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审美建构与与审美价值观
读图时代的文学审美建构
王 月 ’ 崔 丽秀2 1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 , (. 上海 204 ;. 02 12 桂林 航天 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 广西 桂林 5 1 0 4 4) 0
摘 要 : 图 时代 改 变 了传 统 的 文 学 传播 形 式 和 阅读 方 式 . 响 了受 众 的 阅 读 需 求 , 读 影 改写 了 阅 读对 象的 生产 过 程 、 段 和 形 式 。 出版 商 、 演 和 作 家纷 纷 采取 不 同 的应 对 策略 : 视 同期 书 手 导 影
远远 高 于读小 说 的人 。 项 “ 一 现代受 众 了解文 学 作 品途 径 的调 查 ” 明 . 10 先 后被 改 编成 表 在 0部
的古老 问题 再次 现身 。科 技 的急剧 发展 改变 了
电影 、 电视 、 播 和戏 剧 的名 作 中 , 6 .%的 广 有 05
传统的文学传播形式和阅读方式 , 直接影响了 受众 的 阅读 需求 , 终将 改 变 阅读 对 象 的 生产 又 过程 、 段 和形 式 。文 学创 作 永 远都 要 受 到媒 手 介 的影 响 . 纸质 文 学 必须 接 受 多 重 的挑 战 和威 胁. 文学 依 然存 在 的 事 实需 要 我 们对 文 学 所遭
遇 的一 切做 出新 的 阐释 。
一
、
视 觉 文化 对 文 学 的 冲 击 究 竟 有 多大
人 们 意 识 到纸 质 文 学遭 遇 视 觉 文化 后 , 文 学开 始 呈现 受 众萎 缩 、 市场 疲 软 的症 状 。坐 在
人是先从电视 、电影等非文字传播媒介 中了解 这 些作 品的 .其 中有 1.%的人 在 影视 等 媒 体 8 5 上 看 了以后再 去读 原 著 , 而其 余 的人看 了影 视 、 戏 剧后 就不 再看 原 著 了 。… 这份 调 查 可见 图 从 像 文学对 传统 纸质 文学 冲击 之大 。面 对读 图时 代 的来 袭 , 当大众在 视觉 文化 的快 感下 狂舞 时 , 精 英们却 百般 地抗 拒 ,一边 感慨 文学 理论 的终 结 , 学 书籍 的滞 销 , 文 文学 受 众 的萎 缩 ; 边 哀 一 怨 以视觉 文化 为 主导 的大众 文化 是快餐 、 垃圾 , 使 一切 平面 化 , 使人 们丧 失思考 的能 力 , 将 迫 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引言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教育又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审美建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知美、领悟美、欣赏美,从而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建构1. 选择优秀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童话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受其中的美。
通过挑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美、领悟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3. 进行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情节,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通过情感体验,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4. 进行欣赏交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进行欣赏交流,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分享,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通过欣赏交流,可以让学生感受他人的审美观点,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1. 教师的角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能够通过个人鉴赏和阅读体验,引导学生感知文学作品中的美。
教师应该注重情感引导,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感悟和交流。
2. 学生的参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应该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感受、领悟和欣赏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积极参与欣赏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
论文学批评和谐美的价值取向生成与构建
二 、文 学 批 评 对 和 谐 文 化 建 设 的 价 值 取 向 和 评 价 取 向
和 谐 美 的 核 , 和 谐 文 化 , 谐 文 化 的 核 - 1是 2 和 L
离 。 分 情 饰 貌 者 , 乐 之 事 也 ”; 乐 也 者 , 于 内 礼 “ 动
者 也 ; 也 者 , 于 外 者 也 。故 礼 主 其 减 , 主 其 礼 动 乐 盈 ”; 易 直 子 谅 之 心 生 则 乐 , 则 安 , 则 久 , “ 乐 安 久 则 天 , 则 神 ”_ 天 2 , 等 , 明 “ ”的 文 艺 功 用 等 说 乐
《 国语 》: 乐 从 和 ”, 声 以 和 乐 ”, 人 民 和 利 ”, “ “ “
[ 收稿 日期 ]2 1 — 2—2 01 0 0
[ 基金 项 目 ]2 0 0 8年 国 家社 科项 目: 文 学批 评 核 心 价 值 体 系构 建 及 其 评 价 制 度 建 设 ” 0 B WO 5 。 “ (8 Z 1 )
术辩证 法有 机统一 , 道 与器 、 与景 、 与物 、 对 情 心 形 与神 、 与虚 、 与无 、 与 多 、 与淡 、 与静 、 实 有 一 浓 动 时 与空 、 与理等 诸 多 对立 统 一 关 系进 行 辩证 合 理 情
生 活 文 化 、 度 管 理 文 化 、 统 习 俗 文 化 、 神 意 制 传 精
识 文 化 等 方 面 ” 。 其 中 还 应 包 括 价 值 观 、 值 【 价 取 向 、 值 标 准 、 值 作 用 意 义 、 值 评 价 、 值 形 价 价 价 价 态 、 值 内 涵 与 特 征 、 值 精 神 等 内容 。文 学 批 评 价 价 对 和谐 文化 的价值追 求 主要体 现在 三方 面。
审美活动交互原则对审美价值观建构之意义——以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换要求及机制为视阈
然历 程 , 如马 克思所 论 述 的 : 正 在 实践 上 , 的 普 遍 性 正是 表 现 为这 样 人
的普 遍 性 , 它把 整 个 自然 界— — 首 先作 为人
和公 共领 域关 系 的一种 转化 。
审美 活动从 主体性 到主体 间性 , 是在主体性 和主体 间性交互 的原则上 , 以生动具体 的审美形 象 、 富 自发 的 审美 情 感 、 越 功 利 的 审美 目的 , 丰 超
动 中充 分 实 现 人 的本 质 力 量 , 就 是 审 美 活 动 由 这
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的过程。一言以蔽之 , 在既是
与 自我 , 又是与外部整体世界展开 的双重言说 / 对
话关 系中, 人获得 了 自我确证的方式 , 作为主体的 主体性在主体间性 中再次得到完善 、 丰富和显现。
收稿 日期 :2 1— 3 9 0 0 0 —1
处, 从主体性迈 向主体 间性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
基金项 目:江西省教 育科 学 “ 一五 ”规 划课题 “ 话与 交往—— 当代 美育 审美价值 观 建构机 制研 究” 阶段性 成果 ,项 目编 号 : 十 对
0 YB 2 9 9 3 。
作者简 介 : 卫星 ( 9 4 黄 17 一),女 ,湖北蕲春人 ,江西师 范大学传播 学院副教 授 ,美学博士 ,主要研 究审美文化 、美学与设计、新闻与 传播 学等。
寻 求个 体 和社 会 、 性 和理 性 、 感 意识 和 无 意识 的 和
的 直接 的 生活 资料 , 次作 为人 的 生命 活动 其
பைடு நூலகம்
的对象( 材料 ) 和工具—— 变成人 的无机的身 体。 自 然界 , 就它 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 是 人的无机的身体。人 靠 自然界生活。这就是
审美价值观作文800字
审美价值观作文800字艺术的审美价值的本质是人类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态。
所谓审美,简单地说,就是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呈现的美:具体地说,它指的是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历史地发生和建构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
