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

合集下载

第13课《纪念白求恩》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3课《纪念白求恩》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 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 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 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主要作品有《论持久 战》《为人民服务》等。诗词代表作有《沁园 春·雪》《卜算子·咏梅》《七律·长征》等。他 的主要著作收录在《毛泽东选集》中。
写作特色
这篇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既能使读者由表 及里的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 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此外文章还运 用对比手法,正面介绍和侧面介绍,语言生动简洁, 说服力强。
文章结构
国际主义精神
不远万里来华—— 以身殉职 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自己的事业
毫不利己专门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时代,片面追求金钱、人心浮躁的大背景下,白求恩大夫大公无私的品 质、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同志们的满腔热忱,以及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对矫 正时代风气很有的价值。
பைடு நூலகம்
课后思考
回顾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把白求恩的精神放在第1段,而把其专心业务 、精研技术放在第3段? 一个专心业务、精研技术的人,如果没有进步的政治思想,他可以为反 动的压迫者、剥削者服务,而白求恩是共产主义战士,他把他高明的医 术和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了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进行解放斗争的中国人民。 白求恩的这种国际主义精神特别值得我们肯定与赞美,值得我们学习。 因此,文章首先把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提出来,然后指出他的积极工 作、热爱同志、热爱人民的共产主义品德。
这一段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说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高尚”指人格; “纯粹”指品质; “有道德”指修养; “脱离了低级趣味”指志 趣; “有益于人民”指人生意 义。

2014-2015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风雨》课件3 (新版)新人教版

2014-2015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风雨》课件3 (新版)新人教版

本句运用一些列动词细致地描写池塘里的浮 萍在风雨中被风吹得聚集在一起的情景, 鱼被风雨冲上岸边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 现出风雨的猛烈。
10.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 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 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 一只一只放出去……
2.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 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 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 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本句通过一些列动词描写杨叶、芦苇,在风 的感官去细细的体会风雨来 袭的场面。
3.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 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 软成一堆。 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 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 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1)本句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 象地描写葡萄在风雨中脱落和聚集的情景,生 动形象地表现出风雨的猛烈。 2)运用几个动词生动描写苍蝇在风雨中聚集 的情景,生动表现风雨的猛烈。
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 娘呼“平娃”,理想于顺通; 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 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 心境可见也。
——贾平凹《我的小传》
●凹
āo
◎ 周围高,中间低,与“凸”相对:~凸不平。~透镜。~版印刷(印刷术 之一,与“凸版印刷”相反)。
● ◎ 意同“洼”(多用于地名):大姚凹(在河南)万家~(在云南)碾子~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 陕西丹凤人。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 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 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 品。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 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 正 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 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 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 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 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 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 荣誉奖”。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坚持不懈地植树,最终将荒凉的山区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坚持不懈、勤劳耕耘的力量,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他们在环保意识方面还有待提高,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够让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牧羊人坚持不懈、勤劳耕耘的精神,树立环保意识,增强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情节。

2.难点:分析牧羊人植树成功的原因,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牧羊人的精神品质。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朗读音频,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训练。

2.准备相关环保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荒凉山区和绿洲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让这片荒凉的山区变成了绿洲?进而引入本课《植树的牧羊人》。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结束后,教师简要概括课文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牧羊人的心情和品质。

教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文情境中。

最新人教版(部编)七上语文第13课时名著导读课《朝花夕拾》课件

最新人教版(部编)七上语文第13课时名著导读课《朝花夕拾》课件

七、写情:赞美怀念
《藤野先生》赞美日本 老师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 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 念。
八、阅读计划
全班用两周的时间共同阅读《朝花夕拾》,选择或拟定自己 喜欢的专题。整理阅读笔记。
专题一:最敬重的老师 专题二:感激长妈妈 专题三:……
作业布置
按计划用两周时间读完《朝花夕拾》的十 篇文章,写下阅读感悟。
பைடு நூலகம்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时 名著导读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朝花夕拾》
一、导入新课
读鲁迅先生的书就像品一杯淡雅 的茶,品尝后感觉味道浓郁香醇。认 真阅读,仔细品味,会有很多收获。 让我们共同阅读《朝花夕拾》这本散 文集,与同学分享读书的收获。
二、了解名著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出版于1928年,当时鲁迅先生已经47 岁,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不仅仅是怀 念自己的过去。《朝花夕拾》虽是作 者把自己放回到童年来讲述故事,但 却是以成人的思考来审视童年的生活, 既有对往事的温馨回忆,又有对一些 问题的理性批判。
五、写事:以小见大
《阿长与山海经》中叙述长妈妈的事件: 1.“谋杀”“我”的隐鼠。 2.“切切察察的毛病”。 3.摆“大”字的睡相。 4.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 5.“长毛”的故事。 6.为“我”寻来《山海经》。
六、写人:各具神韵
阅读教材《朝花夕拾》片段 《五猖会》中的父亲——童年的鲁迅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 会时,父亲勒令他背书,这让鲁迅很失落。但是,鲁迅从来没有 指责过自己的父亲,在《父亲的病》中,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 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三、写景:诗情画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 描写百草园的内容,生动形象, 充满诗情画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风雨》同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风雨》同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风雨》同步练习一、单选题。

