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终结-PPT课件
中国近代历史纲要课件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 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5人,被讥为“皇 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 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1905年赴欧考察各国宪政的五大臣及其随员在罗马合影
• • • •
日俄战争证明日本立宪政体成功。梁启超与革命派的辩论 五大臣出洋考察。载泽的报告。 各方认同立宪,但目的不一 1906年9月机构改革,重整之后,汉人在政府高曾中占据了 不足三分之一的职位,地方上设财政局和新军,削弱汉人督 抚的权力。 • 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九年后生效。《大纲》实 质是加强皇帝的权力 • 太后死,皇族内阁成立,证明是一场骗局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
第三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辛亥革命的失败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代表 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和斗争,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 其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说明资产阶级共和 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重点和难点 1.资产阶级改良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正确认识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2.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局限性。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进步性和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黄兴像
当时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潮流。中国留日学生最 多时达近万人。有些人还远渡重洋,赴欧美留学。 他们在国外更多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 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这 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一)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26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太论战。双方论战涉厦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
在政治制度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的情况下,清政府1906年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预备立宪期为9年的君主立宪方案。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为了巩固皇权,清政府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立即召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却不断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但是,“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厦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焱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韧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次第成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十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首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其次,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
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
再次,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1)失败原因: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PPT课件
奉系军阀 晋系军阀
16.09.2020
势力范围
代表人物
扶植势力
长江中下流域 及直隶
冯国璋、曹锟、 吴佩孚、孙 美国、英国 传芳
安徽、浙江、 山东、福建、段祺瑞 陕西
日本
奉天、黑龙江、张作霖、张学
吉林
良
日本
山西
阎锡山
日本
24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挫折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16.09.2020
14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同盟会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 是1911年4月27日举行的广州起义,史称 “黄花岗起义”。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回国
有”,并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
帝国主义,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
第五,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16.09.2020
20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政 府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 统职务。随后,临时参议院议决将临时政府迁 往北京。
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都失败了。
16.09.2020
21
16.09.2020
袁世凯,河南项城人
22
2、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 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中国重新落入黑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课后练习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争议性、进步性的?同盟会成立后,保皇派极度恐慌,大肆诋毁革命。
1905-1907年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首先,清政府已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的民族独立于社会进步。
其次,进行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只有革命,才能摆脱清政府所带给人民的痛苦,革命是“救世救人”疗治社会的良药。
再次,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所以革命虽有牺牲,但必将带来历史的进步。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大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前,统治中国的是腐朽的清王朝,是持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尽管这种政体后来名存实亡,但这毕竟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1)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3)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辛亥革命的失败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主观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其中,主观方面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原因,体现在:(1)领导辛亥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十分软弱的阶级。
