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武技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比较下的武术国际化传播

东西方文化比较下的武术国际化传播【摘要】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方文化中拥有深厚的历史和地位。
东方武术的特点包括内外合一、注重哲学思想和倡导礼仪等。
与之相比,西方格斗技术更加强调实用性和竞技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方武术在西方地区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而西方格斗技术也在东方地区日益受到重视。
武术的国际化趋势使得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更加频繁,对东西方文化下的武术国际化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和挑战。
未来,随着交流的深入和文化的融合,武术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将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武术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武术、东西方文化、国际化、传播、比较、格斗技术、趋势、影响、发展方向、价值、意义1. 引言1.1 武术的定义武术,又称为武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体育运动和文化遗产,旨在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技能和道德品质。
武术的练习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增强自信心,培养意志力,促进团队合作,以及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在中国,武术被视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已经不再局限于中国,而是走向世界,成为一种国际性的体育运动和文化形式。
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跨越国界和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武术的定义随着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而有所差异,但其核心精神和价值观仍然是共通的,那就是尊重、和谐、勇敢和自我提升。
1.2 武术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地位武术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在东方文化中,武术被视为一种传统艺术和体育运动,历史悠久,深受人民喜爱。
许多东方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武术流派,如中国的太极拳、少林功夫、日本的剑道、柔道等。
这些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战斗技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强调内外兼修,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
在西方文化中,武术起初被认为是一种异国风情的表演,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接触和学习武术。
西方人对东方武术的兴趣逐渐增加,很多人将其视为一种健身方式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
东西方文化比较下的武术国际化传播

东西方文化比较下的武术国际化传播
东西方文化比较下的武术国际化传播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文化、社会、体育、经济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东西方文化的比较角度出发,探讨武术国际化传播的现状和挑战。
东西方文化在武术国际化传播中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方文化注重内功修炼,尊重自然
规律,讲究内外合一。
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外在表现,追求身体的力量和技巧。
这种文化
差异对武术的传播造成了挑战,需要在跨文化交流中互相理解和包容。
东方武术的哲学思
想和内功修炼也为西方人带来了新的体验和启发,推动了武术的国际传播。
武术国际化传播需要注重文化和体育的结合。
武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有文化的
内涵,又有体育的身体素质要求。
在国际化传播中,武术界需要注重将文化和体育相结合,既要传播武术的技术和技巧,又要传播武术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
武术国际化传播也需
要与其他体育项目相互借鉴和融合,从而形成更多样化的体育文化。
东西方文化比较下的武术国际化传播

东西方文化比较下的武术国际化传播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日益重要。
东西方文化在武术国际化传播中存在着明显的比较与差异。
在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中,东西方文化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东方文化注重内在修养,强调内功、修身养性。
传统的东方武术强调身心合一,强调武者的心态和技艺的完美结合。
西方文化则强调实用性与规模化。
在西方国家,许多武术流派经历了改良和重组,将传统的武术技艺与实战训练相结合,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效果。
在武术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上,东西方文化有所差异。
东方文化注重师徒传承,通过长期的刻苦训练和精益求精的修行,传授知识和技艺。
许多东方武术流派将武术教学与哲学思想相结合,强调武者的修行和人生观。
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许多西方国家的武术学校和培训机构致力于将武术教学规范化和标准化,以确保培养出高水平的武术人才。
在武术的表演形式和赛事组织上,东西方文化也存在差异。
传统的东方武术强调的是形神兼备,注重身体力量和灵活性的表现。
在表演和比赛中,东方武术追求平和、连贯的动作,注重形式的美感和技巧的精湛。
而西方武术则更加注重竞技性和娱乐性。
在西方国家,许多武术赛事被组织成专业化的比赛,有着严格的规则和评分标准。
西方武术的表演形式更多样化,有时还与其他形式的表演艺术相结合,如音乐、舞蹈、戏剧等。
