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关于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主题与内容
三国演义主题与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小说,主要描写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战争、政治和人物形象,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
该书的主题主要包括:英雄豪杰、争霸天下、忠诚诚信、智勇双全、纷争矛盾、友情相助等。
其中,主要内容包括:
1.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和纷争,反映了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动荡和动乱。
2. 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权谋,描写了诸侯争权夺利、内斗和外交等。
3. 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形象,包括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诸葛亮等,以及他们之间的友情、矛盾和纷争。
4. 该书强调忠诚和诚信的重要性,以及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
5. 书中还描绘了许多著名的战争和战略战术,包括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演义之战等。
总之,《三国演义》以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深入浅出的描写手法,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影响了几个世纪的历史观念和文化认同。
同时,这部小说也被广泛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民族精神。
三国演义中的重要知识
三国演义中的重要知识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以下是几个重要知识点:
1. 三国时期:指公元220年至280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混乱时期。
曹操占据北方,建立魏国;孙权占据南方,建立吴国;刘备则先后占领四川和汉中,最后在襄阳建立了蜀国。
2. 三国英雄:魏国的曹操、司马懿等;蜀国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吴国的孙权、孙策、周瑜、鲁肃等。
这些英雄被称为“三国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人物形象传承至今。
3. 红妆女:指吴国的孙尚香。
孙权的妹妹孙尚香机智勇敢,擅长武艺,曾经斩杀蜀汉将领关羽,史书称之为“红妆女”。
4. 三英战吕布:指三位英雄——刘备、关羽、张飞,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曹操手下的神枪手吕布的故事。
他们在虎牢关合力击败了吕布,成为古代中国著名的“三英战吕布”。
5. 赤壁之战:指吴国的周瑜和刘备率领的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军队的故事。
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被誉为“千古一战”。
6. 孔明锦囊:指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对付曹操军队时所使用的策略,包括三个计策:借东风、火烧连营、借刀杀人。
这些计策都十分高明,成功地使诸葛亮击败了曹操。
7. 臥薪嘗胆:指刘备曾经为了一心复兴汉朝,隐姓埋名,历经艰辛,甚至臥薪嘗胆,这成为了一句著名的成语,形容为了目标而忍受苦难、磨砺自己的精神状态。
8. 群雄逐鹿:在三国时期,各路英雄将领勾心斗角,争夺天下霸权的故事,称之为“群雄逐鹿”。
历史上也常被用来形容各方势力斗争的情况。
三国演义的文学史意义
三国演义的文学史意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经典之作,对于中国文学史
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它是一部描写魏、蜀、吴三国时期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作品,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外
交等方面的复杂和曲折,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时期的
历史背景和发展。
其次,它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作者罗贯中运用
了大量的虚实结合和夸张手法,刻画了许多英雄人物的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塑造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同时,作品中的对白、描写以及情节的处理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使读者能
够在欣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
此外,《三国演义》的影响力也非常深远。
这部作品自问世以来,不仅在中国各地流传广泛,而且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产生
了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在其他领
域如历史、戏剧、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学史的经典之作,以其丰富的历
史描写、高度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影响力,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和人们对
历史的理解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启示。
三国演义主题的几种重要说法
三国演义主题的几种重要说法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描绘了东汉末年的乱世和三国争霸的故事。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有以下几种重要的说法:
1.英雄与智谋:《三国演义》展现了众多英雄人物的崛起和较量,他们以智谋和勇武争夺权力,通过战争与政治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作品中的刘备、曹操、孙权等人以及他们的谋士如诸葛亮、司马懿等都展现了非凡的智谋和领导才能。
2.忠诚与背叛:《三国演义》中描绘了诸多忠诚于国家、君主和朋友的英雄形象,如刘备、关羽和张飞等。
然而,也有许多人物因私心和野心而背叛盟友或国家,如曹操和孙权等。
忠诚与背叛的对比成为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3.战争与政治:《三国演义》以乱世的战争和政治斗争为背景。