所以,尽管其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但在革命斗争中,却时常表现出明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华兴会 D.光复会 2011单选题
)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20世纪初,随着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地传播开来。以天赋人权、自由平 等学说为思想武器。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主要有三种方式:大量的西书翻 译出版、革命书籍出版、政治性刊物的创办发行。
近年来,某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以‚重新评价‛、
‚理性思考‛为名,提出‚告别革命‛论。他们认为 辛亥革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如果没有孙中山提倡的 暴力革命,走康、梁主张的改良主义路线,‚中国早 就实现现代化了‛。
问题:面对上述错误观点,你是 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2)为支付赔款,清政府横征暴敛,导致民怨 沸腾。 (3)各阶层人民反抗斗争风起云涌,人民已不 能照旧生活下去了。
民主革命思想宣传代表思想家及其著作:章炳麟的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 《警世钟》、《猛回头》。
革命报刊一览表
报
报名 中国日报
纸
刊行时间 出版地 香港 刊名 中国旬报
刊
物
刊行时间 出版地 香港
1900—1913
1900—1901
苏报
国民日日 报 俄事警闻
1903
1903 1903—1904
在宣传革命思想浪潮中,以下几位资产阶级革命家及其 读物最为著名:
章太炎,名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 浙江馀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在文学、历史 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成就。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很大,但文字古 奥难解。一生著作颇多,约有400余万字。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 《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课件
孙中山一生的几个重要时期:
早年在夏威夷,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 学习,1894年上书李鸿章,同年创立兴中会, 1905年8月被推为中国同盟会总理,创立三民 主义学说,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为中华民 国临时大总统,1914年组织中华革命党, 1915年与宋庆龄结婚,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 党为中国国民党,1924年再次改组中国国民 党,1925年去世,被国民党尊称为国父
陆皓东 (18681895) 名中 桂、字献香。 广东香山人, 近代民主革 命者。广州 起义中英勇 就义。被孙 中山称为"为 共和牺牲之 第一人"。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著书、出版刊物、报纸
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
1902年11月,黄兴与杨笃生、 樊锥、梁彝行创办中国留日 学生第一个刊物《游学篇》。
八 国 联 军 占 领 北 京
列强在中国开银行,垄断中国的金融、 财政。图为汇丰(英)、花旗(美)、 东方汇理(法)、道胜(俄)、德华 (德)、正金(日)等外国银行在中 国发行的钞票。
(2)清政府对外卖国,对内加紧搜刮人 民
辛亥革命前,外债、 赔款及一切捐税压得 劳动人民无法生活下 去,国内阶级矛盾和 民族矛盾极其尖锐。 图为上海出版的《民 呼日报》刊登的一幅 漫画。
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 军事方面改革兵制:1901年停止武举裁汰部
分绿营设“常备军”。 经济方面奖励工商:1903年成立商部 文化方面废除科举制:颁布新的学制,下令从
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并“仿行预备立宪”
(2)筹备立宪
清政府试图模仿日本、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1908年9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9年的 预备立宪期限(到1917年召开国会,推行宪政) 1909年选举各省咨议局,1910年成立资政院, 1911年设立内阁,但各界对清政府民主改革的诚 意并不满意。
第三章_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ppt
课堂知识巩固
“三民主义”的主要缺陷有
(
)
①反帝目标不明确 ②反封建目标不明确 ③不扫荡汉族封建地主势力 ④土地革命纲领不彻底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④ A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
改良派的机关报——《新民丛报》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阵地:《民报》 《新民丛报》
《 民 呼 与日 民报 之》 担刊 负登 》的 漫 画 《 官
这些情况说明,随着晚清政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
设立厂矿的数目和投资 额增加 中国 民族 资本 主义 的新 发展 发展较快的是轻工业 设厂的地区集中
1901
宣 布 “ 新 政 ”
1905 五大臣 出洋考 察宪政
刊
物
出版地 香港 横滨 东京 上海 东京
刊行时间 1900—1913 1903 1903 1903—1904 1903—1907
刊行时间 1900—1901 1900—1901 1901 1902—1906 1902—1903
俚语日报
世界公益报 警钟日报
1903—1904
1903—1904 1904—1905
革命?
第一,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帝
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反抗。 有学者指出:对革命和改良,不能作抽象的 价值评估。辛亥革命并不是主观意志的结果, 而是当时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尖锐的产 物,是腐朽的清政府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抵御 外国侵略和领导国内变革的结果。 许多革命者,都是在改良道路走不通时才提 出了革命的主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近年来,以“重新评价”、“理性思 考”为名,某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提出 “告别革命”论。他们认为辛亥革命是 人为制造出来的,如果没有孙中山提倡 的暴力革命,走康、梁主强的改良主义 路线,“中国早就实现现代化了”。
第三章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 云涌,遍及全国。
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 达1300余起。
例:抢米风潮 封建地主阶级和清政 府的残酷压榨,帝国主义 的疯狂掠夺,农村经济凋 破,亿万农民赤贫化,再 加上连年自然灾害,地主 商人乘机囤积居奇,民众 生活极为苦难。从1906年 到1911年,几乎每年都有 抢米风潮的发生,且遍及 南北各地城镇乡村。
“三民主义”之二
民权主义:“建立民国”。即推翻封 建专臸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孙中山提出了建国三序,即军法之臸,约 法之臸,宪法之臸。还提出了五权宪法, 即立法、行政、司法、考选、监察权的主 张。但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 位。
