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主要功能及表现
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作业1选择题1—5EDBCC 6—10DDEDC 11—15ACCBD 16—20BCCDB简答题1.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正常或是失常表现出何种生物学效应。
1)免疫防御:指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
正常时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
异常时如果防御功能过强出现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感染。
2)免疫稳定:指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机能。
正常时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抗原性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和保护。
功能紊乱时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细胞发动攻击。
3)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
功能正常时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时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
2.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功能主要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骨髓的主要功能:1)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是再次免疫应答时产生抗体的主要场所。
胸腺的主要功能:1)T细胞发育的主要场所。
2)免疫调节作用。
3)建立与维持自身免疫耐受。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1)T/B淋巴细胞居留的场所。
2)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脾脏的主要功能:1)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
2)对血液来源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3)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4)过滤作用。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作用:1)通过黏膜局部发生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2)黏膜局部产生的分泌型IgA,3)参与口服抗原街道的免疫耐受。
3.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分类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多种细胞(主要是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免疫学练习题参考答案(全)
医学免疫学练习题参考答案-口腔111第一章免疫学概论一、单项选择题1. A2. A3. D4. D5. A6. B7. D8. B9. C 10. B 11. A 12.C 13. C 14. D二、填空题1. 中国2. 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组织和器官3. 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4. 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5. 超敏反应,免疫缺陷,自身免疫,肿瘤/病毒持续感染6. 识别阶段,活化增殖分化阶段,效应阶段三、名词解释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四、简答题1. 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及其生理表现和病理表现。
基本功能生理性表现病理性(异常)表现免疫防御抵御、清除入侵病原微生物等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免疫自稳对自身正常组织细胞成分耐受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肿瘤、病毒持续感染2.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比较。
固有免疫的特点是:生来具有,可遗传,相对稳定;作用无特异性;应答迅速,在感染早期起主要作用,但无免疫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是:后天获得,不可遗传;作用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性,在感染后期及防止再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一、单项选择题1. B2. B3. D4. D5. D6. A7. B8. A二、填空题1. 骨髓,胸腺,淋巴结,脾,黏膜免疫系统(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2. 骨髓,胸腺三、名词解释1.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2.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四、简答题1.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的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免疫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和免疫分子(包括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所组成。
人体的免疫系统
人体的免疫系统:保护我们的健康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强大的系统,起着保护我们健康的重要作用。
它由多种细胞、器官和分子组成,主要功能是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以下是免疫系统的一些关键组成部分和功能:
白细胞:免疫系统的核心是白细胞,它们主要存在于血液和淋巴组织中。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有不同的功能,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
它们负责识别和摧毁入侵的病原体。
淋巴器官:淋巴器官包括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等。
它们是白细胞的重要集结地,也是免疫细胞相互交流和协作的场所。
抗体:抗体是一种由免疫系统产生的蛋白质,可以与病原体结合并标记它们以便其他免疫细胞进行摧毁。
抗体通过识别病原体表面的标记物来识别它们。
细胞毒性T细胞:这是一种重要的淋巴细胞,它可以直接杀死感染了病毒的细胞,阻止病毒在整个身体内扩散。
记忆细胞:当免疫系统初次接触到某种病原体后,它会留下记忆细胞。
如果同一病原体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可以迅速识别并引发更快、更强的免疫反应。
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能够保护我们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然而,有时免疫系统可能出现异常,导致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充足的营养、合理锻炼、充足的睡眠以及积极的生活方式对于维持免疫系统的健康和功能至关重要。
免疫学问答题汇总与解答
免疫学问答题汇总与解答1.什么是免疫?免疫的功能和表现有哪些?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免疫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可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
