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
建模仿真课程设计模型
建模仿真课程设计模型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建模仿真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建模仿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建模仿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系统建模、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等内容。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建模仿真软件进行实际操作,独立完成简单的建模仿真项目,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对建模仿真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建模仿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建模仿真软件的操作和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建模仿真的基本概念:介绍建模仿真的定义、发展和应用领域,使学生了解建模仿真的背景和意义。
2.系统建模:讲解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包括数学建模、结构建模和行为建模等,让学生学会构建简单的系统模型。
3.仿真实验:介绍仿真实验的基本步骤,包括模型设置、仿真参数设置和仿真运行等,使学生能够进行实际的仿真实验。
4.结果分析:讲解仿真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包括图表分析和统计分析等,让学生能够对仿真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读和评价。
5.建模仿真软件操作:讲解建模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包括软件界面、功能模块和操作技巧等,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建模仿真软件。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应用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建模仿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建模仿真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建模仿真软件,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
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 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构建简单的数学模型,并对实际问题进行仿真分析;3. 掌握建模与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够运用软件进行模型构建和仿真实验。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建模与仿真软件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建模与仿真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勇于挑战、积极探究的精神;3. 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术道德。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设计和评估过程中有的放矢。
二、教学内容1. 建模与仿真基本概念:介绍建模与仿真的定义、作用和应用领域,结合课本第一章内容,让学生对建模与仿真有全面的认识。
- 教学大纲:1课时- 教材章节:第一章2. 建模方法与步骤:讲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步骤和技巧,结合课本第二章内容,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构建模型。
- 教学大纲:2课时- 教材章节:第二章3. 仿真软件操作:介绍仿真软件的基本功能、操作方法和应用实例,结合课本第三章内容,让学生掌握仿真软件的使用。
- 教学大纲:2课时- 教材章节:第三章4. 实践案例: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建模与仿真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课本第四章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教学大纲:3课时- 教材章节:第四章5. 团队协作与创新: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完成指定建模与仿真项目,鼓励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目标:1. 理解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学会运用数学和计算机工具进行系统建模与仿真;3. 掌握分析、评估和优化系统模型的能力。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系统进行建模;2. 独立完成仿真实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3. 能够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合理的建模与仿真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2. 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系统建模与仿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掌握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系统现象;2. 学会使用数学和计算机工具进行系统建模与仿真,完成课程项目;3. 能够针对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估和优化,提出解决方案;4.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沟通表达和问题解决能力;5. 增强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和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系统建模与仿真基本概念:介绍系统、建模、仿真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分析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分类和特点。
2. 建模方法与仿真技术:讲解常见的建模方法(如数学建模、物理建模等)及仿真技术(如连续仿真、离散事件仿真等),结合实例进行阐述。
3. 建模与仿真工具:介绍常用的建模与仿真软件,如MATLAB、AnyLogic 等,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系统建模与仿真。