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的方法以及付出的代价:对大自然的热爱。
美的艺术源于大自然,无论是翁郁芬芳的花木,还是歌声美妙的鸟儿都能够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感。
很多作家或者艺术家都会关注和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多阅读些人文类书籍。
这些书籍都会使得阅读者感到一种艺术的美感。
当然这种艺术创造来源于作者对美好情感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美的艺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多了解国内外艺术。
人们对审美的艺术的理解和思考可以说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时候的艺术作品水平还不算很高,有一种天真朴拙的美感。
随着社会发展程度很高的时候,人们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审美能力大大提高了很多。
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我们在审美的时候,不能对这幅艺术作品或者文学作品一概而论。
我们要理合分析作品的优长和不足之处。
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的程度不一样,自然得出对美的评价是不太一样的。
扩展资料文学的审美价值: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被欣赏、被感知的立场,可按照“意向性对象”对文学作品加以分析。
该理论出自茵伽登的“纯意向性对象”理念,并对其进行了适当修改,将意义作为对象,将材料实体化,最后将二者统一。
由于观念与意识相互依赖,将关键与意识相结合,进而对作品深层次解读。
文学作品若还未进入审美环节,不被意识所唤醒,其将仅作为一种实在对象。
只有当意识促使作品活起来,才能在读者的审美过程中具体化,将其转化为“意向性对象”。
读者的具体审美价值可超过其本身具有的艺术价值,而这种超越需要填补某种思想、感觉等。
可见,艺术价值若真正存在,其应是作品中所存在,并展现在作品中的东西。
审美价值是对作品进行整体性质进行特定时,才有所显现。
审美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一
、
会审美文化现象的最深层 , 它既是社会群体审美文化 日 益积淀的基 础 , 引导着 审美 文化的精神 和表象。 又 当代审美文化的性质受 当前复杂的价值语境影响, 启 蒙现代性进程中工具理性对价值的漠视 , 技术和知识 至上 的思想 , 使人的精神活动和精神追求被忽视 , 被冷 落, 被挤压 , 价值 失衡 乃 至边缘 化 。而处于转 型期 的中 国社会 , 对价值进一步疏忽 ,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 建设 两驾 马车 奔跑 距离 甚 远 , 唯经 济 主 义论使 社 会产 生 了“ 金 主 义 ” 不 良价 值 取 向。全 球化 语 境 下后 拜 等 现代解 构思潮 加速 了对 传统 价值 乃至价 值本身存在 的 消解 , 文化 全球化 语 境 中 , 电子信息 高速公路无 阻 在 在 的畅行 中 , 方文 化 糟 粕乘 机 而人 。西 方 和平 演变 的 西 阴谋企图冲击 国人价值体系, 对我国进行文化倾销 、 文 化霸权, 灌输堕落腐化 、 奢靡享受 的价值观念。中国当 代审美文化的价值观念受到上述价值语境 的严重影 响, 审美文化物欲化 、 享乐化 、 浅表化 日益凸现。并且 以其 各具特 色 的文化 形 态 体 现 出来 , 深深 作用 于人 们 的价 值世界 中。 当代 审美 文化在 给受 众带 来 自由的选择 和 自主的 接受 时 , 审美文 化 的丰 富与高 尚 、 性 的丰 富与充实还 人 远远未达到 , 它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建构的 破 坏作用 不容 小觑 。如享 乐 主义 、 俗主义 、 端个人 庸 极 主义思想在审美文化 中盛行 , 有人把 当前这种泛泛的、
价值 取 向、 终关 切而 带来 重大 区别 。可 以说 , 最 审美文 化是 价值 的载体 , 值 是 审 美 文化 的灵 魂。审 美 文化 价 价值 体系作 为一 个 时期 比较 稳定 的精 神 范导 , 于社 处
建构立体审美,拓展精神空间——例析小学语文鉴赏性阅读中审美建构
、
而 走 进 作 者 的 内心 世 界 . 现 情感 沟通 和 心 灵对 话 。 统 语 文 实 传 教 学 把 诵读 看成 是 学 习语 文 的关 键 .认 为 只 有学 生在 反 复 诵 读 中 品 味 文章 , 能获 得 语 感 的 积 淀和 语 文 经验 的顿 悟 。 才 我认 为 这 是 语 文 阅读 教 学 的 精髓 , 一传 统 不 能 丢 。 然诵 读 的 方 这 当 法 可 以 有所 创 新 . 教师 不 能 像 鲁 迅 笔 下 的 寿 镜 吾 先 生那 样 . 只 是 自我 陶 醉式 地 诵 读 , 然 不 顾学 生 的感 受 。 师 要 和学 生 一 全 教 起 诵读 , 在读 中感 悟 , 中 体 验 , 读 中培 养 学 生 的 审美 情 趣 , 读 在 提 高 学 生 的人 文 素 养 。小 学语 文 的 鉴 赏性 阅读 , 不 开诵 读 , 离 没 有 诵 读 为 基 础 , 赏 就 没 有 了根 基 , 美 也 就 无所 依 托 了。 鉴 审 诵 读是 惟 一 不 可 替 代 的融 通 语 言 和 精 神 的言 语 学 习方 法 。 在 鉴 赏性 阅读 中教 师 要 指 导 学 生 把诵 读变 成 美 读 ,读 出 作 品 的 “ 美、 美、 音 情 意美 ” 小 学 语 文 阅读 教学 课 堂 要 让 朗 朗 书声 成 。 为 孩 子们 精 神 律 动 的 音符 。如 我 在 教 学 《b 子 ・ 梅 》 , 算 咏 时 在
建 构 立 体 审 美 ,拓 展 精 神 空 间
例 析 小 学语 文鉴 赏性 阅读 中 审 美建 构
邱 晓 强
( 兰溪 市 汪 高 中心 小 学 , 江 兰 溪 浙 3 10 ) 2 10
鉴 赏性 阅 读 就 是 以审 美 为根 本 目的 的 阅读 , 对 于 小 学 这 生 来 说 似乎 要 求 有 些 过高 , 实不 然 。 行 的 小学 特 别 是 高 年 其 现 级 的课 本 中选 人 了 大 量 文 质兼 美 的文 学 作 品 ,如 中 高年 级 中 选 人 了不 少 古 诗 文 。 这些 古 诗 文 , 玲珑 剔 透 , 我 们 进 行鉴 赏 是 性 阅读 教 学 的 绝 好 素材 。 小 学 高段 , 们 完全 可 以利 用这 些 在 我 素 材 . 当地 开展 一 些 浅 显 的 鉴 赏 性 阅读 教 学 , 学 生在 立 体 适 让 的 审美 教 育 中 , 展 精 神 空 间 。 面 我 们 以人 教 版 六 年 级课 文 拓 下 毛 泽 东 的《b 子 ・ 梅》 教 学 为 例 , 谈 如 何 在 小学 语 文 教 算 咏 的 谈 学 中开 展 鉴 赏性 阅读 的审 美 活动 。 引入 审美 情 境 。 受 形 象 美 感 小 学 生 的 审美 意识 基 本 上 处 于 感 性 阶段 ,他 们 往 往 缺 少 审 美 的有 意 注 意 和审 美 经 验 . 美 对象 的选 择 随 意性 强 。 所 审 在 有 的 审美 对 象 中形 象 美 是 最 容 易 被 小 学 生所 接 受 的 ,但 他 们 对形 象 的理 解 常 常是 停 留在 浅 表 层 次 上 .不 能理 解 形 象 的意 义 。 因此 , 引领 小 学 生鉴 赏性 阅读 , 首先 要 为其 创 设 一 个 形 象 化 的审 美 情境 ,通 过 具 体 的情 境 ,来 唤 起他 们 有 限 的审 美 经 验, 感受 其 作 品 所 描绘 的 自然 图景 的形 象 美 。 在 《b 子 ・ 如 算 咏 梅》 的教 学 导 人 中 , 了 让 学 生 对 梅 花 有 个 形 象 的 感 知 美 , 为 我 首 先利 用 多 媒体 展 示 了 一 幅 “ 已是 悬 崖 百 丈 冰 , 有 花 枝 俏 ” 犹 的红 梅 傲雪 绽 放 图 , 时播 放 王 莉 原 唱 的《 梅 赞 》 让 学 生 在 同 红 , 优 美 的 旋 律 中感 受 红 梅 凌 寒傲 雪 、 力 迎 接 新 春 的情 怀 , 下 努 为 面 的对 诗词 的鉴 赏 奠 定 情 感 基 础 。接 着 让 学 生 结 合 自 己课 前 收集 的 资 料 , 深情 的语 言 描 绘梅 花 在 各 自心 目中的 形 象 。 用 最 后 我 用 满怀 激 情 的语 言 进 行 引 导性 的情 境 创 设 : 梅 花 ,以 其 “ 凌 寒 独 自开 、 清 玉 洁 的傲 骨 , 受 文 人 墨 客 的 赞美 , 么 一 冰 备 那 代 伟 人 毛泽 东 笔 下 梅 花又 是 怎 样 的一 种 风 采 呢 ? ” 从 以上 的导 人 情 境 中 可 以 看 出 。情 境 的创 设 与 引 导 在 学 生 的 审美 感 知 中起 到 了十 分 重 要 的作 用 。 方 面 , 分 利 用 了 一 充 多 媒 体创 设 情 境 的 优 势 , 凸显 了情 境 的 直 观性 , 加 上 图 画 和 再 歌 曲本 身 的艺 术 美 , 梅 花 形 象 美 更加 丰满 , 学 生留 下 了深 使 给 刻 的 印象 。另 一 方 面 , 师 的 有 效 引 导 , 得 情 境 产 生 的 激情 教 使 效 果得 到 了有 效 的维 持 , 而顺 利 地 实 现 了情 感 的 迁移 。 进 二 、 起 审 美想 象 。 受 情 感 美 唤 感 鉴 赏性 阅 读 就 审美 角 度 而 言 ,最 本 质 的 是 要 让 学生 展 开 审 美想 象 , 受 到 作 品 中 的情 感 之 美 。 赏性 阅读 作 为 一种 审 感 鉴 美活动 , 主要 是 通 过 学 生 自己 的 阅 读 实 践 , 起 审 美 想 象 ,生提出 了具体的诵读要求 : ①用 个适 当的 比喻 表 达 出 毛 泽东 笔 下 的梅 花 ,并 说 说 它 让你 想 到了什么? ②把你所感受到的情感美 , 美读” 以“ 的方式表达 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建构
