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导学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观察”为主题,包含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习作:写观察日记”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文章,就是通过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调动不同感官来进行连续观察,记录变化。
本单元的习作是写观察日记,写一写你在认真观察后发现的事物的特点及变化。
叙述时要做到语言精练。
“语文园地”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通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的不同;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积累有关气候的谚语。
教学目标1.会认24个生字,读准“降、曲”2个多音字,会写4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3.背诵古诗,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4.学习认真细致的观察,并把观察结果准确地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1.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片段。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3.《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了解本班同学的视力情况并分析原因,交流如何保护视力,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4.学习观察日记的写法,并把观察对象变化的部分写具体。
单元课时分配9.古诗三首………………………………………………………… 3课时10.爬山虎的脚………………………………………………………2课时11.蟋蟀的住宅………………………………………………………2课时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4课时主备人:索良敏9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暮、瑟”等6个生字,掌握“降”这个多音字,会写“暮、吟”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
默写《题西林壁》。
3.学习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第三单元导学案
10.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课文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2、重难点本课的学习重点认真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
难点是理解文中的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课前准备:课前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课上与同学交流。
一、预习导航:1、课文导读“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正因为有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新中国的诞生,今天让我们再一次掀开历史的尘封,走进作品当时的岁月,感受李大钊同志被捕后倍受酷刑,但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①、首先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理解难懂的句子。
②、接着整体感知课文,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③、在初步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后再细读课文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把自己读后的感受写在课本的空白处,读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们交流。
④、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一下文章的写法。
⑤、完成基础达标的内容。
2、基础达标(1)、看拼音写词语。
Jūn fá jiān ruì kǒng bù fěi tú( ) ( ) ( ) ( ) shū jí chōu tì mó guǐ kù xíng ( ) ( ) ( ) ( ) (2)、填写查字典的有关情况。
“魔鬼”的“魔”字是结构,应该查部下。
“魔”可以组成词语()、()。
(3)、从课文中找出和下面的句子照应的句子。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
②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部编人教版八上语文 导学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整体学习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把握它们的读音和意义;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虚词和句式,把握它们的用法。
2.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美丽的山川景色,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自然,融入自然。
《三峡》2课时《短文二篇》2课时《与朱元思书》1课时《唐诗五首》2课时1.主题延伸本单元所选课文大都是以抒写自然景色为内容的古代诗文,因此宜充分寻找各课的教学资源,借助图片、音像等使学生对课文有直观认识,把书面语言形象化,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古诗文教学尤其重视诵读训练,因此本单元宜以训练学生学习诵读的基本技能为主,以读代讲,从而达到理解、品读、鉴赏的目的。
落实古诗文中的词句理解依然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难点,不能放松。
基于学生目前普遍对古诗文的释词译句感觉枯燥无味的情况,宜着重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大胆放手让他们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自行翻译,教师无须逐字逐句讲解,避免一言堂的情况发生。
为了全面了解作家作品,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做到“立体的懂”,而不是“平面的懂”。
2.授课技巧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名篇。
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之情。
这篇文章适合反复朗读,在读中感知、品味、体会。
学习字词时,注意文言知识的分类掌握,譬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齐梁时的思想家陶弘景的一封回信。
文章短小精悍,蕴涵的思想却比较深刻。
要让学生从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可采用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借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来完成教学任务。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第三单元导学案课题:观察小药箱学习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第38页的例1。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小药箱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的观察,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能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不同的形状。
学习难点:辨认从各个不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学法指导:观察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盒子、挂图等。
导学过程:一、诗歌导入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同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这里,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观察。
如果观察长方体又会有什么结果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二、合作探究将学生分为四至六人一小组,每小组一个鞋盒。
将鞋盒放在课桌中央,让学生观察,并说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哪几个面?1. 站在不同位置观察鞋盒,可以看到几个面呢?2. 我发现:不管站在哪一个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个面。
三、实践出真知(1)分别从正面、左侧面、上面鞋盒,看一看能看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把自己看到的图形画在下面。
