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中国九大影响世界的历史名人 秦始皇只能排第二

历史趣谈:中国九大影响世界的历史名人 秦始皇只能排第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九大影响世界的历史名人秦始皇只能排第二导语:NO1 孔子孔子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NO1. 孔子孔子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

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的派创始人。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

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生活常识分享。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作者:张荣明来源:《晚报文萃》2008年第22期孔子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

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素王”,意思是说孔子有王者之德,无王者之位。

换言之,“素王”就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无冕之王。

清代统治者封给他—个称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概是2000多年中读书人的最高头衔……“圣化”孔子从一介布衣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大概经历了四五百年的历程。

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你老师莫非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道:上天赋予他做圣人的资质,所以他多才多艺。

这里子贡把孔子赞美成“天纵之将圣”,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

100多年后,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

古代圣人有许多不同的侧面,在孟子看来,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

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大史学家司马迁推波助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他说:自帝王至学者,如果要探讨以六经(注:即《诗》《书》《礼》《乐》《易》《春秋》6部经典)为核心的知识学问,皆以孔子的观点作为是非标准。

援此而论,司马迁就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至圣)了。

“矮化”“矮化”孔子可以说是自老子开始。

孔子当年西行,向老子问礼。

老子认为周礼的创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复周礼必须要估量时代潮流是否允许。

老子告诫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这说明孔子身上有两大不足:趾高气扬的神态(骄气、态色),过多的欲望与理想(多欲、淫志)。

《列子·汤问》编造了一个故事: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早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哪个离我们近?双方从形状、温度出发各执一词,究竟谁对谁错,孔子不能判断,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也?’”(意即:谁说你很聪明呢?)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相当的难度,两千多年后天文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后才能得出答案。

影响世界的十大中国历史名人

影响世界的十大中国历史名人

影响世界的十大中国历史名人NO.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

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的派创始人。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

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

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素王”。

清代统治者封给他一个称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概是二千多年中读书人的最高头衔。

宋明理学家甚至说过更加极端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这就是说孔子是宇宙间的太阳,没有他的降临,人类至今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难怪明代思想家李贽对此嘲笑说:怪不得三皇五帝时代的人们白天都点着蜡烛在走路。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有什么意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国,其中孔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思想深刻而广泛,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道德。

这种深刻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而且也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孔子思想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延续、和中国文化的自信三方面探讨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一、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始终,是中国伟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影响,令人难以忽视。

孔子提倡礼贤下士,注重实践和应用,倡导仁爱和德行。

这种思想不仅贯穿于历史长河中,也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道德习惯产生了巨大影响。

孔子思想中所强调的礼仪、仁爱、道德规范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文化形成了一种深深的熏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二、孔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在不断发展、迭代和演绎中得以沿袭至今。

孔子思想在现代社会所体现的延续,是中国文化的广泛传递和发展,这种传承在中国社会中处处可见。

随着时代的变迁,孔子的精神也在不断发展。

今天,孔子思想依然活跃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

中国的教育、行政、文化,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深刻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孔子思想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继续生长。

三、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建立中国文化的自信是我们在国际上自信的重要来源。

孔子思想的关键在于其鲜明的本土特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孔子思想的紧密结合,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也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孔子思想独具慧眼,对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影响、文化传统的传承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它为中国文化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拓宽了中国文化的自信路径。

总之,从孔子思想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延续、和中国文化的自信三方面,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到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建立的意义。

孔子的品质

孔子的品质

孔子的品质孔子是中国古代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后的文化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孔子的品质。

孔子的品质,就是他的仁慈,谦虚,尊重长辈,坦荡,朴素等特质。

首先,孔子拥有极强的仁慈。

他对弱小的人总是给予特殊的关怀,无论是在言语行动上,都能使人感受到他充满爱心的一面。

同时,他也给予违背仁义的人一定的宽容。

他把自己的仁慈以身作则,用行动带领人们认识到真正的仁义才是至高的境界。

其次,孔子有着很强的谦虚。

他在说话行动中,总是严谨谦虚,从不说自己的优越,而是把自己的智慧放在长者身上,他也会不断地向长辈请教,汲取知识和理解。

他不论任何场合都可以保持一定的客观态度,而不是把自己放在优越位置,看得见别人却无法看见自己,这样就能增强他们信任他的心情。

此外,孔子也强调尊重长辈。

他对他的长辈总是怀着最高的尊敬,在做事情的时候,也会充分考虑长辈的想法,并且总是恪守尊重长辈的习俗。

同时,他也会教育年轻人要时时敬老,给长辈最大的尊重,为自己以及家人树立榜样。

此外,孔子也拥有极强的坦荡,他做任何事情都会尽力为他人,他从不寻求个人的利益,而是以大局为重。

他总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无论是出于个人的利益,还是出于大局的考虑,他都会有所取舍,这也是他的受人尊敬的原因。