作品中描绘了大量的战争场景,包括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展现了各方势力之间的军事对抗。
同时,作品也着重描绘了各个势力间的政治斗争,包括联盟与分裂、外交与联姻等,以及智谋和权谋之间的交锋。
4.好与恶、人性与命运:《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多样,既有善良忠诚的英雄,也有狡诈阴险的反派。
作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性。
它表现了人物在面对种种困境和选择时的善恶抉择,同时也展
现了命运对人物的影响和塑造。
总之,《三国演义》具有丰富的主题和深刻的内涵,包括英雄与智谋、忠诚与背叛、战争与政治、好与恶、人性与命运等。
这些主题的交织与碰撞,使得《三国演义》成为一部引人深思和富有智慧的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作品,描绘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公元184年至280年)的政治斗争、战争和英雄故事。
以下是该作品中的一些主要事件概述:
1. 黄巾起义:这是《三国演义》的开篇,描绘了黄巾军起义领导者张角和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张梁以为基础,发动对汉朝统治的武装起义。
2. 董卓之乱:该事件描述了权臣董卓篡位图谋,以及他在洛阳进行各种暴行和掌控朝廷的故事。
主要人物有吕布、貂蝉等。
3. 赤壁之战:这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以曹操和孙权之间的对决为背景,采取火攻策略,刘备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
4. 华容道之战:这是刘备夺取荆州的故事,主要人物有关羽、张飞、黄忠等。
在战斗中,关羽被敌人所俘,但由于曹操对他的忠诚和赏识而被释放。
5. 五丈原之战:该战役发生在刘备和曹操之间,刘备在战役中被击败,并丧失了大量的士兵和将领,但最终因为曹操的不明智决策而错失追击的机会。
6. 官渡之战:这场战役是曹操与袁绍之间最重要的战役之一,描述了曹操编制新军,并最终击败袁绍的故事。
7. 群英聚义:故事中刘备、关羽、张飞等英雄相继结交,并一起起兵讨伐董卓、袁绍等暴君,形成了蜀汉、魏国和东吴三方势力的格局。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的部分主要事件,这部作品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权谋和英雄故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国演义的意义与价值
三国演义的意义与价值《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全书分成三十二回,讲述了从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间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历史。
这部小说以魏曹蜀三个国家的争霸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同时也使得那个时代的政治和文化得以传播。
《三国演义》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以文学艺术的角度看,该小说无论是结构、内容,还是描写人物和事件的技巧都堪称经典。
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塑造了一批有个性、有特点的形象。
例如曹操是功利主义的代表,他开创了三个国家争霸的局面,而刘备形象则更多的是仁义、宽厚、儒雅的代表。
而诸葛亮则显得特别深邃、神奇和智慧。
这些人物在作者笔下的刻画和塑造中,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其次,《三国演义》对中国的文化传承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让后来的历史学者、文化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阐述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三国演义》中的众多文化元素,如仁义、忠诚、智慧、机智、军事策略等等,都深深地根植在中国的文化中。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时期的文化和精神面貌,感受当时的社会氛围,而这些感受和认知,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次,《三国演义》对于人们自身品格提升和人生境界提升也有着重要的启迪。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关羽、张飞等人,都是各自代表一种特质。
作为这些人物读者,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思考他们的言行,进一步认知人间的尊严、仁慈、谦虚、真诚、勇气等几个方面,同时也可以借助这些人物形象,充实我们自身的品格,帮助我们成长和塑造人生态度。
最后,《三国演义》对于中国历史和政治的理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而动荡的时期,这期间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变化都十分复杂,但正因为这些变化,才使得中国社会得以向更加进步和开放的状态发展。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三国时期的演变和变化,理解那个时期的国家、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帮助我们掌握中国历史上的精神内涵和实践经验,对于我们当前的历史和政治状况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国演义的历史意义
三国演义的历史意义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长篇小说。
它以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战争为背景,通过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生动地描绘了那个动荡的时代。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三国演义的历史意义。
一、记录历史事件三国演义以历史为背景,虽然在情节上存在一些虚构和夸张的成分,但它仍然记录了三国时期的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
例如,刘备与关羽、张飞的义结金兰、赤壁之战、千里走单骑等等,这些故事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细节,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二、传递历史价值观作为一部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三国演义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传递着一种特定的历史价值观。