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摘要:长久以来,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一直缺乏对审美的建构,在当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建构,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同时也是新课标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提出的迫切要求。
文章主要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的特性以及必要性进行了简要论述,并且从几个重要的方面阐述了建构审美化阅读教学体系,力求达到鉴赏性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建构小学语文教学重在对美的教育,在人的童年中,只有经过审美教育,人的理性以及感性才能得到和谐均衡的发展。
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反思,我们发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就是力求教学中内在美和外在美的高度统一,最终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发展。
一、当前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缺乏审美的建构长久以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受到广大教育学者的重视,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这几十年里,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以及理论探索,同时更积累了众多的资料。
但即便如此,当今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仍旧没有发生质的飞跃,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兴趣不浓等现象,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多次改革当中,小学语文低效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观,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这种现状呢?坦白地说,就是缺乏对审美的建构,具体来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个人情趣、个人理解以及个人体验,没有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以及习惯进行着力培养。
究其根本,就是在于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仍然对知识的训练过于倚重,轻视情感在语文学科当中的作用,过于注重理性而轻视感性,将本应该是情感化、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教学变成了死板、单调的内容。
教师害怕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和美的熏陶的同时,会失去知识技能的训练,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审美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进而忽略了审美这个重要的因素。
如此一来,语文教学不仅不能达到在理性基础上训练的目的,更严重破坏了语文教学的美感,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就谈不上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反而扼杀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四大核心素养中对审美这一核心素养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四大核心素养中对审美这一核
心素养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四大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
对于审美这一核心素养,以下是具体的说明: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阅读、写作等活动,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美,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具体来说,学生应该能够:
1. 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等方面,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价值。
2.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遵守审美准则和审美规范,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3. 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创造美的事物和艺术形象,传递美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写作等活动,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
美的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语文学科大概念的界定与建构
语文学科大概念的界定与建构语文学科大概念,是指能够统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核心概念,它具有很强的聚合力和生成力,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大概念不是指某一篇文章、某一节课文所涉及的具体知识,而是指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形成的对于语文学科本质和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语文学科大概念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和强化。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注重文本的整体性。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结构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路和意图,而不仅仅是对字词句篇进行孤立的分析和理解。
通过整体性阅读,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强化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语文学科的核心是语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写作等实践,不断积累语言经验,提高语言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理解。
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传统文化等途径,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点,形成文化自信和认同。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和审美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同时还要通过写作、表演等实践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需要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该体系应该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情况、学习态度与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趋势。
