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黄土高原的原生态民歌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蒙古族作曲家美丽其格让《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当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唱起来的时候,很容易让人想起草原上那种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的优美风景。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脍炙人口的的歌曲已经风靡了半个世纪,它那开阔悠长绵延起伏富于装饰的旋律象是盛在坛子里的美酒,愈久弥香。
歌曲虽然唱遍大江南北,但知道这首歌曲作者的人恐怕并不是很多。
其实,这首歌曲的作者是已经退休的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的著名作曲家美丽其格老师。
12月20日,记者在采访的时候了解到,美丽其格老师今年已经76岁高龄,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今年冬天没有留在呼和浩特,而是选择了在气候温暖的南方过冬。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翻开这首歌曲诞生前后的历史性的一页。
浓郁的草原情怀是创作的源泉《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中有这样一句歌词:“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的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
”其实,“我的家乡”就是作者美丽其格采风的地方---科尔沁草原,那是一个对内蒙古来说极普通的牧区,美丽其格就出生在这里。
草原上的生活似乎都是这样:傍晚,牧人们赶着羊群牛群回来了,牛羊按捺不住回家的喜悦高声地叫着唱着,主人似乎也在那瞬间忘掉了一天的疲劳,唱着歌来抒发他全部感情,此时又象歌唱生活,同时又象在传达一个信号:我回来了!可有茶喝,可有肉吃?妇女们三三两两收起了针线活结束了一天的地毯上的交谈,该回去迎接各自的男人了。
孩子们欢天喜地抓住一只羊就要骑,当然是被摔下来了。
羊群从东边回来,牛群可能从西边回来,夕阳下飞扬的尘土伴着此起彼伏的大合唱,此时你再也不会有别的形容词:这就是牧人交响曲,它的诞生地只能是在草原上,这支交响曲,亘古延绵从未间断……爱好唱歌跳舞的美丽其格19岁考入内蒙古文工团任演奏员。
那个时候专业团体与民间艺人的往来非常密切,他兼任团内的民间艺人组组长,因此有了机会到草原采风。
这是一个极重要的机遇。
内蒙古有个拉马头琴的大师色拉西先生,当今的许多马头琴家如宝力高、玉龙等都是他的学生。
陕北“原生态”民歌唱法的传承保护研究
也 多 以 二段 式 居 多 。 二句 式 和 四句 式 是 其 主 要 的句 式 结构 ,但 有 的时 候 为 了完 成 抒 情 和 叙 事 的 需求 ,会 采 取 重 复 或者 增 加 句 式 的 方式 ,演 唱 者 要 充 分 的 了解 这 种 句式 结 构 ,对 于 不 同 的 句式 结 构 和特 点要 采 取 不 同 的延 长 方 式和 情感 , 达 到最 佳 的表 演效 果 。最后 是 调 式 特 点 ,典 型 的 陕北 民歌 是 在 五
种 民族歌 曲的唱法 实质上就是在保 护一种文化 , 并在此基础上 实现对 陕北民歌 文化的保护和发 扬。要做到对 陕北“ 原 生 态” 民歌 唱法的保 护和传承就 必须充 分地研 究其演唱技 巧、 风格特征 、 文化价值 等 , 并能够实 际地对其 喝法进 行发掘和整 理, 采取具体的 办法例如培养原生态唱法的艺人 等手段 完成相 关的保护工作 。
( 一) 陕北 民歌 唱 法 的影 响 因素
优 秀 的历 史 文化 赋 予 了 陕北 民歌
唱或者以真嗓演唱为主的方式 ,演唱 的特 点 是 高 亢嘹 亮 ,是最 为 主要 的唱
原 生态 文化 保 护 的相 关政 策 和 经 济 投
深厚 的文 化 底 蕴 ,特 殊 的历 史 文 化 背 法 。这种 唱法 决 定 了其音 乐 的流 畅 度 景 造就 了其 粗 犷 、 率真 、 洒 脱 的艺 术 风 和旋律线的大起大落 ,尤其是很 多的 格 。研 究 陕 北 民歌 的唱 法 不 仅 仅 对 典 中 长 音 的 处 理 中 均 采 用 这 种 平 腔 唱 型 的 唱法 进 行 归 类和 总结 ,更 加 需 要 法 , 是 陕北 民歌 的代 表 性唱 法 。 2 . 断腔 唱法 , 断腔 实际 上 就是 运 用 断 腔和 断 音 的方 式 使得 演 唱 过 程 富 有
浅论陕北民歌的发展与传承
浅论陕北民歌的发展与传承作者:马艳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05期摘要:陕北民歌历史悠久,与陕北地区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的多元化相联系,是开放性的民歌,题材丰富,是陕北人民精神、文化、感情的表达,是陕北人民情感的寄托。
随着社会的发展,陕北民歌的爱好者逐渐减少,其传承遇到困到,分析原因,提出陕北民歌传承和发展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陕北民歌特点传承发展创新一、陕北民歌的特点陕北民歌历史悠久,是陕北音乐文化的亮点,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大家庭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它有独特的语言、内容、旋律以及表达方式,广受人们喜爱。
(1)陕北民歌曲调唱法具有多元性因其地理位置,陕北民歌在曲调唱法上具有过渡性和多元性。
陕北地处中原与边疆的过渡地带,使其成为了汉族与胡人、农业与畜牧业的过渡地带,也因此成为语言、文化、艺术、礼教的过渡地带,是从缤纷多彩的中原文化到单一冷色调的草原文化的过渡区,形成了多元性的文化。
陕北民歌也具有这种过渡性和多元性,由于地理原因,他同时受着山西戏曲、民歌、甘肃花儿以及内蒙民歌的影响,是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碰撞产生的结晶,他既有阴柔尖锐,又有深沉冗长。
陕北民歌的歌词内容与其较差的自然紧密结合,伴有祈福消灾、反抗斗争的感情色彩。
