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集团的特点
北洋军阀

第二阶段,从1912年袁世凯窃国到1916年他复辟 帝制遭到全国人民反对而自毖,以袁为首的北洋军 事政治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北洋 军阀达到了权力的最高峰时期。这是北洋军阀的全 盛时期。
第三阶段,从1916年6月袁世凯忧愤而死到1926 年国民革命军北伐之前,北洋军阀集团由统一走向 分裂,军阀之间尤其是直、皖、奉三系,为争夺中 央政权和地盘,展开长期激烈的割据、混战和派系 斗争。这是北洋军阀的衰落时期。
第四阶段,从1926年7月北伐出师到1928 年12月张学良“改旗易帜”、归附国民党新 军阀,即是北洋军阀的覆灭时期。
三、军阀派系形成与理念
1、以“缘”而结,以“缘”维系 军阀是由血缘、地缘、业缘、人缘 (私缘)组成的政治军事集团,通过家 庭姻亲、门生故吏、同乡同学、结义拜 盟、施恩笼络、利益结合、思想联系等 方式结合在一起。
• 四、吴佩孚(1874年 -1939年),字子玉, 1906年任北洋陆军曹 锟部管带,颇得器重。 后升任旅长。参加讨 伐张勋复辟。1919年 12月冯国璋病死,曹 锟、吴佩孚继承了直 系军阀首领的地位。 1939年12月4日,日本 牙医受命于土肥原谋 杀吴佩孚,吴在牙医 刀下当场身亡。
五、蓸锟(1862年 -1938年),字仲珊, 是中华民国初年直系 军阀的首领,曾靠贿 选而被选举为第三任 中华民国大总统。芦 沟桥事变后拒绝日本 所请出面组织新政府, 因其保持了民族气节, 被国民政府在1939年 12月追赠为陆军一级 上将军衔。
• 六、黎元洪(1864年 -1928年)。甲午战 争后,投靠张之洞。 武昌起义后被迫出任 鄂军都督。南京临时 政府成立后,当选副 总统。袁世凯篡政后, 仍任原职,伙同袁镇 压革命。1916年袁死, 黎继任大总统,恢复 约法,召集国会。 1917年段祺瑞利用张 勋驱黎。1922年受直 系军阀支持复任总统。 次年又为直系所逐。
中国近代史问答题

问答题(一)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从五四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看:它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世界已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处在这样的时代,五四运动已经不是属于旧式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革命,将得到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同情与支持,因而必将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2 、从五四运动的领导阶级看:五四运动之前,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国工人阶级只是作为追随者参加革命。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成为运动的领导阶级,并对运动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资产阶级虽然也参加了运动,但表现出极大的妥协性,退居从属地位。
这说明五四运动已不再是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了。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工人阶级了。
3、从五四运动的领导力量、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看:五四运动发生时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已经有了一批拥护十月革命并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运动的领导力量,如李大钊、陈独秀等。
他们指导五四运动的思想武器,已经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指引的方向,不但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而且也必然把这一革命引向新的社会主义前途。
具体来看,在斗争中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斗争目标直指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而且在斗争中坚持到底,未表现过妥协和退让,因而是彻底的革命。
可见,五四运动在其指导力量、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上都已经超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围了,它已成为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在五四运动中已经体现出来,所以,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高一历史北洋军阀知识点

高一历史北洋军阀知识点北洋军阀,是指中国历史上民国初期(1912-1928年)统治中国北方的军事集团。
他们运用军队掌握政权,形成一种军阀政治现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高一历史学习中,了解北洋军阀的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一、北洋军阀的形成和背景北洋军阀崛起的背景是晚清政府的腐败和中国社会的动荡。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成为北洋政府的核心人物,他依靠北洋军队的强大力量逐渐掌握实权。
