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周晓鸿)第一章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017f3503c1ec5da50e27021.png)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
1859年,德国人M.拉扎勒斯和H.施泰因尔联袂主编《民族 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借助哲学、人类学和史学的取向,对 民族群体的语言、风俗、习惯进行研究。 1875年德国学者A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在《社会躯 体的结构机器生活》一书中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 1897年,美国人特里普利特对“竞争”现象进行了全新的 研究,这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首次实验结果。 1908年,这一年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 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 威廉· 麦独孤分别出版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同名教科书。 1924年,这一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奥尔波特对群体进行 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一书,这不仅引进了 实验,而且指出了“实验方法对团体行为研究的革命性意义”。
2、文化 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 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这一定义 至少包括如下几层涵义: ①文化不仅包括价值观、行为准则、生活态度 这类非物质形式,也包括了各种体现这些非物质 文化的意义的物质表现形式。 ②不论是非物质文化还是物质文化,都既是人 们所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或曰手段,同时其本身 也是人们主体生活的产品或曰创造物。 ③文化是有层次的,• 们将一社会中的某些群 我 体所具有的既包括该社会的主流文化同时又具有 自身特点的生活方式称为亚文化。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有 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科学。社 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 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 独立学科,既有极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十分 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 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 律作出解释。(社会心理学定义)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82f58363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0.png)
6. 大众心理与行为(时尚与流行、流言与谣 言、社会恐慌、社会骚乱与暴乱等)
7.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
三、当前社会心理学家关注的主要问题
1. 社会生活与心理顺应。常见的课题有:人对现 实生活的知觉差异,抵御应激和创伤后 应激的能 力,心力平衡,胜任社会生活的意向,人际互动和 个体自助等。
潘菽(1996):“社会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 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6.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特定社会条件 下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吴江霖(198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 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的心理 活动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迄今为止,虽然学者们对社会心理学的研 究对象还没有完全一致的表述,但应该说 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基本达成了共识: 1.社会心理学既要研究社会心理,也要研究 社会行为。 2.社会心理学既要研究个体,也要研究群 体 ,以及两者彼此的相互影响。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 个体社会心理与行为(社会化、社会 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等)。
2. 交往心理和行为(人际沟通、人际吸引、 人际关系、社会影响、社会互动等)。
3. 小群体心理与行为(群体结构、群体类 型、群体功能、群体意识、群体规范、 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等)。
4. 大群体心理(民族心理、国民心理、阶 级心理、阶层心理、职业心理等)
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际之间的社会 互动、人际关系。
D.J.贝姆(1979):“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 交互作用的科学。”
C.G.莫里斯(1979):“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 怎样与其他人发生联系的科学。”
3.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社会行为。
第一章_社会心理学_绪论
![第一章_社会心理学_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098a135e767f5acfa1c7cda9.png)
补充——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国民性分析 中国人
优点:宽容、隐忍、吃苦耐劳、注重家庭责任、 创新性、集体主义、以和为贵 缺点:懦弱、好面子、怕得罪人、窝里斗、鸵鸟 精神、阿Q精神、崇洋媚外、抄袭、缺乏当头的 意识、缺乏法治精神、不诚信、利己主义、贪便 宜;
书籍《丑陋的中国人》《鲁迅杂文选》 电影《南京!南京!》《慈禧太后》
日本人 优点:危机意识、学习观念、清楚自己的序 列位置、对长官的服从、彬彬有礼、整洁、 教育的重视 缺点:残暴、变态、固执、缺乏创新、幼稚、 冷漠无情、好色 书籍《菊花与刀》《日本的品格》 电影《最后的武士》《艺妓回忆录》
韩国人 优点:民族自豪感、超自尊、超自信、创新性 缺点:偏执、情绪化、文化的浅薄(偷其他国 家的文化)、渗透到骨子里的自卑情结、夜郎 自大、暴虐(对自己,对他人)、虚荣、傲慢、 意淫 书籍《朝鲜灭亡》 电影《天军》《一号国道》
(二)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 中介过程。 社会刺激----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 境有关,还与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 格特征有关。
三、研究范围
(一)个体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个体受他人或社会影 响而产生的行为。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社会认知, 社会动机,社会态度。 1、社会认知—这个人是热情的还是冷漠的。包括对自 己、他人、群体的看法,及对问题的归因。 2、社会动机—中国人对知恩图报、忘恩负义是十分熟 悉的(利他主义) 。 3、社会态度和态度改变——偏见与歧视。男人女人, 这个世界永恒的话题,可同样为人,生在社会却受 到不同的待遇。