4. 实践项目: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系统建模与仿真项目,要求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项目。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周:系统建模与仿真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周:建模方法与仿真技术,讲解理论知识,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python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python一、课程设计简介本次课程设计的主题为“系统建模与仿真”,采用Python语言进行编程。
该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系统建模和仿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课程设计目标1.掌握系统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了解并使用Python语言进行程序编写;3.掌握常见的仿真算法和技术;4.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设计内容1.系统建模基础知识(1)系统概念及其分类;(2)系统建模方法与步骤;(3)常见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2.Python语言基础知识(1)Python语言特点及其优势;(2)Python程序结构及其语法规则;(3)Python常用数据类型及其操作。
3.基于Python的仿真算法与技术(1)离散事件仿真(DEVS)算法;(2)蒙特卡罗(Monte Carlo)仿真算法;(3)Agent-Based Modeling(ABM)仿真技术。
四、课程设计流程1.理论讲解:授课老师将为学生介绍系统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Python语言的基本知识,以及常见的仿真算法和技术。
2.程序编写:学生将根据授课老师的指导,使用Python语言编写程序,并进行调试和测试。
3.仿真模型设计:学生将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并实现一个仿真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
4.报告撰写:学生将根据所完成的课程设计内容,撰写一份完整的报告,并进行展示和答辩。
五、课程设计评估1.程序设计评分:评估学生程序编写的质量和效率;2.仿真模型评分:评估学生所设计的仿真模型是否符合实际需求,并能够进行有效的仿真分析;3.报告评分:评估学生报告撰写质量、表达能力和思路清晰度等方面。
六、总结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将掌握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够提高Python编程能力。
此外,该课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北大学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
商场购物结算排队系统建模与仿真设计说明书1、系统描述:超级市场是我们常去之处,为我们提供日常便利服务。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需要日常用品的时候,我们就会选择到附近的商场进行购物。
但是,当购物的顾客比较多的时候,就面临着排队等待的问题,这就会给我们结账带来极大的不便。
建模的目的是假定顾客到达时间间隔和商场工作人员服务时间服从一定概率分布,考察商场工作人员的忙闲状况和服务质量,并提出一定建议和建议。
2.系统分析:2.1 系统的实体分析购物结算属于一种单对单服务台服务系统,由三种实体组成:工作人员、顾客、排队队列。
其中,工作人员是永久实体,顾客是临时实体,排队队列是一种特殊实体。
2.2实体的状态及活动分析商场工作人员有“为顾客提供服务”和“休息”两种活动,分别对应“忙”、“闲”两种状态;顾客与工作人员共同完成购物活动,或者在排队队列里等待看病,有“接受服务”和“等待服务”两种状态;排队队列的状态以队列长度标识。
三种实体的活动及状态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2.3实体的状态变化分析当某一顾客到达商场时,如果工作人员处于“忙”状态,则进入“等待服务”状态,否则,进入“接受服务”状态。
处于排队等待状态的顾客,如果工作人员完成了对前一个顾客的结算服务,则进入“接受服务”状态;否则,继续保持“等待服务”状态。
工作人员完成对某一顾客的结算服务后,如果排队队列处于“非零”状态,则立即开始下一个服务,进入“忙”状态,否则,进入“闲”状态。
2.4对引起各个实体状态发生变化的分析“顾客到达”或者“顾客结束排队”导致工作人员务开始,顾客结算服务完成后导致工作人员服务活动结束,上述三个行为均可视为三个事件。
但是,顾客结束排队是以工作人员“闲”状态为条件的,因此,是条件事件。
队列状态为“非零”时工作人员“闲”是以事件“顾客结账之后离开商场”为条件的。
因此,顾客到达商场使工作人员由“闲”变为“忙”状态,或者使队列长度加 1.顾客结算之后离开商场使工作人员由“忙”变为“闲”。
仿真与建模课程设计
仿真与建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仿真与建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仿真与建模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仿真与建模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2)掌握仿真与建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熟悉常用的仿真软件和建模工具。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仿真与建模技术分析实际问题;(2)能够运用适当的仿真软件和建模工具进行仿真与建模;(3)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提出改进方案和优化策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仿真与建模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仿真与建模的基本概念:介绍仿真与建模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使学生了解仿真与建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仿真与建模的基本原理:讲解仿真与建模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分析、模型建立、仿真实验等,使学生掌握仿真与建模的基本方法。
3.仿真与建模的方法和技术:介绍常用的仿真与建模方法和技术,如蒙特卡洛法、离散事件仿真、系统动力学等,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仿真与建模方法。
4.仿真软件和建模工具:介绍常用的仿真软件和建模工具,如MATLAB、Simulink、ANSYS等,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工具进行仿真与建模。
