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文学
“打工文学”论辩
![“打工文学”论辩](https://img.taocdn.com/s3/m/96d6ab513b3567ec102d8aac.png)
和公 民社会 中 , 《 宪法 》 所规定 的公民权利 , 在现实社 会 的尊严地 位 , 而“ 打 工作家 ” “ 打工 文学 ” 这 些 口号及 主
经典意作 的大部分作品 ,并非出现于所 谓打工 的写作现场 , 其作家 也大多并非打工作家。中国作家包 括 莫言 , 大部分都 生存 并文学地活在底层 , 同时书 写着
底层的歌哭 , 他们尽 管文学形式各异 , 但 有国家民族承 担 的作家 , 始终都担 当着对最底层 的生活叙述。中国有
回
翌 !
异 乡和城市 的陌生感与生活方式 , 使他们处于阶段性 的
许与文学借意和阶级私情有关。也就是说 , 这些 口号 的 建立 , 其意本不在文学 , 却以文学命题说 出 , 它狭隘地理
挣扎 之中 。这是人 生会经历 的生存或精神 的创伤性 前 行。 过分强 调并在理论 上对这个群体 的苦况与惨相进行 渲染 , 把他们描绘 成无告 的粗 鄙的落后 的弱 势者 , 其实 并 非表明对这个群 体 的关怀 与关爱 。尤其以 文学的方 式, 强化 了“ 8 0 年代 的劳工矛 盾 , 9 0年代 的劳资矛盾 , 2 1
没有贵族社会 ? 也许 那只是一个隐蔽着的特权存在 。 文 学从未对此有所 冒犯 , 而中国社会 的文学现 场 , 也 必然
地、 始终 为着底层敞开着门窗 。
人为地把中国文学 、 中国作家划 分出板块 , 谓之“ 打
工文学” 、 打工作家。 这种思维在某种意义上 , 是反科学反
“打工文学”的概念界定
![“打工文学”的概念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008f8fe67c1cfad6195fa772.png)
w. 1 l i a ms ( 1 9 9 8 , P 1 5 9 ) 将 其 称 为 mi g r a n t l a b o r e r 。 加 州大学 圣塔 芭芭 拉 分校 东亚语 文研 究 系博士 候选 人 Qi a n Ya n g( 2 0 1 3 ) 将 其 称 为 mi g r a n t wo r k e r s 。 新 华社 2 0 0 9年 7月 4日的英文 电讯稿 《 C h i n a t o s e t
从事 “ 3 D” 职业 , 即难 ( d i f f i c u l t ) 、 脏( d i r t y ) 、 险( d a n — g e r o u s ) 的工 作 。 因为户籍 所 限 , 他 们 不能 享 受市 民 待遇, 社 会保 障脆 弱 。 在国际学 术语 境 中, 打 工 者 都 被 翻 译 为 mi — g r a n t wo r k e r 、 mi g r a n t l a b o r e r等 , 即“ 移 民工人” ,
移工, 及 多年 期 的长期性 移 工 。另外 , 从 社 会 阶 级 来
看, “ 移 工” 除了指 涉低 薪基 层 的跨 界 工作 者外 , 亦包
含 中产 阶级 的 白领跨 界工作 者 ( 虽然 如前所 述 , 在许
多情 境 中 , “ 移工 ” 是 只 针 对低 薪基 层 的跨 界 工 作者
等等。 关 于“ 移 工” 内涵 的理 解 , 按 台湾 国立 政 治 大学
社会 学 系马蔼 萱 的理 解 , “ 移工” 是相 当多 元 的。 以
距 离与 国界来 看 , “ 移工” 包 括 了 跨 越 国 界 的 外 籍 劳
个 问题 , 什 么是 “ 打 工 文 学” ?“ 打 工 文学 ” 究 竟 该 如 何 界定 , 才 能够 在 国际学术 界 被普遍 认 同? 笔 者认 为 , 要对 “ 打工 文 学 ” 给 出一 个 艺 术 范 畴 里 的基 本框 架 和边 界 , 确 立 一 种 可 供评 价 的规 范 体 系, 首 先要 厘清 相关 的前 缀性 概念 : 打工 、 打 工者 。 何 谓 打工 ?最新 版《 现代 汉语 词典 》 对此 解 释是 “ 做工 ( 多 指 临时性 的 ) ” 。( 中 国社 会科 学 院语 言 研 究所 词典 编辑 室 , 2 0 1 2 , P 2 3 4 ) 何 谓 打 工 者 ?《 现 代
文学意味着不同的事物——《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导论
![文学意味着不同的事物——《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932f2c986bec0975f465e27e.png)
杂, 也有很 多 的 向度 与 可 能
性。 建构“ 打 工文学” 的理论
诠释体 系 , 需 要灵 活 多元 的
研究 方法 , 需 要一 种科 际互
异 ,对 其 进行任 何 精确程 度 的界
定都 极 为困难 。什 么是 “ 打 工文 学” , 就像 什 么 是 “ 文学 ” 一样 , 这 个起 点 性 的 问 题 实 际 上 是最 难 回 答 的终 极 性 问题 ,
批 评 视野 , 意 在提供 一 种差
异 性 及其 造成 的潜对 话 , 揭 示“ 打 工文学” 可 能 的 审 美 维 度 和精神 纵深 。“ 打 工 文 学 ”是 一个 多面 的存 在 , 对
它 的 研 究 不 是 一 块 封 闭 的 领地 , 即使 具体 到 某一 位作
例和代 码 , 它们 随 着时代 而变 化 , 但又 通过 作家 与读 者之 间 的默 契
而被双方接 受 。
“ 打 工 文 学 ” 的类 型 问题 不 仅是 一个 名称 的 问题 ,因为 一件
文学 作 品的种 类特性 是 由它所 参
家 某 一 文 本 的写 作 也 很 复
与其 内 的精神 方式 和审 美方 式所 决定 的 。 目前 , 评论 界在对 “ 打工
文学 ”概 念 的认 识 上存在 较 大差
的有效性 , 为文学类 型理 论 的建 构提供经 验和证 据 , 还 可 以更深刻 和更公允 地评价 “ 打 工文学 ” 的文 学价值 和 社 会意义 。类型学 中的“ 类型 ” 是指具 有某种 通约性特 征 的文学 要素 。 类型 是一组时 间上具有一定 历史延续 、 数 量上 已形 成一定规 模 、呈现 出独特 审美风貌 并能 在
读 者中产生相对 稳定 阅读期待和 审美 反应的作 品集合 体。 文学类 型中那些具 备相 当的历 史时段 、 具 有稳 定 的 形 式和 内涵样 貌 、具有 一系列典 范性作 品的文学 样式 叫做 “ 类 型文学” 。文学 类型 的区分在文 学话语 中是不
浅议打工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浅议打工文学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418fe6b48d7c1c708a1458c.png)
( 转 下页 ) ( 接上页)