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社会知觉和认知 第三章 人际关系 第四章 社会动机 第五章 社会感情 第六章 社会态度 第七章 群体心理 第八章 传播与社会心理 经济心理、宗教心理、心理健康等章节为自学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87b6fa3bb68a98270fefa34.png)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1.1复习笔记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1)吴江霖教授的定义他提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2)沙莲香教授的定义沙莲香认为,“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而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
”(3)王康教授的定义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一文中,王康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的学科”。
两年以后为孙晔、李沂等人简化,他们提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2.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1)肖和康斯坦佐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作为社会刺激之反应的个人行为的科学研究”。
(2)G·麦考尔和J·西蒙斯提出,社会学传统的社会心理学“关注于社会互动的研究”,而尹恩·罗伯逊则明确无误地谈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3)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等人从原苏联心理学特有的活动原则出发也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受参加社会群体这一事实所制约的、人的行为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在将社会行为规定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后,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社会行为的性质与基本特点,并对社会、文化、人格这些人们常常用来说明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作出解释。
1.社会行为的涵义和特点(1)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或物质承担者,而这个具体的、现实的人又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2)社会刺激是各种社会客体对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刺激作出的反应。
2.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
《社会心理学》第1章 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1章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10f68ee009581b6bd9ebb9.png)
——2/3的实验者完全服从指令。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一、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问题
3、助人?还是助己?
农民遭歹徒抢劫,过路公交乘客捡钱不救人
正阳县一位从事粮食收购生意的农民,从银行取款骑摩托 车返回途中遭遇歹徒撞车抢劫。歹徒得手后,随手撒了一 把小面额纸币,受伤躺在路边的这位农民向路过的公交车 招手求救,没想到,公交车停下后,众人下车“捡”完路 上的钱后又都迅速上了车。公交车疾驶而去,将受伤的他 丢在了路边……
出版社,1997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社会心理学》(第8版),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等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心灵聚会——管窥社会心理学
教师教育学院 汪伟 E-mail: xiaoxieww@
双重格言
这边更正确
还是这边的……
人多手杂反而碍事 VS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文胜于武
VS
事实胜于雄辩
朽木不可雕 VS
活到老,学到老
血浓于水
VS
亲兄弟明算帐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VS 三思而后行
有备无患
VS
船到桥头自然直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事实上,我们经常为自己犯的一些小错误而自责 不已,当回头看时,我们明白了该如何行事。然 后心里想着“我早就知道是这样了,但当初就是 一念之差啊。”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以下三类问题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思维
• 我们如何知觉自我和他人 • 我们的信念是什么 • 我们所能做的判断 • 我们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288ac652a5e9856a5712602f.png)
基本人格因素
不同的生存方式的文化变量
文化行为
发现问题的观察法
调查关联的问卷法
确定因果的实验法
内部效度
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外部效度
实验结果的广泛性可行程度
两者关系
内部是外部的必要条件
选题维度
理论 社会心理现象
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不对
新研究方法
模糊数学 非线性方程
灰色系统理论
社会文化背景对人的影响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知觉 自我概念
归因
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 理现象
人际关系 人际吸引
爱情
群体心理现象
群体思维 群体极端
群体压力
从众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心理
服众
社会惰化
大众社会心理现象
谣言 传闻
社会恐慌
个人品质
生物学或经验的个人变量
个人行为
社会角色
地位和情景的社会变量
社会互动与群体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
定义 着眼点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研究对象
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向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
多元性
内外效度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深入研究
社会心理学的伦理道德
自愿原则 无害原则 保密原则
把人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 相互作用背景下研究人的心 理与行为根据的学科
个体与他人 个体与社会 个体与环境
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作用
社会心理学课程
![社会心理学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5411b55ccc7931b765ce15b0.png)
心理学家的观点:解释个人行为
心理学家肖和康斯坦佐: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作为 社会刺激之反应的个人行 为的科学研究”;
G.奥尔波特:“大多数社 会心理学家都认为,社会 心理学旨在理解或解释个 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 何受他人实际的、想象的 和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Allport,G.,1968)。
体内部的社会互动,那么, 社会印象以及社会态度
我国的大多数学者关注的
等章节构成了这些著作
则是群体对个体心理和个
的主要内容。
体行为的影响。
西方学者的经典规定(差异)
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之间有所不同:心理学 家注重个体,欲图通过个体的人格特征(得自本 能或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行为;而社会学家则 注重群体(早期为大群体后期为小群体),欲图 通过人们在群体中的互动来解释人的行为。 1908 年出版的两部分别由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 撰写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明显反映出上述分歧: “罗斯的著作表明他是集群行为研究的先驱,而 且他并不强调社会背景中的个人;相反,麦独孤 则强调个人行为,他研究了行为的机制和先天倾 向 ”(Raymond J. Corsini,Ed.,1984:342)。
