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年间的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
明代的工资、物价及税收
明代的工资、物价及税收
刘昭平
【期刊名称】《社会观察》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明朝米价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后基本上一两银子可以购大米二石。
明代一石约等于现在的94.4公斤。
按2006年大米价均价1.75元/斤计算,明代一两白银折合人民币为660.8元(2×94.42×2×1.75=660.8元)。
【总页数】1页(P58)
【作者】刘昭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5.4
【相关文献】
1.从我国体制运行的深层看物价工资问题——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关于物价工资改革座谈会纪要
2.工资应与物价软挂钩——理顺工资与物价关系管见
3.工资膨胀与物价上涨及其对策——工资与物价配套改革的思路
4.试论物价指数与工资指数的关系——兼论我区物价改革和工资调改工作
5.关于工资、物价改革的思考——兼论市场化是工资、物价改革的根本出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各朝各代 物价
每个朝代都不一样的古时官员的薪俸多以粮食计算,而米价也是太平盛世中较稳定的比较体,所以可以作为参照物。
康熙后期,据曹寅于康熙四十七年三月初一日所奏〈报自兖至宁一路闻见事宜〉折:“江宁上白米价一两二、三钱···漕船一到则米价更贱···”即当时灾荒时,上白米一石为白银一两二、三钱,一石为一百升,一升大米重约一斤八两,一石即为一百八十斤。
比照现在价格,大米紧缺时,优质米一元多一斤,则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一百五十元。
考虑到上白米在当时是紧俏、高档物品,且当时铜钱与银子比价失调,本应一两银换一千钱,可当时一两银子可换一千二、三百钱(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述),所以银子的价格较高,一两银子约合现在二百元的购买力。
在秦以前,各个诸侯国之间并不统一。
但统一的都是十进位。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度量衡。
度是寸、尺、丈:十寸一尺,十尺一丈。
量是升、斗、石(读DAN,去声):十升一斗,十斗一石。
秦始皇31年(前216年) 米(斛)1600钱西汉2年(前205年) 米(斛)5000钱。
关中价10000钱,人相食。
汉文帝5年(前175年) 米(斛)10000钱。
(因荚钱,即五分钱,太轻,故贵)汉宣帝元康4年(前62年) 谷(斛)5钱(五铢钱) 新莽地皇2年(21) 米(斛)2000钱(洛阳以东情况)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 粟(斛)30钱东汉安帝永初二年(108) 粟(斛)10000钱(关中诸县因战争而粮贵)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 谷(斛)数万钱(董卓铸小钱,谷贵,当系关中、洛阳等地情况)谷(斛)30钱(幽州价格,时刘汉为幽州牧)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 谷(斛)500000钱(长安大旱,人相食)晋惠帝元康七年(297) 米(斛)10000钱(雍、秦大旱饥疫时的情况)晋愍帝建兴二年(314) 谷(斤)银半斤。
襄国(今河北)大饥时情况,又肉一斤值一银两晋愍帝建兴四年(316) 米(斗)金二两(长安无粮时情况) 晋成帝咸康元年(335) 米(斗)500钱(会稽大旱,人相食)晋成帝咸康二年(336) 粟(斤)金一斤(后赵大旱而百役俱兴时情况)晋穆帝永和十年(354) 米(升)布一疋(前秦大饥,一疋一般为四丈)晋武帝太元十二年(387) 米(斗)500钱(凉州情形,人相食)晋安帝元兴元年(402) 米(斗)5000钱(凉州姑臧被围时情形。
[明清史]明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和工资
[明清史]明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和工资近些年来,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物价史方面却进展不大。
而了解一个时期的物品和劳务价格及其变动情况,是了解实际生活水平的重要依据。
由于疆域广袤,各地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物价史必须以地区为研究单元。
明代虽然制定了“时估”制度,①但任何一个地区都没有留下系统的物价资料。
因此,广泛搜集各地区的物价资料,是物价史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在全国各地区中,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北京,保存下来的物价资料相对较多,明代后期尤为丰富。
目前亟须系统地搜集和整理这些资料,为最终建立一个物价变动的时间序列奠定基础。
本文初步整理了《万历会计录》、《宛署杂记》、《工部厂库须知》中的物价资料,并参照其他一些零散记载,概述了万历年间的物价和工资状况。
一、万历年间的三种物价资料《万历会计录》、《宛署杂记》和《工部厂库须知》分别编纂于万历前、中、后期,记载了多项物品和劳务的价格。
因编纂的时代和性质不同,三种文献所载价格的质量也有一定差别。
以下略作说明和分析:(1)《万历会计录》。
由户部尚书王国光、张学颜先后主持编纂,万历九年(1581)四月纂成,共43卷。
该书卷三○《内库供应》所附“商价时估”记载了内府各库、司、局应收纳的80多种物品价格,卷三六《仓场》所附“商价时估”则记载了各仓场应收纳的9种粮料价格,并加按语云:“其递年上下二估,本部山东、河南等司官,九门、盐法等委官,会同科道,照时岁丰歉,多寡不定,大约亦不甚远。
今备录万历九年题准会估之数,以备查考。
”明代时估制度时有变化,隆庆四年(1570)规定:各仓场及内库监局召买物料,“上半年定于五月,下半年定于八月,俱以十六日为期,务在随时估价,不得执一”。
②《万历会计录》于万历九年四月纂成进览,已载有该年时估价,可见确实贯彻了“随时估价”的原则,并未拘守五月时估之制;除备录万历九年时估价外,凡与万历八年秋时估价不同的物品,亦皆标明增减之数,看来确是据时价斟酌,而非沿录旧估。
明代老百姓一年能挣多少钱?来看看明代的那些“工资表”
明代老百姓一年能挣多少钱?来看看明代的那些“工资表”摘要:老百姓的钱袋子够不够鼓,直接决定着民心的安定和向背。
那么,在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明代,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到底怎么样呢?正文:明代商品已经行销全球当我们在历史书上读到有关明代的评价时,“商品经济”无疑是其中的关键词之一。
在当今的历史叙事中,对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基本都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明代物质基础和社会生产能力极大丰富的重要表现。
然而,评价一个朝代是否兴旺发达,国力的强盛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
简而言之,就是要看看在当时占人口最大比例的“士农工商”阶层的钱袋子到底鼓不鼓。
自先秦时期起,“士农工商”就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那么,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朝代中,明代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又是怎样的呢?一、明代知识分子的收入情况在明代,“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读书做官,几乎成为了普通人家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然而,如果说当今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话,明代的科举考试就基本相当于走钢丝。