“三民主义”之三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通过平均 地权的办法,避免贫富悬殊,预防将来的社 会革命。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具体办法 是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按价收税,涨价归 公。但它脱离了中国的实际,也没有触动封 建土地所有臸,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 求,难以成为发动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签订《辛丑条约》
俄军捕杀中国人
日军屠杀义和团民
1904年德国人修建的 天津火车站
在外国巡捕监视下的中国劳工
上海天主教堂的传教士
传教士正在向上海徐家汇 一带的孩子们传教
2.社会矛盾激化 本来就十分沉重的税赋加上巨额的对 外赔款,使广大劳动人民不堪重负,民不 聊生。
江淮一带饥饿的农民及饿死街头的灾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与君主专臸臸度的终结
本章重点
1.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爆发? 2.如何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如何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说明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以后,以孙中山 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 阶级革命运动。
第三章_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ppt课件
国民日日报 1903
俄事警闻 1903—1904
檀山新报 1903—1907
俚语日报 1903—1904
世界公益报 1903—1904
警钟日报 1904—1905
大同日报 图南日报 广东日报
1904—1912 1904—1906 1904—1905
出版地
刊名
香港
中国旬报
上海
开智报
上海
国民报
上海
政艺通报
--列宁
编辑版pppt
7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
民 族 危社 机会 加矛 深盾
激 化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 侵略日益扩大
清政府横征暴敛,导致 民怨沸腾
各阶层人民的反抗斗争 风起云涌
编辑版pppt
8
《
民
呼
与 民 之 担 负 》
日 报 》 刊 登 的 漫
画
《
官
这些情况说明,随着晚清政局的演变,人民已经
设责任 内阁
》死
革命形势高涨 编辑版pppt
11
(三)
清
末 “ 新 政 ”
及 其 破 产
新政的措施: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 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 奖励工商;颁布新的学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 废除科举考试,并“仿行预备立宪”。
新政的破产:“预备立宪”的骗局仅使立宪派大 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
许多革命者,都是在改良道路走不通时才提 出了革命的主张。
编辑版pppt
5
第二,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扫清了历史前进的障碍,带 来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进步。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终结-PPT课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陈天华著《猛 回头》、《警世钟》 等书主张推翻清政 府,建立民族共和 国。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2、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 制。其为毒之致,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 聊生矣。” “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盛, 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孙中山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毛泽东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 朝的统治,沉 重打击了中外 反动势力,使 中国反动统治 者在政治上乱 了阵脚。 2.结束了统 治中国两千 多年的封建 君主专制制 度,使民主 共和的观念 开始深入人 心。
3.给人们 带来一次 思想上的 解放。
4.促使社会 经济、思想 习惯和社会 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的 积极变化。
民生主义:反映孙中山对劳动群众的深切同情和对资本主 义的制度反思,对将来的政权建设具有启发意义;只是为 了避免资本主义的弊端,未起到团结广大农民群众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论战焦点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 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 实行共和; 要不要社会革命。
1906年4月28日,革命派与改良派大论战
接受“二十一条”
“称帝”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2、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 级和买办阶级的利益。 兼并土地,征收苛捐杂税,压榨农民群众。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的结束ppt
慈禧太后出于垂帘听政的权欲,让明 知无能的载沣执掌大权,这位摄政王不 但判断力差,意志薄弱,外交知识缺乏, 智力平庸,而且还出生于一个神经很脆 弱的家庭。根据这个家族后裔的回忆录 记载,这位摄政王一紧张起来就会口吃。 如果换成恭亲王的儿子(这个人年富力 强,有现代意识),可能会有不同的结 果。
教育改革的影响
政治系统与社会精英的传统联系被切断。 传统的读经——科举——仕进的人生正途被堵 塞。整个社会的成就取向发生根本改变。士大 夫阶层开始多极化。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 新式知识分子的总体数量大大增加,知识结构 的完全更新以及择业前途的多样性,反过来又 大大加快了上述政治系统与社会精英传统联系 的割断。另一方面,大批的新式知识分子在感 情上甚至在行动上转向立宪或者革命,形成对 政府的巨大威胁。
外务部取代总理衙门(1901.7)
铁路局和矿务局合并为商部(1903.8) 练兵处(1903.12)
巡警部(1905.10)
学部(1905.12)
3、军事改革
废武科(1901.8) 一年内裁减20%-30%的绿营和防勇
(1901.8) 创设武备学堂(1901.8) 铁良和袁世凯在北京训练八旗兵 建立练兵处(1903.12) 训练新军
1901年4月,清政府宣布成 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推行 新政的中枢机构,任命奕 劻、李鸿章、荣禄、 王文 韶、鹿传霖、昆冈、瞿鸿 禨为督办政务大臣,张之 洞、刘坤一为参与大臣。 1901年7月,刘、张会衔连 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育才兴学、整顿中法、 吸收西法),系统提出兴 学校、练新军、奖励工商 实业、减冗员等内容,成 为清廷变法的蓝本。
奕劻(前左二) 、瞿鸿禨(前排 左三)与访华的德国太子合影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 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就 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不过,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 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 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 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孙中山于1906年在新加 坡华侨中成立同盟会分会
三 民 主 义 民生主义
