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word学案
2022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风带和气压带》导学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2课时【学习目标】1. 掌握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规律和移动规律2.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掌握典型的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及特征3.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学习过程】活动一:熟悉全球大气环流和三圈环流1. 大气环流:指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情境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均一,在太阳辐射作用下:〔1〕赤道近地面形成气压,极地近地面形成气压。
〔2〕在此条件下,地球的大气环流呈现的是环流形式。
〔如上图〕 【思考讨论】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 2三圈环流的形成自己绘图,完成三圈环流活动二:熟悉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全球形成了相间分布的个气压带和个风带。
【小试牛刀】试在以下图画出“三圈环流和每个风带的风向〞,并填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原因:在赤道附近,形成气压带。
①因素:0 °30 °N60 °N90 °N30 °S 60 °S 90 °S在地区,形成气压带。
②因素:副热带地区形成气压带和副极地地区形成气压带。
活动三: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及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比照“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图〞和“气压带与风带移动示意图〞,思考:【归纳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与的移动一致。
2.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形成的影响〔结合地图册p26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归纳总结】世界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与分布3.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水比热容,升温和降温速度都较;而陆地比热容,升温和降温速度都较。
同一高度,温度高那么气压相对较;温度低那么气压相对较〔2〕海陆分布对气压中心形成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1月和7月分别形成不同的上下压中心。
读图完成下表:思考:南半球的气压带分布大致仍呈带状,试分析原因?4.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季风环流〔1〕季风的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绘制”和“说出”是行为动词,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原理与规律,具备绘制地理示意图的能力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属于能力应用层次认知水平。
活动建议:利用多媒体动画辅助教学,建立空间模型,提升课堂效率。
2.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热力环流的基础上,结合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地转偏向力等知识来探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机制,掌握全球性大气环流的规律和原理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相关知识前后联系密切,原理性强,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循序渐进原则。
3.学情分析高中生对大气等自然地理要素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的观察力及逻辑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但地理空间抽象思维还不够完善,在理解三圈环流形成过程中存在学习困难,需运用多媒体演示相关空间运动特征。
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总结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地理原理形成示意图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结合多媒体演示,合作探究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机制;通过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及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5.教学重、难点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及分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难点: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及影响。
6.教法与学法在教法上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在一定的情境中假设、验证,步步深入;利用板图、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
在学法上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二、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式导入同学们前面的课上通过对热力环流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现在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做个复习和回顾,完成图1中相关内容。
在图中线条上添加箭头,表示热力环流示意图,并在括号中填写“高、低”表示气压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了解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东亚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东亚季风环流形成。
【教具准备】地球仪、胶条、用投影胶片自制红蓝箭头,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挂图),投影片:空白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大气环流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表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要求:(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全球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全球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全球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气压带与风带是如何形成的?
b.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何影响?
c.举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涉及气压带与风带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4.完成课后练习题,针对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巩固。练习题应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全面检测学生对气压带与风带知识的掌握程度。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篇关于气压带与风带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科普文章,了解气压带与风带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应在课后及时完成,确保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
3.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气压带与风带”的知识,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并在图中标注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位置及特点。通过绘图,学生可以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空间分布的认识,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4)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与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8.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9.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课后提供相关学习资源,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气压带和风带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象现象,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教案+
教学设计1
(指导画图)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a、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b、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提问: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引出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
通过讲解和演示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
3.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请结合P41活动对“季风环流”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