北洋军阀因此得以建立并扩大势力范围。
二、北洋军阀的主要成员1. 袁世凯:袁世凯是北洋军阀中最重要的人物,他曾担任北洋政府大总统和北洋政府陆军大元帅。
袁世凯在位期间试图实现君主立宪制,但因他的专制倾向和霸权主义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和反对。
2. 张作霖:张作霖是北洋军阀中的军事领袖,他建立了东北军阀,并在辽宁一带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张作霖在军事上实行一元化指挥,对外力图收复中国的领土,并在国内倡导统一中国的思想。
3. 冯玉祥:冯玉祥是北洋军阀中独立性较强的人物,他对袁世凯抱有怀疑和批评态度,多次反抗袁政权,曾领导西北军阀。
冯玉祥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和平等,对外力图恢复国家权益。
4. 曹锟:曹锟是北洋军阀中的后起之秀,他利用北洋军队的力量终结了患难时期的中华民国,建立了新北洋政府。
然而,曹锟的政权不久便因为腐败和独裁而遭到推翻。
三、北洋军阀的政治特点北洋军阀政治的特点可以总结为权力集中、军阀割据、腐败和压迫。
北洋军阀依靠军队掌握政权,通过军事手段维持统治,对军队实行一元化指挥。
他们往往注重个人利益和权力争夺,造成政局不稳定,国家分裂。
四、北洋军阀时期的经济政策北洋军阀时期的经济政策主要以维护本地利益为目标,缺乏整体性和长远规划。
他们往往通过重税和乱收费来获取财富,忽视了对经济发展的投资和改革。
这种经济政策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剧和国内经济的停滞。
五、评价北洋军阀北洋军阀的出现是中国社会动荡时期的产物,他们的统治虽然带来了一定的稳定,但也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国家的统一。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经济新气象 (2)表现 ②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和新 兴民族工业——化学工业获得一定程度发展。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经济新气象 (3)特点 ①时间短暂,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②轻工业为主,重工业较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 系。
复辟帝制
护国战争
结果 失败 袁被迫取消帝制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袁世凯出卖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潮流。 (2)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 (3)革命派和立宪派组织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知识链接】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是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于1913年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的
武装革命。“宋教仁案”的发生,对于国民党人来说犹如晴天霹 雳,孙中山也抛弃对袁世凯的幻想,力主武力讨袁。然而,即便 在国民党内部,妥协的声浪也占据主流。袁世凯此时也在加速内 部部署,他相继与英、法等五国银行签订借款合同,以扩充军备; 又免去了反对贷款的李烈钧等人的职务。在袁世凯步步紧逼下,7 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召集旧部成立讨袁总司令部,宣布江 西独立,并通电讨袁。随后,江苏、安徽等地纷纷宣布独立。但 这次革命前后只持续了不到两个月,除在江西、南京等地进行了 短时间的抵抗外,其他地方大多是因国民党内部自行瓦解而崩溃
据海关统计,1914年至1918年,我国进口货物价值1915年比1913年 减少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入超由每年2亿 多海关两减至约3000万两,1919年更减至1600多万两。
——摘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是什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混乱与变革的特殊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点鲜明而复杂,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呈现出军阀割据、派系纷争的局面。
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占据着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的势力范围。
他们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经常爆发战争,使得国家陷入长期的动荡不安。
这种割据状态严重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也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例如,直系军阀、皖系军阀和奉系军阀之间的争斗此起彼伏,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在政权形式上,北洋政府名义上是共和政体,但实际上是军阀专制。
总统和内阁频繁更迭,政治权力成为军阀们争夺的工具。