尽管存在明显的差异,东西方文化在武术国际化传播中也有着共通之处。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具有普遍吸引力。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国家的人们,都对武术的特殊魅力感兴趣,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从事武术训练。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互相融合。
很多东方武术流派已经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西方国家的武术也在东方国家得到关注和学习。
这种文化融合的态势将进一步推动武术的国际化传播。
东西方文化在武术国际化传播中存在差异和比较。
东方文化强调内在修养、师徒传承和形神兼备,注重个人修行和人生观。
论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差异

论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差异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开始比较、借鉴并力争凸显本民族特色。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文化特征、思想特质、表现特征、评价标准等方面对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差异进行了对比,试图从对比中寻求武术的定位,发挥武术这种特殊体育运动的最大价值。
关键词:中国武术,西方体育,差异引言“中世纪结束后,西方开始了强劲有力的海外扩张,那种与世隔绝的传统的地区自治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
不同种族渐渐消除‘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区域隔绝,而开始彼此倾听差异性声音。
”[1]在20世纪20~30年代,中西方文化刚开始开放式碰触的时期,国内就针对现代西方体育和以武术为代表的本土传统体育,谁应成为中国体育的主流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论,被称作“土洋体育之争”。
这场争论使得双方都对中国武术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使更多人士明确了对中国固有的武术仅有民族情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挖掘更深层次的价值。
“土洋体育之争”为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为武术在国内传播产生了较大转机使得尚武之风广泛传播。
而且近年来的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进程。
然而,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在世界上乃至中国本土受到漠视使武术的发展再次受到重重阻力。
最近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特别提出要加快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应当再次回到中国武术的文化层面上来,对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重新进行比较认识。
1 文化特征上的差异1.1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敛”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崇尚中庸、和谐与乐生,主张“不征服”。
我国先秦时期的“人之生也,天之为精,地之为形,合之为人”[2]。
魏晋时期嵇康的“形侍神以立,神需形以存”(《养生论》),和庄子的“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3],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凝练内在生命力的价值取向。
在两宋时期完成了儒学复兴产生了新儒学,并促进了儒、道、佛三家相互交汇的深入发展,确立了儒家文化的核心地位。
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术

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术作者:李建炜来源:《少林与太极》2010年第03期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术的区别在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提倡制度化、管理化、数字化、量化,而中国文化推崇的是人性化、适当化,无为而治、一切以人为本。
西方搏击术强调超越极限,以大负荷的运动量换来傲人的成绩;而中国武术讲究循序渐进、适可而止的训练理念,一切遵循自然、以人为本。
武术要发展,就要先读懂他人了解自己。
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就是这个道理。
蒸汽机的问世,在西方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使人类跨入了机器时代。
工业革命促进了人类科学进步和发展,拉大了东西方经济发展的距离,打开了落后国家的大门,把整个世界纳入了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体系。
西方文化给我们带来了科学进步文明发展,但这对于民族文化和民族自信心来说却是一种毁灭性打击。
从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到现代人的“崇洋思想”,都能看到这一点。
一些人认为西方什么都好,就连很多习武者和武术工作者也是这样认为,他们嘴上说传统武术好、传统武术高,其实心里却觉得西方搏击术更科学,自己在训练和教学中也都是采用西洋的方法。
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西方好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我们应该学,而糟粕则应丢弃敬而远之。
要区分出好坏,就要先了解自己——什么是武术?武术的优势在哪里?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先祖在战争中、搏斗中、实战中,经千年总结出来的技击术,融汇了古代哲学、养生学、兵法、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儒家文化和医学理论,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化史籍。
很可惜,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已失去往日的风采,当今社会散打的西化成分过多、传统武术技击性差、竞技武术套路的舞蹈化等等,都使武术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中华武术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认识出了偏差,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太大,全盘否定自己盲目西化。
现代武术散打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产生的,其训练方法多是采用西洋教学内容,如跳绳、跑步、推杠铃、变速跑、打速度球等等。