免疫系统主要有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即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清除异物的能力,该功能过高会引发超敏反应;该功能过低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②免疫自稳,即清除体内衰老和死亡细胞的能力。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及时清除体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或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如果免疫耐受功能失调,则可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③免疫监测,即免疫系统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免疫监测功能过低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2.Burnet克隆选择学说和克隆清除学说的内容是什么?根据该学说,免疫系统如何区别“自我”和“非我”?是由澳大利亚免疫学家Burnet提出的,内容:(1) 在机体发育的早期,体内存在着无数针对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克隆。
同一个克隆的细胞均表达相同的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
(2)胚胎期与自身成分反应的T、B淋巴细胞被“禁忌”,形成免疫耐受,此为克隆清除。
(3)出生后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的相互作用,引起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活化和分化,此为克隆选择。
(4)分化后的所有效应细胞具有相同的特异性。
自我-胚胎时期和免疫系统接触过的物质;非我(抗原):胚胎时期没有和免疫系统接触的物质,如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
3.什么是免疫应答?根据免疫应答的机制,免疫应答分哪两类?每类的特点和组成如何?免疫应答是指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引起的一系列细胞和分子的协调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过程,包括三个基本阶段:抗原识别阶段,活化、增值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
1.免疫学概论
清道夫受体
(2)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
免疫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医药学中的应用
免疫学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和支柱学科之 一,推动着医药学和生物学的全面发展,并极大地 促进了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的发展。例如抗感染免 疫的研究进展有力地推进了生物制品产业的发展, 使人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学得以广泛的应用。现 代免疫学取得的巨大进展更进一步推动了生物高新 技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
“免疫”一词源于拉丁文immunitas,其本意是免除 税赋和差役,引入医学领域则指免除瘟疫(传染 病)。
现代“免疫”概念: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 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 排斥反应的一种生理功能。 机体识别非己抗原,对其产生免疫应答并清除之; 机体对自身组织抗原成分则不产生免疫应答,即维 持自身耐受。
出生后抗原进入机体后,选择性结合相应淋巴细 胞克隆,使之活化、增殖。
具有识别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在个体发育早期与 自身抗原接触后少数未被清除,处于抑制状态成 为禁忌的细胞株。
禁忌细胞株的复活或突变可导致自身免疫发生。
克隆选择学说的意义
1. 解决了适应与选择的问题,使免疫学的概 念从抗感染免疫转到现在免疫学上来。 2. 解释了自身耐受问题。 3. 解释了抗体生成的特异性及多样性等问题。 4. 为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免疫学的开创期(经验期):16-17世纪
中国医生发明了用人痘苗预防天花
传统(经典)免疫学时期 :18-20世纪 初
免疫系统与疾病关系
免疫系统与疾病关系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外来病菌侵袭的重要系统。
它由一系列复杂的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能够保护我们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免疫系统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影响彼此,共同维护着人体的健康。
1. 免疫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免疫系统通过分辨自身与非自身物质,对抗各类病原体的侵袭。
当外来病原体进入人体,免疫系统会启动一系列的防御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主要由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组成,它们能够直接攻击和杀死病原体。
而体液免疫则通过产生抗体来中和和清除病原体。
2. 免疫系统与感染疾病的关系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抗病毒、细菌、寄生虫和真菌等病原体,从而保护人体免受感染疾病的威胁。
当免疫系统处于正常状态时,它能够迅速识别并清除病原体,使我们不易感染疾病。
然而,当免疫系统功能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3. 免疫系统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免疫系统在识别病原体的同时,也需要区分自身细胞与非自身细胞。
当免疫系统出现失调,无法准确识别自身细胞,就会误将自身细胞当做病原体攻击,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是由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或器官而引起的。
4. 免疫系统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过敏性疾病是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的一种表现。
当我们接触到一些过敏原,如花粉、宠物皮屑等,过敏原会激活免疫系统的某些细胞和分子,导致过敏性反应的发生。
这些过敏反应可表现为呼吸道过敏、食物过敏、皮肤过敏等。
过敏性疾病与免疫系统的关系密切,正常的免疫功能可以防止过敏疾病的发生。
5. 免疫系统与免疫缺陷疾病的关系免疫缺陷疾病是指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导致机体无法有效抵抗感染病原体。
这些疾病可由遗传因素、药物使用或疾病导致,如艾滋病、白血病等。
免疫缺陷病人常常反复感染,且感染症状较重。
对于免疫缺陷疾病的治疗,常常依赖免疫系统调节剂、细胞因子等药物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人体内免疫系统
4、胰岛素分泌减少会导致蛋白质代谢 紊乱,免疫力降低,病毒乘虚而入,出 现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风湿性关节炎 等大量的免疫系统疾病; 胰岛素减少还
会出现高血糖,进而出现高血脂、高血 压,并发大血管病如心脑血管病,周围 血管病如下肢溃疡、趾端缺血疼痛(或 出现坏死)、周围神经病变,微血管病 如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变、视网膜 病变,肾小球硬化。