1.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上的成语,正确的是()汶川地震,举世同悲;,患难与共,尤显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同胞情。

国殇之日,重生之时;中国挺住,四川雄起,愈见华夏儿女的民族魂。

A. 风雨飘摇百折不挠B. 风雨飘摇百炼成钢C. 风雨同舟百折不挠D. 风雨同舟百炼成钢答案:C解析:首先理解四个成语意思,根据语境选择最合适的“风雨飘摇”形容形式很不稳定,“风雨同舟”比喻共同度过困难,结合语境“风雨同舟”更合适。

“百折不挠”无论受多少挫伤都不退缩,“百炼成钢”比喻久经锻炼变得十分坚强,结合语境“百折不挠”更合适。

点评:正确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

2.下列句子,其排列最符合上下文语境的一项是()我们不停为你加油。

因为你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因为你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

我们看着你举起锄头,我们看着你舞动镰刀,我们看着你挥汗如雨,___①____。

我们看着你流离失所,___②___,我们看着你中流击水,我们看着你重建家园。

我们看着你无奈下岗,我们看着你咬紧牙关,___③____,我们看着你笑逐颜开……我们看着你,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我们就是你的一部分。

A.①我们看着你风雨度过②我们看着你谷满粮仓③我们看着你痛哭流涕B.①我们看着你痛哭流涕②我们看着你风雨度过③我们看着你谷满粮仓C.①我们看着你谷满粮仓②我们看着你痛哭流涕③我们看着你风雨度过D.①我们看着你风雨度过②我们看着你痛哭流涕③我们看着你谷满粮仓答案:C解析:①②③分别处于三组排比句中。

每一组排比句都遵循了由“痛苦、付出”到“成功、胜利”的过程,再抓住句中关键词“镰刀”“流离失所”“咬紧牙关”等就可以轻松作出正确的选择。

点评: 读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理解语段中的“你”指灾区人民,也可理解为遭受了灾难的祖国。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质量监管人员的火眼金睛....,总能让刻意伪装的假冒产品一下子现出原形。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13课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13课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13课一、导言在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中,第13课是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文章。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了《泊船瓜洲》这首我国古代诗词的背景介绍、诗词的鉴赏与赏析,还有对诗词的课文理解与感悟等。

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古代诗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课文背景介绍《泊船瓜洲》这首诗词是唐代诗人王安石所作,在诗中,王安石借用瓜洲春色的景观来抒发自己的遐想与感怀。

该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以瓜洲的春天自然景观,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变幻无常、岁月流逝的感慨。

通过对这首诗词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的豪迈和沉郁,了解唐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三、诗词鉴赏与赏析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泊船瓜洲》进行诗词鉴赏与赏析。

学生可以从诗词的意境、格律、用典以及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解读,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与深意。

通过诗词鉴赏与赏析,学生可以提高语文审美能力,培养对诗词的理解与感悟能力。

四、课文理解与感悟通过诗词的鉴赏与赏析,学生可以展开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他们可以围绕诗词的主题、意境以及对人生的感慨等方面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逻辑表达能力,培养写作与表达能力。

五、课文作业老师可以布置相关的课文作业,如针对《泊船瓜洲》的课文阅读与理解题、诗词赏析题、写作题等。

通过课文作业,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六、课文拓展在学习《泊船瓜洲》的基础上,老师还可以拓展相关的课外阅读。

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其他与诗词相关的文章、散文、故事或者其他古代诗词,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的了解与认识,扩大他们的文学视野。