从技术方面论述中西体育的利弊

从技术方面论述中西体育的利弊1、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
它们是随着历史发展先后出现且并列平等发展的两个文化系统。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两者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并没有明显的冲突和融合。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航路”的开辟和国际间交流的频繁,特别是由于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扩张,使两种文化开始正面交锋,日益冲突和斗争。
由于这两大文化本体及其存在环境的巨大差异,所以它们在交流中的对立是绝对的。
具体表现在:1.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之中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整体观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的性质,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等的综合运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重阳刚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体美。
1.2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融进了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技的发展,然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超味性方向发展,并使体育形成体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人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残忍与暴力。
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追求“强与险”,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健与寿”。
1.3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的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则重人体胜于重人格,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更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来考虑体育的价值,通过让人在肌肉的运动中,在各种力的交汇中去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实现理想的人生。
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的来说,“土洋体育之争”的历史文化背景为西方体育对武术的影响提供 了背景和前提。在这个过程中,西方体育的引入为武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提供了 重要的契机,但同时也对武术的传统和文化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未来,我 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和研究武术与西方体育的融合与发展,以实现武术在全球 化背景下的进一步发展和弘扬。
参考内容
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上,土洋体育之争一直是困扰着中国体育界的一个重要 话题。这场争论的背后,既涉及到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也反映了中国体育发展的 曲折与艰辛。在这场看似对立的争论中,西方体育对武术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次 演示将从“土洋体育之争”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探讨西方体育对武术的影响和 意义。
首先,体育议决案促进了武术教育的制度化。通过将武术纳入学校体育课程, 推动了武术的普及和规范化发展。此外,议决案还对于武术教育的师资培养、教 学大纲和考试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为武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其次,体育议决案强调了武术教育的民族精神。在民国时期,武术被视为民 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体育议决案中强调了武术教育的 重要性,并将其与民族精神的弘扬相结合。这有助于增强民众对武术文化的认同 感和热爱度,进一步推动了武术教育的发展。
然而,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武术发展的影响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一些武术 运动员过于追求竞技成绩,忽视了武术的本质和精神内涵;同时,在武术的传播 过程中,也存在过度西化的问题,导致一些传统武术元素的丧失。
四、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武术发 展的案例分析以太极拳为例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近年来逐渐走向世界。西方体育文化对 太极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太极拳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得到 了更广泛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练习太极拳;另一方面,太极拳也在 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如与瑜伽、普拉提等西方健身方式的结合,形成了具有现代 特色的太极拳健身方式。
我看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术

我看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术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术的区别在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提倡制度化、管理化、数字化、量化,而中国文化推崇的是人性化、适当化、无为而治,一切以人为本。
搏击术也是一样,西方强调超越极限,大负荷的运动量带来傲人的成绩,而中国武术讲究循序渐进、适可而止的训练理念,一切遵循自然,以人为本。
自世界第一台蒸汽机的问世,西方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工业革命使人类跨入了机器时代,从传统繁琐的手工生产转向大规模机器生产。