在小说中,刘备被描绘为仁义之君,诸葛亮被塑造为智谋之士,而曹操则是权谋之主。
这些形象和价值观反映了作者对目前时代社会的某种理想追求,也给读者传递了对仁义智谋等品质的崇尚和推崇。
三、启迪人心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启示。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种多样,他们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成功和失败,这使得读者可以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
例如,刘备以仁义对待人民,这种为人民着想的精神可供我们借鉴;而曹操的权谋手段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反思,让我们明白权力的运用应当慎重而正义。
四、研究历史与文学的交融三国演义的历史意义还表现在它对历史与文学的交融方面。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剧情虽然虚构,但作者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究和整理,将历史人物和事件巧妙地融入到故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呈现方式。
这种历史与文学的交融,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也将历史资料更加生动地呈现给读者。
五、影响中国文化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语言,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元素,并且广泛地被引用和传承。
三国演义中的许多名言警句,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已经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文化符号。
三国演义最著名的故事
三国演义最著名的故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
1. 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联手抵御吕布的进攻,关羽单刀赴会,斩杀了吕布麾下的红兵头领侯成,成为传世佳话。
2. 千里走单骑:刘备在危急时刻,独自骑马千里奔赴白马坡,借得了卧龙诸葛亮,为后来的蜀国建立奠定了基础。
3.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上山拜访卧龙诸葛亮,得到他的帮助和指点,为刘备成就大业起到了关键作用。
4. 火烧连营:曹操率军攻打荆州,刘备命令庞统火烧曹军的连营,成功挫败了曹操的进攻。
5. 赤壁之战:刘备和孙权联手,借风助火,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的大军,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战役。
6. 十面埋伏:诸葛亮在定军山设下了十面埋伏的计谋,成功地诱使曹军中计,最终导致曹操大败。
7. 卧龙诸葛亮智激周瑜:周瑜因为自卑而心生妒忌,诸葛亮巧妙地利用周瑜的心理,使其为了面子而出兵,最终导致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这些故事展现了《三国演义》中各个英雄人物的智勇才略,也描绘了那个动荡战乱的时代的风云变幻。
三国演义的主要介绍800字(优秀范文7篇)
三国演义的主要介绍800字(优秀范文7篇)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要介绍,精选5篇优秀范文,字数为800字。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之一,创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英雄人物。
其中,曹操被描述为一个才华出众、智勇双全的统治者。
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下曹操这位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的主要介绍(优秀范文):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之一,创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英雄人物。
其中,曹操被描述为一个才华出众、智勇双全的统治者。
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下曹操这位历史人物。
曹操,字孟德,出生于155年,是东汉末年最杰出的家、军事家和文化人。
他不仅是一个军事天才,而且具有卓越的才能和领导能力。
曹操年轻时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和决策力,他非凡的一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
曹操热爱学问,勤奋好学。
年轻时,他广泛涉猎经史文学,并自号“曹孟德”。
他与一流学者交流讨论,与时下流行的文化人物交往,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曹操在东汉末年的中,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并以卓越的才能和智慧脱颖而出。
曹操的军事天赋也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
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和战术洞察力。
他善于分析敌人的弱点,并在战术上灵活运用,取得了许多重大胜利。
曹操还创新了兵器、改进了军事装备,使自己的更加强大和有竞争力。
他的军事天才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然而,曹操并不仅仅是一个出色的将领。
他也是一个善于治理的家。
曹操创立了诸多政策和制度,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注重农业生产,改革税收体制,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他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和文化政策,提高了社会秩序和文化素质。
曹操对于国家建设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曹操不仅在和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还鼓励文化发展。
他倡导文学创作,赏识文人墨客,以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他自己也是一位文学家,写了很多诗歌和文章,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综上所述,曹操是一个才华出众、智勇双全的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与古代战争史