语文学科大概念的界定与建构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注重文本的整体性、强化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挖掘文化内涵、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等措施,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观,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
探 究小 学语 文 阅读 教 学 的审美建构
杨 祖 德
( 江 西师范大 学附属小学 江西 南昌 3 3 0 0 0 0 ) 摘 要: 在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工作 的开展 中, 实现 审美建构其 实质上 是在阅读 教学过程 实现艺术化 的教学理 想境界的追求 , 以美 学规律 就学生 的语 言及实 践行为等 予 以优化 和约束 , 带领学 生步入到教 学审美 的境界 中, 以愉悦 、 轻 松、自主 及创造性 的教学情 景开 展各类语 文学 习活 动 , 让 学生在丰 富的语文 学习活动 中体验语 文的无穷魅 力 , 以促 进学生感 悟 出文 中之情、 言 中之意 , 最终实现 学生 的语文 素养及综合素质 的全面提升 。本 文从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现状 分析 中提 出审美建构 的必要性 , 在分析 阅读教学 中审美建构 的特
加具有 时代 鲜 明特 点的新概念语文教 学不断 的涌现 , 创新式教学 、 分层 满足感 , 如果学生多方面 持续的获取美感 , 将 会不断 的产 生针对客观 世 式教学、 主体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 、 合作式教 学等 多种教 学模式不断的涌 界的真实而愉悦 的情感感 受。 现, 优化着教学工作的开展 , 但在各种教 学模式 的实践操作中, 学生的情 2 - 3 阅读教学的创 造性 感、 情操 及情趣 因来源 于精神世界 的最 深层次 , 在较 大程度上影 响着教 在阅读教学实践 中逐步 的实现审美建构 , 各种 审美活动有利 于教学 学质量 的提 升, 实现 学生阅读教学 中的审美建构 , 可 在提升教学质 量的 质量 的提升 , 教 师可充 分的利 用 自我的文化修养 、 认知与情 感、 就语文教 同时 , 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 学实践 中培养起 的独特 的审美感受等, 创造出更多的更加丰富新颖的教 学方式 ; 而学生在不 断的感受审美愉悦 的过程 中 , 思维 活动可在 美的情 1 小 学语 文 阅读教 学 中审美 建构 的必 要性 多处于非常积极的状态中 , 可实现学生的直觉、 感 语文作为基础性教育阶段 的核心课程 , 它利 用可以代表人类所创造 景下 自由 自在 的进行 ,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建构的探讨
善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理智情感, 使之“止于至
善”。
3. 创 造 性
小 学语文阅 读教学 的审美 活动有 益于教学 相长。
一方面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修养、对语 文教学的
独特审美认识, 创造出新颖、多样、丰富的操作样式; 另
一方面, 伴随着审美愉悦, 学生的思维在美的 情境中自
由驰骋, 潜在的创造力可以得到较好 的开发, 从而有效
宝贵 的 东 西 。”小 学 语 文 阅 读 教 学 的审 美 建 构 追 求 的 是
语文教学活动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相互统一。 在这样的
美感性教学中, 学生不断地获得丰富 的表象而处于“言
有尽而意无 穷”的境界中 , 在感 知、想象、思维、体 验等
心理 因 素 共 同 作 用 下 获 得 快 乐 感 和满 足 感 。
课改纵横·教改前沿
关
一 、何 为审 美 建 构 审美建构, 又为审美心理建构, 源
于
于 瑞士心 理学家皮 亚杰的 心理结 构的
“建构”说。他认为, 人的心理结构、认识
小
结 构、知识 结构的 建立和 构造构 成了
学
浙 “人的心理建构”。由此, 人人都有既成 江 的心理格局, 并以此为中介完成对外界
语 文 阅 读
地培养了直觉和悟性, 并发展创造性 思维。这样, 教师
小学 教 学 参 考
32
2 0 0 8·9
创造性地教与学生的主动性地学形 成良性互动, 在共 同发现美、欣赏美的同时, 创造美。
然而, 就当前国内的小学 语文阅读教学而言 , 一种 叫做“审美缺席”的教学实践盲点较 为普遍。多数小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 过多精力偏向要 求学生对于读物客 体的精确理解和背诵积累上, 忽略 学生在语文阅读中 的体验和感悟。自20世纪70年代培 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的观点的提出, 几十 年的探索和研究之后, 学生的阅读 能 力 并 没 有 实 现 质 的 飞 跃 ,“ 少 、慢 、差 、费 ”的 现 象 并 没 有 多 少 改 观 。 由 此 付 出“ 感 觉 的 钝 化 、天 真 的 丧 失 和 审 美 天 眼 的闭 合 ”的 代 价 。
价值观与审美价值观的沟通——论审美教育与价值建构的内核
30 2 ; 3 02
3 .湖 北 第 二 师 范 学 院 政 法 系 , 北 武 汉 湖
摘
要: 价值构建是社会 、 群体和个人 的价值 观念 的树 立 、 同 、 认 选择 和评 价 的多元复 杂的系 统工程 , 其重
要 的途径是 价值 观教育。作为价值观之一的审美价值 观 , 和价值 观之 间密切 地沟通 、 透 、 融 , 渗 互 审美教 育主要
21 0 1年 5月
三峡大学学报 ( 文社会科学版 ) 人
Ju n l f hn he og s nvri ( u a ie o ra o C iaT reG r ies y H m nt s& S ca S i c s e U t i o il c n e ) e
Ma 011 y2
自然地 想 到审美 教 育 主要 是 通过 艺 术 形 象 , 培养 人 丰 来 , 能够适 应 社 会 发 展 的 趋 势 , 而 自然拥 有 了 价 值 从 建 构 的效应 ; 术 与 日常 生 活 联 系 紧 密 , 学 往 往 对 艺 美 富独特 的美感 , 高 艺术 素 养 , 善人 格 结 构 , 其 成 提 完 使 为素质 全面发 展 的人 才 。 我们 认 为 , 美 教育 具 有 强 审美价 值进 行 研 究 , 审美 活 动 价 值 观 建 构 , 审 对 审美 教 大 的价 值建 构 的功能 , 在 传 统 审美 教 育 中未 能 得 到 育 也 以此对 生 活 中的 一 切价 值 判 断 , 但 提供 非 异 化认 知 重 视 。价值构 建是 社 会 、 群体 和个 人 的价 值 观 念 的 树 模 式 , 而保 障 了价 值 建 构 的有 效 进 行 ; 美 活 动 涉 从 审
感 的支 点上 , 以审美 需 要 、 美情 趣 、 美 理 想 和审 美 审 审
审美层次的建构主义分析
95㊀冀志强审美层次的建构主义分析收稿日期:2019-07-15作者简介:冀志强(1972 )ꎬ男ꎬ河北宁晋人ꎬ哲学博士ꎬ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ꎬ硕士生导师ꎬ主要从事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ꎮ审美层次的建构主义分析冀志强(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ꎬ贵州贵阳550025)摘㊀要: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ꎬ审美是一个建构的过程ꎬ它大体上可以包括感知㊁诠释㊁领悟三个阶段ꎬ这三个阶段也是审美建构的逻辑层次ꎮ一般只是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领悟ꎬ但是如果没有领悟之前的感知和诠释ꎬ那么所谓的领悟就只能是一种空中楼阁ꎮ所以ꎬ应将审美看作一个建构的过程ꎬ这样才能理解审美如何从基本的形式因素达到形而上的终极关怀ꎮ关键词:审美ꎻ建构主义ꎻ感知ꎻ诠释ꎻ领悟中图分类号:B83-05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0012(2020)01-0095-06㊀㊀在西方美学史上ꎬ从柏拉图开始的以 美为核心的本体论美学暴露出了许多问题ꎬ所以从超越本体论的路径去研究美学和审美就成为美学研究的一个应然方向ꎮ相比较而言ꎬ中国古典美学中 品味 妙悟 