七、总结通过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13课《泊船瓜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诗词的魅力,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精美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精美课件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作者简介
让•乔诺
让•乔诺,法国著名小说家。1895年生于
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家境贫寒。16岁辍学
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24岁时应征入伍, 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 信念。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 《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
2.谈谈你对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的初步 印象。你感觉他有哪些优秀品质是值得 学习的? 点拨:牧羊人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不 图名利、造福人类的优秀品质都值得同
理由。
学们学习。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表格。
层次内容
一访牧羊人 (1913年) 二访牧羊人 (时隔6年) 三访牧羊人 (1945年6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第三单元 · 第十三课
植树的牧羊人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课文导入
中国植树节定于每年的3月12日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课文导入
一片几千公顷的荒山,几十年的时间被一个人一点一点全部栽上了 树,荒山变得有了生机,大家相信这是事实吗?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人物,他或许就是中国的“愚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文章写“我”三次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初识人物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为 感人的情节 ,并说说令你感动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 风雨(余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 风雨(余波)

精读课文 品味语言
阅读第一部分(1-5)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 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 么作用?
比喻 将树林比喻为面团,时鼓时陷,形象 呈现了风的强弱变化,生动的写出了树 林在风雨中摇晃的场景。
阅读第一部分(1-5)
2、圈画出第一自然段中的动词,思考:作者为 什么连用一系列动词?
一连串动词,直奔主题、节奏紧密, 从侧面展现了狂风的巨大威力。有很 强的视觉冲击感。
阅读第一部分(1-5)
3、作者写垂柳、杨叶、芦苇时运用了哪些感官?
运用视觉与听觉,将植物在风中的姿态写的 具体生动,使人全方位感受风雨之态。
4、文章描写了羊怎样的形象?有何作用?
描写羊跌跌撞撞的样子,通过写羊受到 惊吓,表现了风的强劲。
*第13课


贾平凹
【笔顺】竖、横折折/横折弯、竖 、横折、横
● 凹 āo ◎ 周围高,中间低,与“凸”相对:~凸不平。~透镜。 ~版印刷(印刷术之一,与“凸版印刷”相反)。 ● 凹[2] wā ◎ 意同“洼”(多用于地名):大姚凹(在河南)万 家~(在云南)碾子~(在陕西)。 另有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凹(wā)”字也取自此音。
学习目标:
1、了解、领悟侧面衬托手法,感受作 者“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 2、掌握赏析语言的方法,学习多角度、 多种修辞描绘景物的方法。
1.作者名片
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 评价 当代作家,1987年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 奖,1997年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作品 小说集《兵娃》《山地笔记》《腊月·正月》等,长篇
小说有《浮躁》《废都》《白夜》等,自传体长篇小说
《我是农民》等

人教版(2016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版(2016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2)课文结构的分析:指导学生划分文章段落,理解各段落大意,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3)文章主题的领会:深入探讨牧羊人植树行为背后的精神品质,理解作者对这一行为的赞美和传递的积极价值观。
(4)写作手法的运用:学习作者如何运用对比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和环境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举例:如文章中“这片土地曾经是废墟,如今却绿树成荫”,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牧羊人植树带来的巨大变化。
2.教学难点
(1)细节描写的理解:指导学生如何从细节中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如“他的手粗糙,却充满力量”,理解此类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2)对比手法的运用:帮助学生掌握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如环境的前后对比、人物内心的变化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牧羊人植树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主题、对比和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以及牧羊人植树精神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牧羊人植树的精神。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牧羊人无私奉献、绿化环境的精神,激发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将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目标,设计相关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掌握:牧羊人、废墟、顽强、憧憬等,这些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基础,需确保学生熟练掌握。

人教版七上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堂笔记

人教版七上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堂笔记

人教版七上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堂笔记以下是《植树的牧羊人》的课堂笔记:一、生字词1. 字形①手铲铁锨(chān yuān) ��ids壤(rǎng) 筛(shāi)②长条形涟漪(lián yī) 潺(chán) 婀娜(ē nuó)③橡栗(xiàng lì) 慷慨(kāng kǎi) 帐篷(zhàng pen) 贮(zhù) 存④废墟(fèi xū) 坍塌(tān tā) 惊惶(huáng)⑤缝(féng) 溜(liū) 脏腑(zàng fǔ)2. 字音①慷慨(kāng kǎi) 慷慨大方②驿路(yì lù) 古道西风瘦马③废墟(fèi xū) 故宫博物院④坍塌(tān tā) 倒坍⑤缝(féng) 缝合 (fèng) 缝隙⑥溜(liū) 溜冰 (liù) 一溜烟⑦惊惶(huáng) 惊惶失措⑧贮(zhù) 贮存 (chǔ) 贮藏二、文章思路1. 第一部分(1):描述“我”和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