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与古代战争史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描写,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和古代战争史的角度,分析三国演义的独特之处。
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结义和桃园三结义。
这一情节展现了古代中国人重义气、讲义气的精神,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于忠诚、信任、友谊的追求。
而刘备、关羽、张飞的结义也成为后来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被广泛传颂。
除了结义情节外,三国演义还展现了古代战争史上的许多经典战役。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战役,也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战斗场面之一。
这场战役中,曹操率领的大军在周瑜和刘备的联军的巧妙策略下遭到了惨败。
赤壁之战不仅展现了古代战争中智勇双全的将领,更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的独特之处。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战役,如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等。
这些战役展现了古代战争中的兵法和战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背景下的各方势力之间的斗争。
通过对这些战役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战争史的发展和演变。
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和古代战争史的结合,使得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记录古代历史和战争的重要史书。
通过三国演义,读者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迁。
此外,三国演义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古代社会各个阶层的形象和特点。
从刘备、关羽、张飞等英勇忠诚的武将,到曹操、孙权等智勇双全的政治家,再到诸葛亮、周瑜等智谋过人的谋士,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于古代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入观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不同类型人物的评价和认知。
总之,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古代战争史和故事情节相结合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通过对三国演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古代战争史的精彩之处。
三国演义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内容简介三国演义内容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内容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
作品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在民间传说、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而成,其取向是现实主义的。
小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东汉灵帝时,十常侍专权,朝廷腐败,张角发动黄巾起义。
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参与镇压黄巾军。
灵帝死,大将军何进扶立少帝,诏外兵入京,诛杀宦官。
宦官杀死何进,袁绍等尽灭宦官。
董卓趁机拥兵人京,废少帝,立献帝,把持朝政。
曹操谋刺董卓不成,逃到陈留,发矫诏联合诸侯共讨董卓。
关、张加人联军,关羽温酒斩华雄,三人又合力击败董卓骁将目布,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火焚洛阳,曹操率兵追击,中伏兵败,诸侯各怀异心,联军随之分散,彼此攻伐。
董卓在长安愈益骄横暴虐,司徒王允巧设连环计,先将府中歌女貂蝉许嫁吕布,后又献与董卓,离间二人。
吕布与王允合谋杀死查卓,但被董卓余党李催、郭汜等击败;王光被杀,李、郭执掌大权。
曹操击破青州黄巾军,占据充州,招贤纳士,势力大增。
因徐州刺史陶谦部下杀死曹操之父曹嵩,曹操兴兵攻打徐州。
刘备救援掏谦,陶谦欲以徐州相让,刘备力辞,陶谦死。
刘备方领徐州牧。
吕布谋夺充州,被曹操打败,到徐州投奔刘备,屯驻小沛。
李健、郭汜自相残杀,李健劫持献帝,郭汜劫持百官,于是,长安城中大乱。
扬奉、董承护驾还东都,遭到李、郭追杀,死伤惨重,好不容易回到洛阳,又逢灾荒,处境极为狼狈。
曹操采纳苟或之谋,率军迎奉献帝,移驾许都,自封为大将军,朝廷大权从此归其掌握。
曹操用“驱虎吞狼”之计。
诏命刘备讨袁术,吕布趁机袭夺徐州。
袁术约吕布夹攻刘备,吕布因袁术失信,请刘备还屯小沛。
孙策欲继其父孙坚之业,乃以孙坚所得的传国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回江东,先后打败刘摇、严白虎、王朗等,夺取丹阳、吴郡、会稽等郡,称霸江东。
三国演义经典故事5个
三国演义经典故事5个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和英雄人物的故事。
以下是其中五个经典故事。
第一,桃园三结义。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为兄弟,誓言共同奋斗,不离不弃。
这个故事展现了忠诚和友情的重要性。
第二,赤壁之战。
曹操率领大军攻打孙权,但被周瑜、诸葛亮等人智谋击败。
这个故事描绘了智谋胜过武力的道理。
第三,单骑救主。
关羽在被曹操困住时,孙权派出黄盖单骑前去救援。
黄盖装作投降,救出了关羽。
这个故事表现了勇气和智慧的重要性。
第四,空城计。
诸葛亮在对抗曹操的战争中,利用空城计吓退了敌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谋略和智慧是战争中的关键。
第五,三英战吕布。
关羽、张飞、刘备三人联手,打败了三个并肩作战的敌人,展现了团结和协作的力量。
这些故事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论述《三国演义》的文学成就
论述《三国演义》的文学成就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开创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历史演义”的分支。
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史上,史官文化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全民族形成一种普遍的“历史情结”,而且直接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