(逐步投
二、课堂总结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
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也是形成季风重要原因之一。
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
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1)该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气压带、风带南移)。
)上图表示北半球的(夏)季,图中高、低气压的名称分别为夏威夷高压和印度低压。
A、B两处季风中,主要由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是
另一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终年温和湿润
.终年高温多雨
.终年炎热干燥
C三地中冬季气候最温和的是 A ,年降水量最少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说明,加强学生对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明白得解。
3、使学生明白得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阻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阻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摸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缘故。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阻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分布及对气候的阻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阻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明白得。
专门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 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样学生较难明白得。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阻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阻碍的缘故。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阻碍。
教具、资料图表、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学生活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
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
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
(提问)分析亚欧大陆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如此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什么缘故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 通过摸索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本单元讲述的内容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阐明大气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本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实际就是讲述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大气运动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本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在这里,教材着重研究大气环流的重要作用,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意义,而要分析这些内容,首先要认识大气环流的一般特点。
因此.教材第一目分析了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各自闭合、彼此联系,形成了高、低空大气的运动状况和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风带。
还有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也随着发生南北移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2、运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
3、引导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第一目大部分内容,通过课本讲述和两个活动,介绍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原因,最后通过图示说明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也随季节移动。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由于学生尚未形成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例和活动内容,活动时应在课前准备好材料,讲清具体要求,指导活动全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绍其过程与方法、感想与体会。
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按照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
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
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2考点同步解读本节在第二章起关键作用,是承上启下的纽带,其影响贯串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天文教学进程中,位置十分重要。
气压带和风带的构成〞是基础知识,在本节中重点引见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的构成进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讨论下一局部〝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中心素养聚焦为了增强先生的主体看法,留给先生充沛思索的余地,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协作、探求、活动法为主,先生探求和教员点拨相结合,小组协作探求和团体探求协作相结合。
由假定到验证,引导先生观察思索,打破教学难点,也让先生初步掌握假定一推理一验证的地文迷信方法。
并且经过〝效果导学〞方式展开教学,强化先生的〝效果看法〞和注重天文学习才干的培育。
三维目的知识与技艺1.指点先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散布表示图,从中剖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育和提高先生绘制原理构成表示图的天文技艺。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停止解释,增强先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构成和散布的了解。
3.使先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进程与方法1.经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育先生的空间思想才干。
2.经过对海陆散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剖析,让先生读图思索气压带、风带的散布规律和缘由。
3.应用成因剖析法引导先生探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育先生辩证唯心主义观念。
2.培育先生实际联络实践的才干。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散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散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表示图的绘制与了解。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空中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西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笼统,普通先生较难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缘由。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word版
————————精选资料,欢迎阅读下载————————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精选资料,欢迎阅读下载————————。
人教版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word学案
2.2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季风环流与气候学案(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
2•掌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掌握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学会分析气候特征、成因及判断气候类型。
课前准备医□丰迸廻数些迪空思輕题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成因:①_______________ 差异。
2.气压分布了7月:②_______________ 被大陆上的③__________1北切断,使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半球1月:④________________ 被大陆上的⑤ _________•切断,使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2)南半球:呈⑥ ____ 状分布。
3•影响中国的气压:冬季⑦ __________________ 高压对我国影响显著;夏季西太平洋⑧ _______________ 高压对我国影响很大。
4.东亚季风(1)成因:⑨_____________ 差异。
(2)风向:冬季盛行⑩ _________ 风;夏季盛行?___________ 风。
(3)性质:冬季风? ________ ;夏季风?___________ 。
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作用(1)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 ________ 和? ________ 得到交换。