政府的决策往往不是基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是为了满足军阀个人的野心和欲望。
这种政治的混乱和无序,导致了政府的治理能力低下,无法有效地解决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
经济方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和畸形的特点。
一方面,一些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在工业和商业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例如,上海、天津等地的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有了一定的进步,出现了一些新兴的产业和企业。
但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处于封建经济的束缚之下,农民生活贫困,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而且,军阀们为了筹集军费,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在外交上,北洋政府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各种特权,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和政治事务。
北洋政府在外交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无法有效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例如,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合理诉求被无视,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
这一时期,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低下,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社会层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治安状况恶劣。
军阀混战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流离失所,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
同时,社会道德沦丧,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军阀和官员们贪污受贿,鱼肉百姓,社会风气败坏。
浅谈对北洋军阀集团的认识

浅谈对北洋军阀集团的认识摘要:北洋军阀之始——新建陆军的建立是中国新式军队的开端,由此至新军阀出现前,这支军队在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应当给予怎样的估计,是需要进一步了解。
以及政治军事集团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
通过本文浅要的概括了对北洋军阀发展阶段的认识。
关键词:北洋军阀军事史政治派系民国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
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
它的发展阶段分为:第一阶段:从1895年袁世凯的小站练兵起到1916年袁世凯死。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北洋军阀的兴起和扩大。
在这一阶段中,袁世凯通过一系列攫取权力的活动,不仅使自己成为北洋军阀集团的首脑,而且还“培植”了一大批军阀、豢养了一大批政客,成为日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袁世凯正因为手中有了这样一个军事集团才轻易地窃取到辛亥革命的成果。
第二阶段:从1916年袁世凯死起到1926年北伐前夕。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北洋军阀派系斗争与混战的剧烈化。
从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起,至1916年洪宪帝制失败、袁世凯自毙止。
这是袁世凯从获取中华民国政权到帝制自为、终而自毙的历史。
它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利用手中掌握的武装作为支柱,获取更大私利,摧残民主,复辟封建专制制度的阶段。
这一阶段,袁世凯一直领导和维系着北洋军阀集团而居于总首脑地位。
他掌握着一个比较松散的全国性统一政权。
第三阶段:从1926年7月北伐出师起到1928年张作霖退往关外。
这是北洋军阀的衰亡阶段。
从1916年袁世凯自毙后到1926年7月北伐开始前,这一阶段的北洋军阀集团由于总首脑袁世凯的死而在内部明显地分立为直、皖、奉三个主要派系。
北洋军伐

北洋军阀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
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
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