在宋元“说话”艺术中,“讲史”就是一个重要的分支。
《三国演义》的巨大成功,适应了广大民众的接受心理,造就了广泛的爱好者,吸引了众多的继起者。
《三国演义》不仅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而且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
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
从而推动了中国历史小说的创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国演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节章回小说的产生元末明初,在过去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长篇章回小说,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部作品,在思想、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中国小说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第一节章回小说的产生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它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起来的。
这种形式由萌芽到成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
讲史说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的故事,如前面已经谈到的《全相平话五种》、《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
讲史不能把一段历史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
在每次讲说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
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等字样,也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经过宋元两代长期的孕育,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章回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水浒传》等。
这些小说都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说话和戏曲艺人补充内容,逐渐丰富,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的。
它们比起讲史有很大的发展,其中人物和故事的核心虽是历史的,但更多内容是后人(包括作家)所创造的。
它们的篇幅比讲史更长,主要是供读者阅览的,而且明确分为若干卷,每卷又分若干节,在每节前面有一个单句的目录,如“刘玄德斩寇立功”。
到了明中叶后,章回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
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这些章回小说的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也更为细腻,它们在内容上和“讲史”已没有一定联系,只是在体裁上保持着“讲史”的痕迹。
这时章回小说已不分节了,而明确地分成多少回,回目也由单句发展成为参差不齐的双句,最后成为工整的对句。
如明嘉靖后出现的各种版本的《三国演义》,它们把嘉靖本《三国演义》的两节合并成一回,两节的节目即作为回目的两句,起初两句是不对偶的,到了毛宗岗修改《三国志演义》的时候,为了“务取精工,以快阅者之目”,就把“参差不对,错乱无章”的回目改为对偶整齐的二句。
三国演义 的文学热点
三国演义的文学热点1、《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元末明初人。
2、《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
它艺术地再现了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形象而深刻地描写了当时各个政治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和冲突。
3、主要人物及其性格: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诸葛亮:智慧的象征,清忠耿直,用人唯贤,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鞠躬尽瘁。
刘备:一代枭雄.宽厚仁爱,求贤若渴。
关羽:忠义、智勇双全。
4、作者倾注了极大的心力,把诸葛亮塑造成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妙计无穷,善于随机应变,化险为夷,不断地夺取胜利。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已大大高于历史人物,他不仅成为《三国演义》的真正主角,而且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光彩照人的智慧人物。
5、《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他的忠——千里走单骑、义——华容道义释曹操、勇——过五关斩六将、谋—水淹七君、傲——败走麦城。
6、《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
7、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描写的人物是:诸葛亮,性格特点:足智多谋、忠心耿耿。
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联中提到的人物是诸葛亮。
9、“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指的是诸葛亮。
10、《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徐庶,被赞誉的是诸葛亮。
11、三国中有“三绝”,“义绝”是关羽;“奸绝”是曹操;“智绝”是诸葛亮。
12、最初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人物是司马徽,后来徐庶又再度向刘备推荐。
13、三国中有很多人物都有绰号,如“水镜先生”是司马徽“伏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庞统;“小霸王”是孙策;“美髯公”是关羽;“常胜将军”是赵云14、《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使用双股锏的刘备,使用青龙偃月刀的关羽和使用丈八蛇矛枪的张飞。
四大名著文学常识
四大名著文学常识一、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①曹操:权奸与英雄相结合的典型。