这一定义力图将人的社会心理的发生、发展置于较 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去考察,在一定程序上揭示了 社会心理的本质属性,但这一定义却带有明显示的 心理学化的倾向。在这里,社会心理学只是关于个 体的一种研究,尽管定义提及了“若干个体”,但 这个“若干个体”显然不能象有些人说的那样就是 “群体”。因为这个“若干个体”至多是个体的一 种算术总和,而群体(无论是大群体还是小群体) 是不能归咎为这种算术总和的。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 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肯 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既有极其深厚的理 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 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 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作出解释。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绪论.ppt课件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绪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c93ed0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86.png)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差
(一)研究者的偏差——实验者的倾向 性问题
(二)被试者的偏差——被试的倾向性 问题
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
(一)伦问题
欺骗、痛苦
(二)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1、研究必须做到“风险最小化” 2、保密 3、保护被试
2、前苏联社会心理学界的定义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界的研究强调团体对人的 行为的影响。
第一种观点以安德列耶娃的《社会心理学》 为代表。主要研究受所参加的社会团体制约 的人们的行为活动的规律、这些团体本身的 心理特征。强调团体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第二种观点以彼得罗夫斯基和施巴林斯基编 写的《集体社会心理学》为代表。该书指出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部分:研究各 种无组织的和有组织的人类共同体中人们交 往、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 现象”。
识差异 3、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4、了解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社会学、心
理学、文化人类学)的区别与联系 5、理解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 6、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本章纲要]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社会心理学与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研究人们行为规律的一门
学科。
(五)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的关系
人格心理学是以研究人的能力、气质和
性格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心理学基本分支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一、心理学家 二、生活的强者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课程介绍
社会心理学考虑人本身的特性。 但更主要的是考虑个体和社会 的种种关系、分析各种社会因 素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配套练习题库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配套练习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51687c48b7360b4c2e3f64f1.png)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配套练习题库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目录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说明:我们从指定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为考研参考书目的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以及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年统考真题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考研真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可以帮助学员巩固基础知识、夯实专业基础,从而做到全方位备考。
一、单选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第2章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第3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社会化:社会行为的模塑第5章社会认知第6章社会动机第7章社会态度第8章社会沟通第9章群体与互动第10章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第11章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12章文化对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第13章文化、亚文化与群体人格第14章社会文化变迁与人格发展第三部分模拟试题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试看部分内容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选题1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一种观点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即()。
[陕西师范大学2011研]A.群体思维B.群体极化C.社会助长【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群体思维是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要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可行方案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
社会助长是指个人由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2人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即()。
[陕西师范大学2011研] A.证实偏差B.自我中心偏差C.基本归因偏差D.自我服务偏差【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自我中心偏差是指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周晓鸿)第一章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周晓鸿)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34cb501d8e9951e79a892726.png)