2. 第二部分(2-4):讲述“我”和牧羊人见面的原因。

3. 第三部分(5-7):详细描写了牧羊人的植树过程。

4. 第四部分(8):表达“我”对牧羊人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三、语句理解1. “在普罗旺斯高原,大片大片的空地上还留着大风吹送的沙子,让人眼看着那丰饶的土地变成那荒凉的景象,真让人心碎。

”表达了作者对荒凉景象的担忧与悲伤之情。

“丰饶”与“荒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治理荒漠的紧迫性。

同时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

2. “牧羊人让我喝他的水,我吃了一片面包,他拿出一块干酪,我们便一起享用起来。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牧羊人的热情和友好。

同时表现了“我”对荒漠环境的忧虑和对绿洲的渴盼。

3. “这天夜里,刮起了暴风,这位慷慨的老人被暴风卷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人教版七上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堂笔记中的景物描写及赏析

人教版七上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堂笔记中的景物描写及赏析

《植树的牧羊人》课堂笔记中的景物描写及赏析一、景物描写在《植树的牧羊人》中,作者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以下是对文中一些重要景物的描写及赏析:1. 荒凉贫瘠的土地:文章开篇描述了荒凉贫瘠的土地,这种景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揭示了这片土地的荒芜和荒凉,为下文牧羊人的出现和种树行为做了铺垫。

2. 平静而丰饶的山丘:当读者看到平静而丰饶的山丘时,与前文的荒凉土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突出了牧羊人的辛勤努力和付出,使读者更加敬佩他的精神。

3. 橡树、榛树、山毛榉等树木:文中描述了橡树、榛树、山毛榉等树木的生长情况。

这些树木的茂盛和茁壮成长,展示了牧羊人的辛勤劳动成果,同时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

二、景物赏析1. 对比手法: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荒凉贫瘠的土地与平静丰饶的山丘进行对比,突出了牧羊人的辛勤努力和付出。

这种对比不仅使文章更具张力,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种树的重要性。

2. 生动描绘: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土地上。

这种描绘方式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 象征意义:文中的自然景物不仅仅是对环境的描绘,还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橡树、榛树、山毛榉等树木的茁壮成长,象征着生命的繁衍和自然的恢复。

这种象征意义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和丰富。

总之,《植树的牧羊人》中的景物描写及赏析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赏析,作者成功地表达了种树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3课-夏感】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3课-夏感】

思考 时间
3 .第二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哪些感觉器官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和视觉、触觉、听觉、嗅觉描写, 形象而真切地将从春到夏的过程和夏天的热烈情势展现在我们面前,让 我们有如身临其境,感觉暑气逼人,有铺天盖地乊势。
4 .第三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说夏天的色彩是金黄色的?
梁衡:山西霍县人。1968年
时代变迁,生活busy,科技创新,教学easy。了解更多,尽在为之易:
重 文 点 本 字 解 词 读
芊 ( qiān ) 芊细草: 草木茂盛 黛 ( dài ) 色: 青黑色 磅礴 ( páng bó ): 气势盛大 贮 ( zhù ) 满: 储存满,积蓄满 匍匐 ( pú fú ): 爬行 澹 ( dàn ) 澹: 水波荡漾的样子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轻飞曼舞 ( màn wǔ ):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形容蜜 蜂,蝴蝶飞舞的美妙姿态。 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时代变迁,生活busy,科技创新,教学easy。了解更多,尽在为之易:
第一部分(第1段)
概括夏季总体特点。 全文共5段,可分为三部分
文 章 脉 络
第二部分(第2~4段)
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 农民劳作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5段)
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
时代变迁,生活busy,科技创新,教学easy。了解更多,尽在为之易:
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学 习 目 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并能主动地 表达。
联系生活体验,感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夏、对劳动者、
对活力不激情的热爱和赞美乊情。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
爱生活。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13课卖油翁大意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13课卖油翁大意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13课卖油翁大意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领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准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翻译】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

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

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
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

