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物理问题链 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2019年文档
巧设问题链,培养学生读后续写的构思能力
巧设问题链,培养学生读后续写的构思能力作者:冯玉莲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22年第02期摘要:读后续写是一项读写结合的高考作文形式,要求续写内容与原文构成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
冯敏提出读后续写教学应基于协同效应原则,通过解读文本、梳理关键词、品读段首句、分析人物性格,使学生的续写与原文在语言、情节和情感上协同。
本文基于语言、情节和情感的协同,以一节读后续写作文讲评课为例,探讨巧设问题链在分析文本和所给续写信息中培养学生读后续写内容的构思能力的课堂实践。
课堂实践发现巧设问题链有助于读后续写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关键词:读后续写;协同效应;巧设问题;构思能力作者简介:冯玉莲,广东省惠州市惠州中学。
一、引言读后续写作为广东高考英语作文新题型,要求读写结合,续写部分需与原文逻辑衔接,故事内容和结构完整。
然而,学生在续写作文中常出现故事情节不连贯和词不达意的现象,表现在续写内容与原文脱节,内容主次不突出,时空切换频繁,想到哪写到哪,人称混乱,表达上生搬硬套,更有为描写而描写。
另外,不少教师读后续写课堂教学更重视语言表达专项训练,轻视续写情节内容构思的思维训练。
因此,在读写结合中,要续写得好,前提是读懂读透原文,多和文本互动协同,注重续写部分与原文在语言、情节和情感上保持高度协同。
基于语言、情感和情节的协同效应,本文结合写作课堂教学实践,以一节读后续写讲评课为例,探讨巧設问题链对培养学生读后续写内容的构思能力的意义。
二、基于“协同效应”的课例分析(一)读后续写讲评课的背景作为广东英语高考新题型,读后续写综合检测高中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涵盖了语言输入和输出。
不难看到很多课堂都侧重教授学生如何应用高级词汇句式进行写作训练,很少看到结合学生习作问题,围绕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读后续写思维训练的作文讲评课堂。
从学生写作中发现问题,在作文讲评课堂上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关键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故事预测和分析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巧设“问题链”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
巧设“问题链”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四川省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610041一、引言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或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育部,2012a,p22)在儿童语言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阅读过程中,高质量的语言输入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阅读文本的信息获取、认知过程能够提高大脑细胞的活跃度,提升思维品质。
对小学生而言,学会阅读、学会与文本、人物对话,并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形成阅读思维,是绘本教学的关键所在。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预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设计具有螺旋性、递进性、开放性的"问题链'',以此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让学生在故事阅读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笔者以绘本课Sharebear为例,分析了在绘本课中设置问题链在整节课中发挥的作用。
二、课例分析(一)外围阅读,激趣生疑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物发出的声音猜故事的主要人物,引入bear and wolf。
并设置问题Q1 Can you guess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Q2 What’s in the bear’s box?让学生对故事封面进行大胆猜测。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动物发出的声音来判断故事的主角,激发学生课前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为下一步故事引入做铺垫。
通过问题Q1、Q2启发,引导学生对故事封面进行观察、猜测,初步培养学生对图片信息的捕捉力和想象力。
(二)深入研读,释义释疑Presentation the story:通过Q1、Q2的设置,学生对整个故事进行了各种大胆、奇怪的猜测,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被激发,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初步锻炼。
教师将整个故事根据情节发展,分成4幕。
每一幕都通过层层深入、有递进性的"问题链〃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开放性、创新性和准确性。
巧设问题链 助推深度学习
巧设问题链㊀助推深度学习朱佳丽(江苏省南通市体育运动学校ꎬ江苏南通226001)摘㊀要:问题是学习的开始ꎬ也是引导学生思维从表象走向深入的钥匙.由一连串相互联系㊁环环相扣㊁由浅入深㊁层层递进的小问题组成的问题链ꎬ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ꎬ启发学生自主探索ꎬ引导学生深度学习ꎬ是数学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中职数学教师要立足教材ꎬ围绕目标ꎬ从多维度㊁多角度设计问题链ꎬ深入挖掘学生思维ꎬ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关键词:中职数学ꎻ问题链设计ꎻ深度学习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3)27-0035-03收稿日期:2023-06-25作者简介:朱佳丽(1983.11-)ꎬ女ꎬ江苏省南通人ꎬ本科ꎬ讲师ꎬ从事中职数学教学研究.㊀㊀问题链指的是教师围绕某一个主题㊁某一个目标ꎬ按照严谨的逻辑结构所设计出来的一组问题[1].问题链可以将复杂难懂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ꎬ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步入中职ꎬ学生的学习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ꎬ特别是数学ꎬ包含了许多艰深晦涩的内容ꎬ加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ꎬ而问题链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1创设趣味情境ꎬ激发探索兴趣斯宾塞曾说: 教育要使人愉快ꎬ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 对于刚由初中步入中职的学生来说ꎬ随着学习的深入ꎬ难度也在不断增加ꎬ知识也更为专业和抽象ꎬ如何让学生保持求学的兴趣与热情ꎬ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ꎬ可以创设丰富生动的情境来设置问题链ꎬ让学生由趣生疑ꎬ由疑引思ꎬ帮助学生爱上数学ꎬ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ꎬ点燃探究之火ꎬ促进深度学习[2].例如ꎬ在教学«函数的概念与性质»一课时ꎬ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式问题链ꎬ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临近换季ꎬ天气变化比较大ꎬ上课前ꎬ教师听到学生在讨论天气变化ꎬ于是上课时ꎬ教师就通过气温变化设置问题ꎬ让学生初步了解函数的概念.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24小时气温变化图ꎬ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1)在24小时当中ꎬ气温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2)在这张图里ꎬ气温数值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3)之前的课程中ꎬ我们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ꎬ如果将时间看作一个集合ꎬ气温看作一个集合ꎬ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4)你还知道哪些相似的例子?问题(1)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ꎬ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数学学习中来ꎬ调动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ꎻ问题(2)引导学生发现两组数值的关系ꎬ即当时间发生变化时ꎬ气温也相应发生了变化ꎬ为引入函数的概念铺好道路ꎻ问题(3)带领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ꎬ让学生明确函数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强调非空ꎬ引导学生发现对应法则的关系是从A到Bꎬ即A中的每一个数在B中都找得到唯一确定的数与它对应ꎬ强调 任意 唯一 ꎬ引出函数的概念ꎻ问题(4)让学生结合自己经验去思考ꎬ提出自己的想法ꎬ再由大家根据函数的概念进行分辨讨论ꎬ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函数概念的理解.教师通过设置有趣的情景式问题链ꎬ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ꎬ主动探索和发现函数的特征ꎬ从而学习和理解函数的概念ꎬ深入学习函数的性质.532指导数学实验ꎬ启迪数学思维学生亲历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ꎬ能助力对概念的理解ꎬ也能深切体验学习的价值与快乐[3].教师在教学时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ꎬ创设数学概念或者定理发现的环境ꎬ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重现概念或定理的发现过程ꎬ直观感受数学的严谨与细致ꎬ发散学生思维ꎬ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例如ꎬ在教学«立体几何初步»一课时ꎬ教师就通过有趣的数学实验ꎬ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立体几何主要研究的是点线面之间的关系ꎬ对中职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ꎬ说的再多不如让他们亲自动手体验一下ꎬ学习起来才会更加透彻.教师让学生拿出一支笔ꎬ将笔竖立ꎬ放置在桌面上ꎬ接着教师向学生提问.(1)请问此时ꎬ笔与桌面呈现怎样的位置关系?(2)如果将竖立的笔看作一条直线ꎬ再从桌面上任取一条直线ꎬ那么这两条直线之间是什么关系?(3)怎样判断一条直线与平面是垂直呢?(4)假如一条直线与平面上任意直线都垂直ꎬ那么能否判定ꎬ这条直线就垂直于平面呢?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ꎬ学生开始自主的探究实验.根据观测ꎬ学生很容易发现ꎬ当笔竖立放在桌面时ꎬ笔与桌面呈现垂直关系ꎬ由此发现笔作为一条直线ꎬ与桌面的所有直线都呈现相交垂直或者异面垂直的关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ꎬ当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时ꎬ这条直线与平面垂直.那么是不是一条直线与平面内无数条直线垂直ꎬ就可以说这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呢?学生又开始摆弄笔做起实验来ꎬ经过反复尝试ꎬ终于有学生发现ꎬ当将笔垂直着向前或者向后倾斜ꎬ都可以找到一条与它垂直相交的直线ꎬ将这条直线向上或向下平移ꎬ就能得到无数条与笔垂直相交的直线ꎬ而此时笔显然是不垂直于平面的.