若想要闯过层层关口、成为朝廷命官,才学、运气、甚至于身材长相、语言表达都得是上上之选才行。
科举图正是由于科举难度极高,在明代社会中,屡试不第的知识分子阶层人数也迅速膨胀起来。
这些知识分子,从小饱读诗书五经,实际生产技能相对便有限得很,因此,利用所学知识来获取收入几乎成为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虽然同为知识分子,但依照水平高低,待遇自然也有所不同。
在明代,取得秀才功名的知识分子虽然没有做官的资格,但却能从政府领取一份收入,称为“廪粮”,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补贴,称为“膏火”。
这些收入依各地经济水平不同有所浮动,最高的地区一年收入折算下来可达18两白银,而一般地区也普遍在12两白银左右。
除此之外,这些具有功名的知识分子往往还有一份“经师”的收入。
所谓“经师”,基本相当于现在的高级教师,所面对的都是立志于科举的学生,因此相应的收入也较高。
明代老百姓一年需要花多少钱?来看看明朝的那些“物价表”
明代老百姓一年需要花多少钱?来看看明朝的那些“物价表”摘要:明代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是否足够应付日常开销,对社会的安定与繁荣有直接的影响,那么,在商业繁荣的明代,老百姓一年需要花多少钱呢,当时的物价水平又是如何呢?正文:明代经济繁荣在明代,社会生产力不像现在发达,而老百姓又需要充足的生活条件,一旦物价过高,物产匮乏,必将引起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明代各阶层虽然已分布明显,但其所需求却是不变的。
一、农民的开销情况明代的老百姓,最关心的当然是温饱问题,米、盐是农民日常生活的两大主角,除此之外还有祭祀、娱乐也需要花钱,老百姓的口袋不像富商那样鼓鼓的,对于生活的各项费用都要紧紧控制,捻紧腰包。
据史料记载,明代一个大人一年需要3.6石米,一个小孩需要1.8石米,如此看来,假设一个5口之家,两个大人和三个小孩,一年需要食米12.6石,相当于12.6两银子。
明朝的米价一直处于变动,在战乱和饥荒之年每石米在2两银子以上,而太平年间大约在1两。
明代老百姓买米按照明末宋应星的记载,50斤盐在贵时5钱多,便宜是4钱多,也就是说100斤盐的价格在0.8两到1两之间。
食盐也是老百姓必不可少的生活品,一个五口家庭一年需要1.63两银子用于食盐。
单是食米和食盐一年就得14.2两银子。
对神佛的崇信是古代人的一大特点,明代文学家吕坤说:“民间耗财,第一修建寺庙,铸塑神佛,刺绣蟠袍,买烧金纸,打蘸进香,暗室密施,此小民妨业耗财之大蠹”。
明代人常常不惜远途跋涉到山庙拜祀,香客到寺庙需要交纳“税房”钱、山税;税房3钱8分,山税1钱8分。
明代老百姓上香求神明代的平民百姓还有其他许多花费,食米和食盐两项相加需要14.2两,再加上其他的消费如柴、油、酱、醋、茶,还有祭祀、人情等,一年的开销不低于20两银子,这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有不小的经济压力。
二、商人的开销情况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商人阶层不断扩大,他们掌握着社会上的绝大财富。
商人的消费主要有娱乐、物质、争讼等。
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
明清年间地工资与物价如今,央行增发货币,加上经济形势“大好”,致使物价飞涨,到处都能听到这种抱怨:“什么都涨,就工资不涨”,即使收入还不错地人,也长叹工资涨幅跑不过.于是常有人回忆起年前、改革之初,那时地工资多低,物价多便宜,云云.那么,再往前看,不说年前,说说年前,明清年间地工资物价又是怎样地?明清年间地工资物价,可以通过两个方面了解和证实:一个是明清时期地小说,一个是正史记载和当时地账本、见闻录.明清地通货主要是银两和铜钱,怎么把它们换算成人民币?有一个经济史研究方面最常用地等价物——米.为什么选择米?民以食为天,米可以看作中国人最重要、最普遍地生活物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就等同于“食”,在几百年间一直具有半货币地性质,可以抵租,可以交税.因此也可以用它来折算银两,计算当时地工资和物价.虽然有了化肥农药,有了杂交水稻,现在地水稻亩产量比古代增加了很多,但是考虑到明朝中后期人口也就七八千万,经过乾隆盛世后道光年间人口鼎盛时期也只有四万万,而中国现在有亿人在消费粮食.因此米价还是可以当作一个基本地换算标准.现在超市里普通大米块左右一斤,米地质量差别也体现在价格上,长粒米块,杂交米块,至于一些精品大米,动辄一斤块,不算作老百姓生活必需品.现在地米价平均按块一斤算.明清时期白银对米地购买力是一个很复杂地问题,几百年间波动频繁.比如,崇祯末年米价就很高,民间地一石米售价高达两银子(约元一斤),民间常有人相食或者易子而食地惨剧;康熙年间米价比较低,钱银子(两)可以买一石上好地大米(约块一斤),用韦小宝地话说,现在康熙做皇帝,人人有书念,人人有饭吃了.不过按照《明史•食货二》这种官方地记载:户部定,银一两,折米二石.这是当时官方规定地价格,执行时间比较长,也比较稳定.按此计算下来,明清年间一两银子平均视作能买石大米,一石约等于现在地公斤,按照现在大米均价计算,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元.工资方面.明清官员发地俸禄以米地计量单位为标准——“石”.根据《明史》,以及明万历年间宛平县地《宛署杂记》中地记录推算出明朝官员和普通人地工资收入情况.明代官员俸禄制度地确定最初始于洪武四年(年),朱元璋命中书省、户部制定文武官员地俸禄标准,规定:“正一品九百石……正七品九十石……正九品六十石.”下面一并按米价折算.公务员:少傅:正一品官员,相当于现在地总理级别,石,相当于年俸万千元县官:正七品,相当于地级干部,石,年薪万千多块.候补知县:正九品芝麻官,村干部级别,年薪元.由此可见,明朝官员地收入之低.如海瑞这样地清官,只拿俸禄,分文不取,老母亲过寿也只能买斤牛肉,因为没有余钱.不过明朝地公务员也有好处:住宿出行全由政府买单.老百姓:秀才:《明史•食货志六》记载,凡是考上秀才地,“廪膳米人日一升(约斤),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这样起码最基本地吃饭问题解决了.政府财政宽裕地时候,每个秀才每月还能领取两银子地“食廪”费.所以明代秀才即使不干活也可以生活,只不过不干活只吃“廪膳”会很穷,所以有“穷秀才”一说.现在地博士,学校管吃管住,一个月发块地生活费,差不多也就秀才这待遇.卖油贩:明天启年间成书地《三言》中有一篇《卖油郎独专花魁》,主人公秦重原本只有两银子做本金,在街头卖了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两白银.因此一年收入算作约两,折算人民币元.如今搞地沟油地可是黑领,挣得远比这多.屠户:《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胡屠户曾如此训斥范进“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按一天一钱银子算,一月就是两,一年有两算下来也有元.对一个有其他灰色收入地屠户来说,也不算少了.柴薪皂隶:这类就是给国家服役打杂地老百姓,派给当官地跟班,柴薪皂隶就是买柴烧水、干杂活.年收入两,折合现在元.这收入和现在打工者地收入差不多.马夫:给政府公务员和驿站养马赶车地人.年收入两,一年收入万元出头.这么看来当时马夫算是好工作了.士兵:明万历年间,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募兵,规定每人年饷银为两,到北方蓟镇后,守卫边墙地募兵年饷增至两(约元).士兵地兵饷类似公务员,因为不用负担衣食住行,基本属于纯收入.农民:明清时期基本是“人给地十五亩,蔬地二亩.”假设古代耕种水平低只及现代地二分之一,那么农民每亩约能收入斤大米,平均下来按一年一茬,每亩产斤算,农民人均毛收入千元左右.因为自然经济下农民很多方面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购买太多物品,有地农民一年只花费一两银子即可度过,当然,灾荒年除外.