最后,孔子追求朴素,他以一种洒脱的态度对待生活,他不盲从时尚和权势,而是勇于反抗,勇敢地捍卫自己的原则,选择朴素的生活,这也是他深受人们爱戴的原因。

总而言之,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品质也是他受人尊敬的重要原因。

他的仁慈、谦虚、尊重长辈、坦荡和朴素等品质,都让人们对他充满敬意。

孔子的品质不仅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今天追求的一种生活态度。

孔子的仁学思想

孔子的仁学思想

孔子的仁学思想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中国民族起了其他任何思想学说所难以比拟匹敌的巨大作用。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弟子多达三千多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东方人文主义是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东方社会由乱而治的理论指导。

作为东方人文主义核心内容的“民惟邦本”思想早在尧舜时代就已经产生。

“仁”是东方人文主义者的道德规范,“克己”、“爱人”、“力行”是东方人文主义者“为仁”的三原则。

东方人文主义者的社会责任不是提倡“人权”反对“神权”,而是教育人成为“成人”,不是追求个性解放,而是以“礼”来提升人的人格品味。

东方人文主义者认为只有“成人”才能克服贪婪,才能张扬人性;只有以“礼”来提升人的人格品味,才能使人成为“成人”。

一、仁如何贯通天人仁本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但又是当前争论较多的问题。

首先的问题是,仁是内心情感还是人格塑造?是心德还是人伦?是心理学的还是社会学的?自孟子以后直到宋儒,都主张前者(主流意识),即认为仁是心理情感、心之全德。

但也有人从外部的社会“角色”论仁的。

这里还有情与性、理的关系问题,不能细论,但其主流传统是主张情理统一的,即认为仁既有情感内容,又有理性形式,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

孔子有知、仁、勇“三达德”之说,三者之中,仁德是其核心。

芬格莱特说仁只是“原始材料”和“潜能”,承认其来源于自然,这是对的。

但是,这所谓“潜能”,不只是具有存在意义,而且具有价值意义;不只是原始的情感才质,而且是普遍的道德情感,是一种潜在的德性。

“直心而行”谓之德,“德者得也”,即得于“生”道而为仁。

孔子并没有这样明确地给予说明,但是,在孔子的学说中,隐含着这样的思想,我们的任务,就是将其阐释出来。

二、仁与知仁与知的关系是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篇一《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主要言行由其弟子整理编纂成《论语》一书,其真实详细地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一书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其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及教育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所倡导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孔子《论语》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是我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万世之师表”,和其童年的成长经历分不开。

据《史记》记载,孔子幼年时便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其父在孔子仅三岁时便离他而去。

孔母颜徵在为更好地教育孔子便移居曲阜阙里。

孔母的心血没有白费,孔子幼年时就极为聪明好学,其自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在学习之余,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待孔子刚步入成人阶段时,其母颜氏也撒手人寰。

父母的离世使幼年的孔子过早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生活的磨砺也使孔子很快地成长起来;孔子在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了,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纵观孔子一生,其十七岁开馆办学至七十三岁去世,教学实践长达半个世纪;其教育成果也相当丰富,取得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伟大教育成果。

一、孔子对教育的态度和看法孔子对待教育的态度是严谨、认真的,同时他也认为学思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首先,孔子肯定了学习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学是教育的基础。

他在《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意思是说:“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其又云“不学礼,无以立”。

古代名人故事的文化内涵

古代名人故事的文化内涵

古代名人故事的文化内涵中国历史悠久,历代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仰的名人和他们的故事。

这些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其文化内涵和价值观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角度分析古代名人故事的文化内涵。