它是黄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的人们的生活写照。
(2)陕北民歌歌词题材丰富陕北民歌歌词取材来自于陕北人民的真实生活和内心情感,质朴的表现陕北人民的精神状态。
歌词使其题材丰富、内容广泛,涵盖好事坏事、喜事丧事、尊崇礼教等,歌词常根据演唱者所处环境进行修改、添加,灵活多变。
(3)陕北名歌是开放式民歌陕北民歌以演唱者的嗓音为基础,演唱随性,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开放的民歌。
陕北民歌的演唱形式和歌词内容不受限制,其演唱中大部分为真声,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演唱者的技巧和创造力。
陕北民歌是一种完全来自民间的原生态的民歌,要求演唱者有自由、豪爽、不羁,是黄土高原辽阔的表现。
二、陕北民歌的发展现状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的艺术结晶,是陕北人民生活的体现,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人民用时而低回婉转时而高亢嘹亮的歌声表达着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以及对恶劣自然环境的对抗,是艰苦生活年代陕北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
陕北民歌--黄土高原风情
陕北民歌--黄土高原风情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
无论是站在重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
这就是陕北民歌。
“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
”实际上,陕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民歌。
黄土高原上,既有婆姨们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又有后生们的“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
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
小调,以叙事为主,一般都有场景,有人物,有故事情节,还有细节描写。
如《害娃娃》《探瑜姐》《送情郎》《四保揽工》和《下柳林》等都是篇幅较长的叙事体民歌。
信天游(在与内蒙古接壤的地区叫“顺天游”,在神木府谷一带叫“山曲”)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
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
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韵脚多变,一般为两句体结构,上下旬押韵,不隔句押韵。
以7字句或10字句为基础,上旬主比兴或写景状物,下句多主点意,虚实结合,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
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
它两句一段,段与段之间可分可合,也可独立为一首,类似“散曲”。
陕北民歌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
现在所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长工歌”的内容,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特别是革命历史民歌,是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
像著名的《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是很有价值的。
但是,在8000余首陕北民歌中,这类作品毕竟是少数。
多数作品反映的是平淡的人平淡的事。
原生态陕北民歌的历史进程和风格解说
原生态陕北民歌的历史进程和风格解说作者:杨敏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0期【摘要】原生态的陕北民歌是我国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发展经历了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逝,也没有因为社会制度的更替而逐渐湮没,而是经历了沧海桑田却依旧那么灿烂夺目。
它的歌唱形式和方式富有内涵、独具风格,不断地散发着无限的魅力和诱惑,不断地吸引着人们去进行研究和传承。
【关键词】原生态,陕北民歌,历史进程,风格解说一、原生态陕北民歌的内涵、意义原生态陕北民歌,顾名思义,它有一定的空间地理限制,且是没有被其它元素所融合的,是陕北地区的一种汉族民歌,它的组成部分有三类:号子(一般为劳动号子),如《大小老婆》;山歌(也称为信天游),如《兰花花》;小调,如《三十四匹马队两杆号》。
号子又分为搬运、工程、农事、船渔和作坊五种。
山歌又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种。
小调又分为一般小调、丝丝小调、社火小调、风俗小调四种。
原生态陕北民歌有自己的形成体制和风格特色,是自成一家又各具内容的汉族民歌,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陕北人民的喜怒哀乐、民土风情。
原生态陕北民歌的内容和歌唱形式会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出现相应的变化和发展,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影响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原生态陕北民歌,并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和内涵。
二、原生态陕北民歌的历史发展历程原生态的陕北民歌兴起与榆林、延安一带的山谷沟渠、乡间林落,并随着繁衍不绝的陕北劳动人民的日常劳作,情感抒发,用他们与牛羊沟通的嗓子原生态地发出村野的声音、邻里弄巷的歌曲。