这样地收入,在当时生活地怎么样?我们来看看物价.还是通过大米,将银两和人民币挂钩.换算出银两地购买力.总体说来,两银子地购买力(折算现在元)在明清时期还是很强地.明初施耐庵写地《水浒》中对两银子地购买力有比较详细清晰地描述:第十回,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阮氏三雄入伙劫生辰纲时,阮小七用一两银子买回了一瓮酒,斤熟牛肉,一对大鸡;第四十四回,戴宗、杨雄请石秀吃饭,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不必相问,但有酒菜,一发送来”.一两银子当时确实不是一笔小数,照一两银子等于元来算,按现在地物价,个人到饭馆去,摸出张“红票”,酒和菜确实可以随便点.清中期完成地小说《红楼梦》,里面提到地银两购买力也基本贴近当时地物价水平.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贾府,讨到二十几两银子后感慨道:“阿弥陀佛,这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刘姥姥家不是贫下中农,家中有房有地,跟着女儿女婿过活,另有一对外孙儿女.二十多两银子,五口之家可支用一年,说来也不是一笔小数目.有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地学者曾推算过清代人地年生活费支出,当时普通百姓五口之家每年如果有两银子(元),日子已经可以过得不错了:每年每户(以一家五口计)日常生活所需口粮为—石,以常年米价石值银两为准,约需银两;副食(包括油盐、肉荤、菜蔬之类),全年每户支出银两;全年每家用布支出银两;柴薪每年支出银两;其他支出两.这笔钱花起来相当富余,且不说当时地农村家庭,自给自足地比例高,即使现在地小城市,万多一年地日常开销也够用了.不过,那个时候地多人少,城市少,大多数人都有自己地住房,也没有炒房团,房产倒是比现在便宜好多.房产价格低档地,如《警世通言》中《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一篇记载“在坟边附近,有一所空房要卖,只要两银子.若买得他地,到也方便.”.一座坟边地空房,只要元即可买下.即使是大宅子四合院,以当时地银子购买力换算也比现在便宜好多,《警世通言》另一篇《桂员外途穷忏悔》中写到“施小舍人急于求售,落其圈套房产值数千金(银两),郭刁儿于中议估,只值四百金(银两)”.在口语中地“金”实际上指地就是“白银”,这大宅子面积不知有多大,也只卖了万元出头,现在二线城市里随便一套蜗居用地单身公寓都比这个贵.物价在官方地记载,主要体现在明朝地《宛署杂记》中,里面详细记录当时这个临近北京地县城里地生活用品物价指数:斤生猪肉:白银钱六分,合人民币元斤斤生羊肉:白银钱二分,合人民币元斤斤生牛肉:白银七分五厘,合人民币元斤斤重大鲤鱼:白银钱,合人民币元斤只活鸡:白银分,合人民币元只匹白布:白银钱,合人民币元匹斤棉花:白银分,合人民币元斤斤栗子:白银分五厘,合人民币元斤斤高级红枣:白银两钱,合人民币元斤斤两桂圆:一钱二分五厘,合人民币元斤看过后我们会发现,原本以为现在物价够贵了,这里大多数物品地物价都比现在还贵.上好猪肉现在一斤也就元,棉花地价格(元一斤)更是比这个低得多.再看清朝.康熙时期,经过若干年地休生养息,米和调味料等生活必需品地价格都已经相当便宜,毕竟米盐为民生之本,政府不可能不抓.据《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记载:一文钱到康熙年间北京地酱园店,可以买酱醋油酒各一碗,谓之“四碗一文”.这是什么价钱?康熙年间两银子可以兑换文,酱醋油酒四碗算下来才毛钱,几乎就是白送.康熙时代地米价,最低地时候,二文钱可以买一升,折合现在大概是块钱一斤米,即使和现在地杂交水稻比也是相当便宜.但是,康熙年间也只有米盐便宜,其他产品与现在比,还是相当贵地.当时有个比利时耶酥会传教士鲁日满,在常熟、苏州、松江、上海等地布道.他是一个极细心地人,留下了一本从康熙年年地生活帐本,很有意思:买磅牛肉,文;买一磅糖,文;磅羊肉,文.英制磅相当于现在地两.康熙年间一两银子可兑换文钱,换算地结果是这样地:牛肉:文一斤,约元一斤;糖:文一斤,约元一斤;羊肉:文一斤,约元一斤.贵吧,当时不仅老百姓吃不起,甚至一些富户也舍不得吃.因为当时家禽家畜还只是散养着,民间有“斗米斤鸡”地说法——斤大米才能喂出斤鸡肉,所以肉食自然贵.鲁日满在他地帐本里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普通中国人地饮食只包括三种食品:豆腐、蔬菜和大米,肉食很少.即使清朝最富裕地区苏常地区老百姓,饭虽然能吃饱,但饮食上其实是很单调地.吃不起荤食地不仅仅是老百姓,当时地公务员如果清廉地话也一样清苦.江苏巡抚汤斌,就是出名地清官,因为喜欢吃野荠菜烧豆腐羹,外号“汤豆腐”. 一个江苏巡抚,相当于现在地江苏省长,从二品,国家一年给发多少工资收入?两.折合现在还不到万块钱.汤斌学习海瑞做清官,吃地野荠菜都是他夫人在野外挑地.这并不是作秀,因为还要做官地也要养家,还有各种应酬,礼尚往来.据说汤斌死后,囊中仅有银八两.那么,为什么民间会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一说法?还涉及清代地养廉银制度.雍正十二年(年)陕西总督(从一品)地养廉银为每年高达万两,县官地养廉银也有两左右,养廉银高出正俸多倍!这笔钱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大家自己算.政府从哪得来地这笔发放给官员地巨款?答案是美洲.康熙之后,由于美洲大陆地发现和新航路地开辟,加上清朝对外长年地贸易顺差,大量地南美白银,经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之手流入中国.清朝时这些流入地外来白银,总量保守估计也有几十亿两,远超过清朝后期所有不平等条约地赔款白银总数.大量白银地流入,使得造成金银兑换比例由明朝地:,变成清末地∶,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物价革命,物价上涨飞快,白银购买力不断下降.这一时期,再用米价和银子来换算物价,就毫无章法可循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万历六年的经济数据
万历六年的经济数据1、农税1.1、米麦《明会典·卷二五·会计》记载,万历六年赋税收入麦406.7万石、米2264万石,合计2670.7万石,值银1644.2万两,其中麦35.3万石、米404.8万石折银124.7万两解运。
1.2、丝绢布等《明会典·卷二五·会计》记载,万历六年赋税收入丝绵3173741两、生丝11403斤、棉花244130斤、苎麻1860斤、绢236279匹、麻布4523匹、棉布129339匹、课钞81605锭5937贯等,合计值银44.3万两。
1.3、屯田《明会典·卷四八·屯田》记载,万历六年屯田收入米217.1万石、麦216.5万石、草260万束、银9.3万两、钞5.7万贯,合计值银266.2万两。
1.4、马政《明会典·卷二五·草料》、《明会典·卷一五一·马政》记载,光禄寺、御马监、太仆寺等处草料收入2480.8万束,值银83.8万两,其中1066.6万束折银35.3万两起运,草场改耕地征银14.6万两,起解军马14000匹、折色银26.4万两,以上合计值银128.4万两。
1.5、夫役《明会典·卷二零五·柴炭》、《明会典·卷二零六·夫役》记载,两京每年办木柴2519万斤、木炭2259万斤、折色银31.2万两,合计值银42.3万两。
1.6、皇庄子粒银《明会典·卷三零·库藏》记载,三宫子粒银4.9万两。
1.7、加耗《明会典·卷二七·漕运》、《明会典·卷二八·京粮》记载,每年办漕粮400万石,加征脚耗米206.3万石、轻赍银44.5万两,内府光禄寺等衙门起运米加耗30.8万石、脚银9.5万两,其中加耗米已计入夏税秋粮,征银54万两送太仓支用。
1.8、税课《明会典·卷三六·鱼课》、《明会典·卷一九零·麻课》、《明会典·卷一九一·采捕》、《明会典·卷二零零·桥道》、《明会典·卷二零八·芦课》记载,鱼课钞181万贯、钱7万文、银1.1万两,麻课折色银507两,苇课折色银9141两,野味折色银2.7万两河泊麻铁等课13.6万斤、银3万两,芦课折色银2.6万两,竹木抽分折解银1.4万两,以上合计值银12.1万两。
明朝万历年间的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
明朝万历年间的工资水
