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称为节日,节日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

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沉淀累积凝聚的过程,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中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

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节日也是不同的,它们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体现着当地的民俗风情。

1、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与人文文化有关,西方传统节日主要与宗教文化相关。

中国传统节日最初的雏形是一些祭祀的日子。

人们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地变化规律,总结出时令。

将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进行归纳排序,便形成了岁时节令。

岁时节令不仅指导了我国古代农业,而且深深融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之中,有的节气还成了民间重要节日。

如:元旦、立春等。

节日活动的目的都与农事生产直接相关。

人们通过农闲时的这些欢庆活动,祭祀日月星辰,庆祝五谷丰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与中国传统节日相比,西方的传统节日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西方,人类社会早期的节日活动也具有企盼丰收的性质。

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侵染后,西方基本所有的影响重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

在这些节日中,圣诞节、复活节和主显节是基督教三大节日。

这些节日,有的是信徒自发形成的,有的是教会规定的,几乎贯穿一年的始终。

随着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欧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这些节日大多成为了世界性的节日。

2、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也源于中西方的不同价值取向:礼仪和法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是反映华夏主文化特征的核心文化。

这种礼治思想从集体本位主义出发,强调个体的义务,崇尚个体服从集体,因此中国节日注重的是节庆活动中的集体参与。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中西方的节日文化是各自独特的,反映了不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

首先是节日的日期和起源。

在西方国家,节日的日期通常是固定的,比如圣诞节、复活节等。

而在中国,许多节日的日期是根据农历来确定的,比如春节、清明节等。

这反映了中西方在历法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

此外,中西方节日的起源也非常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源于古代的宗教或祭祀仪式,比如春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太阳的仪式。

而西方的节日通常源自基督教信仰或古代的庆祝活动,比如圣诞节起源于对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

其次是节日的庆祝方式。

在中国,节日通常是与家人团聚、享用传统美食,进行庆祝活动的时间。

比如春节期间,人们通常回家与家人共进晚餐,拜年、放鞭炮等。

而在西方,节日通常是与朋友和社区一起庆祝的时间。

比如圣诞节期间,人们会与朋友举办派对、交换礼物,参加社区活动等。

这反映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和社会关系上的差异。

再次是节日的象征物和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有一系列特定的象征物和活动。

比如春节期间,红色被视为幸运的颜色,人们会在家门口贴对联和福字,以祈求好运。

此外,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也是春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在西方,节日的象征物和活动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比如圣诞节期间,人们会装饰圣诞树,悬挂彩灯和圣诞袜,唱圣诞歌曲等。

这些象征物和活动反映了中西方在文化符号和审美上的差异。

最后是节日的意义和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强调家庭团聚、祭祀祖先、追求吉祥和幸福。

比如春节期间,家人会团聚在一起,敬拜祖先,祈求来年的顺利和幸福。

而在西方,节日的意义通常与宗教或个人价值观相关。

比如复活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象征着耶稣的复活和新生命的开始。

此外,西方的节日也强调慈善和友爱,比如圣诞节期间人们会互相赠送礼物,关爱弱势群体。

总而言之,中西方节日文化在日期、起源、庆祝方式、象征物和活动、意义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在历史、信仰、家庭观念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不同。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是人们表达喜庆、纪念和团聚的时刻。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节日文化,其中中西方节日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节日庆祝形式、传统食物和重要意义等方面探讨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在节日的庆祝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许多节日都有固定的庆祝方式,如春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通常会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赏花灯等。

而中秋节则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吃月饼、赏月、猜灯谜等。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仪式。

与此相比,西方国家的节日庆祝形式更加多样化。

在西方,圣诞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在家中装饰圣诞树,送礼物给亲朋好友,举办圣诞派对等。

复活节也是重要的节日,人们通常会给彩蛋并参加各种庆祝活动。

除此之外,西方还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如万圣节、感恩节、独立日等,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庆祝仪式和活动。

其次,在传统节日的食物方面,中西方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传统节日的食物与节日的意义密切相关。

例如,春节必不可少的食物有饺子、年糕、汤圆等。

饺子代表着团圆、团结,是春节餐桌上的主要食物之一、中秋节则以月饼为代表,有多种口味和形状,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此外,清明节有清明粿、踏青等,端午节有粽子等传统食品。

而在西方,节日的食物通常没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但在庆祝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