查看精彩图册北洋军阀直系军阀皖系军阀奉系军阀晋系军阀西北军阀目录概况势力简介统治从兴衰角度看从不同派系掌握政权看冠名方法形成原因从国内看从国际形势看集团特点社会基础割据称雄各树派系纵横捭阖卖国媚外搜刮民脂方式与湘淮军集团的不同点新军的特点皖系与日本奉系与日本直系与英美北洋军阀十大人物袁世凯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吴佩孚孙传芳曹锟黎元洪张作霖张勋展开概况势力简介统治从兴衰角度看从不同派系掌握政权看冠名方法形成原因从国内看从国际形势看集团特点社会基础思想指导割据称雄各树派系纵横捭阖卖国媚外搜刮民脂方式与湘淮军集团的不同点新军的特点皖系与日本奉系与日本北洋军阀十大人物袁世凯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吴佩孚孙传芳曹锟黎元洪张作霖张勋展开编辑本段概况北洋军阀曾是历史书中的白脸奸臣,但随着如今民智渐开,重新引发民间的热议。
在军阀二字的掩盖下,隐藏着一颗颗“爱国”、“自强”、“尊师”、“重教”的心。
1912年4月,袁世凯取得政权后,由于同盟会的内部分化,于是袁世凯便趁机拉拢部分革命党人与之“合作”,实现了中国短暂的“稳定”与统一。
1913年的“宋案”和“善后大借款”后,李烈钧奉孙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二次革命”爆发。
江苏、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先后独立。
由于国民党人仓促应战,缺乏统一领导,“二次革命”被北洋军打败。
袁世凯取胜“二次革命”后,便开始了发展实业的计划,同时也加紧复辟帝制的步伐。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兴师讨袁,发动护国战争。
教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标要求】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面貌:政治上,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去世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演变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众日常生活中出现种种新气象;文化上,面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发动了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学性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对北洋军阀、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但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复杂的政局,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和深远意义,仍无法全面地理解。
教师应坚持唯物史观,引导学生掌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与互动关系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及影响,提高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素养。
【教学目标】1.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时空定位,通过梳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相关史实、史料分析,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
2.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新文化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提高历史解释素养。
3.通过了解近代知识分子为实现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探讨,增强承担民族复兴任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结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特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教学主题从“新”“旧”冲突中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二)教学过程导入材料1陈天华:推翻清专制以后,“中国人的能力不但可以恢复,而且可以在最短时日内恢复;一旦恢复,即可享有西方民族现在享有的完全的权利。
”“中国醒悟之后,发奋自雄,五年小成,七年大成。
”——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学生活动】根据材料1,概括辛亥革命志士的理想目标,回顾辛亥革命前国人为此所做的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洋军阀集团的特点来新夏本文认为北洋军阀集团具有如下六个特点:一、它以封建地主阶级为其主要的社会基础,但某些部分在一定时期带有不同程度的资产阶级性质。
二、它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为指导。
三、割据称雄,拥兵争霸。
四、各树派系,荣损与俱。
五、纵横捭阖,制造政潮。
六、卖国媚外,残民以逞。
文章在深入分析这些特点的同时,对学术界的一些观点提出了商榷。
中图分类号:K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59 (2000)02—0055—08 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近代军阀是以一定军事力量为支柱,以一定地域为依托,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以封建关系为纽带,以帝国主义为奥援,参与各项政治、军事及社会活动,罔顾公义,而以只图私利为行使权力之目的的个人和集团。