平和物价水平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明朝万历年间的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
大米通价:史记明朝1两白银购大
马夫:给go-vern-ment公务员赶马,出差办事使用。
年收入40两。
计每年26432元。
低级丫环:年收入18两。
中级:25两。
高级35两计23128元。
明朝县官:正七品每月俸禄7.5石5-2元之间,按1.75元计,以下同。
实际收入7.5*188.8*1.75=2478元。
每年约3万元。
其它收入:柴薪皂隶4个、马夫一个,这5个人繇赋工资由国家支付。
冬夏官服和笔墨费由国家补贴。
税收:小商小贩年经销额小于20两的免税,也就是一年生意做不到13000元的免税。
大于20两的税率每两1分五厘,即收税1.5%。
明朝物价:
大米白银1两=2石即377.6斤。
合人民币1.75元/斤。
上等猪肉白银1钱六分=8斤合人民币13.2元/斤。
上等羊肉白银1钱二分=8斤合人民币9.5元/斤
牛肉五斤白银七分五厘合人民币9.9元/斤
五斤重大鲤鱼价白银1钱合人民币13.2元/斤
栗子五斤价白银6分五厘合人民币8.6元/斤
活肥鸡一只价白银4分合人民币26.4元/只
白布四匹价白银8钱合人民币元132.2元/匹
绵花一斤价白银6分合人民币39.6元/斤
高级红枣100斤价白银2两5钱合人民币16.5元/斤
还有很多很多,诸位有时间可以看看明朝万历年沈榜写的。
明代官民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
明代官民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官民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发生较大变化的阶段。
在明代,官民的工资收入有所差异,但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稳定和增长趋势。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变化,明代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首先,明代官员的工资收入相对较高。
明代设置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吏薪饷制度,官员的薪饷由朝廷发放,多数官员享有固定的俸禄。
根据地位和职级的不同,官员的工资也有所差异。
例如,最高级别的九卿官员每年可领取的俸禄多达200两白银,而品级较低的一般官员则会相应减少。
官员的俸禄来源主要依靠土地收租、行商活动和银两贷款等。
此外,官员还可以通过收受贿赂、行贩私利等方式增加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的工资收入更加丰厚。
然而,在明代,普通民众的工资收入相对较低。
明代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社会的主体,但由于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他们的工资收入相对较低。
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土地种植和农田耕作,然而,土地多数归于地主所有,农民只能以租佃形式耕种土地并交付租金。
因此,农民的工资收入往往较低,难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与农民不同,手工业者的工资收入稍高一些,他们通过手工制作和销售商品来获得收入。
但由于竞争激烈和技术要求较高,手工业者的工资收入也难以有较大提高。
总体而言,普通民众的工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尽管官员的工资收入较高,但明代官员的生活水平并不一定比民间高。
明代的封建社会使得各级官员需要承担一定的开支和责任,以维持自己的地位和形象。
一方面,官员需要用一部分工资来支付各种开销,包括衣食住行以及解决各种应酬费用。
另一方面,官员还需要履行一定的职责,例如提供治安和政治稳定等。
这就导致不少官员的工资收入很难存下来,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一定比普通民众高。
与此同时,由于政策的限制和职务的要求,官员的生活水平也受到一定的制约。
在明代,官民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官员的工资收入相对较高,但也需承担一定的开销和责任。
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
明清年间地工资与物价如今,央行增发货币,加上经济形势“大好”,致使物价飞涨,到处都能听到这种抱怨:“什么都涨,就工资不涨”,即使收入还不错地人,也长叹工资涨幅跑不过.于是常有人回忆起年前、改革之初,那时地工资多低,物价多便宜,云云.那么,再往前看,不说年前,说说年前,明清年间地工资物价又是怎样地?明清年间地工资物价,可以通过两个方面了解和证实:一个是明清时期地小说,一个是正史记载和当时地账本、见闻录.明清地通货主要是银两和铜钱,怎么把它们换算成人民币?有一个经济史研究方面最常用地等价物——米.为什么选择米?民以食为天,米可以看作中国人最重要、最普遍地生活物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就等同于“食”,在几百年间一直具有半货币地性质,可以抵租,可以交税.因此也可以用它来折算银两,计算当时地工资和物价.虽然有了化肥农药,有了杂交水稻,现在地水稻亩产量比古代增加了很多,但是考虑到明朝中后期人口也就七八千万,经过乾隆盛世后道光年间人口鼎盛时期也只有四万万,而中国现在有亿人在消费粮食.因此米价还是可以当作一个基本地换算标准.现在超市里普通大米块左右一斤,米地质量差别也体现在价格上,长粒米块,杂交米块,至于一些精品大米,动辄一斤块,不算作老百姓生活必需品.现在地米价平均按块一斤算.明清时期白银对米地购买力是一个很复杂地问题,几百年间波动频繁.比如,崇祯末年米价就很高,民间地一石米售价高达两银子(约元一斤),民间常有人相食或者易子而食地惨剧;康熙年间米价比较低,钱银子(两)可以买一石上好地大米(约块一斤),用韦小宝地话说,现在康熙做皇帝,人人有书念,人人有饭吃了.不过按照《明史•食货二》这种官方地记载:户部定,银一两,折米二石.这是当时官方规定地价格,执行时间比较长,也比较稳定.按此计算下来,明清年间一两银子平均视作能买石大米,一石约等于现在地公斤,按照现在大米均价计算,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元.工资方面.明清官员发地俸禄以米地计量单位为标准——“石”.根据《明史》,以及明万历年间宛平县地《宛署杂记》中地记录推算出明朝官员和普通人地工资收入情况.明代官员俸禄制度地确定最初始于洪武四年(年),朱元璋命中书省、户部制定文武官员地俸禄标准,规定:“正一品九百石……正七品九十石……正九品六十石.”下面一并按米价折算.公务员:少傅:正一品官员,相当于现在地总理级别,石,相当于年俸万千元县官:正七品,相当于地级干部,石,年薪万千多块.候补知县:正九品芝麻官,村干部级别,年薪元.由此可见,明朝官员地收入之低.如海瑞这样地清官,只拿俸禄,分文不取,老母亲过寿也只能买斤牛肉,因为没有余钱.不过明朝地公务员也有好处:住宿出行全由政府买单.老百姓:秀才:《明史•食货志六》记载,凡是考上秀才地,“廪膳米人日一升(约斤),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这样起码最基本地吃饭问题解决了.政府财政宽裕地时候,每个秀才每月还能领取两银子地“食廪”费.所以明代秀才即使不干活也可以生活,只不过不干活只吃“廪膳”会很穷,所以有“穷秀才”一说.现在地博士,学校管吃管住,一个月发块地生活费,差不多也就秀才这待遇.卖油贩:明天启年间成书地《三言》中有一篇《卖油郎独专花魁》,主人公秦重原本只有两银子做本金,在街头卖了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两白银.因此一年收入算作约两,折算人民币元.如今搞地沟油地可是黑领,挣得远比这多.屠户:《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胡屠户曾如此训斥范进“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按一天一钱银子算,一月就是两,一年有两算下来也有元.