人体的免疫系统像一支精密的军队, 24小时昼夜不停地保护着我们的健 康。它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任 何一秒内,免疫系统都能协调调派 不计其数、不同职能的免疫“部队” 从事复杂的任务。它不仅时刻保护 我们免受外来入侵物的危害,同时 也能预防体内细胞突变引发癌症的 威胁。
免疫原理
如果没有免疫系统的保护,即使是 一粒灰尘就足以让人致命。根据医 学研究显示,人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 疾病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而人体 免疫系统的结构是繁多而复杂的, 并不在某一个特定的位置或是器官, 相反它是由人体多个器官共同协调 运作。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 T细胞、B细胞:发挥核心作用的 免疫细胞,负责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称免疫活性细胞ICC
其他
其他专职细胞
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通过脱颗粒作用损 伤细胞膜和裂解DNA导致细胞凋亡。通过其 表面表面FcγR与IgG结合介导溶细胞。抗病 毒抗肿瘤
抗原提呈细胞: 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将 抗原肽提呈给T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
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小分子多肽 蛋白。细胞因子CK 粘附分子AM:介导粘附作用的膜蛋白,在胚胎发育、 分化,组织结构维持、炎症、免疫应答、止血凝血、 肿瘤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皮肤与粘膜
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完整的皮 肤和粘膜。皮肤由多层扁平细胞组成,能阻挡病原 体的穿越,只有当皮肤损伤时,病原体才能侵入。 粘膜仅有单层柱状细胞,机械性阻挡作用不如皮肤, 但粘膜有多种附件和分泌液。例如呼吸道粘膜上皮 细胞的纤毛运动、口腔唾液的吞咽和肠蠕动等,可 将停留在粘膜表面的病原体驱赶出体外。当宿主受 寒冷空气或有害气体等刺激,上呼吸道粘膜屏障受 损伤时,就易患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
高中生物免疫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免疫的知识点总结一、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1.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是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的复杂网络,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各种免疫细胞及各种免疫相关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等。
2.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识别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清除感染和受损细胞,以及调节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等。
3. 免疫系统的类型免疫系统主要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类型。
先天免疫是指机体天生具有的抵御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侵害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主要由天然免疫和炎症反应组成;获得性免疫是指机体在接触到特定抗原后,产生特异性和记忆性免疫应答的防御机制。
二、先天免疫系统1. 天然免疫天然免疫是机体天生具有的抵御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侵害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它包括生体障碍、炎症反应、天然免疫细胞和天然免疫分子等多种防御机制。
2.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对外界损伤和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保护反应,其特征是血管扩张、渗出、白细胞浸润和局部组织变性等。
3. 天然免疫细胞天然免疫细胞包括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它们能够直接清除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
4. 天然免疫分子天然免疫分子包括溶菌酶、抗微生物蛋白、补体等多种免疫分子,它们能够直接清除病原微生物。
三、获得性免疫系统1. 抗原和抗体抗原是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抗体是免疫应答中产生的特异性蛋白质,它与抗原结合并清除抗原。
2.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获得性免疫的主要细胞类型,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
3. 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包括T辅助细胞、T杀伤细胞和T调节细胞等,它们能够识别和清除感染和受损细胞。
4. 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是具有抗体分泌功能的免疫细胞,它们能够识别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
5. 免疫记忆免疫记忆是指机体在初次接触到特定抗原后,产生的特异性和持久性免疫应答。
四、免疫调节1. 免疫调节细胞免疫调节细胞包括T调节细胞、B调节细胞等,它们能够调节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重点知识第一章1、免疫系统的功能:①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
正常时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异常时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缺陷(过低)。
②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
异常时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③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
异常时细胞突变或持续感染。
2、中枢免疫器官包括:①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②骨髓: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黏膜淋巴组织。
脾脏是最大的免疫器官。
第二章1、抗原: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之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组织)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细菌、细菌外毒素等。
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
3、抗原免疫途径以皮内最佳,皮下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效果差,口服易导致耐受。
免疫耐受静脉最明显。
4、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第三章1、免疫球蛋白:又称抗体,是B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显示免疫功能。
2、互补决定区:V区有3个HVR(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由于这些高变区序列与抗原表位互补,故称~。
