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地位
气候变暖的国际合作巴黎协定的重要性
![气候变暖的国际合作巴黎协定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1df45f77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46.png)
气候变暖的国际合作巴黎协定的重要性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而国际社会对于气候变化的应对也变得日益迫切。
在这个关键时刻,巴黎协定的签署和执行对于全球国际合作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巴黎协定的重要性及其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一、背景介绍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人类活动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是主要的原因。
科学研究已经准确地证明,气候变暖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为应对这一挑战,国际社会多次召开气候变化谈判,最终于2015年达成了历史性的巴黎协定。
二、巴黎协定的重要性巴黎协定的签署和执行对于全球气候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1. 全球意愿的凝聚和行动的统一巴黎协定是首个被全球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气候协定。
该协定通过确立各国减排目标、透明度和核查机制,凝聚了全球各方的意愿,为气候行动提供了统一的框架。
2. 实现全球气候目标的契机巴黎协定设定了全球平均温度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并将努力限制升温在1.5摄氏度以内。
各国根据自身国情提出具体减排目标,并定期报告和核查执行情况。
通过共同努力,可以实现全球减缓气候变暖的目标。
3. 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巴黎协定鼓励发展中国家采取适当的行动,并为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这将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4. 地区及国际间合作的契机巴黎协定鼓励各国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技术转让、经验分享和资金支持等方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国际支持将有助于弥补其在气候行动方面的不足,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三、巴黎协定的影响与挑战巴黎协定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1. 履约行动的不均衡由于各国经济、社会和资源等条件的不同,巴黎协定中的减排目标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
一些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力度不够,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面临减排责任的困境。
从未来气候情景看主要发达国家的气候谈判立场
![从未来气候情景看主要发达国家的气候谈判立场](https://img.taocdn.com/s3/m/bcb3bb22915f804d2b16c179.png)
案给出。这些方案与未来温室气体浓度按照每年增
响的方向和幅度。这里主要通过基于模式的未来气 候 『景估计 ,定性地分析气候变化对主要发达 国家 青
不定 , 以至到后来美 国和澳大利亚宣 布退 出 “ 京都 议定书” ,一度使气候谈判进程 出现 重大挫折 。造 成欧盟和 “ 伞型 国家”矛盾的原因错综复杂 , 但其 历史和未来温室气体排放轨 迹及其 因未来减排所 产生损益 的明显差 别是原因之 一。此外 , 欧盟和以
景和原因对于确立我国的谈判策略和立场具有现实
化情景 。 在这方面, 各个国
采用 16 ~19 9 1 9 0年气 候 平均 作 为参 照值 计 算获 得。 图1 给出了 7 个模式模拟 的 2 世纪 中期和末 1
家或利益集团区域平 均的
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以及 变化的空间分布情况 上是 具有指示性的 ,对于 分析
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最有
中 图分 类 号 : 8 5 文 献标 识 码 : D 1 A
1 对 未来影 响的预期 是 国家气候 变化 立场形成 的主要 因素之一
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 中,形成了若干立场截然
论为依据 , 采取进一步减限排行动。 这些观点基本上 反映 了不同利益集团过 去长期坚持的立场和态度 ,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欧盟和以美国为首的“ 伞型国家”
的矛盾和冲突 , 以及欧盟和 “ 伞型国家” 同发展 中国
家之 间 的矛盾 。
不同的利益集团。主要的利益集团或国家有 : 7国 7
集团与中国、 欧盟 、 伞型国家” 包括美国、 “ ( 澳大利
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的国际合作角色
![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的国际合作角色](https://img.taocdn.com/s3/m/9cfb1680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5.png)
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的国际合作角色气候变暖是全球面临的一项严重挑战,其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影响。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扮演着重要的国际合作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的国际合作策略,以及其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一、中国的国际合作框架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暖问题。
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了多个国际气候变化合作框架,其中最重要的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巴黎协定。
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UNFCCC是制定全球气候政策的重要国际机构,中国是其缔约国之一。
中国参与了该框架下的各项议题讨论和谈判,通过推动多边合作以及制定国内相关政策来应对气候变化。
2. 巴黎协定作为全球协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成果,巴黎协定于2015年达成。
中国积极参与协定的谈判和制定,并成为其中的重要签约国。
中国在协定中承诺,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峰值,并努力争取尽早实现。
二、中国的行动与成果中国在国际合作中不仅仅是参与者,更是积极的推动者。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 减缓气候变化中国通过加强能源结构调整,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以及能效提升等措施,有效减缓了气候变化。
中国投资巨大力量发展清洁能源,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
同时,中国还在大型城市建设中推广公共交通系统,减少机动车使用,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2. 适应气候变化中国不仅注重减缓气候变化,也致力于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
中国加强了灾害防治和生态系统保育,推动农业和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还鼓励社会各界加强技术创新,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三、中国的国际合作效应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努力和成果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合作效应。
1. 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中国的减排行动对全球气候治理具有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a29aec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ed.png)
气候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当今世界,气候变化已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一个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因素。
从全球范围来看,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日益显著,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多、生态系统破坏等,这些都在重塑着各国之间的互动模式和关系格局。
首先,气候变化引发了资源竞争。
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水资源变得越发稀缺。
一些地区面临干旱,导致农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紧张;而在另一些地区,暴雨和洪水却频繁发生,水资源的分配不均问题愈发突出。