对一个有其他灰色收入地屠户来说,也不算少了.柴薪皂隶:这类就是给国家服役打杂地老百姓,派给当官地跟班,柴薪皂隶就是买柴烧水、干杂活.年收入两,折合现在元.这收入和现在打工者地收入差不多.马夫:给政府公务员和驿站养马赶车地人.年收入两,一年收入万元出头.这么看来当时马夫算是好工作了.士兵:明万历年间,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募兵,规定每人年饷银为两,到北方蓟镇后,守卫边墙地募兵年饷增至两(约元).士兵地兵饷类似公务员,因为不用负担衣食住行,基本属于纯收入.农民:明清时期基本是“人给地十五亩,蔬地二亩.”假设古代耕种水平低只及现代地二分之一,那么农民每亩约能收入斤大米,平均下来按一年一茬,每亩产斤算,农民人均毛收入千元左右.因为自然经济下农民很多方面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购买太多物品,有地农民一年只花费一两银子即可度过,当然,灾荒年除外.这样地收入,在当时生活地怎么样?我们来看看物价.还是通过大米,将银两和人民币挂钩.换算出银两地购买力.总体说来,两银子地购买力(折算现在元)在明清时期还是很强地.明初施耐庵写地《水浒》中对两银子地购买力有比较详细清晰地描述:第十回,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阮氏三雄入伙劫生辰纲时,阮小七用一两银子买回了一瓮酒,斤熟牛肉,一对大鸡;第四十四回,戴宗、杨雄请石秀吃饭,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不必相问,但有酒菜,一发送来”.一两银子当时确实不是一笔小数,照一两银子等于元来算,按现在地物价,个人到饭馆去,摸出张“红票”,酒和菜确实可以随便点.清中期完成地小说《红楼梦》,里面提到地银两购买力也基本贴近当时地物价水平.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贾府,讨到二十几两银子后感慨道:“阿弥陀佛,这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刘姥姥家不是贫下中农,家中有房有地,跟着女儿女婿过活,另有一对外孙儿女.二十多两银子,五口之家可支用一年,说来也不是一笔小数目.有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地学者曾推算过清代人地年生活费支出,当时普通百姓五口之家每年如果有两银子(元),日子已经可以过得不错了:每年每户(以一家五口计)日常生活所需口粮为—石,以常年米价石值银两为准,约需银两;副食(包括油盐、肉荤、菜蔬之类),全年每户支出银两;全年每家用布支出银两;柴薪每年支出银两;其他支出两.这笔钱花起来相当富余,且不说当时地农村家庭,自给自足地比例高,即使现在地小城市,万多一年地日常开销也够用了.不过,那个时候地多人少,城市少,大多数人都有自己地住房,也没有炒房团,房产倒是比现在便宜好多.房产价格低档地,如《警世通言》中《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一篇记载“在坟边附近,有一所空房要卖,只要两银子.若买得他地,到也方便.”.一座坟边地空房,只要元即可买下.即使是大宅子四合院,以当时地银子购买力换算也比现在便宜好多,《警世通言》另一篇《桂员外途穷忏悔》中写到“施小舍人急于求售,落其圈套房产值数千金(银两),郭刁儿于中议估,只值四百金(银两)”.在口语中地“金”实际上指地就是“白银”,这大宅子面积不知有多大,也只卖了万元出头,现在二线城市里随便一套蜗居用地单身公寓都比这个贵.物价在官方地记载,主要体现在明朝地《宛署杂记》中,里面详细记录当时这个临近北京地县城里地生活用品物价指数:斤生猪肉:白银钱六分,合人民币元斤斤生羊肉:白银钱二分,合人民币元斤斤生牛肉:白银七分五厘,合人民币元斤斤重大鲤鱼:白银钱,合人民币元斤只活鸡:白银分,合人民币元只匹白布:白银钱,合人民币元匹斤棉花:白银分,合人民币元斤斤栗子:白银分五厘,合人民币元斤斤高级红枣:白银两钱,合人民币元斤斤两桂圆:一钱二分五厘,合人民币元斤看过后我们会发现,原本以为现在物价够贵了,这里大多数物品地物价都比现在还贵.上好猪肉现在一斤也就元,棉花地价格(元一斤)更是比这个低得多.再看清朝.康熙时期,经过若干年地休生养息,米和调味料等生活必需品地价格都已经相当便宜,毕竟米盐为民生之本,政府不可能不抓.据《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记载:一文钱到康熙年间北京地酱园店,可以买酱醋油酒各一碗,谓之“四碗一文”.这是什么价钱?康熙年间两银子可以兑换文,酱醋油酒四碗算下来才毛钱,几乎就是白送.康熙时代地米价,最低地时候,二文钱可以买一升,折合现在大概是块钱一斤米,即使和现在地杂交水稻比也是相当便宜.但是,康熙年间也只有米盐便宜,其他产品与现在比,还是相当贵地.当时有个比利时耶酥会传教士鲁日满,在常熟、苏州、松江、上海等地布道.他是一个极细心地人,留下了一本从康熙年年地生活帐本,很有意思:买磅牛肉,文;买一磅糖,文;磅羊肉,文.英制磅相当于现在地两.康熙年间一两银子可兑换文钱,换算地结果是这样地:牛肉:文一斤,约元一斤;糖:文一斤,约元一斤;羊肉:文一斤,约元一斤.贵吧,当时不仅老百姓吃不起,甚至一些富户也舍不得吃.因为当时家禽家畜还只是散养着,民间有“斗米斤鸡”地说法——斤大米才能喂出斤鸡肉,所以肉食自然贵.鲁日满在他地帐本里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普通中国人地饮食只包括三种食品:豆腐、蔬菜和大米,肉食很少.即使清朝最富裕地区苏常地区老百姓,饭虽然能吃饱,但饮食上其实是很单调地.吃不起荤食地不仅仅是老百姓,当时地公务员如果清廉地话也一样清苦.江苏巡抚汤斌,就是出名地清官,因为喜欢吃野荠菜烧豆腐羹,外号“汤豆腐”. 一个江苏巡抚,相当于现在地江苏省长,从二品,国家一年给发多少工资收入?两.折合现在还不到万块钱.汤斌学习海瑞做清官,吃地野荠菜都是他夫人在野外挑地.这并不是作秀,因为还要做官地也要养家,还有各种应酬,礼尚往来.据说汤斌死后,囊中仅有银八两.那么,为什么民间会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一说法?还涉及清代地养廉银制度.雍正十二年(年)陕西总督(从一品)地养廉银为每年高达万两,县官地养廉银也有两左右,养廉银高出正俸多倍!这笔钱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大家自己算.政府从哪得来地这笔发放给官员地巨款?答案是美洲.康熙之后,由于美洲大陆地发现和新航路地开辟,加上清朝对外长年地贸易顺差,大量地南美白银,经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之手流入中国.清朝时这些流入地外来白银,总量保守估计也有几十亿两,远超过清朝后期所有不平等条约地赔款白银总数.大量白银地流入,使得造成金银兑换比例由明朝地:,变成清末地∶,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物价革命,物价上涨飞快,白银购买力不断下降.这一时期,再用米价和银子来换算物价,就毫无章法可循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明朝的工资很低吗?
…
…
…
…
…
…
…
…
…
…
…
…
…
…
9
●
明末 清初 的著 名 思 想 家顾 炎 武 曾经 感 叹
古 百 官俸禄 之 薄
,
“
自
一
年 薪 3 2 万 元 不 能算高
但是 惊
, ,
。
未有如 此 者
”
。
顾 炎武 的这
《醒 贪 简 要 录 》的 算 法 却 让 我 们 震
:
观点影响很大
,
后 世几 乎所有研 究明史 的人都
,
让 我 们感 觉 到这 份 工 资其 实 并 不 低
,
米来
有类似 的观 点 :明代官 员 很穷 贪 污 是 低薪制导
致 的 穷 是 当 贪官 的理 由
, “
” 。
自稻 谷 加 工
1 0 4 4
石 米 需 要2 6 2 0 石 稻谷 而 要
。 , 。
生 产 2 6 2 0 石 的稻谷 则 需 要 用 田 8 7 3 亩 种 பைடு நூலகம் 需
,
此 正
,
品官 员俸 禄 每 月 8 7 石 米 看 起 来似 乎 不
,
你们若再贪污
到时候杀头抄 家可 别
多
,
但为 了这 份俸禄
。
老百姓却不知要 花费多
一
怪我狠
。
少 劳力和辛苦 光 是挑担就是
,
个万 里 长征的
那么
明朝 的工 资标 准真 的很 低 吗 较量 两
,
路程
,
你能说这份 工 资少吗 ?