5.实际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仿真与建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仿真与建模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仿真与建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仿真与建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仿真与建模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让学生动手进行仿真实验,熟悉仿真软件和建模工具,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1. 引言系统建模与仿真是一门重要的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军事、医疗等领域。
系统建模与仿真旨在通过研究和模拟现有的系统,从而加以优化和改进,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本文将对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的设计进行介绍和讨论。
2.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和实践,让学生掌握系统建模和仿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利用建模工具进行系统的建模、仿真和分析,从而提高工程技术能力。
3. 课程内容本课程包含以下内容:3.1 系统建模基础主要介绍系统建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场景,包括:•系统和子系统的定义,如何确定系统边界和系统需求•系统建模的分类和目的,如何选择适合的建模方法•系统建模的过程和工具,如何进行系统建模和从建模数据中获取信息•系统建模的质量和评估,如何保证模型正确性和可靠性3.2 系统仿真基础主要介绍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场景,包括:•仿真的分类和应用,如何用仿真方法解决复杂问题•仿真的过程和工具,如何进行仿真实验和获取仿真结果•仿真结果的评估和分析,如何对仿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3.3 系统建模与仿真综合案例通过实践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包括:•给定特定问题场景,学生需要自行选择建模方法,构建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与分析•进行查找资料、设计方案,完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分析和出报告等工作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讲解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4.1 讲授理论分析系统建模与仿真理论,关注实用性和应用场景,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方法和工具。
4.2 课程实践使用典型工具进行实践,让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流程,学会练习建模和仿真实验,并了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4.3 案例分析以课程案例为例,分析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具体实施步骤,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系统建模和仿真实验。
5. 实践项目本课程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践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根据题目要求,学生需要自行选择建模方法,构建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与分析•进行查找资料、设计方案,完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分析和出报告等工作实践项目将占据本课程总成绩的50%以上,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掌握建模与仿真的基本原理;2. 使学生掌握运用数学模型描述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建模与仿真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建模与仿真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建模与仿真的操作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复杂的系统建模与仿真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 培养学生具备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3. 引导学生关注建模与仿真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系统建模与仿真基本概念:包括系统、模型、仿真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介绍建模与仿真的发展历程;2. 建模与仿真原理:讲解建模与仿真的基本原理,如相似性原理、逼真度原理等;3. 数学模型构建:介绍常用的数学模型及其构建方法,如差分方程、微分方程等;4. 建模与仿真方法:分析不同类型的建模与仿真方法,如连续系统仿真、离散事件仿真等;5. 计算机软件应用:介绍常用的建模与仿真软件,如MATLAB、AnyLogic 等,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6. 系统建模与仿真实践:结合实际案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7.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按照教材章节顺序,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和进度。
计算机建模与仿真技术课程设计
计算机建模与仿真技术课程设计Introduction计算机建模与仿真技术是一种利用数字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际过程的方法,以得到在真实环境中难以获得的数据。
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中,它可以用来优化设计和预测结果,降低实验成本和时间。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探讨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建模和仿真的基本方法、技术、工具和应用。
Outline1.模型的概念和类型–物理模型、统计模型、数学模型等2.建模和仿真的基础知识–数据结构、算法、计算机编程语言等3.基于物理模型的建模–机械系统、电子系统、流体系统等4.基于统计模型的建模–随机变量、概率分布、假设检验等5.基于数学模型的建模–微积分、线性代数、非线性优化等6.建模和仿真工具的应用–MATLAB、Simulink、Python、COMSOL Multiphysics等Course Design在本课程中,我们将完成一个建模和仿真的实验,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估。