(三)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 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起的。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1909年孙中山在伦敦
中国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 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首先发起的。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了初步的发展。据统计, 1895年至1911年间,新 设立的民族资本厂矿达 800家,资本额超过1.6 亿元。
孙中山像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 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 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 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 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孙 中 山 三 民 主 义 手 稿
民族主义
三 民 主 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派
反清革命组织不断建立
蔡 元 培 组 织 光 复 会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 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次第成立。从1904年开 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 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这些 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 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但是,孙中山的“平均 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 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 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 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 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版)》课件-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第一节视频《辛丑条约》 点击按钮播放清政府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2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各阶层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31:增开商埠和租界,进一步扩大对华商品的倾销;扩大对华资本输出,逐步控制了中国的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1904—1905年,日俄战争,争夺东北1903年,英国侵入西藏1904年,英、德、法、美对长江流域的争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清末群众的反抗斗争1905年1906年1907年1908年1909年1910年10399188112149226清末群众起义斗争(次数)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Array 1901 19011911清政府派出考察团赴各国考察立宪清末“新政”及其破产清末新政的内容改革官制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改革军制裁撤绿营,建立新军改革教育废科举,设学堂,派留学改革经济制定商法,奖励工商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仿行预备立宪1906190891911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中国代表团与西人合影清末“新政”及其破产孙中山:(清王朝)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 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
1920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视频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点击按钮播放孙中山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青年运动的方向》,《毛泽东选集》第2卷视频孙中山点击按钮播放189418952商人 工人自由职业者公务员、学生会党 农牧业 总计963925126178兴中会会员构成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1904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这表明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了以武装起义推翻“孙中山的杰出之处在于他是近代中国思想界摆脱改良与革命矛盾的第一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章炳麟发表了为论革命书》邹容出版了《革命军》陈天华出版了《警世钟》《猛回头》历史进入20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我中国今日欲摆脱满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
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ppt课件
30
“三民主义”之三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通过平均 地权的办法,避免贫富悬殊,预防将来的社 会革命。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具体办法 是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按价收税,涨价归 公。
等的称呼 男子剪辨、女子放足之风迅速席卷全国
52
新式婚礼
53
吃冰激凌的民国新青年
54
民国白领休闲生活
55
20年代的中山公园
56
德式军校学员
57
电影海报
58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
从客观上说,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 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 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辛亥革命
图为直隶学务公所外景
12
派遣留学生:清政府先后派遣留学生到日、 美等国,迅速形成了留学高潮,养成了重视 西方科技与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 了大批科技、法政、教育、军事等人才。
留 日 中 国 青 年 学 生
13
(3)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是新政的另一 项重要内容。1902年始,清廷连续颁布具体 措施,参酌各国通行律例,制订保护和发展 工矿、铁路和商务等实业的律例。1903年9 月,设立商部,直隶设北洋工艺总局。1906 年,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和邮传部。
《革命军》号召起来 推翻清政府,建立一 个独立、民主、自由 的“中华共和国”。
邹容墓
23
陈天华,字星台,号 思黄,湖南新化人。 1904年写成《猛回 头》、《警世钟》两 本著作。
《猛回头》和《警世钟》指出:清政府是 “洋人的朝廷”,“齐把刀子磨快,子药 上足”,“万众直前”,驱除外国侵略者, 恢复民族主权,推翻清政府。这两本书重 印了十多次,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ppt课件
漫画:民不聊生
.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01年“新政”主要内容
改革官制:设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改革军制:裁撤绿营,编练新军等
改革经济: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等 改革教育:鼓励留学、颁布新学制、(1906年)废 除科举等
.