如 此 筋骨劳苦
明朝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
明朝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明朝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大明万历二十九年应天巡抚右都御史曹时聘上奏明神宗说“吴民生齿最烦,……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其民,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朝时期的杭州“人无担石之储,然亦不以储蓄为意,即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则归市肴酒,夫妇团醉而后己,明日又别为计”。
顺天府的市民也是“家无担石而饮食服饰拟于巨室”。
山东博平县明朝嘉靖中叶以后“以欢宴放饮为豁达,以珍味艳色为盛礼”。
郓城县百姓“贫者亦捶牛击鲜,合飨群祀,与富者斗豪华,至倒囊不计。
……胥吏之徒亦华侈相高,日用服食拟于仕宦。
……里中无老少,见敦厚俭朴者窘且笑之”。
南直隶通州,在明朝万历时期,“乡里之人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菜肴十分丰盛,“稍贱则惧其渎客”。
浙江桐乡县的青镇“其俗尚侈,日用会社婚葬皆以俭省为耻,贫人负担之徒,妻多好饰,夜必饮酒”。
明代的社会还兴起了“攒盒”,盒内分为不同形状的格子,将各种各种食物攒集为一盒,可携带外出游山玩水。
“设席用攒盒,始于隆庆,滥于万历。
初止仕宦用之,今年即仆妇龟子皆用攒盒饮酒游山,郡城内外始有装攒盒店,而答应官府,反称便矣”。
明代的何良俊曾往嘉兴访一友人,“见其家设客,用银水火炉,金滴嗉,是日客有二十余人。
每客皆金台盘一副,是双螭虎大金杯,每副约有十五六两”。
到明朝万历时期,更加厉害“士庶之家,初登仕版,即犀玉酒器以华宾宴,……且以象筷玉杯为常,仕古奢淫之主所不敢轻用,而今寒素之士所不肯深惜也”(如果节俭到极点的崇祯皇帝知道他的臣民许多人都比他阔气百倍千倍,不知道做何感想。
)在服饰方面,明代人的富裕也同样惊人。
在明朝弘治、正德年间,礼部都给事中周玺就上疏说“靡丽奢华彼此相尚,借贷费用,习以为常,首饰则滥用金宝,市井光棍以锦绣缘袜,工匠技艺之人任意制造,殊不畏惮”。
著名文学家李梦阳(1473-1530)这样描绘明代商人的富裕程度“今商贾之家,策肥而乘坚,衣文绣绮觳,……其富与王侯同也。
明代物价资料搜集
明代物价资料搜集明代物价资料搜集明代物价资料搜集1.景泰时期,北京银价一贯铜钱一两,南京对卖二贯,在宁波可卖三贯。
在北京收买银子,到南方出卖可获三倍之利.。
2.在日本一斤丝,价五贯文,钢一驮(产铜地方)十贯文,一驮铜可换丝二斤。
但一驮铜在明朝可换丝八至十斤,按日本丝价换算可卖四十至五十贯,即获四至五倍之利。
如果用金购买,也同样赚利;日本金十两价值三十贯文,只买丝六斤,在明可换丝二十四斤至三十斤,按日本价格换算,可卖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贯,同样是四至五倍的巨利。
3.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明辽东马市价格;上上马绢八正、布十二正,上马绢四正、布六正,中马绢三正、布五正,下马绢二正、布四正。
按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大绢一正值钞五十贯、大布一正值钞三十贯、银一两值钞八十贯、银一两等于铜钱一贯折算,则上上马一匹价十二两五、上马一匹价六两二、中马价三两七、下马价二两七,平均约五两余。
而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所贡之马,明政府援正统年间互刺国下等马例,每二匹按绢九正、纤丝一正价格计算,每匹马不过值银6两左右。
再稍晚些,隆庆年间的北方马价平均在七两五左右。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顺义王进贡留边马近五百匹,因系初贡价格有所优待,每匹马十两左右。
由此可知,从永乐至隆庆年间马价波动不大,建文四年的贡马以当时上马价计算,十匹马价银六十二两。
4.扇百把,市价上等每把三百文,计三十贯。
屏风三副,每副三十五贯计一百五十贯。
剑十把,上好者每把一贯五百文,计十五贵。
刀一把,上好者每把一贯七百文。
砚管一盒,上好者二十四贯。
文台一个,二贯。
5. 硫磺一万斤,日本市价每斤八文(包括运费),计八十贯。
金屏风三对,计一百五十贯。
枪一千柄,每柄一贯五百文,计一千五百贯太刀一百把,每把一贯五百文,计一百五十贯。
铠甲一领,按前计价五十贯。
砚一面并匣,砚一面五百文,匣一只一贯五百文,计二贯。
扇百把,计三十贯。
玛璃大小三十二块,计二百斤,大体上可值一千五百贯6. 与日本贸易的价格:纤丝五匹、纱五匹、绢四十四匹,统一按绢一匹价计,为二千五百贯。
明朝时物价水平怎么样?当时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
明朝时物价⽔平怎么样?当时⼀两银⼦等于现在多少钱?注由于明朝不同阶段的史料⽐较缺乏,本⽂所采⽤的数据主要出⾃万历⼗⼋年顺天府(今北京)郊县宛平县知县沈榜,在任职期内写的⼀本叫《宛署杂记》的书中。
⼀、万历:明朝最后的⾼光时刻万历朝在明朝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可以说,它是明朝最后的⾼光时刻。
倘若我们有⼀天能够穿越到万历朝,会发现相较于嘉靖朝⽽⾔,万历朝有了很多改观,特别是底层百姓的收⼊⽅⾯提升还是挺明显的。
因为万历朝经历了⼀次张居正改⾰,他将很多苛捐杂税给取消,然后对“天下⽥亩通⾏丈量”,使“粮不增加⽽轻重适均,将来国赋既易采纳,⽽⼩民如获更⽣”。
【绘画】他的⼀条鞭法旨在减轻百姓负担,让逃税的豪强⼤户承担赋税的⼤头,好借此缓和阶级⽭盾,增加国家财政收⼊。
2、万历年间的物价明代的商品经济发展很快,并且在丝织⾏业,已经滋⽣了“资本主义”⽣产关系的萌芽。
虽然明清时期实⾏海禁政策,但在国家允许的情况下,某些⼤商⼈还是有条件的可以进⾏对外贸易,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茶叶、瓷器、家具、书画、丝绸就成了畅销品。
茶叶这⼀项,资料记载:万历九年每⽄芽茶估银 0 .08 两 、叶茶0 .02两。
丝织品:红黄杭细绢每匹 0 .96 两、红绫每匹 1 .28 两、黄绫每匹 1 .28两。
【绘画】⼀两等于1000⽂钱,也就是说丝织品在⽆法计算成本时,是单价⾮常昂贵的商品。
咱们从原材料,侧⾯来看其⼤致成本:⽩⿇1 ⽄ 0.03/ 0 .026/ 0.02, 黄⿇ 1 ⽄ 0 .03/0.01 ,⿇绳1⽄0 .026。
由此也可知,在丝织⾏业利润是相当可观的。
其次,利润⽐较⾼的就应该是家具和瓷器类了。
当时桌椅的价格在1张0.5两左右,瓷器通常观赏类的都在1两以上。
【物价表】3、各⾏各业的收⼊了解了物价之后,咱们再来谈谈各⾏各业收⼊的话题。
在《宛署杂记》⼀书中提到万历年间的油漆⼯、轿夫、清洁⼯的⼯资⾮常具有代表性:⼀、在诸王馆选淑⼥、宫⼥, 打扫夫每名 0 .03 两;⼆、装钉匠⼆名 ,每名每⽇⼯⾷银七分;三、油漆匠三⼗⼋⼯ ,银⼆两⼆钱⼋分;四、万历⼗六年谒陵 , 搬运男夫每名 0 .12 两 ,⼥轿夫每名 0 .48 两。
明朝的物价和人民生活水平如何?看看《金瓶梅》就知道了
明朝的物价和人民生活水平如何?看看《金瓶梅》就知道了本文作者黄强《金瓶梅》是明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看似琐细饮食的描写,乃是作品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再现了明代的饮食活动和饮食文化,饮食物价是其中的一个断面,其史料价值甚高。
【图89,中华美食】在《金瓶梅》开场第1回,西门庆热结十弟兄,作者就提到了物价,“西门庆称四两银子,叫家人来兴买了一口猪、一口羊、五六坛金华酒和香烛纸扎鸡鸭案酒之物。
”经济是基础,西门庆所以得势,与他金钱开道密不可分。
西门庆惯于施钱,收买人心,应伯爵过生日,西门庆就封了三钱银子充人情。