“白脸曹操”成为奸臣的代名词。
②诸葛亮:忠臣和智慧的化身。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个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③关羽:勇武和义气的化身。
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身陷曹营终不降,镇守荆州时违背了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方针,致使荆州失守,败走麦城而死。
④张飞:一个勇猛、坦率、刚直的武将。
痛打索贿的督邮;三顾茅庐时,耐不住性子要放火;关羽从曹营回来后,他举起枪便刺,误会消除后,他又痛哭参拜;长坂坡单枪匹马拦住曹军百万大军;关羽死后,因粗暴急躁而为叛将所杀。
⑤周瑜:东吴水军都督,英俊儒雅,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
曹操幕僚蒋干到东吴劝降,他巧妙地运用反间计,使老谋深算的曹操反而损失了两员大将。
火烧赤壁,火烧曹营,使曹军八十万水军大败而归。
因过于好胜,心胸狭窄而被诸葛亮三气而死。
⑥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英雄。
初为袁绍部将,后投奔刘备,为蜀汉大将。
在长坂坡战斗中,突出重围,单骑救出刘备的太子刘阿斗;江汉之战,拦江夺斗,使曹操为之震慑。
虢亭一战,退吴兵,救刘备。
因他忠诚勇敢,一身是胆,具有远见,每战必胜,所以“常山赵子龙”成为常胜将军的代名词。
⑦黄忠:归附于刘备时年近六十,在葭萌关,定军山等战役中有勇有谋,屡建战功。
后在讨关战役中,以75岁高龄又斩吴一部将。
后为暗箭所伤,不愈而死。
“老黄忠”是老当益壮的老英雄的代名词。
⑧鲁萧:字子敬,和周瑜同辅孙权。
力排众议,与周瑜一起坚持联刘抗曹的主张,并力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
待人宽厚诚恳,但他的忠厚有时显得近愚。
⑨刘备:知人善用,是一个从平民奋斗到开国帝王的圣君形象。
⑩蒋干:曹操的幕僚,一个愚蠢而又自作聪明的政客。
⑩杨修:曹操手下主薄。
二、施耐庵:《水浒传》是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小说。
①宋江:喜欢救人于危难之中,绰号为及时雨,呼保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国演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节章回小说的产生元末明初,在过去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长篇章回小说,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部作品,在思想、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中国小说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第一节章回小说的产生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它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起来的。
这种形式由萌芽到成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
讲史说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的故事,如前面已经谈到的《全相平话五种》、《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
讲史不能把一段历史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
在每次讲说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
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等字样,也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经过宋元两代长期的孕育,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章回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水浒传》等。
这些小说都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说话和戏曲艺人补充内容,逐渐丰富,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的。
它们比起讲史有很大的发展,其中人物和故事的核心虽是历史的,但更多内容是后人(包括作家)所创造的。
它们的篇幅比讲史更长,主要是供读者阅览的,而且明确分为若干卷,每卷又分若干节,在每节前面有一个单句的目录,如刘玄德斩寇立功。
到了明中叶后,章回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
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这些章回小说的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也更为细腻,它们在内容上和讲史已没有一定联系,只是在体裁上保持着讲史的痕迹。
这时章回小说已不分节了,而明确地分成多少回,回目也由单句发展成为参差不齐的双句,最后成为工整的对句。
如明嘉靖后出现的各种版本的《三国演义》,它们把嘉靖本《三国演义》的两节合并成一回,两节的节目即作为回目的两句,起初两句是不对偶的,到了毛宗岗修改《三国志演义》的时候,为了务取精工,以快阅者之目,就把参差不对,错乱无章的回目改为对偶整齐的二句。
三国演义天下大势
三国演义天下大势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也是最为广泛流传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东汉末年末年黄巾起义为起点,以西晋的统一为终点,描绘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变迁和各个势力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对抗和智慧谋略。
三国时期天下大势的演绎成为小说的主线,引人入胜。
一、东汉末年的天下大势东汉末年,天下陷入动荡。
黄巾起义的爆发引发了一系列的军阀割据和乱世争雄,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形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各个势力为了争夺控制权,展开了殊死搏斗。
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纷纷涌现。
二、三国鼎立的天下大势进入魏、蜀、吴三国时期,天下大势更加明朗。
魏国以曹操为首,以中原为中心,蜀国以刘备为主,以西川为根据地,吴国以孙权为主,以江东为基地,互相争斗,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
在这个时期,各国相互攻伐,军事对抗频繁,同时也涌现了许多军事、政治、外交上的智慧和英雄人物。
三、三国合纵连横的天下大势在三国鼎立的背景下,各国之间并非战争不休,而是存在合纵连横的现象。
各国相互结盟、勾结,以应对来自其他国家的威胁。