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古代名人故事中,文化因素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例如《论语》中孔子的故事,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他的言论和思想贯穿在中国历史中,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被广泛传播,在中国社会中形成了一种学习孔子的风气,这种风气激励了无数个体去学习孔子的思想和其它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道德品质和人格塑造的启示古代名人故事中的各种故事情节,往往反映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塑造。

例如《史记》中的程仲举的故事中,他守纪律,岿然不动,严肃而稳重,这种风范成为了后来官员效法的表率。

同时也提醒我们,一个人的品德、行为和品格,关键在于自我修养,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准则,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物。

三、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启示古代名人故事中,往往不仅仅反映出一种道德品质和人格塑造,还能深刻影响我们的思想观念。

例如《庄子》中庄周的故事中,他通过自己的梦境,探索到了人生的真谛。

许多人在阅读《庄子》,反思自己的人生,看待世界的角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新的思考。

四、美学情感和审美体验的感悟古代名人故事中,往往蕴含了深刻的美学情感和审美体验。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他们的感情故事、形象塑造、意象描摹都是美的艺术表现,让我们对美的感悟更加深刻,从中领悟到了一种审美的感悟和艺术的情感。

同时,美的情感和审美体验也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了一种鼓励和美好的力量,带领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追求,让人们更加向往和珍惜生命。

总而言之,古代名人故事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不仅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足迹,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传播这些贵重的文化资源,提示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底蕴,增强珍惜传统文化的意识和归属感。

孔子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

孔子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

孔子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孔子则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古代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孔子通过他的思想和教导对中国社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的关系,并梳理其核心理念和主要内容。

一、孔子: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原名孔丘,公元前551年出生于中国鲁国。

他对儒家思想的贡献被后人奉为经典,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学说主要围绕社会伦理、政治和教育展开,他提出了许多为后世所推崇的思想,如仁、礼、孝、忠等。

这些思想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 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准则。

孔子认为,人类应该以仁为出发点,关注他人的需要与利益。

他认为,通过持续的学习和修养,个体可以培养出仁的品质,从而达到道德境界的提升。

2. 礼:在孔子看来,礼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石。

他强调人们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礼仪的实践不仅仅是简单的规矩和仪式,而是一种内外修养的表征。

3. 孝:孔子非常强调家庭伦理,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一种人类最重要的美德。

他主张子女应该尽忠尽孝地照顾父母,这也是传统中国家庭价值观念的基础。

4. 忠:忠是另一个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孔子强调人们应该忠诚于国家和社会,并且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

他认为,个体的成功和幸福与忠诚紧密相连。

三、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孔子的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1. 社会秩序:儒家思想强调了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通过道德和教育的引导,社会可以建立一个和谐的秩序,使人们能够和平地共存。

2. 教育体制: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产生了长期影响。

孔子提倡“教育无年龄界限”,鼓励不分年龄阶段的学习者,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可以和其他学生一起接受教育。

孔子的道德修养

孔子的道德修养

孔⼦的道德修养 孔⼦是我国传统⽂化的主要代表⼈物,对我国的历史⽂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他的道德思想,对我国传统⽂化的影响更为突出。

下⾯是店铺为⼤家介绍的孔⼦的道德修养重要内容。

孔⼦的道德修养:仁爱 孔⼦从他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出发,继承了崇德重礼的⽂化传统,在总结以往伦理道德学说和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建⽴了以“仁”为核⼼的⼀整套思想学说和道德理论体系,孔⼦的道德观主要反映在《论语》⼀书中,其中仁、义、礼是孔⼦道德观的主要内容。

仁,是孔⼦道德观的核⼼。

什么是仁?樊迟问孔⼦,孔⼦回答“仁者爱⼈”(《论语·颜渊》)。

孔⼦把“仁”定义为“爱⼈”,并解释说:“夫仁者,⼰欲⽴⽽⽴⼈,⼰欲达⽽达⼈” (《论语·雍也》),是“⼰所不欲,勿施于⼈” (《论语·卫灵公》)。

“仁”的精神价值的⼀个重要体现,就是设⾝处地的为他⼈着想,就是要拿⾃⼰作⽐,凡是⾃⼰不愿意的事,就不要加到别⼈的头上。

所谓仁,就是⾃⼰要⽴⾜,也让别⼈⽴⾜;⾃⼰要通达,也让别⼈通达。

凡是⾃⼰希望能够有的,也要使别⼈能够有;⾃⼰所希望能够达到的,也要使别⼈达到。

“仁”就是⼀种发⾃内⼼的对他⼈的关怀和爱护。

“爱⼈”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泛的适⽤性,在孔⼦“仁”的价值内涵中,“爱⼈”所涉及的⼀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对社会民众的关注,孔⼦认为以博⼤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就是“仁”的⼀种表现⽅式,即“泛爱众⽽亲仁”。