具体设计如下:1.实验目的:–掌握基本的建模和仿真方法、技术和工具–建立对符合物理规律和实际数据的合理化建模能力2.实验内容:–选择一个物理模型进行建模和仿真,比如弹簧振动系统或者流体管道系统–根据物理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建模工具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比较其与实际数据的偏差并对模型进行修正3.实验要求:–熟练掌握建模和仿真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包括建模语言和工具的使用、仿真参数的设置和结果分析等–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能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执行–写出详细的实验报告,说明仿真过程和结果,并对模型进行评估和改进Conclusion本课程旨在通过教授计算机建模与仿真技术,培养学生对数据模型的抽象思维、数学计算能力和计算机编程技能。
通过开展实验,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建模和仿真的理解。
希望学生们在本课程中掌握建模和仿真的基本技术,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持。
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
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术语和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计算机仿真。
3. 学生能够描述建模与仿真在科学研究和工程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和软件,进行模型的构建和仿真。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完成模型的建立和结果的分析。
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仿真结果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认识到建模与仿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耐心、细致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中年级的选修课程,结合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技能。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求知欲,适合进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建模与仿真学习。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分解和达成。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组织:1. 建模与仿真基础知识:- 介绍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 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模型的基本类型,如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等。
- 介绍计算机仿真的基本流程和常用软件。
2. 建模与仿真应用案例:- 结合课本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物理运动、生物演化、社会经济等领域。
- 分析案例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仿真。
- 对比不同模型的优缺点,讨论仿真结果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3. 实践操作与小组合作:- 安排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动手建立模型,进行计算机仿真。
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
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概述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并能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仿真。
本课程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理论学习、仿真实验和实验报告撰写。
在理论学习部分,学生将学习通信系统建模的理论知识;在仿真实验部分,学生将通过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实际操作,并仿真分析通信系统性能;在实验报告撰写部分,学生将撰写本次实验的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并给出改进方案。
2. 理论学习2.1 通信系统建模基础通信系统建模是通信系统设计的重要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描述通信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间的关系。
通信系统建模可以大致分为系统的传输模型和噪声模型两部分。
系统的传输模型主要描述信道传输特性,如频率响应、时域响应等;噪声模型则描述了环境、电路和信号本身所引起的噪声影响。
2.2 通信系统仿真方法通信系统仿真是通过计算机对通信系统进行模拟,分析系统性能和验证系统的可行性。
通信系统仿真可以大致分为系统仿真和信号仿真两部分。
系统仿真主要是对通信系统整体进行仿真,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如误码率、信噪比等。
信号仿真则是针对某个信号的特定特性进行仿真,如频谱、时域波形等。
3. 仿真实验3.1 实验内容本次仿真实验的主要内容是使用MATLAB软件对QPSK调制通信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
实验步骤如下:1.建立信道模型:使用MATLAB建立通信系统中各个模块的数学模型,包括信源、信道、调制器、解调器等模块。
2.信号发送:生成QPSK调制下的随机数据信号,通过调制器进行调制并发送。
3.信号接收:接收信号并通过解调器进行解调。
4.误码率分析:分析误码率、信噪比等性能指标,调整系统参数使其达到最优性能。
3.2 实验要求1.使用MATLAB软件完成实验。
2.通过改变系统参数,分析系统各项性能指标。
3.完成实验报告,并附上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
4.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实验目的:交代本次实验的目的。
建模仿真系统课程设计
建模仿真系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建模仿真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相关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建模仿真,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建模仿真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分析实际问题,并运用建模仿真系统进行解决。