他英 雄般 的胸襟 、勇 敢坚 定 的爱 国主义 情怀 ,给 观众 留下深刻 的 印 象。 《 谭克雷迪 》中谭克 雷迪 是女扮 男装 的角色 。这对歌 唱者提 出了 更 多的要求 ,一个优 秀的歌 唱者,应该 不单单把握 女性角色 的声乐表 演 ,也应该担当起男性 的角色 。 《 我充 满激情 》是谭克雷迪 最经典 的咏叹调 ,此 曲给人饱 含深情 而英 勇善战 的印象 。勇敢、多情 的 “ 她 ”在 战场之外 ,看到 自己心爱 的姑 娘 。然而 ,爱情与 国家的利益产 生看 了矛盾 。他 的柔情 、他 的激 动 、他 的按耐 、他 的喜悦 给角色赋 予 了更加全 方位 的诠 释。谭克 雷迪 得胜而 返 ,却 在爱人 的怀 抱中死 去。年轻 的罗西尼在前沿阵地 的广东更是 吸引着数 以百万计 的青年男女 前来 “ 择食 淘 望 的满足 ,这种精神 的痛苦长 期困扰着他们 ,致使人性逐渐 扭 曲。最 金 ”,从而在全 国拉开 了加 速城市化 进程 的帷幕 ,进而 发展 成继城 市 后则是来 自城市 的歧 视与对故 乡的思念 ,作 为城市里 的弱势 群体 ,加 之其身份 的无根性 ,被 歧视 的命运 早 已注定 ,为寻求精神 的慰藉 ,他 知青下乡插 队之后新 中国的第 二次青年人 口大迁移 。 光 投 向温情 的故乡 ,用家 乡亲人 的思念 与呼唤来抚平在 城 大批 外 来务 工人 员涌 入城 市 寻找 自己的梦 想 。实 际情 况却 不尽 们 只能将 目 人意 ,城 市不但没 能实现他们 的梦想 ,反而让他们深 刻体会 到在城市 市 所受 的伤害 。这些现实 问题的存在 ,使打工者 的心志不断异化 ,甚 “ 活着 ”的艰辛 。城 市在 给 外来 务工 人员 带来 欢笑 与惊 喜 的 同时, 至变态 ,在他们 身上城乡二 元对立进行着 激烈 的碰撞 。这 一系列 的冲 更 多 的是辛 酸 与泪水 、 误 解 与冷 漠 ;以及 城 乡差异 触发 他们 的情 感 突 ,不 仅为文学 创作构建 了不尽的意 向与题材 ,还 引起 了主流社会 的 错位 ,即 “ 走 出 了乡村 ,走 不进 城市 ” 。首先 是生 存空 间遭 遇 巨大 深 思,如何消 除城乡二元对立 ,如何疏 导广大外来务 工人 员的心志 , 挤压 ,在城 市光彩繁华 的背后 ,隐藏的却是 打工者 的生存困境 ,身份 成 为社 会关注 的热点 。基于这样 的环境 与特 定的条件 ,打工文学 的出
《打工文学》周刊改版《宝安文学》
![《打工文学》周刊改版《宝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8b13bca302020740be1e9bd1.png)
《打工文学》周刊改版《宝安文学》文 赵盼盼2018年2月26日,由深圳报业集团宝安日报社和区文联联合主办的 《打工文学》周刊改版《宝安文学》座谈会在宝安日报社五楼会议室召开。
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巡视员梁宇,市文联原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杨宏海,宝安区文联主席史文集,区文联原主席戴有斌,宝安日报副总编辑龚江南,宝安作家协会有关负责人及宝安打工文学作者代表参加了本次座谈会。
参会人员对《打工文学》周刊走过的10年之路、改版后的《宝安文学》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畅所欲言。
改革开放催生了波澜壮阔的打工大潮,也催生了先锋形态的打工文学。
深圳宝安是打工文学毋庸置疑的策源地和大本营,成为打工文学的“娘家”也并非偶然。
由深圳报业集团宝安日报社和区文联联合主办的《打工文学》周刊从创刊以来,发行了500期、2000多万字,不断涌现出大量可圈可点的作品,也培养了大批优秀作家,并拥有广泛的读者群。
值得一提的是,10年间,《打工文学》周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坚守党的纪律,没有发生一起出版事故。
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还被《人民文学》《青年文学》《小说选刊》等名刊大刊转发。
据了解,将《打工文学》更名为《宝安文学》,源于作家的心声与期望,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呼唤,以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
座谈会上,还为《打工文学》30名优秀作者和优秀编辑进行了颁奖,并向《打工文学》作者代表赠送了《打工文学》合订本。
“10年来,《打工文学》这份十分奇特的‘报中刊’,一直陪伴着我。
”打聚焦/ FOCUSING工文学作家代表郭海鸿说,“说起更名,我认为,这不是《打工文学》的谢幕,更名为《宝安文学》,使它更具包容性,范围更加宽广”。
当天,出席活动的领导为《宝安文学》周刊揭牌。
宝安区文联主席史文集表示,500期《打工文学》周刊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深圳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宝安文学》要梳理过去的财富,承担起更高的历史使命。
他希望,广大作家要继续创作“有灵魂”“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让《宝安文学》一步步成长。
游荡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打工文学”的创作思考
![游荡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打工文学”的创作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691a9d980eb6294dd886c8b.png)
维普资讯
第l 期
郑晓明:游荡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5 5
后彻底推 翻 了对 都 市的想象 ,在现 实逼 迫下他 们
只有不 断地奋 斗和挣 扎 。面 对城 市生 活这个 新奇
也创 作 了反映打 工族生 活 的优 秀 作 品, 中包 括《 其 泥 鳅 》 到城 市去 》 北 京候 鸟》 秋飒 爽还 想在北 、《 、《 、《 京打 工》 等。打 工文学 正在 以 自己的创 作 实绩 向读 者展示 自己的文学魅 力 。
实际上就是广大农村人 口涌向城市的过程,在这 城市 中的人 际关 系更多地扩大到众多的社会组织
一
的构成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来 自 农村的5 1— 7 作者 筒介 z郑 晓 明 ( 94 ) 17 ,男 ,辽 宁凌源人 ,硕 士研 究生 ,主要 研究 中 国当代 作家 作品 。
摘 要:打工文学已然成为当代文学创作 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学现象,打工文学现象是随着中国现代化的 进程而出现的,展现 出 独特的文学价值。打工文学表现 了 农民工在进入城市打工后充满焦虑心理的生存状态,
农 民X 渴望融入 却被拒斥 的无奈。 - - 关键词:打工文学;生存 焦虑;局 外生存 ;行 为失范 中图分类号:10 . 2 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 3 8( 0 6 10 5 5 62 0 1 2 0 )0 0 4 0