的审美方式显出了更多的非本体论特征ꎮ但是我们应该承认ꎬ单纯重视悟性思维也会产生不少问题ꎮ如果说审美完全就是一种悟性思维的话ꎬ那么它就会是一种瞬间完成和极其完备的东西ꎮ但事实上ꎬ审美作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ꎬ它在个体身上的发展必然有一个建构的过程ꎮ不仅如此ꎬ即使个别的审美事件通常也会有这样一个建构的过程ꎮ当审美主体的审美力在建构中达到了某种程度和高度ꎬ在鉴赏某种特定对象时ꎬ这个过程才有可能缩短为一个瞬间ꎮ本文尝试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视角ꎬ对审美过程做出初步的勾勒ꎮ一㊁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与审美历史上许多美学家都探讨过美感经验的结构ꎬ但大多都是将其规定为某种特定的心理内容ꎮ但如果从发生学视角来看ꎬ审美不仅具有多层次的结构ꎬ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ꎮ对于这个建构过程的理解ꎬ可以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那里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ꎮ皮亚杰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ꎬ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儿童心理和智力发展的思想以及他在此基础上创立的发生认识论ꎮ从哲学上说ꎬ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一种辩证的建构主义ꎮ尽管审美不同于认识ꎬ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他关于认识的理论中寻找有利于解决审美建构问题的方式ꎬ因为毕竟认识和审美都是人的智力反映ꎮ在笔者看来ꎬ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理论可以避免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和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在某些方面可能带来的问题ꎮ结构主义倾向于将研究对象视为一种静态的系统ꎬ解构主义则因不断粉碎这样的结构而面临着陷入相对主义漩涡的危险ꎮ建构主义同意结构主义的地方在于认为事物的发展会呈现出一个结构ꎬ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ꎬ不过它认为这个结构不是静止不变的ꎬ而是有一个发生的过程ꎬ并且是不断地发展演变的ꎮ但是ꎬ从否定事物存在固定不变的结构这个角度说ꎬ它又有着与解构主义相似的地方ꎮ皮亚杰首先把认识看作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建构ꎮ从哲学的角度ꎬ我们可以称他的认识论为建构主义的认识论ꎮ这种认识论既不同于先验论ꎬ也不同于经验论ꎮ皮亚杰指出: 认识既不能看作是在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了的 也96㊀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㊀㊀Vol.11No.1Jan.2020美育学刊2020㊀年第1期㊀第11卷㊀总第56期不能看作是在客体的预先存在着的特性中预先决定了的ꎮ [1]16他还讲到: 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ꎬ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㊁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ꎻ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ꎬ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ꎬ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ꎬ但这是由于主客体之间的完全没有分化ꎬ而不是由于不同种类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ꎮ [1]21-22所以ꎬ在皮亚杰看来ꎬ认识论的首要问题是 中介物的建构问题 ꎬ这种中介物不是知觉ꎬ而是 可塑性要大得多的活动本身 ꎮ审美就是这样一种具有可塑性的活动ꎬ这种活动使得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共同实现了一种动态的结构演变ꎮ同认识的结构一样ꎬ这个审美的动态结构系统也不能简单地比喻为 建立在其台基上的静止的金字塔ꎬ而只能比作其高度在不断地增加的螺旋体 ꎮ苏轼«琴诗»说: 若言琴上有琴声ꎬ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ꎬ何不于君指上听? [2]琴声产生于指头与琴之间的作用ꎬ这种作用的积累便能够提高弹琴的技能ꎮ当然这是讲创作ꎮ欣赏也有同样的过程ꎮ刘勰说: 操千曲而后晓声ꎬ观千剑而后识器ꎮ [3]这其实也是一种包涵认识的审美建构ꎮ所以ꎬ我们对于审美的结构层次应该进行建构主义的分析ꎮ只有建构地理解审美ꎬ它才是不断发展的和充满活力的ꎮ将皮亚杰的理论引入美学ꎬ并不是说审美是一种认识ꎬ而是说审美也是一种建构ꎬ是一种智力的建构ꎬ它跟知识的获得具有同样的发展逻辑ꎮ如果我们把 审美 (theaesthetic)视为美学的核心概念ꎬ把审美的建构视为美学研究的内在线索ꎬ那么就可以将这种以建构主义为基本方法的美学研究视为 建构主义美学 (constructivistaesthetics)ꎮ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增订稿)中将中国艺术的意境分成 直观感相的摹写 活跃生命的传达 和 最高灵境的启示 三个层面ꎮ[4]362除此ꎬ他又在«中国艺术三境界»一文中将中国艺术分为这样三个境界:写实(或写生)的境界㊁传神的境界和妙悟的境界ꎮ[4]382宗白华所说的都是艺术的境界ꎬ而艺术的境界是审美力达到一定层次后再进行创作的产物ꎮ所以ꎬ如果从美学的角度ꎬ我们还是先要考察审美力的层次ꎮ李泽厚将美感或说审美的形态分成 悦耳悦目 悦心悦意 和 悦志悦神 三个层次ꎮ[5]这个层次的区分里面其实就蕴含了一种审美的建构逻辑ꎮ但是ꎬ如果从现象学的角度寻找一个思考的起点的话ꎬ我们还要将 悦 这样一种心理因素搁置起来ꎮ在研究过程中ꎬ再将它置于一个合理的基础之上ꎮ这样ꎬ就可以还原到审美力的建构ꎬ它的核心问题就是 审美 之 审 (apprecia ̄ting)ꎮ在以 审美 为核心的美学中ꎬ 美 只是相对的重点ꎬ而不是核心问题ꎬ更不是全部问题ꎮ如果从审美的建构出发ꎬ我们就可以将这个过程分为三个基本的层次:感知层面的完形与构象㊁诠释层面的生意与赋意㊁领悟层面的理解与体验ꎮ这三个层次其实与宗白华所说的艺境层次和李泽厚所说的美感层次是基本一致的ꎮ二㊁感知层面的完形与构象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把握ꎬ首先是从感知事物的形式开始的ꎬ形式是客观事物进入人的认知领域的首要条件ꎮ但是ꎬ如果说形式是客观事物所占据的完整几何空间的话ꎬ那么ꎬ我们就永远不会直接接受事物的真正形式ꎮ我们通常所说的感知到的形式ꎬ其实只是事物的物象ꎬ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事物的形式ꎮ譬如ꎬ一个箱子的形式是立方体ꎬ但是我们所感知到的从来都不是一个真正的完整立方体ꎬ立方体的抽象形式只是我们在经验中逐步建构起来的观念性的东西ꎮ所以ꎬ胡塞尔说: 物是超越对物的知觉的ꎬ并因而是超越与其相关的每一个一般意识的ꎮ [6]«周易»中就明确地区分了 形 与 象 : 见乃谓之象ꎬ形乃谓之器ꎮ [7]也就是说ꎬ 形 (form)是事物本来所具有的ꎬ而 象 (image)则是人通过感官所直接观看到的 形 的呈现ꎮ当然ꎬ我们也可以说ꎬ这种物象也是一种形式ꎮ但这是经过感知而重新构造出来的形式ꎬ这个构造的成果相当于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 完形 (Gestalt)ꎮ所以ꎬ我们这里探讨的形式ꎬ也是在物象意义上的形式ꎮ 完形 也是一种 构象 ꎮ那么就可以说ꎬ人对于外部世界的把握ꎬ就是从这样的形式重构开始的ꎮ如果说审美就是开始于人对外物形式的感知ꎬ那么也就可以说ꎬ人对世界的把握首先以审美的方式展开ꎬ审美是人与世界打交道的最初方式ꎮ当然ꎬ这里说的审97㊀冀志强审美层次的建构主义分析美ꎬ也只是指审美的初级层面ꎮ认识世界需要感知ꎬ感知便离不开对外物形式的构造ꎮ这样ꎬ也就可以说ꎬ认识与审美在根基上是相通的ꎮ完形与构象是最初级的审美ꎬ也是最基本的认识ꎮ只是在此基础之上ꎬ审美与认知在作为人的不同本质力量的展开过程中便分道扬镳了ꎮ所以ꎬ我们对外物的形式感觉可以向认识与审美两个方向发展ꎮ我们可以这样说ꎬ认识是 对 (to)形式提出概念ꎬ审美是 从 (from)形式产生意味ꎮ这样也就形成了朱光潜所说的人对于对象所采取的不同态度ꎮ但是ꎬ人类历史在文明的初创时期ꎬ随之得到发展的并不是审美进入更高的层次ꎬ而是科学思维和宗教思维的发展导致了审美长期处于文化的边缘地位ꎬ直到巫术仪式之中的宗教思维淡去之后ꎬ在这上面的审美意识才得以凸显ꎮ另一方面ꎬ在日常生活中ꎬ这种审美的因素也并没有完全消退ꎬ它只是退到了边缘的地位ꎮ不管怎样ꎬ人类的活动始终没有脱离过审美ꎬ因为人无法脱离对形式的感觉ꎮ但是严格地说ꎬ如果将这种感知层面的完形与构象独立出来的话ꎬ它们无法自足地成为审美ꎮ因为对形式的基本感觉ꎬ是视觉器官与听觉器官的功能ꎮ除了人类ꎬ许多高等动物也都有这样的器官以及对形式的基本感觉ꎮ这种基本的形式感觉成为审美的基本条件ꎬ就是对这种形式感觉的自觉ꎮ除此ꎬ人与动物的感觉的本质区别在于ꎬ人的视觉与听觉可以进行不断的建构ꎬ而动物的感官只能局限于它们的种的有限范围ꎮ在人类感觉的建构中ꎬ最基础的内涵就是对于形式的主观判断ꎮ这种判断就是形式感觉的自觉的标志ꎮ正因如此ꎬ完形与构象有其先验的方面ꎮ康德所说的 先验 有先验感性和先验知性之分ꎬ杜夫海纳又提出了情感先验ꎮ人对外物的感知ꎬ其中既有人的感性能力ꎬ又有物的感性结构ꎬ二者相互碰撞ꎬ产生人的感知ꎮ在这个意义上ꎬ先验相当于杜夫海纳的 情感先验 ꎬ因为它又具体体现为时空形式ꎬ这又相当于康德的 先验直观 ꎮ杜夫海纳的 先验情感 与阿恩海姆的异质同构有某些方面的一致性ꎬ即主体的感知能力和客体的形式结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 先验 的和谐ꎮ所以ꎬ感性先验的基础深深地存在于人的生物性功能之中ꎮ这种先验其实在动物界那里也是存在的ꎬ杜夫海纳说的情感先验也可以包容在这种感性先验之中ꎮ这种感性先验本身就具有审美的因子ꎬ所以ꎬ我们也可以说ꎬ人的审美能力深深地扎根于我们作为动物的本能当中ꎮ但一般动物的视听只是与其本能相联系ꎬ动物对某物(如猎豹注视羚羊)的关注ꎬ主要限于它的本能需要ꎮ人的视听可以实现不断的建构ꎬ这就使得人的感知可以成为审美ꎮ在感知中对于形式的主观判断ꎬ使其建构成为最基本的审美层次ꎮ三㊁诠释层面的生意与赋意客观事物的外在形式对于感知主体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ꎮ也就是说ꎬ外在事物在个别主体感官中的显现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ꎮ但是ꎬ如果不同主体在达到对象深层的意义时ꎬ则会产生较大的差异ꎮ主体通过对事物的形式进行主观的判断而形成最为基础的审美ꎬ但是如果要达到更高层级的审美ꎬ则需要意义的诞生ꎮ意义从何而来呢?