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精彩赏析 (转载,附原文,译文)

合集下载

《隆中对》原文+译文赏析

《隆中对》原文+译文赏析

《隆中对》原文+译文赏析《隆中对》原文+译文赏析【原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

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

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

法曰:「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

汉末,刘先主在新野,三往求计于诸葛亮。

亮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淝□,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21)闇弱,张鲁(22)在北,民阜(23)国(24)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冑,信义着于四海,总览(25)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26),南抚夷越(27),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28),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29),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30)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

」后果如其计(31)。

【译文】大凡用兵作战的法则,都是把战略谋划放在首位。

没有开战之前,先要判明将帅是贤明还是愚钝,敌人力量是强大还是弱小,兵员数量是众多还是寡少,战区地形是险峻还是平坦,粮草供应是困乏还是充足。

把敌我双方这些情况都判断清楚了,然后再出兵攻战,便没有不胜利的。

诚如兵法所说:「判断敌情实际,研究制胜计划,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将帅指导战争所必须掌握的法则。

东汉末年,刘备驻兵于新野时,曾三次亲往诸葛亮处,请教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计。

诸葛亮对他说:「从董卓专权乱政以来,豪杰之士纷纷乘机起兵称雄一方,而地跨州郡的割据者多得数不胜数。

隆中对原文、翻译及赏析

隆中对原文、翻译及赏析

隆中对原文、翻译及赏析东汉末年,由于东汉王朝的残酷压榨和自然灾害的猛烈袭击,广大的农民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无以为生,被迫铤而走险。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张角兄弟的领导下,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展开东汉末年,由于东汉王朝的残酷压榨和自然灾害的猛烈袭击,广大的农民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无以为生,被迫铤而走险。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张角兄弟的领导下,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

起义军用黄巾裹头,呼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义军到处,“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川黄巾起义的浪潮迅速席卷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沉重地打击了东汉豪强地主的反动统治。

面临灭顶之灾的东汉王朝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急忙调兵遣将,向农民起义军疯狂反扑;各地的豪强势力也趁此机会招兵买马,加入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行列。

经过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王朝已经是奄奄一息,名存实亡了。

而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豪杰并起,跨州联郡者不可胜数。

”各地的军阀势力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

经过十多年的火拼厮杀,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袁术占据扬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刘表占据荆州;孙策、孙权占据江东;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唯独刘备没有固定的地盘,率领部队辗转四方,先后依附于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

并先后率军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占领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举平定南方,一统华夏的趋势。

诸葛亮出身名门氏族,少时就才华横溢,超群出众。

史称其“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

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

《汉魏六朝散文·诸葛亮·隆中对》原文鉴赏

《汉魏六朝散文·诸葛亮·隆中对》原文鉴赏

《汉魏六朝散文·诸葛亮·隆中对》原文鉴赏《汉魏六朝散文·诸葛亮·隆中对》原文鉴赏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2,已历三世。

国险而民附3,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4,利尽南海5,东连吴、会6,西通巴蜀7,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8,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国之以成帝业。

刘璋闇弱9,张鲁在北10,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11,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12,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13,南抚夷、越14,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15,将军则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16,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17?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注释】1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驻守新野(今河南省境内),急需智谋之士辅佐。

经过司马徽,徐庶的介绍,前往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西郊隆中,三次向诸葛亮求教,诸葛亮为其诚意所感动,决定出任刘备的军师,并针对当时错综复杂的情况,提出了三国鼎立,联吴抗曹的策略。

江东:长江在安徽省芜湖市与江苏省南京市之间,由西南流向东北,因而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三国时为孙权的辖区。

3国险:国家的地势险要。

民附:人民归顺。

4荆州:东江末年,州治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辖境约当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一部分。

汉:汉水,长江最长的支流,源出陕西省宁强县,流经陕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部和中部,在武汉市流入长江。