所以判定一条直线是否垂直于平面ꎬ要看这条直线是不是与平面内任一直线都垂直ꎬ而不是无数条.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开展数学实验ꎬ让学生自己探索点㊁线㊁面之间的关系ꎬ发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ꎬ体会数学的神奇与乐趣ꎬ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ꎬ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3组织实践活动ꎬ鼓励自主探究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ꎬ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很广泛的应用ꎬ对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因此ꎬ教师要注重强化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ꎬ为学生实践知识提供广阔的平台.在实际教学中ꎬ数学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ꎬ融合问题链的设计ꎬ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㊁验证㊁运用所学知识ꎬ从而促进学生思维从抽象走向具体ꎬ从表象走向深入ꎬ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例如ꎬ在教学«随机抽样»一课时ꎬ教师就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ꎬ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ꎬ掌握新知.在教学时ꎬ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一项实践调查活动ꎬ让学生用随机抽样的方法ꎬ调查学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1)你打算采用怎样的取样方法ꎬ结合随机抽样的定义ꎬ说说它为什么属于随机抽样?(2)你打算怎样操作?请详述操作步骤.(3)请说一说你的抽样方法有何优点ꎬ它具不具备代表性和公平性?(4)根据调查结果阐述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5)本校的调查结果可否代表整个城市的中职生体育锻炼情况?学生对于实践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ꎬ枯燥的数学知识在他们眼中瞬间变得鲜活起来ꎬ他们一步一步仔细研究随机抽样的理论和方法ꎬ探讨方法的可行性与科学性ꎬ然后制定和修改方案ꎬ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ꎬ最终形成了详实的调查数据ꎬ对随机抽样的知识也理解得更为透彻.教师通过一系列实践性问题链的设计ꎬ将随机抽样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都囊括在实践活动之中ꎬ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ꎬ将所学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加以灵活运用ꎬ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ꎬ还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ꎬ实现了深度学习.4开展小组合作ꎬ引导深入学习孔子说: 独学而无友ꎬ孤陋则寡闻. 足见合作学习的重要.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ꎬ让学生在合作交流㊁沟通讨论中交换思想ꎬ激荡灵魂ꎬ开拓思维ꎬ开阔眼界ꎬ培养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ꎬ提高综合素质.设计问题链时ꎬ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ꎬ通过互助㊁互学㊁互评来解答问题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入学习的能力ꎬ提高学习效率.63例如ꎬ教学«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㊁不等式»一课时ꎬ教师就安排学生开展小组合作ꎬ共同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规律和解法ꎬ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学时ꎬ教师将学生四人分为一组ꎬ让其结合教材和习题ꎬ探索一元二次方程式问题.(1)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式?(2)一元二次方程式有哪些特性?(3)用最快的速度解答以下三组习题x2-6x+9=0㊁3x2+8x-3=0㊁2x+1()2=9x-3().(4)你还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解法?(5)试着根据习题的不同类型ꎬ归纳不同一元二次方程不同解法的适用规律.通过问题链的设计ꎬ学生回顾了以前所学的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性知识ꎬ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而团体合作的方式ꎬ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ꎬ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ꎬ集思广益ꎬ进行头脑风暴ꎬ相互取长补短ꎬ弥补不足ꎬ实现了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在小组的不断尝试下ꎬ学生发现了配方法㊁公式法㊁因式分解法㊁直接开平方法等多种一元二次方程式的不同解法ꎬ并且进一步分析和总结其中的规律ꎬ提高了解题效率ꎬ对一元二次方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教师通过设置小组合作式问题链的方法ꎬ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探索问题答案.在探索的过程中ꎬ学生发散思维ꎬ畅所欲言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ꎬ同时也不断吸收来自同伴的不同意见ꎬ在交流与碰撞中ꎬ实现了深度的学习ꎬ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㊁团结协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5立足实际生活ꎬ提高应用能力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ꎬ教育含于生活之中ꎬ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数学教学也同样如此.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ꎬ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ꎬ大到航空航天ꎬ小到游戏促销ꎬ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教师在教学时ꎬ要基于学生的生活日常进行问题链的设计ꎬ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切入ꎬ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ꎬ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ꎬ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ꎬ教学«基本不等式»一课时ꎬ教师就立足学生实际生活设计问题链ꎬ迁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1)马上就要到购物节了ꎬ本市的三家大型商场都推出了打折促销活动ꎬ而且都采用了双折扣的方式ꎬ刺激消费.商场甲的打折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ꎬ第二次打q折.商场乙是第一次打q折ꎬ第二次打p折.商场丙则是两次都打p+q2折ꎬ请你帮妈妈算一算ꎬ哪家商场的优惠力度更大?(2)以上问题的本质是基本不等式吗?通过以上的例子ꎬ你认为基本不等式有哪些特性?(3)基本不等式和均值不等式有什么区别?(4)结合定义ꎬ说一说基本不等式和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有哪些?(5)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可以运用基本不等式去解决问题?问题链从生活中常见的打折问题入手ꎬ环环相扣ꎬ步步深入ꎬ让学生体会到基本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妙用ꎬ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ꎬ不仅理解了基本不等式的性质㊁内涵和作用ꎬ更解锁了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场景ꎬ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通过设置生活化问题链ꎬ让学生立足实际生活ꎬ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ꎬ形成了以实际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机制ꎬ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问题产生探索的兴趣ꎬ通过比较㊁概括㊁猜想等方式ꎬ观察㊁思考和解决问题ꎬ逐步内化㊁吸收㊁迁移数学理论知识ꎬ最终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数学技能ꎬ实现了深度学习.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ꎬ方法是数学的行为ꎬ思想是数学的灵魂. 数学教师在教学时ꎬ要充分依托教材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ꎬ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ꎬ设计趣味性㊁生活化㊁探究式的问题链ꎬ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数学学习中来ꎬ深入挖掘思维ꎬ深度学习知识ꎬ发展综合素质.参考文献:[1]张春华.基于构建问题链的高中数学高效课堂[J].数学教学通讯ꎬ2017(06):42-43.[2]杨于忠.关于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J].中学数学研究ꎬ2011(05):1-5.[3]韩红军ꎬ刘国庆ꎬ赵伟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链 的类型及结构模式[J].数学教学研究ꎬ2015ꎬ34(01):7-12.[责任编辑:李㊀璟]73。
巧设“问题链”,引领学生解读文本
课堂·NEW WRITING巧设“问题链”,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江苏如东县大豫镇兵房初级中学·张海兵“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
从形式上看,“问题链”是一问接一问,一环套一环;从内容上看,它是问问相连,环环相扣;从目标上看,它是步步深入,由此及彼。
它的每一问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次飞跃,它像一条锁链,把疑问和教学目标紧紧地连在一起。
“问题链”不是教师提几个问题加上学生的回答,而是师生双方围绕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进行多元、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索和发现。
下面结合相关课例,谈谈如何借助“问题链”,引领学生思维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在执教《明天不封阳台》一文时,当课进行到教学流程的第三环节“品读语言,探究题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9-12自然段没有写到“封阳台”,可以删去吗?学生们大声、有感情地朗读了9-12自然段,可面对老师的提问,依然是一头雾水——“你的柔情我不懂”,不知老师“葫芦里买的什么药”。
延时等待了两分钟,没有看到一只手举起来。
于是,我白板呈现了12段的相关内容。