而又 陌生的世 界 ,面对这 片他们 把握不 住 ,捉摸 不定 的 “ 空 ” 真 ,他 们既感 到惊愕 ,又 感到焦 虑 : 他们 既品尝着欢 欣 ,又经历 着痛 苦 。特 别是在 和
城里人 ,尤其 是和城 里 的同龄人 比较 中不断地 积
3 打 工文 学中出现 的新文 学特质
任 何一 种文 学现象 的 出现都 是 为了展现 人类 的 某种 生存状 态 ,打工文 学现 象正 是把握 了农 民工 进 城后所 展现 的异质 化 生存状 态 。农 民工在进 入城 市 后形成 了既不 同于原来 的农 民同时也有 别 于城 市人 的生存 状态 ,他们 徘徊 在城 市与 乡村之 间,作 为传 统文化 氛 围中成 长起来 的农 民在 进入城 市 后受城 市 的现 代文 明的冲击 而形 成 自我生 存 的焦 虑心 理 。农 民工渴 望真 正地 融入城 市社 会 ,但是城 市 的大 门却
文化变革与重构的产儿:打工文学
![文化变革与重构的产儿:打工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74614214650e52ea55189829.png)
第 2 第 2期 2卷
20 0 6年 4月
甘肃联合 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 un l fGa u Lin eUnv riy S ca ce cs o r a n a h iest ( o il in e ) o a S
随着改革 开放 和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的实施 和发展 , 中
t a so ma i n i ma sv l p e r g r n f r t s o s ie y a p a i n e l y d wo k r ’l e a u e . I a e n amo t t n y y a s sn e i a — mp o e r e s i r t r t t h s b e l s we t e r ic t p
式— — 打 工 文学 。从 它 的发 生 至 今 已有 = 十 年之 久 , 文 学 界 对 它 关 注甚 少 。本 文 从 发生 、 展 及 文 学 价 值 但 发
等方面对 其进行 了探讨 , 为打工 文学不仅真实地反映 了的社会生活 和人 情风貌 , 中国当代文学 画廊 提供 认 给 了独特 的人 物系列, 同时也生动 形象地书写 了整个 民族在社会转 型期 的性格特点 。 【 关 键 词】打工文学 , 文化变革 , 化重构 文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 号】1 7—0 x(0 6 0—0 20 6 277 20 )20 5—4 【 中图分类号]2 6 7 i0 .
ta io a o e r gn b u hn s o tmp rr trtr ’ h n e an w kn fleauesbett e ette rdt nl n ,bi i ao t ieecne oayleau e Sc ag 。 e i o t tr ujc Orf c h i n g C i d ir l
珠三角“打工诗歌”的文学精神
![珠三角“打工诗歌”的文学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219af748650e52ea54189835.png)
珠三角“打工诗歌”的文学精神作者:郭道荣来源:《牡丹》2017年第24期20世纪80年代伊始,“打工文学”在广东深圳、东莞等地萌芽并流行起来,成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
与此同时,发轫于珠江三角洲的“打工诗歌”在民间产生深远影响,并引起诗坛的密切关注。
珠三角“打工诗歌”的发展道路,与中国主流诗歌相比,尤为复杂曲折,在广东佛山、惠州、东莞、深圳、珠海、江门等城市生根发芽,并逐渐扩散至全国范围。
“打工诗歌”的诞生,与改革开放之后的“打工潮”密切相关。
作为漂泊南方的打工者,在工余时间写作,成为底层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打工者的身份及其诗歌的艺术性和精神性,受到学术界关注,学者都将笔触指向打工诗人群体,试图从中探寻人类迁徙历程中的文学精神。
本文通过对“打工诗歌”语境的自信性、素材的精神性、精神的时代性进行阐述,探讨“打工诗歌”的文学精神,这对研究打工诗歌走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珠三角“打工诗歌”的内涵及发展近年来,打工诗歌通过官刊、民刊、网络等各种渠道广泛传播,在广州、深圳、佛山、中山、惠州、东莞、珠海、江门、肇庆等珠三角地区展现诗歌的魅力。
诗歌的传播,将打工者的生活现场带到文学影像中,被世人所熟知。
在“打工文学”谱系中,“打工诗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打工诗歌实际上是底层文学的一个分支,其书写底层生活现场,倾诉漂泊者的思想和情感,还原与记载底层生活的原生态场景,是一种由打工者参与创作的诗歌类型。
对于“打工诗歌”的兴起,《佛山文艺》《打工族》等打工杂志起到了纽带作用。
20世纪90年代中期,《佛山文艺》的“星梦园打工诗人流行榜”和《外来工》(《打工族》前身)的“青春驿站”,持续地刊发珠三角罗德远、任明友、张守刚、陈芳、王承东、步缘等一批打工诗人的诗歌习作。
他们的作品发表,慢慢地在打工群体内产生效应,作者以发表为荣,并广泛传播。
1995-2008年期间,珠三角报刊市场销售二十多种刊登打工文学的“打工期刊”,打工诗歌也占有相当篇幅,慢慢地激发了打工者的创作热情。
打工文学: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经验”与生命实践
![打工文学: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经验”与生命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4a4ce506f78a6529647d53c1.png)
传 来刊 物资金短 缺 ,需 要资金 扶持年 轻 实质上捕 捉到 了现代 城市 的题 中应有 之 产业工人作家 等信号 。① 在市场为王 、技 义 。 《 漫无依 泊》 《 深夜 ,海边 的一个
打工文学 : 现代化进程的“ 中国经验 ’ ’ 与生命实践
。 陈雨 露
近年来 ,随着学界 对底层 文学 、草
文学 的未来发 展 ,尝试 在文学 本体 、受
探讨 打工文学 应 当遵循 或 日坚守怎样 的 创作理 念 、美 学追求 与发展模 式 ,谋 求
根文学创 作 的关 注与研 究 ,打 工文学 也 众群 体 与传 播媒 介 综合 考量 的意义 上 ,
逐渐 成 为文 学批 评 与理 论研 究 的热点 。 以深 圳作 协 杨宏 海 先 生 的研究 为 先声 ,
学界普遍认 同 的打工文学是上世纪 8 0 年 新媒体 时代的多元传播形式发展。 代末 9 0年代 初发 轫于广 东佛 山 、江 门 、
一