工业革命促进了人类科学进步,拉大了东西方社会进步的距离,打开了亚非拉落后国家的大门。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西方文化给我们带来了科学进步、文明发展,而对于民族文化和民族自信心来说又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
从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到现代人的“崇洋思想”就能看到这一点。
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如此。
现代一些国人认为西方什么都好,连我们很多习武者和武术工也是这样认为的,嘴上说传统武术好、传统武术高,其实自己训练和教学生都是采用西洋教学方法。
凡是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才行,西方好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我们应该学。
应该好好学,糟粕却应丢弃。
怎样区分好坏呢?那就要先了解自己――什么是武术?武术的优势在哪里?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博大精深,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它是中华民族先祖在战争中、搏斗中、实战中,经千年总结出的技击术,它融汇了古代哲学、养生学、兵法、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儒家文化和医学理论,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化史籍。
很可惜,由于热兵器时代的来临,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中西文化的冲突,当今的武术已失去往昔的风采。
散打的西化成分过多、传统武术技击性差、竞技武术套路的舞蹈化等等,都使武术陷入了尴尬局面。
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问题很多、很复杂,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认识出了偏差,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太大,全盘的否定自己,盲目西化。
现代武术散打的出现和发展,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产生的,其训练方法很多是采用西洋教学内容,诸如跳绳、跑步、推杠铃、变速跑、打速度球等等。
中西方武技的比较与互鉴——以中国武术和西方拳击为例

� 在某一 个地域 都必 � 须单独 进行 本文 通过对 中国 武 术 神灵崇 拜以及图腾 崇拜的因素 更诠释着 先民们 对 术与西方 拳击的比较与 互鉴 彼此取 长补短 以推动 人 自身和自 然相互关系 的一种解释 �
收稿日期
修回日期
作者简介 � �� � � � �� � ����� � �� �� ��� E� � � ( � 1 � � 987 � - ) � �� � � � � � � � 2498 49 45 46@
� 中州体育 少林与太极 � � � � � � � � � � � � � 第 � � � � 期 � � � � � � � � � � 年 月
中西方武技的比较与互鉴
�������� �� ��
安汝杰
�� ����0044)
摘 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关键词 � � � � �� ��
� � � 欲的外现 . 然而,武术是 中国的直觉 式体悟 ,意合思 维 的 新文化 的产生是几 种文化综合体 传播的结果 . 武 �
( 1� 2
) 拳 击是西 式的形式 逻辑(
����
),二者 蕴含着 各
自自成体 系的哲理思想 . "属性"在西方 哲学中,一般指 实体的本 性,即属 于 实体的 本质方 面的 特性 . 武术和 拳击 是以个 体而 群 体(当 然更不 是政 治集 团或 国家 )的行 为主 体文 化 是 一种民间 的和下层社会 的带自发性 质的文化 是一 种 适应 并产生 于个 体的 ,民间 的,小 规模 的, 低强 度冲 击 国近代的 义和团运动和 近代英国农 民起义便 是活生生
浅谈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

浅谈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浅谈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武术受到西方搏击的冲击越来越大。
传统武术与外来武术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武术面临着传承和创新的伟大任务。
对于中国武术在国外的推广,以及外国武术的一些特点及其发展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中国武术西方搏击文化传承创新传播中国武术是将技击寓于搏斗和套路运动,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体育活动,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
其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但也融入了道家的思想。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种类很多。
讲究刚柔并济和内外兼修。
有赤手空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
武器有:刀﹑枪﹑剑﹑箭、鞭等。
西方武术一般都是单纯的竞技项目,内容简单。
动作精简,易于训练。
动作已经规范化,比赛中靠的是快﹑狠﹑准的体力比拼。
也就是说只锻炼人的体力与身手敏捷。
比如:搏击术、剑道等。
人类的搏击都是源于认得生存和生活,搏击是中西体育上的一个共同现象,但后来二者分别走向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中国武术,西方拳击。
因为中国武术与外国搏击发源地不同,受到不同的文化影响,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
西方的文化强调个人,崇尚力量,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要征服自然,突出个人价值。
如电影《铁拳男人》的拳击比赛中,表现出激烈的对抗,男主人公一开始受到民众的追捧,而后在一场比赛中由于手受伤,比赛虽胜利,靠的是投机取巧,在人们的眼中他就不配站在台上。
据资料记载古希腊拳击是没有回合限制的,只有一方没有意识或者主动放弃比赛,否则比赛就持续进行。
这就反映出西方民族好动恶静,追求刺激,富于攻击性,也是对强大力量与强者的充分肯定。
另外,如日本的空手道勇猛凶悍又遵守纪律,体现其民族坚韧好胜,以及忍术的神秘。
中国文化含蓄内敛,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
虎拳、豹拳、蛇拳当中就体现了人们善于发现自然的力量,又好比太极拳,要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轻灵沉着,刚柔并济。
武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武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技艺,不仅在东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且在近年来逐渐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之一。
