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合集下载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 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是用来表示语气、体态、语法结构等方面的用词。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如下:
1.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已经发生,也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
语气。

例如:“已而后知其所以然矣。

”、“自与先生辞,今三年矣。

”、“何事不伤人哉!”、“敷裘(fū)而辞了。

此干戈一也。


2.之:表示所属关系或方向性,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向”,
还可以表示动词的补充。

例如:“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
有坚忍不拔之志。

”、“直北之山”,“之言如君之语。


3.乎:表示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如:“此之谓乎?”、“孔子受命于周而之昭公之时……君乎!”、“安
得其芳名之乎?”
4.而:连接并列词语、句子、动词与宾语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却”。

例如:“一言而当之者,吾以穷久矣。

”、“病而后自既
至人皆死。

”、“敬告诸公,随便而言。


5.以:表示手段、目的、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为了”、“因为”。

例如:“以求利者群,以违天者少。

”、“以讹传讹。

”、“以怀先王之志”。

6.于:表示处所、方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向”。

例如:“维何不”,“于今著之”,“君子之德于其所偶。


总之,文言虚词在文言文的表达中起到了连接词语、表示语气和调节句子结构等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1 而1.连词(1)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2)递进关系,译为“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4)转折关系,译为“但是”。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例: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可不译。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代词(1)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2)通“尔”,译为“你、你的”。

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3)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 何1.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语助词(1)相当于“啊”。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2)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3 乎1.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常考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归纳

常考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归纳

常考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归纳一、之(“之”字有三用,就是代助动)1、用作代词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2、用作助词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③句式倒装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A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

B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④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二、而(“而”字怍连词,修承并,转递因;复音虚词,罢后会有时。

)1、“而”作连词,这是最主要的用法。

判别时,一定要理清“而”前后词语或分句之间的关系。

它一般表示以下关系:①并列关系。

②顺承关系。

这种关系一般表示“而”前后的分句或词语有动作的先后。

“而”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③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可连接分句也可连接词语。

④修饰关系。

⑤递进关系。

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⑥因果关系。

2、跟其它词构成复音虚词。

有以下几种情形:A“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B“而后”,相当于“然后”。

C“既而”、“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D“而或”,相当于“有时”。

三、以(“以”字动、介、连,以为认为动,因凭用把介,以致用而连。

)1、用作动词,可译作“以为”“认为”。

2、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靠”、“根据”等。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3、作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③ 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或者不译。

四、其(“其”代他(它)那其中的,反问推测或如果。

)1、代词。

①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1.【而】(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3)动词,如,如同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是指一类功能虚弱、往往没有独立含义的词语。

虚词通常没有具体的指代对象,也不具备表述事件、性质或情感的能力。

虚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连接词、助词或虚词副词的作用,用以连接或标识动作、状态和关系等。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之:表示“的”、“之”的关系,用于连接名词与名词或名词与形容词,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东方之国”、“学之深”。

2.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或“啊”。

例如:“何乎”,意为“何事呢?”;“不攻自破者,人乎人也”,意为“不攻自破的是人吗?”3. 而:用于连接并列成分,表示转折或递进关系。

例如:“父子之别,如是而已”;“志之大者,愈艰苦而愈可贵”。

4. 所: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被动的意义。

例如:“所行者,不以己之私欲也”。

5. 为:用于表示目的、结果或理由。

例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子曰:‘为政以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 以: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手段或方式。

例如:“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以降维持纪律”。

7. 于:表示时间、地点或手段。

例如:“胡人有善射者,受中国为师焉”,表示时间;“于乎千里之外,可以鄂矣”,表示地点;“忠信者,不为自己,视于事,顺于时”,表示手段。

8. 与:用于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表示共同、对比或连接关系。

例如:“短兵不能与长兵共战”;“与时俱进”。

9. 又:用于连接两个动作的时间,表示先后顺序。

例如:“今日之事,有世俗者,有独我者。

大家必不能又如我”。

意为“今天的事情,有世俗的,有只有我一个的。

大家必定不能再像我这样”。

10. 乃:表示结果或转折关系。

例如:“虞舜用九服,乃登帝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吾与父母曾订,今乃取尔”。

11. 其:用于连接名词或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她的”、“它的”。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于、与、则、者、之)十二、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译文: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

②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译文: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善于打战的人会根据形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引导。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2.依靠,凭借。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译文: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3.表条件,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地对待他。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译文:顺着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译文:秦国趁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

4.表方法。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二)连词1.表原因。

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译文: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

(二)副词。

表承接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译文: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

③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

(《段太尉逸事状》)译文:(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④因招樊哙出(《鸿门宴》)译文:于是招樊哙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考文言虚词(18个)的意义和用法一、【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如: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例: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

例: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二、【所】(一)名词,处所,地方。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译: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

)(二)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译: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例: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我所拜访的屠夫朱亥。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嬴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所杀。

)【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译:老师是用来传教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2.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例: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译: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所谓】所说的。

例: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译: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

【所在】1.到处。

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译:石头被敲打时铿锵作响的,到处都是这样。

2.所在之处,处所。

例: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促织》)译:我紧追了几步,绕过墙后,却找不到它在哪里。

三、【为】(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译: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译:冰,是由水变成的,却比水温度更低。

2.以为,认为。

例: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译:这只是灭亡了的秦国的继续罢了,我私下里认为大王您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3.判断词,是。

例: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译:不是我织布织的慢,是你家的媳妇太难做。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例: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译:我们这些人现在要被他俘虏了。

2.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例: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译: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你和她)贵溅不同,(休掉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于是秦王很不高兴,给赵王敲了一下瓦缶。

4.对,向。

例:为之奈何?(《鸿门宴》)译:对此怎么办呢?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译:在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呢。

例: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译:是国家的功臣,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四、【也】(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

例: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译: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译: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过秦论》)译: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

使秦国灭族的是秦国,不是天下的人民。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译: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译:攻又攻不下来,围又围不下去,我们回去吧。

(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译:出生在我之前,他懂得道理固然也在我之前。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译: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测出。

’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例: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译:哪里仅仅是伶人(的导致的)呢?五、【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希望以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译: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译: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谭嗣同传》)译:于8月13日在街头斩首。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译:难道赵国的国王因为一块玉(和氏璧)而对秦国欺诈(反悔)吗?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例: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译:其他的船按照次序一起前进。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译:樊哙侧着盾牌一撞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例: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译: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译:草木茂盛欣欣向荣,涓涓泉源细水慢流。

(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以:表时间)(《出师表》)译:临危授命以来,我白天黑夜的忧愁哀叹,就怕担当不起重任,伤害了先前皇帝的在天之灵。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以:表范围)译:从王侯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

(四)动词:认为;用,任用。

例:①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大家)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译: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

(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例: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译:古人拿着蜡烛夜里游玩,确实是有原因的(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译:本来就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

(《陈涉世家》)2.通“已”,止。

例:无以,则王乎?译:(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孟子梁惠王上》)【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译:虎看它,是一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

⑵把……作为或制成。

例:铸以为金人十二。

(《过秦论》)译:用它们铸造成十二个金人。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译: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并且嘲笑李勃的鄙陋。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例: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译:(如果)我李密(幼年)没有祖母的照顾,不会存活至今。

祖母(在晚年如果)失去了我的赡养、照料,就不能够安享晚年。

六、【焉】(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译:积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

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况且哪里放土石呢?(二)代词。

1.相当于“之”。

例1: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