不仅如此,孔⼦还把“仁”作为做⼈的最⾼原则和追求⽬标,孔⼦说:“君⼦去仁,恶乎成名?君⼦⽆终⾷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仁》)。

君⼦如果离开了仁道,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君⼦不会有⽚刻的时间脱离仁道这个⼈⽣正途,在匆忙急迫时坚持如此,在危险困顿时也坚持如此,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论何时何地,都应当遵循仁道原则,这才是有道德修养的君⼦。

孔⼦的道德修养:义 义,本指公正、合理⽽应当做的。

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意义

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意义

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意义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意义孔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不仅创立了“儒家思想”,推崇“仁爱之道”,还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影响深远。

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思想精髓更是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道德观念以至于世界的文化交流当中。

一、孔子在历史中的地位孔子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他也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鲁国公元前551年出生的,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官吏,虽然家境不富裕,但孔子自幼聪慧过人,十分喜爱读书、学习经史。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历多次仕途失败,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一心向往“仁”的境界,为人民谋福利,推崇“中庸之道”,不断地进行教育实践和思想探索。

经过他和数代儒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儒家思想逐渐形成,其思想内容涵盖了政治、教育、道德、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孔子的思想与教育理念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仁”的概念和“中庸之道”的思想。

他认为人要以仁为本,即要与人为善,援引古代哲学家墨子的“非攻”思想,即不做伤害别人的事情。

他还提出了“愚公移山”这个著名的寓言故事,培养人的毅力和耐力,让人们知道只要努力坚持到底,总会有成功的机会。

此外,孔子对礼仪、习俗、道德、节俭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思考,他认为这些都是构成人性的重要元素,需要通过教育逐渐培养出来。

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诗、书、礼、乐”这四个方面。

孔子认为应该让学生诵读经典,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尽管有些地方顽固的传统观念容易使人困惑,但是这样的重要性在于"想知道伟大人物的思想和作品,必须去读它们"。

同时,孔子倡导“师友之道”,即要通过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目标。

三、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孔子将道德家和法家的思想合并起来,创造出了“儒家思想”,逐渐被奉为“经世致用”的重要理论。

孔子校园文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孔子校园文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孔子校园文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概述部分旨在简要介绍孔子校园文化的主题和背景。

孔子校园文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广泛传承和倡导的一种文化理念和价值观体系。

这种文化以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为核心,融合了传统儒家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形成了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校园文化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知识素养和人文精神。

它注重思想的培养,强调思辨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对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发扬。

此外,孔子校园文化还倡导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如尊重、孝敬、诚信等。

它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社会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孔子校园文化逐渐融入了现代教育体系。

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孔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它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格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孔子校园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核心价值观,以及它对学生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孔子校园文化的细致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Article Structure):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介绍孔子校园文化的背景、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孔子校园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核心价值观的介绍。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对孔子校园文化的历史意义,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和启示。

引言(Introduction):在引言部分,将对孔子校园文化进行概述,介绍其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同时,阐述本文的目的,即探讨孔子校园文化的历史背景、核心价值观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Main Body):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孔子校园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孔子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2.1 孔子校园文化的历史背景:在这一部分,将对孔子校园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介绍,探究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家的作用以及他对学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

论语大总结孔子思想观念

论语大总结孔子思想观念

论语大总结孔子思想观念孔子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观念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对孔子思想观念进行大总结,具体阐述如下。

首先,孔子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做到“君子”或“君子之道”,即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他提倡四位一体的道德修养,即仁、义、礼、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强调“爱人”、“以人为本”,追求有济世救人之德。

义是指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追求公正和正义。

礼是指遵循社会礼仪和规范,表现出尊重他人和尊重传统的态度。

智是指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孔子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认为在与他人交往中,应以和为贵,遵循和谐相处的原则,并能够保持己见,不盲从他人。