这使得各国围绕水资源的获取和分配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例如,在跨境河流流域,上下游国家之间关于水资源的使用和管理常常引发争端。
这种资源竞争不仅在地区层面存在,在全球范围内也日益凸显,因为水资源的稳定供应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生活质量都至关重要。
其次,气候变化加剧了能源领域的博弈。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各国纷纷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能源转型的速度和方式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国际关系问题。
一些拥有丰富传统能源资源的国家可能面临经济转型的压力,而那些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具有优势的国家则试图在全球能源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对于能源通道的控制和能源贸易规则的制定,也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
比如,某些重要的石油运输通道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环境变化,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受到威胁,这就引发了相关国家之间的紧张局势和合作需求。
再者,气候变化导致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气温升高、降水模式改变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许多国家的粮食产量下降,粮食自给能力受到挑战,不得不依赖进口。
这不仅影响了国家的经济稳定,也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引发了波动。
一些粮食出口大国可能会利用其在粮食供应方面的优势,在国际关系中谋取更多的利益;而粮食进口国则努力寻求稳定的供应渠道,保障本国的粮食安全。
这种粮食供需的不平衡可能导致贸易摩擦和政治紧张局势的升级。
农业在全球气候谈判中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
![农业在全球气候谈判中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f0ca54a33687e21af45a955.png)
摘
要: 农 业领 域 温 室 气 体 排 放 增 长 快 、 减排 潜 力 大 以及 较 高 的 生 态 脆 弱 性 等 决 定 了其 在 全 球 气 候 谈 判 中 的
地 位 随 着 国际 应 对 气 候 变化 努 力 的发 展 而 日渐提 升 。 虽 然 目前 对 农 业 议 题 的 关 注 度 仍 然 和 农 业 在 应 对 气 候 变化 中的 重要 性 不 完 全 相 称 , 但 是 农 业 在 全 球 气候 谈 判 中 的地 位 已经 大 为提 升 。农 业在 气候 谈 判 中地 住 的 变 化 对 气候
Vo 1 . 1 3 No . 4 J u 1 .2 0 1 3
农 业 在 全 球 气 候 谈 判 中地 位 的 变 化 及 其 影 响
高 小 升 , 严 双伍 , 方 建 斌
( 1 . 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 思政部 , 陕西 杨凌 7 1 2 1 0 0 ; 2 .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 院, 武汉 4 3 0 0 7 2 )
基金项 目: 武 汉 大 学 自主 科 研 项 目、 中 央 高 校 基本 科 研 业 务 费 专 项 资 金 ( 2 0 1 1 0 3 5 7 ) ;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科 研 究青 年 项 目( 1 3 YJ C G J WO 0 3 ) 作者简介 : 高小升( 1 9 8 O 一) , 男, 西 北 农 林科 技 大学 思 政部 讲 师 ,法 学 博 士 , 主 要 研 究 领 域 为 全 球气 候 变化 与 现 当代 国际 关 系 。
外学 者 , 尤其 是农 业 经济研 究学 者 , 运用 各种 模 型分
析气 候 变化 在农 业 领 域 的 系统 性 影 响 , 包 括 气 候 变 化对 粮食 安 全 、 农 产 品贸 易 , 农 业 产 业 分 布 等 问题 ,
国际关系中的气候变化谈判与合作
![国际关系中的气候变化谈判与合作](https://img.taocdn.com/s3/m/d614d6d8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70.png)
国际关系中的气候变化谈判与合作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与谈判来解决。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际社会已经多次尝试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谈判与合作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并讨论在气候变化谈判中所涉及的各方角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合作方式和发展趋势。
一、气候变化谈判的重要性气候变化谈判是解决这一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手段,因为它需要各国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对全球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因此各国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以应对这一挑战。
通过谈判,各国可以就气候变化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达成共识,制定共同的行动计划,并确保这些行动得到有效执行。
二、气候变化谈判的各方角色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各国的角色和作用不同。
首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是谈判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更多的经验和资源。
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需要在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之间做出选择。
此外,各大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是谈判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各国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如何制定一个公平、合理的协议是最大的难题之一。
由于各国的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和环境状况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协议时需要考虑各国的利益和关切。
其次,如何确保协议的有效执行也是一大挑战。
由于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在执行协议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
此外,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增加了谈判的难度。
气候变化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复杂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能源、经济、环境、社会和政治等方面。
因此,在谈判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出全面、综合的解决方案。
四、合作方式和发展趋势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哥本哈根协议》现状与气候谈判前景
![《哥本哈根协议》现状与气候谈判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aaba546addccda38376bafa1.png)
i s f i in o a e o t e 2 n u fc e t mp r d t 5% ~4 % GHG m iso e u t n g a e u r d b c e c .T e p p ri e t c h 0 e s i n r d c i o lr q i y s i n e h a e d n i o e —
2 0年 1月 1 日和 2 日, 气候 变化公 约执 0 1 8 5
行 秘 书德布 尔又 向公 约 1 2个 缔 约方 广发 英雄 贴 , 9 邀 请各 国对 是 否参加 协议》 表 态, 并根 据 协议 要
求在 1月 31日前提 交各 自的减 排 目标 和行 动。 德
i st r e s e r o o u ur n e na i n lc i t o e sa d pr vi e t a e c a vi e i a i t he e te h e c na i sf rf t e i t r to a lm a e pr c s n o d ss r t gi d c n de lng w ih t s
d v lp e t. e e o m n s
K e o ds y w r :Co n a e c o d;Ba iRo d a pe h g n A c r l a m p;Sta e y r tg
1 介 绍 20 0 9年 1 2月 3 日,丹 麦 首相 拉斯 姆森 和 联 0 合 国 秘 书 长 潘 基 文 向参 与 起 草 哥 本 哈根 协 议
轨 制 谈 判 和 公 约 下 形 成 新 的单 一 法 律 文件 。
关键词 : 哥本哈根协议 ;巴厘路线图 ; 应对策略 中图分 类号 : 5 文献标 识码 : 文 章编号 :0 32 5 (0 00 —0 90 X1 A 10 —3 52 1)40 1.4
国际气候资金谈判的背景、进展和展望