社会学家的观点:解释群体互动
社会学家G.麦考尔和J.西 蒙斯:社会心理学“关注于 社会互动的研究”,它所 强调的重点是各种“塑造 群体”的因素,如社会自 我与社会化;
尹恩·罗伯逊:“社会心理 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 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在我看来“人类行为主要 取决于人们所属的群体和 群体间的互动及影响”。
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3)
王康:“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 感情、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的学科”
孙晔、李沂等人的简化:“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 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 学。”
并列使用“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这两个概 念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将 心理视为内隐过程,行为视为外显过程的习惯。 但是,它容易给人造成这样的误解,似乎社会心 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两个独立存在的成份。而我们 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种从内隐
首先,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 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换言之,社 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 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
其次,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 的“连续统”,也就是说它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 性。在这里,内在的体验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狭 义的心理过程)是外在的表现过程(狭义的行为过程) 的基础、潜在状态,或曰准备阶段。
中国学者观点的基本特征
尽管除吴江霖、时蓉华的 著述外,大多数学者都认 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该 包括群体和群体心理,但 他们对群体心理的论述是 不同于社会学家的社会心 理学的。如果说社会学家 的社会心理学关注的是群
与此相应,在上述著作 中,用来说明社会心理 现象的基本概念都与个 人特征或个人内在的人 格与心理倾向密切相关, 人格和自我、社会动机、 社会认知、社会判断、
2024年度社会心理学周晓虹课件
![2024年度社会心理学周晓虹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8a2b0a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59.png)
2024/2/3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手段收集大量数据,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结论。
案例研究法
对个别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
7
02
社会认知
2024/2/3
8
社会认知的概念与特点
2024/2/3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群体、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 感知和理解过程。 社会认知的特点包括主观性、整体性、互动性、情境性 和动态性等。
2024/2/3
21
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社会态度的形成
受到遗传、环境、文化和社会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社会学习、模仿、认 同等机制逐渐形成。
社会态度的改变
可以通过说服、宣传、教育、奖惩等手段来改变个体的社会态度,其中认知失 调、社会比较、情感卷入等是影响态度改变的重要因素。
2024/2/3
22
社会态度的测量与评估
14
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后果
影响因素
社会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因素(如个性、价值观、能力等)、环境因素(如文化、社会制度、群 体氛围等)和情境因素(如时间、地点、事件等)。
行为后果
社会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包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对个人而言,社会行为可能影响其自我认知、情感状态 、人际关系等;对社会而言,社会行为可能影响社会秩序、文化传承、社会变迁等。同时,社会行为的后果也会 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选择和动机。
13
社会行为的动机与目的
2024/2/3
动机理论
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社会行为的内在原因,是社会行为产生 和持续的动力。动机理论包括需要层次理论、归因理论、期 望理论等。
目的性
社会行为总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即人们通过社会行为想要 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目标。不同的社会行为可能有不同的 目的,如追求个人利益、维护社会公正、实现自我价值等。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_绪论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_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cf5b808483d049649b66584e.png)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
一、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
该学科的基本方法论(研究者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术语
(一)变量(variable) 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量通常分为: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客观发生的事实。
分类:
一般观察
观察法
参与观察
公开参与观察 隐蔽参与观察
(一)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优点:
a. 观察往往在实际环境中实施,因此结果是可靠、 直接的
b. 无需被观察者的合作 c. 被观察者的行为是自然的行为
缺点:
a. 往往较为费时费力 b. 较为被动 c. 有时代表性难以保证 d. 实施不当可能会对被观察者造成影响,
b. 能随机地分配被试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中 c. 能使自然环境中的复杂条件简单化
缺点: a. 人为环境造成实验结果的外部效度较低
b. 可引起被试的迎合表现和评价焦虑 c. 实验者本身的偏差可影响实验结果
(三)调查法(survey method)
定义:又称询问法。研究者拟定一系列问题向被
试提出,要求作答,然后整理所得资料,从中得出 结论。
分类:
调查法
访谈法 问卷法
优点:
例:在年龄和学习能力的研究上,年龄是自变量,学习能力是因 变量。
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既可能是相关关系,又可能是因 果关系。
(二)信度和效度
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
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是可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家的观点:解释个人行为
心理学家肖和康斯坦佐: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作为 社会刺激之反应的个人行 为的科学研究”;