3.展示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完成建模仿真项目。
4.表达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将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指出教材的章节和列举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建模仿真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建模、仿真和优化等方面的知识。
2.相关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如、大数据、物联网等。
3.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通过案例研究和项目实践,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建模仿真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建模仿真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择一本适合学生水平的建模仿真系统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推荐一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拓展知识。
系统建模与仿真作业集课程设计
系统建模与仿真作业集课程设计一、概述本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系统建模与仿真的能力,让学生掌握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和仿真工具的使用。
课程设计包括以下任务:•建立一个系统模型;•用仿真软件验证该系统模型;•通过仿真结果优化与改进系统模型;•展示仿真结果并撰写分析报告。
二、任务描述建立系统模型在本任务中,学生需设计一个系统模型,并用系统建模工具进行模型设计。
模型设计需要描述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与流程,并从中提取重要的参数用于后续仿真分析。
仿真验证在本任务中,学生需要选取合适的仿真工具进行仿真模拟。
仿真分析需要模拟系统在不同的运行条件下的运行情况,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估。
优化改进系统模型在本任务中,学生需要根据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并对系统模型进行优化与改进。
学生需要针对仿真结果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将其应用于系统模型中。
分析报告在本任务中,学生需要将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撰写报告。
报告需要包含模型分析、仿真结果、优化方案和结论等内容。
三、任务要求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以下技能:系统建模学生需要掌握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如通用建模语言(UML)、数据流图(DFD)等。
在模型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系统的整体性,合理规划模型结构,从而设计出可行的系统模型。
仿真工具学生需要掌握常见的仿真工具,如MATLAB、Simulink等,并学会使用这些仿真工具进行仿真分析。
仿真结果分析学生需要基于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并从中获得对系统运行状态的认识。
学生需要学会从多个维度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如系统稳定性、系统响应时间等。
结果展示和报告撰写学生需要掌握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了解报告的结构和格式。
学生需要准确地展示仿真结果,说明所得的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完成一份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
四、评分标准本课程设计的评分标准如下:系统模型设计(20分)学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可行的系统模型,同时需要理清模型的结构和流程,确保模型符合实际场景。
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餐厅
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餐厅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餐厅建模的基本概念,包括餐厅布局、顾客流动、服务员配置等。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仿真技术,模拟餐厅运营过程,分析并优化餐厅运营效率。
3.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数据,运用模型评估餐厅的服务质量,并提出改进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建模软件,如SketchUp、AutoCAD等,进行餐厅平面布局设计。
2. 学生能够使用仿真软件,如AnyLogic、FlexSim等,构建餐厅运营模型并进行仿真实验。
3. 学生能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
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沟通、分享和合作,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
3. 学生能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餐饮行业的实际问题,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年级的实践课程,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的建模与仿真知识运用到实际场景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建模与仿真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实际应用场景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建模与仿真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实现具体学习成果的分解与评估。
二、教学内容1. 餐厅建模基本原理- 餐厅布局设计要素- 顾客流动模型- 服务员配置策略2. 建模软件操作技巧- SketchUp基本操作与平面布局设计- AutoCAD绘制餐厅平面图- 3D建模软件在餐厅设计中的应用3. 仿真技术与应用- 仿真软件AnyLogic、FlexSim基本操作- 餐厅运营模型构建- 仿真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4. 实际案例分析与优化- 餐厅运营数据收集与处理- 模型验证与评估- 针对性问题分析与优化方案制定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餐厅建模基本原理学习,了解餐厅布局设计要素和顾客流动模型。
