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期末考试知识点(打印版)
心理学与生活复习题

心理学与生活复习题名词解释: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能力、气质、性格、意志、注意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气质:气质是某个人典型的表现于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点。
性格: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意志:是人自觉确定目的,并按目的支配、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心理学部分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23.人类需要层次理论首先提出者是()A.莫瑞B.马斯洛C.弗洛伊德D.赫尔26.“灵感或顿悟”是()A.创造思维B.再现思维C.分析思维D.直觉思维27.鲁班发明锯是借助()A.定势B.变式C.问题D.原型启发28.艾宾浩斯发现遗忘进程的规律是()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C.很快D.很慢35.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A.巴甫洛夫B.艾宾浩斯C.斯柏林D.弗洛伊德六、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36.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按人的心理倾向,把人的性格分为__________型和__________型。
40.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的顺序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42.简述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43.简述气质与性格有哪些区别与关联?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44.如何灵活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参考答案五、选择题23.B24.D25.D26.D27.D28.B29.A30.A31.C32.C33.A34.B 35.B六、填空题36.内倾外倾37.提供帮助实施干预38.学习合乎祛则39.判断推理40.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七、简答题42.能力形成的条件主要有:(1)遗传因素与营养条件。
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期末考试(单选+判断题)

1、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反映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A、完整性B、整体性C、选择性D、理解性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2、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A、完全色弱和部分色弱B、红黄色弱和蓝绿色弱C、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D、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3、神经元是()的基本结构单位。
A、神经系统B、感觉器官C、运动器官D、内脏器官4、基础心理学是研究()A、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B、人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C、除动物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D、所有心理现象的学科5、空间知觉包括()A、距离知觉、似动知觉、深度知觉和立体知觉B、运动知觉、远近知觉、距离知觉和实体知觉C、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党和方位知觉D、平衡知觉、运动知觉、似动知觉和错觉6、冯特和铁钦纳是()学派的创始人。
A、格式塔心理B、构造心理C、机能主义心理D、行为主义7、内脏感觉包括()A、饥饿、饱胀、窒息、疲劳、便意和性B、平衡觉、运动觉和疼痛C、饥饿、触压、振动、渴和疼痛D、饱胀、渴、窒息、疲劳、便意、性、振动和触压8、自主神经又叫()A、感觉神经B、运动神经C、植物神经D、联合神经9、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A、心理学的研究开始运用实验的方法B、构造心理学派的诞生C、科学心理学的诞生D、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诞生10、基本的味觉有()A、咸、甜、苦、酸B、酸、甜、苦、辣C、甜、咸、麻、辣D、酥、脆、甜、咸11、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可以调节和促进活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则可破坏和瓦解活动,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A、适应功能B、动机功能C、组织功能D、信号功能12、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去个别特征和属性的活动称()A、概括过程B、注意过程C、加工过程D、抽象过程13、能够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A、内驱力B、诱因C、需要D、爱好14、“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是()A、环境改变了,人的气质也不会发生变化B、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是难于变化的C、一个人的气质在一生中是比较稳定的D、环境改变了,人的气质也会随着发生变化15、遗忘的进程是()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C、倒U型曲线D、U型曲线16、有爱就有恨;有喜悦就有悲伤;有紧张就有轻松,说明情绪和情感()A、具有两极对立的特性B、具有不可调和的特性C、的两极是不相容的D、的两极是绝对对立的17、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情绪的划分叫()A、基本情绪B、复合情绪C、情绪状态D、情感的种类1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需要分为()A、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B、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C、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学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D、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为他人服务的需要19、心理学是()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D、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20、情感可分为()A、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B、心境、激情、应激C、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D、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21、()是指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2023年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要点归纳

心理学要点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旳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旳科学。
2、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旳指向和集中。
3、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旳目旳,也不需要做意志旳努力旳注意。
无意注意不是由意识控制旳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4、故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它是有预定目旳,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旳意志努力旳注意。
5、爱好是指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旳心理倾向。
人类旳爱好表目前力争认识世界,因此又叫认识爱好。
6、意识:心理反应具有不一样旳形式,意识是心理反应旳最高形式,是人类特有旳心理现象。
广义旳意识是作为直接经验旳个人旳主观印象,体现为知、情、意旳统一。
7、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是指个体不曾察觉到旳心理活动旳过程。
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旳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旳反应。
9、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旳客观事物整体属性旳反应。
10、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旳反应。
人们感知过旳事物、思索过旳问题、体验过旳情感和从事过旳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一样程度旳印象,这就是记旳过程;在一定旳条件下,根据需要这些储存在头脑中旳印象又会被唤起,参与目前旳活动,得到再次应用,这就是忆旳过程。