并且设计了以下“问题链”:这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与前文“鸽子的故事”有关联吗?当探究有困难时,适时链接“人类破坏自然”的3分钟视频,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在我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的线性追问下,学生终于弄明白了“不能删”的原因。
原来这段议论作者用排比、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人类对大自然破坏的严重,令人触目惊心,而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是惨不忍睹的——洪峰咆哮、山林焚毁、水土流失、农田龟裂。
从侧面呼吁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不能过度地向自然索取,我们要保护自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此处的议论不仅深化了文章主题,而且与前文记叙“鸽子的故事”有关联,作者是想从点到面,由特殊到一般,深度开拓、挖掘主题。
巧设问题链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新发展
巧设问题链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新发展“问题是数学之心,数学是思考之道。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转变学习模式,推动深度学习”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思考如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真实学习、深度学习和快乐学习,让学生能够从数学课堂上收获更高的效率与更大的收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着眼于课堂问题的设计与优化。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整体,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更应如此,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也应该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要根据教学内容让一系列的课堂问题具有先后顺序、逻辑关系以及层层递进的具体特征,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链”。
问题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改变了课堂问题的单一性与分散化的问题,体现了课堂提问设计的结构化,真正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将分散的问题通过问题链条的形式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且全面的数学知识体系,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助力。
可以说,科学、有效的问题链的构建能够不断激发数学课堂的生命力,实现学生学习效能与教师教学效能的双重提升。
一、构建小学数学问题链的意义(一)实现知识整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课标》明确提出:“要在具体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要求不仅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还是问题链设计的关键着眼点。
在教学实践中,问题链的应用可以实现教材知识点向思维点的转化,让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发展数学思维。
问题链层层递进的设计能够让教师与学生都将关注重点放在数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方面,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味强调知识落实、紧抓学生掌握情况的问题。
问题链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有“主动权”,同时感受知识落实的全过程,更好地实现知识理解与整合,为后续灵活应用夯实基础。
(二)推动思维进阶当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深刻认识到,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不能一味地关注知识点的传授,而是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真正具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物理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
物理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旨在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
然而,传统的物理教学往往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因此,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探究精神以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
一、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物理学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对于提升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至关重要。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1.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在讲解物理概念或实验过程时,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鼓励学生互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间的讨论和合作,让学生们相互分享和交流彼此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法。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
3. 提供开放性问题: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们自行思考并给出自己的答案和理由。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引导学生探究精神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在探究过程中得到最好的锻炼。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培养探究精神:1. 实践操作: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观察和测量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推理。
这种实践操作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原理,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 自主探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或现象,鼓励他们主动提出猜想并进行实验验证。
这种自主探究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方法论,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树立“问题意识”,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力
㊀㊀㊀㊀㊀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1 10树立问题意识 ,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力树立 问题意识 ,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力Һ姜大伟㊀(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江苏㊀扬州㊀225000)㊀㊀ʌ摘要ɔ在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进程中,如何让学生认识数学㊁理解数学㊁解决数学问题? 问题意识 是一种思维力,也是衡量学生主动思考的一种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激活学生的 问题意识 ,从尝试对比中提出疑问,从认知冲突中激发想问,从自主探究中体会质疑,从而增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高阶思维力,发展学生的创新品质.ʌ关键词ɔ初中数学; 问题意识 ;高阶思维学习数学,不止于解题.在数学核心素养目标下,要通过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引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积极融入数学情境,去发现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 问题意识 ,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力的发展.高阶思维体现在数学分析㊁综合㊁反思㊁创造等活动中,需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迁移㊁探究数学问题,从中积累数学经验,生成数学核心素养. 问题意识 是认识㊁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要通过数学问题来激活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一㊁鼓励提出问题,激活问题意识问题意识 不是生来就有的,学生的 问题意识 需要教师去引领㊁去激活.初中阶段,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的 问题意识 进行启发,教师可以围绕数学题目,鼓励学生尝试去提出问题,说一说自己对数学问题的想法,有哪些发现,从数学题目中能够挖掘哪些隐藏的条件,逐渐拓展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视野,从数学问题的解答中引申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对于不同题型的讲解,教师要有所选择,以典型的例题为主,让学生能够从数学题目中,认识解题的方法㊁步骤和策略,体会解题需要注意的事项.不同题型在分析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要结合学情,选择恰当的题型,引导学生尝试解答,从发现中找到 问题 .逐步培养学生的 发现意识 .如在学习 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 时,例题如下:有一个纸箱,质量为1kg,现要在其中放入水果(假设每个水果0.25kg),问,当箱子和水果总质量不超过10kg时,箱子最多能盛放多少个水果?对该题进行分析,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识,首先需要设置未知数x;接着,按照题意,总质量不超过10kg,得出相应的不等式为0.25x+1ɤ10;最后,解不等式,求出x的值为xɤ36.由此可知,该箱子最多能盛放36个水果.对该题进行回顾并思考,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对该题有何疑问?有学生提出疑问:题目中的问题是最多能盛放多少个水果 ,而我们在解题时,设置的是 能够装x个水果 ,为什么不设置 最多能装x个水果 ?是不是少了一个 最 字?对学生的这个疑问,我们分析,如果设置 最多能装x个水果 ,那么,所得到的个数应该是一个固定的值,而不是题目中要求的 不超过10kg 这个范围了.还有学生提出疑问,根据题意,可以将本题改为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假设 最多能装x个水果 ,得到总质量为10kg的方程为0.25x+1=10,解这个方程,就可以得出最大的值.接着,如果按照题意要求,在满足 总质量不超过10kg 的前提下,可以得到xɤ36.根据学生的提问与分析,对于该题,如果运用不等式思想来求解,其解集为满足条件的所有水果个数.如果利用方程思想来求解,所得到的是最大值.