从上述的军阀共性出发,本文对北洋军阀集团的特点作出如下分析:第一,它以封建地主阶级为其主要的社会基础,但某些部分在一定时期带有不同程度的资产阶级性质。
过去有一种意见认为北洋军阀的阶级基础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注:荣孟源:《要重视西南军阀史的研究》,见《西南军阀史研究丛刊》第二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
)。
关于大地主阶级方面有具体史料可证,但所谓“买办”似指北洋军阀集团代表了帝国主义的权益,我认为这是强调了它的政治内涵,而作为社会的阶级基础应该根据经济地位来判断。
因此,可以认为北洋军阀集团是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是政治买办;而买办阶级似乎不能作为北洋军阀集团的社会基础。
另一种意见是以地主资产阶级为基础。
北洋军阀含有资产阶级性质这一点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却应注意时期与阶段问题。
它之带有资产阶级性质大体说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开始,所以不能把二者并列。
北洋军阀集团的专制统治和连年混战,对于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有所伤害和触动的。
商人在混战中由于运输物资被扣,厘捐关卡勒索,市面不稳,币制混乱等等而感到不便,甚至蒙受损失。
即使如既是实业资本家,又是政府官员和资产阶级政治代表的张謇也都怨叹其处境是“若乘漏舟在大风浪中,心胆悸栗。
”(注:1914年12月家书,见《张季子九录·专录》卷9。
)所以北洋军阀集团代表资产阶级的比重是值得研究的。
还有一种意见是通过对45个军阀官僚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考察,认为“军阀官僚中的一部分人基本上已与封建生产关系相脱离或转化,这是与他以前的统治阶级很大的不同点。
”而且这些军阀官僚私人资本的性质,亦应“属于民族资本”(注:魏明:《论北洋军阀官僚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见《近代史研究》,1985年2月。
)。
这一意见似乎过于强调了资产阶级性质方面而忽略了北洋军阀集团的封建性,对于“军阀官僚私人资本”的来源也没给予应有的注意。
近年来,更有人认为清朝被推翻后,旧地主已不是军阀割据的拥护者和支持者,真正的社会基础乃是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因为“这是旧中国社会病态的反映”(注:唐学锋:《试论军阀割据的社会基础》,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
这是比较新颖的见解;但是,一则辛亥革命以后农村没有什么大的变动,旧地主在易朝换代之际究竟受到多少冲击值得考虑;二则有不少遗老遗少,沐猴而冠,与袁世凯积极合作;三则即使旧地主被新兴军阀官僚所取代,那对地主阶级是一种强化,而不是削弱;四则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只是军阀利用和驱使作为炮灰的无辜牺牲者,难以成为社会基础。
我们认为:北洋军阀集团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要的社会基础。
它的某些部分在一定时期带有资产阶级性质,这种变化发生的时间大致在1914年以后。
北洋军阀的大小军阀普遍地霸占土地、广置田产房舍,进行封建性的榨取和剥削。
它的总首脑袁世凯在河南彰德、汲县、辉县等地占有土地400顷左右,其家族占有彰德全县田产的三分之一。
奉系军阀张作霖依恃权势攫夺了大量土质肥沃、交通便利的良田美产,他的部属则“按特别低廉的价格把有前途的地点买进,再慢慢吞并四邻。
”(注: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4、15、19页。
)直系军阀李纯因历年在江苏、江西等地搜刮民脂民膏而拥有巨额财富,他除储存了黄金、珠宝和股票外,还把大量财富投放到土地和房产上,其中仅天津地区的地产就近百顷,值银近30万银元;在津出租的房屋有6000余间,值银127万余银元。
另有家存现金达300余万银元。
(注:窦守镛等:《李纯一生的聚敛》,见《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62页。
)北洋军阀集团的大小军阀早期由于大多出自农村,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进行封建性剥削的手段比较熟悉。
对于近代工业,一方面由于近代工业的发展尚不显著引人;另一方面这些军阀对近代工业缺乏充分的了解,还不大熟悉资本主义的剥削手段,所以多数军阀基本上仍是霸占土地的大小地主,因而北洋军阀集团仍以封建地主阶级为其主要社会基础。
但是,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近代工业也有所发展,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工业利润成倍地增长,大大地超过了地租剥削所得,从而吸引了他们的贪欲,于是纷纷向工业投资。
这种投资活动特别显著地表现在天津地区,从1914年至1925年天津新建工厂26家,其中北洋军阀投资的有11家,占新建工厂的42.3%。
这11家工厂的资本总额是1520万元,占26家资本总额2926万元的53.7%。
如1918年开业的裕元纱厂实际上就是安福系军阀官僚所办,该厂董事会的主要成员有:国务总理段祺瑞、安徽督军倪嗣冲、陆军次长徐树铮、外交总长曹汝霖、交通总长朱启钤、众院议长王揖唐、督理奉天军务段芝贵和安福议员王郅隆等。
全部股本200万元,仅倪嗣冲一人就占有110万元(注:《天津早期民族近代工业发展简况及黄金时期资本来源的特点》,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未刊稿。