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2014-2015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4-2015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3 《风雨》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 学习作者使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 能结合课文,使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使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把你的疑惑写下来。

课堂学习一、导入1、展示两张暴风雨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理解作者,理解“凹”二、初感风雨景。

1. 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风雨的?2、这些景物大致能够分几类?这些事物在风雨中什么共同的特点?3.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体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侧面烘托: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4、实例理解正面描写。

三、共赏风雨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前两段两至三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①丰富的想象。

②贴切的比喻。

③精准的动词。

④精细入微的描写。

2、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3、小结:文章使用大量篇幅描写景物,以细节凸显风雨之大之猛烈。

在这些景物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4、作者最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四、摹写风雨景请模仿课文,写一段话,来描写一个非常炎热的夏天,约100字左右,用上今天学习的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指导:选景、修辞、写作顺序。

五、布置作业:把课堂小练笔扩展成一篇写景的小作文,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人教版七上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堂笔记中的景物描写

人教版七上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堂笔记中的景物描写

人教版七上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堂笔记中的景物描

《植树的牧羊人》是一篇描写自然界景物的文章,其中包含了许多生动的景物描写。

以下是一些课堂笔记中的景物描写:
1. 山丘上的树木稀疏,只有几棵松树和柏树,它们高耸入云,枝叶繁茂。

2. 山坡上长满了野草,有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薰衣草和白色的雏菊,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花。

3. 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有一片绿色的海洋,那是一片茂密的树林。

树林里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树木,有高大的橡树、粗壮的榆树和矮小的桦树。

4. 树林里的鸟儿欢快地歌唱着,它们在树枝间跳跃,忙着筑巢育雏。

松鼠在树干上穿梭,寻找美味的果实。

5. 树林中有一条小溪,它从山顶流下,穿过树林,最后汇入一条宽阔的河流。

小溪水清澈见底,河床上铺满了五彩斑斓的鹅卵石。

6. 河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有红色的野玫瑰、黄色的金盏花和白色的百合花。

它们在阳光下摇曳生姿,散发出阵阵芬芳。

7. 河水滋养了河岸两侧的草地,草地上绿草如茵,点缀着一些小花。

偶尔还能看到几只悠闲地吃草的牛羊。

8. 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有一位牧羊人和他的羊群。

他们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牧羊人热爱这片土地,他用自己的双手种下了无数的树木,让这片荒凉的土地变得生机勃勃。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题破山寺后禅院》课件1上册语文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题破山寺后禅院》课件1上册语文课件
山水 田园诗 (shānshuǐ)
• 通过描写山水景物、歌咏田园生活来表达作者的 思想情感,它源于东晋(DōngJìn),在唐朝犹甚。
• 山水诗不只是自然山水的客观描述,往往或隐 或现、或多或少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借 景抒情,如
第一页,共七页。
第二页,共七页。
预习 成果 (yùxí)
• 1 看拼音(pīnyīn)写汉字
• 山光悦鸟性,
• 潭影空人心。
• 万籁此俱寂, • 但余钟磬音。
静 幽 雅

第五页,共七页。
情感 ? (qínggǎn)
• 通过对破山寺幽雅寂静环境的描 写,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环境的喜 爱,表达(biǎodá)了作者寄情山水, 归隐田野的情怀。
第六页,共七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山水景物、歌咏(gēyǒng)田园生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它源于东晋
• chán

• 万lài
俱jì

• 钟qìng

第三页,共七页。
解释 词义 (jiěshì)
• (1)古寺:
破山寺(shān sì)。
• (2)初日:
早上的太阳。
• (3)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幽静的地方。
• (4)禅房:
僧人的房舍。
• (5)悦: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高兴 。
• (6)空: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 (7)人心(rénxīn):
• (8)万籁:
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各种声音。
• (9)寂: • (10)但余: • (11)钟磬:
寂静 只留下。 一种器具。
第四页,共七页。

2024年七上第13《夏感》教学课件.

2024年七上第13《夏感》教学课件.