例如,在圣诞节,人们会准备火鸡、浆果布丁、姜饼等传统食物。

在复活节,孩子们通常会参与彩蛋装饰和寻找彩蛋的活动,同时还会享用兔子形状的巧克力和糖果。

感恩节的重要食物是烤火鸡、南瓜派和蔓越莓酱等。

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食物,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分享是庆祝节日的重要方式。

而在西方,节日更多的是与宗教和历史事件有关。

例如,圣诞节是基督教救主耶稣诞辰的纪念日,复活节是基督教耶稣复活的纪念日。

感恩节则是美国的传统节日,纪念欧洲移民和美洲土著人的和谐相处。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到,而其中一大方面就是节日文化。

中西方节日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节日起源、内容、庆祝方式以及象征意义上。

以下将介绍一些典型的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方节日的起源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很多传统节日都与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关,例如春节和清明节等。

这些节日起源于古代的宗教和农耕文化,是对祖先的感恩和祭拜。

而在西方,很多节日起源于宗教信仰,特别是基督教。

例如圣诞节和复活节等节日都与耶稣的诞生和复活有关。

因此,中西方节日的起源根源于不同的宗教和文化背景。

其次,中西方节日的内容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很多节日都和家庭团聚、亲情、友情有关。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团聚,互相拜访亲友,共度团圆时刻。

而在西方,很多节日更加注重个人和社交活动。

例如西方的情人节,人们会互赠礼物,表达爱意;感恩节则是家人欢聚一堂,共进丰盛的晚餐。

因此,中西方节日的内容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

第三,中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也有差异。

在中国,很多节日都有特定的习俗和仪式。

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包饺子等活动;在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祖,寄托哀思和思念。

而在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更加多样化。

例如在圣诞节,人们会装饰圣诞树、互赠礼物、用圣诞袜装饰家中等;在复活节,人们会参加彩蛋寻找活动、举行复活节狂欢派对等。

所以,中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反映了不同地域和文化中的传统和习俗。

最后,中西方节日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很多传统节日都有美好的象征意义。

例如春节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和新的希望;清明节象征着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悼念。

而在西方,很多节日都有特定的象征物和意义。

例如圣诞节的圣诞树象征着生命和希望;复活节的彩蛋象征着新生和重生。

因此,中西方的节日象征意义不同,反映了不同文化中的特有信仰和价值观。

总之,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起源、内容、庆祝方式和象征意义上。

浅析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中西方节日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这表现在节日的意义、庆祝方式、传统习俗等方面。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域、历史背景、信仰体系的差异,也体现了中西方人民的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节日的意义、庆祝方式和传统习俗三个方面对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进行浅析。

首先,中西方节日文化在节日的意义上存在明显差异。

在西方国家,节日被视为庆祝、放松和享受的机会。

例如,圣诞节被西方文化认为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互相赠礼、举行晚宴、装饰圣诞树等,以庆祝耶稣基督的诞生。

而在中国,节日则更多地强调团圆和传统文化。

比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主要作为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共度佳节,祭祀祖先,而非像西方国家那样举办大型庆祝活动。

其次,中西方节日文化在庆祝方式上也有很大不同。

在西方国家,节日庆祝方式多样,例如大规模的游行、狂欢节、焰火表演等,使得节日充满热闹和喜庆的气氛。

而在中国,节日庆祝方式更注重传统习俗和仪式的保持。

例如,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祖,端午节会划龙舟、吃粽子,中秋节会赏月、吃月饼等。

以春节为例,中国人会贴对联、做年夜饭、放烟花爆竹等,张灯结彩,到处弥漫着喜庆的气氛。

总之,中西方的庆祝方式体现了各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最后,中西方节日文化在传统习俗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国家,许多节日习俗都与宗教信仰有关。

例如复活节,人们会进行献祭和彩蛋活动,象征着新生和复苏。

而在中国,传统习俗更加强调尊敬和传承。

例如,重阳节人们会登高、赏菊、佩戴菊花等,传承孔子等古代文化名人的尊敬之情;元宵节人们会进行猜灯谜、吃汤圆等活动,寓意团圆和美好的未来。

传统习俗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的宗教信仰、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差异。

综上所述,中西方节日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体现在节日的意义、庆祝方式和传统习俗等方面。