建模与仿真的课程设计
建模与仿真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建模的基本步骤,包括问题分析、建立模型、选择合适的算法和工具进行仿真。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分析。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建模方法,独立完成简单的数学建模任务。
2. 学生能够运用仿真软件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有效地进行问题讨论、模型构建和结果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建模与仿真产生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数学建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建模与仿真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介绍建模与仿真的定义、分类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1章 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 内容列举:建模与仿真的定义、分类、应用领域等。
2. 建模方法与步骤:讲解常见的建模方法,如系统分析法、数学建模法等,以及建模的基本步骤。
- 教材章节:第2章 建模方法与步骤- 内容列举:建模方法、建模步骤、模型验证与优化等。
3. 仿真软件介绍:介绍常用仿真软件及其功能特点,如MATLAB、Python 等。
- 教材章节:第3章 仿真软件及其应用- 内容列举:MATLAB、Python等软件的基本操作、功能特点和应用案例。
4. 实际问题建模与仿真:结合实际案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建模与仿真。
extendsim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
extendsim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Extendsim建模与仿真软件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2. 学生能掌握利用Extendsim进行模型构建、参数设置、仿真运行及结果分析的基本步骤。
3. 学生能运用Extendsim解决实际问题时,理解并应用相关学科知识,如数学、物理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独立操作Extendsim软件,完成指定模型的构建和仿真。
2. 学生能通过Extendsim软件,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模拟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3. 学生能运用Extendsim软件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复杂模型的构建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Extendsim建模与仿真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2. 学生在建模与仿真过程中,培养耐心、细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数学、物理等知识,通过Extendsim软件进行建模与仿真。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物理基础,对计算机软件操作有兴趣,但可能缺乏实际应用经验。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将Extendsim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Extendsim软件基本操作与界面介绍- 熟悉软件的启动、退出、界面布局等基本操作。
- 掌握工具栏、菜单栏、属性面板等主要功能区的使用。
2. 建模与仿真基本原理- 学习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分类。
- 了解系统动力学原理在Extendsim中的应用。
3. 模型构建与参数设置- 掌握Extendsim中构建模型的基本方法,如拖拽、连接、参数设置等。
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总结
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总结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在工程与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构建简单的数学模型,并能够运用相关软件进行仿真实验。
3. 帮助学生理解模型参数对仿真结果的影响,提高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建模与仿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建模与仿真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贡献。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旨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同时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建模与仿真基本概念:介绍建模与仿真的定义、分类及应用领域,让学生对建模与仿真技术有整体的认识。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 建模与仿真概述2. 数学建模方法:讲解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微分方程等数学建模方法,并举例说明。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 数学建模方法3. 仿真软件介绍:介绍MATLAB、Python等常用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 仿真软件及其应用4. 模型参数分析:分析模型参数对仿真结果的影响,引导学生掌握参数调整方法。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 模型参数分析5. 实践项目:分组进行实践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 实践项目6. 数据分析与处理:培养学生分析仿真数据、处理结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水平。
相关教材章节:第六章 数据分析与处理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安排,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