3、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两个相同的Fab和一个Fc. 胃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一个F(ab')2 和一个pFc'。
4、调理作用:IgG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5、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免疫系统疾病简介
肿瘤与免疫系统疾病的关系
肿瘤免疫逃逸
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 的识别和攻击,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 和转移。
肿瘤免疫治疗
利用免疫系统来治疗肿瘤的方法,包 括激活免疫细胞、增强免疫应答等策 略。
免疫系统疾病的症
03
状与诊断
常见症状及表现
发热
免疫系统疾病常伴随发 热,可能是低热或高热 ,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总结与展望
06
对免疫系统疾病的再认识
免疫系统疾病是一类由免疫系统 异常引起的疾病,包括自身免疫 性疾病、免疫缺陷病、过敏性疾
病等。
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 涉及遗传、环境、免疫调节等多
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 ,对免疫系统疾病的认识不断提
高,但仍存在许多未知领域。
未来研究方向及挑战
找免疫系统疾病的迹象。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尿液等样本检测, 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炎症水
平。
影像学检查
如X线、CT、MRI等,有助于 发现关节、内脏等部位的病变
。
鉴别诊断与误区
与其他疾病区分
误区提示
免疫系统疾病的症状可能与感染、肿 瘤等疾病相似,需通过详细检查和评 估进行鉴别。
患者不应自行根据症状猜测疾病类型 ,也不应盲目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以免延误治疗或加重病情。
抗原识别
适应性免疫应答
机体在接触病原体后产生的特异 性识别和清除机制,包括T细胞介 导的细胞免疫和B细胞介导的体液 免疫。
固有免疫应答
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防 御机制,对病原体进行非特异性 识别和清除。
免疫细胞通过表面的抗原受体识 别抗原。
免疫细胞活化
抗原与抗原受体结合后,免疫细 胞被活化并开始增殖。
免疫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免疫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解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响抗原:是能与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并通过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抗体,并能与之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响的物质。
半抗原:即不完全抗原,指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胸腺依赖抗原/TD-Ag:是指在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T细胞辅助的抗原。
胸腺非依赖抗原/TI-Ag:是指在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细胞辅助的抗原。
抗原决定基/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别化学基团,是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 / BCR〕或抗体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根本结构单位。
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抗原。
交叉反响:某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他种抗原发生的反响。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即具有相同抗原表位的抗原。
抗体/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具有免疫功能的糖蛋白,即免疫球蛋白。
抗体的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特异性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外表的IgG Fc受体〔FcγR〕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ADCC作用:即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IgG与靶细胞外表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外表的IgG Fc受体结合,增强或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
单克隆抗体:由单一克隆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只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同源抗体。
补体系统:是存在于正常人血清、组织液和某些细胞膜外表的一组经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能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
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质。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是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在移植排斥中起主要作用,主要功能是结合、提呈抗原肽,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4-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免疫系统的功能
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他们共同实现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三大基本功能;
免疫防御
免疫自稳
免疫监视
免 疫 防 御
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 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 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正常 机体能抵御病原体的入侵 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
异常 失,可能导致组织损伤或
第一道防线
皮肤的保护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第二道防线
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第三道 组 体液免疫 防线 成 细胞免疫
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 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 定的抗原起作用,具有特异性
特异性 免疫
比较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比较项目
非特异性免疫
范围
对多种异物起作用
志,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免疫细胞都认识这些自身的身份标签, 因此不会攻击自身细胞。
3. 免疫活性物质
(1) 概念: 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 作用的物质
抗体
免疫活 性物质