1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旳概括旳和间接旳反应,是对事物旳本质和规律旳反应。
12、发明思维是指运用新奇、独特旳措施,发明性地处理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旳思维。
13、想象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事物新形象旳过程。
14、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旳旳、不自觉旳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
故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旳旳、自觉进行旳想象,又称随意想象。
15、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与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旳态度体验及对应旳行为反应。
16、意志是人自觉确实定目旳,并根据目旳调整支配自己旳行为,克服多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旳旳心理过程。
17、能力是直接影响人旳活动效率,是活动得以顺利完毕旳个性心理特性。
它是人们顺利完毕某种活动旳必要旳心理条件。
心理学与生活 期末复习

1. 知觉过程的三个阶段不包括:(第二章,教材第五章) DA. 感觉阶段B. 知觉组织阶段C. 辨认与识别阶段D.构建阶段2.谁提出梦的内容是由一个睡眠审查者遗漏的无意识材料。
(第三章,教材第六章)BA.冯特B. 弗洛伊德C. 华生D. 桑代克3.谁证明了,能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倾向于重复出现。
(第四章,教材第八章)A.巴普洛夫B. 弗洛伊德C. 桑代克D. 斯金纳4.如果一个人的实际年龄是20岁,而其智力所能达到的年龄25岁,则其智商为(A )。
(第七章,教材第十章)A、125 B、85C、80D、1205.谁提出了智力三因素理论?(第七章,教材第十章)AA斯滕伯格B加德纳C亨利高达德D麦克弗森6."远亲不如近邻",说的是什么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D )(第十一章)A.相互性B、相似性C、互补性D、接近性7.根据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具有强、平衡、不灵活特点的神经类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D) A. 胆汁质B. 多血质C. 黏液质D. 抑郁质1. 信度与效度答:信度是指心理测验或实验研究得到的行为数据具有一致性或可靠性。
效度指研究或测验得到的信息精确地测量了研究者想要测量的心理变量或品质。
2.定势是指准备好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对某刺激进行知觉或反应。
定势有运动定势、心理定势、知觉定势等三种。
研究者常通过对定势的研究来证明情境和期望对知觉和反应的影响。
3.冥想与幻觉答:冥想通过将注意从外部转向集中于内部体验的仪式化练习改变意识的功能。
幻觉是在缺乏客体刺激时所产生的逼真的知觉。
4.效果律答:跟随着满意结果的反应,以后出现的概率会越来越大,而跟随着不满意结果的反应,以后出现的概率会越来越小。
桑代克将这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成为效果律。
5.旁观者效应和责任扩散答:(1)旁观者效应指这样一种现象,即危机现场中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反而越少。
(2)责任扩散指危机情境中多人在场时,每个在场者的责任减低。
2022年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研究人与机器相互作用问题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
A.管理心理学 B.社会心理学 C.工程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2、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副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副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利用了()。
A.后像的作用B.适应的作用C.对比的作用D.联觉的作用3、大脑调节内分泌系统主要是通过下述哪两条通路?()A.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B.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C.脑垂体和自主神经系统D.自主神经系统和骨骼神经系统4、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B.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C.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D.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5、多多刚搭好的积木房子被小贝推倒了,多多认为小贝是故意的,所以非常生气。
这一现象可用()来解释。
A.情绪先天获得理论B.知觉再认情绪理论C.学习的情绪理论D.社会认知情绪理论6、“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被人注意,这是利用了刺激物的()特性。
A.理智感B.对比C.荣誉感D.强度7、接到老朋友的电话,知道对方是谁却叫不出名字,过一会儿就会想起来,这是一种()现象。
A.暂时性遗忘B.倒摄抑制C.鸡尾酒会效应D.内隐记忆8、下列关于语言的表述,错误的是()。
A.语言是人际交流中使用的符号系统B.音位是语言中可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C.有限的词语和规则可以产生无限的语句D.音位能被组合成语素,语素能被组合成词语9、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最重要的是()需要。
A.生理B.安全C.归属和爱D.自我实现10、判断“谢谢了”的准确意思主要依赖于()。
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考试重点汇总一、名词解释1.思维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并影响着后继同类心理活动的趋向.2.心理的年龄特征是指个体的心理在某个年龄阶段具有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点。
3.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4.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5.能力就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6.性格是个人对待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7.从众是指个体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在认知或行为上倾向于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8.现代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学科”。
9.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10.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计划和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11.个体心理指个人所具有的心理活动或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
12.行为是有机体对所处情景的反应,它是由一系列运动、活动和动作构成的。
13.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4.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过程15.记忆就是人脑对过去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的过程.或记忆就是人脑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1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17.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18.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以需要为中介,是人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19.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背景.20.挫折是一个人的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21.青少年是指11、12岁~18、19岁这个年龄阶段,相当于我国初中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22.心理发展的动力是指在青少年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青少年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23.心理健康是指个人生活、适应上所表现的和谐状态,或者说是指一个人没有困扰足以妨碍其心理效能和心理发展的状态.24.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影响学生心理成长的教育.二、选择、填空1.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与生活南京大学答案