⑵是各地? _________ 和?________ 形成的重要因素。
2.影响气候的形成(1)不同?________ 和?_________ 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 ____________ 类型(2)部分气候类型下的环流形式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 _______________ 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 ____________ 控制;地中海气候:受 ______________ 带和__________ 带交替控制。
H我的疑惑1.2.3.合柞探究重点互动撞击思维探究点一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探究材料教材P36图2.12大陆空气柱。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__》Word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参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前边大家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什么是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主要受哪几个力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师: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它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输送和交换热量。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学习三圈环流。
(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师: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气压带与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应能准确地描述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理解其形成原因。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案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此外,学生还应掌握如何利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预测和解释天气现象。
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将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使他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更深入地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通过提问和复习,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气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讲解:详细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3.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主动探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实际案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采用生动、直观的方式,详细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演示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过程。然后,我会结合图示和实例,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阐述其形成原因,并分析其分布规律。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问他们对于气象现象的看法,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经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气压带与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气压带与风带”为基础,旨在通过优秀教学案例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深入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全球天气和气候的。
人教版高一地理 必修1 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 学案设计
高一级地理导学案学案编号:09 主备人:高一地理备课组授课人:授课时间:班级:组别:姓名:课题: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学会运用大气的运动规律,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能够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3.结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说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4.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理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学习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学习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读图分析,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1)概念:__ ____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_____ __状态。
(2)成因:___ _____的纬度差异,造成高低纬度间的_______,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如下图)(1)三圈环流成因:高低纬度间的____ ___和_____ 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组成:a____ __、b_____ ___、c____ 。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A______ ______、B__ __________、C___________ _____、D_________ ___。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学习随笔)(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__ ______而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________,冬季偏南。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成因:____ ____ ____差异。
2.气压分布(1)北半球①7月:被大陆上的切断,使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②1月:被大陆上的切断,使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2)南半球:呈_ ___ 状分布。
3.影响中国的气压:冬季高压对我国影响显著;夏季西太平洋高压对我国影响很大。
4.东亚季风(1)成因:____________差异。
(2)风向:冬季盛行_风;夏季盛行_风。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微风带》教课方案一、课程标准绘制全世界气压带、风带的散布表示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散布、挪动规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二、教课目的1、经过绘制气压带微风带散布表示图,掌握气压带微风带的散布和挪动规律。
2、经过填北半球冬、夏天气压中心散布图,理解受海陆散布影响下气压带的散布规律,认识东亚季风的成因。
3、联合气压带、风带散布图和世界天气种类散布图,掌握气压带微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三、教课要点1、气压带微风带的散布和挪动规律。
2、气压带微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四、教课难点1、北半球冬、夏天气压中心的散布及影响。
2、气压带微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五、教课方法填图法、比较法、事例剖析法、演示法六、教课工具多媒体设施, PPT 课件,导教案七、课时安排: 1 课时(复习课)八、教课过程(导入新课)2019 年 3 月,里氏 9.0 级地震致使福岛县两座核电站反响堆发生故障,此中第一核电站中一座反响堆震后发生异样致使核蒸汽泄露。
中国新闻说,风是往美国吹的,美国新闻说,风是往中国吹的,韩国新闻也说,自己很安全。
风究竟往哪里吹,风表示自己压力很大,不知道该往哪吹?风究竟该往哪里吹,我们今日来复习惯压带微风带的知识。
一、气压带微风带的形成1.联合导教案和课本图2.10,填写出导教案图中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所处纬度。
2.学生联合 ppt 课件的天气散布图,并概括气压带微风带的散布规律,教师进行增补。
3.教师运用 ppt 课件演示气压带微风带的季节挪动,并概括其运动规律。
二、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1.教师用多媒体设施播放 1 月份和七月份海平面等压线散布图。
2.学生在以上两幅图中找出北半球冬、夏天气压中心,并比较冬夏天节气压带微风带的地点。
3.师生共同概括冬、夏天节气压带被切断的气压带。
三、气压带微风带对天气的影响1.展现气压带风带散布图和全世界天气散布图,教师以热带雨林天气为例,剖析该天气的成因。
2.请学生读图思虑,不一样的气压带微风带控制下形成的不一样天气,并能举例剖析。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3.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喜欢探究自然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待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素养。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认知水平,因材施教,确保教学质量。
1.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b.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