但不管从哪种解法来考虑,我们都可以从题意中揭示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提问,尝试对比不同的解法,增强学生的 问题意识 .教师要组织学生围绕数学题目来展开 问题 对话,让学生在交流中主动去思考数学问题,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维水平.在随后的总结中,教师着重围绕不等式的解题思路,让学生认识不等式解法的一般步骤,并对解题格式进行归纳,让学生对照 不等式 与 方程 思想,增强数学辨析力.对于学生提出的 可以用方程 思想来求解,让学生从问题亲历中获得创新思想,也激发了学生的 问题意识 .显然,这样的数学课堂,才能更好地渗透数学核心素养.二㊁挖掘隐含条件,引导发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 问题 ,单纯地讲解题目是不够的,还要结合数学题目,适度展开二次开发或变形处理,让学生能够从数学题中去找到何为条件,何为结论,从数学知识中认识数学思想.教师还要善于开发题目,要将封闭题型开放化,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产生疑问,激发学生有问㊁想问.一些题目可以联系生活化情境,围绕题目结论展开变形;一些题目可以通过挖掘条件打开学生的数学思维视野.如在某题中,有人点燃一根长度为25cm的蜡烛,蜡烛每小时缩短5cm,设x小时后,剩余蜡烛长度为ycm.问: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几个小时后,蜡烛剩余长度不足10cm?对该题进行分析,显然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还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等知识点.教师应该对该题进行怎样的拓展与延伸教学?教师在分析题目后,如何引出认知冲突?事实上,在一元一次方程㊁一元一次不等式㊁一次函数中,这些知识点都具有内在关联性,都. All Rights Reserved.㊀㊀㊀㊀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1 10涉及自变量㊁因变量,进而可以得出函数关系式.在对该题第一问的解读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思考,从该题题意入手,如何建立对应的函数关系式?我们之前所学的一次函数,需要运用哪些数学知识?很显然,需要先确定自变量㊁因变量,再得出函数关系式.对第二问的解读如果按部就班,按照因变量的取值范围来导出不等式,那么学生能否真切地感知和领会不等式思想.为此,我们对第二问进行适当变形,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我们删掉 x小时后,蜡烛剩下的长度为ycm ,只保留第一问,该题如何解?同学们在思考后,有人提出疑问,对该题不知道用什么思路来求解,是用方程,还是用函数,还是用不等式来求解?学生们的交流热烈起来.有学生认为,可以都尝试一下,看看哪种解法更简便.于是,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动手解题,对比三种不同的解法,让学生去发现其内在的关联性.有学生在选择函数解法后,提出自己的想法,在用函数方法解题的过程中,通过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可以得到准确的关系式.观察该关系式,发现又与不等式和方程具有相似性.从感觉上,函数式体现了一个变化过程,不等式体现了一个变化部分,方程体现了某一个值.再回过头来看第二问,剩余蜡烛长度不足10cm,让学生运用不等式思想来列出关系式,进而让学生找准解决该题的思路.通过改编题型,激发了学生对题意的分析积极性,特别是围绕 问题 ,让学生自主去对比㊁分析不同的解法,延伸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在发问㊁交流中,学生对题目中的隐藏条件进行挖掘,增强学生的 问题意识 ,为创新解题奠定基础.三㊁剖析数学问题,学会质疑问难高阶思维的核心是注重数学分析㊁数学推理与创造,在构建的数学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理解数学㊁自主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对于数学题目,解法思路并非唯一.教师在组织数学活动时,既要强调 教 的主动性,又要关注学生 学 的自主性.题目中包含的数学知识,求解问题的不同方法,学生不能是被动接受,而是要主动去探究,要细读和剖析数学问题,挖掘数学问题中的意义㊁内涵,思考需要运用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来解题.还要化被动为主动学习,从数学题目探究中强调 问题意识 的启发,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很多时候,教师在解题分析上,重心往往放在解题方法的选择上,忽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发现㊁提出与解决过程.数学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逻辑关联性,数学知识的运用并非简单的选择,而是要联系数学问题,从深层去挖掘隐藏的数学思想.毫无疑问,高阶思维能力需要学生具备数学批判性思维,能够结合数学问题,去理性地分析㊁梳理㊁提炼核心知识点.如在 最短路径问题 探究中,很多学生面对该类问题时会感到束手无策,甚至心生畏惧,原因是学生对于题目中 最短路径问题 产生不确定性.对于 最短路径 问题不是让学生记住 解法是什么 ,而是要让学生站在数学角度,去思考 最短路径 的本质内涵.通过问题来驱动学生展开问题探究,深入了解数学知识的外延,考查的是哪些数学概念,需要运用哪些数学定理㊁定律来解决,从而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活动,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有深度.面对数学题目,首先要细读题意,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使学生能知道从题目中能够获得哪些条件,题目要求解的目标是什么.仔细阅读题意,梳理主要问题,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在选择解法前,尝试去思考考查的是哪些知识点.让学生在审视题目的过程中,学会提出质疑,学会问题交流与分享.四㊁注重批判反思评价,促进学生高阶学习在数学 问题 学习中,评价的运用主要与数学学习活动相结合.教师要让学生自主㊁灵活㊁多样地参与数学活动,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与层次有别,在运用评价时,也要充分结合评价目的和活动内容,激活学生高阶思维力,运用多维评价代替单一的成绩评价.从数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要明确多维功用,要让学生从评价中主动反思,发展学生的批评思维意识.数学学习活动在不同阶段的评价方式及评价内容也要有所区别.在活动介入初始阶段,评价的引入在于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向或方式;活动后期的评价在于启发学生回顾㊁反思整个学习活动,增进学生情感㊁态度㊁方法㊁成果的掌握.在评价形式上,以激励性评价为主,着重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构能力.举例来讲,某题中,实数m满足|m-2|+n-4=0,m,n为等腰三角形ABC的两条边长,则әABC的周长是多少?A.12,B.10,C.8,D.6.对该题进行分析,绝对值为非负数,二次根式也是非负数,则必然有m-2=0;n-4=0,从而得到m,n的值.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几种情况来讨论,当腰为2时,底为4,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显然不成立;当腰为4时,底为2,周长为10.故本题选B.该题的求解思路是要抓住题设条件,从中找到解题关键点,引领学生循着三角形三边的逻辑关系,反思解题过程.要对不成立的情形舍去,进而找准求解方法.同样,在评价内容和方式上,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增强学生数学参与度,深度理解数学知识点,以过程性诊断㊁激励性评价来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总之,数学 问题意识 的培养需要渐进性.对于数学题目,教师要做好课堂组织与优化,给予学生探究㊁质疑的空间和时间,引领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去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学生只有在数学 问题 中去反思,才能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才能拓展数学思维视野,促进数学素养的获得.ʌ参考文献ɔ[1]李岚平.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0(24):48-49.[2]段建锋.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探讨[J].新课程,2020(32):193.[3]纪荣闪.初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06):25.. All Rights Reserved.。
如何巧置“问题链” 发展学生思维
径 。“ 把问题作为教学 的出发点 , 问题 处于学生思维 让 的最近发展 区”通过 问题链 的创设 , 问题解决” , 以“ 为核 心, 引导学生逐步发现 问题 、 出问题 、 提 分析问题 、 解决 问题 , 揭示 知识 的形成 、 展过程 , 发 使学 生在这些 过程 中激发起 自身的探究 意识 , 培养 自身的探究能力 。那么 如何构建数学思维“ 问题链” 呢? 运用“ 问题 ” 设计的启发性 , 启迪思维 , 在联 系数
我 国古代数 学名著 《 九章算 术》就 是通过 白先秦 到西 , 汉 中叶 , 多学者 的不断发现 、 众 修改 、 补充 而成 的一本
问题集 , 全书共 收录了2 6 数学 问题 , 4个 到近代 的德 国伟 大 的数学家希尔伯 特 ( ai Hle ,8 2 14 ) 2 D v i n 16— 9 3在 0 d b 世 纪初在 巴黎国际数 学家大会上所作演讲 ,之所 以被 作 为重要演讲 载人数学 史册 , 因为整个演讲 的主题 , 是 是他根据 1世纪数学研 究的成 果和发展趋势而提 出的 9 2 个数学 问题 , 3 而演讲 也以“ 数学问题” 而命名 。 由此看来 , 现数学 问题 , 会数学 想象 , 发 学 构建数 学思维“ 问题链 ”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进 , 行数学思维必须要有数 学问题 ,能在数学教学过程 中
【 教法研究 】
如何巧置“ 问题链 ” 发展学 生思维
朱 建 中 ( 江苏省吴江市高级 中学 , 江苏
吴江
250 ) 12 0
摘要 : 问题链是指问题与 问题的精心连接与递进 。 问题的连接与递进 具有逻辑性和发散性 , 能覆盖重要 的知识 点、 基本的题 型、 常规的解题思路 , 能展现思维过程, 示数 学思想方法, 揭 能引起 学生不断探 索发展 规律 。通过 问题 链的解决 , 让学生更好地 了解掌握 知识点 , 理解知识点与知识点之 间的内在联 系, 加强 了学科 内部知识 的综合与运
妙用“问题串”实施高中物理有效教学共5页