G.奥尔波特:“大多数社 会心理学家都认为,社会 心理学旨在理解或解释个 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 何受他人实际的、想象的 和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Allport,G.,1968)。
这一定义力图将人的社会心理的发生、发展置于较 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去考察,在一定程序上揭示了 社会心理的本质属性,但这一定义却带有明显示的 心理学化的倾向。在这里,社会心理学只是关于个 体的一种研究,尽管定义提及了“若干个体”,但 这个“若干个体”显然不能象有些人说的那样就是 “群体”。因为这个“若干个体”至多是个体的一 种算术总和,而群体(无论是大群体还是小群体) 是不能归咎为这种算术总和的。
西方学者的经典规定(最早的差异)
1920年代,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F. 奥尔波特和社会学家C.A.埃尔伍德进一步将上述 分歧明确化:
奥尔波特认定“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 与社会意识”(Allport,F.H.Social psychology, 1924:12)而埃尔伍德则以为“社会心理学是 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它所关心的“是人类群 体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Ellwood, C.A.,1925:16,11)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 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肯 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既有极其深厚的理 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 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 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作出解释。
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1)
吴江霖:“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 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3)
王康:“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 感情、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的学科”
孙晔、李沂等人的简化:“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 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 学。”
并列使用“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这两个概 念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将 心理视为内隐过程,行为视为外显过程的习惯。 但是,它容易给人造成这样的误解,似乎社会心 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两个独立存在的成份。而我们 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种从内隐
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2)
沙莲香:“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 并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社会心 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
商榷:1、认定西方社会心理学家指的内行为只是一种 “脑电反应或心电反应和生物介质的异常传递”(换言之, 是一种生理水平的反应),因而决不是社会心理的内过程 的说法是缺乏依据的;2、将社会心理的内过程等同于个 体社会心理、社会心理的外过程等同于群体社会心理的观 点是错误的,它解释不了马克思、恩格斯说的“使广大群 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又使整个整 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 那样一类社会心理现象。
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等人从原苏联心理学 特有的活动原则出发也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 究受参加社会群体这一事实所制约的、人的行为与活 动的规律的科学。”
有关社会心理学
定义的若干规律性认识
首先,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有其学科对象的争论,焦点并不在 是否研究社会行为上,而是在怎样研究社会行为上。在这点上, 心理学家强调个人因素(人格),社会学家强调社会因素(群体 与互动),文化人类学家则强调文化因素。
大家好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现代社会心理学
任课教师
周晓虹教授 翟学伟教授 朱虹副教授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 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
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 3、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 门现代社会科学。
右图:非典时期的个人行 为
社会学家的观点:解释群体互动
社会学家G.麦考尔和J.西 蒙斯:社会心理学“关注于 社会互动的研究”,它所 强调的重点是各种“塑造 群体”的因素,如社会自 我与社会化;
尹恩·罗伯逊:“社会心理学 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环 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在我看来“人类行为主要 取决于人们所属的群体和 群体间的互动及影响”。
中国学者观点的基本特征
尽管除吴江霖、时蓉华的 与此相应,在上述著作
著述外,大多数学者都认 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该 包括群体和群体心理,但 他们对群体心理的论述是 不同于社会学家的社会心 理学的。如果说社会学家 的社会心理学关注的是群
中,用来说明社会心理 现象的基本概念都与个 人特征或个人内在的人 格与心理倾向密切相关, 人格和自我、社会动机、 社会认知、社会判断、
右图:群体互动与恐慌
新的视角:人类学/跨文化研究
W.J.伦那和J.W.巴里:“正如《跨文化对社会心理学的 挑战》一书的标题所示,社会心理学中的跨文化研究 已对所谓‘主流’心理学提出了挑战,促使它从不同 的文化中获取自己的发现,超越传统的过于狭隘的资 料基础去拓展自己的远景。” 一句话,从跨文化的角 度来看,人类行为不仅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 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体内部的社会互动,那么, 社会印象以及社会态度
我国的大多数学者关注的
等章节构成了这些著作
则是群体对个体心理和个
的主要内容。
体行为的影响。
西方学者的经典规定(差异)
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之间有所不同:心理学 家注重个体,欲图通过个体的人格特征(得自本 能或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行为;而社会学家则 注重群体(早期为大群体后期为小群体),欲图 通过人们在群体中的互动来解释人的行为。 1908 年出版的两部分别由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 撰写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明显反映出上述分歧: “罗斯的著作表明他是集群行为研究的先驱,而 且他并不强调社会背景中的个人;相反,麦独孤 则强调个人行为,他研究了行为的机制和先天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Raymond J. Corsini,Ed.,198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