陕北民歌最初的兴起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汉族人民的巫歌和祭祀歌曲。
陕北民歌和春节“闹红火”习俗有着密切的关联,在绥德出土的汉代画像中有祭祀秧歌的舞蹈,这一出土的文物也说明了民歌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得到兴盛的发展。
民歌相对于其它的艺术形式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陕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陕北地区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陕北地区纯朴的风土人情,例如《脚夫调》是山歌中比较能反映陕北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
原生态民歌
原生态民歌,顾名思义,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它不仅是音乐之源,亦是人类文化之始。
在民族音乐中,民间音乐风量最大,而民歌又是民间音乐中普及面最广的音乐形式,具有极其浓郁的典型的地域、语言等风格特征。
“原生态”这个词可以说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而来的。
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
原生态民歌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达出的东西,而把很多民歌进行改编等则是原生态状况的变异,属于非原生态。
民歌直接产生于民间,并在流传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歌词越加精炼,曲调渐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民歌的语言生动传神,它并不是将简简单单的生活语言直接拿来,而是也讲究韵律,讲究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
有人说:“民歌是很难保护的,因为它的生存空间不在了,传承下来的可能是一种表现形式,但文化内涵变了。
”原汁原味的民歌是民族根源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血肉和灵魂,是我们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
民歌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民歌直接反应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是交流情感、传播知识的工具,也是认识一个民族的情感、性格、历史、社会、民俗民风的宝贵资料,因而真正的民歌是找不到作者的。
还有许多民歌要用当地的方言演唱,更增加了其独有的地域性,也增加了民歌传承的难度,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民歌更有其鲜明的地域风格和原汁原味的欣赏性。
原生态民歌有其自身的艺术魅力,首先它具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音乐风格组成的多元性;其次它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如独特的民族服饰、民族唱法、民族旋律等;三是具有原生态的审美价值,而这种原生态的审美价值由于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因而具有不可替代性。
此外,一些民歌歌手的高音可以比美声中难以驾驭的High C高出一个大三度或纯四度、无伴奏无指挥的合唱等,也是原生态民歌中独有的艺术魅力。
《回延安》(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课《回延安》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信天游刘成章①信天游这个名字,如明月流水,如仙界的风,即使把它放到全世界数千年来所有的艺术品类之中,也数得上奇美浪漫。
②透过渺远和苍凉,是一眼望不尽的峁①梁连绵,沟壑纵横。
这边山头犁铧②翻着土浪,羊肚子手巾扎在头上,扶犁者汗湿衣褂;那边沟里扁担一闪一闪,小脚片踩出花似的踪迹,挑水者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女。
扶犁汉子也许觉得今天特别口渴,便朝沟里喊去:“哎——风儿!晌午送饭,别忘了给我多舀半罐子米汤!哎——洋芋丝丝也拿上一点!”小女女便转脸应声:“哎——舅舅!我听下啦!”他们必须扯长声儿,不然,对方就难以听清。
而他们觉得需要排遣寂寞无聊的时候,便以更高亢、更悠扬的嗓音唱了——这就是与中原文化迥异的信天游了。
祖祖辈辈,年年岁岁,信天游唱在放羊的山坡上,唱在赶脚的大路上,唱在锄地的五谷间——处处都是宏阔的舞台,声声都如云霞之辞。
③小时候的我被母亲牵着稚嫩的手,走在延河畔上。
突然,好像从那云缝中,猛乍乍淌出一股飘逸的光,瑰丽迷人。
那是我平生所听见的第一支信天游: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为什么你要把洋烟喝?我妈妈打我我不成材,露水地里穿红鞋。
这样土气,这样简单,却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两句信天游,一经入耳,便入骨,便入髓,我此生便再怎么也忘不了了。
④上初中后,因为爱上了文学,我被信天游迷得死去活来。
我买了一本何其芳、张松如二人主编的《陕北民歌选》,又念歌词又唱曲谱。
书上那“上畔畔的葫芦”,那“清水水玻璃”,那“双扇扇门来单扇扇开”,虽然都是我熟悉的事物,但还是给我开启了一个诗意的世界,令我神往。
⑤有一天我登上了一个山顶,突有一支嗓音浑厚的信天游响在我的耳畔。
我看见,唱歌的是个放羊老汉。
他唱得实在太美了,但我写作文时竟不知该如何描述。
我那时候望着那苍茫辽阅、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听着这支信天游,实在分不清信天游是脱胎于它,还是它有几分信天游的影子?后来我曾经暗暗地想,假使信天游可以像天下万物似的有形有色,而且其形色永不糟朽,那么,整个陕北高原的天空,一代代的累积,它每寸蓝天每寸云彩都会缀满音符和文字的晶亮钻石。
黄土高原上的艺术奇葩----陕北民歌9首,带着泥土的芬芳!