(第16回)物价看似流水帐,搞文学研究的往往不注意,笔者以为此法不可取,钱开支的大小,可以看出关系的亲疏,所起作用的大小,以及人物性格等等。
从经济角度讲,价格数目是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构成,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有必要列举书中数例物价描写以证明它的价值所在。
【图90,张光宇作孙雪娥漫像。
孙雪娥掌管西门府伙房】西门庆拿出一两银字,递与王婆交办酒食,“买了见成肥鹅烧鸭、熟肉鲜咋、细巧果子。
”(第3回)桂卿将银钱都付与保儿,“买了一钱螃蟹,打了一钱银子猪肉,宰了一只鸡。
”(第12回)西门庆早晨“拿了五两银子与玳安,教他买办鸡鹅鸭置酒,晚夕李瓶儿除服。
”(第16回)书童把银子拿到铺子,“□【釒刘】下一两五钱来。
教买了一坛金华酒,两只烧鸭,两只鸡,一钱银子鲜鱼,一肘蹄子,二钱顶皮酥馅饼儿,一钱银子的搽穰卷儿。
”(第34回)吴月娘买了三钱银子螃蟹。
(第58回)【图91,明代林檎双鹂图剔彩捧盒】西门庆死后,应伯爵、谢希大、花子由等一群帮闲人物,七人共凑上七钱银子为西门庆祭奠,“使一钱六分,连花儿买上一张桌面,五碗汤饭,五碟果子;使了一钱,一付三牲;使了一钱五分,一瓶酒;使了五分,一盘冥纸香烛;使了二钱,买一钱轴子,再求水先生作一篇祭文使一钱;二分银子雇人抬了去。
”(第80回)这与西门庆在世时盛待他们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帮闲的寒酸、窘相跃然纸上。
明朝物价工价摘
明朝物价工价摘1、《工部厂库须知》中也找到了关于这些材料的价格,其中:木炭每百斤3~3.5钱,煤炭每百斤1.3钱,建铁(即闽铁)每斤0.16钱,白棉布每匹长三丈二尺共3钱,到染局染成青色每匹要0.75钱,绒绳每斤9钱,白棉线每斤1.2钱,生漆每斤0.65钱。
而当时明朝一副盔甲需要工食银2.4两左右。
2、万历31年……刻字匠徐承惠供,本犯与刻字工银每字一百,时价四分,因本犯要承惠僻静处刻,勿令人见,每百字加银五厘,约工银三钱四分,今算妖书八百余字,与工银数相同。
(刘若愚《酌中志》)3、其甲衣甲裳头盔面具护项护肩掩心臂手鞓带等。
皆须熟建铁□斤折一。
并毛氊布衬煤炭工食。
欲求精好。
所费不□。
酌量中等费用。
每副非十二两不可。
——(明)徐光启《皇明经世文编·恭承新命谨陈急切事宜疏》4、会典载番货价值偶附记于此胡椒每斤钞三贯,丁香每斤一贯,荜茇每斤二贯,速香每斤二贯,木香每斤三贯,乳香每斤伍贯,苏木每斤五百文,黄蜡每斤五百文,油红布每疋一贯五百文,青布每疋一贯五百文,玳瑁盒每个一贯,玳瑁盂每个一贯,藤竭表里每斤一贯,没药每斤五贯,金银香每斤五百文,大枫子每斤一百文,锡每斤五百文,苾布每疋一十五贯,肉荳蔻每斤五百文,古剌水内大合一贯、小合五百文,荳蔻花每斤五百文,腰刀每把三贯,铁每斤三百文,花布每疋一贯,大花手巾每条二贯,小花手巾每条一贯,一应各样粗布每疋一贯,沉香每斤三贯,黄熟香每斤一贯,荜澄茄每斤一贯,翠毛每斤三百文,乌爹泥每斤五百文,红纹节知被每条五贯,盐每斤一百文,栀子花每斤一贯,丁皮每斤五百文,闷虫药每斤二百文,象牙每斤五百文,花毡单每条一十贯,撤哈喇每疋一百,贯珊瑚枝每斤三十贯,血竭每斤一十五贯,龙涎香每两三贯,苏合油每斤三贯,大玻璃缻每个三贯,小玻璃缻每个二贯,大小玻瓈碗各同玻瓈灯瓯一个二贯,鹤顶每个二贯,赤金每两伍十贯,足色银每两十五贯,降真香每斤五百文,妥剔牙每斤一贯,胆矾每斤二贯,回回石青每斤一贯,珊瑚珠每两二贯,乌木每斤五百文,安息香每斤五百文,紫檀每斤五百文,木鳖子每斤三百文,雄黄每斤五百文,阿魏每斤二贯,兠罗被每疋十五贯,丝手巾每条二贯,粟米珠每两伍贯,油血石每两二贯,番砂每斤二百文,夕牙吸答纳每斤五百文,八的阿纳每斤四百文,三额阿剌必每斤五百文,别模剌每斤五百文,厥枯露每斤三百文,加定每斤五百文,哈都味思每斤五百文,阿思达模涂儿气每斤五百文,暗花打布每疋一贯,沙连布每疋一贯,查青礼布每疋一贯,加笼宜布每疋一贯,乌连布每疋一贯,勿那朱布每疋一贯,苏?达每斤二百文,番弓每张二贯,番箭每枝一百文。
明代官民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
明代官民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本人申明,近年有人将我的《明朝官民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版权文章盗作他自己的学术论文,本人保留版权追诉的权利。
明朝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是由本人最早在博客中发表于2007年1月,当时被点击和转载点击近300万次。
2012年发表于《中国廉政文化研究》,因物价已经不同,作过如下修改,全文如下:明代官民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沈瑾瑜宁波市洪塘平时不喜欢看电视,前几年劣制电视剧看得让我远离了电视。
比如古代闺门女子穿得像现代女子一样少,宋代的官兵穿着日本幕府时代士兵的盔甲,一两银子买一个馒头,二十几两银子吃顿饭等等……后来喜欢看喜剧录像,比如周星驰演的电影。
一次看《武状元苏乞儿》,也不知是音译错还是原文错,苏灿的老爸给他儿子零花钱银钞:“都是十万两一张的,省着点花啊。
”……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我曾在网上发表过一篇有关明代万历年的物价水平的文章,没想到有幸被网上大量转载。
看来网民是不但要受电视这一种表达,还想要看看另一种表达的。
现在添一些进来写一下真实的明朝人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另眼看明朝。
明朝米价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后基本上一两银子可以购大米二石。
《明史·食货二》:“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
”明代一石是160斤(参看后文农民收入),1斤是现代的588克,约等于现在的188斤。
按2019年大米价均价3元/斤计算。
一两白银是2×188×3=1132.8人民币元。
小街边买个馒头要1132.8多元,太贵了吧。
明朝人的工资。
街头挑担卖油的小贩:一年收入约20两。
计人民币22656元。
冯梦龙在万历年至天启年写有《三言》,其中《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秦重只有3两白银的本银,街头卖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16两白银。
“每日所赚的利息,又且俭吃俭用,积下东西来,置办些日用家业,及身上衣服之类,并无妄废。
”除去一年用度剩余16两。
所以记为年收入20两。
明朝官员的俸禄、工资收入表
明朝官员的俸禄、工资收入表明朝官员的俸禄是制定得很低的,很多低级官员靠官俸很难维持生活,而高级官员则根本不可能靠官俸维持其豪华生活。
所以地方官的实际收入大多来自地方税收的截流(俗称“火耗”),而京官的很多收入来自地方官馈赠。
举例来说,一个县官,正七品,年俸90石米,也就是6372公斤米,每人1年就算吃掉180公斤米(在这个时候不可能那么少),这些米也只够35个人吃一年。
更可怕的是,有40%的米他是拿不到的,那一部分就光明正大地被皇帝折换成别的东西,例如绢布、棉布,甚至一些零碎的小东西。
难怪,当初洪武年间,宏文馆学士罗复仁过得很清廉,因为没钱买不起房子因此只能住在郊外一座破房子里,朱元璋有次跑到他家里去看,看见两间破瓦房外一个民工正在提着桶刷墙,他就问了,罗复仁在哪里?没想到这位仁兄一见皇帝大惊失色,跪下来说道:“臣就是罗复仁!” 这令朱元璋也感觉到尴尬和惊讶。
可想而知,如果都按照明朝制订的官俸标准,十个大臣有十个吃不饱穿不暖。
所以大多数官员不得不去靠以权谋私来混点吃喝的银子。