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
溶菌酶
(2) 常见类型: 概念
①抗体
特性
注意: 抗体的化学本质一定是蛋白质!
骨 髓
分泌腺,它能产生胸腺激素,以促进T
细胞的发育和成熟;
资料 扁桃体
胸腺
淋 巴 结
脾
骨髓:位于骨髓腔或骨松质内,是 各种免疫细胞发生 、 分化、发育的 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骨 髓
1. 免疫器官
(1)组成: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 联系。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免疫系统主要功能及表现
1免疫系统主要功能及表现免疫防御:生理:抗感染免疫作用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病理: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细胞(包括肿瘤细胞)清除病毒感染细胞发生肿瘤病毒持续性感染免疫自稳: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状态对非己抗原产生适度免疫应答清除衰老或损伤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2补体三条激活的途径比较:经典激活途径3:激活物:抗原-抗体(IgG1~3和IgM)复合物参与的补体成分:C1,C4,C2,C3 ,C5~C9 所需离子:钙离子镁离子C3转化酶:C 4b2b C5转化酶:C 4b2b3b 起始分子:C19生物学作用:协助抗体产生免疫效应,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MBL途径2:激活物:病原体表面甘露糖,岩藻糖,N氨基半乳糖参与的补体成分:MBL.MASP1,2,C4,C2,C3,C5~9 所需离子:镁离子C3转化酶:C 4b2b C5转化酶:C 4b2b3b 起始分子:MASP生物学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旁路激活途径1:激活物:G-菌,脂多糖,葡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A参与的补体成分:C3,B因子,D因子,P因子,C5~C9 所需离子:镁离子C3转化酶:C 3bBbP C5转化酶:C 3bBb3b 起始分子:C3生物学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初期发挥作用3抗原的种类:根据诱导抗体产生是否需要T细胞参与:✍胸腺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抗原产生的主要抗体:IgG 可引起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可产生免疫记忆✍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多糖类物质含多个重复排列的B细胞表位IgM 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不产生免疫记忆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种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同种异型抗原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4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征和功能IgG1.血清含量最高,分子量最小,半衰期23天。
2.出生3个月开始合成,3-5岁达成人水平。
3.可活化补体,介导调理吞噬和ADCC作用。
免疫力强的人和免疫力差的人有什么不同
免疫力强的人和免疫力差的人有什么不同免疫力是人体对抗疾病的能力,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免疫力强的人相对于免疫力差的人来说,具有更好的抵抗力和更快的康复能力。
本文将从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免疫力强和免疫力差的人在生活中的表现等方面,探讨免疫力强的人和免疫力差的人的不同之处。
一、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套复杂的防御系统,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方面。
先天免疫是人体天生具备的免疫能力,通过皮肤、黏膜、巨噬细胞等防御机制,对抗外来病原体。
获得性免疫是通过接触病原体后,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以便在再次遭遇同一病原体时能够更快、更有效地进行防御。
免疫力强的人的免疫系统功能较为健全,能够迅速识别和攻击入侵的病原体,有效清除病原体并修复受损组织。
而免疫力差的人的免疫系统功能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抵抗力较差,容易患上各种感染性疾病。
二、免疫力的影响因素1. 遗传因素:免疫力的强弱与个体的遗传基因有关。
一些人天生免疫系统功能较强,容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具备较高的免疫力。
2.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免疫功能逐渐下降。
免疫力强的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较高的免疫力,而免疫力差的人在老年时容易患上各种免疫相关疾病。
3. 饮食因素:合理的饮食结构对免疫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免疫力强的人通常有均衡的饮食习惯,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从而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4. 生活习惯: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都有助于提升免疫力。
免疫力强的人通常有规律的生活作息,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
三、免疫力强和免疫力差的人在生活中的表现1. 抵抗力差异:免疫力强的人相对于免疫力差的人来说,更能抵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
在流感季节或疫情爆发时,免疫力强的人更不容易感染疾病。
2. 康复能力差异:免疫力强的人在患病后往往能够更快地康复,恢复到正常状态。
而免疫力差的人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健康。
免疫功能八下生物知识点
免疫功能八下生物知识点
在初中生物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关于免疫功能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八年级生物中与免疫功能相关的知识点:
1. 免疫系统: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脾脏、淋巴结、淋巴管、白血球等。
2. 免疫反应:了解机体对外界病原体的反应,包括非特异性防御和特异性免疫防御。
3. 抗体:了解抗体是免疫反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识别和结合特定的抗原。
4. 免疫记忆: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记忆能力,一旦接触过某种病原体,免疫系统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应对再次感染。
5. 疫苗:了解疫苗的作用和原理,包括通过注射疫苗来引发免疫反应,增强对某种疾病的免疫力。
6. 自身免疫疾病:了解自身免疫疾病的概念,即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免疫功能知识点,具体的学习内容可能根据不同学校或教材而有所不同。
建议你参考你所使用的教材或与老师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以便全面了解免疫功能相关的知识点。
外科医师面试题目(3篇)
第1篇一、医学基础知识1. 题目:请简述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
解析:人体免疫系统具有防御、自稳和监视三大功能。