黄土高原上的艺术奇葩----陕北民歌9首,带着泥土的芬芳!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
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
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
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传统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
一、《蓝花花》
自古以来,陕北就是民族融合的地区,缘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风格粗狂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
陕北人是汉族人,但因为民族的杂居,人种血缘的不断融合重组与其它汉族人相比,陕北人已不是纯粹的汉族人。
血脉的融合带来了人种的优势,同时也沉淀着相关民族的心理特征和表达方式,比如:陕北人能歌善舞的天性创造了《对花》、《大秧歌》、《跑旱船》等边歌边舞的艺术。
二、《三月里桃花开》
陕北民歌的种类陕北民歌按演唱内容、形式和体裁大致可分为号子、信天游和小调。
三、《三哥哥你看美不美》
四、《梦中的兰花花》
五、《问哥哥》
六、《爱死个你》
七、《圪梁上的妹子》
八、《五哥放羊》
九、《赶牲灵》。
论传统民歌的新活力——以陕北民歌《三十里铺》为例
24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二)复调的运用 复调技术运用于民族音乐中,其特征是各声部能够单独存在, 又能彼此作用成为和谐的整体,在不断地模仿、对比中产生完美 的音效。复调技术中最为常用的是对位法技术,音乐创作中对位 法是在一定规则下将各音合理调配,同时结合成不同的旋律,横向 上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纵向上又能产生和谐的音响。民族音乐作 品中,复调大多采用模仿和对比的手段表现,模仿主要涵盖严格模 仿和变化模仿等方式,对比则反映在旋律、节奏、调性等方面。在 创作民族音乐时,常采用多种复调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样可 以增进音乐的灵活性和丰富性,给音乐注入更多活力和新鲜感。同 时,复调的运用可以对各声部做细微改变,适当偏离规律的旋律走 向,以此增加音乐色彩,丰富音乐的表现力,产生扣人心弦的效 果。此外,作曲者常常通过复调技术深化音乐内容,使音乐具有强 烈的声势,优化听众的视听感受。 总的来说,民族音乐与人的实际生活密不可分,展现了我国各 民族地区的生活智慧和精神面貌,作曲者在创作时需深入民间,在 社会实践中寻找灵感,了解民间各地生活的真实状况,感受各个民 族的风土人情和淳朴自然的风俗习惯,这样才能创作出贴近现实的 作品。 (三)曲式的运用 曲式技术理论运用于民族音乐创作,主要有两种类型的运用 方式,分别为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同时又是 空间的艺术,在创作时可以根据这一特征运用相对固定的结构和章 法,有效提升创作效率。就目前的传统民族音乐而言,其曲式类型 有多种,一是小型曲式,例如一部曲式、二部曲式等等,结构比较 短小;二是大型曲式,主要有奏鸣曲和变奏曲等等,常常表现强烈 的音乐情感,给人振奋人心之感。现阶段,很多作曲人员在创作民 族音乐时会选用对比、重复和变奏的手法,借助不断交替的章法来 构建曲式结构。
略谈原生态民歌
略谈原生态民歌摘要:“原生态”民歌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魂宝,是弘扬与发展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基础,也是当代音乐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笔者认为首先要对“原生态”作一个必要的界定,然后对“原生态”民歌、“原生态”唱法有一个客观而合理的认识,这样就更加有利于我们深入探索与研究“原生态”民歌的文化价值及其传承规律,让它在现代生活中获得新生,进而促进民族音乐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原生态唱法传承保护上世纪末,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在相关部门和电视媒体及其他技术媒体的大力推动下,“原生态”民歌凭借其本身的艺术魅力和风韵逐渐地回归到广大民众的审美视野,并且把原生态民歌推向高潮进而掀起一股“原生态”民歌热。
尤其是20XX年以来的三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的举行,加上中央电视台连续举办的两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都设有原生态唱法的比赛,对“原生态”民歌的争论更是达到了一种“白热化”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本文将会围绕这个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原生态”民歌的界定对于究竟何谓“原生态”民歌和“原生态”唱法这两个问题,无论是在音乐界还是在学术界的看法都不是很一致,在其他一些媒体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有很多学者就笼统的认为原生态民歌就是民歌。
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是不明确的,应该将它进行整体性和局部性的历史对照,只有这样或许才能做出一个客观的界定。
(一)从“原生态”到“原生态”民歌首先,“原生态”这个词是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领域的术语。