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不仅仅是一种武器技能,更是蕴含着东方文化的哲学、精神和生活智慧。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武术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武术的历史渊源武术起源于中国,其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古代华夏文明。
在中国古代,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战斗技能,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方式。
通过练习武术,人们可以培养自律、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近现代,武术逐渐传播到东亚各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形成了多种流派和风格。
2. 武术的精神内涵武术的核心精神是以柔克刚、化解对抗,追求和谐统一的境界。
在武术练习中,人们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心灵,提升自我修养。
武术注重礼仪、规矩和尊重对手,这些精神价值在东方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3. 武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武术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异彩的文化形式,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东方的武术艺术吸引着西方人士的目光,许多西方人士慕名来到中国、日本等国学习武术,深入了解东方文化的独特之处。
与此同时,西方的体育运动和健身理念也在东方得到广泛传播,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4. 未来展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武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未来,我们可以预见,武术将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之一,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武术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探索,使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愿武术的精神永存,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连接不同文明,传递人类和平共处的理念。
中国散打和西方拳击文化的比较

中国散打和西方拳击文化的比较8《拳击与格斗》(下半月)2019年9月1中国散打和西方的拳击文化中国的散打拥有非常长的历史,在春秋时期已具雏形。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国的散打。
从一九七九年以后,现代化的散打才真正意义上出现。
从国家体委有计划地进行散打比赛试点开始,中国散打逐渐由民间的强身健体运动转换成了竞技类的体育活动。
不同的散打门派在相互交流和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优秀。
除此之外,还在武术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科学的训练方法。
不同的散打方式和散打门派逐渐融合为中国散打。
到现在中国散打已经成为亚洲锦标赛以及各种运动会上的正式比赛项目。
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散打爱好者开始加入到比赛运动中来。
拳击这个项目也十分古老。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是以较量输赢为基础的。
在这之前比赛没有明确的规定,没有对重量级别进行划分,甚至没有时间的限制。
两方比赛,直到一方被打倒才能够取胜。
2中国散打以及西方拳击在文化基础上的不同之处中国散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是以东方文化为基础的。
而东方文化更注重内在、具体的东西,但是有一定的封闭性。
在这种情况下才形成了有特色的中国散打。
中国散打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动态中追求稳定,追求整体。
除此之外,阴阳五行也影响到了中国的散打。
所以,中国散打在发展过程中,更注重的是以德为先,这也是人们比较追求的理想。
拳击运动来源于西方,是在西方文化影响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因为西方文化更注重的是外在以及视觉上这两个方面的东西,所以比较开放,比较充满个性。
而且更注重的是对抗以及荣誉。
这种思想也影响到了拳击文化,使拳击在比赛的过程中是主动进攻型的,以此来获胜。
除此之外,西方的拳击文化注重发挥人体的潜能。
目的是为了四肢更加协调,从而达到完美的身姿,以及强健的体魄。
3二者的民族特点我们从中国散打的服装装备上来看就能够发现它和西方拳击是有巨大差异的。
拳击运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对于服装装备的要求很高,护头护裆一样不能少。
盛杰: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技击体育中技击特性比较研究(草稿)

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武技中技击特性比较研究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比较法,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特性与西方武技中的技击特点进行分析比较,认为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武技在技击特征上既有起源上的共同点,又有文化价值取向、功能结构、价值取向上的不同点,指出在今后的发展与交流中要相互借鉴,吸取各方的优点与长处,使其“和而不同”,表现各自的魅力与价值。
关键词:传统武术;西方武技;技击;文化价值;功能结构传统武术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搏击之术,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特性,与西方其它武技如:拳击、泰拳、柔道等项目相比,既具有共同点,又具有自身特殊的特征。
不论是中国传统武术还是西方武技,其作为一项身体运动项目,当然都具有体育属性,即健身、娱乐等功能。
但是,中国传统武术虽具有西方其他武技的特点,但又有不同之处。
“武术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