东莞等地 ,迁移 异乡 的农 民工 打工 者们 所创作 的反映 自身特定 群体 生活 以及城
荡性 。与此 同时 ,在诸如 叶耳 的 ( ( 城市 细处》 ( ( 带母 为进城 打工的现代模式而改变 ,反而在这个过程 中丧
亲看 深圳》 等有关 城 市 印象 的系列 散文 ,陈 忠村 的 失 了中国人 最传统的情感维系 :家庭人伦情感 ,直接
行在上茬
愿意归宿城市 的灵魂》
脚在被 造 成父母与女 儿之 间无 法抚平 的疏离 、隔阂 与伤痛 。
然 而在 打工文学的大批作品 中,农 民工既是城市 现代 自改革开放 以来 的恢 弘历 程。德 宝作为一个道德完人
打工文学:精神坚挺的诗意人生
![打工文学:精神坚挺的诗意人生](https://img.taocdn.com/s3/m/6d5df91c581b6bd97f19eac9.png)
打工文学:精神坚挺的诗意人生——读欧阳杏蓬散文集《一生两半》黄叶斌民工,这个词语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时期出现的。
它的内涵是丰富的,既是一种特殊群体告别千年封闭走向市场经济舞台的符号,也是一种转移身份却又携带着小农经济思想基因的脐带;它的味道是酸涩的,既是城乡经济建设活跃市场的重要生力军,也是在身份、地位、权益、尊严等方面受到较多挤压和歧视的城市边缘人。
他们的生存状态及文化诉求,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征与未来走向,也记载着中国当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军或群体的集体意识和自觉意识的苏醒。
散文集《一生两半》的作者正值中年,从湘南乡村出发,已经在南方的经济特区打工20年,先后在建筑业、传媒业、企业策划和网络产业等领域留下了拼搏的足印,自诩为“文化民工”。
他在繁重而辛苦的劳作之余,先后出版了5部散文集和一部长篇小说,其业绩和精神令人惊叹和赞赏。
此文集中收录了作者的64篇文章,分为“家乡异乡”、“亲情离情”、“沉思默想”三个部分,目的是想“通过我的生活、思想、情感,告诉大家一个现代民工的生活状况”,并能够引起社会和高层对这一阶层的关注。
而他的这部散文集出版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还为他举行了首发式和作品研讨会,大概也是一份难得的慰藉和欣喜吧。
作者毫不隐晦自己是个民工,以及在这个角色下面所品尝的酸甜苦辣咸的滋味。
“破碎的生活,却并没有让我们的人生破碎,我们在竭力维持着自己的圆满”。
作者以自己独到的方式,为我们书写了一群弱势而不弱小的民工形象,一个勇于解剖自己而又不灭心中希望之火的坚定求索者,一个关注底层生活而又超拔自己灵魂的行走中的文学作家。
于是,他以漂泊者的姿态,以参与者的眼光,以思考者的睿智,以记录者的勤勉,以文学家的笔触,将打工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的点滴感受和些微感悟如实描述,写出了一种无奈中的期盼、情爱中的愧疚、怀念中的哀伤、艰难中的挣扎、焦虑中的坚守,为自己,同时也是为广大的民工留下了一份思想的备忘录,一种生活的晴雨表,一个时代的良心祭,一首青春的挽歌。
“打工文学”的类型细分
![“打工文学”的类型细分](https://img.taocdn.com/s3/m/3462de19b8f67c1cfbd6b87e.p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Literature on Migrant
Workers”
作者: 柳冬妩
作者机构: 东莞文学艺术院,广东东莞523017
出版物刊名: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0-12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打工文学 类型 细分 文体
摘要:"打工文学"创作有共同的要素,但是具体到不同的作家,对这些要素的运用和发挥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此,对"打工文学"进行类型细分非常必要。
根据文体学分类,"打工文学"可以分为"打工诗歌"、"打工散文"、"打工小说"、"打工纪实"。
类型细分要求高度重视作品的语言、形式、结构、技巧、方法等属于文学自身的因素,也就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文学性"。
打工文学_底层生命的呐喊与梦想
![打工文学_底层生命的呐喊与梦想](https://img.taocdn.com/s3/m/057e1b89ec3a87c24028c485.png)
南方论刊·2010年第2期文化长廊打工文学:底层生命的呐喊与梦想敖荣祥(东莞理工学院 广东东莞 523808)【摘要】打工文学作为世纪之交的文学现象,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将其纳入广阔的改革开放大潮的文化语境之中研究打工文学及其演变轨迹的探讨,对于寻找和分析打工文学出现的文化背景、美学意蕴及文化意义,并以此来剖析打工文学发展的各种特质,探求其在深层文化结构中所蕴含的精神吁求,以进一步发掘打工文学的美学与艺术精神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打工文学;底层;文学在新世纪的文坛上,打工文学的创作渐成气候,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批评与创作之间形成了积极而持续的互动,使这一现象成为当下一股重要的文学思潮。
1打工文学这一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提出以来,人们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于外延的界定,就一直意见不一。
文学评论家白烨认为“必须是打工者群体写的,才算‘打工文学’作品。
”[1]与这种观点相类似的是雷达,他认为“‘打工文学’是以打工者作者为主题的描写都市生活和经验的。
”[1]但李敬泽对此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如果仅仅把打工文学看作是打工者自己写的文学在学理上讲不通,他认为“将‘打工文学’仅看作打工者创作的文学,好像我们过去认为无产阶级文学一定要无产阶级抒写一样,是极其狭隘的。
”[1]洪志刚认为打工文学应该是一个题材的概念,这样界定可能比较科学,他认为“既包括打工者的创作的文学,也包括作家写打工生活的文学。
”[1]只要是反映打工生活的作品,无论谁写的,洪志刚认为都可以纳入“打工文学”的范畴。
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杨宏海则认为“‘打工’是广东方言,‘打工文学’是指反映‘打工’这一社会群体生活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散文、剧作等各类文学体裁。
从广义上讲,打工文学既包括打工者自己的文学创作,也包括一些文人作家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