他还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只有各个领域都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社会才能实现持久的和平。

此外,孔子非常重视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的关键。

他提出了“不学非君子”的观点,强调学习与修养的紧密关系。

他主张“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思想,提倡广泛学习、反复思考和师友相长。

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认为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孔子的思想观念中,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观点。

例如,他提出了“人治”、“仁政”的政治理念,主张推行君主有道的政权,并通过道德教育来实现良好的治理。

他还提出了“天命”、“天道”等宇宙观念,认为人类应顺应天命、顺从天道,以求得天下安宁和社会和谐。

此外,孔子还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倡导勤劳致富、持重守法的生活方式。

总体而言,孔子的思想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智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提倡和谐相处、教育发展和政治治理的原则。

孔子“有教无类”的民主价值探析

孔子“有教无类”的民主价值探析

孔子“有教无类”的民主价值探析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倡
导“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

这一思想表现出的民主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孔子的“有教无类”理念强调了平等。

在传统社会中,贵族享有优越的社会地位和教育资源,而平民则往往被剥夺了这些权利。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这意味着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
应该受到同等的待遇和机会。

其次,孔子的“有教无类”理念强调了尊重和包容。

不同阶层和不同地位的人都应该
被尊重和关爱,而不是被歧视或排斥。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每个人
都应该被教育和提高。

这种态度与民主的基本价值观相符合。

民主强调尊重人权、平等和
多样性。

孔子的思想中包含了这些要素,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民主的价值。

第三,孔子的“有教无类”理念强调了社会责任。

他认为,教育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这意味着政府和社会群体都应该向每个人提供教育资源,并为贫困和少数民族提供特殊的
教育帮助。

这种社会责任感反映了民主价值观,它强调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

孔子的“有教无类”理念强调了平等、尊重和社会责任这些民主价值观。

孔子的思想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孔子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民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
然应该重视这些价值观,并将其融入我们的生活。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第二章教学目的要求旅游文化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综合的学科。

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挖掘旅游文化体验中蕴含的历史知识。

教学中要紧扣职业岗位工作流程所涉及的内容,调整旅游文化教学中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其人文素质。

知识能力结构1、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的区别。

2、掌握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

善于挖掘旅游人文资源中的历史文化,利用历史文化,并从理论上指导旅游人文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3、熟悉运用旅游文化的审美的功能,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国历史基本线索,历史常识。

难点:精选与旅游文化有关的内容,使其纳入课程体系中,形成有机联系。

素质教育关注点通过实践调查了解本人的姓氏文化,积淀宝贵的民间习俗知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形成知识的能力。

激发学生传承姓氏文化传统的美德,教学手段方法启发式教学、看音像资料。

主要教具设备材料多媒体、网络教案:第二章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导言:研究历史文化要达到的目的,是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找出普遍性的意义,具有不可改变性和不可创造性。

主要是教育的功能;研究旅游文化要达到的目的在于发掘其表现形式及其个性意义,着重从主观审美角度来扩展它的价值,张扬其能激起旅游动机的价值。

旅游文化则具有可塑造性,可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其亮点就在它的特色和它的文化底蕴。

主要是审美的功能,区别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主动地挖掘旅游人文资源中的历史文化,利用历史文化,并从理论上指导旅游人文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就能使我们的旅游研究、教学、实践不再停留于表面层次。

第一节中国历史概述一、中国历史纪元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二、中国历史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原始群时期: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氏族公社时期:母系氏族公社——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父系氏族公社——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

孔子与学生的对话

孔子与学生的对话

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从古至今,孔子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和教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以他智慧的对话方式给学生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下面将通过一系列对话来展现孔子与学生的交流,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和教育观。

对话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生:孔子,请问您对于一个合格的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和修养呢?孔子:为人处世,首先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合格的人应该注重个人修养,要有规矩、有礼貌、有节制,不仅要体现在家庭关系中,也要展现在社会和国家的治理中。