《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题目项目组编号专业班级08工业工程班项目组成员文档编制日指导教师期态度(20%)报告(50%) 答辩(30%)总评:1.引言 (1)1.1设计目的 (1)项目背景 (1)应用现状 (1)文献一 (1)文献二 (1)文献三 (2)设计内容与方法 (2)项目系统所使用的工序: (2)生产流程为: (2)2.仿真建模 (2)建模假设条件 (3)模型设计过程 (3)所建模型: (3)仿真建模过程: (3)有效性验证 (13)3仿真分析 (14)基本方案运行结果及分析 (14)其他方案设计 (23)第一个改进方案 (23)第二个方案 (24)与基本方案比较结果分析 (27)原模型的结果: (28)第二次模型结果: (28)最后模型结果: (28)4结论 (29)5总结 (29)本项目仿真设计通过系统仿真来了解某纸箱制造厂作业的瓶颈站的使用率,生产线的投料率、在制品生产周期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为纸箱制造厂内现场管理提供参考。
通过仿真建模得出3种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总体的平均生产周期、月产能机器利用率等数据。
所以本文运用相关知识,基于extendsim仿真软件,针对该制造厂制造动态过程系统进行仿真,用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和优化方案。
仿真的目的是了解仿真的角色及其在系统之中的应用;了解仿真模型构建形式;认识extendsim仿真软件基本构件及操作;透过仿真软件深刻了解系统模拟的过程;学习如何透过仿真软件进行资料收集及分析的工作目前,在生产制造、物流、服务等诸多行业中应用系统仿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随着现代现代给予可视化建模的仿真软件的出现和普及,利用仿真方法辅助决策也越来越方便。
我们的项目是利用软件extendsim 对纸箱制造厂制造专业流程仿真优化,这样能够提高机器利用率,月产能等,解决生产瓶颈,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带来更多的收益。
文献一缩短研发时间和成本是建模与仿真技术给制造业带来的最直接的效果。
系统建模与仿真作业集课程设计 (2)
系统建模与仿真作业集课程设计引言本文档将介绍一个基于系统建模与仿真作业集的课程设计,详细说明系统设计和仿真的过程。
本课程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系统建模与仿真的理解,并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
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系统建模和仿真工具来设计和验证系统的性能和功能。
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掌握以下技能:1.使用系统建模和仿真工具来设计和验证系统的性能和功能2.编写系统建模和仿真程序以完成建模和仿真任务3.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提高学生对系统建模与仿真的理解设计步骤本课程设计的内容将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系统建模与仿真的理论2.使用系统建模与仿真工具进行系统建模与仿真3.实际案例的应用第一步:系统建模与仿真的理论在本课程设计的第一步中,学生将学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理论。
这些理论将包括以下内容:1.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系统建模与仿真的语言和工具3.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技术和方法课程设计者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并设计测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
第二步:使用系统建模与仿真工具进行系统建模与仿真在本课程设计的第二步中,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系统建模与仿真工具来进行系统建模与仿真。
这些工具将包括以下内容:1.系统建模与仿真软件的介绍和应用2.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模型设计3.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参数设定与调整课程设计者应该提供示例程序和操作演示视频来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些工具。
第三步:实际案例的应用在本课程设计的第三步中,学生将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
这些实际案例将包括以下内容:1.真实系统建模与仿真2.实际案例的模型和参数设定3.实际案例的仿真结果分析和评价课程设计者应该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案例和评估标准,来帮助学生提高实际运用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能力。
结论本课程设计基于系统建模与仿真作业集,通过三个步骤来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系统描述与仿真目的 (7)第二章系统分析 (7)第三章数据统计 (9)第四章数据分析 (10)第五章建模与仿真 (15)第六章输出分析 (20)第七章心得体会 (22)第八章参考文献 (22)一、系统描述与仿真目的1、系统描述所选系统为二院签到系统,二院是戒律规范,作风强硬,严禁向前,学风优良的模范学院。
要做好签到工作,保证出现问题可以对相关人员进行追究。
该处有负责签到的工作人员一名。
学生到1号宿舍楼门前之后,若签到处无人,则学生立刻开始签到,若签到处繁忙,则学生需排队等待签到,签完之后才能离开。
该系统为一单服务台服务系统,在系统中,学生的到达是随机的,每两个学生到达的时间间隔时间是不一样的,学生签到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由此组成的队列长度也是随机的。
该排队系统的基本结构是:到来离开学生排队签到2、仿真目的1)了解排队系统的设计;2)通过仿真分析,掌握witness软件的操作;3)通过仿真分析,研究签到处的排队系统,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4)了解建模与仿真在系统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二、系统分析1、分析系统的实体、事件、状态、活动(1)实体:临时实体:学生永久实体:工作人员特殊实体:队列(2)事件:学生到达、学生结束排队、学生签到完毕离开。
(3)状态:工作人员:忙、闲 游客: 等待签到、签到 队列: 队列长度(4)活动:排队、签到(5)排队规则:先到的先签到,后来的排在后面,依次签到离开。
2、以学生流动为主线,画出流程图NY学生到达签到空闲置签到处忙学生开始签到 学生签完离开置签到处闲排队三、数据统计通过对签到处为期一天进行调查,得到一定时间段内的学生到达间隔时间和签到时间如下表:表中时间单位均为秒(s)学生数到达时间间隔签到时间1 - 152 4 203 117 354 30 215 48 96 9 177 21 188 63 509 10 2710 70 1311 39 3012 19 813 1 4014 14 4815 50 5116 120 3917 55 6518 47 2319 71 3420 19 2921 83 622 17 1623 158 1024 30 1225 64 2426 33 2927 65 3728 81 8829 63 7330 21 5431 27 632 100 4133 21 4034 40 1135 61 3036 29 5037 21 8138 115 3339 50 2140 69 4741 37 3542 97 3843 10 2644 15 1945 50 42四、数据分析1、直方图与分布假设由于调查数为45,故可设定区间个数为7(45开方),用excel做出上表中学生到达间隔时间的分布直方图如下:由该直方图可看出,其形状与负指数分布曲线接近,因此可以假设这组观测数据服从负指数分布。