心理学与生活南京大学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C)A、须要B、动机C、兴趣D、理想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B)A、气质B、性格C、兴趣D、能力3、奥斯本提出了(D)A、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B、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加涅)C、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奥苏贝尔)D、头脑风暴法4、加涅的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成(A)A、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B、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C、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心智策略D、智力技能、动作技能、心智策略5、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D)、A、荣格B、华生C、斯金纳D、班杜拉6、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A、荣格B、谢尔顿C、威特金D、霍兰德7、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B)A、艾森克B、卡特尔C、哈撒韦D、霍兰德8、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A,艾森克人格问卷B、Y-G人格测试 C、主题统觉测验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9、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D)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B)A、l个月B、2个月C、3个月D、4个月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属个性倾向性范畴的就是(A、C,D)A、需要B、气质C、动机D、能力E、兴趣2、以下属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就是(B,C,D)A、需要B、气质C、性格D、能力E、兴趣3、信念就是(A,B,C,D,E)A、被意识到个性倾向性B、洞察事物的出发点C、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D、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E、有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4、通常能力就是指(A,B,C,D,E)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想象力 E、注意力5、气质类型包含(A,B,C,D)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E、神经质6、马斯洛的须要层次理论明确提出人类的须要存有(A,B,C,D,E)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存有(B,C,D)A、荣格B、华生C、斯金钠D、班杜拉E、埃里克森8、以下属感知测验的就是(B,C,E)A、艾森克人格问卷B、罗夏墨迹测验C、主题统觉测验D、16人格因素问卷E、儿童统觉测验9、信度包含(A,B,C)A、再测信度B、等值信度C、分半信度D、内容信度E、效标关联信度10、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开朗型的特点就是(A,C,E)A、强B、弱C、平衡D、不平衡E、灵活11、以下关于能力的叙述就是恰当的就是(A,C,E)A、属于个性心理特征B、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C、发展比知识发展要慢得多D、随年龄增长不断积累E、随年龄增长是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心情疏离怎么办一、学会沉默有时候,你被人误会,你不敢争论,所以挑选绝望。
2018年秋季《心理学与生活》期末考核标准答案

期末作业查核
心理学与生活?
总分值100
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20 分〕
1、感觉适应
答:感觉适应是指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持续作用,导致感受器对刺激感受性的变化。
2. 智力
答:所谓智力,是有目的地步履,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处置环境的个人的综合能力。
3. 编码特异性
答:编码特异性指当信息提取时的布景与信息编码时的布景相似与一致时,记忆效果最好。
4、尝试法
答: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把持自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所发生的影响。
二、简答题〔每题10分,计40 分〕
1. 思维及其特征
答: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不雅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
的高级形式
思维具有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根底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
来,加以概括。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必然的媒介和常识经验对客不雅事物进行间
接
的认识。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
这就需要人们仇家脑中已有的常识经验不竭进行更新和改组。
2. 视觉表象在大脑中的形成过程
答:1. 看真实的东西:来自眼睛的信息通常能激活大脑的初级视觉区,发生视觉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主要指各种感官的机制、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机制、内分泌腺对行为的调节机制、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
生理心理学以脑的形态和功能参数为自变量,观察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变化。
心理生理学研究由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测验法、相关法、实验法、个案法。
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按内容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按形式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规模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测验对发现心理过程的一般特性、它们的相互依存性和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异性都有相当的科学价值(卡特尔,1890)。
测验基本要求:信度和效度。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有效测量所需要的心理品质的程度,它可以通过对行为的预测来表示。
3、德国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他是构造主义的奠基人。
4、费希纳对数定律:P=KlgI,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K是一个常数(与某种感觉的韦伯分数有关)。
5、色觉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四色说,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
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在视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
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拮抗过程。
6、视觉适应:适应是一种感觉现象,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在视觉范围内,视觉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7、味觉的适应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
人的味觉有甜、苦、酸、咸四种(味精觉),负责它们的味蕾在舌面的分布是不一样的。
仅仅通过味蕾并不足以产生味觉,嗅觉对于味觉的产生也非常重要。
温度对味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明显的影响。
味觉的适应和对比作用都很明显。
8、内脏感觉也叫机体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
这些感受器把内脏的活动及其变化的信息传入中枢,并产生饥渴、饱胀、便意、恶心、疼痛等感觉。
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因此又叫“黑暗”感觉。
当内部器官工作正常时,各种感觉便融合成人的一般“自我感觉”。
在通常情况下,内部感觉的信号被外感受器的工作掩蔽,它们不能在言语系统中反映出来,因而不能被意识到。
只有在内脏感觉十分强烈时,它才能成为鲜明的、占优势的感觉。
9、人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并了解它的意义,就是知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整体性和意义性是知觉的两个重要特性。
10、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颜色和明度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与强度,音调和音响知觉依赖于声波的频率与声压水平,形状知觉依赖于物体的原始特征和线条朝向,运动知觉依赖于物体的位移。