例如,刘备与孙权通过举办赤壁之战共同抵御了曹操的进攻,曹操则在背后与南蛮、西蜀结盟,争夺天下。
四、智慧谋略在天下大势中的作用三国时期,智慧谋略被广泛运用,成为决定天下大势的重要因素。
刘备依靠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巩固了蜀国的势力,曹操凭借贾诩、司马懿等谋士的帮助扩展了魏国的版图,孙权则凭借自己的智谋稳定了吴国的领地。
智慧谋略不仅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政治、外交等方面为各国争夺天下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统一天下的大势呼声虽然三国时期天下分裂,但是统一天下的呼声始终存在。
无论是刘备的"先定汉中,后定天下"的口号,还是曹操的"拥戴天子,一统中原"的宏伟计划,亦或是孙权的"以江东为基业,图与天下共享"的雄心壮志,都体现了当时人们的一统天下的期望和追求。
三国演义梗概400字
三国演义梗概400字
《三国演义》是中国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一部历史小说,全
书以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各路英雄豪杰的生平
事迹和斗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故事开始于东汉末年,皇帝汉灵帝崩后,后宫无道权臣何进牵制
朝政,使得国家不断衰弱。
这时,身居幽州军阀之位的袁绍、曹操、
孙坚、刘备等人开始崭露头角,他们以不同方式逐渐崛起,互相联盟
与抗衡。
随着曹操的崛起,他发动了华夏之战,霸占了北方,成为北
方的霸主。
而关中的刘备则与张飞、关羽并肩作战,共同抵抗曹操,
他们一度攻占了荆州,却因为吕布的背叛而失去了荆州的掌控权。
此后,曹操和孙权的战争愈演愈烈,孙权联合荆州的势力组成了
东吴,孙权设立都城于建业,成为了地位稳固的南方霸主。
曹操在中
原平定北方后,统一北方,获得了更多资源,不断加强自己的实力。
与此刘备也经历了苦难的奋斗,先是被曹操击败逃往荆州,后又转战
过程中,遇上了关羽的死亡,为绝境中的刘备留下了几分痛惜和无奈。
到了西晋时期,南北分裂的版图基本形成,各地起起伏伏的战乱
已经出于常态,曹魏、东吴两族把江汉作为争夺的重要区域,终于在
赤壁之战后分出了胜负,曹魏败退而归。
此后,各军势力相互缠绕,
使用各种计谋互相欺骗和攻打,却一时难以取得任何重大战果。
最终,三国战争在西晋建立之前宣告结束,在战争中有些英雄身
世风波,另一些则享受着黄金岁月的幸福和安宁。
这些记载成为了
《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和历史基础,通过作者精湛的文笔和刻画,
将无数人民英雄的名字永载史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经典。
三国演义的背景
三国演义的背景
《三国演义》的背景是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就所叙的事件而言,《三国志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可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
1它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中是罕见的。
全书共写四十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写得各有个性,绝少雷同:或鸟瞰全局,或特写片断;或以募敌众,或以强制弱;或设伏劫营,或围城打援;或江上水战,或陆上车攻;或强攻,或智取;以致火攻、水淹、马战,乃至徒手搏斗,表现各异,充分显示了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三国志演义》描写战争,又突出智斗,特别是在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重大战役时,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交织在一起,重视写统帅部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战略决策以及战术的运用。
3作者笔下的战争,多数并不表现得惨烈可怕,而如一曲英雄的史诗,在激扬高昂的格调中,往往洋溢着诗情画意。
有时在激烈的战争中,又穿插着一些比较轻松的场面。
如在赤壁之战的进程中,作者不吝笔墨,大写诸葛亮与鲁肃乘雾联舟、群英会蒋干中计、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等等,把战争写得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感。
总之,这部小说中的战争描写,不仅仅歌颂了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赞美了智,传递了美。
(前三点采自袁行霈版本)4 《三国志演义》善于把握各次战争的联系与区别,写出战争的个别性。
袁曹官渡之战和吴蜀彝陵之战,都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同时也都写了火攻,但是小说根据两次战争的不同条件,运用不同的战术,把两次战争写得毫不重复,各尽其妙。
赤壁之战和猇亭之战也有相似之处,但正如毛评本第八十四回评语所说的:“曹操赤壁之兵,骄兵也;先主猇亭之兵,愤兵也。
骄亦败,愤亦必败。
”一个因骄傲而麻痹大意,一个因愤怒而失去理智,殊途同归。
(4、5两点采自郭英德《四大名著讲演录》)5 《三国志演义》不是从概念和模式出发,而是从史实、生活出发,极力写出战争的复杂性。
战争并不是一个好汉祭起无敌法宝就能胜券在握,而是智与勇、胆与识、生与死的较量,因此它常常充满着惊险性、偶然性和复杂性。
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也有街亭之失,所向无敌的关羽却被偏将马忠活捉。
在描写战役、战斗之时,小说不回避胜利一方的某些失误,所以胜利一方常常是大处得胜小处失败,而失败的一方却是局部取胜,全局惨败。
6 结合人物个性写战争。
不是单纯地描写战场拼搏,不是单纯追求战争场面的紧张热闹紧扣战争胜负原因一步一步地展开描写和叙述。
赤壁之战表现尤为精彩。
《三国志》记在赤壁之战非常简略,《三国志演义》却以长达八回的篇幅,把故事渲染得波澜壮阔、淋漓尽致。
在决策阶段写孙刘联盟的形成以及孙吴内部和战之争,处处强调了孔明的作用。
在双方备战阶段中,作者仅仅抓住曹军不习水战的问题,写周瑜和曹操之间来回隔江斗志,曹操两次派遣蒋干过江以及遣蔡中、蔡和诈降,都被周瑜识破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但是周瑜这些计策每次都不出孔明的意料。
周瑜嫉妒孔明,想用断粮道、造箭杀孔明,计策也被孔明识破。
这样作者便很自然地写出孔明的才能、气度处处高过周瑜。
在写交战双方敌我矛盾上,作者较多的是依据史实加以铺张,在写周孔的内部矛盾上几乎全凭虚构。
(采自游国恩版本)7战争叙事中历史情绪的渲染及整体性的审美效应。
(采自郑铁生《三国演义叙事艺术》)《三国演义》的独特贡献,对史传文学战争叙事艺术的弘扬不再株守于某一历史事件,而是侧重于历史情绪的整体性的渲染。
虽没有突破传统情节小说叙事的约束,把情节线索、时间顺序以及人物性格作为小说的叙事结构方式,但已借助情节与情节之间组合的张力,把主体情感意识与历史内容想契合。
这一特征的明显标志是战争叙事不完全依照历史过程的因果关系来表现,而是依照小说家的主体情感意识作为中心控制,在不改变历史基本轮廓和基本流向的前提下,控制和协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使不同层次的战争叙事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交叉又严格有序地展示和演进,构成了一部伟大的历史悲剧。