)。
在直隶夹山、遵化、兴隆一带有倪嗣冲、冯国璋的三处金矿。
山东的中兴煤矿则是徐世昌、朱启钤等人用私人名义创办的。
号称“北四行”的盐业、金城、大陆、中南四家银行的资本主要来源于北洋军阀的投资——他们有倪嗣冲、徐树铮、徐世昌、王占元、吴佩孚、孙传芳和冯国璋等人。
北洋军阀的要人在各企业中的投资数都很惊人。
据一种不完全的统计:徐树铮800万元、徐世昌1000万元、靳云鹏2000万元、倪嗣冲2500万元、梁士诒3000万元、王占元3000万元、曹锟5000万元(注:《近代史资料》,1926年第4期。
)。
因此,北洋军阀集团的性质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军阀们通过土地榨取地租,通过投资获得利润,又以所得进行高利贷剥削和购置土地。
这三者的资金相互转化、增值,使这批人物既成为地主阶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一定时期进入了资产阶级的行列,带有某些资产阶级色彩。
这就是北洋军阀集团最根本的特点,也是它与旧的封建性军阀的主要分界点。
第二,它以“中学为本,西学为用”思想为指导。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晚清时希望用以挽救其政权濒临灭亡的“救世良方”。
小站练兵就是“中体西用”指导思想在军事方面的应用和体现。
袁世凯提出“训以固其心,练以精其技”作为其建军的基本方针,即以封建伦常关系来团结军心,以西方军械操典来娴熟军事技能。
他更明确提出“兵不训不知忠义”,“兵不练不知战阵”等主张,把训与练作为两大建军思想和练兵内容,实质上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而为当时朝野上下所重视与接受,从而使他的练兵得到较充裕的供应和装备,使北洋军阀集团在创建阶段能够顺利地发展和壮大。
民国以后,北洋军阀集团掌握了政权。
它面临的是一个新旧并存,中西杂陈的过渡性社会。
它把“中体西用”思想推演到政治范畴。
所强调的“中体”,虽然不能公然宣扬“君权”,但其核心内容仍然是封建主义的伦常关系;而所谓“西用”,已不仅采用西方的军事操典、器械、营规,还增加了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如宪法、议会、选举等等。
所以,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民国政府只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撞击下,体现“中体西用”的军阀政权而已。
所谓国会选举、府院之争及历次阁潮等等,无一不是北洋军阀集团利用西方民主形式来达到其封建性目标的所作所为。
各种民主机构甚至宪法都被北洋军阀集团用来作为封建性统治的装饰品和工具,一旦不合于“中体”,那“西用”就会成为牺牲品,如解散国会、缴销议员证书、暗杀政党领袖,终而要埋葬民国,实行帝制。
北洋军阀集团的“西用”内容比较明显,而“中体”内容究何所指?我们认为:它基本上是儒家的封建伦常关系。
有人认为:北洋军阀集团不是儒学之士。
这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受过教育的军阀不过占全部军阀的30%,而其余的大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注:《辛亥首义回忆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册1,第68页。
)。
这些人当然不可能真正准确地理解儒家文化,但不能认为他们没有受到从封建制度下因袭而来的传统儒家文化所给予的影响(如思想观念、礼俗、习惯、传说等等),而且他们确在实际生活中利用了儒家文化。
陈志让讲了很好的意见说:“北京政府自1912年建立到1928年倒台,控制它的军阀始终固守着儒家思想,同时更试图借着儒家政治原则来统治这个儒家体制已经解体的国家。
”(注:陈志让:《中国军阀派系诠释》,见《中国现代史论集》五,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第12页。
)所以,北洋军阀集团的“中体”可以作如下的概括,即: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封建伦常为纽带,维护一种异常明显的层次性宝塔式的统治系统和等级隶属关系,以延续甚至恢复封建体制和封建行为规范。
吴佩孚是北洋军阀集团中的“中体西用”思想的典型。
他一方面以“儒将”自命,崇尚关岳,标榜维护华夏尊严,排斥外来事物,以此所谓“中体”,适应封建守旧的口味;另一方面又改革军事,聘请洋顾问,接受西方文化,以此所谓“西用”,博取西方资产阶级的赞誉。
吴佩孚按照半封建半殖民地“中体西用”的思想要求,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学贯中西”而为中外人士都能接受的人物。
他机智地利用民主舆论,高唱救国爱民以粉饰自己,而实际上却制造二七惨案,怂恿曹锟贿选,组织直奉联盟等等以维护封建主义之体。
1929年,吴佩孚全盘失败退出政治舞台后,似乎经过自省反思,发表了《循分新书》,明确地阐述其“中体”思想。
他说要“奉行礼教以达圣人境界”;并认为“共和是现今社会道德的衰微”,要“振衰起敝,唯一之道是要振兴文化”(注:《吴佩孚先生集》,台北文海出版社印本,第3页。
)。
这就是北洋军阀集团主流思想的代表。
遗憾的是事与愿违。
他们由于无知、少知和悖于时代要求,宣扬和利用儒家文化中过时的糟粕,即那些难以为时代所接受,甚至令人发噱的丑陋内容。
他们的所谓“振兴儒家文化”实际上是践踏儒家文化和对儒家文化进行了一次大破坏。
儒家文化中应该扬弃的陈腐部分和弱点被他们“提倡”得暴露无遗。
以至“五四”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这类近乎绝对化的口号与此不无关系。
具有“中体西用”指导思想又是北洋军阀与前此军阀的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