但如果要对打工文学做一个稍为严格的界定,那么我认为所谓打工文学主要是指由下层打工者自己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其创作范围主要在南中国沿海开放城市。
张伟明写作素材
![张伟明写作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2b810c67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8.png)
张伟明写作素材
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张伟明是第一代打工文学作家,主要创作小说,但其实诗歌才是张伟明走向文学的最初状态。
打工文学的创作告一段落时,张伟明开始书写几十年创作生涯里蓄谋已久的诗歌。
在张伟明看来,诗歌创作是他人生回归的力求纯粹的状态。
二十多年前面对欠缺人生意义与动力的日子张伟明曾一时陷入无所适从之境,极需有个僻静的地方去整理梳理混乱而失序的人生,所以他想尽办法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一个大山脚下一点一点地开垦出了一个果园。
张伟明在这块土地上拼命干活,劳累之余就在这块土地上读书、沉思与沉淀。
幸运的是,这块土地疗愈了张伟明,使他又找回了创作的感觉,让他明白,文学创作注定是一种孤独而又需要坚韧意志与心智的事业。
从此张伟明只要有创作冲动、只要能挣脱俗务便会回到那片土地,回到那深山野谷间,然后写作、劳作或者发呆。
就这样,他在这块土地上创作了五部文学专著,还有这本《飘飞的标本》诗集。
可以说,张伟明用劳作去坚守一种朴实的状态,这种状态让他充盈着来自大地的元气与天地间的神韵,用写作去延续对人生的不断审视或表达。
“打工文学”与“壁橱”
![“打工文学”与“壁橱”](https://img.taocdn.com/s3/m/36f5eb5c77232f60ddcca1ac.png)
次忽然听见 , 电视 里边那位正在大声疾呼 , 应该感恩 ,
每个员工都应该向老板感恩 ,没有老板就没有工作 , 就 没有什么什么。 总之 , 老板不容易 , 扛着闸门, 放我们去幸
福 。我 当然也知道老板 不容易 , 闸门掉下来很容易被 关
也应该 向员工感恩?为什么 一定是小 向大感恩 、 弱向强 感恩 、 在下者向在上者感恩 ?看来这里边有一些根深蒂 固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教 育多年也没改变过来 。我想 , 打
记, 我们更要感打工者之恩 。中国三十多年来的发 展进
都无从谈起 。所谓人 口红利 , 说的是什么, 不就是这些人
百多个节 日, 每个神 的生 日都 是节 , 印度教 的神又多 , 所
以差 不多天天忙着过节。好不容 易不过节了 , 一心烦又 要罢 工 , 天天有某个企业或行业闹罢 工。 所 以, 尼泊尔 的 G D P不高 , 但 幸福指数 很高。现在 , 大概 也是因为幸福 吧, 中国人也 喜欢过 节 , 什 么节都 过 , 别 人 的节也 拿来 过, 美国的感恩节 , 和我们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 到了那一 天, 大家也狂发短信 , 感恩 一番。 但是中国人 的感恩和美
家都看 到了授奖典礼 , 那样堂皇那样高贵 , 文学 的价值 学是这样体面 。这很好 , 但是 我们不要以为文学所追求
的就 是这份高雅体面 , 文学 , 从本质 上说 , 和高雅体面没 多大关系。 文学和诚恳 忠直有关 系, 和人的眼泪 、 痛苦有
在里边 。但我纳闷 的是 , 为什么这位先生就想不到 , 老板 得 到了有 力的彰显 。 社会和公众由此感觉到 , 哦, 原来文
先要感他们的恩 , 要还他们以公平公正 , 这个社会 必须对 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抱以真挚的感恩之心。
作者之死与意图谬误——以“打工文学”为例
![作者之死与意图谬误——以“打工文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89ce9ce0c22590102029dac.png)
品, 也收入 了辛酉 、 管 上等 当时身份 不明的诗人贴 在 网 上的诗歌 文本 。至于这些诗人 创作这 些诗歌文本 时的
意 图和意 义—— 无论 是作者 自己阐明 的还是我们 单从 自己对作家生平 与见解 的了解 中推测出来 的—— 都和 我 的审美标准 毫不相干 , 因为文本 的意 义 、 结构和价 值
但也 可以不 那么重要 , 他只要是在真实地关注着底
层 劳动者的命运就 可以了。
个理 想 的标 准 ” 。他们认 为 , 我们
我 在张清华 的论 述 中看到 了新
所 拥有 的一切就 是文本 自身 ,文学
批评 没有 义务勘 察作者 意图这 个非 常偏 离论题 的 问题 。以假 想 的作者 创作 文本时 的创作 意图或 当时作 者 的自身情况 以及精 神状态 为依据 去 评论 作品 是有害 的错误 ,这样做 会 把 我们 的注意 力 转 向作 家 的生 平 、 心理状 态或其 创作过程 等 “ 外部 ” 方 面, 而 取 代就 文学 作 品 的 “ 内部 ” 结 构 以及 内在价 值作 出恰如 其分 的批 评。 1 9 6 8 年罗兰 ・ 巴尔特振聋发聩 地 宣称并 庆贺 “ 作者死 了 ” 。“ 作者 之 死” 为文本 的独 立提供 了条件 , 促 成 了文本 的存在 。 从托马斯 ・ 艾略 特到罗 兰 ・ 巴尔特 , 文本 的作者成 为许 多批评家 界定的许 多因素 中“ 非文学 ” 因 素之一 。 这样 的批评观 点 , 对 当代 中国批评家产 生了潜
作品 的最 明显的起 因 , 就 是它 的创 造者 , 即作者 。从 作
者的个性和 生平方面来解 释作 品 ,是一种最 古老和最 有基础 的文学 研究方法 。 但 自上个世纪 以来 , 许 多理论 家对 这一研 究方法提出 了质疑 。1 9 1 7 年, 托马斯 ・ 艾略
打工文学名词解释
![打工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0489a2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4.png)
打工文学名词解释
打工文学是指以农民工和城市底层劳动者为主要受众,以描写他们的生存、生活和梦想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它起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国,在 90 年代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打工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状态,描写他们的艰辛和努力,同时也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思考。