![国际气候资金谈判的背景、进展和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70e32e9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5.png)
)元美亿十(金资候气)元美亿十(金资候封面故事但是总体来看,COP26关于气候资金的议题反映的仍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谈判话语体系。
在发展中国家对于气候变化资金需求规模不断扩大和更为急迫的背景下,大会的气候资金谈判却停留在2009年提出的1000亿美元资金,尽管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是需要优先解决的。
另外,会议虽然达成了建立一个帮助遭受灾难性气候事件打击国家的机制的协议,但并没有建立基金以补偿各国与气候相关的损失损害。
对此,发展中国家普遍表示了对于气候资金谈判结果的失望和不满。
三、COP27气候资金谈判展望埃及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下简称“阿联酋”)将分别主办今年和明年的缔约方会议(COP27和COP28),北非与中东属于同一地理区域(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MENA),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也非常相似。
回顾49位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COP26上所作的发言,气候融资、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以及主要排放国的减排是非洲大陆的核心关切,其他问题还包括损失损害,以及解决阻碍全面实施《巴黎协定》的瓶颈问题等。
据埃及总统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称,埃及代表非洲主办COP27,将努力使会议成为“与各方协调的国际气候努力的一个根本性转折点,以造福非洲和整个世界”。
在过去的一年中,俄乌冲突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了全球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和化肥危机。
非洲和中东地区是粮食危机的重灾区,而且非洲还受到能源危机和化肥危机的严重影响,短期内加剧了脆弱国家的贫困。
叠加上严重的气候危机,资金问题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可以预见,埃及和阿联酋将会利用自己发展中国家和东道国的特殊地位,努力推动气候资金谈判达成有效的协议,以造福非洲大陆、中东、南亚、中美洲、南美洲以及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等全球气候变化热点地区。
美国拜登政府任期内在气候变化政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出台了《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
气候谈判僵局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难点
![气候谈判僵局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难点](https://img.taocdn.com/s3/m/de485b9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cf.png)
气候谈判僵局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难点气候谈判僵局: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难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其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已经变得愈发明显。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一直在进行气候谈判,旨在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合作机制。
然而,这一过程并不顺利,存在着许多难点导致气候谈判陷入了僵局。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难点,并分析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利益纷争与不平等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最大的难点之一是来自各国之间的利益纷争和不平等问题。
不同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气候变化的责任都存在差异,导致各国在合作中对待和表达立场存在分歧。
发达国家通常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发达国家应该为历史排放贡献负更多责任。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国际合作中建立起更加公平和平衡的机制。
各国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减排目标,并互相支持和合作以实现这些目标。
同时,国际社会应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减排能力。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另一个导致气候谈判僵局的难点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许多发展中国家认为,减排行动可能对其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它们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需要更多的能源和资源。
这就使得这些国家在气候谈判中对减排承诺持谨慎态度。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应当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国际社会应鼓励和支持发展中国家通过绿色技术转型,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减排双赢。
同时,发达国家可以提供技术、资金和经验分享等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这一转型。
三、执行监督与追责机制的不完善执行监督与追责机制的不完善也是导致气候谈判僵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过去的气候谈判虽然达成了一些协议,但很多国家在履行减排承诺方面存在不充分的情况。
这使得各方对于合作的可行性和效果产生了怀疑,对于未来的合作缺乏充分的信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执行监督与追责机制。
各国应共同制定明确的减排目标和时间表,并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估。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大环境下中国角色分析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大环境下中国角色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711c02c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e.png)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大环境下中国角色分析1. 引言1.1 全球气候治理背景全球气候治理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就开始警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系统造成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上升,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问题日益突出。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奠定了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础。
随后,各国在《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国际文件中相继提出减排目标和承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深刻意识到气候变化对国家和全球的影响。
中国政府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号召,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减排措施和目标,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加强碳排放管理,努力实现气候变化应对目标。
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积极参与,主张发展中国家在减排中的特殊责任和利益。
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既承担责任,又面临挑战,需要不断努力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
1.2 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其减排行动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也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领军者,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并发挥着建设性作用,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能源结构转型等问题。