只有这样,才能带给社会秩序与和谐。

对话二:学以致用,博文约礼学生:孔子先生,您认为怎样的学习方式对于日常生活最有帮助呢?孔子:学习应该是目的明确、用途明晰的过程。

学以致用,是我一直强调的原则。

我们要注重实际应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

同时,我们也要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知识,追求博学多闻。

然而,学问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遵循社会公德与礼仪。

对话三:博爱弘仁,愿景远大学生:孔子先生,您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何看法?孔子:博爱弘仁是我一贯的追求。

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爱。

一个人要有大爱的心胸,时刻关注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困境,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同时,一个人的目标和愿景也应该是远大的,要为社会作出更多更有意义的贡献。

对话四:明德修身,立己达人学生:孔子先生,您对于个人修身方面有何要求?孔子:明德修身是我的核心教诲。

一个人应该端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

修身是个人修养的过程,必须要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和自律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为他人树立榜样、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对话五:四书五经,不断学习学生:孔子先生,您认为读什么书对于锻炼自己的品格和智慧最有帮助呢?孔子:我一直推崇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五经则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典蕴含着我们的文化智慧和价值观念,通过学习它们,我们能够深刻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于塑造我们的品格和智慧非常有帮助。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并不是铁板一块,在初期便有很多流派比如思梦学派与荀子学派等。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以下几位: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以好学著称,并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孔子一生的言行论著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和美学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

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秩序和制度来讲,体现其秩序的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荀子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子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

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

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

董仲舒董仲舒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孔子孟子墨子的人格魅力比较研究

孔子孟子墨子的人格魅力比较研究

孔子孟子墨子的人格魅力比较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追求,人格魅力成为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文化名人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些文化名人中,孔子、孟子和墨子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人格魅力的人。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三位文化名人的人格魅力,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人们的思想和文化。

一、孔子的人格魅力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被尊奉为“仁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崇德尚贤孔子非常重视品德和才德,对待人的态度十分谦虚而慈善,他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因此,孔子很受学生的爱戴。

同时,孔子也非常尊敬每一个他认为有德才的人。

2、重视教育孔子非常注重教育,并且在他的教学理念中,不仅仅是教育知识技能,更是教育道德、修养和品德。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纯正的忠诚,使他们成为有才华、有智慧的人才。

3、关注弱势群体孔子不仅仅关注富人和权贵,更关注弱势群体。

在孔子的眼中,弱势群体也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孔子还提倡关爱和照顾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二、孟子的人格魅力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孔子的门徒,被誉为“化险为夷的毛泽东”。

孟子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同情心和慈善心孟子非常富有同情心和慈善心,他认为“天下之人都是一家”,并且提倡“爱人之道”。

孟子强调感情与倾听的重要性,不仅要关心别人的疾苦,还要很好地了解别人。

孟子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尊重和帮助,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有爱心和和谐的社会。

2、强烈的正义感孟子非常崇尚正义,认为社会上的所有问题都必须依据道义原则去决定。

因此,他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时候,总是以“以正治国,以仁守约”为宗旨。

孟子常常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看待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

孔子思想的历史传承与现实意义

孔子思想的历史传承与现实意义

孔子思想的历史传承与现实意义孔子,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其思想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历史,对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助力。

今天,我们身处于一个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对孔子思想的历史传承和现实意义的反思,尤为重要。

一、孔子思想的历史传承孔子生于春秋末期,是周朝的重要文化人物之一。

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被接受和发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核心。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孔子思想经过了多次的传承和演变,不断地发挥着其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被视为贵族和士人的必修课程。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教育之一,成为政治、文化和哲学的主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历史上的不断冲突和争霸,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变化颇大。

但不管怎样,儒家思想始终是中国教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在中国,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被广泛地敬仰和尊崇。

二、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今天这个多元化和复杂的世界中,孔子思想仍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孔子思想强调人类道德和个人的修养,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引领作用。

人类需要在自己的道德和修养上不断地追求进步,才能真正地做到“人性”的本真。

孔子思想发扬了很多关于人类人性本质的理论,并给我们提供了榜样,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成为了人们共同倡导的价值观。

其次,孔子思想高度强调社会和家庭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家庭为基础,而社会为扩展”的观点。

这一观点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家庭观念和亲情。

此外,孔子还高度推崇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交友之道、君子之交淡如水”等深刻思想,这些思想在中国人的社交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实社会中,孔子思想对于社交和人际之间的默契和信任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最后,孔子思想强调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