意义主要是从文化中来ꎬ或者从存在中来ꎮ意义的诞生就需要诠释ꎮ甚至在这种诠释中ꎬ理性因素也通常会参与进来ꎮ所以ꎬ在这个第二层级ꎬ就有了非审美的因素ꎬ甚至有时完全是非审美的ꎮ当然ꎬ这种暂时的非审美ꎬ也是为了达到更高层级的审美ꎮ我们阅读古诗ꎬ对之有了初步感觉印象之后ꎬ通常要理解其中字句的意义ꎬ这个意义当然是概念性的东西ꎮ这种理解实际上就是对审美的否定ꎬ即由审美走向了非审美ꎮ当然ꎬ它也不能总是非审美的ꎮ理解的过程可以形成意象ꎬ这个意象就具有个体性了ꎮ主体对于事物的感知ꎬ是具有意向性的ꎮ这个意向性的结果是形成 象 或者 物象 ꎬ它可以导向审美的意象ꎬ也可以导向认识的概念ꎮ当主观的情趣㊁意味对已然经过主体构造的象或物象进行再度的纯粹意向性构造ꎬ便形成了审美的 意象 ꎮ由于意象是由主观的意蕴和呈现客体特征的心象契合建构而成ꎬ所以ꎬ意象的存在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ꎮ在审美中ꎬ直观和想象是人的审美本质力量的基本内容ꎮ首先是直观的完形功能来构造物象ꎬ然后是想象的填充功能来创造意象ꎮ无论何98㊀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㊀㊀Vol.11No.1Jan.2020美育学刊2020㊀年第1期㊀第11卷㊀总第56期种类型的审美ꎬ大致都遵循着这样的方式ꎮ例如我们在欣赏自然景色时ꎬ由于自然物中没有现成的意蕴ꎬ所以想象就填补意蕴于其中ꎮ但我们又不能将意蕴填补于眼前的自然景色ꎮ所以ꎬ这种填补实际上是将眼前的物象与某种意义联系起来ꎮ这就是我们说的 赋义 ꎮ联想可以是审美的ꎬ也可以是非审美的ꎮ非审美的联想ꎬ也并不必然有害于审美ꎮ相反ꎬ它经常是审美建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ꎮ我们抬头看到蓝色的天空ꎬ可以笼统地说这种 看 是审美ꎻ但是如果没有 思 的话ꎬ我们只是感觉到 蓝 这种色彩ꎬ蓝色只是以物理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视觉ꎬ那么这种所谓的审美也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ꎬ或者说它还根本不是真正的审美ꎮ这个 看 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成为审美:一种是对看到的天的蓝有一个主观的判断(就是上述第一个层面的审美)ꎻ另外一种就是在 看 的同时头脑中有个 天 的概念ꎬ这样自然也就有了蓝天广阔无垠的联想ꎮ它证明了前面所看到的 蓝 是有意义的ꎮ当然ꎬ头脑中 天 的概念必须是帮助我们达到对天的凝视ꎬ否则它可能会成为单纯的认知形式ꎮ在最原初的经验中ꎬ事物呈现它的本然样子ꎬ但是如果没有 思 ꎬ也许它什么也不是ꎬ只是可能满足我们本能需要的东西ꎮ通常而言ꎬ审美是不能解说的ꎮ我欣赏一棵大树ꎬ陶醉在它挺拔的身姿之中ꎬ这是审美的ꎮ但如果我们在头脑中给这棵树定位于 挺拔 ꎬ这个词的闪现也就是审美的遁去ꎮ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也是这样ꎮ比如ꎬ我们在诵读«诗经 关雎»的文本时ꎬ头脑中展现出男女相恋的情境ꎬ因之而感到愉悦ꎬ那么这个想象就是审美的ꎻ而如果由此联想到 后妃之德 ꎬ那么这个联想就是倾向于非审美的ꎮ我们这里说 倾向于非审美 ꎬ意思是说ꎬ不管怎样ꎬ我们在读诗时总会感受到诗歌的韵律ꎬ同时也可能展现出某种情境ꎬ这是审美的ꎻ然而由此再想到 后妃之德 ꎬ这就是概念化了ꎬ它倾向于非审美的理解ꎮ再如ꎬ我们听到安德烈 波切利和莎拉 布莱曼演唱的«告别时刻»(TimeToSayGoodbye)时ꎬ即使不知道它的名字ꎬ也会被它荡气回肠的旋律所打动ꎮ我们知道了它的名字ꎬ也就知道了这支曲子是表现告别时刻的伤感ꎮ这种理解显然是非审美的ꎬ但这一般也不会有害于我们对这支曲子的审美欣赏ꎮ如果有类似的离别经历ꎬ恐怕会更能忘我地去听这支曲子ꎮ当然ꎬ此曲也未必只能表现离别的伤感ꎬ还可以成为失意心灵的一个伴奏ꎮ我们在欣赏艺术时会产生意象ꎬ但并不总是在欣赏艺术时才会这样ꎬ在欣赏自然时也可以产生意象ꎮ意象是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对象化的建构成果ꎮ就客体主体化而言ꎬ不是客体的整个存在主体化ꎬ而是它的形式或者说物象主体化ꎬ具有了主体的情趣意味ꎻ同样ꎬ主体对象化也不是主体的全部本质力量对象化ꎬ而是它的审美本质力量的对象化ꎮ四㊁领悟层面的理解与体验审美中所诞生的意蕴需要落实于感性的形式ꎬ这样才能实现审美的深度ꎮ席勒说: 在一件艺术作品中ꎬ材料(摹仿中 对象 的本质)必须消融在形式(摹仿后 对象 的本质)中ꎬ物体必须消融在观念中ꎬ现实必须消融在形式显现中ꎮ [8]这也就是后来黑格尔所说的内容向形式生成的观点ꎮ依此来看ꎬ真正作为审美对象的内容也就是内在的形式ꎬ而真正作为审美对象的形式也就是显现的内容ꎮ我们所说的外在形式或者说与内容相对立的形式ꎬ其实是强调艺术都必须呈现为感官直接把握的东西ꎮ当然好的艺术不仅仅是这个呈现给直观的东西ꎬ它还需要有一种倾向于形而上的意义ꎬ中国古典美学称之为 境 ꎮ如前文所述ꎬ在诠释的过程中ꎬ审美经常会有认识的因素ꎬ但这种认识的因素在达到更高的阶段时就需要融化到感性之中ꎬ有如盐之溶于水ꎮ唯有如此ꎬ人的感性才不同于动物的感性ꎬ因为动物也有感觉㊁知觉ꎬ甚至想象ꎬ当然它们的感性不是自觉的ꎮ夏夫兹博里所说的 内在感官 ꎬ实际上也就是理性向感性的渗透ꎮ不过ꎬ理性向感性的渗透ꎬ还有可能成为胡塞尔说的 本质直观 ꎬ这样直观到的本质是认识论的ꎮ但是ꎬ如果这个本质不牵出概念ꎬ它就会接近于存在的本质ꎮ直觉能够达到真理ꎬ这就涉及了哲学上现象和本质的联系ꎮ我们知道ꎬ现象是反映本质的ꎬ不过从现象到本质需要进行逻辑的抽象ꎮ随着人们的社会实践的丰富ꎬ某些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对于人来说已经逐渐成为自然而然的东西ꎬ人们99㊀冀志强审美层次的建构主义分析也就不再需要通过逻辑的抽象而是直接从现象达到本质ꎬ这便是直觉ꎮ巴甫洛夫说: 我们发现一切直觉都应该这样来理解:人记得最后的结论ꎬ却在其时不计及他接近它和准备它的全部路程ꎮ [9]直觉到本质事实上也是源于一种认知的建构ꎮ人的感觉是对于形式的感觉ꎬ这种形式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建构ꎮ但是ꎬ这种建构需要反思的自觉来证明前面那个感觉ꎬ否则它就是混沌的ꎮ所以康德认为ꎬ审美判断是一种反思判断ꎮ然而反思如果成为最终目标的话ꎬ审美就遭受破坏ꎬ它必须要回到感性ꎮ从感知到诠释到感悟ꎬ这是审美过程的三个阶段ꎮ 感悟 之后ꎬ主客之间还会进行新的建构ꎬ也就是在新的审美过程中产生新的直觉和体验ꎮ如此ꎬ审美能力方能逐渐提高ꎮ审美中的还原是从理性还原为感性ꎬ 感悟 是感性的领悟ꎮ现象学的本质直观ꎬ揭示了现象本身包含着本质ꎮ也就是说ꎬ对于现象的感觉ꎬ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对本质的占有ꎮ意义在诞生的过程中ꎬ如果在文化上存在阻碍的话ꎬ主体就可以直接赋予对象存在的意义ꎮ实际上ꎬ生命存在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ꎮ如果存在的意义沉落到形式ꎬ这就是高层的审美ꎬ这是 否定的否定 ꎮ如 白云苍狗 ꎬ我们对于单独的白云ꎬ它的轮廓㊁颜色带给视觉的舒适ꎬ也能产生美感ꎬ如果头脑中再浮现 纯洁 ꎬ这就是联想了ꎬ当然 苍狗 也是联想ꎬ不过 纯洁 是抽象的ꎬ而 苍狗 是形象的ꎮ就此而言ꎬ 苍狗 较 纯洁 更有美感ꎮ但是接下来却是 纯洁 更易产生存在的意义ꎬ而苍狗则不易产生这样的意义ꎮ如果那种存在的意义沉落到了形式ꎬ那么美感就是高一层级的了ꎮ但是我们也可以不产生这样的联想ꎬ直接体验到白云的 自在 ꎬ云起云落ꎮ这种意义也直接与白云的 形式 相融合ꎬ这是更高层级的审美ꎮ综上ꎬ美感经验并不是像朱光潜所说的那样是一种孤立绝缘的形象的直觉ꎬ由此可使我们较为容易地解决他在美学分析中遭遇到的许多理论困难ꎮ朱光潜美学理论中的问题ꎬ正是如皮亚杰所说的审美心理学与思维心理学中通常所犯的错误ꎮ这个错误就是: 没有面向心理发生和生物学的根本的功能作用的方向ꎬ而单独在已经完成的成人智力领域里去进行分析ꎬ最后就只是发现一些逻辑结构ꎮ [10]在朱光潜这里ꎬ美感经验的结构就体现为人的情趣与物的情趣的往复回流ꎮ问题在于ꎬ这种结构有一个发生与建构的过程ꎮ结语:对艺术品与自然物的审美㊀㊀在审美过程中ꎬ主体与对象在相互建构中展现出的三个大致的阶段ꎬ在不同的审美活动中也有着不同的情形ꎮ对于自然物和艺术品这两种不同的审美ꎬ在各自的基础层面是相同的ꎬ即都是从接受对象的形式开始ꎬ但是在此后的展开中ꎬ自然审美和艺术审美就有了不小的区别ꎮ人们欣赏艺术品ꎬ首先感知的是艺术品的形式外观ꎮ但是ꎬ艺术品的形式多是由符号构成的ꎬ而这个符号又多是文化符号ꎮ有些类型的艺术品ꎬ如雕塑ꎬ即使是自然质料的形态ꎬ但其质料也经过了人的文化意义的加工ꎮ由于艺术品是文化符号ꎬ所以在欣赏艺术品时ꎬ完成第一个层级的审美之后ꎬ就需要把握符号的意义ꎬ包括理解这种符号的文化意义以及艺术家之所以如此处理的意义等ꎮ对这种艺术符号达到理解之后ꎬ意义也便产生ꎮ这个意义却通常是知识的ꎮ进而ꎬ欣赏者还需要将意义融化于艺术品的外观ꎬ成为意蕴ꎮ这样就完成了一个欣赏过程ꎮ不过ꎬ由于对文化符号的理解需要不同的知性水平ꎬ所以这有时倒会成为审美者进入审美的下一个层级的阻碍ꎮ另外ꎬ由于艺术品本身包涵了艺术家赋予的意义ꎬ所以对艺术品的欣赏主要就是视域的融合和空白的填充ꎮ对于自然物的审美经验却有所不同ꎮ自然物呈现给欣赏者后ꎬ欣赏者也要感受它们的外观ꎮ但是ꎬ由于自然物不是艺术家用艺术符号创造的ꎬ所以就无需进入那样的关于符号的知识ꎬ而直接感受自然的意蕴生机ꎮ人们欣赏自然美ꎬ在感知自然物的外在形态之后ꎬ没有欣赏艺术品时遭遇的那个文化符号的障碍ꎬ所以欣赏者可以自己赋予这种自然形式以意义ꎬ甚至可以直接进入更高的层级 境界 ꎮ不过ꎬ有些艺术品的符号在成为艺术品后已经消融在其中ꎬ无需什么知识便可以进入艺术世界ꎬ这样的艺术品便是自然的ꎬ而在欣赏自然物时ꎬ可以将人类文化世界的某些东西赋予自然。