从正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2)让学生分别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与小组内成员交流各个面都有什么?(3)从后面、右侧面和下面看鞋盒,看一看能看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我发现:从()面和()面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是一样的,从()面和()面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是一样的,从()面和()面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是一样的。
我知道:(1)观察时,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
(2)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观察者而言的。
2、出示例1的3张图片,让同学说一说这3个同学分别是从哪面看到的?在书上填一填,集体订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导学案一、课前导学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它们在物质世界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深入了解分子和原子的特性和性质,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本导学案将帮助我们回顾、巩固和拓展我们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掌握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了解原子的稳定和不稳定状态。
三、导学内容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形成的复合粒子。
分子和原子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个分子都是由一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
例如:一个氧气分子(O2)是由两个氧原子(O)组成的。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分子是原子的集合体,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它包含了物质的所有性质。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是不可再分的。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带负电。
原子的稳定性原子将尽最大努力使其外层电子填满,以达到稳定状态。
填满外层电子壳的原子是稳定的,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而外层电子壳不满的原子是不稳定的,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四、思考问题1.分子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什么是原子的稳定状态?3.为什么原子会追求稳定状态?五、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的特性和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属性和行为。
深入了解分子和原子的结构与性质对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课后作业1.列举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
2.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发生后,物质的性质会发生变化?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回答。
完成以上课后作业后,请同学们提交作业,并准备好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参考答案: 1. 氢元素(H)的原子结构:原子核中有1个质子、0个或1个中子,电子层中有1个电子。
氧元素(O)的原子结构:原子核中有8个质子、8个中子,电子层中有2个电子。
第三单元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编写者李秀玲执教者执教时间2013年月日星期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学科数学册数四年级下册单元第三单元课题加法交换律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能力目标: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德育目标: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正确计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目标自学复习导入1. 37+22 = 28+15 = 74+16 = 150+90 =43+59 = 280+310 = 0+150 = 82+18 = 2. 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上面的口算题属于运算。
3.在32+74=106中,32、74和106分别叫做什么数?4. 32+74=106 74+32=106 可以写成74+32○32+74自学提纲观察27页情景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1.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2.观察以上两个算式,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计算结果怎样?那么○里填什么符号?40+56○56+403.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二)合作互学1.观察74+32○32+74这个等式,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
+ = + + = +2、观察这些例子,思考、分组讨论:每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你发现了加法的什么规律?3、用一句话概括这个规律。
4、怎样表示任意的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呢?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
(三)质疑导学(总结提升)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300 + 600 = + + 65 = + 35α + = 10 + 甲 + = 乙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两个加数,不变,这叫做加法。
2、今天我学会了(四)反馈测学达标检测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230 + 420 = + + 100 = + 3727 + 19 = 19 + 262 + 110 = +C + 5 = 5 + + b = +2、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①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②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传世。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③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④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边塞诗人。
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戌思归的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诗也不乏名篇。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江南逢李龟年》:江南,这里指湖南一带。
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安史之乱后,杜甫流落到江南一带,和同样流落在此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频繁相见和唱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长方体正方体[1]
三、长方体正方体3、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 用这样的正方形围成一个正方体, 这个正方体的棱长和是( )厘米。
4、分一分, 填一填。
上图中, 平面图形有( ), 立体图形有( )。
【设问导读】阅读课本39页例3。
1.看一看, 填一填。
2.画法分析。
(1)从前面看到的图形是由( )个正方形相连组成的, 其中左边有( )个正方形, 右边有( )个正方形, 画出来的图形是( )。
(2)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由( )个正方形相连组成的, 其中左边有( )个正方形, 右边也有( )个正方形, 画出来的图形是( )。
(3)从侧面看到的图形是由( )个正方形相连组成的, 其中左边有( )个正方形, 右边有( )个正方形, 画出来的图形是( )。
3.正确解答。
从前面看到的图形 从( )看到的图形 从( )看到的图形【自学检测】【巩固练习】1、 请指出从前面、右面、上面看到的相应的图形。
