国家认同的危机。
前一种情况为进一步巩固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即在边疆那些族群认同高于国家认同的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对策少数民族中,当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或发生直接冲突的时候,民族利益就可能被少数民族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如果少数民族的民族利益不能得到及时回应或满足时,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逐渐凸显。
本文将探讨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的建设意义以及对策机制的研究。
一、问题概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种原因,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认同存在一定的问题。
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是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
二、建设意义1. 维护国家统一: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是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
强化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有助于凝聚民族团结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3. 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是国家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加强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三、对策机制1.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少数民族群众的权益和地位,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
2. 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受教育水平,加强国家意识的培养。
3. 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
制作宣传片、举办展览等方式,让少数民族群众了解国家的发展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成果。
5. 持续加强民族团结:加强各族人民的交流互动,增进了解和友谊,减少误解和偏见,增强民族团结,推动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
四、结论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的建设意义在于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宣传力度、推动经济发展和持续加强民族团结等对策机制,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对策杨玲摘要: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从而保持国家认同在认同序列上的优先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面临着诸如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基础教育薄弱、现代化冲击、民族政策负面效应、境外势力渗透等重重挑战,急需从培育普适性公民文化、转变边疆治理思路、调整民族政策取向、拓展利益表达渠道、强化国族认同等方面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关键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认同性危机;国家认同建设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是一个政治概念,是边疆的少数民族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国家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等的评价和情感。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构成十分复杂,在边疆———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国家版图的边缘区域,更是政治主权和文化意识形态相对薄弱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边疆长期聚居的少数民族因其成长于特殊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有着与生俱来的族群认同,同时又由于共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共同政治屋顶之下,也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它是人为建构起来的,是我国在边疆地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和国家维系自身的统一性与持续性的重要保障。
边疆少数民族的认同状况尤其是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相互关系格局,对国家的政治稳定、边疆安全和国家统一都具有十分重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一、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的意义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总是处于动态的变迁之中。
但在现实中常常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是在边疆少数民族的认同关系中,呈现出国家认同增强而族群认同弱化的趋势和现象;二是出现边疆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增强而国家认同弱化的征兆和趋势,即出现国家认同的危机。
前一种情况为进一步巩固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即在边疆那些族群认同高于国家认同的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对策少数民族中,当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或发生直接冲突的时候,民族利益就可能被少数民族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如果少数民族的民族利益不能得到及时回应或满足时,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消极意义而言,这就凸显了我们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必要性。
从另一方面来看,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积极意义。
第一,有利于国家法律和政策在边疆地区的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在边疆地区的贯彻执行是中央在边疆保有政治权威的体现。
如若边疆少数民族出现国家认同危机,那么国家政权的权威必会面临巨大挑战。
不仅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的贯彻和实施会遇到重重阻力,而且法律和政策很可能被误解或有意曲解,由此增大法律和政策贯彻与实施的行政成本,甚至直接导致国家法律的权威完全让渡于少数民族的传统性权威,从而消解国家权威,致使边疆民族地区出现国家权力真空[1]。
第二,有利于推动边疆各民族的融合民族融合是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自觉地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政治共同体的精神基础。
而要实现民族融合的关键就是促进各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的融合,也就是增加少数民族对国家的文化认同[2]。
如果边疆少数民族出现国家认同危机,少数民族就会淡化对国家的文化认同,甚至抵制国家主流文化的传播。
这就会导致狭隘民族主义的滋生和传播,妨碍各民族的大融合。
第三,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社会秩序与政治统一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优先于国家认同的情况下,边疆少数民族在遭遇各种现实利益冲突时,就会有意将一般性利益冲突与民族关系纠结起来,使问题的处理变得盘根错节,极大地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甚至可能直接威胁到边疆的稳定[3-4]。
同时,在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不断被强化的的情况下,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和情绪就会获得滋生和传播,如果被不怀好意的分裂分子蛊惑和煽动,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思想和情绪就可能迅速蔓延,分裂主义的思想和运动就可能乘势而起,这必将严重地威胁国家的政治统一[5]。
所以,无论从国家认同危机的消极意义而言还是从国家认同建设的积极层面来说,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设。
事实上,如何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尤其是维护国家认同在少数民族认同结构中的优先地位,既是边疆治理面临的重大课题,更是建设强大民族国家的根本任务。
二、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挑战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都保有对国家的基本认同,这是我国政治统一的心理基石。