国家体委副主任刘吉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指出:“现代西洋体育,是建筑在以机械唯物主义为指导的西医和解剖学基础上的,主要研究人体的外形;武术除重视形体之外,还讲究精、气、神,讲究心身运动和天人合一,注重人与环境的统一和自身的和谐,与中国古典哲学具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他还指出:“中华武术与西方技击体育不论在发展渊源、价值取向、还是功能结构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比较法,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特性与西方技击体育中的技击特性进行分析比较,从它们的异同点上找出一些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为中国武术今后的发展能有所启迪。
1 相似的发展渊源不论是中国传统武术还是西方技击体育,如拳击,其产生发展的原点有一定的相似性,即产生于生产劳动之初。
在远古时期,不论是世界的任何角落,不论是世界哪个民族在人类产生之初都存在着人与动物界、人与他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为了生存的需要而进行环境、食物、领地、配偶等的争夺、打斗等,以此来满足自己生存的需求。
而在这一过程中,必然逐步会形成奔跑、跳跃、闪躲、翻滚、拳打、脚踢等技能。
中西军事思想的文化差异及其对国家战略的影响

了春秋战国时期霸主地位之争(那一时期也还没有形成儒家的伦理秩序), 总体上相对于西方国家战乱不太频繁。
在封建社会后期, 统治者大多力避战争而追求安逸, 除镇压叛乱及农民起义外, 较少主动向外用兵, 特别是近代以来, 更是以割地赔款逃避军事冲突。
“明朝万历年间来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 看到了明朝军队的强大与精良, 却是完全防御性的, 中国并没想用这支军队去进行侵略’然而,中国并不是不重视军事, 只是其战争态度与西方有很大不同; 首先, 在如何对待战争态度上, 中国承认军事在维护国家稳定与社被安全过程中的重要性, “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 其次, 在战争的运用方法与原则中国讲究“势”的作用, 将‘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战争的最高境界, 同时以“德”顺化外邦; 再次, 在不得已而用兵或是为统治阶级利益而征伐时, 也会讲究“师出有名”, 将战争的正义性或是自身解释的合理性作为用兵的理由; 最后, 在战争目的的终极追求卜,还是希望通过“势”的合理运用, 达到对立双方的和谐与平衡. 以期亲一几善邻、以德怀远。
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便是文化观念以及战争态度所决定的外交策略而在地中海沿岸与欧洲大陆成长起来的西方文化则是投机贸易交流文化. 主张胃险与扩张。
在西方历史卜. 战争连年不断, 除西欧各民族自己的相互征战, 还经常联合或独立对外用兵, 所到之处近至地中海沿岸, 远至亚非拉, 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等众多原因掺杂其中, 处处体现了西方人崇尚武力、喜欢扩张与冒险的文化特征。
二战之后, 西方的许多殖民地脱离殖民统治, 建立起拥有独立主权的发展中国家, 西方国家对其以军事手段直接占领已不可行, 所以其侵略的方式转换为经济控制, 而发展中国在逐步掌握或部分掌握了自身的经济命脉后,西方国家则又采取了文化侵略的路径; 无论军事占领、经济控制还是文化侵略, 仅仅是手段的不同, 其扩张与占有的欲望和本质没有什么改变, 而且, 在其他非军事手段不能达到目的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是会动用武力来力图解决问题。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武技的影响 张道玉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以及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武技的影响。想要了解中西文化对武技的影响,首先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以儒释道为代表对武技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西方文化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以及基督教等对武技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武技;影响
3墨家思想与传统武术
墨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的方针和原则,但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墨家崇尚武力,主张以武力来反抗一切不公与侵略,促进了当时武艺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民族英雄谭嗣同、张学良等人,使武技达到较高的水平。
二西方文化对西方武技的影响
1古希腊罗马文化
古希腊罗马文化崇尚自由,罗马被四处征伐,兵荒马乱之际,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维护国土,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2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在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下层人民中间,教会认为竞技运动和游戏有悖于上帝的旨意,违背基督教的教义,所以禁止所有信徒参加竞技和游戏,违背要受到惩罚,以竞技为职业的人要永远放弃其职业才可以参加基督教,所以当时的基督教对奥林匹克竞技及其他竞技项目有很大的冲击。1875-1881年,德国库蒂乌斯人在奥林匹克遗址发掘了出土文物,法国顾拜旦认为应恢复古希腊奥运会的传统,因此在1894年,在巴黎举行了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
一中国文化对中国武技的影响
武术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产生于原始社会的生存和生活过程中,慢慢存在于古代战争中,并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生活坎坷发展,原始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相互影响。儒家、道家以及墨家等传统文化对中国武技的பைடு நூலகம்展起到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
1儒家思想与传统武术
孔子讲究“仁政、德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还主张“足食以兵、教民以战”,并且孔子的“礼、乐、射、御、书、数”中礼乐与武舞有很大的联系,射御更是武艺内容。孔子的文武兼备主张对武技早期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孔子主张“仁爱”观念,这与武术当中的武德以及尚武精神是非常吻合的,也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谈元授道,贵乎择人”,讲述的是武术传承者在挑选传承人的过程中,更注重的是武德精神。