沔(mian):即沔水,古代通称汉水为沔水,一说汉水北源出自陕西省留坎县的为沔水,西源出自宁强县的为汉水。

5南海:泛指南方滨海地区。

中考文言文《隆中对》全文详细翻译 - 文言知识.doc

中考文言文《隆中对》全文详细翻译 - 文言知识.doc

中考文言文《隆中对》全文详细翻译- 文
言知识-
隆中对
作者:陈寿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
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返回查字典首页。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隆中对》原文及翻译《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隆中对》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隆中对》原文:作者:陈寿(魏晋)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隆中对》注释:躬:亲自。

陇亩:田地。

好:喜欢。

每:常常。

时:当时。

许,同意。

友善:关系好。

口:认为。

信然:确实这样。

屯:驻军防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隆中对》课文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隆中对》课文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隆中对》课文原文及译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译文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隆中对》原文及翻译《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隆中对》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隆中对》原文:作者:陈寿(魏晋)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隆中对》注释:躬:亲自。

陇亩:田地。

好:喜欢。

每:常常。

时:当时。

许,同意。

友善:关系好。

口:认为。

信然:确实这样。

屯:驻军防守。

陈寿《隆中对》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陈寿《隆中对》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陈寿《隆中对》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隆中对》陈寿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隆中对》原文及翻译《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隆中对》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隆中对》原文:作者:陈寿(魏晋)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隆中对》注释:躬:亲自。

陇亩:田地。

好:喜欢。

每:常常。

时:当时。

许,同意。

友善:关系好。

口:认为。

信然:确实这样。

屯:驻军防守。

《隆中对》原文及对照翻译

《隆中对》原文及对照翻译

《隆中对》原文及对照翻译《隆中对》原文及对照翻译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

接下来,店铺为大家分享《隆中对》原文及对照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隆中对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陈寿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隆中对对照翻译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隆中对》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隆中对》原文:作者:陈寿(魏晋)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隆中对》注释:躬:亲自。

陇亩:田地。

好:喜欢。

每:常常。

时:当时。

许,同意。

友善:关系好。

口:认为。

信然:确实这样。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

文言文:《隆中对》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隆中对》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隆中对》原文译文赏析《隆中对》魏晋:陈寿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同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陈寿《隆中对》原文、注释及解析

陈寿《隆中对》原文、注释及解析

陈寿《隆中对》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隆中对[晋] 陈寿先主屯新野②,徐庶见先主③,先主器之④。

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将军岂愿见之乎?”⑤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⑥,不可屈致也⑦,将军宜枉驾顾之⑧。

”由是先主遂诣亮⑨,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⑩:“汉室倾颓,奸臣窃命(11),主上蒙尘(12)。

孤不度德量力(13),欲信大义于天下(14),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15),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以来(16),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17),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18)。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19)。

孙权据有江东(20),已历三世(21),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22),利尽南海(23),东连吴会(24),西通巴、蜀(25),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2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27),将军岂有意乎(28)?益州险塞(29),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30)。

刘璋暗弱(31),张鲁在北(3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33),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34),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35),西和诸戎(36),南抚夷越(37),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38)。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39)。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40),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41)?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注释〕①本篇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诸葛亮传》。

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西二十里。

诸葛亮早年隐居之所。

对,对策。

②先主,三国蜀主刘备。

新野,在今河南新野南。

③徐庶,字元直,颍川(郡治在今河南禹县)人,时为刘备谋士,后归曹操。

④器之,器重他。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你读过《隆中对》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隆中对》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隆中对》原文及翻译《隆中对》的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直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

“汉室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含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隆中对》的译文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古诗隆中对翻译赏析