2024年七上第13《夏感》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七年级上册第13课《夏感》。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详细内容涉及对夏季气候特点的描述、夏天给人们的感受以及夏季中的生活片段描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夏季的气候特点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抓住文章的关键信息。

3.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作者对夏季的独特情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夏季的独特感受,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教学重点:掌握夏季气候特点,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抓住关键信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夏季图片,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夏季的感受,引出本课主题。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夏季的气候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课文分析:a. 分析第一自然段,了解夏季气候特点。

b. 分析第二自然段,探讨夏天给人们的感受。

c. 分析第三自然段,观察夏季生活中的细节。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抓住关键信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夏季气候特点2. 夏天的感受3. 夏季生活中的细节4. 文章结构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内容,以“我眼中的夏天”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要求: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夏季气候特点,能否运用所学方法分析文章结构。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夏季生活中的点滴,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推荐阅读其他关于夏季的文章,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风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风雨》

语言风格和特点
语言风格
指文章的整体语言特征和表达方式,如平实、华丽、幽默、严肃等。选择适合文章主题和情感的语言风格,能够 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语言特点
指文章中独特的用词、句式和修辞手法等,如成语、俚语、长句、短句、排比、对仗等。运用独特的语言特点能 够增加文章的辨识度和阅读体验。
文章结构分析
风雨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内容解析 • 主题思想分析 • 写作技巧探讨 • 课后练习与拓展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
风雨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现象,对 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风雨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应对天气变化,减少灾害
损失。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风雨现象也 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需
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风雨的威力、气势和破坏力,同时也描绘了人们在风 雨中的反应和应对方式。
课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 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风雨的震撼和影响。
重点词汇和短语
重点词汇
暴风雨、闪电、雷鸣、狂风、惊恐、 混乱、救援、感激、重建。
重点短语
突然袭来、席卷一切、奋力挣扎、安 然无恙。
在风雨中,作者也流露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 的珍视。
作者在风雨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展现出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的主旨
01 文章通过风雨这一主题,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 值。
02 作者强调在风雨中坚守信念、勇敢面对,才能找 到人生的真谛。
03 文章呼吁人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 人生的挑战和困难。
段落结构
段落是文章的基本构成单位,每个段落应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段落的划分要 合理、清晰,段落间的过渡要自然、流畅。

2019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

2019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 材料五:将南匈奴、乌桓等民族整体迁入内地;将蒙古族等少数 民族的首领迁入内地。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材料:(光武中兴时)马放牧,邑门不闭…四夷宾服, 家给人足——《后汉书 光武帝记》
《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 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光武以后的若干年 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 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

东 建立: 公元_2_5__年光武帝_刘__秀__以_洛__阳___为都城建东汉
东汉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
汉的

刑法;(2)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
措施: 和民族矛盾。(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的起
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结果:结束混乱局面,社会安定繁荣,出
现_光__武__中__兴___的局面
衰东
汉 的
1.直接原因:甲子年(即公元_1_8_4___年)创立太平道的 _张__角___领导的___黄__巾__起__义___
衰 2.根本原因:东汉中后期的__外__戚__宦__官__交__替__专__权___

小试牛刀
1.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是通过哪种方式建立汉朝政权的
() A
A.农民起义
B.世袭继承
2外、戚材宦料官二交所替反专映权历使史得事东件汉和后材期料朝一政所腐示败现,象社之会间动有荡何,关引
联?
起人民不满,最终爆发黄巾起义
史称 东汉 。刘秀就是 光武帝。
西
西 汉
长安

洛阳
东 汉
光武帝 刘秀
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1)倏忽 (2)攀附 (3)偌大
3.走进文本 (1)文章写了哪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狂风骤雨?从植物、动物、 人物三个角度归纳。 Z x xk 答案:植物: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葡萄蔓、浮萍。 动物:羊、苍蝇、鸟儿、湿猫、鱼儿。 人物:女孩、老头、孩子们。 Z xxk (2)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顺序来写狂风骤雨?主要运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 答案:由远到近、由外到内。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2.图解课文
1.正音辨形
﹒弧形( ) ﹒蜷曲( )
pān( )附
﹒撩起( )
﹒绒被( )
﹒锥形( )
﹒偌大( )
屋yán( ) shùn( )间
答案:hú liāo rónɡ quán zhuī ruò 攀 檐 瞬
2.据义填词
(1)
:忽然,很快。
(2)
:附着东西往上爬。
(3)
:这么大,或那么大。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第13课 *风 雨
1.作者名片Z x xk
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
评价 当代作家,1987年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 奖,1997年获法 Nhomakorabea费米娜文学奖
作品 小说集《兵娃》《山地笔记》《腊月·正月》等,长 篇小说有《浮躁》《废都》《白夜》等,自传体长篇 小说《我是农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