妙用“问题串”实施高中物理有效教学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围绕一定的目标或中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对学生问题生成的梳理,巧妙的将知识设计成或并列、或递进“问题串”的形式,使深奥的物理知识演变为多个小“问题”,以搭建“台阶”的形式,帮助学生扫除思维上的障碍;学生在由已知走向未知、由未知走向探索的过程中,对每个问题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探究,使学生了解了知识之间的关联,构建出科学严密的知识网络;学生经过了多元化的思维探究,有效的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实现自我思维的突破和创新.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提问意识问题的提出要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由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或现象出发,利用学生对问题的发现来引导建立探究学习的中心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对情境的质疑,利用对中心问题的拆解来建立“问题串”,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的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有关“圆周运动”时,就让学生回答比较生活化的问题:大家认真观察钟表的秒针、观察自行车的转动,回答这是不是运动?学生可以清楚的从动画或者实物上观察到钟摆的秒针、自行车轱辘在一圈一圈的运动,学生就会很容易的把这些圆形运动也归为运动的一类.在学生的观察中,有的学生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表示,那么这样的圆形运动是什么运动呢?怎么表示呢?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指向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圆周运动的概念,线速度、角速度的意义、表达式、单位等等相关的知识.然而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对圆周运动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在速度的表示上一时不知从哪个方面考虑来解决,教师可以将问题拆分成小问题:直线运动的速度是怎么表示的?是不是可以相互借鉴,圆周运动可以用几种方法来表示?在直线运动的启发下,学生很快想到了线速度,有的同学机智的想到了角速度,从而顺利的展开了对线速度、角速度表达式的推导学习.可见,小小“问题串”有效的推动了课堂的进行,为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二、分解重点难度,扫除理解障碍学生问题解决的最大困难就是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问题相连,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直击重点的问题往往让学生觉得很深奥,教师就可以将问题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帮助学生利用问题来扫除题中的关键节点,利用递进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螺旋式上升,逐步达到问题解决的高峰,体验思考带来的快乐.例如学习有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时,由于学生对电学这部分抽象的东西触摸的少,直接给学生创建“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方式怎么表示?”这样的问题,学生很难接受,根本不知从哪个方面进行思考.教师可以采用“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认真的观察动画,建立与“类平抛”的相似观点,先利用问题让学生对“平抛运动”中的轨迹、速度表达式进行回顾、探究,启发学生对物体进行的受力分析,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从而引申到学生“对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受力分析进行探究”这样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到带点粒子在电场中受到电场力的作用,最后引入中心问题:根据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受力分析,来分析带电粒子的运动情况.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对重点问题的分析变得简单而顺利,扫除了学生思维上的障碍,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三、建立关联体系,构建知识网络“问题串”的设计要从整体进行考虑,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严谨的知识网络.设计问题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板块的知识之间的联系点,结合历年的热点考题,利用相近的题型和方法进行归类形成“问题链”以帮助学生建立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强化学生对知识点联系的灵活性.例如学习“力与能”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问题灵活地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探究,先让学生对“力的分类”进行探究,让学生回顾“重力、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合力、向心力”的有关知识,学习热学中的“分子力”,学习电磁学中的“静电力、电场力、安培力、洛伦兹力”和原子物理学中的“核力”,从而使学生了解这五个板块中的力;然后根据“力做功、功变能”的特点来进入对“功和能”问题探究,让学生学习功、动能、势能、机械能、分子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等等这五部分中相关的各种能;再通过“能量守恒定律”来探究其中存在的能量守恒.通过这样的问题建立,使学生从“力到功、功到能、能到守恒”将这五个部分串联起来,使学生轻松利用“力和能”为问题的主线将这五部分知识联系起来,在不断探究基础上形成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的知识网络,为学生的知识储备打下基础.四、多元探究思考,突破思维创新开放性的“问题串”可以轻松的打开学生的思维,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建立开放性的“问题串”,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对问题进行探究,建立不同思维之间的碰撞,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火车驾驶员看到前方障碍物时紧急刹车,刹车后7s停止前行,假如火车在7s内做匀减速运动,在最后1s内的位移是2米,则火车在7s内通过的位移是多少?刹车时的速度为多少?这个小“问题串”的建立,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学生纷纷利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方法交流,学生发现各自方法不同,分别进行了讨论交流,学生得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学生利用匀变速运动的基本公式求解,有的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推论,有的学生利用图像法计算7s内影响部分小三角的面积来求位移大小.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使学生从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图像进行了三方面的分析,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在讨论别的同学的方法的基础上拓展了自己的视野,突破了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从而获得了创新能力的提升.总之,“问题串”在教学中的引用,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搭建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台阶”,可以使学生从浅显处逐步上升,在问题的或并列、或递进的变换中,不断的获取新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形成或纵向、或横向的知识网络.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策略汇报人:2023-12-11•引言•科学思维概述•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策略目录•教学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01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成为了当代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
高中物理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背景研究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意义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和课堂观察法进行研究。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的分析,以及对课堂实践的观察,总结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02科学思维概述科学思维是建立在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它强调实证、严谨、量化、可重复等原则。
科学思维不是随机、散乱的思考,而是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系统思考。
科学思维强调实证证据,所有的结论都需要经过实验或观察来验证。
科学思维强调推理的逻辑性,结论需要符合逻辑原则。
科学思维鼓励创新,不断提出新的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证来验证。
系统性实证性逻辑性创新性科学思维是探索自然规律的基础,通过实证和逻辑推理来揭示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本质。
探索自然规律科学思维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促进科技发展科学思维可以提高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鼓励人们不断提出新的假设和猜想,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精神科学思维的重要性03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策略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结合生活实例巧设悬念创设实验情境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思维活跃性。
巧设物理“问题链”--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教育作文文档
巧设物理“问题链” 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1 引言在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信息飞快更新的背景下,学生以记忆和重复知识为主的传统学习方式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为了能让学生在未来有效地适应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以及面对新事物快速作出分析与决策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能力都是以高阶思维而展开的。
物理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问题链”教学是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有效方法,所以,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通过创设物理“问题链”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2 高阶思维能力的简述由于思维的复杂性,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对思维本质的见解。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依据思维的复杂程度从认知目标分类角度将思维过程具体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如表1),其中分析、评价和创造为高阶思维[1]。
国内钟志贤教授认为,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2]。
从行为表现上分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从思维能力方面体现为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批判性及创造性思维能力[3]。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更是让学生能够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长足发展的重要方式。