原生态本是“原生物”和“生态”两个名词的复合品。
“‘原生物’指‘假想的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类型’。
‘生态’则指生物在与之相适应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活习性及生理特征”。
我们若将“原生物”和“生态”的复合品放置于“民歌”的前面,如此以来所得新生物就有了一种新的含义。
为什么呢?因为“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
原生态音乐基础上的原创民歌“西部三部曲”
第 2 卷第 5 9 期
V0 . 9 N . 12 o 5
长春 师范学 院学报 ( 文社 会科 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人
Junl f hncu om l n es ( m aie adSc l c ne} ora o C aghnN r a Ui rt H nn i n oi i cs v i y ts aS e
2l 年 9月 0O
S p2 1 e .0 0
原 生态 音乐 基 础上 的原 创 民歌 “ 西部 三 部 曲"
肖 月
( 西师范大学音 乐学 院 ,广西桂林 广
[ 摘
5 10 ) 404
要]“ 西部三部 曲”包括 《 西部放歌》 西部赞歌》 西部情歌》 是 中国西部大开发时期创作 、《 、《 ,
规律 ,唱响时代 的主旋律 ,张扬 民族精神 。“ 西部三 部 曲”的创作 提 升 了新 世 纪歌 曲艺 术 的审美 魅力 ,具有 引领时代 、超越历史 的人 文价值 。
一
、
“ 西部 三部 曲”创作 的时代 背景
我 国西部历 史悠久 ,人才辈 出 。汉 唐 时期 ,西 部就 对人 类 的音 乐 发展 与 交 流做 出了 巨大 贡献 。中 国在
黄土坡上的陕北民歌
黄土坡上的陕北民歌1. 介绍黄土坡上的陕北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分支,它源于陕西省的黄土高原地区,是陕北地区农民和牧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些民歌通过简单的旋律、质朴的歌词,表达了陕北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态度,展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社区团结的追求。
2. 历史背景陕北地区地势险峻,土地贫瘠,农民和牧民长期以来都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
由于交通不便,他们的生活相对封闭,形成了独特而富有个性的文化。
陕北民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 特点黄土坡上的陕北民歌具有以下独特的特点: - 简单的旋律:陕北民歌的旋律通常简洁明快,易于记忆和流传,既不拘泥于音乐规范,又能表达情感。
- 质朴的歌词:陕北民歌的歌词大多是陕北方言,内容真实、质朴,直接反映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
- 丰富的题材:陕北民歌的题材广泛,涉及农田劳动、农村风情、爱情婚姻、亲情友情等各个方面的主题。
- 情感真挚:陕北民歌表达了陕北人民真挚的情感,无论是喜悦、忧愁还是对生活的热爱,都通过歌声传递出来。
4. 影响和传承黄土坡上的陕北民歌在中国民间音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影响了陕北地区的音乐文化,也对整个中国的民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陕北民歌以其质朴、真实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许多陕北民歌不仅在当地传统场合中演唱,还常被引入现代音乐会和歌剧中,使更多的人得以欣赏和了解。
陕北民歌的传承是通过口头传统进行的,一代代传人将这些民歌从口头传统中学习与继承,并加以创新,使其在时代的变迁中仍具有活力和吸引力。
近年来,陕北民歌也逐渐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5. 经典作品陕北民歌中有一些经典的作品深入人心,代表了这一音乐形式的独特魅力,例如:1. 《黄土地》:这是一首被广泛传唱的陕北民歌,歌词表达了陕北人民对黄土地的感激和赞美。
2. 《陕北小调》:这首民歌通过抒发唱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表达了陕北人民的朴素情感。
黄土高原地方民歌
黄土高原地方民歌黄土高原地区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它们表达了创作者对生活、爱情、自然、历史等多方面的情感和体验。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陕北民歌,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情感:1.《信天游》:这是一首富有情感的民歌,表达了创作者对家乡、亲人、爱情的思念和向往。
歌曲以信天游的形式唱出了心中的情感,旋律优美、动人。
2.《黄河船夫曲》:这是一首描写黄河船夫勇敢顽强、不屈不挠精神的民歌。
歌曲表达了创作者对劳动、奋斗、胜利的喜悦和自豪。
3.《兰花花》:这是一首以爱情为主题的民歌,表达了创作者对爱情的美好、纯真和执着。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深情,令人感动。
4.《圪梁梁》: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民歌,表达了创作者对家乡、自然、生活的热爱和感慨。
歌曲以朴实的语言和旋律,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点滴和风貌。