123456798我从前面看。
根据下面的立体图形,指出从前面、上面和右面看到的相应图形,并填一填。
( ) ( ) ( )图1 图2 【拓展练习】 下面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 与3号面相对的是( )号面。
2.填表。
(单位:dm ) 图1 图2下面的面积(dm 2)后面的面积(dm 2)左面的面积(dm 2)教 师 课 后 反 思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一) 课 型 新授课教学时间 1课时学习1.理解物体表面和表面积的含义, 以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
2、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会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4 32 165 6 42333【自学检测】1.在我们的生活中, 以cm3作单位的物体有(), 以dm3作单位的物体有(), 以m3作单位的物体有()。
2、说一说, 在生活中, 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m3, dm3, cm3作单位?\\3.在体积小于 1cm3 的物体下的方框里画“√”, 大于 1cm3 的方框里画“△”。
第三单元 学写文学短评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细品诗家之语,学写文学短评——第三单元写作任务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文学短评的定义与特点;2.围绕第三单元诗歌,理清文学短评的写作思路;3.尝试写作文学短评段落。
【导学过程】导入:对比阅读,明确文学短评与读后感的区别材料一:一首《归园田居》让我思绪万千,依稀看到一位老者踏着田陌缓缓而归,衣袂飞扬,两鬓繁霜,在官场沉浮蹉跎了半生,终于顺从了本性归问内心所向的草木丘山。
开荒南野,方宅十亩,草屋八九,生活简朴清贫,却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安宁。
陶渊明就是那个人命危浅的时代里一只暮月的倦鸟,一尾孤独的游鱼,一棵高傲的青松,他勇敢地归于田园,找到了灵魂的归宿。
而我们呢?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浮华喧器的时代里,在这样人潮涌动的快节奏都市中,我们在其中挣扎着流浪,又到何处寻得灵魂的归宿呢?材料二:《声声慢》最大的成功,在于叠字的巧用。
篇首三句十四个字,连用叠字,实分三层,由浅而深,含意深刻,韵味十足。
“寻寻觅觅”劈空而来,侧重写行为,恰当地表达了词人当时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
“冷冷清清”侧重写状态,是闺房独处清冷环境的描写,又是她抑郁寂寞的心态描写。
“凄凄惨惨戚戚”着重描绘内心感觉,是悲凉心境的形象化描写。
叠字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丰富了语言的含意,突出强调词人的悲愁。
材料三:周郎,东坡心中的“梦”——《念奴娇·赤壁怀古》衬托手法的运用东坡游赤壁,于“如画”江山中怀古之“豪杰”,创造出了周瑜这一“羽扇纶巾”的英雄形象;周瑜是东坡心中的“梦”,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东坡是如何塑造周郎这一艺术形象的?又是如何以周瑜抒发自身感怀的呢?我们探讨这两个问题。
以壮景衬英雄。
词上片写景,开篇“大江东去”与后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起”一起,构铸出一幅雄壮开阔的图景。
“石”是“乱石”,表现山石的陡峭,一个“穿”字,写出山直插云霄的气势,给人以动感;“涛”是“惊涛”,拍击江岸,“卷”出“千堆雪”——“千堆雪”,是以静写动,写出白浪花之巨大,突出“惊涛”之有力与“乱石”之屹立不倒。
六上第三单元导学课教案
六上第三单元导学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课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学习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等。
三、学法指导
1. 课前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带着问题听课。
2. 课堂听讲: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掌握重点和难点。
3. 课后复习: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练习和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组合作: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互相学习和帮助。
5. 自主探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四、学习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呈现新知:通过实例、演示等方式呈现新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3. 互动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4. 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练习和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
1. 总结本节课的得失,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今后改进。
2.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三年级英语第三单元导学案阳光课堂
导学案第一部分:导学目标1. 了解单元主题本单元主题为“阳光课堂”,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将了解关于阳光、天气和季节的英语词汇,并能够表达自己对阳光和天气的看法。
2. 掌握单词和短语学生将学习并掌握与阳光、天气和季节相关的英语单词和短语,如sunshine, weather, spring, summer等。
3. 进行口语表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描述自己对阳光和天气的感受,以及对不同季节的看法。
第二部分:自主预习1. 根据所学的英语词汇,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
2. 请尝试用英语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季节,并说明喜欢这个季节的原因。
第三部分:课堂学习1. 听力练习老师将播放一个关于阳光和天气的对话,学生需听清楚并回答相关问题。
2. 词汇学习学生将学习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并进行朗读和记忆。
3. 句型学习学生将学习描述天气情况的常用句型,并进行练习和模仿。
第四部分:课后作业1. 完成单词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2. 写一篇短文,用英语描述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并说明喜欢这个季节的原因。
3. 练习常用句型,描述今天的天气情况,并将句子录音。
第五部分:拓展练习1. 列举出至少五个与阳光、天气和季节相关的英语词汇,并用这些词汇造句。
2. 和同学一起进行角色扮演练习,模拟对天气进行交流的对话。
3. 自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国家不同季节的天气情况,用英语写一个简短的小短文来描述。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对阳光和天气的英语表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第一部分:导学目标4.理解天气和季节本单元主题为“阳光课堂”,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将了解天气和季节的变化对生活产生的影响。
并能够对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常活动有所了解。
第二部分:自主预习3. 请回答以下问题: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为什么?4. 你认为在不同季节你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第三部分:课堂学习4. 阅读理解老师将教授有关天气和季节的相关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供学生回答。
《第三单元》导学案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学法指导: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并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获取有关知识。
)目标评价课型把握确切,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结构清晰严谨、有节奏,教师“主导”作用明显。
媒体使用适时适事,效果显著。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写作背景】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所以他的文章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春》是风格演变特别明显的篇目。