表 1 BLOOM教育目标分类表――认知维度■3 “问题链”是发展高阶思维的关键杜威认为思维不是自然发生的,思维的过程是由问题、困惑等引发、维持和引导的,可见问题是思维的创造机,更是思维的动力机。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把问题作为思维主线,通过一系列问题不断地深入引领学生由浅入深?M行分析和推理,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拉长学生的思维长度。
在这样的课堂下强调学生主动对思维实践的参与性,学生可以公开回答问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回答问题之前学生已经进行深入思考,并产生了思维的过程。
当不同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时,学生又会对这些思维的产物重新认识、思辨,这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这一过程扩大了学生思维的宽度。
构建进阶式习题链 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构建进阶式习题链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作者:陆妍李兴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21年第03期摘要:基于学习进阶理论,让学生真正达到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水平的5等级。
在“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结合物理学科的逻辑特点,设计了进阶式的习题链:从原始问题到物理模型构建,从单一知识到大单元知识,从知识传授到关键能力和高阶思维培养,从解决物理问题到情境迁移能力的达成。
关键词:进阶式;习题链;高阶思维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1)3-0028-4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提升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的重要手段。
学习进阶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需要经过许多不同的“中间水平”[1],这些中间水平为“阶”,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脚踏点。
“阶”的确定不只基于知识的逻辑结构,而是由学习者和知识的主客体共同决定。
若将一个个连续的“阶”通过习题链的形式进行串联,则能够将学生浅层次的思维活动与深层次的思维活動连接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的发展。
1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习题链设计1.1 进阶起点与终点的分析进阶起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1级水平要求学生能初步了解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能将相关的自然现象和问题解决联系起来[2]。
在“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教学中,进阶式习题链的起点可以从简单的“推、拉包裹”的实际情境出发,既引出物理的原始问题,又符合学生初始的认知水平。
进阶终点:进阶式习题链的终点为期望学生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业质量5级水平要求学生能在新的情境中对综合性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获得正确结论并作出解释[2]。
因此,进阶式习题链的终点应该是能够培养学生情境迁移能力的问题,即“情境再入”的问题。
如本教学案例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设计将“推、拉包裹”的情境,变成了“设计屋顶坡度”的情境问题,侧重考查学生的情境迁移能力。
巧设问题链,培养科学思维 以“重力”一课的问题设计为例
巧设问题链,培养科学思维——以“重力”一课的问题设计为例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是当今我国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物理核心素养中的四项之一。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知识,能将其运用于生活、生产实际,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问题链主要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中的科学推理和质疑创新能力。
其中科学推理是高级的思维过程,在课堂中问题设置的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有效的问题链设置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思考,并帮助学生提高描述现象的情景表征能力、验证猜想的分析推理能力、实验结果的数据解释能力等;而质疑创新能力是将来科学发展的动力,有效的问题链设计能激发学生对于不同观点的质疑能力,而在认知冲突中学生将被激发求知欲,为了验证观点的对错,往往需要创造性思维设计实验检验其合理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培养,同时产生了一定的学习物理热情。
在物理课堂中,问题的设置是一门学问,著名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语意表达,不要出现有“问题”的设计,否则学生容易出现无效对话以及非学科性对话,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那么在物理课堂中该如何设计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呢?1. 分析教材与目标,设计培养科学思维的问题链有效的问题链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而问题链的设计需要紧扣教材内容,因此分析教材尤为重要。
对教材进行分析,能明确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明了本节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
[1]在此基础上,可以将教学要求较低、记忆性强的知识设计成需要主动思考的问题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景表征能力;将抽象的、学生易混淆的知识设计成需要实验验证的问题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将探究性强、逻辑性严谨的知识设计成组织学生讨论的问题链,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交流合作与质疑创新能力。
设置“问题链”,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设置“问题链”,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摘要:“问题链”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引擎。
良好的数学“问题链”,能够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主导性”问题、“梯度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变式性”问题和“反思性”问题,探测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厚度、角度与效度。
数学教学;问题链;高阶思维问题是学生展开数学探究的“风向标”,能够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学生自主“分析、评价、创造”(布鲁姆语)的思维。
运用“问题链”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主要表现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决策能力。
“问题链”不是传统教学中“是与不是”的简单式是非问,也不是“这道题已知……要求……”的填空问,更不是“甲对还是乙对”的选择问、判断问,而是将学生的思维聚拢起来,形成系统性、层次性的问题组,是一种问题导学、问题驱动。
好的问题具有一种挑战性、诱惑性、激发性。
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问题链”赋予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时空。
一、设置“主导性”问题,探测学生思维的广度XX数学教育家哈尔莫斯指出,“理论、定理、定义、证明、概念、公式、方法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
”“问题链”主要由问题构成,其中有主问题、子问题。
所谓“主问题”,是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深入探究的问题,是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整个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
主导性问题具有“宽泛性”,在数学问题链中,主问题具有较大的生成空间、思维空间,往往能够衍发、派生出系列子问题,抓住“主问题”,就能够发挥“一问抵多问”的教学效果。
教学《年、月、日》,通过学情调查,笔者发现学生的问题很多,诸如“一年有多少个月?”“一年有多少天?”“一月有多少天?”“年月日与时分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每个月的天数都相等吗?”……提炼并梳理学生疑问,笔者设置了这样的主导性问题——“一月到底有多少天?”。
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问题链设计
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问题链设计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
这种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让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系列指向明确、思维清晰、具有较大容量和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即问题链)并在合作探究中解决这些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对此,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设计问题链来达到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目标呢?一、设计促进开放性思维发展的问题链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被语文教学摒弃后,“满堂问”同样也不受欢迎。
教师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泥潭,设计具有开放意味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并参与合作学习,受到多方面的启发,发展思维能力。
如教学《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课后练习2要求学生详细复述故事,即按时间顺序把每一天中“急性子顾客的要求”和“慢性子裁缝的表现”都讲述出来。
对此,教师如果根据课后练习2设计问题,如:读读第一天发生的故事,看看哪些句子能够体现顾客的性子急而裁缝的性子慢呢?这样的问题就属于封闭性问题,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就能够回答问题,但只能提供详细复述的内容,与课文中已有的故事区别不大,并不代表学生据此就能够真正进行详细复述。
这就需要教师先创设“争做故事大王”的学习情境,再设计下列具有开放性的问题链。
问题1:同学们已经有过多次讲故事的经历,对于讲好一个故事,你的高招有哪些呢?问题2:讲好故事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十分重要,你觉得故事中的两个人物的语气应该怎样讲出来呢?问题3:在讲好语气之外,如果能够配上动作和表情,故事就能讲得吸引人;想象故事中的两个人物在说话时会有哪些动作与表情?这些问题都具有开放性:问题1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每个人有自己讲故事的有效方法;问题2和问题3是针对本次讲故事的重点、难点设计的问题,重视人物的语气、动作、神态,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理解有不同的表现。