东西方文化比较下的武术国际化传播

东西方文化比较下的武术国际化传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频繁,而武术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在国际上的传播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视角,探讨武术国际化传播的特点及其影响。
1.东方文化视角下的武术从东方文化的角度看,武术是中国独特的身体文化,它不仅是一种武器技能的表现,更是一种精神和道德的体现。
武艺修身,久练身体,增强意志,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是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还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尊严和文化传承的使命,因此武术一直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政治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崛起,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逐渐提高,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会吸引更多国外学习者和爱好者的目光。
相比于东方文化,西方文化虽然也有武术的传统,但一般认为西方强调的是个人自由、个性和竞争,而不是集体精神和团队合作。
因此,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武术往往被视为一种娱乐和竞技活动,更注重比赛和技能的表现,而非传统东方文化中的修身养性和道德精神。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武术,但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他们对武术的认知和理解依然带有一定的色彩。
二、武术国际化传播的特点1.多元化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传授武技,更多的是现代科学的引入,使得武术在运动表现、保健养生等领域发挥更为广泛的价值。
同时,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对武术的传播也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美国受到“功夫热”的影响,更注重演艺和娱乐性,而非传统技艺的传承。
2.普及化随着社会各界对健康和文化精神需求的提升,武术也逐渐成为一种公共文化消费品,普及率逐年提高。
普及化还反过来促进了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了武术文化不断创新和变革。
3.商业化对于很多商业机构来说,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市场的生意。
很多武术院校、教练和武术明星抓住机会进行商业操作,形成了一种商业化的武术文化产业链。
[武学,西方文化,影响,其他论文文档]武学因西方文化影响而异化之具体像状剖析
![[武学,西方文化,影响,其他论文文档]武学因西方文化影响而异化之具体像状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fcb2bca8168884868662d678.png)
武学因西方文化影响而异化之具体像状剖析武学因西方文化影响而异化之具体像状剖析1蜻蜓不知妾心事,枉在尖尖诉情怀——评套路竞赛表演建国后拳术的传播和继承以主要是通过套路来进行的。
关于套路这种运动形式,从正史和野史中不乏记载,如鸿门宴中“项庄舞剑”,这种剑舞是亦真亦假,舞蹈中存在技击动作是肯定的,但并非全部。
但是就现在全国体院通行本的《中国武术史》所持基本观点来看,认为“武,舞一体,或者同源”[2],即舞蹈性是拳术套路的一个基本因,这个观点并非妥帖。
因为历史的久远,笔者认为仅从历史的角度,很难界定套路产生之根由。
例如,从语言文字的历史来看,如果就文字侧生出书法这一艺术特色,我们就说文字与绘画一体或者同源,这个见解和观点是让人质疑和费解的;或者由此把文字之书法艺术单列出来发展并与文字的主要功能表意并列起来,同样是不妥的做法。
拳术的“舞蹈性”,特别是在道艺[3]一层,这一特性并不能囊括和展现道艺的本质,温力先生就太极拳之不适和表演作过深入的剖析[4]。
因为中国文化具有取法自然象形之特色,拳术套路故显露出表演特色。
但是套路非为表演而来,更不是与舞蹈表演同根而生。
对于习武者,因为要进入到武学神秘的殿堂中去,所以要借助套路演练,但是套路演练的根本因在于延续之目的。
外界若把此延续之其中的一个阶段或过程来欣赏,本无可非议。
但是如果把其中某一阶段当作整个过程之结果而予以优劣为评定,难免会影响到整个事件的结果。
表演运动仅仅是技术外显的一部分,不能依此来衡量武学修为的高低,否则就是“若田开疆、古冶子辈”[5]所为。
而今天“竞技武术”的现状也证明了“武术”走向偏颇,从而产生了大量若田开疆、古冶子之辈。
以上现状成因在于,因为武学中道艺一层彰显较晚,含形意并生的套路,如杨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八卦连环掌,形意大连环,六合八法等,由于种种主观人为以及客观原因等,推广普及的范围比较窄,所以,如打虎将李忠之走江湖表演,本在拳术之外的伪套路蜂拥而起,并由此形成一套评比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武技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04-24T11:07:07.92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3月05期作者:张道玉[导读]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以及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武技的影响。
张道玉(天津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天津 301600)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以及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武技的影响。
想要了解中西文化对武技的影响,首先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以儒释道为代表对武技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西方文化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以及基督教等对武技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武技;影响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135-01 中国武术最大的技击特点就是它的民族特色,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军事、宗教、民俗、美学等都影响着中国武技的发展。