未来,中国需要继续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加大减排力度,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字数:215】2. 正文2.1 中国在减排目标方面的表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其在减排目标方面的表现备受关注。
中国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成功减少了碳排放量。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及其社会学意义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及其社会学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60aa0c8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c.png)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及其社会学意义1. 引言1.1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包括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其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对全球气候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应对气候变化符合中国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发展,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也体现了其对全球公共事务的责任担当,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不仅对国内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2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一是气候变化对中国的严重影响。
中国是一个气候多样性显著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包括干旱、洪涝、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气候行动的期待。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国际社会普遍呼吁中国加大减排力度,承担更多的气候责任,推动全球气候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
中国政府积极响应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减排目标和措施,并将气候行动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推动新能源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2. 正文2.1 中国减排努力的成就中国在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自2005年以来,中国逐步实施了一系列减排措施,包括加强节能减排政策、推广清洁能源、优化工业结构、提高能效标准等。
这些措施取得的成果不容忽视。
根据中国政府发布的数据,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碳强度下降了45.8%,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了18.6%,自然林面积增加了4.56亿亩。
气候变化下的国际合作与谈判
![气候变化下的国际合作与谈判](https://img.taocdn.com/s3/m/ff64a62d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36.png)
气候变化下的国际合作与谈判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各国必须共同合作,并通过国际谈判达成协议。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下的国际合作与谈判,重点分析全球合作的必要性以及多边谈判的挑战和成果。
一、全球合作的必要性1. 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不仅仅影响到单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对整个地球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各国需要共同努力来制定措施和解决方案。
2. 共同责任:气候变化是由全球过度排放温室气体所导致的,各国都承担着责任。
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需要共同合作来减缓和适应变化。
3. 资源共享:气候变化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如清洁能源的发展、环境保护等。
各国需要共享资源和经验,共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
二、多边谈判的挑战1. 利益分歧: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分配差异等原因,各国在气候变化议题上存在着利益分歧。
一些发达国家可能需付出更多的减排成本,而发展中国家可能担心减排措施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2. 技术和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面临着技术和资金的不足,需要得到发达国家的支持和帮助。
然而,如何确保技术和资金支持的落实以及针对不同国家的公平性仍然是谈判的难点。
3. 可行性和执行力:制定合理的减排目标和措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如何确保各国执行并履行承诺。
国际谈判需要考虑到目标的可行性和各国执行力的保证。
三、多边谈判的成果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将国际合作与谈判的基础框架奠定下来,并设立了全球减排目标。
各方通过框架公约共同承认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并作出努力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巴黎协定:巴黎协定是气候变化领域的里程碑,旨在逐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该协定要求各国制定自愿的国家贡献,并设立资金援助机制,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适应和减缓措施。
3.国际合作加强:多边谈判和协议的成果促使各国加强合作。
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承诺
![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承诺](https://img.taocdn.com/s3/m/5bfe172f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0c.png)
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承诺
摘要:
一、哥本哈根会议背景
二、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地位
三、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承诺
四、中国实现承诺的措施和成果
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及展望
正文:
哥本哈根会议是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会议旨在制定新的全球气候协议,以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一直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调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大的减排责任,同时支持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援助。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意味着中国将在2020年前实现碳排放峰值。
此外,中国还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森林蓄积量增加45亿立方米。
这些承诺展示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决心和担当。
为实现这些承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推广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加强森林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实现减排目标,还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承诺和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
许多国家认为,中国的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了信心,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尽管中国在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能源结构调整、工业升级、城市化等问题。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国际中的国际组织与全球气候变化