5.《走西口》:这是一首描写离别和思念的民歌,表达了创作者对亲人、家乡的眷恋和无奈。
歌曲情感深沉,旋律悠扬,引人深思。
6.《三十里铺》:这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民歌,表达了创作者对家乡、亲情和生活的热爱。
歌曲以生动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眷恋。
7.《闹元宵》:这是一首欢快的民歌,表达了创作者对节日氛围的热烈向往和对生活乐趣的享受。
歌曲节奏明快,旋律喜庆,给人带来无尽的欢乐。
8.《挂红灯》:这是一首寓意吉祥的民歌,表达了创作者对新年佳节、阖家团圆的期盼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歌曲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表达方式,传递了人们对幸福的追求。
9.《中国梦》:这是一首富有时代特色的民歌,表达了创作者对国家、民族繁荣富强的美好愿景。
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深刻的内涵,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总的来说,黄土高原的陕北民歌是创作者对生活、情感的真实写照,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了黄土高原地区独特的精神风貌。
这些民歌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家乡、亲人的眷恋;既有对勇敢奋斗的赞美,也有对真挚爱情的歌颂。
原生态民歌理解与认识
黄河之声Y LLOW RIV R OF T SONG 年期研究生论坛一原生态民歌概念提出的大背景:近些年来,人类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自身造成了极大的生存危机,生态思想、生态观念也越来越为大众所熟悉和重视。
很多思想家预言,鉴于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最紧迫的问题是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问题,人类将在较长一个时期内处于生态思潮的时代。
在这一社会环境和思潮的影响下,生态学也渐渐从自然科学领域走出来,不断影响着各种人文学科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人类的精神生活以及所创造的文化模式。
艺术同生态环境的关系也逐渐被人们清晰地认识到。
现在,已经有了生态文化学、民俗生态学、舞蹈生态学等学科概念,从这些学科的提出和建设我们也许能进一步感受到生态学对其它学科的积极影响。
生态环境的巨变,也让人们日益感受到了因之而产生的艺术形式的变化。
与之相应,那种已经被人们忽视的,将要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淳朴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重新被召唤。
在这种状况下人们提出了“原生态”这个概念。
其实,原生态的概念不仅仅出现在民歌中,现在有“原生态文化”、“原生态艺术”、“原生态舞蹈”、“原生态生活”、“原生态住宅”、甚至是“原生态健康水”等。
对音乐界近年来出现的“原生态民歌”这一概念,我认为这种提法是值得赞赏的,因为至少这是一种关注到音乐文化生态环境的,新的思维方式。
这一概念的提出,应该是针对目前的大量已经严重脱离民歌原产地及其生活状态,被重新“原生态民歌”理解与认识文\王燕妮[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兴起的“原生态民歌”现象提出个人的理解和认识。
从此概念提出的背景、界定、定义等三个方面,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此概念在学术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学理规范。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概念定义演绎的民歌。
但至今为止确实还没有人非常慎重地给所谓“原生态民歌”下个定义。
当它已经被频繁地使用时,我们不得不面对它、关注它、解释它。
二、关于原生态民歌的定义:关于原生态民歌的定义我认为如果一定要下的话,应该分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原生态民歌指的是:相对于现代专业演唱和市场化运作而言,在民歌产生之初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流传下来的由当地人演唱的民歌。
发展中的中国原生态民歌
今的 《 中国民歌 集成 》整 理工程 ,对 于民歌资源 的静态保存
无疑都是功德无 量之举 。而1 5 年 的 “ 民歌运动”违 背民 98 新 非 ;16 年的文化大革命 以文化专 制主义 的反 动行为将 民间 96 文化 一律打倒 ,让 民歌文 化也置于一 种空前 的 “ 黑暗” 中 ; 1 8 年 以来 ,过度 的经 济建设热 、此起 彼伏 的流行 歌 曲热 等 90 再 次造成 “ 文化 生态污染 ” ,也将 以民歌为代表 的传统文化 逐步积压到 了当代社会 的 “ 边缘 ”。 “ 原生态 民歌”一词 ,大约就是 在这样 的社会 文化背景 下产生 的。它以 口头创作 、 口头流传的方式存 在于民间, 并在
能深 人人心 ,对它 的审美 过程更能 唤起审美想象 并丰富 审美
二 、原 生态 民歌 发展 的必 然性
2 世纪伊始 ,原生态 民歌 在受到冷落甚 至遭遇边缘 化的 1 历史背景下 ,迎来 了久 违 了的 “ 民歌热” 。这个 “ 民歌 热” 因为强调 “ 生态 ”及其 “ 原 生存 、保 护”而蕴 含 了丰 富的文 化内容和一个 改善 民歌 生存状况 的远 大理想 。是 什么原 因使 “ 原生态 民歌 ”崛起 在新 世纪的文化舞 台中呢?