中国武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武术套路,这都是西方国家民族武技在其发展过程中所没有的,是中国武术极其独特的一种运动形式。
中国武术在其演变过程中虽然吸收了其他国家的文化,但始终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审美趣味。
而西方人则完全不一样,西方古代人民则比较注重对抗,西方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认为统一是由斗争产生出来的,特别强调对立与斗争的意义,他说:“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
”《圣经》中记载:“上帝按照自己的想法,制造了人——男人和女人。
”可以看出西方所崇尚的更多体现在力量方面。
因此不同的文化特点孕育着不同的武术文化,因此西方人更注重竞技体育,武技的传承特点与当地文化是分不开的。
一中国文化对中国武技的影响
武术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产生于原始社会的生存和生活过程中,慢慢存在于古代战争中,并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生活坎坷发展,原始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相互影响。
儒家、道家以及墨家等传统文化对中国武技的发展起到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
1儒家思想与传统武术
孔子讲究“仁政、德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还主张“足食以兵、教民以战”,并且孔子的“礼、乐、射、御、书、数”中礼乐与武舞有很大的联系,射御更是武艺内容。
孔子的文武兼备主张对武技早期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孔子主张“仁爱”观念,这与武术当中的武德以及尚武精神是非常吻合的,也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谈元授道,贵乎择人”,讲述的是武术传承者在挑选传承人的过程中,更注重的是武德精神。
2道家思想与传统武术
《道德经》中提到“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而中国传统武术在技击过程之中则体现了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和态度,并且在技击过程中讲求“打练合一”的战术原则。
王宗岳《太极拳谱》中指出:“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这足以说明:攻与防在技击过程当中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攻既能转化成防,防也能转化成攻,从而达到克敌制胜的效果,进攻与防守体现在武术活动过程当中的每个部分,成为了武术锻炼过程中的重要原则。
3墨家思想与传统武术
墨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的方针和原则,但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墨家崇尚武力,主张以武力来反抗一切不公与侵略,促进了当时武艺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民族英雄谭嗣同、张学良等人,使武技达到较高的水平。
二西方文化对西方武技的影响
1古希腊罗马文化
古希腊罗马文化崇尚自由,罗马被四处征伐,兵荒马乱之际,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维护国土,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2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在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下层人民中间,教会认为竞技运动和游戏有悖于上帝的旨意,违背基督教的教义,所以禁止所有信徒参加竞技和游戏,违背要受到惩罚,以竞技为职业的人要永远放弃其职业才可以参加基督教,所以当时的基督教对奥林匹克竞技及其他竞技项目有很大的冲击。
1875-1881年,德国库蒂乌斯人在奥林匹克遗址发掘了出土文物,法国顾拜旦认为应恢复古希腊奥运会的传统,因此在1894年,在巴黎举行了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
三中西文化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中西武技的影响
近代以来,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禅宗与武道的结合、鸦片战争失败等使西方文化不断流入中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也在近代文化思潮影响下,不断发生着变化。
使现在武术演变成既不是对传统武术的单线继承,也不是对西方体育的全盘照搬,而是柔和中西方的体育文化,周伟良认为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武术造成了土洋之争的影响,把传统武术套路改成竞技武术表演项目,以西方体育为代表的奥林匹克运动2008年的申奥成功对武术无疑是一种影响,武术强调技击、健身、表演和娱乐为一体,而奥林匹克运动强调竞争的价值。
中国民间武术拳种是处于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产物,面对开放的世界,西方体育对于中国武术拳种的冲击,影响了传统拳种的传承,甚至很多拳种已经消失和正在面临消失,找不到合适传承人,更多人开始进行西方体育项目所影响的竞技武术,忽视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老拳种,能够接纳新的形式和变化的老拳种能很好的保留下来,反之有些困难,竞技体育更多重中的是表演,而传统体育更多的是注重养生和锻炼,现在人们开始慢慢融合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使得更具有观赏性,但是现在武术最开始的技击性很少有人知道,只是单纯的为了表演,为了比赛,忽视最原本的东西,我们在吸收好的方面的同时,不能忘掉最基础、最原本的功能,不然真的成为人们常说的“武术操”了。
四结论
儒家、道家、墨家对传统武术的起源、发展起到较大的影响;西方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对竞技体育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西方文化不断流入中国,传统武术不再原汁原味传承,而是慢慢吸收奥林匹克运动的体系,形成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两大体系。
参考文献
[1]周伟良. 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武德[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03):12-17.
[2]王岗. 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7,2
[3]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23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