溅射的基本原理之溅射机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钉扎线性碰撞级联溅射示意图
溅射的基本原理——溅射机理
入射离子的能量损失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靶 原子核的反冲运动,另一部分用于激发或电离靶原子核外 的电子,分别对应于核阻止本领 和电子阻止本领 。对于 低能离子,核阻止本领是主要的,而对于高能离子,电子 阻止本领则是主要的。
溅射的基本原理——溅射机理
秒,这样电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的能量不足以造成靶原 子的移位。
同样在低能情况下,靶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主要是弹 性碰撞。也就是说,对于低能离子产生的溅射现象,主要是 由原子之间的弹性碰撞过程造成的。因此,这种溅射也被称 为撞击溅射(knock-on sputtering)。
溅射的基本原理——溅射机理
溅射的基本原理——溅射机理
溅射理论的发展 1853年Grove就观察到了溅射现象,发现在气体
放电室的器壁上有一层金属沉积物,沉积物的成
份与阴极材料的成份完全相同。但当时他并不知
道产生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 。
1902年,Goldstein 才指出产生这种溅射现象的 原因是由于阴极受到电离气体中的离子的轰击而 引起的,并且他完成了第一个离子束溅射实验。
溅射现象:
当级联运动的原子运动到固体表面时,如果其能量大 于表面的势垒,它将克服表面的束缚而飞出表面层,这就 是溅射现象。溅射出来的粒子除了是原子外,也可以是原
子团。
溅射的基本原理——溅射机理
入射离子( E0 )
二次电子
溅射原子
原子
溅射的基本原理——溅射机理
离子与靶相互作用
按参与碰撞粒子的种类划分: 入射离子(或载能原子)静止靶原子的碰
撞击溅射的分类
(1)单一撞击溅射
在离子同靶原子的碰 撞过程中,反冲原子得到 的能量比较低,以至于它 不能进一步地产生新的反 冲原子而直接被溅射出去。 单一撞击溅射是在入射离 子的能量为几十电子伏特 范围内,且离子的能量是 在一次或几次碰撞中被损 失掉.
单一撞击溅射示意图
溅射的基本原理——溅射机理
(2)线性碰撞级联溅射 初始反冲原子得到的能量比较高,它可以进一步地与 其它静止原子相碰撞,产生一系列新的级联运动。但级联 运动的密度比较低,以至于运动原子同静止原子之间的碰
溅射的基本原理——溅射机理
★ 溅射机理
溅射率随入射离子能量增大而增大,在离子能量达到一 定程度后,由于离子注入效应,溅射率减小; 溅射率的大小与入射离子的质量有关;
当入射离子能量小于溅射阈值时,不会发生溅射;
溅射原子的能量比蒸发原子大许多倍; 入射离子能量低时,溅射原子角度分布不完全符合余弦 定律,与入射离子方向有关; 电子轰击靶材不会发生溅射现象。
溅射的基本原理——溅射机理
散射角
M1 , v0
E0
M1 , v1
M2
反冲角


M 2 , v2
1 1 1 2 2 2 M 1v0 M 1v1 M 2 v2 2 2 2
M1 v0 M1 v1 M2 v2
M1v1 sin M 2v2 sin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溅射的基本原理——溅射机理
到了1960年以后,人们开始重视对溅射现象的研究,其原因 是它不仅与带电粒子同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的各种物理过程直
接相关,而且它具有重要的应用,如核聚变反应堆的器壁保 护、表面分析技术及薄膜制备等都涉及到溅射现象。
1969 年, Sigmund 在总结了大量的实验工作的基础上,对 Thompson汤普森的理论工作进行了推广,建立了原子线性级 联碰撞的理论模型,并由此得到了原子溅射产额的公式。
离子注入: 如果入射离子的速度方向与固体表面的夹角大于某一临 界角,它将能够进入固体表面层,与固体中的原子发生一系列 的弹性和非弹性碰撞,并不断地损失其能量。当入射离子的能 量损失到某一定的值( 约为 20eV 左右 ) 时,将停止在固体 中不再运动。上述过程被称为离子注入过程。
atoms
Ion
E
溅射的基本原理——溅射机理
撞是主要的,而运动原子之间的碰撞是次要的。对于线性
碰撞级联,入射离子的能量范围一般在keV-MeV。
线性碰撞级联溅射示意图
溅射的基本原理——溅射机理
溅射的基本原理——溅射机理
(3) 热钉扎溅射
反冲原子的密度非常 高,以至于在一定的区域
内大部分原子都在运动。
热钉扎溅射通常是由中等 能量的重离子轰击固体表 面而造成的。
射出原子,而是把动量传递给被碰撞的原子,引起原子的 级联碰撞。这种碰撞沿晶体点阵的各个方向进行。
碰撞因在最紧密排列的方向上最有效,结果晶体表面
的原子从近邻原子得到越来越多的能量。 当原子的能量大于结合能时,就从表面溅射出来。
溅射的基本原理——溅射机理
低能离子同靶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原子核之间的 弹性碰撞,尤其是对金属靶材料。 金属中电子的驰豫时间约为10-19秒,而对于一个能量为 10keV 的 Ar 离子,在金属中穿行 1 mm 所需的时间约为 10 -13

反冲原子静止靶原子的碰撞
按能量损失的方式划分: 弹性碰撞 非弹性碰撞
溅射的基本原理——溅射机理
双体弹性模型: 通常在两种坐标系中研究碰撞二体问题:
1)实验坐标系(实验测量)
2)质心坐标系(理论研究)
实验坐标系 入射粒子(粒子、反冲原子):(M1, v0 ) 靶原子(静止):(M 2 ,0)
发生热蒸发。
可以解释溅射率与靶材蒸发热和入射离子的能量关系; 可以解释溅射原子的余弦分布规律; 不能解释溅射率与入射离子角度关系,非余弦分布规律, 以及溅射率与质量关系等。
溅射的基本原理——溅射机理
动量转移理论
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溅射完全是一个动量转移过程,
并被人们广泛接受。 该理论认为,低能离子碰撞靶时,不能直接从表面溅
1974年,H. H. Andersen 和H. L. Bay 研究(实验)了低能重 离子辐照固体表面,可以产生非线性溅射现象,通常称为“ 热钉扎” (thermalized spike) 效应。
溅射的基本原理——溅射机理
热蒸发理论(早期理论) 认为:溅射现象是被电离气体的离子在电场 中加速并轰击靶面,而将能量传递给碰撞处的原 子,导致很小的局部区域产生高温,使靶材融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