防御功能是指识别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保护机体免受感染;自稳功能是指识别和清除自身产生的异常细胞,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监视功能是指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2. 题目:请解释下列概念:炎症、感染、炎症反应。
解析:炎症是指机体对组织损伤的防御反应,包括局部和全身反应。
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的过程。
炎症反应是指机体在炎症过程中,通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介质的作用,使炎症细胞在受损部位聚集,产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和形态学改变。
3. 题目:请简述下列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解析: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重构、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糖代谢紊乱等。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和损伤,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等。
二、外科基础知识1. 题目:请简述手术无菌操作原则。
解析:手术无菌操作原则包括:1)手术室应保持清洁、整洁、干燥;2)手术人员应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口罩等;3)手术器械、敷料等应经过严格的无菌处理;4)手术操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无菌区域的污染;5)手术操作应遵循无菌原则,如无菌操作、无菌切口等。
2. 题目:请解释下列概念:手术切口、手术野、无菌屏障。
解析:手术切口是指手术过程中切开皮肤、肌肉等组织形成的创面。
手术野是指手术操作的范围。
无菌屏障是指防止细菌侵入手术区域的各种措施,如无菌手术衣、手套、敷料等。
3. 题目:请简述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解析: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包括:1)术前评估: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评估手术风险;2)术中操作: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手术操作,避免手术器械、敷料等污染;3)术后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手术并发症;4)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5)营养支持: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手术耐受性。
免疫系统在疫苗接种中的作用和原理
免疫系统在疫苗接种中的作用和原理疫苗接种是一种常见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通过接种疫苗引入病原体或其抗原成分,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达到保护人体不受特定感染的目的。
免疫系统在疫苗接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和原理值得深入探讨和了解。
一、免疫系统的作用免疫系统作为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主要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方面组成。
在疫苗接种中,免疫系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识别和抵御病原体:当疫苗中的病原体成分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其为外来物质,并迅速展开攻击。
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等能够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同时产生免疫记忆细胞,以便下次再次遇到相同病原体时能够更快速和有效地应对。
2. 激活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疫苗所含的抗原能够激活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和B细胞等,使其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T细胞能够通过识别病原体上的抗原并与之结合,激活其他免疫细胞,促进免疫应答的发生。
B细胞则能够分泌抗体,中和病原体,阻止其侵入宿主细胞。
3. 维持免疫记忆:疫苗接种后,免疫系统会产生长期的免疫记忆,使得宿主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再次感染。
当再次接触到相同病原体时,免疫系统中的记忆细胞能够迅速识别并清除病原体,阻止疾病的发生。
二、疫苗接种的原理疫苗接种的原理基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机制,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引发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应答。
具体来说,疫苗接种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病原体的选择和处理:在疫苗的制备过程中,一般会选择已经被灭活或弱化的病原体或者其抗原成分。
这样可以在接种疫苗后引起免疫应答,但同时不会造成严重的疾病或传染。
2. 抗原的识别和抗体的产生:疫苗中的抗原能够被免疫系统中的特异性B细胞表面的抗体所识别。
当抗原与特异性B细胞上的抗体结合时,B细胞会被激活并进一步分化为浆细胞,大量分泌特异性抗体。
3. 免疫应答的建立:抗体作为体液免疫的主要效应分子,能够中和病原体,阻止其侵入宿主细胞,同时还能够促进免疫细胞的吞噬作用。
免疫系统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关系
免疫系统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关系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它通过识别和消灭外部入侵的病原体,维护身体健康。
然而,有些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出现异常,攻击并损害身体正常组织,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免疫系统与自身免疫疾病之间的关系。
一、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是由多种复杂的细胞、器官和分子组成的。
它有识别、记忆和消除病原体的能力,保护身体免受外界病原体的侵害。
免疫系统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防御: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一种非特异性的防御机制,它通过血液中的细胞和分子来抵御病原体的侵入。
适应性免疫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防御机制,它能够识别并消除先前与之接触过的病原体。
二、自身免疫疾病的定义与分类自身免疫疾病是指免疫系统异常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的一类疾病。
免疫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能够识别并清除外来的病原体,但在自身免疫疾病中,免疫系统将正常组织误认为外来病原体,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
根据病变器官的不同,自身免疫疾病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等。
三、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而多样,尚未完全阐明。
然而,有一些普遍的发病机制被广泛认可。