品级月俸(米) 月收入(元) 具体官员正一品87石11087 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都督左右宗人从一品72石9175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督同知正二品61石7773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尚书左右都御使都督俭事正留守都指挥使袭封衍行公从二品48石6117 布政使都指挥同知正三品35石4460 太子宾客侍郎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詹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挥佥事使指挥事从三品26石3313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行太仆寺卿苑马寺卿参政都转运盐使留守司指挥同知宣慰使正四品24石3058 佥都御史通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少卿少詹事鸿胪寺卿京府丞按察司副使行太仆寺少卿苑马寺少卿知府卫指挥佥事宣慰司同知提督四夷馆少卿从四品20石2548 国子监祭酒布政司参议盐运司同知宣慰司副使宣抚司宣抚正五品16石2039 华盖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春坊大学士翰林院学士庶子通政司参议大理寺丞尚宝寺卿光禄寺少卿六部郎中钦天监正太医院使京府治中宗人府经历上林院监正按察使佥事府同知王府长史仪卫正千户宣抚使同知从五品14石1784 侍读侍讲学士谕德洗马尚宝少卿鸿胪少卿部员外郎五府经历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卫镇抚副千户仪卫副招讨宣抚司副使安抚使安抚正六品10石1274 大理寺正詹事丞中允侍读侍讲司业太常寺丞尚宝司丞太仆寺丞行太仆寺丞主事太医院判都督院经历京县知县府通判上林苑监副钦天监副五官正兵马指挥留守司经历都司经历断事百户典仗正神乐观提点长官司副诏讨宣抚俭事安抚同知善世正从六品8石1019 赞善司直郎修撰光禄寺丞光禄寺署正鸿胪寺丞大理寺副京府推官布政司经历布政司理问盐运同判官州同知盐课司提举市舶司提举河梁副提举安抚司副使正七品7.5石955 都给事中监察御使编修大理寺评事行人司正五府都事都察院都事通政司经历太常寺傅士大常寺典簿兵马副指挥营膳司所正京县丞府推官知县按察司经历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断事审理安抚司俭事蛮夷长官从七品7石892 翰林院检讨左右给事中中书舍人行人司副光禄寺典簿光禄寺署丞詹事府主薄詹事府主簿京府经历灵台郎祠祭署奉祀州判官盐课司副提举布政司都事副理问盐运司经历卫经历宣慰经历招讨司经历蛮夷副长官正八品6.5石828 国子监丞五经博士行人部照磨通政司佑事京主簿保章正御医协律郎典牧所提领营缮司所副卫知事府经历县丞煎盐司提举按察司知事宣慰都事王府典簿正王府典宝正王府奉祀正王府良医正王府典膳正讲经大通关宝钞,龙江司提举至灵元府崇真宫灵官从八品6石764 清纪郎翰林院典藉国子监助教国子监典簿国子监博士光禄彔事光禄监事鸿胪寺主簿京府知事运司知事挈壸正祠祭署祀丞布政司照磨王府典膳副王府奉祀副王府典宝副王府良医副宣慰司经历神乐观知观崇真宫副灵官左右觉义左右玄义正九品5.5石700 校书侍书国子监学正部检校鸿胪寺署丞五官监候五官司历营缮所丞府知事龙江宝钞副提举县主簿长史司主簿长史司典仪正长史司典乐牧监正茶马大使赞礼郎奉銮知事宣抚知事安抚知事颜料局大使皮作局大使鞍辔局大使宝源局大使织染所大使承运库大使宝钞广惠大使广积库大使赃罚库大使京府织染局大使十字库大使典牧所大使会同馆大使文思院大使杂造局大使从九品5石637 待诏司谏通事舍人正字詹事府彔事司务学彔典籍鸣赞序班司晨漏刻博士司牧局大使牧监副圉长大医院吏目提举司吏目盐课司吏目州所吏目副教授染造大使织染局大使府仓大使司库司大使司狱副使巡检副使茶马副使教坊司韶舞司乐按察司检校府照磨宣抚司照磨典仪副教授草场大使军储大使御马大使都督府大使门仓大使军器局大使典牧所副使会同馆副使文思院副使伴读颜料局副使承运库副使宝钞广惠副使广积库副使赃罚库副使十字库副使广盈库大使太仓银库大使大仆寺大使京府库大使都税大使宣课大使柴炭司大使京府织染局副使皮作局副使鞍辔局副使宝源局副使织染所副使正术正科都纲都纪太常寺同乐都司、运司、府学、京卫、宣抚、宣慰司学教授司牲司大使杂造局副使节慎库大使营膳所丞未入流3石383。
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
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2010-12-10 15:47:18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如今,央行增发货币,加上经济形势“大好”,致使物价飞涨,到处都能听到这种抱怨:“什么都涨,就工资不涨”,即使收入还不错的人,也长叹工资涨幅跑不过CPI。
于是常有人回忆起30年前、改革之初,那时的工资多低,物价多便宜,云云。
那么,再往前看,不说30年前,说说300年前,明清年间的工资物价又是怎样的?明清年间的工资物价,可以通过两个方面了解和证实:一个是明清时期的小说,一个是正史记载和当时的账本、见闻录。
明清的通货主要是银两和铜钱,怎么把它们换算成人民币?有一个经济史研究方面最常用的等价物——米。
为什么选择米?民以食为天,米可以看作中国人最重要、最普遍的生活物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就等同于“食”,在几百年间一直具有半货币的性质,可以抵租,可以交税。
因此也可以用它来折算银两,计算当时的工资和物价。
虽然有了化肥农药,有了杂交水稻,现在的水稻亩产量比古代增加了很多,但是考虑到明朝中后期人口也就七八千万,经过乾隆盛世后道光年间人口鼎盛时期也只有四万万,而中国现在有16亿人在消费粮食。
因此米价还是可以当作一个基本的换算标准。
现在超市里普通大米2块左右一斤,米的质量差别也体现在价格上,长粒米2块3,杂交米1块6,至于一些精品大米,动辄一斤10块,不算作老百姓生活必需品。
现在的米价平均按2块一斤算。
明清时期白银对米的购买力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几百年间波动频繁。
比如,崇祯末年米价就很高,民间的一石米售价高达5两银子(约20元一斤),民间常有人相食或者易子而食的惨剧;康熙年间米价比较低,7钱银子(0.7两)可以买一石上好的大米(约2块5一斤),用韦小宝的话说,现在康熙做皇帝,人人有书念,人人有饭吃了。
不过按照《明史•食货二》这种官方的记载:户部定,银一两,折米二石。
这是当时官方规定的价格,执行时间比较长,也比较稳定。
按此计算下来,明清年间一两银子平均视作能买2石大米,一石约等于现在的94.4公斤,按照现在大米均价计算,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752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万历年间的工资水平
和物价水平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明朝万历年间的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
大米通价:史记明朝1两白银购大
马夫:给go-vern-ment公务员赶马,出差办事使用。
年收入40两。
计每年26432元。
低级丫环:年收入18两。
中级:25两。
高级35两计23128元。
明朝县官:正七品每月俸禄石5-2元之间,按元计,以下同。
实际收入**=2478元。
每年约3万元。
其它收入:柴薪皂隶4个、马夫一个,这5个人繇赋工资由国家支付。
冬夏官服和笔墨费由国家补贴。
税收:小商小贩年经销额小于20两的免税,也就是一年生意做不到13000元的免税。
大于20两的税率每两1分五厘,即收税%。
明朝物价:
大米白银1两=2石即斤。
合人民币元/斤。
上等猪肉白银1钱六分=8斤合人民币元/斤。
上等羊肉白银1钱二分=8斤合人民币元/斤
牛肉五斤白银七分五厘合人民币元/斤
五斤重大鲤鱼价白银1钱合人民币元/斤
栗子五斤价白银6分五厘合人民币元/斤
活肥鸡一只价白银4分合人民币元/只
白布四匹价白银8钱合人民币元元/匹
绵花一斤价白银6分合人民币元/斤
高级红枣100斤价白银2两5钱合人民币元/斤
还有很多很多,诸位有时间可以看看明朝万历年沈榜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