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一、引言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更在思想、职业、文化等层面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本教案将以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为主题,探究其对读者和社会的重要性。
二、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丰富个人感受和情感世界文学作品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刻画丰富而真实的人物形象,表现出独特的情感和心理。
读者通过文学作品可以得到情感的满足,加深对自身内心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2.2 展现人性与社会问题文学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深入观察和揭示,反映出人类共同的情感和思考方式。
同时,作品也探讨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对社会产生了深思。
2.3 提高审美素养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培养了读者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读者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更好地欣赏美的事物。
三、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是其对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以下是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的几个方面:3.1 传递思想与价值观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生、社会、伦理和道德等问题的探讨,传递了丰富的思想和价值观。
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考视野,明确自己的价值追求。
3.2 建构文化认同与凝聚力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团体的独特文化符号,通过描述某一时代、地域或族群的生活和思想等,建构了独特的文化认同和凝聚力。
3.3 促进社会关怀和改革文学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揭示,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一部分文学作品还可以激发读者的反思意识,促进社会的改革与进步。
3.4 塑造个人形象与榜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榜样性。
通过阅读作品,读者可以在角色中寻找自己的镜像,并从中获得启示和激励。
四、文学作品的教学意义4.1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情趣。
4.2 开拓学生的思想视野文学作品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内在世界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 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 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 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 经验与语言表达
发展逻辑思维
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 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 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基 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 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 识;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 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 语言和文学的认识。
提升思维品质
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 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 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 情
鉴赏文学作品
• 感受和体验文学ຫໍສະໝຸດ 品的语言、形象和 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 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 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 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 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 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 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 升。
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 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 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 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 族虚无主义。
四者之间的关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 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 相辅相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 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 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 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 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 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社会学视角下的审美建构
社会学视角下的审美建构审美是指人们通过感知和思考,对各种事物的价值和美感进行评价和赏析的过程。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都有所不同。
这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和美感的认识是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的,也就是说,审美是一种社会学现象。
那么,在社会学视角下,如何看待审美的建构过程呢?一、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审美建构社会文化是指人们共同生活的文化环境,包括宗教、历史、民俗、艺术、文学、音乐等方面。
在这个环境中,人们会形成某些审美标准和趣味,这些标准和趣味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比如,在中国古代,士人崇尚清高风雅、淡泊名利的审美观念,认为艺术应该体现出道德伦理和精神追求。
而在现代社会,大众的审美趣味逐渐偏向于娱乐和消费,追求娱乐性和视觉冲击力。