首先,遗传因素是自身免疫疾病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某些特定的基因变异与自身免疫疾病的易感性存在密切关系。
其次,环境因素也被认为是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环境中的感染、药物、化学品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从而引发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此外,免疫调节失衡和自身抗原的异常表达也是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原因。
四、免疫系统异常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关系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异常密切相关。
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调节系统,它需要保持免疫的平衡状态。
当免疫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免疫调节功能失衡时,就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一些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在自身免疫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的异常活化和功能失调可能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超敏反应性疾病 免疫缺陷病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细胞(包括肿瘤细胞)清除病毒感染细胞发生肿瘤 病毒持续性感染免疫自稳: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状态 对非己抗原产生适度免疫应答 清除衰老或损伤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2 补体三条激活的途径比较: 经典激活途径3 :激活物:抗原 -抗体( IgG1~3 和 IgM ) 复合物 参与的补体成分: C1, C4,C2,C3 ,C5~C9所需离子:钙离子 镁离子 C3 转化酶: C 4b2b C5 转化酶: C 4b2b3b 起始分子: C19 生物学作用:协助抗体产生免疫效应,在感染中 /晚期发挥作用 MBL 途径 2:激活物:病原体表面甘露糖,岩藻糖,N 氨基半乳糖 参与的补体成分: ,2,C4,C2,C3,C5~9 所需离子 : 镁离子C3 转化酶: C 4b2b C5 转化酶: C 4b2b3b起始分子: MASP 生物学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旁路激活途径 1: 激活物: G- 菌,脂多糖,葡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A 参与的补体成分: C3,B 因子, D 因子, P 因子, C5~C9 所需离子 :镁离子C3 转化酶: C 3bBbP C5 转化酶: C 3bBb3b起始分子 :C3 生物学作用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初期发挥作用 3 抗原的种类: 根据诱导抗体产生是否需要 T 细胞参与: 胸腺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抗原 产生的主要抗体: IgG 可引起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可产生免疫记忆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多糖类物质 含多个重复排列的 B 细胞表位IgM 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 不产生免疫记忆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种抗原 自身抗原 异嗜性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 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内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4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征和功能IgG 1.血清含量最高,分子量最小,半衰期23天。
2.出生 3个月开始合成, 3-5 岁达成人水平。
3.可活化 补体,介导调理吞噬和 ADCC 作用。
4.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5.能与葡萄球菌蛋白 A ( SPA )结合, 可纯化抗体,免疫诊断 IgM 1.血清中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 B 细胞表面为单体: mIgM,BCR 2. 个体发育中产生最早。
3.体液免疫应 答中产生最早 ,早期诊断。
4.激活补体能力强。
5.天然血型抗体是 IgM 。
IgA 1.分为两型:血清型 (单体 )存在于血清,免疫作用弱。
分泌型( SIgA )存在于乳汁,唾液及分泌液中 局部免疫防御 (一防) 激活补体免疫调理作用为二聚体, 有 J 链和分泌片。
为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
可通过初乳传递给婴儿。
可作为 B 细胞分化成熟的标志。
2. 血清中含量很少。
IgE 1.血清中含量最低。
2.可介I 型超敏反应。
3.寄生虫感染时升高。
5 超敏特点 :I 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 发生快, 消失快, 可逆。
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 局部或者全身发生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特异性IgE 介导。
补体不参与。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n 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参与的抗体是IgG 、 IgM 。
补体,巨噬细胞,NK 细胞参与致病。
靶细胞主要是血细胞和某些组织成分。
皿型超敏反应特点:参与的抗体为IgG 或 IgM 。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是致病的因素。
补体及中性粒细胞释放的溶酶体酶是引 起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
病变局部特征是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W 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反应速度 慢,消退亦慢。
抗体、补体不参与。
炎症细胞因子参与致病。
病变特征是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为主的炎症反免疫系 统主要功 能及表现免疫防御:生理:抗感染免疫作用 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无严重组织细胞损伤,应.无明显的个体差异。
6新生儿溶血症1)母子间Rh血型不合,血型为Rh-的母亲因输血、流产或分娩过Rh +的胎儿时,Rh+RBC进入体内产生了抗Rh抗体(IgG类)。
当体内产生Rh抗体的母亲妊娠且胎儿血型为Rh +时,Rh 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其红细胞表面相应Rh 抗原结合使之溶解破坏,引起流产或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预防:产后72小时内给母体注射Rh抗体及时清除进入母体内的Rh +红细胞,可有效预防再次妊娠时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2) 母子ABO 血型不合发生率高,症状轻,如O 型血母亲生A 、B 型胎儿。
分娩时少量进入母体内的胎儿红细胞,可通过表面A/B 型血型物质刺激母体产生IgG 类抗A 或抗B抗体,此类血型抗体能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红细胞溶解破坏。
该型新生儿溶血症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