![国际中的国际组织与全球气候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ef207f03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37.png)
国际中的国际组织与全球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国际社会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越发重视。
在这一挑战性的背景下,各国间建立了一系列国际组织,旨在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本文将就国际中的国际组织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探讨。
国际组织作为国家间合作的桥梁和平台,在全球气候变化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国际组织通过提供信息和科学研究来支持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
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及其下属的气候与清洁空气项目(CCAC)致力于收集并提供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数据和科学研究成果,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世界气象组织(WMO)通过监测和预警系统,提供为期数天至数月的天气和气候信息,帮助各国及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其次,国际组织在推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与合作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及其下属的京都议定书以及巴黎协定都是在国际组织的支持下达成的重要国际文件。
国际组织为各国提供了框架和平台,通过谈判和合作来达成全球气候目标,促进各国合力行动。
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会议(COP)每年举行一次,各国代表齐聚一堂,就全球气候变化议题进行深入磋商和协商。
这些会议通过国际组织的牵头和协调,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此外,国际组织在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来进行应对和适应。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银行等通过各种机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其进行低碳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此外,国际组织也推动技术转让和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最后,国际组织还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来提高公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和意识。
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开展各种倡导活动,引导公众注意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些活动通过国际组织的广泛传媒渠道和影响力,有助于推动公众行动,使更多人参与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中来。
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积极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3b477555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5.png)
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各国纷纷加大力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这一进程中,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展现出积极的作用和责任感。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其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首先,中国政府将气候变化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于2020年提出的“碳中和”目标更是让全球瞩目。
此举意味着中国将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排放的净零,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这一目标的大国。
这一目标的确立,表明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全面参与。
中国的积极作为还体现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上。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风力、太阳能和水力能源等方面,中国的装机容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减少碳排放,还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
除了在能源领域的努力,中国在推动可持续交通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政府近年来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资,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发展。
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就在中国,这为减少燃油消耗和碳排放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中国还在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方面进行创新,提倡低碳出行方式,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不仅体现在国内,还体现在外交政策和国际合作中。
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巴黎协定》的全面实施。
中国政府多次强调要全面完成协定目标,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力度。
此外,中国还承诺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200亿元人民币的气候援助,为全球气候治理事业做出贡献。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致力于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制定和实施适当的减排目标。
总之,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推动可持续交通等多个方面,为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球气候变化气候谈判与国际合作
![全球气候变化气候谈判与国际合作](https://img.taocdn.com/s3/m/762d274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4e.png)
全球气候变化气候谈判与国际合作全球气候变化:气候谈判与国际合作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气候变化问题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了重大影响,迫使各国必须采取行动来应对这一挑战。
为了推动全球合作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各国通过举行气候谈判,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
一、国际气候谈判的历史回顾自1988年成立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以来,国际社会开始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并致力于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
随后,各国在联合国下属的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中,设定了具体的环境目标和减排承诺。
二、关键问题与挑战在国际气候谈判过程中,各国面临诸多关键问题与挑战。
首先,不同国家基于各自的利益和能力定位,提出不同的减排目标和行动方案。
其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经济发展程度差异以及责任与利益分配的问题。
此外,谈判涉及到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实施层面的具体合作细节。
三、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承担责任。
通过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共享技术、资金和资源,提高减排能力和适应能力。
合作还能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四、方向与前景展望尽管各国在气候谈判中存在诸多分歧与挑战,但国际合作仍然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路径。
未来,全球社会需要继续加强合作,制定更加具体、可执行的行动计划,推动全球的绿色转型,并通过合作机制来监测和评估各国减排行动的实施情况。