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素王”,意思是说孔子有王者之德,无王者之位。

换言之,“素王”就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无冕之王。

清代统治者封给他一个称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概是二千多年中读书人的最高头衔。

康有为曾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

”“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

”“国魂”称号较之“素王”似乎更加崇高,并且难以超越。

梁启超说:“苟无孔子,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

”又说:“苏格拉底之后,容有苏格拉底;而孔子之后,无孔子也。

”这是说孔子是影响中国最大的一个人物,空前绝后。

康、梁显然是近代尊孔派的先锋人物。

宋明理学家甚至说过更加极端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这就是说孔子是宇宙间的太阳,没有他的降临,人类至今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难怪明代思想家李贽对此嘲笑说:怪不得三皇五帝时代的人们白天都点着蜡烛在走路。

今天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孔子思想,只讨论孔子的历史形象,问题就显得简单一些。

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孔子到了汉代,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已树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他的著作《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孔子本人则是王者之师。

第一种形象是“圣化”。

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大概经历了四五百年的过程。

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你老师莫非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道:上天赋予他做圣人的资质,所以他又多才多艺。

这里子贡把孔子赞美成“天纵之将圣”,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

一百多年后,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

孟子认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

古代圣人有许多不同的侧面,而在孟子看来,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

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大史学家司马迁推波助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他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这是说自帝王至学者,如果要探讨以六经为核心的知识学问,皆以孔子的观点作为是非标准。

援此而论,司马迁就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至圣)了。

第二种形象是“矮化”。

“矮化”孔子可以说是自老子开始。

孔子当年西行,向老子问礼。

老子认为周礼的创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复周礼必须要估量时代潮流是否允许。

老子告诫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史记·老子列传》)这说明孔子身上有两大不足:趾高气扬的神态(骄气、态色),过多的欲望与理想(多欲、淫志)。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矮化”之能事。

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或策反孔子的学生:与其追随“避人之士”(指孔子),不如跟随避世之士(指隐士);或暗示孔子应改弦易辙,“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也”。

《庄子·德充符》塑造了一个肢体残缺名叫“叔山无趾”的人物,向孔子求教并进而论道,最后使得孔子甘拜下风,自惭形秽。

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实际上《庄子》一书中还有许多“矮化”孔子的故事。

道家“矮化”孔子在历史上是有传统的。

《列子·汤问》编造了一个故事: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早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哪个离我们近?双方从形状、温度出发各执一词,究竟谁对谁错,“‘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也?’”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相当的难度,两千多年后天文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后才能得出答案。

但孔子不是圣人吗?按照宋儒朱熹的说法:“圣贤无所不通,无所不能,哪个事理会不得?”但是无所不知的圣人对小孩的疑问也不能回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妙的讽刺。

(0)∙回复∙1楼∙2012-01-01 23:00∙举报 |∙∙1262849296∙第三种形象是“正统化”。

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来,孔子的形象就逐渐趋于正统化。

董仲舒声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原先对孔子的形象无论是“圣化”还是“矮化”,都是一种民间行为。

现在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

董仲舒极力推崇孔子所作的《春秋》一书,认为“《春秋》之道,大得之则王,小得之则霸”。

《春秋》一书具有“大一统”的观点,追求“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包含了国家政治版图与意识形态的双重统一。

因此,统治者掌握了《春秋》一书的思想本质,就可以称王天下,至少也可以称霸天下。

稍后,刘向《说苑·建本》指出:“有国家者,不可以不学《春秋》。

生而尊者骄,生而富者傲,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

《春秋》,国之鉴也。

”明确指出《春秋》是统治者必修的教科书。

这样看来,孔子到了汉代,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已树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他的著作《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孔子本人则是王者之师。

第四种形象是“神化”。

孔子在汉代除了被官方及御用学者董仲舒等人独尊而“正统化”之外,还受到另一批公羊学派儒生的高度“神化”。

在《春秋纬·演孔图》、《孝经援神契》等书中,从孔子的出生、相貌至行为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精心编造的“神化”:1、孔子并非是俗人凡胎,他诞生于人神交合之中。

孔子父母“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

2、孔子生有异相殊表:“孔子长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峙,坐如蹲龙”。

3、孔子作为奉天承运的“素王”,编撰《春秋》、《孝经》,为后世制定了治理天下的大法,带领七十二位弟子朝拜北斗星,这时天空“白雾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