初中物理“问题链”设计开发学生高阶思维
初中物理“问题链”设计开发学生高阶思维摘要:培养学生思维是新课改对广大学科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物理是一门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概括思维、探究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发展的学科。
本文就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以开发学生高阶思维为教学目标,简要分析“问题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问题链”;思维前言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要对接学生的思维,通过设计一个或者多个问题来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思维活跃度,促使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思考,不断让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那么,如何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发展需要的“问题链”呢?下文乃是个人结合教学尝试总结的几点策略。
一、设计情境性问题链兴趣激发是培养思维素养的首要前提,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
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物理教师可尝试创设情境,以情境引入问题链,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在情境中互动交流。
例如,“摩擦力”这一内容教学中,我们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如下情境性问题链:①拔河比赛中手和绳子之间的摩擦;②吃饭时筷子和食物之间的摩擦;③机器运转时各零部件之间的摩擦。
先让学生通过情境了解摩擦力相关知识,然后整合课题内容,围绕摩擦力的大小、方向进一步设计问题:狗用200N的水平拉力拉总重为5000N的雪橇,在冰面上匀速向西前进,速度为lm/s,请问雪橇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以及方向。
引出问题链后,可给予学生自主思考时间,让学生探讨、分析、交流,更深刻地理解摩擦力相关知识,思维也更加开阔。
二、设计探究性问题链“探究”已经成为当前各学科教师谈及的热门话题,探究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这些教学方式都是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也是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
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为教学目标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不妨给学生增设一些探究性问题链,以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激活学生探究精神,开发学生探究潜力,引导学生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过渡,让学生真正深入地思考和探索问题,从而实现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
如何利用“问题链”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高阶思维
如何利用“问题链”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高阶思维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能力培养,同时又要结合不同的数学内容,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能力,通过问题链的应用,让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层次得到逐步提升,对于学习,理解和应用能够提升效率。
数学高级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批判总结能力。
通过变换不同的教学途径以及科学化的问题链引导,让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到课堂上,快速有效的理解教师的出发点和教学目标,逐步强化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问题链;小学生;数学高阶思维前言:问题的引导模式是帮助小学生快速认知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形式,通过不同问题作为学习的引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提高教学层次,让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上既能够与教师进行有效的分析讨论,同时又能总结出自己的学习观点。
构建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问题链内容,让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更缜密,激发质疑思维,培养举一反三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逐步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客观评价,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现状问题(一)注重讲解忽视引导数学知识是小学生学习所有学课堂中难度比较高的内容,所以教师在讲解数学内容时,会更注重知识点是否全面传授,导致课堂注重讲解,学生并没有足够的机会进行交流互动,课堂参与度不高,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就会比较单一、死板。
小学生的学习动力,需要教师利用科学化的思维进行引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重视讲解,忽视,引导学生被动化,学习心态明显,这样并不利于高级思维的有效培养。
(二)教学流程偏向形式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更多的教师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单凭传统教学形式并不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在教学流程上也要进行创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在思想上更注重流程上的编排,实际教学时会按照学生的状态临时改动,导致一些数学课堂上讲解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流程偏向形式化,并没有发挥教学方案的价值,学生对数学知识缺乏主动思考意识,会严重导致数学知识的讲解效率,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强化,对以后的学习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高中物理教学:用问题链激活学生的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 . 11高中物理教学:用问题链激活学生的思维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秦皇钺在学科教学中,问题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课堂上没有问题,那这节课将会是灌输式的课。
在认识到问题价值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发挥问题的作用,值得教师认真思考。
就高中物理教学来说,问题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深度思维的状态,那么能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用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呢?答案自然是可以的,而有效的办法就是用问题链去激活学生的思维。
问题链,顾名思义就是将问题链接在一起,但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之间一定存在着有机的关联,并且存在着一定的层级联系,才能带动学生的思考步步向深化发展。
从物理知识结构的观点出发,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链的形成不但可以启迪学生的思考,而且可以把物理知识点连串起来,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答具体问题的水平。
当前的高中物理教育还担负着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角色,而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之一,便是对关键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关键能力?在具体的物理课程中,关键能力就是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去解释、预测事物发展的能力。
关键能力的养成是以思维的发展作为支撑的,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物理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提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问题链思维,将物理概念与科学思维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通过层层推进的方式为学生的思维搭建台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1]。
一、问题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相对于问题而言,问题链表现出来的优点是很丰富的(当然对于教师来说,要设计出真正的问题点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问题链具有整合知识的功能。
问题链总是指向不同的知识或者同一个知识的不同层次,因此相对于单一的问题而言,问题链能够促进知识的整合;二是问题链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
问题的作用本来就是激发学生的思维,组成问题链的问题往往对应着低阶思维与高阶思维,学生回答问题链的过程,就是一个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的过程;三是问题链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的流程。
基于思维能力发展的物理课堂“问题链”设计策略
基于思维能力发展的物理课堂“问题链”设计策略发布时间:2021-05-21T06:44:21.56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27期作者:华世兰[导读] 随着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吉林省汪清县第三中学校133200摘要: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源泉和动力,“问题链”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
物理课堂如何设计“问题链”,发展学生思维?本文将论述“问题链”是思维发展的关键及巧设“问题链”发展学生思维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物理课堂思维发展问题链策略随着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构建“问题链”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问题链的创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
一、物理课堂中的“问题链”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思维的创造机。