打工文学的作品多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直接呈现农民工在城市中的遭遇和感受,有些作品甚至涉及到性、暴力等敏感话题,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
代表人物有王小波、张承志、莫言、贾平凹、李傻傻等,其中莫言更是凭借《红高粱》等作品一举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打工文学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关注和重视,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力量。
他关注沉默的大多数——柳冬妩和他的《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
![他关注沉默的大多数——柳冬妩和他的《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e28b628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cd.png)
一多年前,我曾经读过柳冬妩的几首诗,感觉这是一个有精神秘密的人,他对生活的切入方式,带着记忆和痛感,也带着一种面对自我的赤诚。
他对语言的运用,沉着、缓慢,但用词谨慎、思路清晰,文字并不嚣张,表达却极具个性。
后来读了他很多的评论文章,这个感觉尤为强烈。
对这个人,我一直有一种亲近感。
他本名叫刘定富,安徽人,这二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东莞,近年专注于打工文学这一写作现象,不讳言自己是打工族中的一员,并试图成为这个族群的写作者最为贴身的研究者。
如今,他已经是了。
在文学批评界,确实没有人像他这么全面、认真地研究过打工文学,甚至连“打工文学”这一命名本身,之所以能够广为人知,也和他多年的努力相关。
他沉默少言,内心却异常丰富。
因为和我有相同的乡村生活记忆,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他的村庄,那个在安徽霍邱县的小乡村,如今像《百年孤独》里的马贡多小镇一样,“被飓风刮走,并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完全消失”。
这样的村庄,据说在当下的中国,平均每天都要消失近百个。
可是,一个文学写作者,一旦没有了出生地,那种孤独的感受一定比普通人更深。
至少,柳冬妩对此无法释怀。
正是在他对故乡那种骨血般的感情中,我理解了他的写作,也明白了他为何对那些被连根拔起的异乡人的经验那么着迷,他是借此在认识自己,也通过这些经验来照亮自己。
他说,“我一直沉湎于从乡村到城市的一段精神苦旅”,他说,“文学批评是一种精神共享的方式,是对自我感受的检验,是一种心灵的到达”譹訛,这是真实的言说。
我很少看到一个批评家,和自己的研究对象间有如此密切的精神联系,甚至他把自己也当作研究对象的一部分,直面所有的问题。
他面对自己笔下的作家作品,以一种和朋友交谈的形式,深入其中,带着体温,也带着反思,最终实现一种真正的精神共享。
这可能正是好的文学批评应具有的品质:批评家熟悉自己的研究对象,对它也抱着理解之同情,不放任,也不苛责,而是一直理性地去探究一种文学形成的复杂成因,并希望为它找寻到可能的出路。
浅析“打工文学”中的人文情怀
![浅析“打工文学”中的人文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6a3bf8057e21af45b307a8ef.png)
浅析“打工文学”中的人文情怀作者:党月玲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9年第07期“打工”是广东方言,“打工文学”是指反映“打工”这一社会群体生活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散文、剧作等各类文学体裁。
广义上讲,“打工文学”既包括打工者自己的文学创作,也包括一些作家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它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产物,“打工文学”真实地记录了底层打工者的打工生活。
“打工文学”真实反映打工者的生存状态和对世俗的欲望以及对底层生活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进展,催生了“打工潮”。
大量农村青年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带着对城市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摆脱贫困生活的强烈愿望,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形成了“打工族”这一特殊群体。
为了生存,他们选择放弃祖辈流传下来沿袭多年的谋生方式,从偏僻落后的乡村走向陌生的城市,开启了漂泊与打工的生涯,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劳作的间隙和空闲之余,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以自己的打工生活为题材谱写出反映底层真实生活的文学作品,作品涉及有关农民工对自身的出身、生存、生活、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困惑与思考。
生存的艰辛和现实的重压让打工者明白,城市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充满诱惑的传说,虽然迫切希望能够融入城市,却每每处于无门可入的尴尬境地。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城市漂泊,虽不属于乡村,但也不属于城市,终日生活在城市和乡村的夹缝之中。
带着心灵的伤痛、带着对城市生活的迫切向往、带着被现实排斥的痛苦挣扎,在城乡文明的冲撞下,他们提笔抒写自己的打工生活以及被城市所排斥的边缘生存状态,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打工群体中的一批文学爱好者开始走上文坛。
随着反映打工生活的文学作品的大量问世,“打工文学”逐渐蔓延。
“打工文学”的创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有着与众不同的关注点和切入点,其作品往往反映的是自身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漂泊经历,展示他们在城乡夹缝中艰难生存和坚强生活的境遇,以及他们渴望融入自己打工的城市、得到城市认可的强烈愿望,给当代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打工文学”的消费转型