古诗隆中对翻译赏析

古诗隆中对翻译赏析文言文《隆中对》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hen)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chāng ué),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xù),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zhòu],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注释】隆中:也称古隆中,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襄阳市的襄城区、南漳县、谷城县三区县交界处,距襄阳市中心约13公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第三层,从“将军既帝室之胄”至“汉室可兴矣”,说明刘备完全具备取得荆益二州的条件,并进而申明取得荆益二州之后应采取的措施及其前景。“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天下”。这是说刘备作为皇帝的后代,起而发难,是名正言顺的正义之举,是有足够的声望和号召力的。再加上“总揽英雄,思贤若渴”的美德,就一定能够上下团结一致,取得荆益二州。等到“跨有荆、益”,就要“保其岩阻”。“保其岩阻”,是就军事方面说的,它包含着坚守阵地,蓄积力量,作好准备,待机而动等内容。要保住这块基地,还必须对西南少数民族做好“和”好和安“抚”工作,以巩固后方,解除北伐中原时的后顾之忧。在对外政策上,要“结好孙权”,采取联孙抗曹的政策;在内政上,要“修”,也就是要修明政治,这包含抑制豪强,施行耕战,举贤任能等一系列措施,以革除刘璋的弊政。这些对内对外政策,倘能付诸实行,力量就会不断壮大,政权就会得以巩固,自然就能对付曹操这个劲敌了。然而曹操毕竟势力强大,要想消灭他,也决非轻而易举之事,因而又不可鲁莽从事。要待“天下有变”,也就是要等待曹操集团内部发生变乱或对外发动战争,这时即可乘虚而入,分兵北进,沿着两条军事路线,发动钳形攻势。一条是“将荆州之军”向宛、洛挺进,直捣敌人的心脏洛阳;一条是“将军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攻其首脑长安。如能照此办理,就会受到百姓的拥护,那么成就“霸业”,“兴复汉室”,统一中国的目的即可达到。刘备听了这番对策,极口称善,并“与亮情好日密”。这说明他对诸葛亮的高明对策如获至宝,是欣然接受的。文章的末段,写隆中对策后的反响。从关羽和张飞等人的“不悦”,又可看出刘备对诸葛亮器重的程度,以及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特别是他对关羽和张飞等人的劝阻和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君勿复言。”就更加生动形象地说明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也说明诸葛亮智识的卓绝,以及在成就蜀汉大业中将要起到的巨大作用。
文章开头写他“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就颇耐寻味。“躬耕陇亩”,并不是简单地写他亲自耕作,而是着重说明他隐居于田野。于此读者可以想到,一个负有卓越才识的人而隐居不仕,必有重重忧事在心。而“好为《梁父吟》”,就正含蓄地揭示了这个问题。《梁父吟》,是古歌曲,是一首流传在齐鲁之间的感慨时事,忧伤战乱的歌曲。诸葛亮吟诵这首歌曲,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作者用一“好”字,说明他并非偶尔一吟,可见其感慨之深。“身长八尺”,是外貌描写。但从这堂堂仪表的外貌描写里,不仅为了显示人物的魁伟英俊,而且也在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作者接着写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就更看出他不同于芸芸众生。管仲,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的显赫一时的豪杰。乐毅,是战国时期燕昭王的国相,曾率五国之师伐齐,拿下齐国七十余城,迫使齐王狼狈出奔的英雄。诸葛亮“自比于”他们,说明他和他们一样胸怀大志,决非庸人一流。对诸葛亮的自许,客观上也有不同的反响,对此作者也着意作了交代。“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里说的“时人”,自然是指当时社会上的一般人。他们“莫之许”,并不说明他才能低下,平生无大志,恰恰说明他深沉的性格特征,说明他不是那种夸夸其谈,锋芒毕露的人,而是一个声闻不彰,谨慎从事的人。因而不被“时人”真切了解,那是很自然的事。至于了解他的,与他“友善”的崔州平和徐庶,则完全承认诸葛亮的自许是符合实际的,决非妄自尊大。接着写徐庶向刘备推荐他,更见出他的神采非凡。徐庶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他用“卧龙”一语,对诸葛亮作了崇高而又形象的评价。在封建时代,“龙”是被神化了的四灵之长,用“龙”来比喻诸葛亮,在当时可算是最高不过的评价了。然而又用一个“卧”字,说明他虽有卓绝的才干,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又与文章的首句“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作了有机地呼应。“思贤若渴”的刘备听得有这样一个“卧龙”式的人物,自然是求之心切了。于是便脱口说出“与君俱来”。可是他并不了解诸葛亮决不奉迎以求闻达的为人,所以徐庶接着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不仅把诸葛亮那种决不屈身俯就的品质和至高无上的尊严写了出来,而且也为刘备屈身亲往隆中求见诸葛亮作了铺垫,制造了气氛。刘备屈驾求见诸葛亮,“凡三往,乃见。”这既是对刘备是否真诚求贤下士的观察和考验,同时也是对诸葛亮自许甚高,决不轻易结交出仕的再次揭示。