其主要的表现:①小说家在主体情感控制下,调配战争的历史地位与叙事的层次地位的倒错,表达一种对历史悲剧凝重的沉思和冷峻的激情。
小说家描写每一次战争或战役的全过程,其规模的大小、色彩的浓淡常常和主观情感相联系,形成战争在历史上的规模与小说中叙事的地位不尽一致。
诸如当阳之战一类战争描写在三国史的研究上不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小说家投入的笔墨却有声有色,占有相当的规模。
至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叙事更是如此。
这种倒错现象正是历史小说战争叙事的审美特点。
罗贯中在历史基本轮廓和基本走向的大趋势下,淡化了历史演进的实际过程,偏偏去着重写他的情感所偏重的刘备、关羽、张飞及诸葛亮的悲剧。
罗贯中用历史小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使人感悟“意蕴的空间”:把刘备集团作为仁义之师来寄托自己的道德理想,而把曹操集团作为恶德的渊薮,于是两种道德伦理观念、两种人格力量的冲突与对抗,形成了悲剧的冲突,激起后人对人物命运的关注、思考、沉思。
②战争叙事结构各个层次所反映的社会心理倾向都朝向一个情绪焦点聚合,表达的社会舆论、民众情绪和民心向背,构成了历史悲剧的组成部分。
战争掀起的社会舆论、民众情绪,是时代敏感的神经,是历史巨变潜在的社会背景。
譬如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朝野上下的愤怒,九州各地的声讨。
小说家从四面八方来写:社会现状、公卿百官普遍的心理、灵符巫术等民俗民众的憎恶感情,上天报应,最后集中到一点:讨伐董卓、反对暴政。
反暴政的历史情绪便成为这部伟大历史悲剧精神的组成部分,体现出小说家主体意识。
③《三国演义》战争叙事结构中点缀的汉末譏纬谣谚,真实地再现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进步的社会理想,是社会思潮的历史缩影,例如“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④战争犹如火山爆发,掀翻了历史坚硬的层面: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三国演义》在战争叙事中很巧妙地勾勒出几个儒学知识分子,烘托出作为一种特定社会政治力量的儒生的境况和人格的异化,如22回写郑玄的儒学大师的风采和气度。
(二)《三国演义》塑造特征化性格的人物所采用的手法(袁行霈版本)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演义》不仅善于叙事,而且也长于写人。
它塑造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突出甚至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如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仁爱宽厚的刘备、谋略超人的诸葛亮、浑身是胆的赵云、心地狭窄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老奸巨滑的司马懿……这些艺术典型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一定的“类”的意义。
他们的性格特征,一般都显得比较单一和稳定,有点像戏曲中程式化、脸谱化的表现,容易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也有点近乎雕塑,在单一、稳定,乃至夸张之中呈现出一种单纯、和谐、崇高的美。
它适应并规范了古代读者的艺术欣赏趣味,所以使曹操、张飞、关羽、诸葛亮、赵云、周瑜、司马懿等众多的人物形象一直具有迷人的艺术魁力。
《三国演义》一书也就成了我国古代塑造特征化艺术典型的范本。
小说在塑造这种特征化性格的人物时所采用的手法,主要有:一、出场定型。
如写刘备“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的非常言行,曹操少时诈“中风”以诬叔父,诸葛亮隐居隆中时的非凡抱负,都可以说是一种性格的“亮相”。
二、反复皴染。
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
如写曹操之凶残,连续写了他梦中杀人,杀吕伯奢一家,杀粮官以欺全军;写他的奸诈,就写他不杀陈琳而爱其才,不追关羽以全其志,得部下通敌文书却焚而不究,马犯麦田而割发代首;写他的雄豪,则写他棒责蹇硕之叔,献刀刺卓,矫诏讨卓,支持关羽斩华雄,青梅煮酒论英雄。
这样就把一个专横残暴、阴险狡诈,又豪爽多智、目光远大的“古今奸雄中第一奇人”写得血肉饱满。
三、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笔墨一般从史书或传说中借鉴而来,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和理想化的色彩,虽然不一定能经得起生活真实的检验,但与整体的艺术效果却十分吻合。
例如关羽斩华雄一节,文字不多,只“听得寨外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并没有作细致的描写,最后当关羽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下时,只点了一笔,战前酾下的热酒:“其酒尚温”。
这四个字,就不无夸张地突现了关羽的神勇。
张飞在长坂桥上连吼三声,竟使“曹操身边夏侯霸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百万曹兵“人如潮退,马似山崩”,其勇猛、其气势,跃然纸上。
死诸葛走生仲达。
四、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寄托着作者主要理想的刘备之仁,就是在与曹操之奸的对比中进行刻画的。
曹操与袁绍同为奸雄,一个雄才大略、识见高超,另一个则外宽内忌、多谋少决,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诸葛亮出山一节,通过徐庶、司马徽的赞美、推荐,三顾茅庐而两次不遇,一些亲友的歌吟谈吐,以及山林景色的幽雅清美,层层烘托了诸葛亮的高洁品格和绝世才能。
刘、关、张第三次去请时,孔明“昼寝未醒”。
此时,“玄德叉手立于阶下,将及一时”,“张飞大怒”,准备去“放一把火”烧他起来,而“云长急慌扯住”,在强烈的对比中,把刘备的宽厚、张飞的莽撞、关羽的沉着,表现得维妙维肖。
这类对比手法,对于区别同一类性格特征的人物“同而不同”十分重要。
比如同为勇猛的战将,神勇的关羽、骁勇的张飞、智勇的赵云、英勇的马超,各有特点,并不成为一种类型化的人物。
五人物语言也是写人物的重要手段,如张飞“此等害民贼,不打死等甚”六人物性格的正反两面性(游国恩版本)反复渲染并不使人物性格简单化,张飞虽然粗豪,却有从善如流的一面,他初见孔明做军师不服气,等到旗开得胜就立刻下马拜服。
出到丰阳县见庞统怠职,他勃然大怒,等看了庞统断案立刻就称赞他的“天才”。
作者把这两方面密切结合起来,就使张飞那“快人”的性格写得分外令人可爱。
又如写关羽义勇的性格,不忽视他刚愎自用的缺点,“量大失荆州”的错误。
但也应该看到,小说所塑造的这些具有特征化性格的人物,往往没有内在的冲突,缺少性格的变化和发展;有时将主要特征夸大过分,造成了失真之感,鲁迅所指出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就是最明显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