把问题作为思维主线,通过一系列问题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分析和推理,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拉长学生的思维长度。
在这样的课堂下强调学生主动对思维实践的参与性,学生公开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回答问题前学生已经进行深入思考,并产生了思维的过程。
当学生发表不同观点时,学生又会对这些思维的产物重新认识、思辨,这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这一过程扩大了学生思维的宽度。
在整个过程中都是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实现了从关注知识传递到关注学习过程的重心转换。
所以,以“问题链”驱动教学能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积极讨论、不断探索中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问题的质量决定着思维的高度。
创设问题链要做到:一是突出核心问题。
二是体现学生主体。
问题的答案要保持足够的弹性,体现思维的发散性,激发各层次学生的思维参与。
二、物理“问题链”有效设计策略1.运用问题设计的启发性,启迪思维,在联系知识之间的联结点上设置问题链。
教师应将知识讲授环节变为学生主动探研发现新知的过程,学生能够自己发现、思考的问题,教师绝不包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设物理“问题链”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1 引言
在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信息飞快更新的背景下,学生以记忆和重复知识为主的传统学习方式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为了能让学生在未来有效地适应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以及面对新事物快速作出分析与决策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能力都是以高阶思维而展开的。
物理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问题链”教学是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有效方法,所以,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通过创设物理“问题链”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2 高阶思维能力的简述
由于思维的复杂性,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对思维本质的见解。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依据思维的复杂程度从认知目标分类角度将思维过程具体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如表1),其中分析、评价和创造为高阶思维[1]。
国内钟志贤教授认为,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2]。
从行为表现上分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从思维能力方面体现为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批判性及创造性思维能力[3]。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更是让学生能够在日社会的必然要求,
新月异的社会中长足发展的重要方式。
表 1 BLOOM教育目标分类表――认知维度
■
3 “问题链”是发展高阶思维的关键
杜威认为思维不是自然发生的,思维的过程是由问题、困惑等引发、维持和引导的,可见问题是思维的创造机,更是思维的动力机。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把问题作为思维主线,通过一系列问题不断地深入引领学生由浅入深?M行分析和推理,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拉长学生的思维长度。
在这样的课堂下强调学生主动对思维实践的参与性,学生可以公开回答问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回答问题之前学生已经进行深入思考,并产生了思维的过程。
当不同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时,学生又会对这些思维的产物重新认识、思辨,这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这一过程扩大了学生思维的宽度。
在整个过程中都是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从问题到问题,从问题到超越,实现了从关注知识传递到关注学习过程的重心转换。
所以,以“问题链”驱动教学能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积极讨论、不断探索中有效地发展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
“问题链”中问题从何而来?问题的质量决定着思维的高度,高质量的问题又从何而来?为此,创设“问题链”时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问题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
“问题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所以问题的设置要有指向性和针对性,要考虑到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是问题要具有阶梯性。
“高立意,小步.
问”,能够为学生搭建起合适的台阶,层层递进,保证了学生思
维的连续性,并且让学生在不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三是问题的设计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同时还应思量学生的潜在水平,问题应与学生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差异也就是“最近发展区”相契合。
四是问题要具有“挑战性”。
太过于直白或索然无味的问题
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相反,如果问题的难度太大会让学生无从下手,从而放弃思考。
所以,问题的难易程度需要斟酌。
4 巧设物理“问题链”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教学策略
4.1 创设情境性“问题链”,在培养问题求解能力的基础上提
升高阶思维
物理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隐含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使学生在感同身受中高效地内化物理知识。
问题情境的创设让问题依附于情境,使教学内容具有吸引力,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问题的解决有不断的能量来源,同时也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巧用“问题链”的阶梯性,让学生在解决逐渐深入的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换。
例如,在教学“力的合成与分解”时,从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出发创设如下物理“问题链”:
:为什么生活中挂着重物的绳子(如挂着衣服的晾衣1问题
绳)总是弯曲的?
问题2:有什么办法可以将晾衣绳拉直吗?(课堂上模拟晾衣服的实验,在一根绳子的中间挂上一重物,让学生尝试从两端拉绳子,最终无论两端的同学怎么用力都没有拉直绳子。
)问题3:同学们始终无法拉直挂着重物的绳子,原因何在?
问题4:同学们受力分析后尝试解释原因。
问题5:你能解释为什么工人在架高压线时始终无法拉直高压线吗?
其中,问题1是由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出的问题,让学生内心产生疑问“难道生活中的这点小事也与物理知识有关?”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接着,通过模拟实验引出问题2,让学生想办法拉直绳子,这时学生蠢蠢欲动想动手证明这是件很容易的事。
可是,当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后发现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此时的实验结果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相冲突,问题3随之而来“为什么?”激发学生理性分析的欲望。
问题4中老师指导学生受力分析,并让学生自己主动尝试解答。
学生首先是考虑到由于重力的作用,但是具体如何解释还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力的分解”才能真正理解。
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识去解决问题5,实现了对知识的应用与迁移,提高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4.2 创设诊断性“问题链”,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尽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只是向学生介绍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量避免学生少犯错误、少走弯路,看似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实则会减弱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破坏学生的物理思维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失败的原因以及对错误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在思维与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培养高阶思维。
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的“五点”,即重点、难点、薄弱点、疑点和易错点,有指向性地创设物理“问题链”,“诱使”学生暴露出知识薄弱的地方和错误的认识,老师依据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以指导,让学生在出错、知错、究错、纠错中获得真知,提升思维。
例如,在教学“超重与失重”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判断物体处于超重、失重状态的依据,创设了如下问题链:问题1: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升降机中,分析下列状况下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①当升降机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升;②当升降机以加速度a匀减速下降;③当升降机以加速度a匀加速下降;④当升降机以加速度a匀减速上升。
问题2:总结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问题3:结合以上得出的结论解决该问题,一个弹簧秤上挂了一个质量为5 kg的物体,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为10 N,若物体以1 N/kg的加速度减速下降,则弹簧秤的读数是多少?判断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
问题4:两种判断结果出现差异,问题出在哪里?(请深入)3分析问题.
问题5: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判断依据到底是什么?
解析:问题1:①中物体加速上升,②中物体减速下降,加速度a方向都向上
N-mg=ma
N=mg+ma>mg,属于超重状态。
③中物体加速下降,④中物体减速上升,加速度a方向都向下 mg-N=ma
N=mg-mamg,处于超重状态。
加速下降,加速度方向向下:mg-T-f=ma
得:T=mg-m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