但具体来说,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在其认同结构中的序列、程度和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甚至各少数民族的内部支系及成员之间的认同也千差万别,都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
不过,种种迹象表明:随着国内外各种影响因素的急剧变化,边疆部分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极度高涨,国家认同渐入不断弱化的困难境地,这为我们进行国家认同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第一,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虽然经济发展不是一把“万能钥匙”,不一定能有效提升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促进民族与国家的有机组合及协调发展。
因为诸如新疆的民族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来的冲突正是在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变得紧张起来的。
不同民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有所不同,而一些致富的少数民族精英可能提出更高的利益诉求,当这种利益诉求不能得到及时回应和满足时,就会促成国家认同的流失[6]。
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边疆不仅是地处国家的边远地区,也是经济福利辐射的边缘区。
虽然改革开放以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部分民族社会直接从原始社会“跨越式”地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可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却十分显著,其经济发展明显处于依附的、不平等的地位。
这种经济发展不平等极易诱发少数民族的心理失衡,特别是处于边境地带的跨界民族,因其长期保持着跨国民族的交往,如果因其中国公民的特殊身份而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与邻国边民比较上处于明显劣势时,就会导致少数民族产生一种心理的剥离感,极易造成国家认同危机[7-9]。
第二,基础教育的滞后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非常薄弱,教育水平相当落后,甚至边疆民族地区的一些教学点的教师竟没有具备高中文凭,不会讲普通话,其教学质量备受质疑,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辍学率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线上,大量学生都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同时,在边疆多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中,一些地区试点推行以少数民族文字编写的教材进行授课,这一举措无疑有益于少数民族文字的传承,但是,由于边疆地区的教育水平本已落后于中东部地区,课业学习负担已然繁重,增加少数民族文字的学习无异于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课业负担,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未来的升学起到一定程度的阻滞作用。
上述两种情况都致使边疆新一代少数民族不能便利地融入主流的公民文化中,促使少数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缺乏共同的交流平台和话语体系,心理的疏离感自然就会得到强化。
特别是当少数民族部分群体试图进入主流文化社会而又被排挤时,他们就会主动回到民族群体中寻找心灵的宽慰。
这种现象如果持续地发展,就会导致边疆少数民族对国家的疏离感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就会逐步降低。
第三,现代化的冲击“现代性意味着稳定,而现代化意味着不稳定。
”[10]伴随现代化而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演进,虽然更加地畅通了边疆少数民族融入中心领域和主流文化的渠道,但同时又矛盾地产生了边疆少数民族与外部的政治社会体制疏远的潜势,甚至伴随着他们参与中心区域发展的期望不断增高而更加强烈。
边疆少数民族在进入现代化阶段之际,不断感受到自身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解体的危机,从而产生了一种对外来先进文化一体化的情绪化抗拒。
强烈的族群认同也就自然成为渲泄痛苦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
结果,为保持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纯洁性、连续性及优越感,形成了对民族同一性的强烈追求———“尽管多民族国家的中央政府力图把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在尽可能广泛的意义上传输给全体国民,但这种理想在中央政府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外的一些边缘地区总是难以实现……日后的外来因素即使在构成对边缘文化自下而上的危险的同时,也作为一种刺激,促进边缘地区民族集团采取相应的集团行动来保卫传统文化和地方惯例。
”此外,伴随着现代化的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就是“族群民族主义并没有伴随着政治与经济发展而枯萎。
实际上,高度的政治参与与迅速扩展的CNP 常常在给予民族主义集团新生活的同时,使得他们更加寻求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因此,现代化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尤其是国家的边疆多民族地区,较容易催化其内部民族的分离倾向———因为现代化的过程也许对于此民族团体是有利的,对于另一民族团体可能就是不利的。
这些不同影响往往激起某些民族团体有遭受相对剥夺的感觉,这种感觉又因为现代传媒技术而得以扩大。
民族团体间的隔阂随之加大,最后必然导致国家认同的弱化。
第四,民族政策的负面效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取得了国家意志的形态。
但是,民族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没有改变,仍然基于对少数民族同情、关心、帮助甚至是还债的心理来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具有明显的“民族主义”价值取向。
首先,国家仿效苏联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
被确认的少数民族,都获得了法定的族称、法定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以及国家通过法律和政策赋予的各种权利。
于是,少数民族的种类、数量、名称以及族际界限也就制度化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界别意识得以强化;其次,国家出台并实施了一批帮扶少数民族发展的民族政策,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
但也促成了以民族身份为资源的利益抱团,促进了少数民族从民族利益的角度来认识民族与民族的关系、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从而加强了民族间的分界意识。
近年来兴起的民族文化热和民族文化产业热,对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弘扬,不仅营造了浓厚的民族文化环境,也激发了少数民族的民族自豪感,促进了族群认同整体性的增强及民族意识的不断增长,从而在一定程度改变了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之间的关系格局。
第五,境外环境特别是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在复杂的边疆环境中,一方面,国家的一些边疆照顾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落实,很多惠民政策未能及时惠及边疆少数民族,使其国民意识有所消减,而邻国则采取了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吸引我国边民,这对边民的国家认同造成了消极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境外的敌对势力通过削弱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来达到其分裂中国、破坏我国建设和发展的努力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他们在我国边境地区开展了各色各样的宣传和渗透活动,许多慈善活动、传教活动还有赌博活动的背后常常隐藏着险恶的政治用心,这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三、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对策尽管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国家认同危机,也采取了各具特色的方式来进行国家认同建设,他们中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了,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探索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国家认同建设的道路上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模式,我国必须根据所处的具体情况来探索强化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的有效路径,妥善地解决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危机带来的问题,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