二、导入新课一.导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的,每个季节都有她独特的魅力,不少的作家用他们那颗敏锐的心灵记录下了他们心中的四季美景,今天我就要带同学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心中的春天——板书课题《春》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这是一篇写春的优美散文,走进课文,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盎然所激动。
春,会在我们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要求做到:1、读音正确,声音洪亮;2、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多;3、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
《第三单元》导学案
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4、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学习重难点: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学法指导: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并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获取有关知识。
)目标评价课型把握确切,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结构清晰严谨、有节奏,教师“主导”作用明显。
媒体使用适时适事,效果显著。
学习过程:第一教时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导学案
第三单元导学案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21——22页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学习重难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2)培养估测方法。
三.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四.学前准备:卷尺和测绳五.学习时间:一课时六.学习过程:课前学案自学:一、自主学习我能填1、我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和()2、我知道1米=()厘米3、我能填:2米=()厘米300厘米=()米5米=()厘米认识毫米:1、我估计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厘米,宽大约是()厘米,厚大约是()厘米。
2、我用直尺实际测量出数学书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厚是()厘米。
3、读教材第21-22页,理解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应该用作什么单位。
4、完在教材第3页的“做一做”。
探究1毫米的长度1、数一数直尺上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小格?1小格就是1(),1厘米里面有()个1毫米,得出1厘米=()毫米。
2、体验1毫米的长度(1)拿出1张IC卡,估一估,厚度大约为()。
(2)量一量,IC卡的厚度是()。
(3)比一比,先用食指和拇指捏住IC卡,然后抽出。
(食指和拇指间的宽度就是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4、我知道生活中()这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课中1.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要求: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每个题有中心发言人,其他人补充。
发言要有顺序,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划下来。
2.班内展示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言人,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点拨。
第三单元(导学案)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第三单元(导学案)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和文化成就。
2.能够读懂古代生活相关的文字,并能进行简单的阅读理解。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课前导学
在正式学习课文之前,让同学们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思考以下问题:
1.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文化成就?
2.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科技发明?
3.古代生活和现代生活有什么不同?
三、课文阅读
课文简介
本单元的课文为《盘古开天地》。
课文阅读策略
在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时,同学们可以采用以下阅读策略:
1.先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和基本结构。
2.重点阅读文章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捕捉关键词汇。
3.针对关键词汇进行精读,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课文理解
1.盘古是谁?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是怎样的?
2.课文中提到了哪些词汇和成语?它们的意思是什么?
3.你认为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有什么寓意?
四、拓展学习
除了课内学习之外,同学们可以进行以下拓展学习:
1.阅读更多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的文章或书籍。
2.参观博物馆或风景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和背景。
3.观看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或纪录片,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五、学习反思
本单元学习结束后,同学们可以回答以下问题,进行学习反思:
1.你觉得本单元对你最有帮助的是什么?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你会如何继续拓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设计.docx
课题乘法(1•找规律)年级学科三年级数学下册课型导学+展示课时1主备人林金城学习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30—31页。
内容学习1、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目标2、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的乘法练习。
导学具小黑板学习过程环节导案学案学案学生课前结合学习报自主完成,1. 口算40x4=12x40= 300x7=导学课上以二人小组为单位回顾复述自主回顾内容。
2 •说一说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探究法。
1 •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引导学生完成课本30页, 说一同伴说,并根据30页内容回答问题。
2.比较口算方法你会发现什么?互助小组根据你的发现再写出几组算式,3•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合作并计算岀结果。
O教师点拨释疑解难根据16x3=48,你能直接写出右面算式的结果吗?学生仔细观察,小组汇报交流成果16x30=160x3=160x30=16x300=总结方法:归纳总结反馈练习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在计算吋,先取掉末尾的零,用剩下的数字相乘,在得数上补上相同数量的零。
引导学生及时整理数据,并回答问题。
根据24x20=480,育接写出下面算式的结果。
240x20= 240x2=24x200=走进生活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牛完成练习。
每盘能装鸡蛋28个,10盘能装多少个鸡蛋?20盘呢?30盘呢?盘数1102030个数教后反思教学效果测试15X3= 150X30 =15X4= 150X40 =15X6二150X60二15X8= 150X80 =15X9二150X90二课题1•找规律年级学科三年级数学下册课型练习课课时1主备人林金城学习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30—31页。
学习目标1、使学生熟练计算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口算、心算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难点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导学具学习过程环节导案学案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学牛课前自主完成,课上以二人小组为单位回顾右面内容。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
活动一:探究新知,感受对称。
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一家子的呢?