刘备“凡三往”求见诸葛亮,这就完全可以证明刘备的求贤下士是出自真心诚意,诸葛亮这才同他相见。刘备“三往”,旨在讨计问策,以成就大业。问策之前,刘备先“屏”去左右人等,这就进一步说明,他们虽然只是初次相见,但决非一般的往来酬酢,弄得如此机密,想必有大事相商。事实也正是这样。刘备“屏”去左右之后,首先从“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天下政治形势说起,表露他对汉室江山倾颓,皇帝遭到挟持的深切忧伤,以及对奸臣(主要指曹操)窃取政柄的强烈不满。接着又以十分谦逊的口吻和坚定的态度述说了自己“兴汉除奸”,“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平生抱负。最后诚挚恳切地提出咨询,向诸葛亮求教,从而引出诸葛亮的对策。诸葛亮对策,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集中刻画诸葛亮这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形象的重点。从文章的层次看,又分三层意思。
《隆中对》赏析(姜涛)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在东汉统治阶压农民起义之机各自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割据一方,这就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曹操和孙权在镇压农民起义,削平割据势力的过程中,分别统一了中国的北部和东南部。而刘备则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和袁绍,后来又到荆州投靠刘表。到处流落,一筹莫展。
《隆中对》精彩赏析 (转载,附原文,译文).txt﹃根网线''尽赚了多少人的青春い有时候感动的就是身边微不足道的小事。﹎破碎不是最残酷的 最残酷的是踩着这些碎片却假装不疼痛 固执的寻找﹎将来就算我遇见再怎么完美的人,都有一个缺点,他不是你,_____下辈子要做男生,娶一个像我这样的女生。
隆中对原文
《隆中对》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这时军阀混战虽然尚未停息,但曹操和孙权独霸一方的大势已定,二分天下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对此,念念不忘“兴复汉室”,而且颇有争霸诸侯,统一中国之雄心的刘备,当然不能善罢甘休。于是他便积极搜罗人才,以期共济大事。《隆中对》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作者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地完成的。
第二层,从“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至“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就“可争”和“可图”的荆益两州加以陈述剖析。从荆州来看,北边有汉水和沔水之利,南边直到南海,可取得资财。东边和浙江相接,西边直通巴蜀,地处东西南北要冲,“此用武之国”,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据此即可控制吴、魏,保住巴蜀。况且对荆州取而代之也是完全可能的。荆州的统治者刘表昏庸无能,既不懂军事,又不能知人善用。对此,投奔刘表长达七年之久的刘备是深为了解的。荆州虽然是战略要地,但易攻难守,因此只能作为外围,不宜作为建立政权的基地。所以诸葛亮又进而谈到益州。从益州来看,地势险要,土地广阔,物产富饶,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是凭借这个地方的有利条件,建立了帝业。言外之意,益州同样可以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而且就目前来看,益州同荆州一样,也是“其主不能守”的情势。刘璋身为益州刺史,但同刘表一样昏庸无能,在北边占据汉中的张鲁,时刻都在威胁着他。益州、汉中虽然“民殷国富”,但他们都不体恤百姓,所以那些“智能之士”,都“思得明君”,也同样可以取而代之。既然荆益二州具备地利、人和的条件,那么刘备能否据为己有,以及据为己有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诸葛亮“隆中对策”译文
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曹操同袁绍相比,名位低贱,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终于打败了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控制着皇帝向诸侯发号施令,这实在是不能同他较量的。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而刘表却没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形势给您提供的机会,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个富饶的地方,高祖凭借着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又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接纳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二州,守住险要的地方,与西边的各少数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内部革新政治;一旦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中原进军,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打出秦川,百姓谁能不拿着饭食水酒来迎接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