”孔子在此预言刘邦将取代秦王朝而登上帝位。

从一定意义上说,“神化”是对“正统化”的加码,是为了树立孔子更大的权威,把孔子从人性世界的典范提升到神性世界的救世主。

《古微书》卷二十五中的一则神话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鲁国有个人出海而迷失方向,后来在海上遇到孔子。

孔子给他一条手杖,“令闭目乘之归”。

此人像哈利·波特似地骑在手杖上飞回鲁国,并向鲁王转告孔子的告诫:不久有外敌入侵,应趁早高筑城墙。

后来齐国军队兵临城下,但无功而返。

第五种形象是“僵化”。

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孔子的形象到了宋代就渐渐被理学家所“僵化”。

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僵化”是“正统化”难以避免的逻辑结果。

首先,宋代皇帝进一步制造了尊孔的社会氛围,宋太祖赵匡胤多次去国子监主持盛大的祭孔仪式,宋真宗赵恒亲自去曲阜祭孔,追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

有了统治者政治上的大力倡导,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

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孔子之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春秋时期的孔子思想丰富多彩,何尝“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呢?孔子曾经提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提倡“君子不器”,意即人们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鼓励人们搞些下棋、射箭有益身心的活动,甚至还赞赏这样的生活态度:暮春三月,穿着春装,**几位友人去郊外休闲,在河中游游泳,在高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吟唱着诗歌归来。

然而理学家舍此不论,一定要把孔子“僵化”成一个干巴巴只会以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清代大学者戴震对于理学家的观点严加抨击:“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应该说,孔子这种被“僵化”的形象对于后世起到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近代以来,孔子思想受到攻击,孔子形象受到“丑化”,皆与此不无关系。

回复∙2楼∙2012-01-01 23:00∙举报 |∙∙1262849296∙第六种形象是“维新化”。

晚清康有为搞“戊戌变法”,他需要发掘古代思想资源作为变法的理论支撑。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亲自写成的作品。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托古改制”呢?康有为认为孔子以“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意思是说:孔子作为一个老百姓想要改革国家政治制度,简直耸人听闻,不如假托古代帝王尧、舜的名义来进行,既不使人吃惊,自己也可以避祸。

这些言论无疑是康有为的“夫子自道”。

康有为想要变法,挽救奄奄一息的清王朝,面对的是一大帮清王朝旧制度的维护者,他只能抬出一个经过改造后的“维新化”的孔子形象与之抗衡。

康有为在《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中说:“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按照康有为的解释,孔子之道的作用是“与时进化”,这无非是说孔子思想的本质是要不断改革,不断维新,否则怎么能跟随时代一起“进化”呢?康有为在这里再次强化了孔子与时俱进的色彩,塑造了一个“维新化”的孔子形象。

第七种形象是“丑化”。

晚清以来,孔子的形象江河日下,或被严重扭曲,或被无情抨击。

太平天国洪秀全率领农民起义,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阶层,对于所谓“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的孔子本人及其思想自然全无好感,他说:“推勘妖魔作怪之由,总追究孔丘教人之书多错。

”《太平天日》一书编造了新的神话:天父上帝审判孔子,命天使捆绑及鞭挞他。

孔子跪在天兄基督前哀求不已,上帝始命停止鞭打,永不准他下凡。

太平军所到之处,焚烧孔庙,捣毁孔子像。

宣布《四书》、《五经》为“妖书”,“凡一切妖书,如有胆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

”太平军抵制孔子及其思想,或许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洪秀全创立上帝教,对于不信鬼神的孔子自然要打倒丑化。

这是因政见及信仰不同而遭到丑化。

后来,袁世凯窃国、登上民国总统之位,定孔教为国教,提倡尊孔读经。

章太炎写《订孔》一文,指出儒学是“中国的祸本”,孔子“最大的污点是使人不脱富贵利禄的思想”,“我们今日要想实行* *,提倡民权,孔教是断不可用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号召青年:“以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塞绝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

”被誉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吴虞,认为孔子的忠、孝观点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儒家之主张,徒令宗法社会牵制军国社会,使不克完全发达,其流毒不减于洪水猛兽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