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知觉者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或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他的一般知识经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11、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
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与距离知觉、方位定向等。
12、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时间知觉的阈限也受感觉通道的影响,视觉的时间知觉阈限是113~124毫秒,听觉的时间知觉阈限是10~50毫秒。
这是将相继的两个刺激知觉为持续刺激的最短时间。
2)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
在回忆往事时情况相反,同样一段时间,经历丰富,个体就觉得时间长;经历简单,个人就觉得时间短。
3)人的兴趣和情绪。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出现对时间的估计不足。
相反,对厌恶的、无所谓的事情,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时间的高估。
在期待某种事物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相反,对不愿出现的事物,会觉得时间过得快等。
13、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不同于意识。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在一瞬间,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方向上进行活动,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
注意的集中性是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哪个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感。
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密不可分的。
14、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5、注意的动摇:在注意稳定的条件下,感受性发生周期性增强和减弱的现象。
当持续性注意不能保持时,会出现注意动摇。
注意动摇不同于注意转移,前者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起伏波动的现象,而后者是指将注意从一项活动有目的地转移到另一项活动的现象;前者的注意内容并没有离开当前活动,而后者的注意内容已经变成新的活动。
16、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对形象的材料比对抽象的材料遗忘得慢;对有意义的材料比对无意义的材料遗忘要慢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遗忘得越快,识记材料越少,则遗忘较慢。
因此,学习时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来确定学习的数量,不要贪多求快。
2)学习的程度。
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为过渡学习。
低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而过渡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在回忆系列材料时,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有重要影响。
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
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
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
4)识记者的态度。
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
17、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前摄抑制)。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有干扰作用。
18、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19、概念形成的策略:保守性聚焦、冒险性聚焦、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
20、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积极的作用表现为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快速解决问题;消极的作用表现为用旧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妨碍新方法或者简单方法的发现和运用。
21、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包括对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由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识等。
22、图式: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说明了一组信息的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23、语言的形式:对话语言、独白语言、书面语言、手势语、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
内部语言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
内部语言虽不直接用来与别人交际,但是,它是人们语言交际活动的组成部分。
当人们计划自己的外部语言时,内部语言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
2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的需要,它包括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
2)安全的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3)归属与爱的需要,它表现为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
4)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
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
在高级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以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
25、诱因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26、冲突的类型:1)双趋冲突,又称接近-接近型冲突,指对个体同时存在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而两者不可得兼、难以取舍的心态。
2)双避冲突,又称回避-回避型冲突,指同时有两个可能对个体具有威胁性、不利的事发生,两种都想躲避,但受条件限制,只能避开一种,接受一种,在作抉择时内心产生矛盾和痛苦。
3)趋避冲突,又称接近-回避型冲突,指同一目标既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
4)多重趋避冲突,又称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指同时有两个目标,存在着两种选择,但两个目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使人左顾右盼,难以抉择的心态。
27、情绪的功能。
1)适应功能。
有机体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多种适应方式。
情绪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2)动机功能。
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
它能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
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出于活动的最佳状态,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任务。
3)组织功能。
情绪的组织作用是指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
4)社会功能。
情绪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
28、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它具有弥漫性,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29、情绪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情绪发生时又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这种外部表现也就是可以观察到的某些行为特征,这些与情绪有关的外部表现,叫表情。
1)面部表情。
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2)姿态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