同时,各国还需要注重公平与包容,确保发展中国家在减少排放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
总结: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一项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国际气候谈判和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制定共同的目标和行动方案,共享资源和技术,共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只有通过合作,我们才能实现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应对,保护地球家园的未来。
新时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问题与建议
![新时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问题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29b00a01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dd.png)
新时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问题与建议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我国也面临着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必须加强,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问题分析1.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加剧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加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极端天气事件,如持续高温、暴雨洪涝、干旱等,给我国的农业、交通、城市水logging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2)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对我国的生态系统、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产生了严重影响,威胁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3)粮食安全面临威胁:气候变化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粮食安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4)城市化进程受阻:气候变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也日益凸显,城市基础设施、城市防御系统等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2.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存在问题在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和完善政策;(2)应对能力相对薄弱: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和管理能力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应对能力;(3)国际合作亟待加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作用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3.存在的风险和挑战针对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存在的风险和挑战:(1)经济发展受挫:气候变化可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因素;(2)社会稳定受影响: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影响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3)生态环境破坏: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的不可逆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二、建议1.加强政策法规建设针对当前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的问题,我们建议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体系,加强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衔接,进一步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
全球气候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气候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3fa7812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f.png)
全球气候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国际社会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政策,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地球环境。
然而,这项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首先,全球气候政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一方面,这些政策促使发展中国家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和开发。
清洁能源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发展中国家可以降低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此外,清洁能源产业也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机会。
另一方面,全球气候政策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减缓气候变化的机会。
发展中国家通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通过利用这些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国家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对气候变化的贡献。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地球环境,也有助于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然而,全球气候政策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发展中国家通常面临技术和资金的短缺。
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专业知识,而这些正是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
在全球气候政策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家需要面对如何获取这些技术和资金的问题。
其次,全球气候政策可能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经济压力。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政策往往会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生产和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
发展中国家需要在减排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全球气候政策也可能加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
发达国家在全球气候政策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决策权,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往往被忽视或较少被考虑。
这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气候政策中的地位和利益受到损害。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政策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发展中国家应加大对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的投资。
通过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发展中国家可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并在全球气候政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际气候谈判中的非政府组织:地位、影响及其困境
![国际气候谈判中的非政府组织:地位、影响及其困境](https://img.taocdn.com/s3/m/b4daf247e45c3b3567ec8bc7.png)