二、从经济利益的角度看审美建构经济利益是人们追求和崇尚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审美建构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力量。
经济利益导向的审美趋势不仅仅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影响了人们的审美口味和消费习惯。
比如,在音乐产业中,流行音乐往往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成为经济上最受欢迎的音乐形式。
这种市场导向的审美趋势反过来也会影响到音乐艺术的发展,引起不同的人对于艺术价值的争议和分歧。
三、从社会地位与认同的角度看审美建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也是影响审美建构过程的重要因素。
社会地位高的人往往会对于精致、高雅、奢华的东西有更好的欣赏和追求,认为这样能够体现其高贵和出类拔萃的身份。
而社会认同也是塑造个人审美倾向的重要因素,人们通常会通过文化、媒体等渠道塑造自己的审美趣味。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柔和、优雅、含蓄的审美观念,被认为是文人雅士的高级审美追求。
而在现代社会中,青年人更倾向于追求个性和流行的审美趣味。
总之,审美建构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包括社会文化、经济利益、社会地位、社会认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审美建构的规律和趋势,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审美建构与核心价值观引领
关于新世纪的审美生态和文学面貌众说纷纭,不断出现质疑和批评之音。
那么,到底应该选择怎样的学术背景、价值基点和思想路线,才能以切中肯綮的理解与评判,真正把创作引向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崇高目标呢?因此,对于文学整体审美气象的考察与反思,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当今文学创作的精神趋向与审美境界,既有定型审美思路延伸,又有新型审美空间开拓。
定型审美思路延伸方面,《秦腔》、《笨花》等原生态铺陈,《檀香刑》、《石榴树上结樱桃》借用民间叙述方式,分别创立着对于“乡土中国”的审美诠释;《西去的骑手》、《圣天门口》等阐述地域性群体生命价值状态,《花腔》、《人面桃花》、《第九个寡妇》探究特异个体的精神和命运状态,各自展开着“百年历史反思”;《暗示》、《我的丁一之旅》、《刺猬歌》专心于当代人“生命本源与终极境界”的探寻;而《国家干部》、《省委书记》、《我本英雄》、《天高地厚》则进行着政治视角的主旋律宏大叙事。
新型审美空间开拓方面,既有《狼图腾》、《藏獒》和《水乳大地》、《如意高地》探究特殊文化群落的生态与底蕴;又有《亮剑》、《历史的天空》、《狼烟北平》、《遍地枭雄》等展现野性英雄和边缘人物另类的生存习性与生命原动力;《暗算》、《玉观音》、《手机》、《中国式离婚》之类多以时代的心理痛感和阅读的情感、智力快感为创作旨归;以患难温习与诗性寻求为本位的“乱世阅历叙事”也兴盛起来,《抒情年代》、《英格力士》、《后悔录》、《兄弟》之类抒发“文革”少年心灵成长的创伤,《白豆》系列、《空山》系列等诗化边缘性生存空间的濒临湮灭状态的灾祸与苦难,《白银谷》、《大宅门》、《乔家大院》则着力铺排旧时代财势大家族腐烂历程与末日光彩的挽歌。
种种创作趋势和引人注目的文本当然各有优长。
但一种病态化的审美倾向与精神气象日益严重地弥散于其中,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大量畅销作品拘囿于现实生活的具体情态及其日常感触,精神内涵简陋,时尚性的浅层人生欲望及其病态性的寻求与慨叹方式,成为其审美观照的核心内
涵。
广获文坛赞赏的作品中,或者表现出对于物象世态的污浊、畸形、诡异面的审美兴奋感;或者着力表现强悍型的生命形态,却显示出狰狞和芜杂的精神生命特征,包孕着浓重的人类世界负面生存形态的投影;或者满足于凭借娴熟的叙事能力和技巧,巨细无遗地展示混沌世相与日常表象,强健、充沛的创作主体精神的贯注,则相对欠缺。
一个短暂的文学时期引人注目的众多作品,大都这样弥漫着极端、失衡、变态的人性病象、人间污浊、人世琐屑和人格扭曲,甚至出现了明显的世相卑污嗜好和对人类精神污垢的热衷。
这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对国家文学形象与时代审美气象程度严重的损伤。
出现这种倾向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学创作的主体未能在全面、深入地体察当代社会面貌全部丰富性、复杂性的同时,充分重视对于时代生活核心境界的捕捉,切实认知和认同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来建构、驾驭和维持自我精神生态的平衡。
具体说来,我们的文学创作应该立足以和谐社会建设为宏伟目标、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从国家、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出发,来确立高度、凝聚思想,对当下语境既成的审美气象进行反思、弥补与重构,以克服创作中的各种矛盾、困惑和缺失,重新达成个体精神境界与时代审美气象整体的健全、和谐与丰富。
首先,创作主体应该更着力于考察中华民族在艰难的历史境遇中奋力前行的姿态,发掘其中所显示的民族文化生机与时代精神力量。
当前呈现病态化审美症状的文本,多半出自于对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的描绘及其艺术转换。
现当代中国长期动荡、坎坷乃至“人祸”频仍的民族命运及其派生的世态万象,客观上使得这种体察和反思必然会具有人间负面生存形态的心灵投影。
关键的问题在于,不少作家长期沉湎于艰难时世造成的悲凉、愤懑与哀叹之中,始终未能在苦涩的历史体悟、勇敢的精神探索之后,超越社会历史所造成的心灵阴影,作品自然就只能是病态有余而开阔雄健不足了。
所以,我们的作家以更宏阔的思想视野,以中华民族始终奋力前行所包含的文化生机与精神力量为基础,从文化自觉的高度实行审美的转向,来克服自我历史观的偏差和精神步伐停滞的状态,实在很有必要。
其次,创作主体应该在展示矛盾与紧张的同时,以更雄强的精神能力,努力参悟矛盾的解决演变过程的更高形态。
近现代中外的不少作家,都倾向于对人在世界上的矛盾、紧张状态的捕捉,着力强化自我与社会、时代、文化的对立关系及由此导致的精神焦虑,以作品的“震撼力”和主体的批判立场为创作旨归,却未曾或不愿走到历史哲学和精神哲学层面“和合”的形态与方向。
这甚至已形成了一种堪称积重难返的思想传统。
实际上,矛盾的解决也是规律的一部分,甚至是矛盾过程的更高形态,展示矛盾的同时呈现出矛盾必将解决的方向,才是作家更为全面、丰满、强健的精神能力,才是作为人类世界发展推动力的文化创造更为核心的价值之所在。
因此,有为作家必须更诚恳地认识和遵循人类文化创造的核心意义,更着力于认同和弘扬引领人类进步、和谐的精神元素,更健全地把握精神主体与世界的关系,这样才能走出当前审美气象病态化的泥淖。
第三,应该恰当地处理好审美独创性与精神和谐性的关系。
当前活跃于文坛的不少作家,或者成名于反省我国历史曲折时期的失误与悲剧,或者成功于发现改革开放初期的缺陷与矛盾,其独特性由此形成。
进入历史新阶段,时代精神的核心境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他们仍然固守自我以往的“独特性”,而以往的精神“独特性”是以对生命阴影的感受为底色,他们就只能以审美的诗意掩盖精神的病象。
这时,他们的审美独特性实际上已经转化成了精神的局限性。
所以,创作主体必须超越审美自我本位的观念,以时代业已变化了的核心境界为创作资源和审美依据,以精神世界的健全、生机与活力为主导方向进行审美核心元素的选择。
建立在这种精神气象基础上的审美独创性,才可能真正达成精神生命体的自我生态平衡,进入精神和谐、生机盎然的审美创造状态;才可能具有与时代整体态势相对应的文化生命大气象,具有文化大创造的活力。
总之,不仅努力以自我的创作丰满时代的整体面貌,更致力于深入把握和表现时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时代生活的核心形态,这样的文化创造才能趋近和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气象。
正由于此,我们应当提倡广大作家真正切实地强化自我同时代根本历史趋势和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精神联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
地站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时代高起点,来认识和驾驭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复杂现实,并努力从中捕捉真正具有生机与活力的、顺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美学品质与精神境界作为艺术支撑和思想引领,来建构一种基于人类健全生态、雄健气魄和浩瀚胸襟的时代审美文化气象。
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学才能真正激发出精神的活力和创造的潜力,创作出足以代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化境界和国家形象的优秀作品,有力地助推时代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