一条线索
知识 结构
三个问题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
主要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题 的 真 解
孙 中 山
决《
》中
国
决国体过 中”改时 国,变的 问才为满 题能“清 。真中君
正华主 解民政
.
视频:孙中山
级知识分子。
1895 -1911年新设资 本超万元的民族资本厂 矿达800家,资本额超
过1.6亿元。
.
1906年归国留学生考试之考官及学部官员合影(后左
二为严复,后右二为詹天佑)
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 革命派骨干力量的形成
思资
想产
织 活 动 家
家 、 宣 传 家
阶 级 民 主 革
、命
华
陈 天
.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904-1905年 •日俄战争一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清朝统治下无进行 民主革命必要 国民民智未开,须 经君主立宪阶段才 可行民主共和 救国必先反清 排满
改良派 (康梁)
V S
革命本身就是 启发民智,须 实行民主共和
革命派 (孙中山)
中国封建经济制度 不同于欧洲,无进 行社会革命的必要
中国社会经济 制度弊病百出, 必须实行社会 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涌现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时间:1905年8月20日 成员:孙中山(总理)、 黄兴、宋教仁等 机关报:《民报》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 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 权”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领 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 政党
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国中,今则 得法理论、政治论以为之羽翼,其旗帜益鲜 明,其壁垒益森严,其势力益磅礴而郁积,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 坏”,立宪党人“气为所摄,而口为所箝”。
——《新民丛报》1907年评论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894年,上书李鸿章,寄希望于 自上而下的改革,未受重视; 1894年11月,到檀香山组建兴 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 1904年,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 决》,走上革命道路。
孙中山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分析革命派与 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与结局,认识进行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二)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与近 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 (三)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失败的教训, 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局限性,认识 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 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教学要点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式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改革兵制,训练新军
改革学制,提倡新学
鼓励兴办实业
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 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 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 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 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 座房屋免于倾倒吗?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视频)同盟会成立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民族主义:斗争矛头直指清王朝,反对狭隘的民族复仇主 义和大汉族主义,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完整;未提 出反对帝国主义。 民权主义:提出资产阶级共和国建国方案,为革命指明方 向,增强革命认识,统一革命思想;只是一个大致的构想, 缺乏深入探讨和研究。
邹容1903发表《革 命军》,章太炎为此书 作序,并在《苏报》著 文介绍,由此引发 “《苏报》案”,邹容 被投入租借监狱,不就 死于狱中。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青年会(1903)—留日学生秦毓鎏
华兴会(1904)—黄兴,长沙
科学补习所(1904)—刘敬安、张难先,武昌 光复会(1904)—陶成章,上海(会长蔡元培)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2、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1911年4月27日, 黄兴率领敢死队在 广州举行起义,史 称“黄花岗起义”。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与妻书》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 干力量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政治控制加深
经济掠夺加剧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903年至1904 年,英国派兵侵 入西藏,边疆危 机加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各 层 人 民 的 反 抗 斗 争
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
收回利权运动风起云涌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章炳麟,号太炎, 1903因著文《驳康有为 论革命书》触怒清廷被 捕,1906在日本加入同 盟会,主编《民报》。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陈天华著《猛 回头》、《警世钟》 等书主张推翻清政 府,建立民族共和 国。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民生主义:反映孙中山对劳动群众的深切同情和对资本主 义的制度反思,对将来的政权建设具有启发意义;只是为 了避免资本主义的弊端,未起到团结广大农民群众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论战焦点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 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 实行共和; 要不要社会革命。
1906年4月28日,革命派与改良派大论战
阶级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 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及与之联系的社会 力量发展壮大。 骨干力量: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接触近代西方的思想文化,对国际国内形势有着 敏锐的认识。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