这种差异不仅源于地域、历史和宗教等差异,也与中西方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关。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五、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差异之服装的色调差异
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传统节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红色, 是我国文化中的崇尚色。红色源于太阳, 古人认为“日至而万物生”( 《淮南子·天文训》) , 阳光下万物繁茂,生机勃勃, 令人振奋。我们的祖先在祭、祈过程中,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 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 男娶女嫁时贴大红“喜”字。它还象征美丽、漂亮, 如指女子盛妆为“红妆”。西方文化中的红色, 原是一个贬义的词, 是“火”与“血”的联想, 它象征残暴, 流血。白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是个禁忌词, 常用于丧葬礼中。而西方, 白色的象征意义着眼于其本身色彩, 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等。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 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不同文化之间的颜色象征意义都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 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国际交往中, 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 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本文通过以上对中西传统节日映射出的文化差异的比较, 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充分认识西方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克服文化差异, 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 在沟通过程中达到更有效的融合, 为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一个窗口。
三、中西方节日文化比较之饮食差异比较
中西传统节日中的饮食特点也有显著的差异。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是趋于感性的, 讲究色、香、味俱全。尤其是节日性美食,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食品以区别其他的节日。春节是个祥和的节日, 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离家在外的人, 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除夕晚上, 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岁, 欢聚酣饮, 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 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 “和”字就是“合”; 饺子的饺和交谐音, “合”和“交”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此外, 饺子因为形似元宝, 过年时吃饺子, 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 甜甜的粘粘的年糕, 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 步步高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 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 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而西方的饮食则是趋于理性的, 他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因此, 有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 KFC, McDonald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 且营养良好。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方的节日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

下面将比较中西方几个代表性的节日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方在对待节日的态度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节日被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往往将节日看作是家庭团聚和祭祀先祖的时间。

与此相反,西方人更多地将节日视为休闲娱乐的机会,他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参加派对和户外活动,享受节日带来的快乐与放松。

其次,中西方的节日内容和形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与农耕文化、宗教信仰和历史事件有关。

例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庆祝农历新年的盛大庆典,包括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放鞭炮、舞龙舞狮、守岁等传统活动。

西方的节日则更多与基督教有关,如圣诞节、复活节和感恩节。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装饰圣诞树、交换礼物、参加教堂仪式,并且有圣诞老人的传统。

复活节则是基督徒庆祝耶稣复活的节日,人们会玩彩蛋、参加教堂仪式等。

再次,中西方的节日庆祝方式也不同。

在中国,很多节日都有一些特定的习俗和仪式。

例如,清明节时,人们会祭祖扫墓,向祖先献上食物和纸钱,并且当地会举行龙舟竞赛等活动。

端午节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传统;中秋节会吃月饼、赏月等。

而西方人则更多地通过庆祝派对、宴会或者参加节日游行来庆祝节日。

例如,美国的感恩节时,人们会准备丰盛的感恩大餐,并与家人朋友一起分享,还有梅西感恩节大游行等。

最后,中西方节日的象征物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有一些特定的象征物,代表着吉祥和幸福。

例如,春节时红包代表财富与好运,灯笼象征祥瑞美好,年画展示人们的美好愿望等。

西方的节日则有一些特定的标志和象征物。

圣诞节时,圣诞树象征生命与希望,圣诞老人象征善良与爱心,破晓前的12个钟声象征新的一年的开始等。

总之,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包括对待节日的态度、节日内容和形式、庆祝方式以及象征物等。

这些差异源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对节日的不同理解和价值观。

中美传统节日差异总结介绍

中美传统节日差异总结介绍

中美节日风俗以旖旎的风情和独特的风貌展现在人们面前,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中美传统节日差异总结,希望能帮到你。

一、中美文化节日风俗以旖旎的风情和独特的风貌展现在人们面前,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它包涵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养的结果和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

节日习俗浅显易见,易于表现,而民族精神则深嵌于各种表象之下。

二、中美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1中国传统节日时序构成规律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农耕文明的主导地位,较清晰地记录了历史轨迹;而美国节日时序反映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文艺复兴之后对人性的回归。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

美国的节日主要有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以及马丁路德日、华盛顿诞辰日、林肯诞辰日、烈士日、国庆节、哥伦布日、退伍军人节等。

一方面主要为纪念基督教中的神,另一方面为纪念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至尊人物,反映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文艺复兴之后对人性的回归。

美国工业、畜牧业发达,喜好迁移的生活使他们追寻内心的安宁,注重宗教活动,尤其是基督教。

基督教的节日几乎贯穿一年的始终,基督教文化将美国节庆连为一体。

2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而美国传统节日具有极强的一元神论宗教文化特征。

中国早期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习惯势力的基础之上,有异于西方古代的神本主义及近代的人本主义,其基本的哲学理念与理想的希望值是主张神灵与人二者之间相互的协调与平衡,即所谓“天人合一”。