期延 安音乐 家面对面采访 民间歌手 时对陕 、甘、宁民歌 词曲 的完整记 录、上 世纪5 年 代全 民性 的民歌普查 以及 1 7 年至 0 99
间 的推 移 ,人们对 流行音乐 的那种新奇感 和神秘感逐渐 消失 了,再 加上它们 的审美立意 、审美取 向等方 面存在有许 多不 尽人意 之处 ,于是 人们对这两 种音乐产生 了审美疲 劳 ,因此
《源自黄土地的歌声》教学设计
《源自黄土地的歌声》教学设计《源自黄土地的歌声》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源自黄土地的歌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材分析:信天游是生活在黄土高坡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民歌总称,是黄河文化最有典型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态。
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1、信天游的概念。
2、音乐、文学、艺术特征。
3、产生的缘由。
4、原生态民歌的艺术、审美特征。
B、情感目标1、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2、对信天游产生艰苦环境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珍惜。
3、感受中华民族深厚博大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1、信天游的艺术、审美特征。
2、产生的原因、特征形成的原因。
3、信天游与陕北老百姓的情怀。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信天游的艺术、审美特征、深层的文化内涵。
2、如何形成正确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讨论法、朗诵法、示范法、引导启发法。
学生情况:具备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旅游科目知识,能从地理、环境、人文等方面感受、认识、理解。
教学过程:一、讨论、回忆基础知识师问:1、民歌是哪一个社会群体创造的?2、分为哪几种体裁?3、各具什么特点?生:(略)二、感受信天游师:引导同学们用‘啊’及‘呜’母音哼唱《茉莉花》旋律。
生:(略)师:清唱信天游《泪个蛋蛋泡在沙篙篙林》。
生:感受、思考、讨论。
师问:1、这首歌是北方民歌还是南方民歌?依据是什么?2、二者风格、特征有何区别?师:(板书)点题:《源自黄土地的歌声》――走进信天游三、认识信天游师:(板书)信天游的概念师:引导回忆有关信天游的知识。
生:讨论。
师:范唱一段流行歌曲《信天游》。
生:感受。
师:(板书)艺术特点。
四、体会信天游(旋律、歌词特点)师:范唱《泪个蛋蛋泡在沙篙篙林》。
生:感受、分析乐谱、思考。
中外声乐名曲赏析——《黄土高坡》赏析
《黄土高坡》赏析在“中外声乐名曲赏析”的课上,老师播放过很多歌曲。
在中外的众多民歌和艺术歌曲中,我对那首具有浓厚的黄土风情的“西北风"歌曲《黄土高坡》情有独钟。
当老师播放《黄土高坡》的时候,那充满激情,豪迈而又奔放的励志曲调深深地吸引了我。
虽然从小就听这首歌,但依旧百听不厌,如今再次听到这音调,无不豪情满怀,脑海中想象着大西北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黄土高坡》堪称中国流行歌曲的经典之作。
这首歌是由陈哲作词,苏越作曲.它以具有鲜明的陕北民族的民歌风格以及慷慨激昂的曲调,唱出了生活在黄土高坡人民的质朴和勤劳,以及他们对家乡的热爱.这首歌的歌词苍凉感伤,但是又不乏激情与豪迈,它的词风和中国本色的民歌非常接近。
《黄土高坡》具有的浓厚的黄土风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在音乐风格上,苏越运用中国大西北地区,特别是陕北地区的民族歌曲为主的北方民间音乐音调,并结合流行音乐的节奏、配器,使歌曲充满了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这首歌也鲜明地反映了当时流行的“西北风”歌曲的特色,以陕西、甘肃等地的民歌素材为基本音乐语素,旋律昂扬,演唱风格刚劲豪迈。
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都是我的歌我的歌,高亢豪放的歌声,昂扬的生命激情,促使人们改造自己人生的命运,激发自己昂扬向上的生活热情。
《黄土高坡》诞生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这和当时的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时一批寻根作家鲜明地打出了推崇民族文化的旗号,他们主张立足于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文学寻根热对音乐界的影响便是1987、1988年歌坛“西北风”的盛行。