![“打工文学”的消费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b3f00eddb14e852458fb572e.png)
术表现手法等方面与以前 的打工文学发生了很 大变化 。 消费
时代的打工文学体现 出的一些新的特质 , 标志着打工文学正 处于~个转型期或者说呈现出转型 的趋势 。
一
、
创 作 与创 作 主 体 的 转 型
随着 我 国法 制 的 逐 步 完善 . 代 通 讯技 术 和互 联 网 的普 现
遍运用 , 大众 传播媒介 的迅速发 展 , 特别是 消费主义观念开
作 者简介 : 黄柏 刚(9 5 , 广 东外语 艺术职业学院中文 系教授 , 16 男, 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研 究生。史习斌 (9 9 ) 1 7一 , 男 , 东湛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 , 士。 广 博
基 金 项 目: 东外语 艺术 职 业 学 院 20 广 0 8年 度 院 级 重 点科 研 项 目。 项 目编 号 :0 8 0 20 H 4
意识 形 态规 训 、 主题 扩 张和 内容 泛 化 , 介 的 商 业操 作 与 网络 化 , 媒 以及 读 者 的 多层 次化 与 非 审 美化 。 种 转 型是 打 工 这 文 学 的新 变 , 也是 打 工 文 学分 化 过后 的 一 次发 展 机 遇 。
关键词 : 工文学; 打 消费时代 ; 转型
中图 分 类 号 : 0 . I 75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3 8 7 (0 2 1— 18 0 10 — 47 2 1 )0 0 3 — 4
打工文学作 为表现农 民工进 入城市打 _ 的生存 和生活 I 二 状态 的特殊文学类型 ,是随着我国现代化 的进程而 出现的 。 是“ 市场经济” 城市化浪潮” 与“ 的产物 . 是文学与打工 阶层在 新 的社会历史时期 的相互选择。 它从珠 三角发源并逐渐辐射 全 国经济发达地 区, 已然成为 当代文学创作中不 可忽视 的一 种 文学现象 , 展现出了其 独特的文学价值。网络等新 媒介的 传播 以及期 刊杂志的 出版发行 等商 业行为对打工文学 的浪 潮更迭起到了推波助澜 的作用 。消费时代 打1 文学 的创作 、 二 传播和接受都受 到了很 多文学与非文学因素的影 响, 消费时 代打工文学的作 家构成 、 主题 表现 、 意象选 取 、 形象塑造和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工文学是指反映“打工”这一社会群体生活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散文、剧作等各类文学体裁。
广义上讲,打工文学既包括打工者自己的文学创作,也包括一些文人作家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
若将其内涵及外延做进一步拓展,它便不仅仅停留在南方,而由南方扩展到内地乃至走向海外。
但如果要对打工文学做一个稍微严格的界定,那么,所谓打工文学主要是指由工厂打工者自己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其创作范围主要在中国沿海开放城市30年前,怀揣梦想的各地青年涌入深圳。
他们带来了掘起热土的力量,也催生了一个特有的文学现象:打工文学。
深圳是打工文学的策源地。
1984年,《特区文学》刊发了来深打工者林坚的短篇小说《深夜,海边有一个人》,成为全国打工文学的“头炮”。
深圳更是打工文学的举旗者。
上世纪90年代起,深圳打工文学作家队伍迅速壮大,《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等一系列优秀作品轰动全国。
在迈向市场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打工文学根据时代变迁作出适时调整,日渐成熟。
如今,打工文学已经成为深圳文化品牌中一张闪亮的名片。
二十多年来,深圳打工文学的发展,是一条由幼稚到成长再到成熟的生命轨迹。
雏形孕育:真情笔触引发共鸣打工族背井离乡,在卷入城市化进程后遭遇种种困境。
一方面,他们具有传统农民文化资源稀少、无力争取权利等弱势群体的特征;另一方面,城乡差异触发他们情感错位,“走出了乡村,走不进城市”。
这些被压抑的情感成为打工文学崛起的原动力。
自1984年诞生第一篇打工文学作品以来,无数个“林坚”开始动情写下“别人的城市,自己的文学”,奠定了打工文学日后发展的基石:刘澍泉的《深圳临时工》多角度解释深圳几十万临时工的奋发与悲欢;陈秉安的《来自女儿国的报告》书写20万女临时工的爱欲渴求,生动呈现她们的生存图景;蛇口一工地围墙上还出现了这样几行字:“一早起床,两腿齐飞,三洋打工,四海为家,五点下班,六步眩晕,七滴眼泪,八把鼻涕……”,成为“打工诗歌”的源头。
深圳大学教授胡经之这样评价打工文学的诞生:“它真切地反映了这一庞大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与理想追求,以形象、鲜活的文字,记载了当代中国人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过程的精神历程。
”打工文学勃然兴起之时,《特区文学》等杂志开始为这一类文学创作提供广阔舞台。
1988年,由宝安区文化局主办的《大鹏湾》创刊。
这本以反映打工仔生活为己任、追求打工仔文学特色的刊物成为打工文学的“黄埔军校”,受到广大打工者的欢迎。
戴斌、谢湘南等一批因创作打工文学而引起文坛关注的作家、诗人,其成长都离不开《大鹏湾》的丰厚土壤。
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打工文学研究专家杨宏海认为,在深圳这个外来劳务工远超过原住民的城市里,打工文化与打工文学从萌发时开始,就一直受到主流社会的关注和扶持。
羽翼渐丰:第一代作家掀旋风打工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初迎来了发展黄金期,涌现了以林坚、张伟明、安子为代表的第一代打工文学作家。
当时,上海《文汇报》发表了《“打工文学”异军突起》的文章,称其“以短、平、快的节奏冲入中国的文坛,掀起一股旋风”。
这是打工文学的高产阶段。
1992年,海天出版社推出“打工文学系列丛书”,其中包括报告文学集《青春寻梦》,安子的《青春驿站》,林坚、张伟明的《青春之旅》等八部作品。
当时担任《青春寻梦》主编的杨宏海说:“这些作品大都属于‘社会问题报告文学’。
它们以真实性的笔触、原生态的信息,公开了‘打工一族’鲜为人知的生活,引导读者了解打工阶层乃至整个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间的新关系,以及劳资双方既有合作又有斗争的社会现实。
”这些饱含真情的作品在打工族间反响强烈,《大鹏湾》仅单期发行量就在10万份以上。
在“打工文学系列丛书”中,长篇纪实文学《青春驿站》尤为值得关注。
作者安子通过16个打工妹的故事再现了打工妹的复杂心态和“每个人都有机会做太阳”的执著追求。