7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一、CK 的理化特性属低分子量的多肽或糖蛋白存在形式:单体;二聚体;三聚体.分型:分泌型和跨膜型二、产生特点1、多源性: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
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肿瘤细胞2、多向性:一种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几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也可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
3、自限性:分泌是短暂的自限过程三、作用特点1、CK 可以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2、以较高的亲和力与其受体结合,具有高效性;3、时效性4、一种CK 可对多种靶细胞发挥作用,产生多种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称多效性;5、几种不同的CK 也可对同一种靶细胞发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称重叠性;6、网络性各种细胞因子之间在合成分泌、受体表达、生物学效应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调节,构成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8巨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1杀伤清除病原体2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3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4 加工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5免疫调节9NK T细胞表面标志:CD56 (小鼠),TCR-CD3复合受体功能1.分泌穿孔素或通过Fas/FasL,杀伤靶细胞;2.分泌IL-4,参与体液免疫应答;3.分泌IFN- 丫和IL-12,增强细胞免疫应答;4.分泌趋化因子参与炎症反应. 10. 丫3 T细胞表面标志:TCR??-CD3+、CD4-CD8- T细胞功能:1.杀伤靶细胞,杀伤机制与CD8+ T 细胞类似;2.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10.补体的生物合成和理化性质补体产生部位:90%在肝细胞,少量由巨噬细胞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
补体多为糖蛋白,多数为B球蛋白。
补体在血清中含量相对稳定。
补体固有成分中C3含量最高,C1q分子量最大。
补体性质不稳定,易受理化因素影响,如56C 30分钟灭活。
1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 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将酶标物引入反应中。
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单,程序规范化。
(1)间接法ELISA: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标记物:酶标抗免疫球蛋白抗体(二抗)。
(2)双抗体夹心法ELISA:已知抗体测未知抗原,标记物:酶标已知抗体。
12效应CTL的形成及其主要生物作用:①穿孔素街道的细胞溶解②颗粒酶介导的细胞凋亡③Fasl 与Fas结合介导的细胞凋亡④ TNF- B与TNFR-I结合介导的细胞凋亡5 细胞毒性T 细胞其作用:特异性杀伤某些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同时也可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了解.13 补体的生物合成和理化性质补体产生部位:90%在肝细胞,少量由巨噬细胞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
补体多为糖蛋白,多数为B球蛋白。
补体在血清中含量相对稳定。
补体固有成分中C3含量最高,C1q分子量最大。
补体性质不稳定,易受理化因素影响,如56C 30分钟灭活。
14 补体的生物学特征一、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膜攻击复合物(C5b~9)使细胞膜穿孔。
在机体抗感染过程中,三条途径激活的顺序依次是:旁路途径;MBL途径;经典途径°C3缺乏:细菌反复感染C5-9缺乏:柰瑟菌反复感染二、调理作用:C3b、C4b,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C3缺乏导致吞噬细胞障碍三、炎症介质作用过敏毒素作用:C3a、C5a 趋化和激活作用:C3a、C5a 激肽样作用:C2a ,血管扩张,通透增加,充血水肿C1 抑制物缺陷:导致C2a 增加,血管神经性水肿四、免疫复合物(immune conplex, IC )清除作用:体内中等大小IC 形成后有可能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造成周围组织损伤。
而IC与补体结合后,可以阻止中等大小IC形成,红细胞和血小板表面有补体C3b受体(CR1 ),能与IC结合,通过血液传送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
15.影响抗原免疫原型的因素理化性质:化学性质:蛋白质〉多糖〉脂类,核酸分子大小:〉10KD化学组成和结构: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酸④物理状态:聚合状态>单体颗粒抗原>可溶性抗原⑤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宿主因素:异物性:亲缘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遗传因素:受免疫应答基因决定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免疫方法:抗原剂量:适中,过高或过低易致耐受免疫途径:皮内>皮下>腹腔>静脉免疫次数:间隔时间④佐剂的选择一、HLA- I类抗原分子的结构1.重链(a链):为经典HLA- I类基因编码产物2.轻链(B 2m):第15号染色体上相应基因编码。
各区功能:1.肽结合区(a 1、a 2结构域):结合抗原肽;决定HLA-I类分子多态性样区(a 3结构域、B 2m):a 3结构域结合Tc细胞表面CD8分子;B 2m维持HLA-1类分子结构稳定性3.跨膜区:锚定4. 胞质区:信息传递分布:广泛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包括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
少数细胞如分化某一阶段的滋养层细胞、神经细胞和成熟红细胞尚未检岀I类分子。
二、HLA- H类抗原分子的结构由a链和B链组成,均为经典HLA H类基因编码产物。
各区功能:1肽结合区(a 1、B 1结构域):结合抗原肽;决定HLA H类分子多态性样区(a 2、B 2结构域): B 2结合Th细胞表面CD4分子3. 跨膜区:锚定4. 胞质区:信息传递分布:主要分布于单核/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 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表面。
主要功能:一、抗原lg的主要功能二、制约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一一MHC艮制性三、诱导胸腺内前T细胞分化四、引起移植排斥反应16.免疫球蛋白功能V区功能: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C区功能:1.激活补体系统2.结合Fc受体:调理作用ADCC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3.通过胎盘(IgG)和提呈作用17.单克隆抗体的特点和应用:特点:结构高度均一;特异性强;效价高;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应用:临床疾病诊断;鉴定细胞表面分子;分离纯化抗原;肿瘤导向治疗;少(或无)血清防治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病18.HLA 在医学上的意义:HLA 与同种器官移植:HLA 与输血反应:非溶血性出血反应:反复输血患者或供血者血液中存在抗HLA 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