般 认 为 ,非 政 府 组 织 (n o n — g o v e r n m e n t a l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N G O) 是 联 合 国 框 架 下 的 定 义 和 概 念 。 学 界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 1 9
作者简介 : 侯 佳儒 , 男, 吉 林 白城 人 , 中 国政 法 大 学 民 商 经 济 法 学 院 副 教 授 , 法学博 士 ; 王倩 , 女, 湖北武汉 人 , 中 国政
( 总第 2 1 1期 )
孚
国 际气 候 谈 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的 非政 府 组 织 : 地 位 影 响 及 其 困 境
侯佳儒 王 倩
摘
要: 依 据 有 关 国际法 , 非政 府组 织 凭借 “ 咨 询 地位 ” 或“ 观 察 员” 身份 积 极 参 与 了
历 次 国际 气候谈 判 大会 。但 因 为气候 谈判 的特 殊 性 、 主 权 国 家 主 导 气 候 谈 判 的 现 实 格
织” ①, 而之 后 的 四 次 气 候 变 化 公 约 的 谈 判 会 议 中 没 有 再
对“ 非政府组织 ” 概念 的 定 义 和 分 类 有 很 多 争 议 ( 例如, 有
称之 为 “ C i v i c S o c i e t y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C S O s ) ” , 有 称 之 为 N F O ( N o n ・ p r o i f t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 , 本 文 从 研 究 目的 出 发 , 将
何定位 非政府 组织 的 角色 、 如 何 发 挥 其 作 用 ? 这 些 问 题
美国总统选举与全球气候政策
![美国总统选举与全球气候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4fbda18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57.png)
美国总统选举与全球气候政策在当今世界,全球气候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且紧迫的议题。
而美国总统选举,这一决定美国未来数年领导方向的重大事件,对于全球气候政策的走向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其在气候政策方面的立场和行动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起着关键作用。
在总统选举期间,候选人对于气候问题的态度和提出的政策主张,往往成为选民关注的焦点之一。
回顾过去的美国总统选举,气候政策在其中的地位并非一直都如此突出。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日益明显,如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破坏等,公众对于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气候行动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使得气候政策逐渐成为了总统选举中的重要议题。
在选举过程中,不同的候选人通常会提出各自的气候政策方案。
有些候选人主张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如制定严格的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转型,以实现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领先地位。
他们认为,积极的气候行动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还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另一些候选人可能对气候行动持相对保守的态度,更注重传统能源行业的利益,担心过于激进的气候政策会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他们可能会强调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逐步推进气候政策的调整。
当选总统的气候政策立场,将直接影响到美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态度和角色。
如果总统积极推动气候行动,美国可能会在国际气候协议中发挥领导作用,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制定更加严格的减排目标,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以促进全球气候治理的合作。
相反,如果总统对气候问题不够重视,美国可能会在国际气候事务中采取消极态度,甚至退出相关的国际气候协议,这将给全球气候合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例如,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这一举措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和担忧。
而拜登政府上台后,立即宣布美国将重新加入《巴黎协定》,并制定了一系列较为积极的气候政策,展现了与特朗普政府截然不同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未来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地位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中国在未来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地位2009年12月09日15:05世界知识关键词四:外交博弈面对西方国家的强大压力,如果没有恰当的话语表达方式、缺乏有效的博弈手段、无法形成言之有理的理论反驳,那么中国将在未来的国际气候谈判中处于极为不利的被动地位。
气候/环境议题关涉各国参与国际政治博弈的技巧与成效,关涉它们在新的国际协定制定过程中将自身利益关切投射其中的能力,以及对新的全球政治时期的国际话语权和外交主导权的掌控水平。
在全球气候政治舞台上,代表不同利益诉求的国际行为体及其联盟已经形成了不同的立场集团,其复杂的内部关系已经超越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所谓“南北鸿沟”或“两个世界”的简单二分法。
它们包括:以美国为首的“伞形国家集团”,欧盟及其成员国,以中、印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大国,中印两国以外的“77国集团”,已加入经合组织(OECD)的发展中国家(新加坡、墨西哥、韩国),小岛国家联盟,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除此之外,还有出口石油、煤炭、铁矿石等的能源供应国及各类大型跨国公司和行业协会,以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组织和科学家、环保主义者等一些担忧人类发展的团体和个人。
当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博弈焦点是以美、欧为代表的传统大国与以中、印为代表的新兴大国之间关于减排与技术转让等问题的谈判。
它们一方是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进程,国内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层次的全球最发达国家,另一方是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之中,国内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口处于贫困状态的发展中大国。
一定程度上,有关减排承诺/碳排放权问题的争论已经成为两大博弈集团间交锋的新的前沿。
面对复杂的博弈局面,对于已经在发展中国家阵营中确立了主导地位的中国来说,熟悉、掌握一定的博弈技巧显然非常重要。
西方大国在气候变化有关中国的议题部分指责中国的巨大碳排放量,要求中国承担定量减排义务。
西方的指责听上去非常有道理:当前中国单位GDP耗能是美国的两倍、是瑞士等低耗能国的6~7倍;中国拥有全球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的15~16个;2008年,仅中国三大电力集团的碳排放总量就超过了英国的全国总排放;总而言之,中国是全球温室气体的最大制造者。
所以,“中国威胁论”在经历了“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即“中国环境威胁论”。
面对西方国家的强大压力,如果没有恰当的话语表达方式、缺乏有效的博弈手段、无法形成言之有理的理论反驳,那么中国将在未来的国际气候谈判中处于极为不利的被动地位。
基于当前的谈判进程,中国在制定自身的谈判战略时要掌握好一种原则性平衡,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一方面,中国承认减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强调已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和仍处于这一进程的发展中国家各自应负有的不同责任和所需承担的不同角色。
中国坚持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应以发达国家继续率先量化减排为先导,在此基础上发展中国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因此,中国要根据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日程逐步推进减排目标,争取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碳排放权。
在各种国际气候会议上,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求与发达国家间达成某种碳排放贸易协议,即发达国家购买发展中国家的部分碳排放权,发展中国家则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在国内推广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投入新技术的研发与实施。
实际上,发展中国家都期待几个主要的发达国家能够在本次哥本哈根会议上拿出一个有诚意的资金、技术计划,建立起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体系,但这一期待能否最终实现还有待观察。