如七夕节观星,人在宇宙中,企盼天上人间共美好;中秋节观天赏月,天上人间共享团圆;重阳登高望远,天高地厚,秋高气爽,天人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乱世佳人》中的清教主义思想解析2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3 A Summary of Symbols of The Scarlet Letter4 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5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汉语公示语的英译6 An Interpretation of A Tale of Two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7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8 中美道歉语的跨文化研究9 (英语系经贸英语)国外对华“双反”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10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 ocabulary11 美国梦的迷失—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12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13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14 电影字幕英汉翻译中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15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和女权主义16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探究《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17 中美文化视野中对个人主义的认同差异18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19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20 哈代的女性观在苔丝中的反映2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反叛和自我救赎22 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23 浅析理发师陶德一剧中歌词的妙用24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25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26 质本洁来还洁去——解读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情人生27 我国中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现存的问题与对策28 维多利亚时期简爱与苔丝的不同命运29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海明威作品解读30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31 分析《红字》中的孤独感32 对《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性分析33 关于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34 浅谈《认真的重要性》里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冲突35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修辞分析36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Interpretation Class37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38 《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39 从影片《刮痧》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和冲突40 An Analysis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41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42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43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44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45 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46 美国黑人英语在电影中的应用研究47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产阶级女性独立意识的研究48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分析49 中美电影文化营销的比较研究50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及其翻译51 《祝福》两个英译本翻译中文化缺失现象的对比研究52 论《荆棘鸟》中拉尔夫的形象53 当诗意邂逅商业---解读中英诗型广告意境之美54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55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56 关于战争对英语习语的影响的研究57 消费主义视角下看《麦琪的礼物》中的男女主人公58 中西面子观比较研究59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60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61 会话含义理论在英文广告中的应用62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63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斯托夫人的宗教矛盾心理64 论关联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运用65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66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67 李清照词英译研究68 经贸翻译中英汉词汇研究69 On Women’s Status in the Early th Century Seen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70 An Analysis of the Initiation Theme in The Child in Time71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 gy of L’Oréal in China72 从《外婆的日用家当》看美国黑人的文化价值观73 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对比浅析74 论商业美学指导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75 由英语外来词谈中英文化7677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78 分析《嘉莉妹妹》中赫斯渥的人物形象79 解读《拉帕希尼的女儿》中的父爱80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心理准备分析81 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82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83 论《红字》中的孤独感84 顺从还是叛逆——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教义精神85 卢梭的浪漫主义思想在《远大前程》中的反映86 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中的应用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87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88 礼貌策略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89 卡门-波西米亚之花90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91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92 An Analysis on the Flexibility of Gulliver’s P ersonality93 中西饮食文化及其差异94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95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96 化妆品说明书特征及其汉译技巧97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9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性格分析99 语篇转喻的功能分析100 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101 On the Translation of Tourism Advertisements102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主人公的成长危机103 理智的动人诗篇——《马语者》104 自立和创新——对爱默生超验主义的解读105 《嘉莉妹妹》中赫斯特伍德人生悲剧106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107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Teacher’s Role to Promote108 O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Death in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by Hemingway 109 从狼人电影解析狼文学110 论《汤姆琼斯》中流浪汉模式的继承与创新111 A Paralysed Wilderness—The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Symbols in Araby112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113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114 TPR教学法在中国儿童英语习得中的运用115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116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中的双关鉴赏117 论《傲慢与偏见》中婚姻选择的经济动因118 从交际方式的角度比较中美课堂差异119 论苏珊•桑塔格《在美国》的身份危机120 《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121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122 浅析当代美国跨种族领养的现状123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124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125 从叶芝的诗歌看象征主义的发展126 中西方礼仪差异127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28 英汉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129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130 D.H 劳伦斯《盲人》中的人文主义研究175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析《小王子》176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及有效策略研究177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ourism Texts178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179 试析英汉颜色习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异同180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181 重复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182 Social Critici sm in Wordsworth’s Concept of Nature183 唯美主义与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184 从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及解读185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186 广告英语及其翻译187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olf Images Between Wolf Totem and The Call of the Wild 188 从《阿甘正传》中看美国梦189 从警察与赞美诗中分析欧亨利的写作风格190 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探究191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成长192 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93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194 法国大革命对《西风颂》创作的影响195 Irony Art in Orwell’s Animal Farm196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197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198 An Interpretation of Re becca’s dual Personality199 从文化负载词褒贬意义看中西文化差异200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