“西北风” 多以西北地区传统文化为根基,歌唱黄土情结,歌唱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歌曲粗犷豪放,质朴舒展,具有浓郁的西北地域风格。
而《黄土高坡》便是“西北风"中著名的一首.《黄土高坡》作词者陈哲当年去了山陕交界的地方,被那块土地孕育的深厚文化所震撼,回来后就写出了这首歌词,结果在社会上也引发了追捧。
陕北民歌之简介-常起源
民歌 特点
信天游的演唱,不受曲调的限制,可以根 据歌词的内容和歌唱者的情绪,同一首歌 唱出不同的感情,可长可短,可快可慢 。
传统的信天游多是表现妇女婚姻、恋爱以 及家庭生活中的痛苦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 反抗情绪;也有表现在漫长孤独的旅途中 脚夫们抒发艰难生活的苦闷以及对家乡亲 人眷念;还有反映劳动人民对未来美好生 活的向往。
如今的陕北高原已通过多种方式改 善水土流失的情况,遍植绿树,郁 郁葱葱。陕北的人们也渐渐改善的 生活的状况,而陕北民歌却代代流 传了下来,延续不止。
结语
佳县农民李有源。有一天,在晨曦微露中, 老汉赶着牲口出门,走着走着,他看见了 天边霞光万丈,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喷薄 而出,老人家看呆了。他灵感顿生,脱口 唱出了《东方红》,就这样,他一路唱到 延安,从此,这首红色经典传遍了全中国。
著名 歌曲
绥德三十里铺村的脚夫吴昌锁老汉,深为 村里的三哥哥四妹子的故事感动,那一天 半夜,他一骨碌爬起身,唱出了那首脍炙 人口的《三十里铺》……
陕北民歌她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土 气、大气、美气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 美的撩人。这种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 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宣泄 黄钟大吕之势。
民歌 简介
陕北民歌种类有很多,四季歌、五更调、 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 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 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其中以信天游最为
民歌 特点
民歌是陕北人民生活史与心灵史的生动记 录,这些流淌着真挚情感的金子般的民歌, 并不是出于名家之手,而是从放羊汉、脚 夫、船工、走西口的农民之口传出。生活 在这块土地上的男男女女们,世世代代用 “情感”谱写着生活史歌,用“情感”表 达着社会最底层最朴实的身心呐喊。成为 “陕北民歌创作、延续和发展过程中最精 髓的因素”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黄土高原的原生态民歌,它的根基是黄土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农牧文化。
地理环境让黄土高原满目苍凉,千沟万壑,土地贫瘠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过着农耕和放牧交杂的生活,然而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依然只能过着贫困的生活。
人们在劳作的时候为了发泄内心的悲苦就会经常对着大山放声喉几嗓子,当然有时候也会表达内心对幸福生活和爱情的渴望而对着沟壑对面的哥哥妹妹放声大唱,悲凉,缠绵,粗狂,这才是黄土高原的原生态民歌。
这种文化的现状未能改变,所以几百年来这样的歌曲就一直传唱下来,在这几百年间,这些民歌只属于个人的情感抒发,唱法上讲究个性的突出,是唱给自己的。
直到上个世纪的时候才大面积的走上舞台,一些民歌高手开始把这些乡亲们熟悉的民歌唱给乡亲们。
因为台下听歌的乡亲们每个人都可以很熟练的唱这些歌曲,所以台上的歌者就必须具有很高的水平,从这个时候开始所谓的原生态已经遭到破坏,民歌走上舞台直接的后果就是加入了更多艺术的成分,无可避免的受到艺术的改造。
黄土高原的每一个人都熟悉着这种艺术形式,对于这种艺术形式,乡亲们并不热爱,也不讨厌,他们只是熟悉着,因为这原本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很小的时候跟着爷爷去山上看果园,经常跟大黄狗蹲在爷爷身边听他唱。
到我长大一点的时候我赶着羊跟小村里的小伙伴上山放羊,我们也会对着沟对面的山坡喉上几嗓子。
由于年纪小,平时听的也少,所以大家一般都哼唱,有调无词,偶而有极会唱的就来个哥哥想妹妹,大家都崇拜的不得了。
但不管唱什么内容,唱完了都酣畅淋漓,高原的大风从这个沟吹到那个沟,歌声就从这个山坡飘到那个山坡。
不需要教,也不用学,放羊的都会唱,而且放羊的时间越长唱的越好。
村里有两个半傻子,一辈子放羊,所以歌就数他们唱的最好,他们比阿宝唱的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