综上所述,根据我的观察,当前越来越多的国际协议,如气候协议,是在与所谓传统的“高政治”领域不同的“低政治”领域达成的;衡量一个国家的外交和战略能力,过去主要考察其领土、统一等问题,现在这些方面的内容虽然仍然存在,但却越来越偏向于体现在气候、能源、公共卫生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相关内容中。
如果能够在这些领域占据一个有利位置,能够下先手棋,则既能满足自身的发展所需,也顺应了新时期国际政治进步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五:经济技术作为整个“低碳”体系的核心,“低碳经济”是指对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进行有效、量化控制的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技术领域的博弈是目前国际气候/环境议题最直接的发展方向,它关涉一国在新一轮的全球竞争中把握新经济、开发新能源、应用新技术、拓展新商机的灵敏度和捕捉力。
其中,低碳经济被公认为未来发展的最新增长点,大量有关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都从“低碳”这个概念出发,从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框架转变。
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次重大转折都是在技术与能源革新的基础上完成的,但时至今日,伴随人类生产力水平与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的是煤炭和石油等高污染、高排放能源动力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与生态恶化的现状。
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思维应运而生。
作为整个“低碳”体系的核心,“低碳经济”是指对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进行有效、量化控制的经济发展方式。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在不同的场合宣传“清洁与绿色”的长远经济目标,呼吁全球企业在新一轮增长竞争中化危机为机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确保地球的生态环境平衡。
他指出,当前的气候/环境议题实际上是一个更清洁、更绿色、更可持续的全球经济新起点。
它开启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新商机,有希望、有预见的国家会把握机遇、率先投入,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新技术领域抢占先机。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指出,世界前三次产业革命分别由蒸汽机、电力和电子计算机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将是由新能源引领的能源革命。
对中国来说,欧美发达国家间已悄然打响的新能源、新技术、新经济争夺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作为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新兴大国,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着一个庞大的、旨在改变全球经济发展结构的低碳经济产业群,把握住这一千载难逢的跨越机遇,中国就有可能在已初见端倪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中拔得头筹。
中国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就曾经说过,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
但另一方面,庞大的人口规模、初级的工业生产水平、严重不足的资源能源条件和低下的科技创新能力等不利因素,决定中国在“低碳经济”的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这一方面要求我们把握契机,做好国内功课;另一方面,尽管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技术开发与转让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作用,而且相关公约与计划也明确规定了发达国家承担向发展中国家将要采取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提供资金支持、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帮助的义务,但十多年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这些具体措施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谈判中,发达国家一直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借口,回避讨论建立技术转让的具体机制。
作为气候政治中发展中国家阵营的重要代表,中国应在全球气候问题谈判中发挥领头羊作用,推动发达国家在资金支持、技术转让等方面做出实质性安排。
可以说,进入21世纪后,围绕“低碳经济”、“绿色能源”、“清洁技术”等可持续发展概念已经形成了一个最富竞争力又最富市场商机的产业链条。
新兴经济技术的竞争与合作是气候/环境议题成为国际政治焦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六:文明形态中国要改变迄今仍被世界视为“经济怪兽”的负面形象,既需要国内经济发展观念的更新和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建立,又要在全球气候/环境博弈中有理有利有节地表达出合理的利益诉求,使中国在全球新一轮文明形态塑造中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塑造者、建设者,而非“无语者”的形象。
在最为深远的意义上,气候/环境议题还涉及人类文明与全球价值的时代变迁,昭示着人类更高阶段的生存理念。
1648年形成的主权国家体系是现代国际关系的起点,它以具有平等主权权利的民族国家为主要行为体,以国家利益至上为根本行为准则。
几百年来,民族国家体系一直占据着现实政治形态的核心位置,并有效地垄断着人们根本的认同取向。
然而不可忽视的一个现实是,日益推进的全球化进程已经对传统的主权国家体系及其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人们的根本认同取向开始出现由主权国家向更高的全球价值和更低的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价值转移的趋势。
而且愈发明显的是,这一过程孕育着一种更高形态的全球文明、价值、规范与制度,引导着国际关系进步的一种新力量,虽然这种新力量现在还不是国际政治的主角,还远没有达到与主权国家体系相抗衡的水平,但它无可置疑地改变着无数个“平行四边形”的方向,影响着全球政治体系中新的谈判、公约、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某种新的政治价值、伦理、制度、规范的形成过程中,能够顺应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力量将在新一轮的政治博弈中占据先机。
20世纪之所以成为美国的世纪,既是因为美国的一些重大发展举措为其自身带来了好处,也是因为它在某些重要的国际政治转折点为许多具有全球意义的价值、观念与制度的出现提供了一些基本条件。
例如,“威尔逊主义”、罗斯福“新政”、“马歇尔计划”,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与生态、核裁军与军控、新的发展模式及新能源、文明的新生态及其对话已成为全球价值增长中的新的制高点,初成体系的奥巴马“新政”显示出试图占据其中若干领域的态势。
奥巴马重新树立起威尔逊和罗斯福时期的国际主义旗帜,提出“无核世界”倡议,公开宣传其积极、开放的气候政策并向不同的传统敌手做出缓和姿态,虽然要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中取得实质成果还需克服一定的困难,但他试图赢得全球道义支持的考虑显而易见。
正是在此意义上,诺贝尔基金会第一次以面向未来的方式将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一位上任不足一年的在任国家领导人,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奥巴马“新政”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期待。
历史与现实向中国提出的问题是,当全球文明形态在经历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后、新的生态文明形态初露端倪的新阶段中,中国应该在日益完善的全球政治体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做出怎样的贡献。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遵循的经济发展模式适应了中国的国情需要,使中国经济体在全球GDP增长中扮演了一个后者居上且蒸蒸日上的积极角色。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几十年来形成的中国国内产业结构仍处于鼓励夕阳产业的粗放型的量的扩张阶段,在新兴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竞争中仍是一个被动的、相对落后的初级参与者。
在新的文明形态逐渐形成、新的全球价值理念日益发展的国际政治新阶段,中国要改变迄今仍被世界视为“经济怪兽”的负面形象,既需要国内经济发展观念的更新和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建立,又要在全球气候/环境博弈中有理有利有节地表达出合理的利益诉求,使中国在全球新一轮文明形态塑造中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塑造者、建设者,而非“无语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