该作被《深圳特区报》、上海《文汇报》等多家报纸转载。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彭学明认为,《青春驿站》文字粗粝,故事简单,其文学性远远不及后来郑小琼、王十月的作品。
“但《青春驿站》巨大的真实性,却掀起了打工文学的狂潮,这种情感的共鸣,是作品成功的最大因素。
《青春驿站》的真情实感,是对披着华丽的文学外衣却不知情为何物的垃圾作品最大的打击。
”鲲鹏展翅:新生代向新高度进发进入新世纪以来,深圳打工文学迈向新台阶,崛起了王十月、戴斌、谢湘南等新一代打工作家和诗人。
2005年,共青团中央设立了针对进城务工青年的“鲲鹏文学奖”,打工文学已经进入了主流视野。
与上代相比,新一代打工作家开始回归纯文学、用更尖锐的目光观照生活点滴,意境更深远,胸怀更大气。
在小说领域,深圳作家王十月是代表人物。
他的小说《出租屋里的磨刀声》表现异乡打工者的生存焦虑感和“如履薄冰”状态,《刺个纹身才安全》、《示众》涉及打工群体基本权益保障问题等等。
他说,自己在刚开始写作时,心中的读者就是在工厂打工的兄弟姐妹,“将有没有感动工友作为检验小说好坏的重要指标”。
再看另一阵地——真正意义上的打工诗歌,也脱离了最初形态,登上舞台。
谢湘南、安石榴等深圳诗人用“极具‘陌生化’效果的艺术观照让我们对打工生活有了立体化的认识,将打工文学的艺术成就推向新境界”。
深圳大学副教授黄玉蓉说。
打工文学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离不开深圳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
多年来,深圳市为促进打工文学发展做了诸多有益的实践。
自2005年起,深圳已连续五年成功举办“全国打工文学论坛”;2008年,深圳主办了“全国首届大型农民工诗歌征文大奖赛”。
深圳市宝安区作协主席王熙远介绍,仅宝安一个区,就产生了近300人的打工作家群,其中有近80人经常在省级及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这种独特的“打工文学现象”还引起了中国文艺界的持续关注。
此外,全国独创的《打工文学》周刊也由《宝安日报》推出,创刊一年多以来已发行近80期,为一大批打工文学新人提供了创作平台。
可以说,打工文学早已深深地浸入于深圳的骨髓,成为这座城市的文脉。
对于未来,不少研究者认为打工文学会长期发展。
深圳市社科院研究员王为理说:“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才刚刚进入中兴阶段,打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持续存在。
”另一方面,专家也为它走向新辉煌献策,著名评论家萧夏林认为,打工文学应该告别单纯的体验式写作阶段,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领域。
让打工文学现象进入大学研究领域,在文学的框架下进行多元、系统的研究。
深圳打工文学代表人物安子:作为第一代打工作家的代表性人物,安子根据自己八年的打工经历创作了《青春驿站》、《安子的天空》等十多部作品,激发了一代南下的寻梦人。
安子自言“不安分”,上个世纪90年代,她进大学念中文,到深圳广播电台主持节目,如今,安子还在深圳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成为深圳人心目中“白手打天下”的传奇女性。
2000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中国改革开放专题片《20年·20人》,称安子为“深圳最著名的打工妹,都市寻梦人的知音和代言人”。
王十月:新一代打工文学的核心人物,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广东省作协主席团成员。
王十月2000年开始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已出版、发表长篇小说《烦躁不安》、《31区》、《活物》、《大哥》及《无碑》共五部。
曾获团中央、中国青联颁发的全国首届鲲鹏文学一等奖,第三届冰心散文奖等。
文学评论家贺绍俊说:“在王十月这里,打工文学发生了一次蜕变,蜕变之前,打工大于文学,打工统领着文学;蜕变之后,文学大于打工,文学溶解了打工。
”谢湘南:70后代表性诗人。
1974年生于湖南,1993年到深圳并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在《诗刊》、《人民文学》、《山花》等刊物发表诗作数百首。
其作流露出一个乡村青年来到现代城市的心路历程,富有真情而清新自然。
2000年,个人诗集《零点的搬运工》入选中华文学基金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6年获广东省鲁迅文学奖。
深圳打工文学部分代表作《青春驿站——特区打工妹写真》:作者安子描写了16个打工妹在深圳特区的故事,洋溢着勇于开拓的奋斗精神。
这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于1991年先后在《深圳特区报》、上海《文汇报》连载,1992年被列入海天出版社出版的“打工文学系列丛书”,在打工阶层中产生轰动效应,成为深圳文学中第一部北上的作品,被誉为“打工文学的一朵报春花”。
《别人的城市》、《下一站》:《别人的城市》,最早刊发于1990年《花城》杂志第1期,作者林坚;《下一站》,最早刊发于1989年《特区文学》内刊,作者张伟明。
这两部小说皆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打工者尽管行走于“别人的城市”间有些迷茫,却在内心深处渴望“下一站”。
1992年,这两部作品和安子的《青春驿站》、黄秀萍的《可厌的风雨夜》获首届“深圳青年文学奖”。
《打工》:作者郭建勋,小说以深圳改革开放30年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小人物在一个被虚构地方“天堂凹”所经历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2008年,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天堂凹》,并在全国公映,这是国内第一部由打工者创作的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
《无碑》:王十月以文字为小人物树起一块碑,主人公老乌在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但始终坚守正义与良知。
这部长篇小说属中国作协国家重点扶持项目,2009年,该书是广东省出版集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推出的精品图书之一。
文学评论家陈福民认为,在《无碑》出现之后,打工文学才真正名副其实起来,打工文学才真正地令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