c.结合实际案例,解释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解答与反馈: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二上课前。
5.课堂互动:组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活动,检验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程度。
6.课后作业:布置与气压带和风带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必修1学案:2.2气压带和风带(1)
〖必修1〗2.2 气压带和风带(1)【学习目标】1.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其南北移动规律。
2.分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
3.理解季风的成因和分布。
Ⅰ 三圈环流●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1.成因①高、低纬度地区之间冷热不均,②地转偏向力。
2.示意图①低纬环流,②中纬环流,③高纬环流。
3.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在近地面表现为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A 带,C 带,E 带,G 带。
B 带,D 带,F 带。
◇提醒:气压带的成因有两类①热力成因——赤道低气压带(因热而低压)、极地高气压带(因冷而高压)。
②动力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因气流下沉而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因气流上升而低压)。
●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7月前后偏 ,1月前后偏 。
●三、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完整性。
尤其是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气压带分裂成了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1月份,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Ⅱ 季风环流●一、季风的形成与分布一月七月●二、比较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成因冬季风夏季风分布地区冬夏季风比较源地风向性质源地风向性质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蒙古、西伯利亚西北风寒冷干燥副热带太平洋东南风温暖湿润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南部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南亚季风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蒙古、西伯利亚东北风凉爽干燥赤道附近的印度洋西南风温暖湿润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等地区夏季风强于冬季风◇提示:南亚的西南季风的形成——在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且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洲南部形成亚洲低压),从而形成西南季风。
【对点演练1】读图,回答1~2题。
2.2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学习目标】(1)知道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其作用。
(2)能绘制说明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3)理解气压带风带位置的移动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重点难点】全球性大气环流是本单元重要的内容。
本节重点是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
【自主探究】什么是大气环流?它有哪些作用?用文字说明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合作探究】[探究活动1][绘图说明]绘出三圈环流、标注风、压带名称及风向90 气压带性质热力冷高压60 动力冷性低压30 动力暖性高压0 热力热低压30 动力暖性高压60 动力冷性低压热力冷高压绘三圈环流:90°S 60° 30° 0° 30° 60° 90°N[探究活动2][读图说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移动的原因:A 的日期为B 的日期为C 的日期为 移动的规律:就半球而言: 全球而言:[探究活动3][阅读分析]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为什么北半球海陆分布对大陆的影响比南半球显著?(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北半球却呈块状)[读图说明] 季风环流概念: 形成原因: (1)重要原因:[探究活动4]被切断的气压带 大气活动中心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大西洋 一月气压七月气压【基础巩固】1.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是( )A.温度比赤道附近地区低,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B.温度比赤道地区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C.赤道上空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能前进,在30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D.从高纬度来的冷空气在30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 2.关于中纬西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北半球为西南风 ②南半球为西南风 ③在中纬西风影响下降水较少 ④中纬西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下列哪个气压带控制下的天气通常是多雨的( )A.赤道低压带B.极地高气压带C.极地东风带 D .信风带 4.下列节气中地球上气压带风带位置最北的是(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5.地球上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规律是( )①夏季北移 ②冬季南移 ③夏季向高纬度方向移动 ④冬季向低纬度方向移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夏天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和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 )(2)季风环流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冬季风 源地 西伯利亚、蒙古 西伯利亚、蒙古 风向 性质夏季风 源地 副热带太平洋 赤道附近印度洋 风向 性质成因分布地区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亚洲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地区A.亚洲低压副热带高压带B.印度低压副极地低压带C.亚洲高压副极地低压带D.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带7.形成季风的最主要原因是()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B.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C.反气旋的影响D.气旋的影响8.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成的是A.东亚的东南季风B.东亚的西北季风C.南亚的东北季风D.南亚的西南季风9.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B.高气压带均由冷空气冷却下沉而成C.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北风D.赤道低气压带南邻东北信风带10.形成大气环流的主要因素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word学案
地理必修1人教版
2.2.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主要知识点:
1、大气环流指。
2、请用图示意一圈环流的形成。
(假设前提:a地球不自转;b阳光直射赤道;c地表均匀。
)
3、请用图示意三圈环流的形成,并注出七压六风的名称,画出风向。
(假设前提:a阳光直
射赤道;b地表均匀。
)
4、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移,冬季移。
5、海陆分布对气压场的影响:由于差异,冬季亚欧大陆形成高压,北太平洋形成低压;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低压,北太平洋形成高压。
6、在下图中分别注出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的气压名称,并画出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的风向。
7、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
8、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9、读下列三种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判断气候类型。
冬季
夏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1人教版 2.2.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主要知识点:
1、大气环流指 。
2、请用图示意一圈环流的形成。
(假设前提:a 地球不自转;b 阳光直射赤道;c 地表均匀。
)
3、请用图示意三圈环流的形成,并注出七压六风的名称,画出风向。
(假设前提:a 阳光直射赤道;b 地表均匀。
)
4、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 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 移,冬季 移。
o
5、海陆分布对气压场的影响:由于 差异,冬季亚
欧大陆形成 高
压,北太平洋形成 低压;夏季亚欧大陆形成 低压,北太平洋形成 高压。
6、在下图中分别注出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的气压名称,并画出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的风向。
7、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
8、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气候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