同理,用excle做出签到时间的分布直方图如下:由该直方图可以看出,其形状也接近负指数分布,故可以假定这组观测数据服从负指数分布。
2、参数估计对于假设得到的指数分布,检验的特征参数就是 ,需要求取该特征参数的值,指数分布估计量1λ∧=X该样本的数量n=45,45个观测值如上表所示,该样本的均值为:11ni i n x =X =∑到达间隔时间的参数估计:==47.7,==0.02,签到时间的参数估计:==33.1,==0.03.3、拟合度检验因为实际分布与理论分布有一定的差异,故要对其进行拟合度检验,此处用2χ拟合度检验,检验统计量22()ii i E Eχ=-O ∑,i O 是实际测得数落在第i 个分组区间的观察频数(试验分布),而i E 根据假设的分布计算其在该分组区间的期望频数(理论分布)。
每一区间的频数是i E =nip,ip是假设概率的理论计算值,是对应的第i 个分组区间的假设概率。
0H :实际分布与理论分布一致。
1)到达间隔时间的拟合度检验:间隔时间iOiEi i E -O 2()i i E -O2()ii i E E-O0-32 19 16 3 9 0.56 33-65 16 18 -2 4 0.22 66-98 6 7 -1 1 0.14 99-131 4 3 1 1 0.33 132-1641-1112χ=2()ii i E E-O ∑=0.56+0.22+0.14+1+0.33=2.25自由度f=k-s-1,k 为区间数,s 为假设分布的参数个数; 该检验中k=5,s=1,故f=5-1-1=3; 因为2χ=2.25 <20.05,3χ=7.82,故不能拒绝0H ,即到达间隔时间的实际分布与理论分布是一致的。
2)签到时间的拟合度检验:签到时间iOiEi i E -O 2()i i E -O2()ii i E E-O0-15 96 3 9 1.5 16-31 15 16 -1 1 0.06 32-47 12 14 -4 16 1.14 48-63 5 2 2 4 2 64-79 2 4 1 1 0.25 79-94 23110.332χ=2()ii i E E-O ∑=1.5+0.06+1.14+2+0.25+0.33=5.28因为2χ=5.28 <20.05,3χ=7.82,故不能拒绝0H ,即签到时间的实际分布与理论分布是一致的。
4、相关性分析为了正确认定随机样本数的随机特征,需对两个随机变量的样本值进行相关分析,做两者之间的散布图,根据变化趋势观察其关联性。
到达间隔时间和签到时间的散点图:由excel算出两者相关系数r=0.02,故到达间隔时间和签到时间之间为无相关。
(0-0.2为非常弱的相关或无相关)5、分析计算平均速率nvT(单位时间内到达或签到的游客数)(1)到达间隔时间的平均速率: λ==104人/小时(2)签到时间的平均速率:μ==151人/小时(3)服务设备利用率:ρ===68.87%,即签到处有68.87%是繁忙的,31.13%是空闲的。
(4)系统中学生数(期望数):Ls===2.21(5)排队等待签到人数(期望值):Lq===1.52(6)学生逗留的时间:Ws==0.02小时(7)学生排队等待时间:Wq===0.01小时五、Witness建模与仿真学生到达间隔时间服从负指数分布,均值为:β===50,学生签到时间服从指数分布,均值为:θ===33.1、模型元素定义(Define)本系统的元素定义如下表:元素名称类型数量说明Xuesheng Part 1 学生Jifen Part 1 对学生积分Paidui Buffer 1 排队积分Gongzuorenyuan Machine 1 工作人员Jifen0 Variable(type:real) 1 积分结果显示Duichang Timeseries 1 队列长度显示2、元素可视化设置(Display)各个实体元素的显示特征定义设置如下所示:(1)Part元素可视化设置,对学生元素的text、icon进行设置,设置如下图所示:(2)Buffer元素可视化设置,对排队队长元素的text、icon、rectangle、part queue进行设置,rectangle、part queue设置如下图所示,其余设置同上。
(3)Machine元素可视化设置,对gongzuorenyuan元素的text、icon、part queue 进行设置,设置同上。
(4)Variable元素的可视化设置,对jifen0元素的text、value进行设置,value的设置如下图所示,其余设置同上。
(5)Timeseries元素可视化设置,对队长元素的text、timeseries进行设置,timeseries的设置如下图所示,其余设置同上。
3、元素细节(Detail)设计(1)对Part元素学生细节设计Type:ActiveInput to model.inter Arrival:-50*LN(RANDOM(1)) Lot size:1Input to model.To…:PUSH to PaiduiActions on Create:ICON=73设置图如下图所示:(2)对Part元素Jifen细节设计Type:ActiveInput to model.inter Arrival:1.0Lot size:1Input to model.To…:PUSH to SHIPActions on Create:Jifen0=Jifen0+NPARTS(Paidui)(3)对buffer元素的Paidui细节设计Capacity:100(4)对Machine元素Gongzuorenyuan细节设计Type:SingleInput .From:PULL from PaiduiDuration.Cycle Time:-33*LN(RANDOM(1))Output .To…:PUSH to SHIP设置图如下图所示:(5)对Timeseries元素的Duichang细节设计Recording:5.0在Plot Expressions下第一个plot中将“Undefined”改为NPARTS(Paiduiduilie) 在Plot Expressions下第二个plot中将“Undefined”改为NPARTS(Gongzuorenyuan) 设置图如下图所示:仿真模型运行情况如下图所示:六、输出分析模型仿真钟取默认的1的时间单位为1s,运行5000仿真时间单位,将各元素的运行结果记录到下表中,并修改学生到达间隔时间和签到时间,在相同仿真时间下仿真,将仿真的结果也计入下表,与标准数据进行对比。
元素变量系统对比1 对比2 对比3 对比4(50,33) (50,20) (35,25) (75,25) (50,25)学生进入系统人数106 106 149 63 106 离开系统人数106 106 147 59 106 逗留人数0 0 2 4 0 平均逗留人数 4.10 1.00 4.32 0.50 1.97 平均等待时间193.21 47.18 144.80 39.32 92.94排队进入人数总数106 106 149 63 106 离开人数总数106 106 148 60 106 当前人数0 0 1 3 0 人数最大值16 6 17 4 11 人数最小值0 0 0 0 0 队列平均长度 3.41 0.58 3.54 0.19 1.45 平均等待时间160.71 27.48 118.92 15.43 68.32工作人员闲率31.09 58.24 22.88 69.91 47.80 忙率68.91 41.76 77.12 30.09 52.20 接受服务人数 106 106 147 59 106由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当改变了学生的到达时间间隔和签到时间之后,仿真得到的的各项数据也有所变化,说明到达时间和签到时间都对系统造成影响,比如排队队列的最大最小队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