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
活动二:认识“轴对称图形”。
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2.举生活中的例子。
①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那现在你们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平移的例子,并用你的身体演示给大家看?
(先在四人小组里做,让小组的朋友评价一下你做的是不是平移,在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
老师在中间插一些平移的画面,介绍生活中有的平移
②刚才小朋友表演的都是按照一条直线的平移,那还有不按照直线运动的平移吗?(学生上台表演)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活动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活动三:动手实践。
1.完成43页第三题。
【活动方案】
活动一:探究新知,感受对称。
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一家子的呢?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
活动二:认识“轴对称图形”。
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第三单元“四边形”的复习》导学案
姚村镇寨底学区三年级数学导学案课题:第三单元“四边形”的复习主备人:刘见红使用人:刘见红审核人:常玉平学习目标1、复习四边形的种类以及特点、分类。
2、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3、提高估计能力。
重点难点会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自主学习1、本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四边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分类?2、理解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合作探究一、认真读题,谨慎填空1.平行四边形有()条边,它的()边相等,有()个角,()角相等。
2.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比较,()较稳定不易变形,()容易变形,不稳定。
3.()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 )。
4.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 )条边,( )个角。
5.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长方形的()和()6.长方形的周长等于()×(),正方形的周长等于()×()。
7.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2厘米,它的周长是( )。
和它周长相等的正方形,边长是()厘米。
8.一个平行四边形两邻边的和是11厘米,它的周长是()厘米。
9.两个边长是4它的周长是()。
二、反复比较,慎重选择1、下面三个图形中,()不是四边形。
【①② ③ 】2、教室里黑板长大约是4()。
【① 厘米② 分米③ 米】3、平行四边形的()相等。
【① 四条边 ② 四个角 ③ 对边和对角】4、长8厘米,周长20厘米的长方形,它的宽是( )。
【① 12厘米 ② 2厘米 ③ 4厘米】5、 左图甲的周长和乙的周长比,( )。
【① 甲>乙 ② 甲=乙 ③ 无法比较】6、下列3个图形中,每个小正方形都一样大,那么( )图形的周长最长。
【① ② ② ③ ③ 】三、实践操作,大显身手1、在右边画一个同样大的平行四边行。
2、把下图改成平行四边形。
当堂检测归纳总结:本节课我学会了什么?1、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与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和相等吗?为什么?2、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宽6米。
第三单元导学案备课
第三单元解读单元名称:语言的艺术单元教学目的要求:1.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文章不同题材的表达方式。
3.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本单元会认生字11个,会写20个。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表达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5.体会相声的语言的艺术特点。
解决措施: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友感情地读书,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
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劝说”为主题的模拟表演和写发言稿的内容。
“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安排的也是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问题。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收集积累语言。
课题:10《杨氏之子》课型:课时:两课时【学习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 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1.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2.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知识链接】《世说新语》故事两则(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二)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学法指导】1.读顺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3.扩展词语,连词成句。
4.联系上下文理解。
【自主学习】1.读课题理解题目意思。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惠曰禽诣为应3.读准停顿、读通课文。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教学分析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综合练习
班级:姓名:
一、想一想,填一填。
1.最小的两位数与最大的三位数的积是()。
2.38×99的估算结果是()。
3.200个18是(),125的40倍是()。
4.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6小时可行()千米。
5.在○里填上“>”“<”或“=”。
180×5○160×6 47×100○470×10
6.光明小学有789人,大约是()人。
7.在使用计算器时,按ON/C键可以()计算器,按OFF键可以()计算器。
8.37037×3=111111,37037×6=222222,37037×9=(),37037×12=( )。
二、我是小法官。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一定是五位数。
()
2.460与250的积的末尾只有2个0。
()
3.两个数乘积是0,那么这两个数一定都是0。
()
4.204×99=200×100=2000。
()
5.用计算器计算时,如果输入错误,可以按CE键来清除。
()
6.根据99×97=9603,999×997=996003的规律,得出9999×9997=9960003。
()
三、慧眼识金。
1.49×31的积大约是()
A.20000
B.1200
C.1500
2.四年级有301名同学去秋游,每人的车票和门票需49元,他们大约共需()元。
A.12000
B.15000
C.20000
3.下面几组数中,积大于3万而小于5万的两个数是()。
A.936和57
B.390和84
C.311和49
4.在计数器中,下面哪个键可以用来清除数据()。
A.ON
B.OFF
C.SHIFT
四、竖式计算。
304×32 695×24 460×30 5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